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吴江芦墟镇(陈志强)
江苏吴江芦墟镇
作者:陈志强
2020年11月7日上海青浦老年骑游队10人去江苏吴江芦墟镇。芦墟镇是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下辖的一个镇,距上海青浦区金泽镇仅9.5公里,距吴江城区却有24.5公里。芦墟镇北靠太浦河,西濒汾湖,芦墟虽名不见传,却也是个古镇。三国时芦墟已成村落,唐时逐渐繁荣。宋元明三代,芦墟由村落发展为小镇,清时开始称镇,被誉为“鱼米之乡”。10多年前我曾随青浦老年骑游队骑自行车三次去过芦墟镇。10多年来我多次去过江苏的周庄,同里,甪直,千灯,木渎,锦溪,震泽等古镇。这些古镇因毗邻上海青浦。骑自行车也就是2至3个小时的路程。10多年后我一直再想去的就是那不起眼的芦墟小镇。和其他江南古镇一样芦墟也是个临河的两岸民居,河上横卧数座石桥。印象最深的就是芦墟古朴的民居民风。
芦墟镇北老街河上横卧着一座石桥,因年代久远,桥身竟长着一颗大树,树根深深地扎进桥的石缝里,粗大的树身弯曲着身子,紧紧地依附着桥身,繁茂的枝叶垂向河面。树桥一体,难得一见的奇景。市河两岸是商家民宅。离桥10来米有一家理发店。这家理发店经历半个多世纪的岁月侵蚀,依然保留着60年代时的旧模样。店门上方店名赫然是“红卫理发店”,多么熟悉的名字!几十年没有听到看到这样的店名了。走进理发店门,白石灰涂抹的墙面因年代久远,已灰暗陈旧。墙上醒目地写着“为人民服务的”标语。店内的理发设施包括2个身穿白大褂的理发员完全就是60年代的理发店模样。我估计这家理发店还是集体所有制,用老百姓的话说,是公家开的店。
进入芦墟古镇老街的街口,有一家小饭店,我前后3次去芦墟,都是在这家小饭店吃饭。饭店门是上门板的,店里光线暗淡,饭桌椅简陋,小方桌,长条板凳。但烧的菜味道很好,尤其是红烧肉,价钱也便宜,老板娘也很客气。我们骑游队每次去芦墟,都说中午去老地方吃饭。岁月荏苒,记忆中的芦墟小镇早已模糊不清了。唯有那家老地方小饭店,那间陈旧的文革时期的理发店,那座古朴的老树石桥,还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这次听说要去芦墟镇,我心里有一股莫名的兴奋和期待。
11月7日星期二上午9点我们骑游队10人在青浦新城17号线地铁站上车,9点15分在东方绿洲站下车。9点20分换乘去汾湖的公交车,10点在临沪汽车站下车,换乘去芦墟的公交车,10点20分在汾湖大桥站下车,步行过桥进入芦墟镇。
我和孙老师在老地方饭店门前。饭店早已面目全非,老板都换人了。
和15年前相比。理发店是与时俱退,还不如15年前的红卫理发店了。
孙老师前几年来过这里,比较熟悉芦墟道路。我让他带我去老地方饭店。饭店还在老地方,但老板换人了,饭店新装修过,已经完全不是老饭店了。我有些失落。走进芦墟老街,昔日的记忆又清晰了,我很容易地就找到了那家红卫理发店。理发店还是在原来的地方,但理发店门上不见了红卫理发店的字。理发店内墙上的白石灰也脱落成灰色的水泥墙。墙上为人民服务的标语也不见了。这么多年了理发店也不稍微装修一下,理发员连白大褂也不穿了。理发店是否还姓“公”还真不好说。我估摸着可能已承包给个人了。
桥还在,树没了。
理发店旁边的石拱桥还在,但依附在桥身的树不见了。看写在桥脚的文字介绍,这座石拱桥有些年头了,桥名“观音桥”,始建年代无考,现存之桥重建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是吴江区的重点文物保护建筑。我推测原先长在桥身的大树被挖除,是为了保护观音古桥。镇南还有一座古桥名“登云桥”,建于清嘉庆二年(1797)年。
临河民居。街面到河边的驳岸上也建造楼房。
阳关透过树叶,洒落在河面。小镇一片宁静祥和,时光似乎倒流。
芦墟古镇的有几座临河跨街楼很有特色。沿河两岸跨街楼和商铺民居相连,跨街楼内的廊棚和临街的河埠相连,其中的沈氏跨街楼和许氏跨街楼是吴江区文物保护建筑。这种建筑我在江浙两省的一些古镇也都见到过,也算是江南水乡的特色吧。在一轰而起的水乡古镇旅游开发潮下,商铺林立,游人如织。古镇迅速地被商业化。相比之下,芦墟较少地被商业化。芦墟镇里除了卖面条馄饨的小吃点外,连个像样点的大饭店都没有。我们走了几条街,都没有找到一家好一点的饭店,最后还是忍着饿回到青浦漕盈路地铁站的顺风饭店用餐。在这里很少看到游客,在芦墟的汾湖公园,除了我们这几个人,空荡荡地见不到一个外来游客。芦墟这个地方,最适合逃避城市的喧嚣浮华,放松心情,看看几十年未变样的街道房子,看看江南小镇市民的生活。从城市到乡村的游客,就是想领略农村的风光,就是想了解当地人的日常生活。看芦墟的临河跨街楼,及黑瓦白墙民居,看芦墟的深弄曲巷,看芦墟的四合院,看芦墟的老年活动室,看芦墟的小桥流水人家。岁月在这里放慢了脚步,恍惚感到自己又回到了20年前的年代。
上海地铁17号线即将连接江苏吴江,届时芦墟也一定会出现游人如织,人头攒动的热闹景象。我还是喜欢现在的芦墟。
十名青浦老年骑游队成员。位于临沪汽车站。
汾湖大桥下的一座很气派的建筑物。10多年前芦墟小镇有这样一座现代建筑,
很了不起了。
徐氏跨街楼。百年的岁月洗刷,跨街楼墙面斑驳陆离。
芦墟街道不乏这种深弄曲巷。
芦墟老街有一间四合院,外墙斑驳,院里倒不象是老房子。
镇上的一家老年活动室。看来芦墟镇的老年人闲来无事,在这里搓麻将消磨时光了。
芦墟镇的派出所的穷酸样,要不是这块派出所的牌子,还真以为是当成打工者的出租屋了。
芦墟的汾湖公园。
作者陈志强
1969年12月从上海奉贤上山下乡到云南西双版纳勐腊县水利二团三营十三连。
1974年上调到勐腊县瑶区公社。先后在沙仁小学,老白寨小学,瑶区公社中学任教。
1979年调离云南瑶区,到安徽芜湖鲁港公社中学任教。
1983年调离安徽鲁港,到上海青浦图书馆直至2013年退休。
每一种人生都值得记述3---记上海赴黑龙江插队知青萍子(陈志强)
每一种人生都值得记述4---记上海赴云南知青黄家驰 (陈志强)
【每一种人生都值得记述5】记上海赴云南知青——月心(陈志强)
本文由作者投稿《知青情缘》编辑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