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湖州味道|饮一碗热腾腾的风枵汤

湖州发布 2023-12-10


“学习强国”湖州学习平台、湖州发布、湖州晚报、爱湖州联合推出栏目《湖州味道》,通过个人记忆及研究还原城市现场,展现湖州在历史各阶段的风物、风味、风气和风度。除了邀约之外,也欢迎网友投稿,稿酬从优。稿件可发送至963458800@qq.com,主题请写上“湖州味道”。


播音:王然、汇哲


全文4943字,阅读约22分钟

《湖州味道》特邀作者:沈林江

投稿邮箱:963458800@qq.com


洪钓一转天为云,

纸薄冰莹鸭羽轻。

看似平常最珍贵,

只馈产妇与亲朋。


这首歌谣,在沿太湖南岸的湖州百姓口中流传千年。歌谣描述的即是闻名遐迩的“三道茶”中的头道茶——风枵汤。


风枵(xiao音“消”)汤,又名风枵茶、风枵、镬糍、糯米锅巴、饭糍干、镬糍茶、“蛋底茶”。这些名字取自不同角度。风枵、“蛋底”是从食品的形态来取名的。“枵”,原指布类的丝缕稀疏而薄。宋应星《天工开物》中云:“又有蕉纱,乃闽中取芭蕉皮析缉为之,轻细之甚,值贱而质枵,不可为衣也。”糯米饭糍干摊得轻薄如纸,风都吹得动,且其色白如云,故名“风枵”。又因糯米饭糍干有一定卷度,于是又有“蛋底茶”之称。至于镬糍、糯米锅巴之名,则是从食物取材和加工器皿来取名的。镬,大锅也。糍,糯米,即用大锅制作的糯米制品。饭糍干,即包含材料、制作及形态等含义。



水稻中有粳稻和糯稻。糯稻与粳稻的种植方法,对土壤、水资源、气候的要求完全一样,但糯稻的产量要比粳稻低得多。历史上由于战乱和灾害,粮食比较紧张,人们食不果腹的年景较多,因此古人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吃饱,种植粮食作物时往往选用产粮较高的品种。而太湖周边气候温和湿润、土地肥沃、良田万顷、水资源丰富,水稻产量极高,成为“天下粮仓”,有“苏湖熟,天下足”之美称。故此,湖州百姓在吃饱的基础上,也就有资格谈论吃好。糯米比粳米口感好,喜欢吃糯米的人较多,故湖州历代盛产糯米。唐朝时期湖州种植糯稻比较多,连糯稻品种也是五花八门。明崇祯七年乌程知县刘沂春,对乌程的糯米品种进行了记载,“乌程有胭脂糯、懒晒糯、光头糯、铁梗糯、乌香糯、朱砂糯、马鬃糯、羊鬓糯、黄皮糯、矮儿糯、金钗糯、赶陈糯”。



糯米又称江米,为江南的特产。长糯米即是籼糯,米粒细长,颜色呈粉白、不透明状,黏性强。糯米营养丰富,药用价值较高。它富含维生素B,能温暖脾胃,补益中气,对脾胃虚寒、食欲不佳、腹胀腹泻等症状有一定缓解作用。糯米有收涩作用,对尿频、盗汗有较好的食疗效果。此外,糯米比粳米口感更好,更适合制作一些糕点。


丰富的糯米资源,必然会衍生出丰富的糯米制品。糯米因其香糯粘滑,常被用以制成风味小吃,深受大家喜爱。太湖周边的人历来喜欢甜食,而用糯米做成的风枵,撒上白糖,注入热水,这就是湖州农村传统的甜茶,是地地道道、原汁原味的农家特产,可称得上是糯米制品中的极品。


金边小瓷碗里放上几片风枵,加一勺白糖,沸水冲下去,犹如朵朵莲开,通透澄净,浮上水面,沿碗边流转,香气袅袅而上,钻鼻而来。抿下去,口感绵软滑溜,温润甘甜,入口即化。风枵可以干吃,香脆可口,咬起来很有几分爽脆。过去零食少,风枵被当作零食解馋。平时小孩子做客或串门,客气的主人会拿出几片风枵塞给小孩。


