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段正渠: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游记或风景写生,而是关于长江的一次严肃的田野调查和历史瞬间定格丨纯粹新书

活字文化 纯粹Pura 2022-08-19


🌟 文末福利:来自纯粹读书社区群的邀请



为什么长江如此迷人
作者:高翔  著  绘 译  [法]旅克·理查德  著  
[法]楼兰·埃尔萨塞 (Laure Elsaesser ) 译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纯粹Pura  
策划:活字文化
出版时间:2022-06

不知道为什么,许多年过去了,我虽然也去过很多国家与地区,但是长江流域却是至今记忆最深的地区。在沿途我看到世界上落差最大、最为壮丽的风景,也碰到在所有旅途中最危险的路途,更看到了差异最大的生活与风俗……我记得当时遇到的每一个人,甚至于他们对我说过的话语……还有那些往往被忽视或已经消失的小地方,崇德路、双江镇、大昌、尼西、瓦卡村、白松、中咱、茨巫、日达寺、清水河……这些地名、景物和那里的人们如浮雕般刻在了我的心里,并经常碎片式地乱闯入我的梦中……

——高翔



长江三峡·巫峡风光

2005年5月至2006年3月,中国艺术家高翔和法国记者旅克·理查德(Luc Richard),出于偶然的机遇,相约从上海出发,沿江逆流而上,意图探究为什么长江如此迷人。在长江下游、中游和上游,他们画沿途所见,写下各自感悟。

作为中国流经地域最广袤的一条大河,长江沿岸的景致,每一刻都在发生变化的人、事,无不是我们这个时代和国家的缩影。


中咱至巴塘·沿长江的公路之一(25cm×34cm 色粉笔、素描纸,2005)

时值21世纪初,三峡大坝的建设如火如荼,库区蓄水位逐年升高,经济全球化深入长江中、上游腹部城镇,沿岸地理和人文加速发展,新盖的山城和拆平的老城在同时述说变迁的故事。

许倬云在《万古江河》中写道,中国文化由“黄土的中国”和“长江的中国”合并而成,“北方的黄河文化孕育了循规蹈矩、安分守命的儒家;在南方,出现的却是多思辨甚至辩证式的老子和庄子,对宇宙充满问题。”可以说,南北区间的生态环境因两条大江河的流域不同而完全不同。


黄河


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和平原,沿岸的居民靠天吃饭,艰苦求生,心态保守;而长江从源头至海,其间支流复杂,过高山、入丘陵、穿峡谷、奔向湖泊和平原,地理型态丰富,江水所到之处土地肥沃,粮食丰足。相较黄河流域的北方人,傍水而居的南方人心态轻松活泼,于变化中寻找各种幸福的可能性。 


南京至芜湖的船上之一(25cm×34cm,色粉笔、素描纸, 2005)

在《为什么长江如此迷人》一书中,旅克·理查德在去往长江下游的旅行中,记录了一段芜湖往事。他问及江边一位在择菜的妇人,“是否生活在船上”,那位女性用手指着长长的平底的船体,回答说:“这条河就是我们的家。”


南京至芜湖的船上之二(27×25.5cm,色粉笔、水彩纸, 2005)

作为“逐江水而居者”,他们整整几代人从未离开过江水,以前是渔民,因为三十年前开发航运和建造水电站,导致了环境污染加剧而无法继续打鱼,从而放弃了从前的职业。


丰都·从新城看对岸的名山(25cm×34cm,色粉笔、素描纸,2006)

2006年5月,随着三峡大坝全线竣工,长江蓄水位从最初的60米涨到135米,几年之后继续爬高至175米。曾经无论多喧嚣的古城镇,随着水位的上移,很快沉没于无声无光的江底。而居住在沿江库区的“南方人”,面对故土和未知,为迈入新的发展周期的中国承载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和艰辛。

年轻的艺术家和记者,出于职业的敏感和对社会发展的预见性,在网络不甚发达的彼时,在一个历史性的时刻,依靠一张地图和有限的信息,带着对长江生态以及人类生存的好奇和追问,果敢地开启了一场考察长江的跋涉。

“在我们这个飞速发展的特殊时期,保留历史的记忆,反思当代加速的生活,应当是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但是在现实的利益和飞快的生活节奏面前,它总被搁置一边。”艺术家高翔说。


涪陵·县城街头歇息的挑夫(25cm×34cm,色粉笔、素描纸,,2006)

