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迟到的7月10本书 | 原子弹和化疗来自同一种力量

云也退 云也退 2023-02-17



7月10本书

原子弹和化疗来自同一种力量


10

《迷宫之谜

/ (美)亨利·艾略特  著


李迪迪 译


喜欢迷宫的人当然要读这本书了,忒修斯穿越迷宫杀死牛头怪的故事构成了全书的框架,其中穿插了对迷宫传说的介绍,对制作迷宫的人的访问,和对《爱丽丝漫游奇境》、《玫瑰的名字》之类文艺作品的援引。最大的加分项在于版式设计,一会儿正着拿一会儿倒着拿一会儿从后往前翻的阅读体验,加上凌乱的页码,都为了制造阅读的迷途感。


在迷宫面前文字是多么无力,书中关于博尔赫斯、迪伦马特、艾柯等作家的引用都只是一掠而过,艾柯所说“一座迷宫并不需要牛头怪,一座迷宫本身就是牛头怪”看起来太正确而缺少继续引申的潜力。故事跟故事之间只有勉强的勾连,正如迷宫和迷宫也是两不相干的,每座迷宫的建造者恐怕都希望自己独一无二。所以,你会在书页上发现一根绵延不绝的红线,那是不可缺少的忒修斯之线。


 


09

《等待那个男人:卢·里德的人生与音乐》

/(英)杰里米·里德 著


董楠  译


在天才艺术家中,卢·里德的生命轨迹似乎很平常:前半生抽烟后半生戒烟,前半生飙车、熬夜后半生打太极,前半生注射安非他命后半生服用阿司匹林……从追求出格到开始思考死亡的意义,慢慢减弱攻击性,适应经常冥想的生活。不过,这种“他很平常”的感觉,跟作者的文字始终匀速推进大有关系。

 

点亮这本书的是里德那些富有才华的歌词,比如《力与荣耀》里,里德描绘多克·波穆斯接受化疗的痛苦:“正是同一种力烧了广岛/弄死了人,生下三条腿的婴儿/如今它缩小成硬币大小/帮他恢复呼吸”。杰里米的一些细微的点评也很出彩,他说大卫·鲍伊和里德一样出色,但鲍伊需要经常改变形象,里德则能做到舞台上下的真实一致。当然,歌词和粗话的力量常常在翻译中失色,这不可避免。

 

里德同沃霍的合作相当辉煌,可是沃霍这种艺术家,越在盛年越是散发着末世气息,他的早死就是证明。里德注定是要踩着他所认识的那些天不假年的人的尸体前进的,他那个早早被慢性病拖垮的身体,靠着幡然自律而争来了更多的寿命,同时,他尽量把生命力赖以栖居的东西——那种挑衅一切的反社会气场,保持到了不能保持下去的程度。


 


08

神秘到开放:一段理解现代中国的旅程

/(加拿大)亚历山大·特鲁多  著


孟醒  译


给这本书寄予多一些的期待是合理的,亚历山大·特鲁多跟他的总理哥哥没什么关系,跟他那位曾两任总理的爸爸却有密切的关系,因为是他爸爸第一次带他来的中国,并告诉他说,中国人拿白人当蛮夷看待的。

 

于是整本书里就可以看到特鲁多甘当蛮夷的心态,在碰到什么自己不适应的东西的时候,就用科普来转移走个人的负面难受,同时用感官抓住那些中性的细节,比如说橱窗的投影,风机的转动,一下子就戳中了一个城市的精神。他写合肥、写上海、写重庆都是用的这种办法,人像穿肠的酒肉一样带着各种声光色香的印象。只在一个地方待了区区几天却想书写这个地方的作者,可以跟特鲁多学几手。


他找的一个翻译“薇”是个愤青,他跟她谈起天安门,两人的视角对立而互补,中国人最耿耿于怀的东西,外国人并不是不知道,但是把它看为整体的一部分,把事件本身放到它后续的历史中来评价。特鲁多还访问了贺卫方,很精准地点出贺的立场:“他的出发点是一致性,而非道德正义”,他“在帮助政府遵循它自己的逻辑。”


 


