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十佳生命叙事合集——找到你自己,唱出你的生命之歌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啃读者 Author 郝晓东
何刚:奔赴辽阔,永远少年的模样
身处行政管理岗位,容易有两种分化。
一种是有“多年媳妇熬成婆”的满足心态,加之深陷繁杂的事务与文山会海之中,将大量的精力消耗在沟通、协调之中,无暇顾及学习,工作主要靠经验,吃老本。
一种是由于面临大量要处理的问题,每天被层出不穷的问题驱使着不断思考,加之比普通教师有更多接触“高人”和“走出去”扩大视野的机会,会促使自己更勇猛地投入学习。而且,这种学习,是基于实践的学习,是内在驱动的学习,是学以致用的学习。
阅读何刚兄的年度生命叙事可知,他属于第二种。这一年的叙事,有痛苦,有焦灼,有疲倦,有反思,有求知,有阅读,有写作,更有刚毅的行动(当然,读写也是行动)。通过他列举的一本本书,一篇篇文章,和一个个专家的姓名,可知这就是何刚兄2022年的“三专”(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交往)。
反思当然重要,但没有“三专”,反思能力从何而来?中年要警惕油腻,但没有“三专”,如何能敞开生命,保持一颗活泼泼的心?生命贵在创造,但没有“三专”,恐怕连消化已有的知识都很难。
何刚兄谈到读书人也应有自我满足、盲目自大的警醒,是的,这确实也指出了一种问题的一面。但我以为最根本的不是读书的问题,而是没有真正为解决问题而读。而且,要把读书放在一个“浪漫精确综合”三阶段的过程中看。当我们说读书的不足时,恐怕是因为只停留在浪漫阶段,而没有进入后两个阶段。
我曾经点评了何刚兄2020和2021年的年度生命叙事,今年,无暇写文章,就写一点读后随感吧。
致敬何刚兄,相信2023依旧饱满、蓬勃。
2
郑建业:在承受苦难中让灵魂觉醒
谚语云,吃一堑长一智,不见黄河不死心,不撞南墙不回头,都是从不同角度反映这个道理。
从郑建业老师年度生命叙事题目《在承受苦难中让灵魂觉醒》看,也许在构思生命叙事时,已经想到了“英雄的旅程”。
2022年,郑老师所说的的“苦难”,不是生活的窘困,不是工作的不如意,而是在新网师主动承担的三项有挑战性的工作:“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课程中五次授课的磨练、承担教师成长学术带头人组织教材研发的煎熬、参与教师专业阅读与专业写作课程的坚忍。”
与许多被动承受的苦难不同,郑老师是主动承担,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彰显了一种灵魂的庄严和生命的自由。
从这个角度讲,那种轻轻松松没有认知挑战的学习,那种听讲座式的浅学习,那种知而不行的学习,“含金量”并不高,难以带来根本性的提升。这也是读博难度最大,但成长最快,含金量最高的原因。
心智的成长,与遭受的难度往往成正比。
所以,新网师无论如何变,但始终坚持学员要写作业,始终坚持保持一定的难度。正是这种难度,学习才慢下来,思考才真正开始。
郑老师加入新网师时间不长,但很快从榜样学员成长为优秀的讲师,原因何在?