为了最大可能地选择贴近这条流经中国最广袤地域的河流、了解当地人的生活的路径,高翔和旅克沿途采用步行、坐船、租车、乘班车、搭拖拉机等任何可以借用的当地交通工具。

由于没有整段时间从上海走往青海源头,两位作者按照长江下、中、上游区间,将行程分为了三个阶段。而在这段时而同行,时而孤独的旅程中,他们体验到长江上游的惊险与极限:


瓦卡村之一 (24.5cm×26.5cm,色粉笔、素描纸,2005)

长江上游的瓦卡村一带,都是纵深的大峡谷,与丽江的翠绿山水截然不同;高山上满是裸露的红岩石和黄沙土,光秃秃不长植被,夏季一到,雨水就将沙石冲到江中,金黄色的混浊江水沿着弯曲狭窄的江道冲泻而下,在落差大的河谷发出雷鸣般的咆哮。听说以前有很多人来江边淘金,现在由政府统一管理,一路上未见有淘金的作坊。当地路况不好,多是土路,有些地段高出江面就一两米,靠江的地方因江水的猛烈拍击,已经塌陷下去,尤其是在河道急转弯处,司机春批每遇这种情况,就将车靠路里侧慢慢开过去。


《为什么长江如此迷人》内文实拍图

为什么长江如此迷人?高翔说:“长江就像一块人类社会发展的活化石。在这片广阔的流域,我看到了最时尚奢华的城市街区,它们是那么现代和先进;我看到了幸存的老街和小城镇,仿佛回到中国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另一种生活;而在偏远的地区,我看到了用水牛和马耕地的村落,继续着农耕时代的田园宁静,它们又是那么落后和传统。或许世界上没有哪条河流像长江一样长期存在着地理、时空、社会体系、文化传统和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或许这种在同一流域并存的巨大差异,正是长江的迷人之处。”

如画家段正渠所言:“在2006年夏这个特殊时间节点——彼时,中国政府刚刚宣告三峡大坝建成,两位作者在这样一个历史性时刻,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了长江的面貌、样态,意义不言自明。”


丰都·旧城码头(25cm×34cm 色粉笔、素描纸,2006)

高翔沿途绘有200余幅色粉画和36篇日记,旅克写有10篇游记,这本书选编了156幅色粉画和47篇旅行笔记,以图文书的形貌编辑出版。


上海·南京路旁的小弄堂(23cm×27cm,色粉笔、水彩纸, 2005)

高翔与旅克边走边画边写,旅途中每一幅画都是一种“当时”。高翔说,遗憾当时相机内存卡太小,很多拍下的照片又被新的风景覆盖。不过,好在有色粉笔保存记忆,写生勾勒出了难以捕捉的、唯有置身现场才能够感受到的空气、光线以及气味。而这种所谓的万物的“霎那真“,亦是高翔严格遵循的法国现实主义画家库尔贝的艺术准则——“我只画我眼睛看到的。”

大卫·霍克尼在论摄影时讲到:“摄影无法达到写生绘画的效果。因为,绘画所提供的体验比摄影更为真实,绘画中的瞬间更为长久。好的绘画让我们看到更多……”(《霍克尼论摄影》,北京日报出版社,2021)


《为什么长江如此迷人》内文实拍图

长江流域的景观随高翔和旅克的移动从他们的笔端“走”出来,像极了中国山水画长卷,流动的时间进入了绘画空间,无论在何处停留静观,始终能够看到、听到真切连贯的叙事。书中每一根线条、每一块颜色都是视线和思绪的叠加——复杂度越高,真实生活的轮廓便越清晰,拥有了远超定格摄影的丰富细节。


重庆·朝天门码头(25cm×34cm,色粉笔、素描纸, 2006)

诗人于坚在这些色粉笔作品中看到了高翔的浪漫,他形容这是“我们时代越来越罕见的诗意”,“世界对于高翔来说,乃是一永不确定的调色盘。”

“高翔画劳动者、流浪者、信徒、拖拉机、酥油、寺院、菩萨、公路上的儿童、牛、蘑菇、通向不明之地的道路、故乡……朴素,真诚,赞美也忧心忡忡。”(于坚《画家高翔的诗》)


丰都·从名山看拆平的旧城与对岸的新城(25cm×34cm,色粉笔、素描纸,2006)