07

《蓝花

/(英)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  著


熊亭玉 译


浪漫主义初期一帮德国人,他们的戏基本上都是“内心戏”,他们的社交都是这些内心活动的衍生品,他们留下的日记也都很平淡。可以看出的一点是,离开、归来、相遇、长大成人、工作这样的事情都是围绕着一个人渐渐熟悉痛苦来进行的。女孩12岁就要考虑嫁人,多拖几年只怕早夭,男孩的安全感也很弱,怕触犯法律,怕冒犯了父亲的权威,怕暗恋没有结果,怕门当户对的婚姻太乏味,而阶级不对等的婚姻又太冒险。

 

佩内洛普在这些旧书信里找到了她想写的东西:诺瓦利斯和他的“蓝花”的形成。就自己的生命和爱情,诺瓦利斯都做好了准备,要么猝死,要么慢慢枯萎,两者必居其一,他跟小自己十岁的索菲订了婚都没什么开心的,他被众口誉为“天才”也不见他洋洋得意,仿佛认定忧郁是给艺术当祭司的人的职责。他得一直“向内走”,因为越过了邦界就有战争,而在时间轴上的不远处还站着肺结核。向内走,不是且行且珍惜,而是且行且叹息。

 

我觉得,在耶拿、斯图加特、魏玛等地呆过的人,会比没有在这些地方呆过的人,对《蓝花》产生强烈得多的感觉。此外,不熟悉古典音乐的人,也无法十分欣赏它。


 


06

《圣经与利剑

/(美)芭芭拉·W.塔奇曼 著


何卫宁  译


对美国要热爱,对英国要崇拜——广大犹太孩子都要从父母那里学这一课。一百年前,英国在国联争取到了巴勒斯坦地区的托管权,这件事,事后来看,对犹太人重获家园那是决定性的一步。

 

看上去,《贝尔福宣言》只是一个意外,贝尔福是一个别的地方没什么特点、唯独对犹太人十分有感情的英国政治家。但塔奇曼说,英国人支持犹太人建国是一种必然,因为对像贝尔福这样的人而言,包括新旧约在内的《圣经》是他的启蒙读物,在新教徒的心里,耶稣首先是个犹太人,成就犹太人就是成就基督徒,不仅如此,贝尔福还认为,基督徒对犹太人有一笔“无法偿清的债务”,应该让他们建国。


这是早在纳粹大屠杀发生二十年前的事情。此外当然还有很多因素,比如魏茨曼这么一位具有非凡人格魅力的国际活动家的作用,他同劳合·乔治与贝尔福的关系看着真是感人。塔奇曼很好地藏住了自己的倾向性,尽量客观地书写让圣经民族复兴的种种机遇,并且避开不谈后来的争议历史。劳合·乔治跟魏茨曼说,听你说起巴勒斯坦的地名,感觉比西线那些地名更熟悉,更真实:这一句话就包含了罄竹难书的内容。


 



05

《诗的锻造》

/(英)特德·休斯 著


杨铁军 译

书开篇的一章有点浅薄,但很快就显示了实力,到“写人”这一章的时候状态全开,休斯告诉我们如何描述那些庞杂凌乱不可描述的场景,如何描写一个只跟你打过三分钟照面的人。看这个例子:“他的头发是椰子那种糙色”——休斯点评:这句话,让“我们不仅准确看到了他的发色,还感到其质地,短、硬、粗的触感。”“这个比喻把我的想象力外化为行动。”还没有结束,休斯进而说,把两个东西放在一起,在一个明喻或暗喻中做比较(椰子人头;椰子毛头发),此时我们可以把两个东西看得更清楚,远远胜过两者分开、彼此无关的时候。

 

之后每一章都有特别坦率而深刻的见解,可以拿到写作实践中,也可以纯欣赏。在休斯这里,想象性的写作是写作者“把火烧向某个地方”的需要,同时也是他最大的乐趣所在。他认为把热情外化出来是很重要的,如果能掌握一些技能就更好了。这部BBC讲稿呈现的是一个心情轻松的诗人,仿佛他自己就是他所传达的方法论的受益者,没有为琢磨金句和警句心力交瘁过。再摘一句我很喜欢的话:

 

“所有想象性的写作在某种程度上都是被忽视者、被禁止者的发声,因此,它和过去维持着一种思乡病的联系,和未来维持着一种革命的关系,也因此形成了和老亚当的关系,和火山的关系,和世界末日的关系,对残忍暴行的愤怒的关系。”


