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双减” | 束定芳:“双减”政策下的基础外语教学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21世纪英语传媒 Author 束定芳
欢迎关注我们,一站式分享海量语言学术资源
转载编辑:研习君
敬请星标应用语言学研习,喜欢请点赞,真爱请分享⭐
今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8月3日,上海市教委印发了“上海市中小学2021学年度课程计划及其说明的通知”,其中要求:“小学阶段不进行期中考试或考查;小学一、二年级可进行期末考查(一年级不得进行书面考查);三、四、五年级期末考试仅限语文、数学两门学科,其他学科只进行考查,考查形式可灵活多样,严格执行等第制”。由于两个文件颁布的时间非常接近,再加上今年上半年有人发表的“取消英语在中小学课程中主科地位”的建议曾引起关注,因此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地方教育部门如何落实中央“双减”要求,“小学期末考试不包括英语”马上引起了网络热议。有人认为这是上海市教育管理部门在带头试行“弱化”英语教育在基础教育课程中的地位。许多网民,甚至媒体将此解读为“英语即将退出高考”或者“英语不再重要”的一个信号。
不过,很快就有媒体指出,这一段文字其实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市中小学2018学年度课程计划及其说明的通知》中已经出现。随后,上海市教委有关负责人指出,这一要求在上海市中小学2017年的课程计划里就已提出。也就是说,这个规定,上海市早在四年前就已经开始执行。在这之前,这一规定并没有引起广泛的关注或议论,这说明把英语从考试改为考查基本没有影响小学英语课程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也基本没有影响上海的家长和学校对英语这门课的重视。文件要求,“考查”形式可以灵活多样,严格执行等第制,这实际上是要要淡化考试或分数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这显然有利于扭转长期以来的“应试教学”的倾向,有利于小学外语教学回归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那么,在“双减”背景下,我们如何理解和推进基础外语教学,特别是小学外语教学?
首先,我们还是要从基础教育阶段为什么要把外语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说起。
我们知道,语言能力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标志性特征。人类儿童一出生就具备了在社会环境中自动习得一门或多门语言的能力。学习语言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儿童社会化的过程,是其融入本语言社团,接受其社会规范、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的过程。一方面,语言的词汇和结构中凝聚着大量的本语言社团历史发展的信息和文化价值取向,掌握语言就意味着同时获得了有关本语言社团的相关知识和文化信息;另一方面,人们通过语言与他人交流,认知周围的世界,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文化信息。所以,语言是一个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工具。语言能力是一个人学习能力的体现,也是综合素养的体现。
如果一个人学习并掌握一门外语,这就意味着他可以通过这门额外的语言来学习用这种语言记录和书写的历史文化和科学知识。外语学习拓展了学习者交流的范围和学习的能力,使他可以获得更多的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世界正处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在母语之外,再掌握一门或多门其他重要的语言,对一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在美国教育界,甚至有人喊出了“只懂一种语言是21世纪的文盲”的口号,获得了广泛认同。
外语能力也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资源。中国的发展离不开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离不开懂外语的各类人才。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外语能力不仅仅是为学生成长和发展服务,也是国家改革开放、面向未来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国策。其实,中国越发展,文明水平越高,外语越重要。随着中国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事务和全球治理,不仅仅需要懂一种外语,或者只懂英语的人才,还需要懂多种外语的人才。因此,“双减”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少“盲目补课”、“刷题”应试等违反教育规律的行为,而不是要减哪一门学科,更不是削弱外语课程的地位,
其次,我们需要讨论的是,中小学生如何学习外语最有效?
