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迹」C刊公号热文——艺术学、民族学与文化学(一季度)
公众号热文标题高频关键词
融合发展是出版业在互联网时代的新方向,微信公众平台的蓬勃发展也为学术期刊探索新型融合出版模式,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新型阅读需求,推动学术成果应用转化提供了新路径。许多学术期刊计划开通或已建设运营微信公众号,以拓宽学术期刊传播渠道,增强学术期刊传播影响力。
本次调研以CSSCI(2021-2022)(含扩展版)收录的39种艺术学来源期刊与26种民族学与文化学来源期刊为样本,通过公开渠道全面采集了2022年第一季度期刊相关微信公众号的相关数据,并从公号简况、总体表现和本刊论文三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供各位刊界同仁参考。
公号简况
调研发现,艺术学来源期刊和民族学与文化学来源期刊在2022年第一季度并未新开通或变更微信公众号,开通率分别为85%和88%1。
本次调研主要对28种艺术学来源期刊和21种民族学与文化学来源期刊的相关微信公众号进行统计研究,包括48个期刊和期刊社独立公众号以及1个推文主要围绕期刊相关信息的主办单位公众号2。
2022年第一季度,在计入统计的49种期刊的微信公众号中,有27种艺术学期刊和19种民族学与文化学期刊的公众号推送了图文信息。
总体表现
2022年第一季度,艺术学期刊的微信公众号共推送958篇图文,累计阅读人次为15.97万余次,平均每篇图文阅读人次为1600余次3。
艺术学期刊微信公众号的主要数据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艺术学
注:阅读人次、在看人次和点赞人次达到1000保留至百位数,下同。
2022年第一季度,民族学与文化学期刊的微信公众号共推送164篇图文,累计阅读人次为15.96万余次,平均每篇图文阅读人次为900余次。
民族学与文化学期刊微信公众号的主要数据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民族学与文化学
从推文类型来看,期刊微信公众号的推送的图文内容主要包括本刊论文、非本刊文章、目录摘要、栏目专辑和其他类型五个类型。
2022年第一季度,在计入统计的27种艺术学期刊的微信公众号中,有23种期刊的微信公众号推送了423篇次本刊论文,累计阅读人次达到85.39万余次4。25种期刊的微信公众号推送了73篇次目录摘要,累计阅读人次达到27.43万余次。
艺术学期刊的微信公众号推送本刊论文和目录摘要的数据情况如表3所示:
表3 艺术学
注:阅读人次、在看人次和点赞人次达到1000保留至百位数,下同。
2022年第一季度,在计入统计的19种民族学与文化学期刊的微信公众号中,有13种期刊的微信公众号推送了本刊论文119篇次,累计阅读人次为8.00万余次。17种期刊的微信公众号推送了29篇次目录摘要,累计阅读人次为6.30万余次。
民族学与文化学期刊的微信公众号推送本刊论文和目录摘要的数据情况如表4所示:
表4 民族学与文化学
本刊论文
1.论文篇次
在艺术学期刊公众号中,推送本刊论文50篇次及以上的为《美术观察》期刊公众号,其推送本刊论文为61篇次,有6种期刊公众号推送本刊论文在10篇次以下。
各公众号推送本刊论文数量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50篇次及以上:美术观察
●20-49篇次:中国音乐、文艺研究、电影艺术、美术、戏剧艺术(上海戏剧学院学报)、当代电影、人民音乐
●10-19篇次:民族艺术研究、中国文艺评论、音乐研究、装饰、艺术探索、艺术设计研究、艺术百家、民族艺术、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在民族学与文化学期刊公众号中,推送本刊论文20篇次及以上的为《民俗研究》期刊公众号,其推送本刊论文为29篇次,有8种期刊公众号推送本刊论文在10篇次以下。
各公众号推送本刊论文数量分布情况如图2所示:
图2
●20篇次及以上:民俗研究
●10-19篇次:民族研究、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广西民族研究
2.论文累计阅读人次
在艺术学期刊公众号中,本刊论文累计阅读人次最高的为《文艺研究》期刊公众号,其本刊论文累计阅读人次为9.87万余次,有5种期刊公众号的本刊论文累计阅读人次在1万次以下。
各公众号推送本刊论文累计阅读人次分布情况如图3所示:
图3
●累计阅读人次50000及以上:文艺研究、美术观察、人民音乐、中国音乐、装饰、电影艺术、建筑学报、当代电影
●累计阅读人次10000-49999:中国文艺评论、戏剧艺术(上海戏剧学院学报)、音乐研究、美术、中国书法、北京舞蹈学院学报、民族艺术研究、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建筑遗产、民族艺术
在民族学与文化学期刊公众号中,本刊论文累计阅读人次10000及以上的为《民族研究》和《民俗研究》期刊公众号,其本刊论文累计阅读人次分别为1.95万余次和1.93万余次。有7种期刊公众号的本刊论文累计阅读人次在5000次以下。
各公众号推送本刊论文累计阅读人次分布情况如图4所示:
图4
●累计阅读人次10000及以上:民族研究、民俗研究
●累计阅读人次5000-9999:西北民族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国藏学、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3.论文篇均阅读人次
在艺术学期刊公众号中,本刊论文篇均阅读人次10000及以上的为《中国书法》期刊公众号,其本刊论文篇均阅读人次为2.29万余次。5种期刊公众号的本刊论文篇均阅读人次在1000以下。具体情况如表5所示:
表5
注:以上列出篇均阅读人次达到1000的期刊微信公众号,数字保留至百位数。
在民族学与文化学期刊公众号中,有4种期刊公众号的本刊论文篇均阅读人次在1000以上。具体情况如表6所示:
表6
4.最热论文
在上述23种艺术学期刊和13种民族学与文化学期刊的微信公众号推送的本刊论文中,有284篇次艺术学论文和27篇次民族学与文化学论文获得了较高的阅读人次(以下统称“热文”)。热文的篇均字符数约为9700,篇幅最长的热文字符数达到32700。
这些热文标题的高频词如图5所示。
图5
●词频30及以上:中国、电影、音乐
●词频10-29:文化、艺术、设计、实践、民族、叙事、历史、创作、影像
从单篇热文阅读人次来看,艺术学期刊的微信公众号阅读人次最高的热文为梁茂春的《周广仁先生的五彩人生》,阅读人次为32400余次,由《人民音乐》期刊公众号推送;民族学与文化学期刊的微信公众号阅读人次最高的热文为麻国庆的《公共记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阅读人次为2600余次,由《西北民族研究》期刊公众号推送。
从推送热文篇数来看,艺术学期刊中推送热文篇数最多的为《文艺研究》期刊公众号,共推送36篇次热文;民族学与文化学期刊中推送热文篇数最多的为《民族研究》期刊公众号,共推送10篇次热文。
在311篇次热文中,阅读人次达到5000的21篇热文如表7所示:
表7
注:按照热文阅读人次排列,阅读人次保留至百位数。
(每刊至多列入五篇热文,依次按照期刊名称音序和单篇热文阅读人次排列,以下共113篇热文,点击篇名可直达“原文阅读”)
艺术学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加布里埃尔·梅诺蒂 | 竖屏影像:对“错误”的屏幕宽高比的媒介考古
◆余燕莉 | 电影如何表征马克思主义?——对居伊·德波论文电影的景观批判及其潜能的考察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当代电影
电影艺术
建筑学报
◆华霞虹 等 | 以设计促进公共日常生活空间的更新——上海城市微更新实践综述
◆韩冬青 | 显隐互鉴,包容共进——南京小西湖街区保护与再生实践
建筑遗产
美术
美术观察
民族艺术
◆李倩倩 | 疫情时代的艺术与艺术史——哈佛大学汪悦进教授访谈
民族艺术研究
人民音乐
文艺研究
戏剧艺术(上海戏剧学院学报)
◆彭涛 | 从鲁迅的《狂人日记》到克里斯蒂安·陆帕的舞台呈现——兼谈中国话剧的现代性追求
◆胡志毅 | 叙事、意象与替罪羊的献祭——克里斯蒂安·陆帕导演作品《狂人日记》的跨文化阐释
艺术百家
艺术设计研究
音乐研究
◆薛艺兵 | 从歌唱的起源与演进看人类音乐审美意识的衍生与演化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中国书法
中国文艺评论
中国音乐
◆关意宁 | 我山之石攻我玉 柳暗花明活水源——旋律学建设视野下中国传统音乐旋律理论与教学之构想
◆博特乐图 | 游牧音乐中的自然、文化及其认知——读列文《在那山水歌唱的地方——图瓦及其周边地区的音乐与游牧文化》
装饰
民族学与文化学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民俗研究
民族研究
◆孙悟湖 等 | 多元通和:汉族、藏族、蒙古族宗教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考察
西北民族研究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中国藏学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注:
1. 在56种期刊的相关微信公众号中,有53种期刊的相关微信公众号为订阅号,《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和《艺术设计研究》的微信公众号为服务号。
2. 根据微信公众号运营主体的类型不同,样本期刊的微信公众号可分为期刊或报纸独立公众号、期刊社独立公众号、主办单位公众号、综合学术平台公众号四种类型。
3. 统计数据以下方“数据说明”中数据采集时间页面显示数据为准,区别于今日页面显示数据,因数据未能实时同步,在此特别说明。
4. 同一篇论文分条推送或多次推送,论文篇次按照实际推送次数统计。
数据说明
数据来源:各综合学术平台、主办单位、期刊社、期刊和报纸微信公众号、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21-2022)来源期刊数据库。
文章发布时间:2022年1月1日-2022年3月31日
数据采集时间:2022年2月15日-2022年4月15日(当月数据次月中旬采集,即2月中旬采集1月数据,以此类推)
欢迎有意加入的微信公众号通过邮箱zhpj@nju.edu.cn联系我们。
往期推荐
数迹
C刊公号热文——艺术学、民族学与文化学(1-3月)
数迹
观点
方圆
刊界
一文了解十四种蒙古文学术期刊!
书简
《直面人文学术危机》
智汇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负责人就《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答记者问
撷英
声明:推文基于更好更多传递信息之目的,限于视野和能力,可能会有疏漏及不足之处,请随时指正。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致信zhpj@nju.edu.cn,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按以下格式注明来源 ↓ ↓ ↓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研究院”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第一时间获得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动态与研究资讯。
觉得“好看”请点赞或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