太多无声地消逝令高翔和旅克曾踏足的一些古城镇无法再次重现,但当年丈量长江的文字和画面却不曾有丝毫消磨。那是“传统”与“现代”、“文化”与“文明”的矛盾与冲突发生的前夜,是昨日写给今天的预言——一个变化中的中国,一个危机中的世界。


《为什么长江如此迷人》内封实拍图

当下,疫情肆虐,在只剩附近和自己,少了远方和他者之时,让我们展开高翔与旅克16年前的行走地图,畅游那场艺术性与记录性并存的长江冒险。


高翔与旅克·理查德在上海南京路旁的小里弄写生(2005年)

延伸阅读


记录性与艺术性

——《为什么长江如此迷人》后记

文/高 翔

2005 年5 月至2006 年3 月,我与法国作家旅克相约从上海出发,逆长江走往青海源头。沿途采用步行、坐船、租车、乘班车、搭拖拉机和任何可以借用的当地交通工具,以最大的可能贴近这条江流与当地人,希冀以他们的行走方式来丈量这条悠远而多变的大江。

长江由西向东横贯中国中部,经过了最广袤的地域,我想它的每一个细微变化都是这个时代和国家变化的敏感反应与缩影。在21 世纪初的几年间,正是中国社会又一次激烈变革的时刻,对它进行一次记录性与艺术性并存的考察,具有不可重复的意义!虽然我与旅克行走长江并不是计划已久的事情,但是偶然的机遇促成我们去做这一次冒险,它是我们人生难得的经历与幸运。


宜昌至巫山的船上

我们分别用绘画和文字两种方式来记录亲身经过长江流域所看到的巨变。我在沿途绘有二百余幅色粉画和部分日记,旅克著有四个章节的游记。这本书里选有一百五十六幅色粉画和我与旅克的四十七篇旅行日记。

不知道为什么,许多年过去了,我虽然也去过很多国家与地区,但是长江流域却是至今记忆最深的地区,在沿途我看到世界上落差最大、最为壮丽的风景,也碰到在所有旅途中最危险的路途,更看到了差异最大的生活与风俗……我记得当时遇到的每一个人,甚至于他们对我说过的话语…… 还有那些往往被忽视或已经消失的小地方,崇德路、双江镇、大昌、尼西、瓦卡村、白松、中咱、茨巫、日达寺、清水河…… 这些地名、景物和那里的人们如浮雕般刻在了我的心里,并经常碎片式地乱闯入我的梦中……
法国现实主义巨匠居斯塔夫·库尔贝(Jean Desire Gustave Courbet)曾说过:“我只画我眼睛看到的。”


大昌古镇石狮

我当时基本遵循着库尔贝的这一艺术准则,用携带方便的色粉笔和水彩本子,尽力不带任何有色眼镜去观看路过的一切。不仅看到了从未看过的景象,也领会到了长江不同地域完全不同的环境、生活与价值观。现在回头看以前的这些作品,其实有现实主义绘画审美的观看与描画角度,并表达了我在沿途的感受——朴素、真实、同情、赞美与焦虑……

十五年前的那次长途跋涉与绘画,让我于心情复杂的行走中,真切感受到长江在空间中的长度与变幻;而此书出版的一次次拖延,又让我在等待中,深深体味了时间的存在与它的漫长。

2021年3月29日于昆明



高翔,200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获油画专业博士学位。曾于德国图宾根艺术联盟画廊、泰国清迈艺术文化中心、英国卡特琳画廊、法国恒石画廊、宁波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等机构举办个展或双个展。出版有《问梦——高翔艺术作品展》《格局·格调——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研究创作集·造型卷·高翔》《幻象之诗——马克·帝格朗尚&高翔对话展》《空间的静观——乔尔乔·莫兰迪绘画研究》等。


旅克·理查德( Luc Richard ),1973年出生于法国,作家、记者。1998年毕业于法国里昂政治学院,获IEP学位。2002—2004年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学习中文。掌握法语、英语和汉语。曾创立文学杂志《立刻》。出版有多部散文和游记,包括《寻访神秘的中国》,2016年以口袋书形式再版。


名家推荐



《为什么长江如此迷人》封面展示图

这些画朴素、真实、生动,同时带有作者对生活的赞美和关怀……
——袁运生 画家

高翔画劳动者、流浪者、信徒、拖拉机、酥油、寺院、菩萨、公路上的儿童、牛、蘑菇、通向不明之地的道路、故乡……朴素,真诚,赞美也忧心忡忡。
——于坚 诗人

《为什么长江如此迷人》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游记或风景写生,而是关于长江的一次严肃的“田野调查”和历史瞬间定格。
——段正渠 画家