这款茶含有丰富的铁、锌等元素,易消化吸收,有消食开胃的功效,经常食用能养脾开胃,强身健体。若放上红糖鸡蛋一起冲泡可益于体虚产妇。小孩子发烧也可以喝上一碗热乎乎的风枵茶,因为锅巴有排毒清肠的功效。对于胃弱的人,风枵起到保健作用。风枵茶还可以作为安全的减肥产品,锅巴刮油的力道可不能小觑。享用美食之余还能瘦身,一举两得。总之,从口感、形状、色泽、营养等方面来看,风枵都是登峰造极之作。


风枵的制作过程非常复杂。摊风枵是人们翘首以待的大喜事,首先将糯米淘洗,米要淘得净,又要浸得透,淘好后在木桶里放2-3小时,让米粒慢慢地、均匀地吸收水分,做到米粒表面不能有水滴,米粒里面又要完全湿透。然后要用大灶头烧糯米饭,用一口大的铁锅,水要比平时烧糯米饭多放点,使糯米饭偏软一点,再放入白糖。饭不能烧得太干,烧得干了会摊不匀并起块。烧饭期间,用铁铲翻动几下,确保米饭均温均湿。柴禾须用稻草,因稻草火力温和均匀。烧成糯米饭后,还须焖上20分钟左右。饭烧好后盛在盆子等器皿里,盛饭的器皿放在温水锅里,上面用毛巾等盖住,保温保湿,糯米饭须热的时候摊风枵。



摊风枵的工具主要是两件,一是铁锅,二是铁(铜)铲。摊风枵须提前准备,一般在3天前,拟摊风枵的铁锅不再烧菜,只做饭、烧水、煮粥,去掉多余油腻。有油腻的铁锅摊不牢,但又不能一点油腻也不沾,否则风枵与铁锅咬得过紧,刮下的风枵会变成碎片甚至粉末。



摊风枵的灶一定要用农村厨房内的大柴灶(俗称“二眼灶”),这种柴灶有大小三口铁锅,有烟囱,适宜烧柴草。铁锅的规格系“二尺四”或更大一点的铁锅。对锅铲的要求是铲柄稍长且铲背大而光滑,并且近日不能沾过油腻。



摊风枵时需要两人配合,上灶摊风枵者,用锅铲取一定量的糯米饭放在锅里,沿着锅壁用力地旋摊、磨碎,被磨碎的糯米饭变成糍粑,粘性大增,在铲子旋摊过程中使锅壁均匀地附上糯米糍粑。摊风枵全靠手腕力度的把握,力要用得恰到好处,这样摊出来的风枵才会薄而均匀。至锅壁附满,厚度适当后,随即风枵起锅。



起锅的方法是随手用铁铲将面上未固化的糍粑从上至下,依序旋转取出,做到一气呵成,关键点是要取尽,否则所摊的风枵不易在开水中完全融化。然后再用另外一把略小一点的锅铲,先将风枵表面刮一下,使表面的糍粑也完全固化,再快速将风枵取下。起锅时沿着锅壁四周,从上向锅底铲,用力要大、匀、稳,等水分尚未完全挥发前一口气取下来。



刮下的风枵暂放于旁边的箩筐内,一张风枵即完成。上好的风枵取下来时是一张完整的风枵,且薄而均匀,颜色雪白,干爽,水分全部烘干,没有“泛潮”的软风枵,更没有剩余的糍粑。水分没有烘干的是软风枵,不久就会变僵。没有取干净的糍粑称之“丁”,干后僵硬如铁,沸水也无法泡开。差的风枵取下时碎片较多,且有“泛潮”的软风枵和“丁”,厚薄不均,颜色黄。将上一张刮下来的糍粑再添加些糯米饭,开始摊下一张风枵,如此重复,直至糯米饭摊完。


摊风枵可是一个力气活,相当累人。即使在隆冬时节,也会让人大汗淋漓的,所以一般由男性,且年轻人居多,并有3-4人轮流摊风枵。


糯米是富有黏性的谷物,火大了容易粘底,焦黄甚至发黑,火小了当然也不行,水分不能烘干,会变成“泛潮”的软风枵。因此对烧火人也有严格要求。烧火者要根据风枵所摊的进度,把握好火候,开始时火大一些,快结束时火要小,否则会使风枵发黄,甚至发焦。一般控制在四分火,火力要稳,不能一时大一时小。当然,最关键的是火力均匀,整个锅热度相当。烧火人须听从摊手的指令,绝不能自行其事,摊手是主角,烧火工是配角。所以烧火人始终竖起耳朵听摊手的指令,“开始”“里面”“外面”“左边”“右边”“停火”,摊手会根据情况不时发出指令,烧火人会及时调整火力,或火力的重点部位。所以烧火工往往是女性,心思细腻,善于合作,只有两人配合默契,才能摊出上好的风枵。烧火工将稻草卷成草卷。草卷的大小要适当,并应随时调整。



