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访 | 战地记者焦翔:我眼中的中东之殇

陈曦 现代快报读品周刊 2022-12-25

人民日报记者焦翔

从2011年派驻开罗,到2014年结束叙利亚前线报道任务,人民日报记者焦翔驻守流弹纷飞的中东战场1200天,全程报道了穆巴拉克下台、卡扎菲死于非命和叙利亚深陷战争泥淖的状况。


2011年1月,他刚降落埃及,骚乱就爆发了。镜头下,百万示威民众与军警对峙,年轻人在催泪瓦斯中被打得头破血流。在博物馆,埃及法老的珠宝遭到洗劫,四千年的文物化为满地的碎片,博物馆馆长痛哭到几乎窒息。


驻外第七个月,他冲进北约轰炸下的利比亚。恐惧笼罩着的黎波里,空气中仿佛能嗅得到死亡的味道。卡扎菲把国家电台等敏感机构都安置在外国记者下榻的酒店楼下,如此一来,记者就都成了他的人体盾牌。爆炸总把黑夜变成白昼,玻璃被震得嗡嗡作响,几乎碎裂。每次惊醒,他都要使劲掐一下自己的脸——真疼,我还活着!


日复一日闻听轰炸枪击,他的右耳被震坏了,因为没能第一时间回国治疗,医生说他可能会永远失去四成听力,但他没有撤退。驻外第500天,他请缨赶赴新的战场,在叙利亚一驻就是两年。大马士革,千年古城,万劫不复。40平方公里的城区,一天会落下70多枚迫击炮弹。为了躲避反对派武装随时可能射来的冷枪,他不得不把汽车开到时速220公里。


一个名叫莱拉的叙利亚女孩,当时只有15岁。一场持续10天的激战,让她失去了父母和弟弟。她就在漆黑的地下室蜷缩着,直到听不见枪声的那一刻。“带我去中国吧!我可以嫁给你,假如你有妻子,我可以当你的第二位妻子。请带我走!”他无言以对,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身上所有的钱留给她,转身离去。但她的哀求声至今还不时萦绕在他的耳畔。


1200个日夜的亲密接触,焦翔见证的,不是中东的前进,而是倒退;不是百姓的安宁,而是流亡;不是阿拉伯民族在新时期的集体崛起,而是在暴力怪圈中的深度迷失——巴以冲突依旧,埃及一落千丈,突尼斯发展停滞,利比亚社会解构,也门支离破碎,伊拉克暴力丛生,叙利亚炮火连天……如此乱象丛生,即便在中东几千年腥风血雨的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我有责任把真实的一切告诉世界:忽视自由与平等,忽视经济与民生,轻信西方的承诺,盲从泊来的民主,就是葬送自己的美好家园。”回看这场始于2011年的西亚北非政治动荡,焦翔将所有的思考凝成了一本书——《坚守战地1200天:一个中国记者眼中的“阿拉伯之殇”》。


陈 曦 /文



《坚守战地1200天:一个中国记者眼中的“阿拉伯之殇”》

作者:焦翔

江苏人民出版社




一定要注重青年人的发展

回应青年人的诉求


读品:你在书中说,起初,在你看来,“阿拉伯之春”风潮最不可能在埃及、利比亚和叙利亚这三个国家获得成功。不仅因为这三个国家属于老牌阿拉伯强国,历史上拥有丰富的反帝反殖民地的斗争经验,更因为这些国家的统帅及家族深耕政坛数十年,牢牢把控着党政军警宪特等要害部门,国家机器看似稳如泰山。但在中东的1200天,你见证了穆巴拉克倒台,卡扎菲死于非命,叙利亚内战。如何看待中东问题的爆发?


焦翔:主因是世界迎来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档口,所有国家都面临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特别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变革。哪个国家能够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新的机遇挑战前“不畏浮云遮望眼”“乱云飞渡仍从容”,就能脱颖而出,立于潮头,中国是最典型的案例。反之,因循守旧,止步不前,甚至是发展的脚步不够快,赶不上时代发展变化的潮流,都会陷于极大被动。可以说,很少有国家能够适应现在的节奏变化,强大如美国,也暴露了极大的不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不力、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民粹主义抬头、阿富汗战场撤军等一系列现象的背后,都是其相对实力衰落的本质体现。


那些经济结构单一、治理效率低下、财富储备薄弱、社会矛盾累积、创新能力不足的国家更显脆弱,在这一大变局下首当其冲。穆巴拉克、卡扎菲政权延续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执政思路和治理模式,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理念全面落后,被历史淘汰是一种必然;巴沙尔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同时注重保持与广大民众的紧密联系,这是它能够在战争中屹立不倒的内在原因。外因则是叙利亚拥有更复杂的历史和地缘政治背景,外部势力干预达到了一种平衡状态,从而给内因发挥作用留下了空间。



