招商宏观赵宏鹤 | 五问南方高温:影响真的要结束了吗?
文 | 招商宏观张静静团队
核心观点
本篇报告中我们将探索五个问题:第一,副高、高温、少雨、干旱、缺电,彼此如何关联?第二,强度历史少见的高温少雨干旱天气将持续到何时?第三,长江夏季旱情造成的供电短缺是短期一过性的吗?第四,高温干旱如何影响食品价格和居民通胀? 第五,炎夏之后,紧随出现冷冬的概率有多大?正文
一、副高、高温、少雨、干旱、缺电,彼此如何关联?
西太副高和西风带行为异常是导致今年7月以来江淮江北地区持续“高温+少雨”的直接原因。5月下旬-6月中上旬,西太副高仍被西风带压制在太平洋上,导致本应进入梅雨季的江淮地区少雨;雨水降至华南,造成江南地区的防洪压力和水电高增。6月底到7月,西风带迅速减弱,导致副高直接大幅北上、越过江淮到达江北地区,强大副高控制下江淮江北不但没有迎来降雨回补,反而开始持续高温,同时华北降水增多。
缺电,供给端是“高温+少雨”导致江河水位下降、水力发电能力下降,需求端是“高温”推升居民用电量。在保障居民用电优先的原则下,缺电造成工业用电受限,影响工业企业特别是高能耗行业的正常生产。
干旱,本质上是缺水,长江水汽净收支在雨季反而负增长,收入端源于“少雨”,支出端被“高温”放大。可见干旱是造成缺电的供给侧因素之一,同时也会影响农业和畜牧业。
二、强度历史少见的高温少雨干旱天气将持续到何时?
今夏南方地区所经历的高温、少雨、干旱贯穿7-8月,持续时间和强度历史少见。
高温持续时间创历史之最。截至8月23日,今夏高温已持续72天,波及22个省,创历史之最。与同属炎夏的2006、2011和2013年相比,今年长江区域主要城市(成都、武汉、重庆、合肥、南京、上海)的平均温度自8月以来更是持续高位运行,无出其右。
长江降雨量较常年锐减四成。7月份以来,长江上游平均降雨量较常年少5成,整个长江区域降雨量较常年少四成,是近10年同期最少。8月中旬长江主干及洞庭湖、鄱阳湖水位较常年同期偏低4.7—5.7米,为有实测记录以来同期最低,今年也是鄱阳湖自1951年以来最早进入枯水期的年份,出现了“主汛期反枯”的罕见现象。
旱情发展速度快、影响范围广。8月11日,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和安徽6省市耕地受旱面积967万亩,水利部启动干旱防御Ⅳ级应急响应,而到8月19日受旱面积即扩大至1232万亩,目前四川、江西和湖北等地已将应急响应提升至三级。
好消息是,南方高温有望在8月底陆续得到缓解。接下来几天,北方冷空气南下、台风“马鞍”北上,将对副高形成夹击之势,陆续缓解南方高温天气,四川地区已经迎来一轮降水。往后看,天气形势仍然复杂,台风过后部分地区气温可能回升。当然,随着北半球入秋、太阳直射点南下越过赤道,南方的持续高温天气终将落下帷幕,然而夏季高温造成的远期影响,可能还会逐渐显现。
三、长江夏季旱情造成的供电短缺是短期一过性的吗?
回顾历史,长江上下游遭遇严重旱情的年份主要是2006年、2011年、2013年。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年份,夏季干旱对水力发电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夏季,而是往往延伸到冬季。对比年度间数据,夏季干旱一般导致水电发电量在7-8月出现明显下滑,表现为水电发电量下穿上一年同期水平,且随后持续低于上一年同期,直到年底或次年初才逐渐恢复。
究其原因,夏季丰水期不但是水力发电的高峰期,也是江河补水的过程,江河水位会对枯水期的发电能力产生远期影响。以我国水电占比最高的川渝地区为例,6-9月降水量可达全年的60-70%,如果丰水期因干旱补水不足,不仅会削弱即期发电能力,也容易导致枯水期江河水位继续偏低,进一步影响秋冬季的发电能力。
今夏干旱对水力发电能力产生显著冲击。对比2003年以来的7月和8月三峡水库日均出库量,今年7月的出库量是2003年以来最低,8月至今的出库量仅略高于2006年,可见今夏干旱对即期水力发电能力的冲击程度堪称近20年来最强。相应的,旬度发电数据显示,水电量自7月开始从远高于去年同期(5-6月江南水量充沛)的位置回落,至8月上旬已经开始下穿去年同期。
由于风、光电同样受气象条件以及装机量的约束,火电在缺电之际提供了最大的供给弹性。火力发电量自6月下旬开始快速向上攀升,带动日均总发电量大幅超越去年同期。但由于高温导致居民用电量激增,全国电力供应仍然偏紧,特别是水电占比较高、火电对冲弹性偏低的川渝和云贵地区,缺电已经开始影响工业生产。
夏季水电缺口还将继续给今冬供电带来潜在压力。近期四川多个水库已经见底,重庆60余条河流断流,国家气象局表示,“目前江河水位低,后期降水可能持续偏少,上游来水不足,还将影响后期冬季水电的顶峰能力,导致水电冬季供电能力明显不足”。
参考2006、2011和2013年的规律,结合今年的旱情形势,如果长江地区不能在雨季尾声的8月底-9月有效“补水”,今年秋冬的日均水电发电量可能会低于去年同期3-5亿千瓦时,需要由火电补充。截至8月上旬,日均火电发电量已经较6月下旬上升了35亿千瓦时,而重点电厂煤炭库存可用天数则从20+天降至15天,从近年同期的偏高水平下降至偏低水平。考虑到入秋之后气温回落将带动居民用电减少,这一缺口的影响暂时偏弱;入冬之后,取暖需求将带动居民用电再度上升,如果水电持续偏弱,将会重新放大火电的供应压力。从地理区位来看,水电依赖度更高、火电补充弹性更低的地区,再次面临缺电的潜在风险也更高。
四、高温干旱如何影响食品价格和居民通胀?
