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带状疱疹及后遗神经痛的艾灸疗法

2017-08-07 经络艾炙大全
   点击上方蓝字或长按右边二维码加关注

  十四经络动图

☞  700个经络穴位大全

☞ 舌诊辩诊大全

☞ 艾灸常用3000种症状大全

艾炙视频大全

☞ 最全的面诊、眼诊、鼻诊、耳诊、唇诊、舌诊、齿诊

☞ 【视频】小儿推拿视频大

☞【视频】彭鑫博士讲中医古法婴幼养生全集

☞ 【视频】健身气功六字诀!

☞【视频】道家八段锦教学示范

☞【视频健身气功五禽戏教学

☞【视频】易筋经教程,简单易学

☞【视频】曲黎敏黄帝内经第一部(1-18集全)

☞【视频】张秀勤--刮痧保健康(1-16全集)

☞【视频】杨奕老师视频大全

☞【视频】 张钊汉原始点疗法视频大全

 历史文章搜索



一年前,她患带状疱疹,在头颈部,经住院治疗疱疹消失,但留下左头颞前部针刺样疼痛并奇痒难忍,经多方治疗不效,前来求治于中医。


这是明显的带状疱疹后遗症,头痛,肌肤痒痛。我们看一下如何艾灸调理带状疱疹及后遗症神经痛


带状疱疹是由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疱疹性皮肤病。可发生于任何部位,多见于腰部,常沿一定的神经部位分布,好发于单侧,亦偶有对称者。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成年人较多。中医称之为 “缠腰火丹”、“蛇串疮”、“串腰龙”、“蜘蛛疮” 等。


主要特点为簇集水泡,沿一侧周围神经作群集带状分布,伴有明显神经痛。初次感染表现为水痘,以后病毒可长期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免疫力能减弱可诱发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再度活动,生长繁殖,沿周围神经波及皮肤,发生带状疱疹。带状疱疹病人一般可获得对该病毒的终生免疫。


本病多由情志不遂,饮食失调,以致脾失健运,湿浊内生,郁而化热,湿热搏结,兼感毒邪而发病。


临床表现

皮疹出现前常有轻重不同的前驱症状,如发热、倦怠、食欲不振等,局部皮肤知觉过敏、灼热、针刺样疼痛等,以后皮肤出现红斑、水疱、簇集成群,互不融合排列成带状,最后水疱干燥、结痂、脱落,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斑。


病情严重者有的水疱内容物为血性,或发生坏死,愈后遗留疤痕。部分患者皮疹消退后,局部遗留神经疼痛,经久不能消失。

辩证

本病乃本虚标实之证,气虚血瘀,不通则痛,阻于何经则痛于何部。按经络辩证:


皮损发生于面部主要损及手、足三阳经,多见于三叉神经支配区。


发于胸胁部,则损及足少阳、足厥阴,皮损沿肋间神经分布。


发于腰腹部则多损及足阳明、足少阳及足太阴经。


故选穴配方以受阻经脉的腧穴为主,近部取穴均取同侧,“以痛为腧”,取阿是穴,以活血通络,祛瘀泻毒。远部取穴均取双侧,以泻法为主,疏通经络,扶正祛邪。


发疹时患处皮肤见紫红色丘疹,粟米至绿豆大小之成簇水疱,排列成带状。皮疹分布于身体一侧,沿某一周围神经区排列,不超过正中线,常侵犯肋间神经及三叉神经区,发于额部常引起三叉神经上支剧烈疼痛


肝火盛者伴皮疹灼热钦红,疼痛剧烈,口苦、烦躁易怒。


脾经湿热者伴食欲缺乏,口黏腻。


气滞血瘀多为后遗神经痛,多见于老年人,皮疹常细碎而不明显,其皮疹消退后,仍见剧痛不止。


艾灸取穴



主穴:曲池、肝俞、大椎、阿是穴(疱疹周围疼痛处)

配穴

肝火盛:加行间

脾经湿热:加阴陵泉

气滞血瘀:加足三里、支沟


支沟为手少阳三焦经的经穴,阳陵泉为足少阳经的合穴,二者常配伍应用,有很强的疏肝利胆、清热化湿之效。



皮损在脐上者加合谷;

皮损在脐下者加足三里

皮损在面颧区者加太阳、阳白、风池


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长于调气活血,尤擅治疗头面、上肢疾患



灸法

隔蒜灸,用切好的蒜片塞在底座里,贴在患处周围,(若在胸背腹部须在相应脊神经根的夹脊穴处隔蒜灸),


一般每日1次。疼痛剧烈者可每日2次,5日为1个疗程。


四肢穴位可与温针灸配合施用。


除了艾灸疗法,还可配合刺血方式,针刺龙眼穴,相应节段的夹脊穴,大椎、支沟、阴陵泉.


龙眼穴是经外奇穴,是治疗带状疱疹的经验穴,尤以刺血治疗效佳。


本病多属热证,而热证并非禁灸。《素问·调经论》 云:“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此处采用温通的方法,以热引热,借火助阳,使气机、血脉通调,从而快速治愈本病。






昨日分享:




精选阅读:


⊙版权声明:文章及图片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免责声明:本平台偏方和中医食疗、经络养生知识仅为分享普及中医常识,不做为处方,如有需要请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或使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