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丁帆:冯秋子深深地怀念苇岸,并非仅仅是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丨纯粹名家

丁帆 冯秋子 纯粹Pura 2022-08-19


🌟 文末福利:来自纯粹读书社区群的邀请


时间的颜色
作者: 冯秋子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纯粹pura出版时间: 2022-01


近年来一直在读新版的勃兰兑斯六卷本《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和五卷本的“克拉克艺术史文集”,以及一大堆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文艺理论书籍,意在重新审视共和国的文学创作潮流和作品现象。恰巧,去年收到的关于歌颂自然生态的散文作品颇多,首先是冯秋子编辑的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的苇岸四本巨著,一本是修订版的《大地上的事情》,另外三个大部头作品是《泥土就在我身旁:苇岸日记》;还有译林出版社两本树皮皱封面的现代精装插图本梭罗的《瓦尔登湖》和《四季之歌:梭罗日记选》,这两套书以对应的文体形式把自然主义的生态理念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


与秋子相识多年,我一直以为她是一个用一种特殊的思维和特别的语言来描绘大自然的作家,雄浑与柔韧、广袤与纤细在她笔下竟然成为雌雄同体的艺术呈现。


她是一个多栖艺术家,是一个能够把绘画、舞蹈、音乐和体育实践经验融进文学创作之中的散文家,同时也是一个能够把自由独立的思想表达出来的沉思者。所以我特别欣赏林贤治先生在《大地上的事情》序言中的那句话:“如若仅仅是观念的产物,他怎么可能凭着柔韧的美学触角,穿越如此巨大的历史沉积物,把感知能力修建到尚不美丽的人类思想之中呢?”以此来阐释冯秋子的散文也是十分切合的,我想,这也是为什么秋子编写苇岸作品的初衷吧。


过年期间,我收到的最丰厚礼物就是秋子寄来的她今年一月刚刚出版的插图本《时间的颜色》。我十分喜欢这个具有艺术通感的书名,于是用了五个小时一口气读完这本散文集,在扉页上做了总批,又在许多书页中用红笔划上各种自己才明白的符号,在两边空隙中写下了阅读瞬间的关键词,作为写作思路的提示。这是我改不了的阅读习惯,虽然通常的看法是这样的涂鸦对不起作者的赐书,但是,我却认为这是对作者和书籍的最大尊重,我阅读,我快乐,分享精神的美食,是要将它吃完,且露出饕餮者贪婪的微笑。


于是,我就试想着用散文体的评论来阐释这部优秀的散文。


大地上的事情(增订版)作者: 苇岸  著   冯秋子  编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纯粹Pura出版时间: 2020-10


一打开空白环衬扉页,看到秋子四行遒劲有力、行云流水的题签,我就笑了,我笃定感受到了她从内蒙古大草原风景中汲取的行文风格了。孰料,我的判断并不是完全准确的,随着文字舞蹈的跳跃和音乐旋律敲打灵魂的节奏,我激动,我歌哭,我愉悦,我悲伤,我沉思……一切都进入了作者渲染的情境和思想之中。


开篇《生长的和埋藏的》,我读到的是这部生活交响诗的“序曲”,业余歌手的作者用她的灵魂唱出的旋律,虽不能用音质、音准和技巧的标准去衡量其完美度,然而,这种一次性的自然抒情旋律是不可重复的天籁。尽管她并不知道“词和旋律在哪里”,但是她知道最美的艺术表达来自于人与自然对话的真谛:“但是我的土地,深埋在我心里的土地,已经开始伸展,遥远而长存在我梦中的青色山脉,把我的声音驮载起来,爬过山去。声息滚滚流动,在起伏的草地里颠簸,颤动,向着草原深处走。那是我即兴唱出的蒙古长调,词和曲是走到那里的时候,自然而然生长出来的。我唱着,眼泪顺着面颊流下。”这就是属于秋子自己的自然之歌!难怪那个词作家、音乐制作人都忘却了及时记下这个自然生长出来的优美旋律,因为这是自然形态音乐的“绝唱”。读到这里,耳畔响起的是那个民族特有的那种带着呼麦气息的《天边》旋律,眼前飘浮着的是辽阔草原的风景画。散文的通感让我沉浸在“多声部”的文学艺术的享受之中,这并不是每一个从事文学创作的作家能够做到的。



刮西北风  (布面丙烯 ,2018,冯秋子 绘)


《额嬷》是一首动人的母亲颂歌,这在秋子对天地乾坤的描写中,是更倾向于对土地母亲的深刻眷恋的,至于对代表中国文化父权的天,则更多的是敬畏之情。土地的耕耘和繁衍,那些充满着意象的图景,是作者从婴儿时期在吮吸额嬷乳房时就镌刻下的旋律与风景,从“胸腔里流出悠远跌宕的声音,那是天然醇厚的蒙古长调。那声音粗犷、没有遮拦,自由自在地走,走过沉睡,走过苏醒,万物萌动、天地啜吸……”于是,呈现在我眼前的是白云、蓝天、草原、各种色彩的野花、牛羊群、蒙古包……以及“遍地都是女人,就像遍地长的草”。我确认,秋子在骨子里并非一个女性主义者,她意在歌颂母性繁衍的美丽和伟大,虽然她们生活在苦难的诗意栖居之中——“额嬷就在琴声里”才是这首交响诗主题中三个叠置和弦里最柔软,也最有韧性的自然呈现。


