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周末看展|刘博智这些海外移(“遗”)民的影像,是华人流散文化的缩影

中国摄协影像中国 中摄协文化传媒 2021-09-30

时间:2019年12月28日11时

展期:2019年12月28日 - 2020年8月30日

地点:深圳市越众历史影像馆

主办单位:深圳市越众历史影像馆

学术支持:蔡涛、邓启耀、顾铮、李媚、尚陆、王璜生、颜长江、杨小彦、郑梓煜(按姓氏拼音排序)

策展人:黄丽平

策展助理:许钰琪、梁秀青


在过去50年里,摄影家刘博智在全球范围内追寻和拍摄一群早期移民海外的华人影像,至今从未终止。2017年,越众历史影像馆策展团队开始对刘博智50年来的影像成果首次做全面梳理,精选400余件作品。


梁亚三夫妇   1976

梁亚三房间祖先牌位


此次展览分两部分,一部分是以视觉优先的“人像”作品;一部分是以记录优先的“人文”故事,分别按流散的不同地域分为南美(古巴为主)、北美、东南亚与本土中国对比展出,既有历史与空间的宏阔性,又讲述了个体生命故事。展览除了摄影艺术价值之外,也为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的研究,补充了一些影像资料。

水手梁发 纽约市 1983
整个展览从刘博智摄影作品中相对突出、独立,而且有力量的“人像”开始,带出摄影师自身的“移民家庭”故事,从而获得他这一生事业的出发点:自身文化身份的探索和“人为何要离乡”的追问,试图解开“金山梦”的真实内涵。

白人花旦 何秋兰 Caridad Amaran 2009


吴帝胄 Pedro Eng Herrera 2009


周春煐 Liria Maria Chao Garcia 2009


现场多幅大型人像大胆采用了灯箱装置呈现方式,给观者一种不得不直视的冲击和震撼。其中关于古巴人像,刘博智请他们和自己华人祖先的相片合影,没有相片的就将手放在胸前或闭上眼睛,然后用镜头记录下他们的怀想瞬间。大部分被拍摄的华裔后人还有一点中国人轮廓,有的则毫无痕迹,不管是黑人、白人、黄种人,摄影师将这一系列的人像一律调成一个色调,不再强调肤色。夫妻、祖孙、兄弟、母女、父女,等等各种关系,在统一的主题下,表现出历经沧海桑田但依旧亲密温暖的血脉传承。

圣地亚哥 赖华(何)家族神位 2009


哈瓦那 已逝姓余老侨及其妻的神位 2019


高小薇 Carmen Jo 家中的祖先相 2019
展厅二楼可以说是一个海外华侨故事集,在布展上,则远远超越了视觉层面,进入一个个血肉清晰的人物故事空间,互相关联,从时间到地域,勾勒出一幅宏阔又具体而微的早期移民及其后裔的生存图景。有中国人的继子,没有中国血统,将继父破旧的黑白一寸相片放在钱包里二十几年,提起来便忍不住眼泪;有中国人的继女,会说中国话写中国字,能熟练背诵粤剧歌词,珍藏了好几本几十年前的曲本;有老华侨的古巴妻子说起故去的丈夫,仍赞不绝口——当地几乎所有和华人移民相处或生活过的古巴人,都对他们的勤劳,顾家,乐于助人等中国传统美德称赞有加。


大萨瓜已逝华侨关碧英的遗物 2009


大萨瓜已逝华侨关碧英用了两代人的背带,上下有古巴钱币和一封14页半的家书。2009


这些人,多是清朝中后期大移民历史背景中的华工后代。十几万华人劳工曾经一船一船地漂洋过海,九死一生登陆彼岸,像奴隶一样讨生活,一边努力营生、努力赚钱供养家乡的亲人,一边靠着顽强的生命力渐渐扎根,开枝散叶。与其说他们是主动选择的移民,更多的应该是被迫无奈漂泊的“遗民”。刘博智走访了他们的公社、工会、宗亲会、洪门等社会组织,拍摄他们的戏院、报社、药店和各式中西合璧的神龛,甚至存放他们无法归根的遗骨的墓地……一切都是关于华人基因流散漂浮的命运与顽强落地生根的生命力。对于自身身份和族群归属的疑问,一些答案就在里面。



美国三藩市林伯在他的单人房里。1977

三藩市林伯单人房墙上的简报写着:白宫称无法助侨眷团聚。1977


策展人黄丽平表示,展览特地选用很容易就被一扫而过的词——“移民”来做名称,是有意让观众放慢一点速度去阅读这个词语,把“移”理解成一个动词,不只是修饰语,想象从十九世纪中期,大批底层人或逃亡、或被卖猪仔、或签不平等劳工契约,被“赶”进称为“浮游棺材”的船舱,历时几月,去“实现”这个动作的艰辛;再把“民”理解为主体,包括他们的身份思考。那么,这个平实的词,正是整个展览要呈现的内容。