通过这篇生命叙事,我们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主动选择挑战,积极探索未知,敬事而信,在许多同龄人已经躺平的知天命之年,生命的旋律依然弹奏出雄浑的最强音。
感谢郑老师,祝福郑老师,
期待2023,生命乐章更动听。
3
吴尧达:点亮心灯不言弃
马克思说,“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 她) 直接和间接交往的其他所有人的发展。”直接交往指在生活、工作中与他人的交流。间接交往主要就是通过阅读来实现的,阅读帮助个人穿越时空,直接与先贤智者对话。朱永新老师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林语堂说: “那个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以时间和空间而言,是受着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锢的。”没有阅读的人生不仅带来视野狭窄,见识短浅,而且还会造成精神的贫乏和萎缩。
2009年,我刚加入新网师,作为一个自以为喜欢阅读的高中语文老师,看到讲师每年仅购书就近万元,看到一群中小学教师都啃读了《存在与时间》《民主与教育》《非理性的人》等经典名著时,顿时感到汗颜,也深刻体会到了普通教师与卓越教师有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阅读的数量和质量都不够。
吴尧达老师在年度生命叙事中谈到《发展心理学》《非理性的人》《教学勇气》《基础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十八问》《教师微型课题研究指南》《教育科研课题的选题与申报》《苏菲的世界》等书籍,引用达尔文、稻盛和夫、巴雷特、朱永新、帕尔默、汤因比、范仲淹等古今中外名人的话语,可知阅读数量特别大,阅读质量很高,阅读范围特别广。
我经常思考,为什么与医学、法律等领域相比,教育的专业性不够?为什么许多学校的改革随着校长的离开而销声匿迹?为什么学者的研究很透彻但一线教师还在自我摸索、低水平重复?为什么许多中小学教师达到优秀就难以抵达卓越?
原因固然很多,但都与校长、教师的阅读数量不足,阅读质量不高有关系。
吴老师是新网师的老学员,曾多次参与新网师组织的线下共读,切身体会到阅读给自身带来的变化,痴迷阅读,乐此不疲。虽然身处乡村学校,但在阅读的涵养下,精神饱满而清澈,灵魂充高远而自由,不仅是新网师的榜样,是新教育旺苍实验区的榜样,也是中国乡村教师的榜样。
方娇艳:跨过千重浪
在学的方面,方老师研读了《英语课标》《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在思的方面,思索疫情下的生活与网课教学,思考“新宇班”和备课组建设;在省的方面,深刻反省了公开课遇挫的原因,还在朋友圈复盘反思日常工作;在行的方面,组建晨读联盟,组织英语赛事,建设备课组团队……
长期以来,教师重视专业发展,重视外在的工具价值,忽视了自己作为全人的发展、整体的发展,所以,叶澜教授强调“教师发展”,朱永新老师提出“教师成长”,都是对片面重视专业发展的纠偏。
方娇艳老师的年度生命叙事《跨过千重浪》,以流畅的文笔记录了一年中的学、思、省、行,弥漫着强烈的主体精神和自觉意识,彰显了时代精神和创造的活力,代表了未来教师的新形象。
变革的社会需要新型教师,呼唤未来教师。不同的学者对未来教师有不同的定义和描写,但不约而同指出,教师的内生动力和自觉投入,是构成教师与时代同步甚至超前发展的根本保证。
以方娇艳老师为代表的周娟、陈娥、王辉霞、何刚、佟化玮、王志鹏、王婷婷、鲁正群、许钰梅等一批新网师学员无疑是教师群体中“最闪亮的星”。
方老师具有北师大深造的研究功底和学术素养,身处教育领先的上海,又正值青春华年,多年在新网师浸润,深刻领悟新教育理念,持之以恒,未来一定会成为国内教坛的卓越教师。
祝福并期待!