思乡情结作为交响诗的展开部分,成为作者代表所有远离家乡迁徙者和异乡客发出的对自然的无限眷恋之情,这五味杂陈的抒情长调,在悲怆的基调中得到了充分饱满的表达。在《荒原》里,一首关于风的歌词,立马使我的耳边响起了在那个并不遥远时代里邓丽君歌喉送来的“风儿呀,吹动我的帆船……”旋律中淡淡的哀愁,虽然没有黑塞《荒原狼》对那个堕落时代的绝望嘶吼,却也是对毁坏大自然吟出的歌哭,面对沙漠化“无草的荒板地”,这是一曲游牧文明的哀歌,它的诗意就藏在那句“北方的风中,有说不出的悲怆滋味”。这恰好就是我最喜欢的,也是柴可夫斯基最得意的第六交响曲《悲怆》旋律的升腾。因为,悲剧情绪表达是人类最高美学原则之一,从埃斯库罗斯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开始,这是包括文学和艺术表达的最高形式。这个旋律,这个色彩,才是秋子在调色板上找到的最好的色彩。



冬天的察哈尔  (水粉 ,2013, 冯秋子 绘)


让我意外得到启蒙的描写,是作者对蒙古族灵魂交流处所“敖包”的阐释。我们这几代人是听着那动人的爱情歌曲《敖包相会》成长起来的,以前我并不理解敖包一词的涵义,当知道那是一个坟场墓地的时候,那种汉文化的不祥之念瞬间掠过,我却仍然抵挡不了它的旋律和歌词的诱惑。尤其是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它被禁之后,我们躲在乡间小屋里放声歌唱,虽然那时广播电台里不时传出的是男高音歌唱家胡松华那首由蒙古长调改编的《赞歌》,尤其的开头部分的长调前曲哼唱,优美的旋律竟然让我们忘却了歌词的表达。《敖包相会》是我们在广阔天地的荒原里寻觅天籁情感的最美寄托。而作者笔下“荒原”里的敖包,“是老人们与上天、与辽阔久远的历史交换心灵话语的地方。敖包储藏了激情、梦想、愿望;敖包点化了一个又一个冥顽之心;敖包通向远方;敖包既是一个高点,也是一个灵魂栖所,或者就是心灵驿站。对成人来说,敖包包容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寄予;琐碎的一切,都在它的眼里溶解为水,滋养心田,哺育长久而艰辛的生长。敖包,差不多就是他们心目中的旗帜,是他们启程路上的号令,疲惫、迷惘、困顿时的救助塔台。”到这里,我的心灵豁然开朗,从而彻底理解了欧美人为什么会把墓场建成公园的原因。同样是祭祀,他们与蒙古民族的相似之处就在于除了把庄严的忏悔和深切的悲痛化为生活的力量外,他们更是用戏谑方式去把生活的悲剧变成喜剧,从死者俏皮的墓志铭上和播放的轻松曲目中,就可感知到他们对生命的另一种理解方式。从这个角度来思考,就顿悟为什么每年维也纳新年交响乐中最后一首保留曲目永远就是《拉德斯基进行曲》了,这是生命和生活的结束,也是生命和生活的开端。用此来解释生活在“荒原”里的人们大体是不错的。


这种悲怆的思念情感化作一幅《老人和琴》的铜版肖像画,悬挂在作者的墙壁上,让她伴随着马头琴声进入梦乡——这是绘画与音乐的魔力。显然,蒙古族长调是思恋亲人,感念故土的表达,诚如与蒙古族有着血脉关系的作者一听到那首三百年前由原始曲调改编而来的《鸿雁》时,就止不住热泪长流,因为那“悠扬、苍凉、辽远,高亢,感染于心而情不自禁”。是的,好的音乐旋律是超越国家、民族、阶级的艺术语言,它之所以能够传遍四方,缘于它用人性和良知征服了世界。在《母亲的花草》里我们同样在画外音乐里听到了罗大佑《亚细亚的孤儿》在风中哭泣的颤音,在戈壁草滩、沉缓的山峦,以及沙尘暴的暗色的背景中,“长鞭一样的颤悠悠的歌,一起落进了我的心里”。孱弱的母亲的花草就在这里挣扎着、生活着。这就是许多欧洲油画家为什么早在几个世纪前就在调色板上调出的“暗色”光感的原因。这种艺术幻想能否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来呢?



察哈尔旧地  (油画棒 ,2016,冯秋子 绘)


我理解这本精致的插图本书籍为什么很多都采用了作者自己绘制的“白音布朗山系列”作为插图,那是因为这是她散文的基本色调,其风景画中所蕴含着的人文色彩是显而易见的,此时我正撰写克拉克对欧洲印象主义绘画的解读,本来想把她插图中所有风景画,包括许多向日葵的临摹画,进行详细的解读,可惜篇幅受限,只能放弃插图绘画主题与文学作品之间对应关系的阐释了。


在《白音布朗山》里,我们仍然可以看见作者描绘出的草原风景组画的脉络,其给人遐思的空间远远大于静观画面的视觉冲击力。以我浅见,秋子的绘画在技法上并不是一流的,但是,作为一个现代文人油画,她的思想价值却是远远高于一般油画家的,这不仅是她对色彩的敏感性,更是她对绘画艺术的深刻理解。她的这一段话简直可以作为画论经典语录:“假如我双目失明了,视觉出现了障碍,那些物质在你眼里便不存在——而双目失明仍然是一种物理现象,它局限和阻止了你对这个世界的直观认识,局限和阻止了你的身体力行更远之境,因为你目不能识,你和世界的关系大打折扣。而你的觉悟假若辽远深邃呢?景象就会不同,但那是心灵帮助你完成了抵达,而不是你的眼睛。所以你从心里把这些屏障你的物质的东西剔除掉了,它也就无法阻拦你心灵透视力和觉悟力。”这让我立刻想到了印象主义大师莫奈的那句使古典主义油画真正走进现代性绘画的至理名言:“我希望自己生来就是一个盲人,然后忽然获得视觉,在不知道物体是什么样的情况下去画眼前的一切。”