摊风枵最常见的问题就是风枵“泛潮”变软。风枵“泛潮”的原因有很多,或是铁锅局部油腻,或是火力不足、不匀。如果是油腻,则用一个咸菜莆头在有油腻的地方适度擦一下,或者将锅洗净,用盐水烧一下,但不能过度,处理过度会使糍粑咬住铁锅,刮不下来。出现温度不均匀的情况,一般调换柴草就行。偶有与摊工配合不默契的情况,这就需要调换烧火工。


摊风枵是过年的前奏。每到腊月,农村家家户户都要摊上十几斤糯米。但由于摊风枵一般需要摊工3-4人,烧火2人,其他1-2人,往往需要6-7人,所以邻里间均会相互帮助,事先协商,各家错开制作。白天,大家要到田里去劳作,所以均选择在晚上进行。进入腊月,大家早早确定自家摊风枵的时间,并提前1-2天请好帮忙的邻居。农村的男人大都会摊风枵,腊月间,村上几乎每天晚上有农户摊风枵,小伙子会不时被邻居请去,尤其是摊风枵的高手,几乎天天有人请,没有一天空余时间。这也是出风头的事情,被请的人都会非常高兴,愉快答应。摊风枵的农户会提前准备铁锅、铁铲、稻草及器皿,并掐准时间淘米、烧糯米饭。晚上,被请的邻居们会准时来到,没被请的邻居也会前来凑热闹。村上的小孩们更是欢呼雀跃,前来嬉闹。其间,邻里欢天喜地,非常自在、惬意,或谈天说地,或讲讲笑话,家长里短无所不谈,整个过程欢声笑语、热闹无比。家里摊风枵的时候门庭若市,又有邻居帮忙,主人自然高兴无比,女主人会热情招待大家。摊风枵多多少少会有一些“泛潮”的软风枵和“丁”,女主人及时整理刚摊好的风枵,将软风枵和“丁”取出,这些软风枵和“丁”干后即僵化均不能吃,但刚出锅时又香又软,非常可口,所以女主人会极力分给大家吃。


风枵成品装入密封的罐子保存,或放进食品袋扎紧挂在阴凉通风处,可以存放数月。连续摊了一段时间后,糍粑过软过粘,需要把它换掉。而这些糍粑非常细软,俗称“麻团”,香甜滑润,非常好吃,是糍粑中的极品。女主人便在里面再加些白糖,用一些软的“泛潮”风枵包住,先送给早已上床的老人品尝,尔后给来看热闹的邻居及小孩吃。这些人一般散去比较早,最后是摊工和烧火工品尝。



风枵汤源远流长。相传大唐年间,太湖南岸有一位女子才华出众,品貌兼备,选入宫中为妃后深受皇帝宠爱,不久便有身孕,家人急忙将风枵送入宫中,妃子食用后身体健康,顺利产下皇子。可见风枵不仅美味可口,而且营养丰富,是产妇哺乳期的滋补食品。皇帝闻之龙颜大悦。史记唐天宝七载(公元748年)风枵被列入大唐贡品。从此,太湖南岸的妇女孕产时食用风枵的风尚便流传开来。

湖州农村有人怀孕时,亲属都要去端汤,俗称“催生酒”,其含义是保佑孕妇顺利生产,母婴平安。端汤时,大家拿着产妇和婴儿所需的红糖、鸡蛋、尿布等物品,其中必定有风枵。所以遇到有人怀孕,亲戚们都要专门摊风枵。



过去,湖州农家都备有一个包袱,俗称“红袱”。“红袱”是蚕农们自己用蚕丝纺线,在土织机上织成方布,并用紫红色染料染色。“红袱”主要用于结婚时包被子等嫁妆,还用于端汤时包风枵。男方的亲戚会自发去端汤,而娘家的亲戚由男方定日子,丈母娘召集女方亲戚,选孩子出生前或出生后三朝(天)、八朝、十二朝时统一去端汤。端汤队伍用扁担挑着“红袱”包着的风枵等物件,或统一摇船去,或结队走去孕(产)妇家。一路上村民会闻讯到村口观看,像过节一样欢快。除了孕(产)妇外,其他人平时一般是吃不到风枵的,只有在过年期间,才能享受到风枵这美味。