读品:书中多次提及,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阿拉伯世界的开放富饶、阿拉伯人的友善慷慨,给中国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中东一些国家的发展从九十年代陷入停滞,人民的不满终演变成一场变革。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焦翔:这是一个很宏大复杂的题目。从我个人感受来说,最凸出的一点,就是国家一定要注重青年人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七一”重要讲话中,用了浓墨重彩的篇章,高度肯定了青年人在党和国家发展各个历史时期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并用单独的段落对青年发展寄予殷殷希望,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战略全局中,对青年成长的特殊关怀和特别关注。事实也证明,把青年发展置于党和国家发展重要位置,坚定青年前途命运与民族国家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重大战略判断,是中国不断发展进步的重要秘诀。


中东很多社会问题的爆发,也源于对当地青年群体的长期忽视。这个群体表现出受经济和就业问题影响直接、受外来文化影响直接、思想活跃易被影响鼓动等特点。这是一把双刃剑,在先进、灵活、包容的治理模式和社会生态下,可以成为促进国家与社会创新发展的积极因素和建设性力量,但在落后、僵化、保守的环境中,青年人的诉求无法得到积极回应,思想观念无法得到正确引导,就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



读品:2008年你就曾去过利比亚,这个绿色、富饶的国家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当时你有感受到它所存在的隐患吗?


焦翔:有,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民众的政治和社会生活参与度低,民主法治化进程落后。这是卡扎菲政权治理下的一个结构性弊病,个人集权导致了国家的威权化,政府一手遮天,利益集团盛气凌人,民众享受不到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政治和社会生活,无法有效参与国家发展和社会治理,长期看限制了整个国家的发展活力,并不可避免的形成阶级、阶层和族群对立,社会矛盾暗流涌动,积怨越来越深。二是经济结构单一,国家发展畸形。石油是利比亚的“禀赋”,也是“诅咒”,它让这个国家轻松进入高收入阶段,掩盖了工业化程度低、多元发展滞后、社会创新不足等问题,阻碍了利比亚从一个富国向一个强国的转型。当危机来临时,只有钱是无法解决全部问题的,民众向心力差、社会包容性弱、军队忠诚度低、商品对外依赖度高、产业链供应链中断、国际影响力不足等一众问题,都让卡扎菲的悲剧成为必然。



读品:在你日后的采访中,多数利比亚人对卡扎菲时代表现出了怀念之情。原因何在?


焦翔:利比亚战争后,整个社会陷入暴力循环,民不聊生。这些人并非是怀念卡扎菲的统治,而是对一个完整国家、一个正常社会、一种平淡安宁生活的向往。深层次讲,这也是对以粗暴形式推动社会变革所造成的破坏性结局,以及轻信西方、引狼入室的痛苦反思。



战争的潘多拉魔盒一旦打开,

没有赢家


读品:你在叙利亚的两年,正处在战争最胶着的状态。叙利亚士兵阿里的6个哥哥全都在战争中阵亡了,但阿里的母亲还坚持送他上前线。你问老人:你不怕再失去一个儿子?老人说:“他有可能死,也有可能为我们打赢战争。但没人去打仗,我们都得死。”这段对话深深震撼了我。你如何看待战争的残酷和战争中的牺牲?


焦翔: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这绝非一句空话,而是基于大量且惨痛的历史教训。虽然世界范围内大规模的战争没有了,但小范围的冲突依然时刻提醒着我们,战争的潘多拉魔盒一旦打开,就没有赢家。


“阿拉伯之春”中的埃及,只有示威与有限冲突,没有引发战争,没有造成巨大的伤亡,这是埃及社会能以最小代价、最快速度重回正轨的关键所在。利比亚冲突造成了6万余人死亡,相对于当时全国的600余万人,死亡率达到了1%,对这个国家造成的创伤已是极大。叙利亚战争持续了10年,这个总人口2300万人的国家,死亡超过50万人,流离失所超1100万人,2.2%的死亡率和近50%的流亡率,构成了谁都无法否认的人间悲剧。因为战争中死去的大多数是男性青壮年,所以叙利亚想从战争中恢复,无论是从劳动力角度,还是从人口繁衍角度,实际受到的影响都远大于2%这个数字能够直观给予的,甚至是一代、两代人都难以恢复。而比直接损失影响更深层的,是仇恨的播种和蔓延。


经历了生离死别,相信每个人对于爱与恨,对于战争与和平,都有着深入骨髓的感悟。作为一个亲历者,我更能从这样一句话中感受真谛:“黑暗无法驱除黑暗,唯有光明。仇恨无法消灭仇恨,但爱可以。”



读品:几年前采访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他表示,叙利亚内战让他一再思考阿拉伯和西方的关系。他说:“在西方人眼里,阿拉伯人是没有价值的。有价值的,要么是石油资源,要么是地理空间。而阿拉伯人,只是他们眼里的工具而已。”在你的采访中,叙利亚人是如何看待他们与西方的关系的?