5
卢雪松:前行,就是淬炼希望
叶澜认为人的发展只有在人的各种关系与活动的交互作用中才能实现。个体最基本的关系与活动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指向外界,个体与周围世界的关系和实践性活动;一类指向内部,个体与自我的关系与反思。
如果说方娇艳老师的生命叙事,侧重指向内部;那么,卢雪松老师的生命叙事,侧重指向外界(即新网师)。
卢老师详细描述了她与新网师相互编织的故事:承担助教工作,制作授课视频;设计海报、证书、协议书等;参与学术团队共读;承担在线培训,云端讲座……可想而知,卢老师背后付出的汗水、时间与精力,而且不是为了报酬。
正是在与新网师的深度频繁交互中,既深度了解了新网师,助力了新网师,也极大地促进了自身生命整体的发展—认知的,情感的,道德的,技术的。这也正是新教育“三专”中“专业交往”的价值。
新网师学员有四种类型。第一类是共建者,不仅深度学习,还参与课程或其他活动的管理、服务等工作。第二类是学习者,只是选择自己感兴趣或需要的课程学习。第三类是应付者,大多为教育局或学校要求参加,在新网师只有其名,不见其人。第四类是窥探者,往往是其他培训机构的人。
卢老师属于共建者。承担即成长,专业学习,不仅仅指专业阅读与专业写作,还指在主动承担中,与他人产生的大量真实而丰富的交互。专业学习,不是仅仅听听讲座,写写作业,还指深度卷入学习共同中,成为团队的共建者,资源的分享者和课程创造者。
从下学期开始,我们将正式聘任卢老师为新网师的讲师。从2016加入新网师,她穿越了从学员到助教,从助教到讲师的生长之旅。
在众星云集的新网师,为何是卢老师成为讲师?年度生命叙事《前行,就是淬炼希望》,提供了最好的答案。
6
叶澜认为,古代突出教师的德与智,近代重视教师的学科知识与教学技能,现代强调教师的自我更新和创造能力。
教师要有自我更新和创造能力,除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还得具备一定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从这个角度讲,周娟老师是具备自我更新和创造能力的现代教师。
周老师在幼儿园工作,日常工作似乎与理论研究有点远,但阅读周老师的年度生命叙事可知,她在理论学习、课题研究上下了大量的功夫,具有深厚的理论积淀。她的理论水平超越了许多幼儿教师甚至中小学教师。
“从2022年6月12日开启第一次共读,到2023年1月8日共进行了31次共读,先后共读了三本专业书籍。”仅此一个细节就可看出,如果不是真正的热爱,很难做到如此的精进。
周老师已经是江苏省名师,在世俗的观念里属于“功成名就”,完全可以“躺平”。但从周老师加入新网师近五年的时间,持续保持强大的学习力,啃读了一本本理论书籍,每年撰写十几万字逻辑性严密、富有学理性的学习笔记。每次都参加新网师组织的线下共读。除此之外,她还深度参加江苏省领航人才的培训。
这种理论学习、研究性学习为她建构了高屋建瓴、直击本质、触类旁通的观察力和理解力,让她在解决教育实际问题时不至于陷入经验主义,而有了专业主义的眼光。这种理论学习,让她的年度叙事不仅仅是往事的记录,而有了反思的光芒。
周老师的生命气质,不同于大多数偏感性的女性,理性、内敛、沉稳、缜密。文如其人。
她的文章,结构清晰,逻辑条理,语言洗练,要言不烦。
从上学期开始,周老师成为新网师幼教课程的讲师,带领幼教学术团队深度共读,深入研究,彰显了新网师浓厚的学术文化。
周老师在年度生命叙事中引用了曾国藩的一段话:“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这是她的真实写照,也是我们应该时时对照反思的明镜。
7
郭亚会:三生三幸 | 新网师2022年度十佳生命叙事
如果按照怀特海“浪漫—精确—综合”三阶段理论来分析教师职业生涯,入职后的3到6年属于职业生涯的浪漫阶段。
浪漫阶段的特征是丰富而好奇。丰富,不仅指教育教学工作丰富,也包含整个生活的丰富。在此阶段,青年教师的身体与灵魂,工作与生活是不分裂的,生命整体卷入职业之中,对组织课堂教学,参与课外活动,处理师生关系、同事关系、家校关系等各种工作充满好奇。生命处于一种活力四射,昂扬向上的勃发状态之中。
如果说周娟老师已经处于职业生涯的精确阶段,以探究教育教学规律为主,那么,郭亚会老师正处于职业生涯的浪漫阶段。
阅读其年度生命叙事,字里行间弥漫的那种生命的激情、朝气、活力,扑面而来。也让我不由回想起自己十几年前刚加入新网师学习,并在海南五指山带领大学生支教时期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在年度生命叙事中,她写道:“加入新网师半年来,啃读了七本书籍:《未来教师》《教育的目的》《儿童的人格教育》《教师成长力》《语文教学之学理》《论对话》《余映潮初中语文教学设计40篇》。自加入新网师以来,个人微信公众号从未间断更新,至2022年12月24日,累计书写已达10万余字。”除此之外,她还参与大大小小十多场在线论坛。个人的成长带动了家庭和班级的变化,她与孩子坚持亲子共读,组织班级学生共读共写……
浪漫阶段丰富的经验为精确阶段的探究规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创设了良好的条件。
职业生涯的初期,犹如一条大船随江水奔涌向前。逐渐会进入峡谷,遇到暗礁、险滩,遭遇阻塞、停滞,甚至倒退……这都是汇入汪洋大海的必经阶段。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期待,在一年、三年、五年,乃至更长的岁月中,郭亚会老师依旧信念不变,奋斗向前!
