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会跟老师聊什么?
【李晶专栏】
家长会跟老师聊什么?
原创作者|李晶
家长会
相信每位父母参加家长会时都会非常忐忑。孩子成绩好或者为班里做了工作,就希望听到老师的表扬;孩子成绩不好或者闯了祸,就担心被老师批评。
家长会一结束,大部分父母都会立刻离开,也有一些被老师留下,或等待与老师单独交流。
回到家后,父母开始传达老师的要求、批评和建议,孩子在一旁战战兢兢地想方设法捱过这个晚上。当第二天的太阳升起时,家长会的影响开始渐渐淡化,新的一个轮回开始了。
以上是大部分父母参加家长会的过程和心态。似乎每个人都非常重视,但从实际情况看,能够通过这个难得的机会,获得老师的直接指导,并且帮助孩子取得进步的比例并不高,或者说非常低。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
01 缺乏与老师单独交流的机会
有些父母因为个性内敛,不擅长与人交流;有些父母对老师有看法,不信任老师;有些父母满意孩子的现状,觉得不需要老师的建议;还有些父母看老师被太多人包围,即使想请教,最后还是无奈地走了。
不管哪种原因,仅仅倾听老师的总体情况介绍,很难了解孩子在学校与家里的不同表现和最近变化,更无法获得老师针对性的指导。
02 雷声大、雨点小
不管点名还是不点名,被批评的家长心里肯定不舒服。回家后免不了立刻就把老师的话传达给孩子,然后再上纲上线地批评一顿。
大多数父母长篇大论地摆事实、讲道理之后,会例行公事地问孩子:“我说得对不对?”或者“你应该怎么办?”得到了满意的答复,就觉得完成了任务。
结果呢,孩子熬过了这个夜晚,一切都没有任何变化。
以前,老师会通过家访了解孩子在家里的情况,也反馈他在学校的表现,并与父母就孩子的教育问题进行深入交流。现在虽然老师会通过手机与父母随时联系,但这毕竟与面对面的交流有很大差距。
比如只有出现较大问题才会沟通,而不是在萌发迹象和苗头的阶段;比如为了尽快解决问题往往就事论事,而很少涉及更多细节和深层次原因。
其实,不管从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的层面,防患于未然和追根溯源都是效率最高,也是效果最好的理念和方法。而父母只有与老师当面单独沟通,充分交流孩子在学校和家中的情况,才有可能准确评价孩子的外在表现和内在动向,才有可能帮孩子找到成长的契机和空间。
那么,父母怎样做才能提高家长会的效率,并且让其成为孩子进步的新起点呢?
1
提前准备
那些看似不重要的事,如果父母不主动向老师提问,老师不会首先向家长提起。这样,父母就错过了许多全面了解孩子的机会。
比如有的父母发现孩子作业很少,孩子的解释是老师生病,但其实是他没有写;有的父母发现孩子情绪低落,孩子的解释是上体育课累了,但其实是与同学打架了。
所以开家长会之前,父母需要把平时发现的孩子的问题或疑惑整理出来。有些事情和感觉或许比较琐碎,但正是在这种细枝末节里蕴藏着不易被察觉的问题。
2
交流时机
一般来讲,家长会结束后与老师的交流效果不会太好。私密性差和时间不充裕,都会直接影响沟通质量。
因此建议父母在家长会前后,单独与老师约时间。这样做不仅可以营造一个安静平和的交流环境,还能给老师以充分的准备时间,提高沟通效率。
3
沟通重点
学习习惯
经常有父母发现孩子小学成绩很好,但到了初中或是高中后,成绩下降得很厉害。回顾查找原因,往往发现是小时候没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这方面,父母肯定不如老师敏感。因此,只要父母能够向老师了解,就一定能够弥补缺失。
学习方法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每天学习很努力,但成绩就是提高不上去,这就与学习方法有关了。如果父母能够向经验丰富的老师请教,他一定会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给你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
同学交往
对孩子来说,学校就是社会。这意味着在学校中的表现可以体现出他与人交往的能力,如果家庭教育中有所缺失,就会显现出来。而这些,是父母无法在家中发现的。
因此,如果父母向老师了解孩子与同学的关系、在集中活动中的表现,就能更全面地了解孩子,并在家庭中有针对性地完善他的社会化教育。
精神状态
今天,孩子的精神健康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它对家庭的影响更为巨大。而作为父母,不仅应该关注孩子在家中的表现,更应该了解他没有在自己面前显露的精神状态。
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他们往往更多独处,更少言寡语。所以,父母除了要主动倾听孩子、了解孩子之外,还应该向老师了解他在学校的动向,如果发现不良倾向就要及时进行引导和干预。
4
落实与坚持
家长会后,不管是老师提出的问题,还是与老师交流后发现的问题,如果没有跟进措施,之前的一切努力都会失去意义。在这个环节,父母无疑应该承担主导,至少是强力推动的角色。
思考策略
把从老师那里得到的信息直接反馈给孩子,是最简单,却并不一定是最好的方法。
首先这些信息未必准确,父母一定要本着尊重孩子的态度与他核实。其次,想让孩子欣然接受批评就一定要讲究策略,一旦引起孩子的抵触就会适得其反。第三,父母在跟孩子谈之前,一定要对孩子可能的反应做出准备,否则很容易被孩子三句两句应付过去。
因此,父母一定要提前思考与孩子交流的方式与策略,然再跟孩子谈。
细化方案
定位问题后,紧接着就要确定改进方案。这其中要注意两个问题,其一是要让孩子成为制定方案的主导,父母可以建议,但不可代替。其二是方案必须可量化、可监督,而不能是表态性的。
比如孩子上课听讲不专心,父母听孩子说“会认真听讲”就放过了,但他并不会因此有任何改变。而如果父母要求孩子每天将老师教的知识要点给自己复述一遍,就会产生积极效果。
监督和调整
监督是检查方案的执行情况,调整是将方案中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改进。
孩子总是缺乏自控能力的,这一步如果完全交给孩子自己掌握,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因此父母一定要参与并坚持。
别让孩子觉得家长会是“告状会”,也别让他觉得家长会之后是“批斗会”。
只有父母把家长会当作孩子成长的契机,孩子才能不怕家长会,也才能真正从家长会中获益。
(本文为李晶原创投稿,首发作者微信公众号:“尾线留痕-ID:weixianliuhen”,校长传媒获得原创作者授权发布)
延伸阅读: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
第一时间获取教育行业最新资讯和深度分析
分享“教师卓越发展智慧”与“学生健康成长方案”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投稿邮箱:
xiaozhangchuanmei@qq.com
联系我们加QQ:2636915649
欢迎关注李晶的新书《陪伴的力量—我送孩子上清华》
作者签名售书,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