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物权法》中“处分”“转让”之惑 | 民商辛说

2017-10-31 辛正郁 天同诉讼圈


“处分”“转让”在物权领域高频出现,《物权法》247个条文中,分别被提到19及59次。见端知末,只因著从微来。很多争议所以激烈,相当程度上是“两位”不断“变脸”所致。本文例举部分法条,以问代论,期为若干问题的思考提供可能偏僻但或许有意义的视角。


辛正郁:在最高人民法院工作20余年,曾任民一庭审判长,2016年3月加入北京市天同律师事务所。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学士,日本九州大学法学硕士。


长期从事民事审判及司法解释、政策制定等工作:审结各类民事案件近千件,近20篇裁判文书(案件)被最高人民法院公报刊载,获评年度十大民事案件、精品裁判文书;执笔或负责起草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物权法等4部司法解释,参与民法总则、物权法等法律制定、修订工作,参加近20部司法解释论证研究工作。


2006年起担任《民事审判指导与参考》一书的编委(至2009年兼任执行编辑);在各类学术书刊中发表文章、撰稿百余篇次;为各地法院、法学院校、行业协会等授课、讲座数十次。



处分


《物权法》第20条第1款后句规定:“预告登记后,未经预告登记的权利人同意,处分该不动产的,不发生物权效力。”(下文未注明法律名称之法条,均自《物权法》)有观点认为,未经预告登记权利人同意,相对人同第三人就标的物物权移转所订立的合同就不应发生效力,此即将债权行为纳入“处分”(谈及处分,不可避免涉及围绕法律行为体系的争论,本文对“处分”的使用,仅以论述便利为目的)。未经预告登记权利人同意的不动产“处分”,法律后果是“不发生物权效力”。而一份债权合同,是否需经并已经预告登记权利人同意,皆与物权效力无关。《物权法》相当部分“处分”都应作上解(如第31、97条等),不过,也有个别地方还需多加斟酌。


第146条规定:“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互换、出资或者赠与的,附着于该土地上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一并处分。”(类似条文还有第147条)此“处分”如指物权变动,“附着于该土地上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的物权变动自何时生效?是否属于第9条第1款“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情形?第145条规定:“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互换、出资或者赠与的,应当向登记机构申请变更登记。”显见,立法者将“转让、互换、出资或者赠与”与“变更登记”区别为不同法律事实,前者被作为债权行为来看待和描述。若如是,上述理解妥当否,似不言自明。反之,该条立法目的就在体现“房地一体转让规则”,虽无涉物权变动,但也属物权法规范。进而,该等条文就不应被纳入第9条第1款所言“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情形。不论采纳何种观点,“处分”之解释方向经由“一并”,都需与“转让、互换、出资或者赠与”一致。


转让


第23条规定:“动产物权的设立和转让,自交付时发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一般来说,动产物权在体现让与物权意思的交付完成时发生变动。“自交付时发生”的“效力”,显然是指物权效力,故此中“转让”,以“物权变动”释之更为妥当。解释论上的共识认为,这个条文是对基于法律行为发生动产物权变动法律效果必要条件的规定。藉此,必须注意到,该条所言“动产物权的设立和转让”,传递了立法者更为重要的表达:“自交付时发生效力”的动产物权变动,应限于法律行为引致场合,既非任何原因下之动产物权变动都“自交付时发生效力”,亦非任何法律行为引致的动产物权变动都“自交付时发生效力”。同理,第24条(船舶、航空器和机动车等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中的“转让”,因未经登记而欠缺某种对抗力的一定是物权变动本身,故其含义应与前条同解。第25至27条中,均提及“转让”,含义皆应确定在债权行为上(笔者观点,不因条文有“物权自法律行为生效/自该约定生效时发生效力”之规定而改变)。至于3个条文是否第23条但书所指,有赖更为复杂的体系考量,重点不在“设立和转让”,而在第23条中“交付”含义的界定。


