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艳华:休闲养老型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策略【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全文字数 | 9649
阅读时间 | 29 分钟
2018年12月1日,乡村委联合由浙江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天台县住房和城乡建设规划局、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人民政府、浙江省城市规划学会,共同于浙江杭州举办“2018年度全国高等院校城乡规划专业大学生乡村规划方案竞赛(浙江基地)初赛阶段评审暨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交流会”,特邀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万艳华教授做题为《休闲养老型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策略——以黄冈黄州区松杨村为例》的学术报告。
本文由浙江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姚远、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秦楷洲、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乡村规划与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邹海燕根据会议速记稿及主讲人PPT整理,特此感谢!
本文已经秘书处审核,未经发言人审定。
开卷有益
主讲人
万艳华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 委员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教授
一
绪论
当前养老问题日益凸显
①
老龄化社会来临
从2000年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开始,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不断上升,预计2030年65岁以上人口比例将超过日本,2050年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同时,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也得到了延长。
②
家庭结构模式变迁
总体上,我国当前家庭结构呈现出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类型多样化的趋势,导致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削弱。
③
养老观念和模式转变
随着社会需求以及生活观念的转变,社区居家养老、互助式养老、社会化养老以及乡村休闲养老等模式应运而生,为老年人的养老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④
“休闲+养老”融合发展
随着现代老年人或其子女经济能力的不断提高,老年人对养老需求提出更高的要求,“精神养老”成为老年人更加注重的内容。而“休闲+养老”的方式既可以满足老年人身心的修养,得到精神的慰藉,同时也可以实现养老功能。
2000-2050年人口老龄化比例现状及预测
1990-2020年我国人口平均寿命趋势图
美丽乡村建设大力推进
①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5年召开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进行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可以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前身,而又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基础与参考价值。
②
安吉“中国美丽乡村”计划提出
安吉通过大力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实现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社会保障体系也逐步健全,新农村建设的成效显著。安吉县的“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引起全国的反响,成为中国新农村建设的鲜活样本。“美丽乡村”建设逐渐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代名词,同时其又可以说是升级版的新农村建设。
③
“美丽中国”建设要求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提出“美丽中国”的全新概念,强调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格局。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正式提出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随后,《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要建设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美丽乡村建设的大力开展是实现美丽中国奋斗目标的重要途径,更是实现城乡共融一体化的客观需要。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