你的画作在我们的生活中画出了线条。我在其中找到了我的世界,同样的忧虑、关切的画面,可触及的紧张感。

——[法] 朱莉•波图赛利 电影导演




为什么长江如此迷人
作者:高翔  著  绘 译  [法]旅克·理查德  著  
[法]楼兰·埃尔萨塞 (Laure Elsaesser ) 译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纯粹Pura
策划:活字文化
出版时间:2022-06

中国画家高翔和法国记者旅克·理查德2005 年从上海出发,逆长江走往青海源头。沿途采取步行、坐船、租车、乘班车, 搭拖拉机和任何可以借用的当地交通工具, 以最大的可能选择贴近这条流经最广袤地域的河流的路径。

两位作者以行走的方式,一路分别用绘画和文字两种各自不同的表达方式,记录发生巨变的长江及沿岸的地理、人文和生态,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游记或风景写生,而是关于长江的一次珍贵而严谨的“田野调查”——他们带着对生态的关爱和赞美,对长江大胆地进行了一场特殊的艺术性和记录性并存的考察。

法国人旅克·理查德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用文字描述了沿途看到的一切——直接、真实,没有丝毫的修饰——长江中、下游(旅克·理查德著);艺术家高翔则怀着一个中国人对本土山河的厚重情感,用色粉笔速写了进入他眼中的风景,同时日记旅途的每一瞬间——长江中、上游+长江上游(高翔著)。

本书选编了156幅色粉画和两位作者的47篇旅行笔记。在当下阅读高翔和旅克的长江行走考察,满足视觉的同时亦带给读者关于个体生存状态的深深思考。


纯粹读书社群


扫码加入纯粹读书社群

每日与您分享好书




# 铁与绸

张炜   著


《铁与绸》是茅盾文学奖得主、当代诗人作家张炜的最新长诗力作。该作品以中国古典传统文化和西方《荷马史诗》、歌德《浮士德》、艾略特《荒原》等诗歌传统为基础,跨越春秋战国史直至当下的历史时空,以东夷研究史为切入点,以齐国历史文化为支点,以作者对祖国河山的铁血柔情为情感线索,充分调动历史文化史实、一千多年历史变迁和作者历史文化研究等全部精神资源和写作技巧,高难度地构筑了一个以巨大历史时空为载体的精品力作。




火焰上的辩词

吉狄马加  著


本书是中国杰出诗人吉狄马加的主要诗歌作品合集,也收录了作者在全球文化领域发表的致敬感言和文化宣言。作为作者的代表性文本,本书为其国际译介外推范本。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辑是诗歌,精选了作者近200首各个时期的优秀诗歌作品,充分展现了其诗歌创作的全貌,诗人多以故乡彝族的人、物、风俗等为主题,意蕴深刻,奔放自由,独具表现力和感染力。第二辑是诗人在国际诗歌活动中的文学演讲与随笔精华,展现了中国当代具有强烈辨识度的诗人——吉狄马加所具有的诗歌高度、国际视野、精神意识和文化底蕴。


# 爱情意识流

王鼎钧  著


本书精选王鼎钧散文、小说等十七篇,围绕爱情这一主题,作者用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洞明世事的双眼,将前人的经验和自己的观察体悟融为一炉,结合当下社会人际交往尤其男女交往的现实,用感性而睿智的笔,以不说教的姿态,淋漓尽致地揭示爱情的真谛。散文以及小说中有许多描写甚有诗笔词意,贯通古今中外,引经据典,酣畅淋漓,恣意汪洋,真是一汪爱情意识流。作者对恋爱这一人间美事,看清看透,并夹杂着对当代青年人的倾羡赞叹之情,与开明开导之意。




定名与相知:博物馆参观记•二编

扬之水  著


“定名与相知”,是作者在名物研究中不断重复的词,“定名”针对“物”而言;“相知”,则须出入于“物”与“诗”之间,以此打通二者之联系。与上一编相同,二编里的十篇文章亦为各地博物馆观展所得,或家居用器,或文房用具,或金银首饰……七十余家博物馆,四百余幅器物照片,从定名到相知,一步步引领读者走进各馆文物的“繁华”世界,让物的美、时间的印迹、历史的片段、生活的诗意,翩然交织于纸上。