克拉克说,“这是感觉美学的最极端和最夸张的陈述。”是的,绘画的色彩依靠肉眼来调配,而其表现的内容力度却依赖心灵觉悟来体现。从这个角度上来解读秋子的绘画与散文作品,应该是一个准确的切入点。同样,我们在这本写景之外的记人散文里也看到了自然风景画艺术家钟蜀珩先生对秋子画的评价:“你画得很美,单纯、细腻、真挚,艺术在心中不分门类,是相通的。”也正是这种通感成就了秋子散文的独特性。百年来,除了丰子恺的散文小品外,没有哪个画家能够写出更好的散文来,没有哪个文学家能够画出具有现代意识的好油画来。虽然冯骥才、贾平凹、忆明珠那样的大作家也画画,但是他们都是沿着中国传统文人画的路子行走,能够吸收西方油画艺术风格入散文,以此形成对位与互文关系者罕见。


泥土就在我身旁:苇岸日记(上中下)作者: 苇岸  著   冯秋子  编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纯粹Pura出版时间: 2020-11


再从舞蹈艺术切入。此书在记人散文中对亲历现代舞的过程与感知,大大地提升了这本书的艺术含金量。能文、能歌、能画、能舞、能体育者,在中国文坛上好像是绝无仅有。


《想画在灵魂里窜动的东西》是秋子对自己艺术生涯和艺术理念的最好注解。她曾经做过运动员的历史鲜为人知,但她和著名现代舞编舞大师文慧在1998年的“生活舞蹈工作室”合作,做了现代舞《生育报告》的编剧,同时也作为一个舞者正式登台,这是文学界所孤陋寡闻的。为什么默默舞蹈?那是她一直信奉皮娜·鲍什那句“我跳舞,因为我悲伤”的格言。我注意到秋子对舞蹈认知时用了两次的词语“它对于‘活着’的尊重……这也是大家其实看重和珍惜的方面”。秋子活得痛并快乐着,她参与编剧和舞蹈的作品轰动了世界。我以为,她消耗那么多的时间从事舞蹈,并非是仅仅为了展示肢体的美学,而是将节奏和韵律融进文学作品之中。但是,有谁能够体味到她作品中那些色彩和舞蹈中的韵律和节奏呢?



荷  (钢笔、油画棒,2016, 冯秋子 绘)


肢体的韵律和节奏感如何与文学血肉相连呢?秋子认为:“文学写作和舞台艺术创作一样,有自身规律,有共通的艺术格调和要求。写作行为和‘文学的艺术’之间,有不小的距离,在有限的时间和生命里,我愿意为文学达到其艺术那样的高度而倾心尽力。我从舞台艺术实践中学习到的节制分寸,将贯穿我的文学写作中。因为文学与舞台艺术实践给予我的浸淫和鼓励,今天,使我能够去体会绘画艺术。”这就是作者把文学和舞蹈、绘画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艺术逻辑所在,当然也是文学作品的灵魂所在。


所有这一切,都与一个作家的价值观和思想深度紧密相连的。《她的诗穿越了疼痛和悲伤》和《一种文体的写作,以及个人的活着》等篇什中,都清楚地表明了她深深地怀念苇岸,并非仅仅是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而是她需要文学的“在场”——这使我想起了十二年前第一届在场主义散文颁奖会的热烈场面。那时候我们对“在场”的定义发生了剧烈的争论,而正如秋子《在现场》里所说的,面对“人性的麻木、扭曲、堕落、邪恶和残暴,还表现在对真实熟视无睹和极力美化与掩饰”,这样的作家和艺术家是没有灵魂的躯壳。所以,作者在且作全书跋的最后一篇文章《文学的脚力》中,明确标明了“写作者也是思想者”的书写逻辑——“他们发现、发掘、探求、描述,以生命的底力,思想的锐利、眼光的独立和艺术的韧性与觉悟,和生活发生各种特别的关联”。


这就是秋子调色板上的颜色——在文学、绘画与舞蹈的灵魂旋律中的身影。


2022年3月26日10:30定稿于南大和园

(本文原标题为《丁帆:调色板上的颜色——文学、绘画与舞蹈的灵魂旋律》,原载《文学报》2022年4月19日,转载自公众号:文学报)



延伸阅读



生长的和埋藏的

 

文/冯秋子


我在北京生活四十年了,比在内蒙古生活的时间长,但我写蒙古高原的人和事比写北京的多。说不清楚什么原因。我觉得像是心里埋藏了一些歌,有一天,当我能够唱的时候,出来的,是内蒙古高原那里的声音。

一九九二年深冬的一天,家里来了十几个外地的朋友,有做音乐的,有做纪录片的,有画画儿的,在盖了桌布的大床垫子的四周地毯上盘腿而坐。我把做好的土豆烧牛肉、沙拉等热菜、冷菜,好喝的酒和调制的饮料,还有熬的奶茶端上来,然后在方便照应大家的靠近门口的地方坐下。


过了一会儿,我说:“我唱一支歌。”


巴顿的父亲不加掩饰地哈哈大笑:“真的假的?”