高温干旱会直接影响各类农产品的生产和需求,带来涨价风险。
对猪价的影响偏滞后。理论上,高温天气会抑制猪肉消费需求,缺水、饲料减产等因素将加大生猪养殖难度、抑制补栏和出栏,供需两弱阶段高温对夏季猪价的影响可能不会立刻显现。入秋之后,气温下降、学校开学、中秋国庆双节来临,猪肉消费进入旺季,适逢当前处于猪价上行周期,夏季高温对生猪供给的抑制可能滞后导致猪价运行偏强。
对菜价的影响偏短期。高温干旱显然会抑制蔬菜供给,回顾今年的菜价走势,4月前后疫情冲击物流导致蔬菜供应受阻、价格走势明显强于季节性;4月中旬之后,疫情缓解和保供措施促进蔬菜供应恢复,价格走势开始弱于季节性;7月至今,菜价走势重新强于季节性,考虑到疫情对物流的冲击并不显著,高温干旱削弱供给可能是主要因素。要注意的是,夏季高温干旱与洪涝灾害对菜价的影响过程很可能是类似的,由于蔬菜生产周期较短,灾情过后1-2个月供应即可恢复,将带动价格重新回落。
对粮价的影响偏长期。高温干旱同样会导致粮食减产,北半球多国已经有所反映。早在5月,世界第二大小麦生产国印度即受高温影响限制小麦出口;截至8月11日,美国西部约70%地区处于干旱状态;美国农业部的预测报告显示,欧洲干旱将导致2022-23年玉米减产六分之一;“水之国”荷兰也在8月宣布全国水位降至历史低点,冲击农业生产和贸易往来。对于我国,8月中下旬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秋粮产量形成的关键期,川渝地区一季稻开始灌浆结实,高温干旱可能导致中稻、玉米、大豆、一季稻等结实(荚)率、粒重下降,影响产量。好的方面是,得益于粮食安全储备,我国三大主粮的库销比均处于历史较高水平,仅进口依赖度较高的大豆低位运行,可平抑短期粮食供给波动。
总的来说,今夏高温干旱可能在8-10月温和拉动多种农产品价格,适逢猪周期上行和CPI基数下行,接下来2个月CPI仍将处于上行期,高点“破 3”概率上升。
五、炎夏之后,紧随出现冷冬的概率有多大?
从气象学的角度,鉴于气象系统的复杂性和难测性,炎夏与冷冬之间可能不存在必然的伴生联系。
从统计学的角度,这种规律似乎存在,且近年来的关联度上升。计算南方十个主要城市(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福州/南昌/武汉/长沙/重庆/成都)的夏季(7-8月)和冬季(12月-次年2月)平均气温,筛选出夏季平均气温高于29摄氏度(炎夏)和冬季平均气温低于7摄氏度(冷冬)的年份,可发现以下规律:
1)近20年发生炎夏和冷冬的年份均为9次,前10年各3次,后10年各6次,频率有所提高;
2)炎夏和冷冬发生重合的年份有6次,占比达到6/9,且后10年有5次,占比高达5/6
上述变化可能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关,伴随而来的是自然灾害事件频发。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指出,2001-2020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比工业化前升高了0.99摄氏度。1850年以来,全球年均气温逐渐上升,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气温上升速度明显加快,并且北半球上升速度远快于南半球,随之而来的是自然灾害频发。2000年以后,全球平均每年发生的大型自然灾害事件超过300件,极端天气和干旱事件发生的次数也明显增多。
炎夏和冷冬都将考验能源供应能力和食品供给能力,给我国乃至全球的用电和通胀前景带来不稳定性。因此,虽然炎夏已近尾声,全球气候变暖和地缘政治冲突仍未停止。极端天气和地缘冲突可能互为因果,甚至互相加强,保障能源安全、粮食安全已成为全方位守住安全底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风险提示:
极端天气持续时间和发生频率超预期;地缘政治冲突超预期。
往期文章
20220823 本轮政策效果复盘——从情绪修复、资金支持到基本面改善
20220822 政策着眼于力争最好结果——宏观周观点0820
20220820 防疫算政治账不影响经济工作力争实现最好结果的诉求
20220815 开启降息周期——8月MLF降息点评20220814 假若油价再度反弹20220814 政策的短期目标与中长期诉求——宏观周观点081320220813 国内商品期货、现货价格相继回暖20220812 寻找社融新支点20220811 踩对通胀的韵脚——2022年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解读20220810 通胀重现19年格局,如何影响宏观政策?——7月通胀点评20220809 “通胀削减法案”能否扭转中期选举乾坤?20220809 从中观研究框架看弱复苏中的结构性亮点——中观景气度系列(一) 20220808 全球产业链的演进路径展望与重构风险评估
20220807 产业链优势或令出口继续超预期——2022年7月进出口数据点评20220807 确定性下降——宏观周观点080720220806 就坡下驴还是横生波折?——大类资产配置的脉络(2022年8月)
20220806 海外市场或重现波动——2022年7月美国非农数据分析20220805 中国资本市场开放手册202220220804 变局下的产业链——多个制造业大国陷入贸易逆差的警示20220803 关注价格与出行数据的积极信号20220802 多重冲击、多重约束下的复苏——7月宏观经济数据预测20220802 2020年货币市场流动性是如何回归中性的?20220801 制造业超预期回落后的潜在结构性亮点——7月PMI点评20220801 复苏进入分歧期——宏观周观点0731