风枵茶在湖州民间有着很高的地位。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品尝过这一特色甜茶后,连声称道。吃甜茶体现了湖州人重人情,是百年流传下来的一种民间风俗习惯,逢年过节家里招待来客必先叫人甜一甜,图个好口彩。春节期间,亲戚、邻里、朋友之间都要相互拜年,拜年是非常有仪式感的,拜年者都会穿上新衣,拿着放有红纸的红糖、饼干、酥糖等礼品上门拜年。主人会热情招待,客人坐定后,女主人赶紧取出风枵,泡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风枵汤,双手捧向客人。客人会站起身道谢,并双手接住,然后轻轻放在桌上。女主人随后跑到厨房泡第二道茶,期间不停催客人趁热吃,而客人往往“假客气”一番,不会马上吃。同去拜年的小孩,可挡不住眼前这美味佳品的诱惑,忍不住先吃了起来,大人会当着主人的面假装批评几句,而主人则是满心欢喜。大人要等主人催上2-3遍后,才慢慢品尝,那时风枵吸足了水分,非常酥软,且温度正宜,经过一路上凛冽的北风,这碗热气腾腾的风枵汤,暖胃、解渴又垫肚子。“甜介甜,甜一年”,客人一边品尝美味,一边和主人唠嗑。



一碗风枵汤,一份甜美的祝福。风枵汤,逐渐成为一种寄寓着湖州人浓郁风情的民间风俗。除了春节拜年,平时一般是没有机会吃到风枵汤的,但新女婿有此殊荣。各家各户的风枵,大都吃到正月底,但家中有尚未婚配的适龄姑娘,其母亲往往多留个心眼,留下一些风枵放在罐子里长期保存。一旦女儿带着男朋友上门,或媒人领着小伙子上门,如果看着不错,就会将藏好的风枵拿出来,泡给小伙子吃。小伙子能吃到这风枵汤,便是得到了丈母娘的认可,甚是高兴。如果丈母娘看得十分满意,会另烧一个加白糖的鸡蛋,放在风枵汤里,这样意示着这桩婚事能成,小伙子会立即告诉家人,上门提亲。



如今,农村土灶已罕见,摊风枵的技艺也将失传。人们所见到的风枵大都是机器制成,味道与手工相比自然差许多。然风枵汤依然是湖州人舌尖上的美味,这相生相伴的文化记忆也因此得以流传下来。



往期推荐

上下滑动

湖州味道①|湖州味道②|湖州味道③

湖州味道④|湖州味道⑤|湖州味道⑥

湖州味道⑦|湖州味道⑧|湖州味道⑨

湖州味道|湖州味道⑪|湖州味道⑫

湖州味道⑬|湖州味道⑭|湖州味道⑮

湖州味道⑯|湖州味道⑰|湖州味道⑱

湖州味道⑲|湖州味‍道⑳|湖州味道㉑

湖州味道㉒|湖州味道㉓|湖州味道㉔

湖州味道㉕|湖州味道|湖州味道㉗

湖州味道㉘|湖州味道㉙|湖州味道㉚

湖州味道㉛|湖州味道㉜|湖州味道㉝

湖州味道㉞|湖州味道㉟|湖州味道㊱

湖州味道㊲|湖州味道㊳|湖州味道㊴

湖州味道㊵|湖州味道㊶|湖州味道㊷

湖州味道㊸|湖州味道㊹|湖州味道㊺

湖州味道㊻|湖州味道㊼|湖州味道㊽

湖州味道㊾|湖州味道㊿|湖州味道51

湖州味道52|湖州味道53|湖州味道54

湖州味道55|湖州味道56|湖州味道57

湖州味道58|湖州味道59|湖州味道60

湖州味道61|湖州味道62|湖州味道63

湖州味道64




来源:湖州发布制图:楼挺编辑:童冯雯

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


雪落仁皇阁

摄于南太湖新区仁皇山摄影:汤伟投稿方式

即日起,您可以通过进入“南太湖号”APP的“悦湖”菜单栏,找到“拍客”版块,进行投稿(照片或短视频)。除了赢取积分,您的作品还有机会登上湖州发布和爱湖州微信哦!


南太湖号推荐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