# 独坐听风:季羡林的精神世界

于青  著

《独坐听风:季羡林的精神世界》以多镜头、多角度转换的叙述方式,全面、立体地描绘了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充满情趣的童年生活、孤独与艰辛的求学经历、学成回国后的生活与思想,其间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与愧疚,对师友的深切追怀,留学时的传奇经历,以及对故土的眷恋与赤子报国的磊落情怀,等等,构成了季羡林先生百年人生情感之路,展示了其广博精深的学养积淀和丰富、细腻而深沉的精神世界。





# 凤凰琴

刘醒龙   著


本书是由《凤凰琴》《村支书》《民歌与狼》《我们香港见》《城市眼影》五篇中篇小说构成的文集,既展现了乡村世界,如贫困乡村教育问题、乡村基层干部问题;又展现了城市世界,如职场复杂的人际关系,勾勒出社会世相和普通大众的生活状态。其中《凤凰琴》描写了一群山村小学民办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状况,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偏远山区教育的落后和民办教师生存的艰难,高度赞扬了他们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的精神,是一曲乡村教师的生命赞歌……

小说整体叙事严谨,故事性强,情节具有悬疑色彩,语言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使人读之欲罢不能。



# 时间的颜色

冯秋子  著


本书是作者散文与绘画作品跨界融合之作合集,系“向度文丛”作品之一,包括《荒原》《老人和琴》《白音布朗山》《我跳舞,因为我悲伤》等27篇散文,及彩墨、水粉、丙烯、速写等作品36幅。内容既有关注蒙古高原历史与现实中人的生存状况,也有经年实践以人的方式舞蹈的深刻体验与揭示,还有描绘心力感知的塞北草原印象。作者如一个冷静的观察者、悉心体验者和深入掘进而又节制克守的记录者,在其文学和绘画作品中,不轻易放弃追究事物的每一种重要根结和细节。



仁慈江湖

樊国宾  著   


本书分为上下卷,分别有《师父》《父亲记》《从北大到南大》……二十一篇文章。在本书中,作者通过叙述与父亲、老师、同学、朋友的交往,阐述了对“人生江湖”的独特感受;通过对荆轲、宓子贱、卢承庆、李勉、椒树等古代传奇人物的解析,抒发了对传统江湖精神的奇异感喟;通过对李•米勒、朗西曼、赵元任、高二适、王澍、顾随、黄永玉、王世襄、李瑞清、海明威、方以智、李垂谊、马基雅维利、法斯宾德、何其芳、昌耀等人物身上江湖气质的描摹,传达出对“君子雄健、廓然大公”精神境界以及“鹰之轻盈、向死而生”的价值观的积极倡导。



# 百千万亿册书

黑陶 著


这是黑陶最新创作的一本散文集。按中国传统五行相生的顺序,分为五个篇章:火书、土书、金书、水书、木书。内容包括:客观实录,主观幻想,地理,人物,信函,引文,短小说,摘抄,诗歌,电影技巧,日记,民间传说,考证,学术短论,梦,神话,回忆录,对景写生,呓语,访谈,文学史补遗,新闻,旅行记,文献改编,等等。这些汉字,这些断片式的篇章,带着作者的体温,它们散漫、云游,又渐渐汇拢、聚集。这个独特的、由黑陶创造的汉字星系,期待在无限的宇宙中,与读者相遇。



回乡记

江子   著


作者江子出生于赣江以西,曾经出版过乡村主题专著《田园将芜》引起过较大反响,而这本《回乡记》就是《田园将芜》的续篇。《回乡记》以吉水赣江以西区域的历史与现实为研究对象,全面田野式考察农民进城、传统留存、异乡与故乡、出走与返回、新乡贤的责任与命运等,以图全息呈现一块经典乡土的历史与现实,为当下的乡土中国留一份证词。中国现在为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期,这种变局,乡村的变迁是其标志。江西是农耕文明最有代表性的省份,通过书写新的历史节点江西乡村的常与变,可以解码当下中国。


泥土就在我身旁:苇岸日记(上中下)

苇岸   著   冯秋子  编


苇岸日记从1986年1月1日记至1999年4月6日入院接受治疗止。1年为1辑,三册日记共14辑,总量近80万字,加上附录《苇岸书信选》《苇岸生平及创作年表》《苇岸作品的后续传播》等,全书总量90万字。他的日记多有对于大地道德信念、切身体验的自然与人文进程的叙述,及与作者交往的不同年代作家,他们的阅历、观念、创作状况和个人意趣,所处时代影响下的文艺现象,亲历半个中国的旅行见闻,阅读过的诸多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类著作。