①
实施原则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②
实施目的
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就是要不断提高村民在产业发展中的参与度和受益面,彻底解决农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
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已经成为一个特定的俗称,其既涵盖了原有的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同时又得到了更深层的发展,融入生态文明内涵,实现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故“美丽乡村”的落脚点是乡村,而受益者则是农民,最终目标是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的高度统一,人、自然、社会三者的和谐共赢。
乡村休闲养老
指身体条件较好、具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城市老年人,选择在交通条件便利、生态环境优美、医疗水平与体制完善的乡村居住,同时按照自身的生活习惯与经济条件,选择适宜的养老院、农家民宿或农家宅院的养老模式。
休闲养老型美丽乡村
“休闲养老型美丽乡村”应是“休闲旅游型”美丽乡村模式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即:利用乡村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景观资源、便利的交通条件,通过既能满足社会需求、又能推进美丽乡村发展的休闲养老产业的开发,建设能为老年人提供休闲度假、体验观光、文化娱乐等多功能的美丽乡村。
“休闲养老型美丽乡村”是将“乡村休闲养老模式”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融合,形成以休闲养老为主导产业,协同休闲农业、休闲观光、休闲旅游、休闲体验等休闲产业共同发展的美丽乡村;同时,其具有便捷完善的交通条件、优美健康的生态环境、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配套完善的服务设施、专业全面的医护设施、丰富多彩的休闲养老活动、浓厚多元的文化氛围。因此,“休闲养老型美丽乡村”既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也提供了一种新型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
二
休闲养老型美丽乡村建设的适宜性与时效性分析
1
休闲养老型美丽乡村建设的适宜性分析
优美的自然环境
美丽乡村建设为乡村休闲养老提供优良的环境基础,让老年人拥有自然、生态、健康、宜居的休闲养老环境,从而保障养老环境的舒适性与适宜性。
完善的配套设施
美丽乡村建设既可以保障乡村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又可以加速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为乡村休闲养老提供完善的设施基础,满足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所需,保障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更为老年人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
新兴的养老产业
乡村休闲养老模式可以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完整的产业构架和体系支撑,满足美丽乡村建设的产业规划要求,推动美丽乡村的经济发展,增加村民的就业岗位,提高村民的经济收入。
良好的文化氛围
美丽乡村良好的文化氛围为乡村休闲养老提供优秀的文化环境基础,满足老年人的文化诉求,提供老年人的文化学习机会,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乐趣,提升老年人的文化素养。
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休闲养老模式
缓解社会养老压力
①
缓解村内养老压力
休闲养老型美丽乡村建设能够为老年人保障养老安全、提升养老体验和增加养老乐趣,让老年人享受更好的养老生活,减少在外务工的子女的担忧,让他们能安心工作。
②
缓解城市养老压力
相对于城市养老,老年人在乡村居住和出行更加灵活、方便、自由,没有交通成本和压力;随着乡村休闲养老服务的完善,休闲养老型美丽乡村建设能够为城市养老起到一定的分流作用,减轻城市的养老压力。
加速美丽乡村建设
①
闲置房屋再次利用
采用租赁或回收的方式,统一改造和修整乡村内闲置房屋,再出租或售卖给来村养老的老年人,为其提供舒适、现代而整洁的居住场所。
②
配套设施完善建设