焦翔:包括叙利亚人在内,众多阿拉伯国家民众对待西方的态度都是矛盾的。一方面,他们认同西方在科技、经济、金融、军事等领域的领先地位,希望向西方国家学习,更好发展自己。另一方面,因为美西方对犹太复国主义者的庇护立场,以及在阿拉伯世界不断错误蛮横地发动战争,导致阿拉伯民众在整体上持反对美西方政治的立场。


国际政治本身也遵循丛林法则,每个国家的生存与发展都要适应优胜劣汰、强者为王的规律,所以如海湾阿拉伯国家、埃及、约旦等国都与美国建立了良好合作甚至军事盟友关系,意图在发展方面获得实惠。叙利亚的步子迈得慢了一些,但也不排斥与西方发展关系,但战争导致与西方关系回到冰点。



读品:中东国家和国民对中国人、中国记者还是比较友好的。这里面有着什么样的历史和现实的因素?


焦翔:中阿友好的基础,体现在多个维度。


首先是文明维度。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中国和很多阿拉伯国家都拥有光辉灿烂的历史,文明的相互吸引、相互欣赏、相互促进、相互成就,形成了中国和阿拉伯国家之间、人民之间的先天好感。近代,两大文明齐陷低谷,面临内忧外患时相互支持,携手砥砺,坚定支持彼此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结下了深厚友谊。


其次是国际维度。二战结束以来,中阿同为第三世界国家,共同承担着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大使命。在国际舞台上,阿拉伯世界拥有20多个联合国席位,是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力量;而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国际事务中举足轻重。中阿密切配合,在国际舞台上共同发出第三世界国家的声音,为争取国际关系民主化,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治理机制,更加完善的国际治理体系不断贡献力量。


第三是发展维度。伴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最大国家,中国的经济引擎作用凸显。阿拉伯国家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等诸多领域都有强烈诉求,对中国的倚重不断增加。同时,阿拉伯世界占据重要的地缘交通优势,又是主要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产区,还拥有6亿人口的庞大市场,与中国的发展互补性强。加强友好合作,促进共同发展是彼此的共识。


随着东升西降的国际格局日益清晰,特别是在经济不景气、疫情大流行等全球性挑战袭来时,美西方以自我为中心、以利益至上、以意识形态划界的本质暴露无遗,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做法愈演愈烈,让阿拉伯国家加速认清形势、丢弃幻想,对中国制度、中国道路的认同感不断上升,中阿友好合作渐入佳境,前景光明。




“始乱终弃”,体现了美国一贯的利益至上、冷战思维


读品:书中提到叙利亚战争中,很多恐怖分子是从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国农村被人煽动、欺骗甚至拐卖而来的,他们不懂阿拉伯语,没见过叙利亚国旗,还以为自己是在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上作战。你觉得阿富汗局势的根源,与跟上述中东国家有何异同?


焦翔:阿富汗的历史、文化、宗族等特质与中东国家不同,发展到今天的状况,与中东阿拉伯国家存在相似的遭遇,根源都是受美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所害。第一,美国在2001年发动阿富汗战争的起因,是指责阿富汗塔利班袒护基地组织,而基地组织又是阿拉伯人本·拉登建立,活动范围主要在中亚和中东的一个极端组织,从而把中东国家与阿富汗联系了起来。受到极端组织牵连,是阿富汗局势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二,美军发起阿富汗战争的形式、轨迹、结果等与发动伊拉克、利比亚、叙利亚战争极为相似,都是打着“民主”“人权”的幌子肆意干涉他国内政,动辄军事干预、穷兵黩武,所到之处留下动荡分裂、家破人亡。在达到阶段性目的,同时又为长期止损、不陷入泥潭,最后始乱终弃,仓皇撤离,留下千疮百孔的烂摊子。美国通过无休止军事干预重塑其他国家的错误想法,把外来模式生搬硬套到历史文化及国情截然不同的国家的强权政治,是酿成阿富汗悲剧的根本原因。



读品:从当年奥巴马政府与穆巴拉克迅速切割,到如今拜登政府让美军撤离阿富汗,如何看待美国的这种行为?