在自然这边

哨兵  著


本诗集延续了诗人一贯的诗学追求和美学趣味,他以洪湖为主要描写对象,描绘了那里的风土人情,他近距离地与洪湖的水鸟、水生植物、渐次消失的渔村、日益繁华的县城生活在一起,其诗歌散发着传统和现代杂糅的气息。诗集如同一部洪湖的风物志和心灵史,以鸟类和植物直接入诗,并通过灵动、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来状物、叙述、抒情,诗人在行文之间通过个性化表达激发了读者的想象空间,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具有地域特色的洪湖世界。 




意象的帝国:诗的写作课

黄梵  著


作家、诗人黄梵潜心力作,揭秘创意写作,教你如何轻松学会写诗。王鼎钧、欧阳江河、灰娃联袂推荐!作家、诗人黄梵以文理兼顾的思维、四堂课的形式,总结其授课和创作经验,探究出适合汉语语境、自成体系的诗歌创意写作理论。







曹雪芹的遗产:

作为方法与镜像的世界

计文君  著


《红楼梦》是一部小说,更是一份珍贵的曹雪芹的遗产。著名实力派女作家、文艺学博士、红学专家计文君,10年潜心研究之作。被著名作家李敬泽称为“小说家里最懂《红楼梦》的”,被著名作家李洱誉为“红学”研究最高成就。






曹雪芹的疆域:

《红楼梦》阅读接受史

计文君  著


《曹雪芹的疆域:<红楼梦>阅读接受史》作者计文君以《红楼梦》为研究主体,从文化物种获取生存度的角度,勾勒了《红楼梦》从诞生到今天的传奇“经历”。本书为《红楼梦》研究普及读物,既有学术研究著作的逻辑性阐述,亦有生动有趣的表达,对中学生接受《红楼梦》原典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戏出年画(上下)

王树村  著


本书为美术史论家、民间美术收藏家王树村所著,收录了江苏、安徽、福建、四川、山西、河南、陕西、天津、河北等十省市最为精美的戏出年画,全面展现了各地的绘画风格、曲目及表演特色。在体例上,本书以“说戏”“说图”“细部欣赏”三种文字层次,深入戏出年画的精髓,表现出中国民间文化博大的内涵。





# 中国米食

汉声编辑室   编著


《中国米食》分为米粒篇和粿粉篇两部分,米粒篇以朴素的饭团、粽子为开端,进入到饭菜混合的炒、烩、蒸、煮饭类,兼及粥品、焦米和锅巴的运用,酒酿和酒糟类的做法和活用。粿粉篇中,由各省年糕说起,进而了解粿粉食物的变形。全书记录的食谱及附带的应用法,可做出两百多道精彩米食。

《中国米食》动员数十位名厨及精于各省米食的专家,十多名编辑进行摄影、绘图、记录和实验工作,使这本食谱达到生动明晰、人人得而上手的效果,在全球华人地区引起极大反响。



张爱玲五十讲(修订版)

张均 著


《张爱玲十五讲》(修订版)是一部系统研究张爱玲之作,主要由四部分构成,分别为家族、记忆与现实,叙事的哲学与形态,虚无主义者的物质主义,文学史与经典化。作者注重学术史与论证逻辑,以张爱玲的作品以及有关张爱玲的研究资料为基础,探讨了成长经历、感情生活、家庭背景等对张爱玲及其作品的影响,研究了文字中的意象、服饰、色彩具有的象征意义等,得出张爱玲是一个物质主义的虚无主义者这一结论。




房间里的男人:顾彬诗选

[德] 顾彬  著   海娆  译


《房间里的男人:顾彬诗选》精选了德国汉学家顾彬的四辑诗歌作品,让我们看到他对生命的爱,对存在的倾听,对他者的体认、宽容和同情。其中《房间里的男人》涉及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有作者游学游历的痕迹,又有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评价,其中充溢着诗人强烈的“同情心”;《临渊之悟》包括爱情、女人与记忆,受伤的语言、受伤的生命,悲哀中的快乐等;《动荡的安宁》是对日本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一些思索,艺术上受到德国现代短诗和中国唐宋诗词的影响,语句简洁,追求意象;《猴子结构》中,诗人对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的化用,对汉语表达和资源的吸收,使他和汉语言文化达成了一种“亲密性”。