休闲养老型美丽乡村将加速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村民和来村养老的老年人提供便捷的日常生活基础,同时将加快交通、医疗、网络、休闲、娱乐等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以保障休闲养老产业的稳步开发。
③
休闲产业协同开发
休闲养老型美丽乡村以养老产业为主体,根据乡村特色,引入生态农田、休闲观光、乡村旅游、文化娱乐等辅助性的休闲产业,形成多产业的协同发展。
④
优秀乡村文化延续
休闲养老型美丽乡村的建设将以老年人作为宣传载体,强化人们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学习,从而推动优秀乡村文化的延续与弘扬。
⑤
乡村经济收入增加
大力开发休闲养老产业,解决村民就业问题,增加村民收入,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实现城乡良性互动
休闲养老型美丽乡村建设让更多的城市老年人迁移到乡村养老,有利于城乡之间在经济、文化、资源、人流上互动,从而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加强城乡居民之间的认同感,更好地促进城市与乡村的健康发展。首先,有效地减轻城市在居住、交通、医疗、生产上的压力。其次,提高美丽乡村聚集人气,带动美丽乡村的持续发展。
三
休闲养老型美丽乡村建设要求的解析与耦合
1
乡村休闲养老模式建设要求解析
环境建设
根据老年人的需求,乡村休闲养老模式开发在环境建设上主要对乡村环境、居住环境和景观环境三方面提出要求。
设施配套
由于老年人群体的特殊性,乡村休闲养老模式在建设开发上对乡村的医疗设施和养老设施的配套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休闲服务
针对老年人的心理需求,休闲服务的提供能够为老年人提供精神上的寄托,改善老年人的消极情绪,增添老年人的生活乐趣。因此,乡村休闲养老模式开发对休闲服务也提出了建设要求:大力开展休闲文化、休闲健身和休闲体验服务。
模式选择
乡村休闲养老模式开发应充分考虑不同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从居住环境、居住形式、租赁时间、租金价格、养老服务内容等方面进行不同种类的养老开发模式的构建,保障每位老年人都能得到适合并满意的养老生活。
统筹城乡建设,科学规划布局
应注重对上位规划的解读,正确衔接各项专业规划;充分考虑美丽乡村的自然条件,进行科学布局;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突显美丽乡村特色;加强土地整理置换工作,集约式开发利用。
深化环境整治,修复生态环境
应深化美丽乡村环境污染治理工作,还原乡村环境的生态性;加强清洁能源的使用,实现美丽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切实开展美丽乡村的村容村貌整治工作,改善美丽乡村的环境质量和景观面貌。
完善生活配套,推进公共服务
应快速完善美丽乡村的生活设施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加快医疗卫生、文化娱乐、公共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
发展特色产业,提升经济收益
注重产业体系的构建与产业发展模式的创新;注重协调三产之间的关系,推进三产之间的融合发展;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一村一景”的建设要求,推动美丽乡村的个性化发展。
加强文化建设,提高民风素养
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村民的文化、科学、道德、卫生、生态等方面的文明素养;针对美丽乡村优秀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制定保护规划和政策;加强对村民的教育与宣传,倡导村民投身到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工作之中。
3
耦合后的休闲养老型美丽乡村建设要求
生态建设
休闲养老型美丽乡村应加快生态建设,为老年人提供生态健康的养老环境,为乡村产业提供生态低碳的经济环境,为乡村农业提供生态高效的技术环境,为乡村社会提供生态文明的人文环境,以推进休闲养老型美丽乡村的持续发展。
设施配套
休闲养老型美丽乡村建设应对乡村的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养老服务设施及休闲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提出要求,为乡村的基础生活提供保障,并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实现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产业发展
休闲养老型美丽乡村应针对休闲养老产业的特点,从产业体系、产业模式、产品开发等角度出发,针对休闲养老产业进行系统的产业规划,实现休闲养老型美丽乡村产业的科学、合理、快速发展。
景观提升
休闲养老型美丽乡村建设应从乡村环境、老年人需求、产业发展的角度出发,注重提升乡村景观,实现乡村面貌的改善、养老环境的提升、产业内容的丰富。
文化传承
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既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老年人对于乡村生活的精神寄托与回归。因此,文化传承既是休闲养老型美丽乡村建设的精神内核,同时也是实现其保持既有特色而又持久发展的重要支撑。
养老模式