第106条第1款第1分句规定:“无处分权人将不动产或者动产转让给受让人的,所有权人有权追回。”对此“转让”,如解为旨在移转不动产或者动产物权的债权合同,则只有一纸合同而未完成物权变动时,何来“所有权人有权追回”?故,所谓“所有权人有权追回”,应系就“物权变动”业已完成,但受让人不能满足该款其他两项或其中一项要件所言;只要不具备法律规定的“物权变动生效要件”,都与“所有权人有权追回”无关。作为对应概念,一旦“转让”有双重含义,“受让”自需与之协调。依《物权法解释(一)》第18条第1款,第106条第1款第1项所称“受让人受让该不动产或者动产时”,是指依法完成不动产物权转移登记或者动产交付之时,即完成物权变动之时。


回看第146条(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互换、出资或者赠与的,附着于该土地上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一并处分),设前半句中“转让”为物权变动,后半句“一并处分”须亦同。在生效法律文书导致物权变动场合(裁定以建设用地使用权抵债),“附着于该土地上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也有可能被视为“一并处分”(该情形并非第28条所示),随后的登记就是一种宣示登记而非转移登记了。如否,第9条第1款但书、第28条均无用武之地。


第192条后句规定:“债权转让的,担保该债权的抵押权一并转让,但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对“一并”之“转让”,分歧巨大。不过,既有争论主要围绕该抵押权转让是法律行为导致抑或法律特别规定所致、如何维护不动产登记公示公信等展开。易言之,不同观点都是在审视和校验“转让”的物权法效果。若认该抵押权随债权转让一并“发生物权效力”,解释上进一步的选择自然就是,此物权变动属第9条第1款所称“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情形。观点2认为,此种物权变动源于当事人之法律行为,非经登记尚不能发生物权效力,换言之,亦需贯彻第9条第1款第1分句规定精神(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经依法登记,发生效力)。殊值关注的是,据第192条后句但书,所谓“抵押权一并转让”,在“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时,要“除外”。在“转让”为物权变动时,“当事人另有约定”将直接指向“物权效力”,这就值得重视了。“债权转让”如系转让债权之合意,“一并转让”也应针对转让抵押权之债权合意,相应的,该条就是《物权法》担保物权编一般规定章第172条第1款(担保合同是主债权债务合同的从合同——抵押权从属性),在抵押权领域的落实和重复性规定。质言之,是否产生物权效力,仍应依第9条第1款第1分句而定。第182条规定:“以建筑物抵押的,该建筑物占用范围内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一并抵押。以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的,该土地上的建筑物一并抵押。抵押人未依照前款规定一并抵押的,未抵押的财产视为一并抵押。”对两处“一并抵押”的法效抉择,也有类似疑难待解。当然,从文义出发,似乎更多人解读作“抵押权一并设立”。


第191条第2款规定:“抵押期间,抵押人未经抵押权人同意,不得转让抵押财产,但受让人代为清偿债务消灭抵押权的除外。”对其“转让”,目前司法和登记实务界较多的理解是:未经抵押权人同意,不发生(或者无法发生)物权效力(对该条的解释选择,理论上围绕立法目的、规范性质、法律后果等,有多种观点)。麻烦接踵而至,两个邻居条文(第191、192条)中,同一语词(转让)的含义,本应一致起来,却又如此艰难。


困惑:代结语


“处分”“转让”之谜,扩及很多,如对《物权法》13处但书内涵(分别为条9.23.97.108.115.143.164.191.192.204.226-8)的仁智互见。在既有立法框架内,很重要的是对“关键词”逐一加以甄别,这首先需要对形式化的概念术语、体系结构形成共识,也依赖于对法律制度功能作何理解与期待。在想象极限内,法典编纂是最应且最能凝聚全社会最高广智慧的作业,于此间,反复淬炼立法表达,或许就是一个我们面对的真正挑战。既处在兹时,就该是幸运的吧。



《民商辛说》由辛正郁主笔/主持,我们希望借此搭建民商法律理论与实务完美衔接和自洽的平台。如您有任何想法、意见、建议,欢迎点击文末右下角评论留言


查看往期文章,请点击以下链接:



