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生女生哪家强?(杜课755期)
全文共6000字,阅读大约需要15分钟
编者按:昨天杜课的推文《男生、女生与皮格马利翁》中,针对同学的提问,杜老师提出了关于社会期待的六个思考框架。读者朋友们也纷纷在留言区中各抒己见,热烈讨论,绽放思想的火花。今天,让我们听听杜老师对这些讨论的回答(第一部分)。
目录
1、杜骏飞:如何正确地讨论男女差别?
2、杜课读者:留言与争论
如何正确地讨论男女差别?
杜骏飞
上一课后,有读者引述了一句话:“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差异远远小于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我很赞同,实际上,我们很难对男女谁更有优势下断言。
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差异有很多种,如果是论基础能力均值之间的差别,也许是微乎其微的。
简单来说,一个男生和另一个男生之间可能有很大的能力差距,一个女生和另一个女生之间也可能有很大的能力差距,但没有人知道任何一个男、女生与另一个之间究竟有何差别,毕竟,男生之间有很大的“方差”,女生之间也有!
考虑到有读者可能不熟悉这个词,插播一个词解:方差,是指一组数据中的各个数减这组数据的平均数的平方和的平均数,一个随机变量的方差描述的是它的离散程度,如果我们这个讨论不追求科学性,你可以把它大致视为一组数据中的各个数之间可能的差距,在这里,类似于“男人之间可能的差距”。
所以我们没有什么理由轻易对抽象的男生或女生下定性判断,更无法断言谁更有优势。而如果是具体的男、女生对比,则不受这样的限制。简言之,你可以说,张学友比张碧晨能力强,这没问题;但你不能说男演员比女演员能力强,更不能说男人比女人能力强。
不过,真正有趣的问题是:是男生之间的“方差”大呢,还是女生的“方差”大呢?
再专业一点问:如果均值无差别,那么“中位数”和“众数”有没有差别呢?所谓中位数,是指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位于中间的那个数;所谓众数,是指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最多的一个或几个数值。这两个数据,将阐明男女之间在随机匹配比较中某一方获得优势的概率。
更进一步讨论,我们需要找到这样一些数据:按科学测量调查与统计分析,在人的各重要能力指标上(假定是10个最重要能力指标、30个次重要指标),概率抽样、科学测量统计出的男生、女生得分的均值、中位数和众数分别是什么,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40组、120个数值,通过组内对比,我们可以得知男生、女生之间的具体差别——我相信,那会是互有短长的。
这时候,你可以说,一项科学研究表明,在十九个指标上,男演员比女演员(甚至男人比女人)能力强,在二十一个指标上,女演员比男演员(甚至女人比男人)能力强。
但这个宣称,依然可能是缺乏概化条件的,概化(generalization)是指将某一情境中获得的研究结论或测验结果推广到另外的情境。简言之,这“一项科学研究”未必能推广到其他的群体。例如,如果你是在欧洲做的研究,未必能推广到中国,如果你是在非洲做的研究,未必能推广到美国。除非你对做了全类型或全样本调查研究,或满足特定的统计分析条件,否则无法轻易把某一个结论扩展到所有的文化地域。
科普一下:测量概化理论(GT)是美国教育测量学家克龙巴赫和格莱塞首先提出的一种现代教育测量理论。它认为,测量的可靠性与有效性取决于测量所处的情境关系。测量的情境关系由测量目标和测量面构成。测量目标是指测验分数所要描述、刻画的心理特质,测量面是指测量所处的环境条件。
一个测量面是一些相类似的测量条件的集合,集合中的各个测量条件称为面水平(level of a facet)。一个测量研究,一般总是考察几个主要测量面。研究者考察和估计各测量面之间的不变性程度后,可以获得测验的效度系数(validity coeffcient)。
这里,“效度”即研究的有效性,是指测量工具或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需测量的事物的程度。效度系数是一种效度指标,用于表示测验效度的大小。简单来说,效度系数就是一个研究的“靠谱”程度。
说了这么多,无非是在表明,大部分情况下,我们是不能对一个笼统的问题(例如:男生与女生哪方强?)下一个笼统的结论的。
最后,我还想补上关键的一条:就算你测量的数据结论精确、有效、可推广,你可能把它写进一份报告里,但不能轻易把那个结论当作一个确定的“理论”写进“著作”里,因为它可能是一个暂时的结论——一个共时性的结论。也许时代变迁后,结论中的很多方面会迥然不同。
在时间的流逝里,会发生很多事,文化、政治、经济、社会教育条件会变化,它们将改变测量结论,甚至,气候和流行病也会造成数据的波动。大量的变量无法控制,这实际上是“社会科学”必需保持谦卑的主因。
科学尚需谨慎,社会科学发现尚需保持谦卑,我们日常断言应当如何,可想而知。为什么我们要对“男女优劣”这类笼统问题不轻易下定论,是因为有太多的变量能左右一个人的能力发展,大部分男女与大部分男女之间的差别,很大程度上不是单纯的性别导致的,而可能由教育程度等诸多复杂因素导致的。所以在这种情形下,我们会说: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差异远远小于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好,下次再有人问你:学你们这个专业的,男生厉害还是女生厉害?建议你这么回答:不知你问的是多大范围内的比较?比较哪一项能力?基于哪一次考核?是问均值、中位数还是众数?