 


04

《梅耶荷德谈话录

/童道明 编译



梅耶荷德如果不做导演,他也是一个极好的专栏作家或演说家,他有一种迅速有效地表达观点的特长。这跟他所处的批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在1917年后特别极端的环境里,他发表的言辞尤其是宣言式的,斩钉截铁,有说服力,因为不这样讲话,他大概就会成为犹犹豫豫的资产阶级文艺路线的代表。

 

但是真的很乐意被他说服,比如这种:“什么是诗人创作的诗歌?诗歌的成功取决于对时间计量的精准把握。”“演员的表演萌芽于儿童游戏。”“任何一部作品都要运用经过长期学习、训练、实践而取得的艺术手段来完成,那种被称作天才的东西,我想给它另一个称呼,想对它的涵义做一番修改。”

 

苏维埃政府在二十年代赞美实验作品,到了三十年代就全盘否定,为了生存,梅耶荷德前后发表的观点之间有明显的矛盾,这里当然有悲剧性,可是他在政治枷锁下自我调整的功力还是很值得欣赏。作为一个会写能说的导演,他达到了思想家的高度,而且这个高度是在给人说戏和向上级汇报的过程中达到的。


 


03

《我们与祖先交谈的夜晚

/(德)萨沙·斯坦尼西奇 著


韩瑞祥 译


又一本考验小说读者专业度的小说。只想简单判断它是有聊还是无聊的话,速读即可,但若希望能得到些“文学化体验”,那么一定不能囫囵过去。

 

斯坦尼西奇尽量切断句与句之间的联系,或者说,他让这些联系掉在正常的预期之外。叙事是虚构,因为客观世界是零碎的,一件事的前因后果若能讲得清,一个场面能以有序、有节奏的形式描绘,它必然是作者筛掉了大量的东西,才建构起来的。斯坦尼西奇做的事情,可以说是逆着来的,反叙事,反筛选,如果一段话有四个句子,它们所说的事情可能是各归各的——所谓的make no sense。即使是互有关联的句子,也都憋着一股劲想要岔出去,个个都露出这么一种表情,仿佛不愿意与同自己相邻的句子为伍。

 

这种体验很新奇,关键是,并不做作。作者想展现的观感,就是一个村子的人饭后喝完烈酒,趁微醺或大醉各说各话时的气氛。这个名叫菲斯滕费尔德的村子一直存在着,它经历过德意志近现代史上的诸多大事,却只存在于人们的你一言我一语之中。对它来说,“存在”远比“经历”更符合事实。


 


02

《现代自然

/(英)德里克·贾曼 著


严潇潇 沈盈颖 译


读完二十页之后就断定这是本出色的日记,但是不确定能否继续读个一百页。它太密集了,仿佛一团将自己幽闭起来的烈火,颜色和质地都独一无二。它细致地描写侍花弄草过程,但这些静止的风景里被贾曼到处埋藏了火的种子。

 

贾曼一生最恨的人是撒切尔夫人,可是1986年他被确诊患了艾滋病。无法活过自己的敌人,这多么遗憾,可是贾曼掉过头来,在自己滨海的寓所种起了花——建造一个所谓的“现代自然”。他描写这个孤独的过程,关注点从未离开过自己,却没有怨尤的腔调,也不曾反过来,狂妄地说些什么。他是咬着牙关在写作,仿佛预见到了名声将在他死后迅速消退,而在写作时不断地约束自己。

 

“我缓慢地起身,昨夜几乎无眠。煮好了麦片粥,却痛苦地无法吞咽。于是我开始自言自语,妄图以此分散注意力。这是我从未经历过的寒冷天气,所有的感官,我的眼,我的鼻子,我的耳朵都在提醒着我,整个身体绞在了一起,并且疼痛。正是寒冷把这个圣诞节扔进我记忆中最消沉的地方,唯一的安慰是我没有把它赠与任何人,除了这本日记。”撒切尔不仅给英国的八十年代冠名,而且将自己的印记刻在了之后的历史上,贾曼的电影却少有人提了,除了这本日记,也除了他的花园,那是众多艾滋病患者造访的圣地。


 


01

《美国山川风物四记》

/(美)艾·温·蒂尔 著


颜元叔 等


该向一部“自然文学”求取什么呢?是关于鸟兽虫鱼的各种知识,还是某地风光旖旎的确凿证据?还是美文带来的享受?还是……如果对科普、旅行、美文本身都不感兴趣,甚至一想到这些就打瞌睡,那么自然文学也根本就不必读了吧?