8
屈小娥:在纠结后理性抉择
借用这个理论分析:行政工作、学术研究和自由时间,一个老师不可能同时拥有这三项。
如果既想做行政工作,又想研究学问,那就不可能有充分的自由时间。如果既想做行政工作,又想有一定的自由时间,那就不可能研究学问。
从这个理论看,屈小娥老师选择了研究学问和自由时间,那就不可能同时再做行政工作。没有放弃就没有坚守。放弃行政工作,放弃班主任工作室,放弃学习极简技术……正是在一次次放弃中,生命的能量才不至于在不喜欢的事上浪费耗散,而是能聚焦到有意义的事上:研究大单元教学,啃读《大概念教学》,研读一篇篇论文,承担国培讲座任务,等等。
善取不如善舍。敢于放弃是一种勇气,善于放弃是一种智慧。
本质上,各种选项没有好与不好之分,因为是一种价值选择。选择行政未尝就没有发展,选择“名利”也合情合理。关键是要清楚哪一种选择是真正遵从内心所热爱,哪一种选择是朝向优秀。
所有的“得到”都已失去为代价。当遵从了内心所愿,也就对那些他人以为的失去不太在乎。当真正朝向优秀,许多过去曾经的“烦恼”也就自动化解。
发展,才是硬道理。这既适用于国家,也适用于个体。
祝福屈老师,祝福与屈老师一样为梦想努力的人。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9
读完郭筠筠老师的生命叙事,脑海首先浮现的是对——如何才能读懂经典书,如何才算读懂经典书——这两个问题的答案。
如何才能读懂经典书?
我们一般以为需要大量相关知识的积淀,需要反复阅读等。
郭老师20年前就购买了《给教师的建议》,但只有在去年才真正读懂。如何做到的,首先是听专家的导读和讲解。大部分人读不懂经典的主要原因是没有高人的指导。很多时候,对于苦苦思索而长期未解的难题,高人可能三言两语就让你醍醐灌顶,拨云见日,豁然开朗,脑洞大开。
其次,带着问题阅读。郭老师总结到:“前三年的学习,我目标不清晰,为学习而学习;而今年的学习,我跳出学习之外,目标清晰,围绕着困扰我的教室问题而学,带着问题去学,得到了我想要的。”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一本专业书就是一把钥匙,只有把书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才能真正领会书的内涵与价值。有的老师不知道读什么书,不知道如何读懂书,与没有迫切解决的问题有关。检验是否为“迫切解决”的标志是:这个问题是不是长期困扰你,你是否为了这个问题,绞尽脑汁,朝思暮想,如果不解决就难以安宁,甚至寝食难安。
如何才算读懂经典书?