休闲养老型美丽乡村建设应充分考虑老年人的个人情况,根据老年人个性化的养老需求,构建全面、多元的养老开发模式,为每位老年人提供舒适、满意的养老生活。
运营管理
应准确定位目标老年人群,加强品牌推广宣传与特色产品开发,实现休闲养老型美丽乡村的传播;探寻合理的运营机制,有效处理土地使用权与房屋使用权的矛盾;引进互联网管理平台,加大区域一体化力度,推进医疗保险异地间合作。
四
规划策略探讨:
湖北黄冈黄州区松杨村
美丽乡村实证分析
建设背景
①
社会需求
武汉市、黄冈市人口老龄化加剧。
②
政策支持
为落实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黄冈市委、市人民政府以松杨村作为黄冈市黄州区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重要试点乡村,为黄冈市、黄州区今后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
区位交通
①
区位条件
松杨村位于武汉城市圈内,距武汉市仅1小时车程;位于黄冈市黄州区,距离黄冈市区仅15分钟车程;位于堵城镇镇区北侧3公里处,是堵城镇东部的门户位置。
②
交通条件
村内有团黄公路穿境而过:其北至团风县,西南至黄冈市区。村外东南接武咸高速,村北部沿032乡道向东至鹞子湖村。总之,交通极为便利,为松杨村未来的美丽乡村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
松杨村区位图
2
规划策略与项目实证
生态建设规划策略
①
生态环境建设
水体修复与保护:针对松杨村的水体问题,结合污水工程建设,引入人工湿地技术手段,有效治理现状水体污染问题;同时,通过水生植物种植、鱼苗放养、微生物技术等,实现水环境重建,恢复水体生态系统。
林木修复与保护:针对松杨村遭受破坏的密林,一是通过人工补播、补植或人工更新等手段进行植被、物种修复;二是制定规章制度,加强对林木生态系统的保护。
土壤修复与保护:针对松杨村的土壤问题,主要通过土壤改良、交替种植等手段进行修复,改善土壤中的微生物环境,提高土壤的肥力;引进生态农业理念,实现对土壤生态系统的保护。
②
生态经济建设
生态农业:通过整合松杨村各产业之间的优势要素,调整农业发展结构,实现生态种植业、生态林业和生态渔业的产业化发展。蔬菜种植生态化,使用沼渣和农家肥作为肥料,秸秆还田;生态林业依托东方园林苗木生产基地,构建生态产业园,发展林下经济;在生态渔业上,利用村内水塘,发展生态鱼塘。
生态加工业:调整棉花加工的产业链条,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实现生产高效、生态优越的工业发展。引入有机蔬菜、生态鱼等农副产品再加工,实现加工业的多元发展。
生态休闲业:构建生态、低碳的休闲养老产业。
松杨村生态水塘效果
松杨村鄂江左东侧密林修复效果
③
生态技术建设
建筑改造上的生态技术应用:一是建筑材料使用环保性材料;二是增加太阳能、风能、雨水收集、微生物能源等可再生资源技术的应用和普及。
基础设施建设的生态技术应用:一将太阳能或风能发电技术应用于路灯设施建设;二是在道路设施建设上采用透水性材料和铺砖;三是在停车设施上采用高绿化、高承载、高透水性的生态停车场技术;四是构建人工湿地污水处理设施,实现污水处理和资源利用的双重效益;五是建设生态公厕,实现粪污的无害化、资源化。
④
生态社会建设
首先,松杨村通过开展“最美松杨”“生态松杨”“和谐松杨”等生态建设的教育活动、讲座,加对生态建设宣传力度,提高村民的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意识。
其次,加大对环境、生态破坏现象的惩罚力度,引入严格的监管制度,通过法律和规范控制村民对于生态环境和生态资源的破坏行为。
最后,建立科学的生态补偿机制,构建严格的奖惩制度,促进生态建设的可持续性。
松杨村透水铺砖效果
松杨村生态停车场效果
松杨村生态公厕效果
配套设施规划策略
①
基础服务设施建设
道路交通:在保障村民及老年人正常出行的基础上,从休闲养老产业未来发展的角度出发,首先,在农田、果园、东方园林等地设置2.4m的步行道,方便老年人体验农事休闲活动;其次,在鄂江左东侧的密林内沿途设置2m的生态绿道,为村民及老年人提供漫步、骑行休闲空间;最后,沿水塘边设置1.8m的滨水栈道,为村民及老年人提供休闲娱乐空间。
污水工程:松杨村引入人工湿地处理技术与措施,采用“厌氧+人工湿地”、小型庭院湿地与地埋式污水处理设施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生活污水的集中处理,经济、便捷、生态。
雨水工程:松杨村将从道路雨水排放和建筑雨水收集两个部分进行详细规划。道路雨水排放采用漫流排放和雨水管排放相结合方式;对松杨村内的建筑加设雨水收集装置,加强对雨水的回收再利用。
松杨村道路交通规划和松杨村污水工程规划
②
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医疗、护理、养生设施建设:在医疗设施建设上,除在公共服务中心处建设医疗卫生服务站外,松杨村将根据养老地点的布局,以服务半径的形式布置小型医疗服务站点。在护理设施建设上,将结合医疗卫生服务站与小型医疗服务站点共同建设。在养生设施建设上,一部分将与医疗护理设施相结合,配套建设;另一部分则利用松杨村良好的林、水资源,布置舒适怡人的中医、理疗或食疗等特色养生馆。
医疗、护理、养生服务体系构建:从服务队伍质量、服务设施水平、服务管理制度等方面出发,保障整个养老服务体系的合理、完善、高效和可持续。在服务队伍上,松杨村以专业化选拔为基础,培训服务态度与质量,打造专业亲民的服务团队。在服务设施上,配备专业医疗、护理和养生机械,引进智能养老概念,构建老年人健康信息数据库。在服务管理制度上,制定严格的奖惩与监督制度,定期对服务团队进行考核、评估。
③
休闲服务设施建设