预约制度作用域浅议——以《施工合同解释(二)》(征求意见稿)第1条为视角

再审裁定中止原判决执行,被执行人限制消费令应当解除

金可可:《民法总则》与法律行为成立之一般形式拘束力

石佳友:民法典的立法技术——关于《民法总则》的批判性解读

刍议公司法解释四的修改

龙俊:夫妻共同财产的潜在共有

公司对外担保法律效果之判断——以《公司法》第16条为视角的规范配置思考

对话:陈荣传、常鹏翱、辛正郁《作为“法源”的“法理”》

独家:常鹏翱与谈《侧看民法总则基本规定章》

独家:陈荣传《侧看民法总则基本规定章》

房屋买卖还是民间借贷 ——房屋买卖担保借款合同履行裁判实务综述

朱虎:表见代理中的被代理人可归责性

多维度探析动产所有权归属 ——以一道司考真题切入

债权转让通知能否由受让人作出

周江洪:委托合同任意解除的损害赔偿

常鹏翱:存量房买卖网签的法律效力

第三人撤销之诉的“权益受损”要件

陈华彬:论意定代理权的授予行为

司伟:债务清偿期届满后以物抵债若干疑难问题

代理手记:商人行为动机的可视化还原

建设工程不宜折价拍卖的,承包人能否优先受偿

对话:姚辉《再论民法的精神——以民法总则为新的起点》

独家:姚辉《再论民法的精神——以民法总则为新的起点》

写在栏目周岁际:于静中思虑,得自在欢愉

探寻疑难案件的裁判之道

常鹏翱:预告登记制度的死亡与再生——以预告登记的适用领域为切入点(下)

常鹏翱:预告登记制度的死亡与再生——以预告登记的适用领域为切入点(上)

第三人撤销之诉中的回避问题 

《物权法》第31条释义(下)

《物权法》第31条释义(上)

抵押权人与债权人的“真假”分离

论民事权利的内容与行使的限制——兼议《民法总则(草案)》相关规定的完善

“一事不再理”与“新的事实”

杨登峰:何为法的溯及既往?

关于异常公章效力的几个问题

董学立:公报案例“连成贤诉臧树林排除妨害纠纷案”评析

主债权转让,质权是否随同移转?

指示交付中的“指示”和“交付”

特殊动产抵押权善意取得构成要件简析

合伙人越权提供合伙企业担保的效力

“借新还旧”中的利益格局与保证责任

对外担保的内涵及效力

合同义务与解除条件

陈华彬:论我国《民法总则(草案)》的构造、创新与完善

特殊动产多重买卖解释要素体系之再构成 ——以法释[2012]8号第10条为中心

交房、办证与诉讼时效

不安抗辩合同解除权之辨析

陈永强:《论中间型物权变动之多元要素解释方法》

以物抵债与保证责任

以物抵债与物权变动 

重温:魏振瀛谈民法“了解实际、研究实际、促进实际” 

以物抵债法律性质刍议 

“天价”约定违约金该如何“适当减少” 

租赁物被转让,预付租金应如何处置? 

大脚革命与意思表示

出质人处分已出质机动车是否构成无权处分

对话:王轶《民法典编纂争议问题的梳理与评价》

独家:王轶《民法典编纂争议问题的梳理与评价》

特殊动产质权与登记对抗

出资行为效力与善意取得

主合同被转性认定时的担保人责任 

最佳证据规则的实践把握

欠缺法定书面形式时法律关系性质的界定

对《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四)》(征求意见稿)的建议

对话:赵旭东解读公司法司法解释四征求意见稿

独家:谢在全《台湾地区“企业资产担保法”草案刍议》

对方同意在合同权利义务转让中的法律效果

“物权法”疑难问题再思考:《物权法司法解释(一)》重点内容理解

“物权法”疑难问题再思考:特殊动产物权变动登记对抗之理解

“物权法”疑难问题再思考:不动产善意取得中的无权处分

“物权法”疑难问题再思考:该如何“按照约定”申请预告登记

“物权法司法解释”拾遗系列:流押禁止不必如此强势

辛正郁:从最高法院到天同,我对法律的热爱以终为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