器成天下:中国瓷器考

[法] 奥图·德·萨代尔  著   刘婷 译


瓷器的海外传播是中西文化交流史的重要一页。奥图·德·萨代尔是巴黎著名的收藏家,于1881年出版此书,书中对中国瓷器文化做了细致的考察,解释了诸多专业术语的意义,并详细阐述了瓷器的制作过程,瓷器的种类,瓷器上图画的特定主题。最重要的是,作者还介绍了中国瓷器在欧洲的传播与演化过程。此外,书中收录的欧洲著名收藏家的藏品图片,是19世纪西方出版的第一册中国陶瓷收藏图录。






天朝的封建官僚机制:古代中国经济和社会研究

[法] 白乐日 著  佘振华 译


按照作者不同时期的研究重点,本书分为社会与官僚制度、汉朝末年的危机、经济史和现代时间四个部分。这位眼界高远的历史学家以鲜活的学术研究风格、有目共睹的文字天赋,论述了古代中国这一大型社会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至少在西方汉学领域,第一次有人认真地研究了中国历史的经济结构。白乐日先生的汉学研究在法国汉学界首次引入了社会科学的视野与方法。该著作是法国汉学从人文科学延伸到社会科学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逍遥与散诞:十六世纪北方贬官士大夫及其曲家场域

[新加坡]陈靝沅 著   周睿 译


本书聚焦16世纪王九思、康海和李开先三位文官在远离官僚与政治舞台之后的退隐生涯,探求他们在悖理于当时文人士大夫正式写作文风的文艺创作中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创作“曲”这一边缘文类(包括剧曲和散曲)以寻求安慰和满足的具体情况。借助“文学场域”的理论,将“曲家圈子”作为散曲和剧曲研究的基本主体,可以很好地让我们了解曲在文人之间是如何创作、传播以及使用的,而这在研究单个作家时是难能一见的。




问题之书(上下)

[法]埃德蒙·雅贝斯 著

刘楠祺 译   叶安宁 校译


法国诗人、作家埃德蒙·雅贝斯《问题之书》首次中译本,一部“不属于任何类型,但却包罗万象”的跨文本作品。透过声光闪烁、意象与联想交织的诗化外壳,雅贝斯注入的是“寻根”式的思考和将自己献祭于被遮蔽的“无限”场域里进行“精神”再创造的“书写”求索的内核。纯粹译丛“埃蒙德·雅贝斯作品系列”代表作。




相似之书

[法]埃德蒙·雅贝斯 著

刘楠祺 译  叶安宁 校译


作品被列入西方正典,法国著名思想家埃德蒙·雅贝斯著作“埃德蒙·雅贝斯文集”之一《相似之书》中文版首次面世。共分为三卷,分别是“相似之书”“暗示·荒漠”和“不可磨灭·不能察觉”。书中充满了雅贝斯式的哲学思索,从语言到文学,从宗教到传统,焦虑与困扰在作者灵魂的拷问中不断明晰、坚定。纯粹译丛之“埃蒙德·雅贝斯作品系列”重要作品之一。





界限之书

[法] 埃德蒙·雅贝斯  著

刘楠祺 译  叶安宁 校译


《界限之书》为埃德蒙·雅贝斯代表作之一,共分为四卷,分别为“未被怀疑之颠覆的小书”“对话之书”“旅程”“分享之书”。作为一部介于诗歌、散文、格言警句与哲学随笔之间的跨文体实验作品,本书是雅贝斯的沉思之作,也可看作他的自言自语。在形式上,文本属于断简残编型,思维跳脱、风格特异;在内容上,着眼于对人的存在本质的思索和探询,具有思想深度和哲学洞见。




腋下夹着一本袖珍书的异乡人

[法] 埃德蒙·雅贝斯  著 

刘楠祺  译  叶安宁 校译


《腋下夹着一本袖珍书的异乡人》是法国诗人、作家、哲学和宗教思想家埃德蒙•雅贝斯“问题之书系列”的第十五卷,也是该系列的最后一卷。雅贝斯在书中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何谓“异乡人”?二是我们对异乡人负有什么责任?他在作品中回顾了一个“异乡人”的一生(实际上是在回顾他自己的一生),并继续就流亡与荒漠、话语与沉默的主题进行思索和阐释。这是一部必不可少之相遇的书,它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某种意义上讲,本书是一位异乡人的肖像,我曾在某天迷失了它的踪迹,然而,尽管本书是虚构的,但它仍有可能是我的肖像,而我却并不知晓。