室内休闲服务设施:室内休闲服务设施主要依托松杨村的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文化活动站、老年活动中心等,配有图书室、棋牌室、书画馆、舞蹈房、健身房等,为老年人提供文化娱乐服务,增强老年人的归属感。
室外休闲服务设施:室外休闲服务设施主要依托松杨村的自然资源、农业资源和文化资源,建设荷塘摄影基地、垂钓平台、休闲绿道、农事体验、采摘长廊、有机菜园、楚剧舞台、露天影院等休闲设施,为老年人提供康体运动、休闲体验、文化交流等服务,丰富老年人的日常活动。
松杨村养老设施分布
产业发展规划策略
①
主导模式选择及转型
松杨村选择体验型休闲养老、观光型休闲养老、旅游型休闲养老、文化型休闲养老相结合的综合休闲养老产业发展模式。松杨村利用田园景观、 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构建以供老年人休闲体验、文化娱乐、康体养老的农业经营形态,实现休闲农业功能上的拓展和延伸。
松杨村产业总体布局规划
②
构建立体化产业体系
产业体系功能定位:兼具经济功能、社会功能、生态功能、休闲功能、文化传承功能,是集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体系。
松杨村产业体系构建设想
③
休闲养老项目开发
根据松杨村休闲养老产业发展模式上的定位,其休闲养老项目的开发也将依据休闲体验、休闲观光、休闲养生和休闲文化来进行分类。
松杨村产业体系构建设想
景观提升规划策略
①
总体景观提升策略
松杨村的景观提升将以原生态的景观格局为主,突出松杨村的自然风趣,展现“和美松杨”的动人画卷。其植物选择以本地具有适老性的乡土植物为主,通过苗木、花卉种植和搭配,形成独特的秀美风景。同时,结合松杨村的林果生产、花卉种植、生态鱼塘等生态农业,进行生产性景观的提升与塑造,推进休闲产业的发展。再者,结合人工湿地、雨水花园等生态技术,打造生态静美的亲水美景。
②
开放空间景观提升策略
公共景观:包括功能性景观、休闲景观、滨江景观、组团绿地景观提升。其中,充分利用松杨村的农业特色,开发田园景观;利用东方园林的苗圃技术,打造生态花海休闲观光林;利用杨林资源,打造杨树景观林,为老年人提供丰富的负氧离子;利用橙子、葡萄等林果资源,打造采摘长廊,为老年人提供采摘体验。
开敞景观:路边绿化,缩小原有行道树间距,并配以乡土灌木和草本;入口处景观,道路两侧种植樱花,采用线性栽植,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沟渠绿化,采用自然式的种植方式,种植水生、乡土植物,营造富于地方特色、充满田园野趣的驳岸景观。
松杨村公共景观效果
③
养老庭院景观提升策略
孝老庄园:以植物造景的形式,通过配置具有康复性或保健性的植物景观,例如种植桂花、枇杷等养肺植物,栀子花、女贞等养肝植物,含笑、金银花等养心植物,为老年人带来健康、舒适的养老环境。
松杨村孝老庄园景观平面及效果
民宿养老:以实用性和观赏性景观配置为特点,在自家院落或宅前屋后、山墙边种植橘子、石榴、桂花树、银杏、橙子或柿子等果树、草花、葡萄等既有经济性、又有视觉观赏性的作物,实现景观的提升。
松杨村民宿养老庭院景观平面及效果
独栋宅院养老:利用在体形、色彩、芳香等方面具有特色的植物进行庭院景观营造,结合养生、养老文化,布置具有含蓄、暗喻功能的中国传统植物,如象征多子多福的石榴、象征富贵和睦的牡丹,使庭院更具美好的情怀情调。
松杨村宅院养老立面整治规划
文化传承规划策略
①
深入挖掘文化资源
松杨村拥有刘少卿将军文化资源,楚剧文化资源,农民画、刺绣等民俗文化资源以及源远流长的孝善传统文化资源。
②
提出文化传承措施
加大宣传力度,推进全民保护:积极组织开展将军文化、楚剧文化、民俗文化、孝善文化和养生文化的展示、宣传、体验活动,提高村民对这些本土文化和植入文化的认识。
构建合理机制,组建高效团队:出台具有地方特色的规章;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申请工作;将其转化成物质形式进行保护与传承,整理和出版“楚剧”史料和传统目录等。
统筹合理规划,推进传承发展:依托松杨村的产业发展、景观提升、设施配套等规划内容,融合松杨村的文化要素;为村民和老年人提供良好的松杨村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和创作环境。
加强人才培育,促进持续传承:针对楚剧、农民画、刺绣等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才紧缺的现象,应努力培养有天赋的楚剧、农民画、刺绣等文化传承人;改善戏台、服装、颜料等创作设施与设备,优化创作环境。
养老模式开发规划策略
①
机构养老开发模式
——松杨村孝老庄园
目标群体:面对中、高收入的老年人群体;他们具有一定的消费能力,并对养老生活有着品质化的要求。
开发特征:
松杨村孝老庄园开发特征
②
民宿养老开发模式
——松杨村村民自住房屋
目标群体:面对中、低收入的老年人群体,他们的消费能力相对较弱,对养老生活品质没有过高要求。要求老年人身体具有自理能力,能够自主生活。
开发特征:
松杨村村民自住房屋开发特征
③
宅院养老开发模式
——松杨村第七村民小组中的空置红砖房
目标群体:针对高收入的老年人群体,他们拥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支付整栋宅院的租赁费用。
开发特征:
松杨村第七村民小组空置红砖房开发特征
运营管理规划策略
①
松杨村机构养老开发模式运营机制
孝老庄园的资金投资者为村委会与企业,采用村委会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拓展投资渠道;
孝老庄园的经营者将以企业为主,村委会为辅。其中,企业将参与到孝老庄园的规划、建设、营销和管理中,具有大部分的经营管理权力和责任。村委会仅有少量的经营管理权,但具有绝对的监督权,对企业起到监管作用;