焦翔:美国的举动,深层上说,暴露了其一以贯之的利益至上、冷战思维。


利益至上,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更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行事原则。一个典型案例:虽然美国疫情防控不力导致经济受挫,但自2020年3月至2021年1月,600多名美国亿万富翁的财富总额从大约2.947万亿美元增加到4.085万亿美元,资本家通过发疫情国难财,致其他阶层美国人于更加水深火热之中。对本国人况且如此,对其他国家民众就更毫无顾忌了。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的原因是回应国内外舆论、维护超级大国声望,结束阿富汗战争的原因则是回应国内反战声音、节省财政、平息党争……唯独没有顾及过10多万阿平民伤亡,约1100万人沦为难民的恶果。


冷战思维,是美国始终固守的思维惯性和行事准则。虽然冷战已经结束,但美国政府从未真正容纳过其他文化传统、政治体制、社会制度的国家。不论阿富汗,还是埃及、伊拉克、利比亚、叙利亚、伊朗,在美国眼中都是“非我族类”,迟早伺机把这些国家搞乱。两年前,一位美国高官就透露,美军占领阿富汗,是为了在中国周边制造混乱,影响中国与世界共建“一带一路”。可见,美国的阿富汗战略的出发点也是遏制中国的战略举措。




本期人物


焦翔   现任人民日报社国际部国际要闻编辑室主编。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学院毕业。先后工作于人民日报社国际部、中东中心分社、叙利亚分社、办公厅。十八届团中央委员,十二届全国青联委员,中央和国家机关团工委委员、青联委员。“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全国青年岗位能手”“中国好人”“北京榜样”等荣誉称号获得者,首届全国新闻战线“好记者讲好故事”十佳选手,人民日报社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编辑:张垚仟


 © copyright 读品周刊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请给我们留言,获取内容授权





大读家


小海 | 周晓虹 |虹影 |蒋韵 |阮仪三 |康震 | 张欣 | 东西 | 张新科 | 韩东 |汪朗 | 陈彦 | 大头马 |程永新| 苗怀明| 梁鸿 |南帆 | 俞律 | 胡学文 |邵丽 | 程杰 |吕德安 | 许钧 |冯骥才 |王尧 | 万玛才旦 |王彬彬 |黄子平 | 田晓菲 | 赵本夫 | 贾雷德·戴蒙德 |夏维中 | 路内 |赵敦华|杨雨|迈克尔·伍德 |戴建业 | 蒋广学 |于坚 | 徐风|张维为 |高峰 |李良玉| 张生 |何袜皮 | 贾樟柯 |黄荭|范金民|臧棣|李修文 |陈应松| 潘向黎 | 西蒙·范·布伊|多米尼克·西戈 | 严歌苓 | 格非 | 许子东 | 鲁敏 | 马原 | 叶舟 | 葛剑雄 | 韩青辰 | 张纪中 | 叶兆言 | 闻人悦阅 | 刘震云 |  白先勇 | 阎连科 |池莉 | 张怡微 朱德庸 | 韩松 | 马伯庸笛安 | 李洱 | 梁晓声 | 王大进 | 孙甘露 |包慧怡 | 郭爽 | 刘晓蕾 | 孙频 | 孙惠芬 | 祝勇 | 班宇 | 毛尖 | 吴俊 | 陈楸帆 | 蔡骏 | 叶弥 | 黄菡 | 刘亮程 | 迟子建 | 徐则臣 | 顾彬 | 刘东 | 

理想国


书单|愿我们身上有一个不可战胜的夏天 向北方,向着光明的方向书单|文明与病毒之间,只隔一个航班的距离张清华:解梦,探知人性的秘密 |麦舟的朋友圈:一位考古学家的日常 |  张道一:孔子见老子,带了一只雁 | 清宫档案 | 乾隆帝的一天 |  跟着一线考古队长穿越历史:么你只有想到什么,才能挖到什么 | 袁凌:在别处,书写时代留下的刻痕 |  杨筱艳:《山海情》背后的南京小学英语老师 | 扶霞·邓洛普:给西方人写中国菜谱 当代未婚青年,开始独立思考婚姻大事 | 李静睿:喜欢有点俗气的爱恨情仇和跌宕起伏 | 张炜:苏东坡身上保存了“真正的人”的全部元素 |  何同彬X郭爽:远行人,能否带我们“走出孤岛” l 读家对谈| 《红楼梦》私人阅读:拓宽“红学”边界 |阎连科:如果说《她们》拓宽了现代性别的理论,我会很不安 | 吴钩:不去唐朝,我只想穿越到宋朝 | 初浪给后浪的十二堂传统文化课|编舟记:“苏版”中国好书的诞生 



现在公号新的推送机制不再以时间排序,而是以用户的阅读习惯来系统安排。

希望大家多标注我们公号为“星标”,多点击一下文末的“在看”“点赞”,以及转发或留言。

安静地陪伴就是最长情的爱,何况有书香氤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