还可以再加问一句:为什么你对这个“男女比较问题”比“如何比赛学习”问题更感兴趣呢?当然,也可以转移一下话题:你是什么星座的?
杜课读者:留言与争论
峥:听到过一句话,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差异远远小于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都是被定义的。
素昧平生:我觉得关键还是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己对自己是否有更高的要求,并是否能为达到自己的目标制定切实有效的计划,并为之持之以恒的执行。
除过个别极少数的天才式的人才,多数人的智力没有多大区别。在男女性别方面没有孰优孰劣,各自都有优缺点。
即使有所谓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也不要把它看的过重,过分强调它发挥的作用。
李兴强:要生存要发展,看到问题看到障碍固然重要,看到生存的可能和空间也是非常重要的。有些往往认为适合男生的专业,却有几位女生,说明什么?说明社会没有那么极端,还是认能力说话的。女职业经理人多得是,因为老板主要看你能不能帮他赚得利润,财源广进!如果你是一个被忽略的对象,没有对你施加皮格马利翁效应,或者其他什么效应,你必须自己设法破局,去问、去搜索,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和资源。不要纠结于男生还是女生,这点上你改变不了什么。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换地方,我欣赏都市猎人的概念:你必须不断提高你的枪法(能力),不断更新你的武器(技能),累积你对森林和猎物的认识和了解,搜寻你的猎物,悄悄的接近它,耐心的等待最佳的开火时机,这时你老想自己是男是女干嘛呢?
Nitrogen:虽然不想,但还是承认在不同的学科或领域还是存在男女能力的差异(尽管很多差异来自于社会的约定俗成),同时我也不认为这是什么坏事。文理各有难处,男女各有长处,这种差异互补,足以解决很多事情,不也是一种和谐吗?
朱昱行:高中学校时常强调男生什么逻辑思维强,对数字敏感。女生情商高,文学底蕴天生深厚。着实影响了大多数人,但是我高中点了文科,因为我用实际行动证明了男生逻辑思维不强。我不会强调说男孩就要学文科,但是数学计算机一类的,我还是看到大多数都是男生,也不鼓励女生学,单纯的大男子主义心疼女生天天熬夜对着电脑。
轻轻:皮格马利翁效应简而言之就是赏识教育。它可以促进一个人拥有自信,越自信越有动力,如此良性循环,最终获得成功。
男女间的差异是有的,我想更多是生理上的差异。这个差异也导致了男性、女性在社会上、在家庭中所处的角色。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无论是男性女性,无论处于什么样的位置,积极向上、做好自己,是最重要的。
山:从整体来讲,“皮革马利翁效应”,有一些作用,而作用也是受限的,就像普遍的女孩子都希望更漂亮一般,希望是目的,更需要实际行动来达成,当然还有自身条件。
自我暗示是好的,每一个成就非凡的人,不论在什么情况下,自我感觉一向良好。而社会暗示,人总会有挫折,适当接受就好,选择积极一面向前。
效应在社会中是普遍却不是普适的。
男女差异:男性多理性,女性多感性;男性多强壮,女性多长寿等等,由于这些差异,一些特殊领域、学科、职业上,确实是存在着区别对待,普遍的是平等对待,看个人各方面的努力情况而进行区别对待,那都是自己争取的。
我们要正视差异,正视自己,方能寻到真我。
N:一点拙见。
临近毕业求职过程中数次遇到性别歧视。曾经请教前辈女生如何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答曰:“只要你足够优秀便会脱颖而出”。朋友开玩笑式得奚落我“自取其辱”,然而我却明白,我说的没错,该前辈说的也没错。
社会对男人的期待是“够男人”,对女人的期待是“够女人”,但当下社会“中性美”和“女汉子”也并不是绝对的贬义词。这似乎可以反映出时下男与女为了消除社会“歧视”所做出的努力。
生理差异固然存在,甚至由此产生的刻板印象也不容忽视,对于个体而言,刻板印象固然会成为影响选择的重要因素但并非不可撼动,如果人们可以认识自身,便更倾向于选择自己擅长的事,亦或决心克服弊端努力做出某些方面的改进。
女生和男生都会找到自己的位置,或许是时间的问题。
小耳朵:性格也是很大因素吧,有的人场独立型,有的人场依赖型,常常会有一种情况,某同学因为不喜欢某老师从而那门课程就会学不好,这种就很依赖外界的环境,赏识教育和期待值对他们而言比较重要,而有的人就很有自己的主见和想法,自成一体。社会对于人只分男女性别不看重个体性格差异,是对性别的刻板印象,是一种简单粗暴的认知,以致可能会造成无形且长久的伤害。
yao~sa~ya~:在男女生晚归这一方面,我会下意识的觉得女生晚归会更加危险,这算是一种刻板印象吗?