劳动服务者将涵盖整个为机构养老体系服务的劳动人员,包括护理人员、医务人员、管理人员和后勤人员等;
监督管理者即为村委会和行业监督组织,通过制定养老产业、养老服务的标准和规范,对松杨村的机构养老开发模式进行监督和管理;
意外保障者应为保险公司,为老年人提供意外伤害险,保障老年人的人身安全;同时,还应对配套设施投保财产险,避免因意外造成重大损失。
松杨村机构养老开发模式运营机制
②
松杨村民宿养老开发模式运营机制
资金投资者包含村委会与村民,由村委会提供资金进行建筑立面的改造与整治,再由村民自行出资对建筑的内部居住环境进行改造,实现最终的养老住所;
民宿经营者为村民,村委会为村民提供政策支持,鼓励村民参与到养老模式的开发与运营中。村民拥有民宿养老的经营管理权,同时也是民宿养老开发模式的劳动者,为老年人提供相应的养老服务,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监督管理者为村委会,通过对村民的培训、教育等方式,规范、提高村民的经营理念、经营方式和服务质量,并制定相关的标准、规范和奖惩措施,加强对村民的管理和监督,保障到村养老的老年人权益,实现松杨民宿养老开发模式的良性运营;
意外保障者为保险公司,为老年人提供意外伤害险,保障老年人的人身安全。
松杨村民宿养老开发模式运营机制
③
松杨村宅院养老开发模式运营机制
资金投资者为企业,村委会可通过政策引导进行招商引资,鼓励社会资本投入与运营;
经营者为企业,由企业作为宅院养老的完全经营者,负责宅院养老的规划、建设、营销和管理,具有全部的经营管理权力。由于村委会具有房屋的所属权,因此,村委会具有绝对的监督权;
劳动服务者涵盖整个为宅院养老开发模式工作的劳动人员,包括护理人员、医务人员、管理人员和后勤人员等;
监督管理者即村委会,针对运营企业制定针对性的标准和规范,并与其签订运营管理合同,实行全面的监督和管理;
意外保障者为保险公司。
松杨村宅院养老开发模式运营机制
五
总结
无论是乡村的自然、社会、休闲环境,还是老年价值的实现,都对老年人的养老生活有着良好的适宜性。美丽乡村在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文化传承上的大力建设,为乡村休闲养老的开发提供政策契机与建设基础;同时,乡村休闲养老将为美丽乡村提供产业支撑,实现美丽乡村的特色产业塑造,加快美丽乡村的经济发展。
因此,乡村休闲养老与美丽乡村建设之间的有机结合将实现“1+1>2”的融合效果,为乡村和城市的发展带来生态、经济、社会三重效益,体现了休闲养老型美丽乡村建设的适宜性。而休闲养老型美丽乡村的建设更为缓解社会压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现城乡互动等起到推进作用,体现休闲养老型美丽乡村建设的价值与意义。
2
从乡村休闲养老模式及美丽乡村建设要求出发,分析总结休闲养老型美丽乡村的建设要求
休闲养老型美丽乡村的提出是将乡村休闲养老模式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融合,因此,休闲养老型美丽乡村的建设要求应从两个层面提出并融合:一层是乡村休闲养老模式的建设要求,另一层则是美丽乡村的建设要求,以保证休闲养老型美丽乡村建设的科学性、全面性和合理性。
耦合两方面的建设要求,进而综合得到休闲养老型美丽乡村建设在生态建设、设施配套、产业发展、景观提升、文化传承和养老模式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以黄冈市黄州区松杨村休闲养老型美丽乡村建设为研究对象,在生态建设、设施配套、产业发展、景观提升、文化传承、养老模式与运营管理规划策略上进行实证分析。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对该类型的美丽乡村而言,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意义。
图文 | 姚远、秦楷洲、邹海燕 整理
编辑 | 孙一休
END
学术报告
相关资讯
73. 周建军:中国美丽乡村海岛样本——舟山新建社区绿色发展实践与启示【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2. 徐煜辉:共治视角下乡村历史民居修缮资金渠道研究【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1. 周安伟:形而下学——乡村规划建设中的政府作为【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0. 柳肃:生态环境保护与村落防灾【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9. 敬东:乡村振兴 流与留【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8. 范凌云:乡村规划教育实践与思考【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7. 宁志中:趣谈乡村聚落称谓【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6. 张佳:重塑经济地理,助力乡村振兴【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5. 谢英俊:农民能参与的集成化建筑体系【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4. 张尚武:乡村治理与乡村振兴——乡村社会再生产功能的修复和重塑【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3. 张佳:国土综合整治视野下大地景观再造探索与实践——以成都为例【2019规划年会学术报告】