根据学术界最新的研究成果,儿童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掌握语言的。儿童使用语言是为了与周围的人互动,而不是学习语言本身。儿童是在与他人互动中、在探索周围的世界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语言。语言成为儿童成长和学习、与社会交流的一个工具和载体。其实,在一定的年龄段,特别是在青春期之前,只要有适当的语言环境,儿童同时学会两三门语言也是不太费力的事情。说“不太费力”实际上是他们没有意识到需要“用力”,因为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通过学习和使用语言达到其他的目的上。
学习外语的目的是为了能够使用外语。因此,学习外语的最好方法,也与母语学习一样,是通过使用这门语言掌握该语言。当然这种使用与母语习得有所区别。儿童掌握母语是个不知不觉的过程。因为他学母语的过程也是他认知周围世界的过程。他不但用自己的感知器官认知周围的世界,还通过语言交流来观察和理解周围的世界,语言是手段,不是目的。外语学习则是在母语能力的基础上,在一个缺乏自然的语言环境中学习的,因此,如何利用学生的母语能力和认知能力来帮助他们逐步获得外语能力,如何帮助学生在学习其他知识、探索世界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掌握外语,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和适应的过程。
由于大部分学生不可能长时间接触外语作为母语的人或老师,因此,学校的环境,外语教师的语言能力,课堂教学的方法就特别重要。外语课堂上,外语教师要尽量用外语与学生交流,交流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帮助学生通过外语学习了解周围的世界,或者学习新的知识,而不是仅仅通过教语法,背词汇,通过做练习题,特别是语法练习题,来教学生。那样不但事倍功半,而且因为这样的外语学习枯燥无味,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形成心理负担,影响健康成长,得不偿失。
另外,根据国内外学者的观察和研究,学习一门外语,只要学习者目标明确,学习得法,肯下功夫,在任何阶段都有可能成功。早在20多年前,我们就提出了“适当推迟、集中学习、强化训练、专业提高”十六字外语教学改革方针。在没有高质量的外语师资的情况下,小学外语课程可以晚一点开设。已经开设的,特别是在一二年级就开设外语的学校,也没有必要取消。毕竟现在外语学习的条件和资源比20年前好了很多,师资队伍情况也大为改善。
“双减”其实为基础外语教育改革提供了一个契机。小学外语教学的目的不是把语言作为一门学科知识,让学生去学习语法或者词汇本身,而是通过接触外语,在使用外语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外语的兴趣,初步了解外语与母语的不同,初步了解一些有关目标语文化和世界其他国家地区文化,逐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通过学习和阅读与其外语能力匹配的外语材料,接触世界文化,使其体验外语学习获得新知识、开阔视野的乐趣,因而愿意自己去进行更多的课外阅读或接触更多的多模态语言材料,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就中国特殊的外语学习环境、教育体制和师资条件,以及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发展情况而言,初中和高中阶段实际上都是外语学习的最佳时机。学生学习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和教师的引导。外语课堂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使用语言的能力,课堂是师生使用外语交流思想、通过外语拓展知识、进行文化比较和思维训练的场所,在语言使用中提高使用语言的能力。初中阶段的外语学习应该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其能够直接阅读原版图书,具备一定的口头和书面交流能力;高中阶段可以培养综合使用语言的能力,特别是公共演讲和写作能力。当然,这不是说,课堂教学中不能学习语言知识本身,包括语法知识和词汇知识。实际上,在适当的时机,在学生对语言使用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适当地帮助学生发现和总结语法规则和词汇使用知识,能够起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在“双减”背景下,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组织学生通过使用外语而获得外语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鼓励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汲取学科或百科知识,在使用外语的过程中提升语言能力、综合素养和思维能力,这需要外语教师和教研部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探索和试点。一方面,教师培训中应该把提升教师的语言使用能力作为一个重点,教师语言能力提升了,他(她)在课堂上与学生用外语互动的时间和质量提高了,学生的外语水平就会水涨船高;教师的语言能力越强,教学的目的越明确,学生学习的效果就越好;另一方面,教育管理部门要通过新课标、新教材的实施与培训,帮助教师尽快更新教学的理念和方法。
最后,关于外语学习的评估问题。
外语测评不可避免。学生的学习成效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来跟进考核,无论是考试还是考查。但测评应该与学习的目标一致,即关注学生语言使用的能力,而不是语言知识本身。因此,如何协调好教、学、评之间的关系,以评促学,是“双减”背景下外语教育研究者、教师和管理部门另一个重要的课题。
作者: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外国语》主编 束定芳
本期编辑:王晓珊
综合编辑:应用语言学研习
微信公众平台审核:梁国杰
多位名师带你玩转质化+量化+混合研究方法!
文献延伸阅读(研习人指引)
本平台友情整理相关文献索引链接
欢迎感兴趣的朋友按需选购
欢迎订阅观看毛浩然教授爆款讲座回放!
4次专栏课程,扫码即享限时特惠!
友情推荐
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发现更多语言学好书!
出版社官方直销,快递包邮!
扫码关注↑↑↑ 即可获取最新入群二维码!
目前已有 3.72 万语言文学、区域国别与
跨文化传播学研习者关注本公号
欢迎加入交流群,分享学习,共同进步!
亲爱的研习人,
一起来点赞、在看、分享三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