Amber:这种社会期待在我目前的人生阶段里最深刻的形态就是:女孩子读那么多书干嘛?
因为出生在一个比较偏远的小镇上,长辈们大都认为女孩子最好在二十岁左右就结婚,因为这样可以缓解家里的经济压力。而且他们认为读书是看不到什么实质性回报的,读了再多书找不到工作那么之前的钱就全都是白花了,加上女孩子读书如果读研的话一般就二十四五毕业,这更是家里的“老姑娘”,是要被笑话的。不过我还算幸运,比较坚持自己的的想法,虽然家里不支持读研但并没有很强硬的反对。
其实从一个女生的角度来看,这种社会期待对女性的压力很大,就像不论在什么场合中,我们看待不同性别的人做同一件事都会有一种先入为主的偏见,既认为他应该做而她不应该做,这也就是所谓的“刻板印象”吧!
并且,我认为这种社会期待对人的影响的效果大小、好坏程度首先是取决于这种期待的发出者是谁、及发出者的数量,如果是跟自己关系密切的人影响自然会大一些,而如果是弱关系者但数量庞大也会对人产生很大影响,就像是一种“意见气候”压迫着你成为他们想要塑造成型的样子。最后,这种期待只有在正确的时候发出才会对个人、对社会有积极的作用,就拿现在所说的核心价值观,假使将其拿到一个动乱的社会当中去提倡,我认为并不能产生什么效果。因而这种社会期待要“因势而动,量力而行”。
社会期待固然可以作为助燃器存在,但过度的社会期待更像是一种社会偏见,反而会发生回火现象。
倒不如“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吾戏言,勿寻)
David:我觉得在当今互联网为主要渠道的传播途径中,由于女性具有更强的表达欲,因此更多答案似乎越来越多的从女性视角所分析而得出。就学术专业和职业的选择差异来讲,我觉得社会期望的影响被夸大了。至少对于中国的一线城市来说,家庭和学校对男女的重视程度和期望值大致是相当的,甚至有些女生的家庭也首选理工科,但女性在生理方面的先天性差异导致了现在的结果,所以我觉得这个问题应该放在一定的地域内讨论,比如西部山区,那里对女性的歧视显然和中国一线城市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
上杉绘梨衣:我觉得偏见始于社会一开始就假定了男女有所不同,所以研究的方向就开始以这种方式进行了,所以得到的结果便是由于男女不同,所以怎样怎样。所以基于社会一开始的这个假设,这些问题的答案就一开始朝着社会期待的那样发展:男孩子理性思维好,女孩子对感情更应该有回应;男孩子理科好,女孩子文科占优;你是男孩子所以你的机会比女孩子多,你是女孩子你就要知道你有些地方不如男孩子……诸如这样的思维一开始就似乎决定了一些什么?
如果转换成:你是谁?你喜欢理科文科?你更倾向于做什么呢?这样个体差异的假设,也许我们的男女平等真的会实现一点吧?
李兴强:这节课的意义重大,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在人生重大节点上的选择往往是"错过了就不再。"而恰恰在人生的起步阶段,正是人独立意识比较弱的时期,也是最容易受社会期待的影响。社会期待有些是统计学的概念、有些是社会认识的惯性,对个人的人生选择是很有可能产生误导的。最好能遇上好的老师、好的家长帮助你进行人生的分析和选择,来阻断社会期待对个人的误导。遗憾的是他们往往是社会期待的传递者,又是你人生最脆弱阶段最信任的人。现在的问题是:如果你错过了人生最佳选择怎么办?尽力选择次优!又错过了次优怎么办?再次之!以此类推!