 

蒂尔这套“四记”所含的四卷书,《春满北国》、《夏游记趣》、《秋野拾零》、《冬日漫游》,打消了我们对自然文学的通常印象——过于静态。蒂尔夫妇的旅行是一直在动态之中的,每季花三个月时间,每次的路线都不同,行程都在20000公里上下,而内容则都是户外:扎帐篷,划独木舟,登山,潜水,应有尽有。蒂尔的自然知识自然扎实得没话讲,他可以在一章里主讲同一种极普通的事物——树皮、苔藓、蜉蝣,却全无炫学的观感;那些动植物的专有名称,在他的笔下都有了蕴藉,如同诗经里的词汇那样引人遐想。

 

四卷书,每一页都是整体的一部分,犹如这样一种宣告:四季是轮回的,自然是延展的,尽量保持不变,终有一天,人会厌倦了以变为荣的时尚,去欣赏乃至崇拜这种不变,从中收获安心。我们该向自然文学求取的,正是这种永恒不变的证据;书是1950—1960年代出版的,蒂尔所观察的人、地方、事件,很多都“过时”了,但正是这种过时令人着迷,于是自然就如同历史一样——历史同样也是过时事物的结晶。

 

在这样一套作品面前,我们都值得变成怀旧者。同时,你还会十分期望自己有一对蒂尔夫妇那样的祖父母,学识渊博,沉静,爱思考,又文雅不凡。蒂尔做笔记的样子使人心里沉静,而他积习难改的旅行癖又让人不自觉地神交。他们在辅路上停车,拍照,将眼前的一切像海绵吸水那样吸入眼睛,同时深思的样子,真是无价的景象。

 



越早接触这套《少年读资治通鉴》,孩子的格局就越大!


这套来自故宫美人创意的四季诗词手账,美到了极致

最聪明的犹太人如何教子?看看他们的教育怎样让孩子走向卓越

一份好看又有趣的《世界简史》,填满你的暑假

刀锋般的毛姆,是很好的世界文学入门读物

读这本枕边书长大的孩子,一定不会碌碌无为的!

好书啊,媲美《光荣与梦想》的这三卷美国史,我还写过长书评

中国现代语言学大师耗尽半生的扛鼎之作,打开传统文化大门。这才是中国人的必读书!

纽伯瑞儿童文学奖系列——图书界很有口碑的一份儿童套餐

为什么他们教育的孩子不是精英就是富豪?犹太人流传了3300年的“智慧之海”

马未都推荐版《宋词三百首》

这里有几本书在敲打你的灵魂了

一份好看又有趣的《世界简史》,填满你的暑假

这本源头的书,满足了中国人对美的所有想象

想知道为什么我不喜欢石黑一雄?请读他的书吧



往期回顾


有些人的祖先在乱交,有些人的祖先在搞艺术

想象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国家,直到你笑出声来

看书 | 维也纳欢迎希特勒,历史是无情对无脑的胜利吗?