62. 顾守柏:上海大都市乡村振兴的空间机制与政策【2019迈向全球城市的乡村振兴实践学术报告】
61. 魏春雨:另一种乡建【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0. 李京生:组织多元主体参与村庄建设的规划实践【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9. 彭震伟:大都市地区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的上海实践【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8. 沈蕊:北斗乡建故事【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7. 余侃华:“互联网+”背景下的乡村复兴模式及城乡规划响应初探【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6. 张旭锋:深化农村改革,助推乡村振兴【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5. 田涛:从礼泉县乡村规划建设引发的几点思考【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4. 盛国宏:富阳美丽乡村建设进展【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3. 武前波:从“千万工程”到美丽乡村——浙江乡建的实践历程【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2. 范凌云:乡村振兴视阈下苏南乡村规划演进及展望【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1. 罗震东:新时代、新经济与美丽乡村建设【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0. 段德罡: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建设【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49. 李京生:关于村庄规划的内容与方法的讨论【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交流会】
48. 归玉东:蝴蝶村的蜕变【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7. 桑万琛:基于文化传承的一般性乡村规划实践——以“杭派民居”规划研究实施为例【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6. 戴星翼:传统与现代农村社区【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5. 罗震东:淘宝村3.0与美丽乡村建设【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4. 王春:如何理解“田园综合体”【2017年会专题】
43. 彭婧:我的故事我的家——美丽乡愁大学生公益实践计划【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2. 张尚武:城乡现代化与乡村振兴【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1. 李京生:“学院派”的乡村规划——编写《乡村规划原理》时的思考【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40. 宁志中:从乡村旅游实践看乡村规划教学内容的拓展【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39. 张秋玲:农业产业视角的乡村规划教育需求研讨【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38. 但文红:文化公平视阈下乡村规划教育课程设想【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37. 任文伟:湿地文化、乡村湿地与农村经济发展【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36. 桂华:乡村治理与乡村规划【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35. 李铁:中国城镇化问题研究
32. 戴冰武:系统性乡村建设实践
30. 但文红:交换视阈下的苗族招龙节解析——兼论不同群体的文化集体记忆与行为差异
29. 史怀昱:白鹿原乡村地区的发展探索
28. 孙华: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26. 张立:日本的老龄化与地方人口减少及应对 ——东亚经济体农村考察(二)
24. 康洪莉:农业美——乡村才美
23. 陈瑶:返乡创客是这个时代先行者
22. 王竹:乡建——经营与永居
20. 林善浪:新常态,新农村
18. 杨飏:创意,让农村更有价值
16. 赵民:韩国、日本乡村发展考察——城乡关系、困境和政策应对、启示和思考
14. 王竹, 钱振澜:“韶山试验” 构建经济社会发展导向的乡村人居环境营建方法
12. 贺雪峰:为了谁的农业现代化?
6. 张立:韩国:改良支援程序、齐心协力促进农村发展——韩国农村考察纪实及启示(一)
3. 李京生:乡村空间的解读
欢迎交流:rural@planning.org.cn
乡村振兴需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