不是记住一些名词概念,不只是写读后感,不只是能给他人讲。关键是能运用在生活、工作中,用新教育人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活出来”、“开出一朵花”。
郭老师的生命叙事中,用大量的篇幅记录了运用苏霍姆林斯基的知识培养班级孩子的故事,“思维课”“观察创新”“创编童话”等专业概念,从书上的“名词”变成了生活中的“动词”。
这也是新网师一直提倡赞赏的方向:教师学习不能脱离教室里的孩子,教师学习是为了教室里的孩子。教师是否真正读懂书,是否真正学好一门课程,是否真正成长,根本处是看教室里的孩子是否改变、提高。取得合格证,发表文章,晋升职称,都是“额外的奖赏”,而不应是主要目的。
现在,有一种老师似乎是“职业学习者”,他们浮现在各种论坛、机构和活动中,书籍似乎读了不少,专家似乎结识了不少,证书也似乎拿了不少,但唯独看不到自己教室里的孩子提高了多少。
郭老师感叹过去的一年迷茫、停顿。但我以为,只要有了教室里的深耕,有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恰恰是硕果累累的一年。
50岁,知天命之年。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和转折点。
如果说50岁以前是向外扩张,那么,50岁以后就逐渐向内回归。
祝愿郭老师,点亮生命,一路向前。看山看水看世界,听歌听雨听禅音。
10
李亚敏:人生是一场挑战 | 新网师2022年度十佳生命叙事
亚敏是新网师的元老,为人爽朗仗义,快言快语,做事踏实靠谱,雷厉风行。早在十三年前,我们就一起研究小学语文,一起参与寒暑期线下共读。所以,不论是罗汉道格寻找“接班人”,还是我在筹备学术团队都想到了亚敏。
承诺容易,践行难。尤其还是在新网师,标准放在那里,期待放在那里。
作为同样处在论文写作“水深火热”中的我,深深理解亚敏的这种压力,乃至焦虑。
但人生啊,挑战是常态。
成长是挑战出来的,成功是挑战出来的,幸福是挑战出来的。人生的意义,也是挑战出来的。我不赞同在年富力强的中年就“躺平”,更不欣赏“摆烂”。
挑战的根本原因,是主观与客观之间出现了差距,是理想与现实之间出现了差距。而正是在不断弥补这个差距的过程中,人的视野才不断拓宽,格局才不断扩大,水平才不断提升,胸怀才不断宽广。
如何挑战?
一是认识真相。认识教育的真相,认识教学的真相,认识“大单元教学”的真相,认识研究对象的真相,认识世界的真相。认识了真相,就少走弯路,少遇麻烦。许多困难,就在于不能透过现象洞悉真相,导致行动盲目,事倍功半,焦虑恐慌。人的认知能力,本质上就是认识客观世界真相的能力。
二是认识自我。认识自我,就是找到那个能够产生自我认同又被他人接受的点,找到能产生幸福感、愉悦感、成就感的点。不必过多考虑别人如何看待,不必过多考虑自己是否有能力,深耕下去,日拱一卒,日久天长定会万水千山。
当然,既要挑战,也要接纳。
接纳自己的有限性,接纳世界的不完美。只有接纳了这些,才能心无杂念更好地挑战。而在挑战的过程中,随着能力和格局的提升,也能很好地悦纳自我,悦纳世界。
余生还长,不必慌。早成者未必能成,晚达者未必不达。
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一切都是刚刚好……
(注:年度十佳生命叙事,至此全部点评完毕)
朱永新:彰显生命的高度——新教育实验理论及教师成长之道朱永新:新教育实验的“长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新教育实验的教师成长——书写教师的生命传奇林忠玲:教育麦田的守望者——新教育实验纪实郝晓东:自我进阶的有效途径,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网络写作,新网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与启示特稿|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向上成长,向新而行,向世界开一朵属于自己的花林清玄:我们奉献自己的心,是为世界开一朵花新教育的年度生命叙事意味着什么?——找到你自己,唱出你的生命之歌......
新网师成立于2009年,全称为“新教育网络教师学习中心”(原名“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是新教育实验旗下的教师培训机构,是面向全国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在线专业学习共同体。
“新网师”秉承全国政协副秘书长、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朱永新教授提出的新教育实验理念,以“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愿景,以汇聚“真正热爱教育、真正热爱学习、真正热爱生命”的尺码相同者为感召,遵循教师成长规律,践行教师专业成长理论,通过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交往的“三专”模式,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帮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智者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同道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