真的。


他说:“没事儿吧,你?”他是职业歌词作家、音乐制作人,他没听过我唱歌,知道我不会唱,唱出来走调。


看我坚定不移,并不想收回刚才说的话,他说:“不知道动物园的笼子关上没有。冯要是唱歌,动物园的动物不会四处乱跑吧……”


我就是想出声。



白音布朗山系列·冻土地<下>(纸本彩墨,2013,冯秋子  绘)


实际上,在他开玩笑,下意识替我铺垫、开脱时,连我自己也不知道要唱什么,词和旋律在哪里,那支歌儿在何处,这些我都不知道。但是我的土地,深埋在我心里的土地,已经开始伸展。遥远而长存在我梦中的青色山脉,把我的声音驮载起来,爬过山去。声息滚滚涌流,在起伏的草地里颠簸,颤动,向着草原深处走。那是我即兴唱出的蒙古长调,词和曲是走到那里的时候,自然而然生长出来的。我唱着,眼泪顺着面颊流下。我怕自己不能坚持到底,干脆闭上眼睛,继续吟唱。


等我唱完,看见大家都在擦拭眼睛。


巴顿的父亲说,他听呆了,中间他想去外屋取一张纸,记下我唱的旋律,但是舍不得离开,怕漏掉一句。他知道我再不能重复唱出这首歌。他一边听,一边在心里默记旋律。


对我来说,这首歌是第一次唱,也是最后一次唱。


二十多年,我就在心里唱出生以前游动在睡梦中的歌。在远离家乡的地方,依照自己的节奏生活。巴顿的父亲知道我很多时候心不在焉,不知道我心里正有一支歌的动静。他知道我高兴了,就是高兴了,知道我悲伤的时候也许正感觉到幸福,但不知道我悲伤或者是幸福的时候,不只会沉默,许久以后,还想唱一支长调歌曲。



辉腾锡勒草地(油画棒,冯秋子 绘)


每天,太阳一升起来,我就开始为这一天忙碌。我是妻子、母亲、报社记者和编辑。这些是我想做好的。业余时间,阅读,写作,采访,拍摄纪录片,参加体育运动,参加舞蹈剧场作品的排练和演出。也常跟朋友们听音乐会、看演出、相聚叙谈。


而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让经历了很多曲折的父亲心里能永存着光亮。他前些年因糖尿病并发症导致双目失明,现在重病在身;让苦难深重的母亲幸福、安详。当记者以前,我做过大学教师、出版社文学编辑,去过很多地方。在藏北那曲,我采访一位当年名震青藏高原的大强人,他病得很重,已经不能说出完整的话,但那一声高远、洪亮的笑,就像我的父亲。我至今没有动手写一写那位老人,像我写不动我的父亲,我得磨炼多久才有可能真正读懂那位老人呢。我不怕自己正在一天天老去,我能等待。


生活在不同地方的人,一起组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庞大、新奇而又辛苦的世界。我体会和感受到的东西,注定了自己一生都将朴素地生活。我告诉我的孩子巴顿,人的地方看起来很大,其实越来越变得狭小。深夜,你聆听外面的世界,世界中生长的和埋藏的都在呼吸。这就是你跟大地之间的关系。无论将来遭遇了什么,都要热爱你生长的土地。我当初像你一样,盼望长大,可又害怕长大。我待在黑暗中,待在蓝天下,经常默默祈祷:给我力量。但是,力量是在承担和创造中生长出来的。


我跟巴顿讲,日久天长呢,慢慢体会吧,你能做好。我也一直这样鼓励自己。



北京西山的枯枝  (钢笔、铅笔,2014,冯秋子 绘)


(本文节选自冯秋子《时间的颜色》,冯秋子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纯粹Pura出品,2022年1月)


冯秋子,出生于内蒙古。作家,编辑,艺术家。出版《圣山下》《朝向流水》《塞上》《冻土的家园》等数十种散文集,获冰心散文奖、在场主义散文提名奖、三毛散文奖等;散文作品获《人民文学》年度奖、老舍散文奖、在场主义新锐散文奖、年度华文最佳散文奖、丰子恺散文奖,先后三次入选全国优秀散文排行榜。获中国作家出版集团首届优秀编辑奖。多次参加国际艺术节、舞蹈节、戏剧节,与生活舞蹈工作室合作创作演出的《身体报告》,获第25届(2004年)苏黎士ZKB国际戏剧节大奖。多次参加国内美术作品展。


丁帆,1952年5月出生于江苏苏州。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会会长。自1979年始,已发表论文、散文及论著近1000万字。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五届中文学科组成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委。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江苏省突出贡献专家。



时间的颜色
作者:冯秋子  著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纯粹Pura
出版时间:2022-01

本书是作者散文与绘画作品跨界融合之作合集,系“向度文丛”作品之一,包括《荒原》《老人和琴》《白音布朗山》《冬季来临》《我跳舞,因为我悲伤》《想画在灵魂里窜动的东西》《一棵树》等27篇散文,及彩墨、水粉、丙烯、速写等作品36幅。内容既有关注蒙古高原历史与现实中人的生存状况,也有经年实践以人的方式舞蹈的深刻体验与揭示,还有描绘心力感知的塞北草原印象。作者如一个冷静的观察者、悉心体验者和深入掘进而又节制克守的记录者,在其文学和绘画作品中,不轻易放弃追究事物的每一种重要根结和细节。她的创作所及,格调凝重,寓义深刻,常引人思索;语言简约、素朴,富有动感和张力。她的彩墨画既抽象又现代,而以丙烯和水粉表现的草原和山水植物又是写实的,以炭笔勾勒的速写简洁、概括。本书图文并茂,绘画与文学作品各为对方拓展出想象空间,也展现了作者丰富、厚实的艺术涵养。


大地上的事情(增订版)
作者: 苇岸  著    冯秋子  编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纯粹Pura
出版时间: 2020-10

苇岸最新、最全、最严谨增订版本,由苇岸生前挚友、著名作家冯秋子受苇岸家人委托,历经数年整理、选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10月倾力呈献。


《大地上的事情》(增订版)新增苇岸遗著:散文、随笔20篇、诗歌22首、书信1封、译文2篇,共计45篇(首);此外,延用的苇岸《后记》,附录的《苇岸生平及创作年表》和《苇岸作品的后续传播》,对于记录苇岸生平和研究苇岸及其创作,提供了更为全面、准确和翔实的史料信息。该增订版是苇岸作品目前为止最完全版本。