20220730 美国陷入衰退了吗?——2022年二季度美国GDP数据点评
20220729 用好既定政策,坚持就是胜利——政治局会议给出的五个关键答案
20220728 假若美联储重新“盖住”底牌——7月FOMC点评
20220727 双循环正升级——2022年上半年进出口商品结构分析
20220727 利润V型修复后,关注确定性——2022年6月工业企业利润分析
20220724 内需偏弱,但中美利差拐点初现——宏观周观点0724
20220719 复苏交易将如何演绎——大类资产配置的脉络(2022年3季度)
20220715 未来的三种情景——2022年二季度中国经济数据分析
20220714 7月FOMC前的两个关键数据:加息100BP?
20220714 信贷分化与杠杆回升——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点评
20220710 控通胀压力仍大,7月加息预期强化——美国6月非农点评
20220708 疫后全球价值链重塑、汇率弹性与制造业竞争力
20220704 疫情退却,通胀升温——宏观经济预测报告(2022年6月)
20220626 国内经济篇:复苏不惧冲击——2022年中期宏观经济展望
20220625 应出尽出,静候花开——2022年中期宏观经济展望财政篇
20220624 总量不弱,结构正佳——2022年中期宏观经济展望货币篇
20220622 出口向左;进口向右——2022年中期宏观经济展望外贸篇
20220621 通胀压力:外弱内强——2022年中期宏观经济展望通胀篇
20220620 冲击转向缓和——2022年中期宏观经济展望海外篇
20220613 出口、PMI、社融超预期下还需要关注什么?
法律声明
特别提示
本公众号不是招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招商证券”)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本公众号只是转发招商证券已发布研究报告的部分观点,订阅者若使用本公众号所载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对完整报告的了解或缺乏相关的解读而对资料中的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
本公众号所载信息、意见不构成所述证券或金融工具买卖的出价或征价,评级、目标价、估值、盈利预测等分析判断亦不构成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投资建议。该等信息、意见在任何时候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具有针对性、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意见,订阅者应当对本公众号中的信息和意见进行评估,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招商证券对本公众号所载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时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对依据或者使用本公众号所载资料所造成的任何后果,招商证券均不承担任何形式的责任。
本公众号所载内容仅供招商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参考,其他的任何读者在订阅本公众号前,请自行评估接收相关内容的适当性,招商证券不会因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或者收到、阅读本公众号所载资料而视相关人员为专业投资者客户。
一般声明
本公众号仅是转发招商证券已发布报告的部分观点,所载盈利预测、目标价格、评级、估值等观点的给予是基于一系列的假设和前提条件,订阅者只有在了解相关报告中的全部信息基础上,才可能对相关观点形成比较全面的认识。如欲了解完整观点,应参见招商证券网站(http://www.cmschina.com/yf.html)所载完整报告。
本公众号所载资料较之招商证券正式发布的报告存在延时转发的情况,并有可能因报告发布日之后的情势或其他因素的变更而不再准确或失效。本资料所载意见、评估及预测仅为报告出具日的观点和判断。该等意见、评估及预测无需通知即可随时更改。
本公众号所载资料涉及的证券或金融工具的价格走势可能受各种因素影响,过往的表现不应作为日后表现的预示和担保。在不同时期,招商证券可能会发出与本资料所载意见、评估及预测不一致的研究报告。招商证券的销售人员、交易人员以及其他专业人士可能会依据不同的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而口头或书面发表与本资料意见不一致的市场评论或交易观点。
本公众号及其推送内容的版权归招商证券所有,招商证券对本公众号及其推送内容保留一切法律权利。未经招商证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否则由此造成的一切不良后果及法律责任由私自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者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