看书 | 以色列的总理们,一些特别的人做着特别的事

看书 | 四季是一场终极的怀旧

至爱书 | 美国山川风物四记

6月10本书 | 永远不要杀你不准备吃的东西

关于犹太-以色列,我的四本压仓底的书

5月10本书 | 总的来看,读书还是比爬珠峰安全一些

看书 | 从今往后,再也没有为理想而发起的战争了

谁最懂言辞,谁就能上六里庄当禅师丨见书

4月10本书 | 有百度则无百年,用仇恨留住你的青春

3月书 | 比高级黑更高级的黑

2月书 | 他们在相互纠葛的世界里 挑战世道的不公

看书 | 12月的10本书:既不做玩世不恭者,也不悲天悯人

11月11本书(下)| 刀落鞘,鸟归巢

11月的11本书(上)| 需要多少热情来阻止一本书的流传

看书 | 一个人就是一张摆不平的桌子

10月的11本书(下)| 伟大的作者从不说多余的话

9月11书(上):一个政体可以承载多少嘲讽的目光

至爱书 |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10月的11本书(上):一个女人对自己的凌迟

9月11书(下)| 给苦命的恋情增加一点点优雅

8月11本书 | 强者抽刀向更强者,却原是自己的亲妈

人性的善良天使,或撒加的两副面孔

看书 | 美国人的西部经验:在自然读书会上的讲话

看人 | 伍迪·艾伦,最纯种的犹太人

看书 | 任性地活下去,就是你的圆满

看书 | 一匹马走进酒吧,和一个我喜欢的翻译故事

7月11书:“他们不知道自己没有资格与苦难相处”

至爱书 | 《从巴黎到耶路撒冷》

6月11书 | 有许多英雄,专向孩子瞪眼

看书 | 普鲁斯特和普华永道是不一样的

至爱书 | 《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

至爱书 | 《象棋的故事》:哪来的什么“自由的颂歌”?

至爱书 | 《受害者》:犹太人的头脑风暴

5月10本书:有个帝国江河日下,有个半岛沧海横流

看书 | 再见,菲利普·罗思

看书 | 帕慕克先生的礼拜X午睡时刻

4月的11本书:亲爱的,留住一切是有难度的

看书 | 你是文艺青年,你要学会加戏

看人 | 高尔基150岁:托尔斯泰家门口的流浪汉

看书 | 时间不中止,就像地名不会消失

看书 | 契诃夫说要把奴性一点一滴挤出去……然后呢?

看书 | 让他活着,就是杀死他的最好方式

看书 | 平行世界里那只悬而未决的猫

看书 | 叔本华:你若安好,那还得了?

厌世才能传世:9本新书和较新的书

怎样的帝王将相值得被书写?

就像昆德拉说的,要抵抗一切抒情的企图

斯文·赫定今天153岁生日,他用人生诠释了狗的天性

普通读者 | 基布兹里的爱与自由

光荣与浪漫,都属于存在主义的法国

看书 | 11本新书,我选的,以及波兰人的三驾马车

看书 |“一个人功成名就后,才可以做回真正的自己”

看书 | 赵松评《自由与爱之地》:如何触及以色列的灵魂

看书 | 干什么都是行当,包括干那些专门让人消失的事

看书 | 下半年的这些书,让我觉得没有比出版更伟大的事业了

看书 | “我们对狗开枪”

至爱书 | 《死亡的时代》

看书 | 自恋始于照镜子:浅交往为何盛行于我们的时代?

天生一个雷马克,腰缠万贯的流亡者

看书 | 在纳粹时期的德国,文学作品都在描绘生活的美好

福克纳120周年记:今天,你必须像个健身者一样走进约克纳帕塔法

诺奖作家库切:自律、孤僻,并在羞耻感中艰难生活 | 检书

当躲闪成了艺术,当没出息上升为境界,石黑一雄就成功了

看书 | 让我遗忘你,非洲

福克纳的花瓶和痰盂,现在都是奢侈品

这本狄更斯读过500遍的书,饱蘸着愤怒和理想主义 | 检书

看书 | 人们只有在不彼此需要的时候,才会是幸福的

再丧也丧不过波德莱尔 ——《恶之花》首版160年记

看书·特别版 | 你来到这世界,你要看看以色列

看书 | 孤独的更新版,仍是孤独

看书 | 互联网拉开的代沟太宽,精卫都表示要放弃了

18世纪最后的五年里,法国人把婚姻变成了消遣

看书 | 虽不比雨果风华绝代,但这个沉闷阴郁的胖子却是法国真正的国宝

看书 | 请问上帝,鸟头侏儒是怎么回事?

看书 | 上半年的这些书,让我觉得出版依然是一门很伟大的事业

看书 | 巴格达大学高考政治主观题:萨达姆和美国人,哪一个更可恨?

看书 | 黑人如何写黑人 ——从《土生子》到《地下铁道》

看书 | 没人想说一说这世界真正的安排

云也退:他的书揭示了蓝翔如何通往哲理之境,只怕你不会读

看书 | 李敬泽《青鸟故事集》:偏僻的想象或可能的艺术



本文系原创

首发《经济观察报》

图片来自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