泥土就在我身旁:苇岸日记(上中下)
作者: 苇岸  著   冯秋子  编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纯粹Pura
出版时间: 2020-11


苇岸日记《泥土就在我身旁》书名,来自他1988年4月14日的日记:“……我应该能看到生命,每天发生变化,感到泥土就在我身旁。能够战胜死亡的事物,只有泥土。”苇岸日记从1986年1月1日记至1999年4月6日入院接受治疗止。1年为1辑,三册日记共14辑,总量近80万字,加上附录《苇岸书信选》《苇岸生平及创作年表》《苇岸作品的后续传播》等,全书总量90万字。


苇岸自觉摒弃日常生活中纯粹个人性事物,把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把人文精神与文学承载的可能,以及书写者气质、方式影响下的思想格局的探索融为一体,把认识世界、助力文明生态作为自己的责任,那些掘进的、尝试辨识前路的孜孜努力,在日记中留下了深刻印记。他的日记多有对于大地道德信念、切身体验的自然与人文进程的叙述,及与作者交往的不同年代作家,他们的阅历、观念、创作状况和个人意趣,所处时代影响下的文艺现象,亲历半个中国的旅行见闻,阅读过的诸多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类著作。此外还有苇岸非常节制,但仍自然流露的对于出生地和对于亲情的准确、生动描述,对于内心紧敛但是诚实的欢喜或沉重的表述。日记内容丰富,语言质朴,有理性、有真性情,伸展出来日常中的人不平凡的日子,打开了一个真实的人的世界,从中可以感受苇岸心智和精神的成长历程,他在普遍意义上的行迹和不同于他人的特立独行之处。



未曾消失的苇岸——纪念
作者: 林贤治等  著   冯秋子  编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纯粹Pura
出版时间: 2019-05


《未曾消失的苇岸——纪念》是纪念散文家苇岸的文集。苇岸是一个有独特价值、思想深邃、影响广泛的散文作家,一生关注大地上的事情和“大地道德”,将自然万物融入创作,其风格严谨、克制、谦卑而充满赤子深情,影响了活跃在当今文坛的很多作家、诗人,并且随着时间的推进,其影响愈来愈深远而广泛,被文学界和思想界誉为“中国的梭罗”。


美国散文家约翰·巴勒斯说,有的人把自己像种子似的播撒在土地上。苇岸便是这么一个人,一粒种子。他是“最后的浪漫主义者”和“大地上的圣徒”。


因为早逝,他留下的作品并不多,但其人格力量和文字魅力,至今仍广受好评与追念。该文集中,苇岸的家人、好友以及文学界、思想界同仁,从不同侧面回忆和描述了苇岸的一生与创作,尤其是苇岸的性格特征与艺术追求,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作为散文家的苇岸,在这个集子里得到了鲜活而丰富的展现。




纯粹读书社群


扫码加入纯粹读书社群

每日与您分享好书





# 铁与绸

张炜   著


《铁与绸》是茅盾文学奖得主、当代诗人作家张炜的最新长诗力作。该作品以中国古典传统文化和西方《荷马史诗》、歌德《浮士德》、艾略特《荒原》等诗歌传统为基础,跨越春秋战国史直至当下的历史时空,以东夷研究史为切入点,以齐国历史文化为支点,以作者对祖国河山的铁血柔情为情感线索,充分调动历史文化史实、一千多年历史变迁和作者历史文化研究等全部精神资源和写作技巧,高难度地构筑了一个以巨大历史时空为载体的精品力作。




火焰上的辩词

吉狄马加  著


本书是中国杰出诗人吉狄马加的主要诗歌作品合集,也收录了作者在全球文化领域发表的致敬感言和文化宣言。作为作者的代表性文本,本书为其国际译介外推范本。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辑是诗歌,精选了作者近200首各个时期的优秀诗歌作品,充分展现了其诗歌创作的全貌,诗人多以故乡彝族的人、物、风俗等为主题,意蕴深刻,奔放自由,独具表现力和感染力。第二辑是诗人在国际诗歌活动中的文学演讲与随笔精华,展现了中国当代具有强烈辨识度的诗人——吉狄马加所具有的诗歌高度、国际视野、精神意识和文化底蕴。


# 爱情意识流

王鼎钧  著


本书精选王鼎钧散文、小说等十七篇,围绕爱情这一主题,作者用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洞明世事的双眼,将前人的经验和自己的观察体悟融为一炉,结合当下社会人际交往尤其男女交往的现实,用感性而睿智的笔,以不说教的姿态,淋漓尽致地揭示爱情的真谛。散文以及小说中有许多描写甚有诗笔词意,贯通古今中外,引经据典,酣畅淋漓,恣意汪洋,真是一汪爱情意识流。作者对恋爱这一人间美事,看清看透,并夹杂着对当代青年人的倾羡赞叹之情,与开明开导之意。




定名与相知:博物馆参观记•二编

扬之水  著


“定名与相知”,是作者在名物研究中不断重复的词,“定名”针对“物”而言;“相知”,则须出入于“物”与“诗”之间,以此打通二者之联系。与上一编相同,二编里的十篇文章亦为各地博物馆观展所得,或家居用器,或文房用具,或金银首饰……七十余家博物馆,四百余幅器物照片,从定名到相知,一步步引领读者走进各馆文物的“繁华”世界,让物的美、时间的印迹、历史的片段、生活的诗意,翩然交织于纸上。




# 独坐听风:季羡林的精神世界

于青  著

《独坐听风:季羡林的精神世界》以多镜头、多角度转换的叙述方式,全面、立体地描绘了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充满情趣的童年生活、孤独与艰辛的求学经历、学成回国后的生活与思想,其间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与愧疚,对师友的深切追怀,留学时的传奇经历,以及对故土的眷恋与赤子报国的磊落情怀,等等,构成了季羡林先生百年人生情感之路,展示了其广博精深的学养积淀和丰富、细腻而深沉的精神世界。