极端的情况下,错过了人生所有的选择怎么办?总结你宝贵的人生经验帮助下一代避免重蹈覆辙!
倒了一辈子的霉,还糊里糊涂的怎么办?做好家务工作,多祈祷!少瞎指导。
*^_^*:1.能力是由实践促进形成、强化、检验的。实践由认识指导。承认男女能力不同。但根本上是由人自身对男女性别的认识决定的,包括心理性别,和社会对男女的期待。(思考前提:男女在实践生活中的性别由生理性别和心理性别共同决定,两者在强社会化的作用下通常不会产生冲突,但也有极少数情况,两者的冲突造成人的性别识别障碍)。
2.社会期待主要作用于我们的自我认识机制,因此社会期待在不同的个体上作用是不同的社会。遇到期待压力,我会沉下来专注于自己的事情。
3.“男生应学理科,女生应学文科”之所以会成为一种社会共识,是因为:a.历史(self-perpetuating)证明,男生多长理科女生多文科,b.科学支撑,男女生似乎在思维方式上不同。c.人类从原始社会就继承下来的对经验的盲目崇拜。
4.性别刻板印象有利有弊。a.利于社会的分工和有序的社会生产,男权社会的稳定,人类社会的繁衍b.弊在抹杀女性创造潜能,和改写人类历史的可能。
5. 同样的期待+友善包容的态度+平等的机遇,此外都会造成性别压抑。社会期待和社会偏见都不能转变为动力,如果我们没有充分认识自己,虔诚地信念仰,并且落地到社会实践中。
6.皮格马利翁效应是皮格马利翁的主观愿望的fairy tale。他的讲述角度是一方视角,这个效应本身不能够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如果真有类似的现象那说明a.观察报告者采用了皮氏视角,b.老师的教育是失败的,c.学生没有是没有意识的石头。
jayou~what:我看过一个电影叫《我不是随便的男人》,讲的是现代社会变成了“女权”,你会发现世界同样在运行,只不过男生看着会别扭些。而那些别扭就是我们还需要努力的地方!
郑大喵:好巧,今天看书刚好看到了皮格马利翁。
黄岑--策赢品牌:期待,是一种激励!
欢迎读者朋友们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杜课小助手(微信号:dukexzs)加入《杜课》粉丝群.
感谢阅读本期《杜课》,下期再见
移步“讯飞有声”,听杜老师讲杜课
往期精选
人物: 最后一个士大夫|三十周年忌日读沈从文|如果自由有回声——殷海光|夜谈王国维|陈寅恪九章|秋瑾岂是关巧红|民国“毒舌”|斯文|大夫吴孟超
视频:杜课导言|孤独|新闻理想|父母与子女|大学规划|校园霸凌|变形|狗年,我要祝你什么呢?
文字:赵举报|我们就是那少数人|论沉默|读诗三境界|戊戌一百二十年祭|哈哈!“旅行者”类型学|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中 |天下何处无夜叉|毕业说什么?|士的表达|真理|网络幸存者|谈“怂”|互联网绝不会是“平等”的|如何做个社会人?|交友箴言|杜骏飞:七夕|管得最少的政府——读梭罗|九戒|“共情”与反“共情”|不读莫言|乌尔班尼的牺牲|看看你的洛阳铲|记者节的终结|邻里如何决定了你|人设危机
关注:那一场行尸走肉的故事|二更事件的11个问题|王菊现象学|耿直的招聘|谈“迷信”|谈官威|奥普拉说什么?|叮!你有一道作文题|如何理解俞飞鸿?|少年强则国家强,少年娘则国家娘?|杀死一只啄木鸟|九谈拼多多|为了忘却的记忆|乡野咪蒙|传媒与第一课|公共青年|消失的冰冰|不论贾与胡|为什么是胡锡进|范长江的生与死|忘得干干净净|男生、女生与皮格马利翁
音频:一诚天下动|青春|考研三问 |“满大街都是圣人”|弱者才喜欢赞美,强者只感恩批评|上弦月|击鼓传花
元能力养成:敬畏|反思|宽容|美|钝感|坚毅|遗忘 |利他| 运动|乐群| 悲悯
鸣谢: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公益传播中心
本文为《杜课》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戴画雨
责编|江珊 王之涵
标星+置顶杜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