我构筑我的家园

[法] 埃德蒙·雅贝斯  著 

刘楠祺  译  叶安宁 校译


《我构筑我的家园》是法国诗人、作家、哲学和宗教思想家埃德蒙•雅贝斯的第一部诗集,出版于1959年,收录了他自1943—1957年间创作的诗歌。雅贝斯的创作风格在法国诗坛独树一帜,其特有的以片段暗示总体的跳跃—抽象创作模式以及马赛克式的诗歌技巧,对20世纪的诗人和作家们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1987年,雅贝斯因其诗歌创作的成就而荣获法国国家诗歌大奖。更为重要的是,他对后现代诗歌以及对莫里斯•布朗肖、雅克•德里达等哲学家思想的影响,使他成为了后现代话语中最为重要的关键人物之一,并成为了众多专家学者研究的对象。





灰烬的光辉:保罗•策兰诗选

[德] 保罗·策兰 著    王家新 译


《灰烬的光辉:保罗•策兰诗选》由著名诗人、翻译家王家新教授精心编选和翻译,由约360首诗和部分策兰的获奖致辞、散文和重要书信集结而成。本书既充分展现了策兰一生创作的精华,又是王家新多年来翻译和研究策兰的心血结晶,对于策兰译介和中国当代诗歌的创作和翻译都具有重要意义。本书所附录的策兰获奖致辞、散文和书信,也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痛苦而又卓异的诗歌心灵。





在乌苏里的莽林中(上、下)

[苏联]弗·克·阿尔谢尼耶夫 著

西蒙 译


影响著名作家张炜数十年创作、感人至深的自然主义“隐秘经典”,俄罗斯著名旅行家、地理学家阿尔谢尼耶夫通过实地考察,精心呈现100多年前乌苏里地区的特有风貌,处处可见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热爱,人类如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肖沃奇怪故事集

[法]利奥波德·肖沃  著    张惟 译


《肖沃奇怪故事集》是爸爸肖沃讲给儿子鲁诺的故事。肖沃讲述的故事构筑了一个怪物、奇异生物与动物的国度,既表达了亲情、爱情、道德以及各种关系的建造,又在表达荒诞的同时表现了人类灵魂的瘀伤。他的作品寓言一样简短,诗意而平静,不露声色的批判,这是肖沃的典型风格。这些看似荒怪的故事,往往能比现实世界更能直达真实,引人深思。



纯粹好书


儿童粮仓”系列丨杨先让·黄河十四走 杨先让文集 徐悲鸿扬之水·定名与相知丨王学泰作品系列 “水浒”识小录丨王鼎钧 春秋花果:王鼎钧自选集丨王树村·戏出年画丨半夏· 悬铃木咖啡馆 与虫在野丨刘醒龙·天行者 秋风醉了 寂寞歌唱丨黑陶·江南三书” 中国册页 夜晚灼烫 在阁楼独听万物密语  冯秋子主编 未曾消失的苇岸:纪念丨燎原主编系列诗集 海子·神的故乡鹰在言语 昌耀·我从白头的巴颜喀拉走下丨自然主义译著系列 毛罗·科罗纳 貂之舞 山林间 劳伦斯·安东尼 格雷厄姆·斯彭斯 象语者丨张清华·海德堡笔记庞余亮·半个父亲在疼丨闻中·吉檀迦利丨张锐锋·卡夫卡谜题萧耳· 中产阶级看月亮 锦灰堆美人计 樱花乱计文君· 曹雪芹的遗产 曹雪芹的疆域 化城喻 问津变于赓哲·唐开国朱夏妮·新来的人新九叶集周晓枫散文系列·河山 收藏 斑纹聂晓华·生别离上古迷思:三皇五帝到夏商汉声·松阳传家苏七七·光与真的旅途:电影笔记二十四则茅野裕城子·韩素音的月亮丨布鲁诺·舒尔茨·鳄鱼街丨埃德蒙·雅贝斯 门槛·沙丨江子·去林芝看桃花丨刘可牧·七千里流亡丨荆歌·日月西东:从苏州到马德里丨庞培·碗和钵丨赵波·云上丨彭程作品系列 丨 弗·克·阿尔谢尼耶夫·在乌苏里的莽林中丨樊国宾·仁慈江湖|黄梵·意象的帝国:诗的写作课丨更多纯粹好书&相关资讯请查看公众号下方菜单栏
● END ●

点“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