凤凰琴

刘醒龙   著


本书是由《凤凰琴》《村支书》《民歌与狼》《我们香港见》《城市眼影》五篇中篇小说构成的文集,既展现了乡村世界,如贫困乡村教育问题、乡村基层干部问题;又展现了城市世界,如职场复杂的人际关系,勾勒出社会世相和普通大众的生活状态。其中《凤凰琴》描写了一群山村小学民办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状况,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偏远山区教育的落后和民办教师生存的艰难,高度赞扬了他们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的精神,是一曲乡村教师的生命赞歌……

小说整体叙事严谨,故事性强,情节具有悬疑色彩,语言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使人读之欲罢不能。



# 时间的颜色

冯秋子  著


本书是作者散文与绘画作品跨界融合之作合集,系“向度文丛”作品之一,包括《荒原》《老人和琴》《白音布朗山》《我跳舞,因为我悲伤》等27篇散文,及彩墨、水粉、丙烯、速写等作品36幅。内容既有关注蒙古高原历史与现实中人的生存状况,也有经年实践以人的方式舞蹈的深刻体验与揭示,还有描绘心力感知的塞北草原印象。作者如一个冷静的观察者、悉心体验者和深入掘进而又节制克守的记录者,在其文学和绘画作品中,不轻易放弃追究事物的每一种重要根结和细节。



仁慈江湖

樊国宾  著   


本书分为上下卷,分别有《师父》《父亲记》《从北大到南大》……二十一篇文章。在本书中,作者通过叙述与父亲、老师、同学、朋友的交往,阐述了对“人生江湖”的独特感受;通过对荆轲、宓子贱、卢承庆、李勉、椒树等古代传奇人物的解析,抒发了对传统江湖精神的奇异感喟;通过对李•米勒、朗西曼、赵元任、高二适、王澍、顾随、黄永玉、王世襄、李瑞清、海明威、方以智、李垂谊、马基雅维利、法斯宾德、何其芳、昌耀等人物身上江湖气质的描摹,传达出对“君子雄健、廓然大公”精神境界以及“鹰之轻盈、向死而生”的价值观的积极倡导。



# 百千万亿册书

黑陶 著


这是黑陶最新创作的一本散文集。按中国传统五行相生的顺序,分为五个篇章:火书、土书、金书、水书、木书。内容包括:客观实录,主观幻想,地理,人物,信函,引文,短小说,摘抄,诗歌,电影技巧,日记,民间传说,考证,学术短论,梦,神话,回忆录,对景写生,呓语,访谈,文学史补遗,新闻,旅行记,文献改编,等等。这些汉字,这些断片式的篇章,带着作者的体温,它们散漫、云游,又渐渐汇拢、聚集。这个独特的、由黑陶创造的汉字星系,期待在无限的宇宙中,与读者相遇。



回乡记

江子   著


作者江子出生于赣江以西,曾经出版过乡村主题专著《田园将芜》引起过较大反响,而这本《回乡记》就是《田园将芜》的续篇。《回乡记》以吉水赣江以西区域的历史与现实为研究对象,全面田野式考察农民进城、传统留存、异乡与故乡、出走与返回、新乡贤的责任与命运等,以图全息呈现一块经典乡土的历史与现实,为当下的乡土中国留一份证词。中国现在为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期,这种变局,乡村的变迁是其标志。江西是农耕文明最有代表性的省份,通过书写新的历史节点江西乡村的常与变,可以解码当下中国。


泥土就在我身旁:苇岸日记(上中下)

苇岸   著   冯秋子  编


苇岸日记从1986年1月1日记至1999年4月6日入院接受治疗止。1年为1辑,三册日记共14辑,总量近80万字,加上附录《苇岸书信选》《苇岸生平及创作年表》《苇岸作品的后续传播》等,全书总量90万字。他的日记多有对于大地道德信念、切身体验的自然与人文进程的叙述,及与作者交往的不同年代作家,他们的阅历、观念、创作状况和个人意趣,所处时代影响下的文艺现象,亲历半个中国的旅行见闻,阅读过的诸多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类著作。



在自然这边

哨兵  著


本诗集延续了诗人一贯的诗学追求和美学趣味,他以洪湖为主要描写对象,描绘了那里的风土人情,他近距离地与洪湖的水鸟、水生植物、渐次消失的渔村、日益繁华的县城生活在一起,其诗歌散发着传统和现代杂糅的气息。诗集如同一部洪湖的风物志和心灵史,以鸟类和植物直接入诗,并通过灵动、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来状物、叙述、抒情,诗人在行文之间通过个性化表达激发了读者的想象空间,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具有地域特色的洪湖世界。 




意象的帝国:诗的写作课

黄梵  著


作家、诗人黄梵潜心力作,揭秘创意写作,教你如何轻松学会写诗。王鼎钧、欧阳江河、灰娃联袂推荐!作家、诗人黄梵以文理兼顾的思维、四堂课的形式,总结其授课和创作经验,探究出适合汉语语境、自成体系的诗歌创意写作理论。







曹雪芹的遗产:

作为方法与镜像的世界

计文君  著


《红楼梦》是一部小说,更是一份珍贵的曹雪芹的遗产。著名实力派女作家、文艺学博士、红学专家计文君,10年潜心研究之作。被著名作家李敬泽称为“小说家里最懂《红楼梦》的”,被著名作家李洱誉为“红学”研究最高成就。






曹雪芹的疆域:

《红楼梦》阅读接受史

计文君  著


《曹雪芹的疆域:<红楼梦>阅读接受史》作者计文君以《红楼梦》为研究主体,从文化物种获取生存度的角度,勾勒了《红楼梦》从诞生到今天的传奇“经历”。本书为《红楼梦》研究普及读物,既有学术研究著作的逻辑性阐述,亦有生动有趣的表达,对中学生接受《红楼梦》原典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戏出年画(上下)

王树村  著


本书为美术史论家、民间美术收藏家王树村所著,收录了江苏、安徽、福建、四川、山西、河南、陕西、天津、河北等十省市最为精美的戏出年画,全面展现了各地的绘画风格、曲目及表演特色。在体例上,本书以“说戏”“说图”“细部欣赏”三种文字层次,深入戏出年画的精髓,表现出中国民间文化博大的内涵。





# 中国米食

汉声编辑室   编著


《中国米食》分为米粒篇和粿粉篇两部分,米粒篇以朴素的饭团、粽子为开端,进入到饭菜混合的炒、烩、蒸、煮饭类,兼及粥品、焦米和锅巴的运用,酒酿和酒糟类的做法和活用。粿粉篇中,由各省年糕说起,进而了解粿粉食物的变形。全书记录的食谱及附带的应用法,可做出两百多道精彩米食。

《中国米食》动员数十位名厨及精于各省米食的专家,十多名编辑进行摄影、绘图、记录和实验工作,使这本食谱达到生动明晰、人人得而上手的效果,在全球华人地区引起极大反响。



张爱玲五十讲(修订版)

张均 著


《张爱玲十五讲》(修订版)是一部系统研究张爱玲之作,主要由四部分构成,分别为家族、记忆与现实,叙事的哲学与形态,虚无主义者的物质主义,文学史与经典化。作者注重学术史与论证逻辑,以张爱玲的作品以及有关张爱玲的研究资料为基础,探讨了成长经历、感情生活、家庭背景等对张爱玲及其作品的影响,研究了文字中的意象、服饰、色彩具有的象征意义等,得出张爱玲是一个物质主义的虚无主义者这一结论。




房间里的男人:顾彬诗选

[德] 顾彬  著   海娆  译


《房间里的男人:顾彬诗选》精选了德国汉学家顾彬的四辑诗歌作品,让我们看到他对生命的爱,对存在的倾听,对他者的体认、宽容和同情。其中《房间里的男人》涉及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有作者游学游历的痕迹,又有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评价,其中充溢着诗人强烈的“同情心”;《临渊之悟》包括爱情、女人与记忆,受伤的语言、受伤的生命,悲哀中的快乐等;《动荡的安宁》是对日本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一些思索,艺术上受到德国现代短诗和中国唐宋诗词的影响,语句简洁,追求意象;《猴子结构》中,诗人对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的化用,对汉语表达和资源的吸收,使他和汉语言文化达成了一种“亲密性”。



器成天下:中国瓷器考

[法] 奥图·德·萨代尔  著   刘婷 译


瓷器的海外传播是中西文化交流史的重要一页。奥图·德·萨代尔是巴黎著名的收藏家,于1881年出版此书,书中对中国瓷器文化做了细致的考察,解释了诸多专业术语的意义,并详细阐述了瓷器的制作过程,瓷器的种类,瓷器上图画的特定主题。最重要的是,作者还介绍了中国瓷器在欧洲的传播与演化过程。此外,书中收录的欧洲著名收藏家的藏品图片,是19世纪西方出版的第一册中国陶瓷收藏图录。






天朝的封建官僚机制:古代中国经济和社会研究

[法] 白乐日 著  佘振华 译


按照作者不同时期的研究重点,本书分为社会与官僚制度、汉朝末年的危机、经济史和现代时间四个部分。这位眼界高远的历史学家以鲜活的学术研究风格、有目共睹的文字天赋,论述了古代中国这一大型社会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至少在西方汉学领域,第一次有人认真地研究了中国历史的经济结构。白乐日先生的汉学研究在法国汉学界首次引入了社会科学的视野与方法。该著作是法国汉学从人文科学延伸到社会科学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逍遥与散诞:十六世纪北方贬官士大夫及其曲家场域

[新加坡]陈靝沅 著   周睿 译


本书聚焦16世纪王九思、康海和李开先三位文官在远离官僚与政治舞台之后的退隐生涯,探求他们在悖理于当时文人士大夫正式写作文风的文艺创作中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创作“曲”这一边缘文类(包括剧曲和散曲)以寻求安慰和满足的具体情况。借助“文学场域”的理论,将“曲家圈子”作为散曲和剧曲研究的基本主体,可以很好地让我们了解曲在文人之间是如何创作、传播以及使用的,而这在研究单个作家时是难能一见的。




问题之书(上下)

[法]埃德蒙·雅贝斯 著

刘楠祺 译   叶安宁 校译


法国诗人、作家埃德蒙·雅贝斯《问题之书》首次中译本,一部“不属于任何类型,但却包罗万象”的跨文本作品。透过声光闪烁、意象与联想交织的诗化外壳,雅贝斯注入的是“寻根”式的思考和将自己献祭于被遮蔽的“无限”场域里进行“精神”再创造的“书写”求索的内核。纯粹译丛“埃蒙德·雅贝斯作品系列”代表作。




相似之书

[法]埃德蒙·雅贝斯 著

刘楠祺 译  叶安宁 校译


作品被列入西方正典,法国著名思想家埃德蒙·雅贝斯著作“埃德蒙·雅贝斯文集”之一《相似之书》中文版首次面世。共分为三卷,分别是“相似之书”“暗示·荒漠”和“不可磨灭·不能察觉”。书中充满了雅贝斯式的哲学思索,从语言到文学,从宗教到传统,焦虑与困扰在作者灵魂的拷问中不断明晰、坚定。纯粹译丛之“埃蒙德·雅贝斯作品系列”重要作品之一。





界限之书

[法] 埃德蒙·雅贝斯  著

刘楠祺 译  叶安宁 校译


《界限之书》为埃德蒙·雅贝斯代表作之一,共分为四卷,分别为“未被怀疑之颠覆的小书”“对话之书”“旅程”“分享之书”。作为一部介于诗歌、散文、格言警句与哲学随笔之间的跨文体实验作品,本书是雅贝斯的沉思之作,也可看作他的自言自语。在形式上,文本属于断简残编型,思维跳脱、风格特异;在内容上,着眼于对人的存在本质的思索和探询,具有思想深度和哲学洞见。




腋下夹着一本袖珍书的异乡人

[法] 埃德蒙·雅贝斯  著 

刘楠祺  译  叶安宁 校译


《腋下夹着一本袖珍书的异乡人》是法国诗人、作家、哲学和宗教思想家埃德蒙•雅贝斯“问题之书系列”的第十五卷,也是该系列的最后一卷。雅贝斯在书中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何谓“异乡人”?二是我们对异乡人负有什么责任?他在作品中回顾了一个“异乡人”的一生(实际上是在回顾他自己的一生),并继续就流亡与荒漠、话语与沉默的主题进行思索和阐释。这是一部必不可少之相遇的书,它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某种意义上讲,本书是一位异乡人的肖像,我曾在某天迷失了它的踪迹,然而,尽管本书是虚构的,但它仍有可能是我的肖像,而我却并不知晓。




我构筑我的家园

[法] 埃德蒙·雅贝斯  著 

刘楠祺  译  叶安宁 校译


《我构筑我的家园》是法国诗人、作家、哲学和宗教思想家埃德蒙•雅贝斯的第一部诗集,出版于1959年,收录了他自1943—1957年间创作的诗歌。雅贝斯的创作风格在法国诗坛独树一帜,其特有的以片段暗示总体的跳跃—抽象创作模式以及马赛克式的诗歌技巧,对20世纪的诗人和作家们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1987年,雅贝斯因其诗歌创作的成就而荣获法国国家诗歌大奖。更为重要的是,他对后现代诗歌以及对莫里斯•布朗肖、雅克•德里达等哲学家思想的影响,使他成为了后现代话语中最为重要的关键人物之一,并成为了众多专家学者研究的对象。





灰烬的光辉:保罗•策兰诗选

[德] 保罗·策兰 著    王家新 译


《灰烬的光辉:保罗•策兰诗选》由著名诗人、翻译家王家新教授精心编选和翻译,由约360首诗和部分策兰的获奖致辞、散文和重要书信集结而成。本书既充分展现了策兰一生创作的精华,又是王家新多年来翻译和研究策兰的心血结晶,对于策兰译介和中国当代诗歌的创作和翻译都具有重要意义。本书所附录的策兰获奖致辞、散文和书信,也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痛苦而又卓异的诗歌心灵。





在乌苏里的莽林中(上、下)

[苏联]弗·克·阿尔谢尼耶夫 著

西蒙 译


影响著名作家张炜数十年创作、感人至深的自然主义“隐秘经典”,俄罗斯著名旅行家、地理学家阿尔谢尼耶夫通过实地考察,精心呈现100多年前乌苏里地区的特有风貌,处处可见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热爱,人类如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肖沃奇怪故事集

[法]利奥波德·肖沃  著    张惟 译


《肖沃奇怪故事集》是爸爸肖沃讲给儿子鲁诺的故事。肖沃讲述的故事构筑了一个怪物、奇异生物与动物的国度,既表达了亲情、爱情、道德以及各种关系的建造,又在表达荒诞的同时表现了人类灵魂的瘀伤。他的作品寓言一样简短,诗意而平静,不露声色的批判,这是肖沃的典型风格。这些看似荒怪的故事,往往能比现实世界更能直达真实,引人深思。



纯粹好书


儿童粮仓”系列丨杨先让·黄河十四走 杨先让文集 徐悲鸿扬之水·定名与相知丨王学泰作品系列 “水浒”识小录丨王鼎钧 春秋花果:王鼎钧自选集丨王树村·戏出年画丨半夏· 悬铃木咖啡馆 与虫在野丨刘醒龙·天行者 秋风醉了 寂寞歌唱丨黑陶·江南三书” 中国册页 夜晚灼烫 在阁楼独听万物密语  冯秋子主编 未曾消失的苇岸:纪念丨燎原主编系列诗集 海子·神的故乡鹰在言语 昌耀·我从白头的巴颜喀拉走下丨自然主义译著系列 毛罗·科罗纳 貂之舞 山林间 劳伦斯·安东尼 格雷厄姆·斯彭斯 象语者丨张清华·海德堡笔记庞余亮·半个父亲在疼丨闻中·吉檀迦利丨张锐锋·卡夫卡谜题萧耳· 中产阶级看月亮 锦灰堆美人计 樱花乱计文君· 曹雪芹的遗产 曹雪芹的疆域 化城喻 问津变于赓哲·唐开国朱夏妮·新来的人新九叶集周晓枫散文系列·河山 收藏 斑纹聂晓华·生别离上古迷思:三皇五帝到夏商汉声·松阳传家苏七七·光与真的旅途:电影笔记二十四则茅野裕城子·韩素音的月亮丨布鲁诺·舒尔茨·鳄鱼街丨埃德蒙·雅贝斯 门槛·沙丨江子·去林芝看桃花丨刘可牧·七千里流亡丨荆歌·日月西东:从苏州到马德里丨庞培·碗和钵丨赵波·云上丨彭程作品系列 丨 弗·克·阿尔谢尼耶夫·在乌苏里的莽林中丨樊国宾·仁慈江湖|黄梵·意象的帝国:诗的写作课丨更多纯粹好书&相关资讯请查看公众号下方菜单栏
● END ●

点“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