大萨瓜 黄威雄家为儿子祈福所设的神坛,包括了圣芭芭拉像和关公像,以及其他不同宗教的神像。  2017


刘博智的镜头对准的正是这个快被我们忘记的海外“遗”民,对于很多观众来说,其实是从未真实看见过的群体。十九世纪中期,社会动乱,民不聊生,恰逢欧洲殖民大潮,美洲对劳动力迫切需求,华工被以非法买卖的手段向世界输出,其人数之众、历时之久,难以想象。


混血花旦 黄美玉 Georgina Wong 2019


黄美玉之女 Vicky,祖籍广东开平。四分之一混血华裔,父亲是黑人,但再无华人轮廓。家中充满广东文化符号和非洲符号。2019


这些中国人到了异国他乡,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如何求生?出卖廉价劳动力几乎是唯一方式,但他们身上看到的并不只是穷苦与挣扎,更有顽强、乐观,甚至有生机勃勃的文化之花,以致在当地成为强大的华人文化影响和输出。原生的“底层基因”局限了他们融入主流社会、接触主流文化的能力,但中国人自古良好的适应性和包容性,让他们坚持了族群性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这些体现在刘博智在各个移民后代家庭中拍摄的各种日常家居细节中。彩瓷、塑料花……这些在我们眼中已经视为“乡俗”、“土掉渣”的物品,在他们的家中却是珍贵得如同对故乡和祖辈的思念。正如布罗代尔所说的“日常生活的历史才是历史的真相”,这些通常是容易被忽略的日常。

米瓷器和神像 2009


他们保留着中华文化特色的家居细节、清明祭祖、关公崇拜等传统,就是展览中所呈现的“文化身份的认同”,而这种中华文化身份的选择,是“文化基因”下意识的自然选择,区别于同时期出洋留学,在中西两种文化撞击中,主观择取中华文化作为自身文化认同的另一个群体。这样的自然选择,明显存在于一个庞大而出身低微的群体之中,如此鲜活多样,但却不管是在海外,还是在本土,都鲜于记录和传播,这就是刘博智的影像让我们为之眼前一亮的原因。


当下大移民潮和“移民”二字产生的联想早已不同往日,从在地语境看,深圳是一座移民城市,“外地人”比例之高,可谓当前国内城市前列。展览中这些被记录者心中的“国”,等同于我们大多数深圳人心中的“乡”;他们眷恋的国之旧物,类同于我们怀念年少时家乡的一切,由此便可理解,这些被记录的事物所呈现出那种种“过时”的面貌,如同我们回乡时找寻的那些儿时的感觉。只是过去比今时,条件太差;去国比离乡,归途更远,在急速流变的时代中抓住故土文化的冲动,兴许和每个人的情感一脉相通。


摄影师简介

刘博智,祖籍广东台山,1950年生于中国香港。1969年高中毕业后到加拿大求学。1971年到美国就读布鲁克斯摄影学院,并于1975年取得学士学位;1977年在加利福尼亚艺术学院取得硕士学位,同年开始在堪萨斯大学教摄影直至荣休。

曾参加的个展及群展包括:

广东美术馆:复相•叠影——广东美术馆三年展(2017)

广东美术馆:流动•中国:刘博智摄影展(2008)

深圳何香凝美术馆:别处/此处——海外华人艺术展(2018)

广东台山博物馆:古巴唐人(2019)

厦门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问渠——50年广州城市影像脉络(2016)

法国阿尔勒国际摄影节:唐人街的深处(1999)

温哥华融空间:漂浮的基因:刘博智镜头中的移民故事(2017)

……

作品被中国广东美术馆、圣地亚哥摄影中心、阿力桑那摄影创意中心、侯斯顿美术馆、巴黎国立图书馆、香港沙田文化博物馆等机构收藏。


鄂尔多斯是四季美即将于12月31日截稿


▶ 更多活动◀

影像中国俱乐部 | 中国摄协“在线影展” | “鄂尔多斯四季美”记得住乡愁 | 人民日报期待你的好照片 这位投稿的摄影人是故意玩儿我们吗?| 能不能做到认真阅读征稿启事?不要赶截稿的最后一天投稿  |  “第八届“沣标杯”公益摄影展 | 第二届“醉美云龙” | “花开南京·梅好中国” | 健康新溧水 | 2020“莆田元宵 一月欢腾”

▶ 本周值得◀

120121122123124125126127128 、129、130131132133134135136137138139140 、141142143 、144145146147148149150151152153154155156157158159160161162163164165166167168169

▶人民日报期待你的好照片收藏名单◀

第一期 | 第二期 | 第三期 | 第四期 | 第五期 | 第六期 | 第七期 | 第八期 | 第九期 | 第十期 | 十一期 | 第十二期 | 第十三期 | 第十四期 | 第十五期 | 第十六期 | 第十七期 | 第十八期 | 第十九期 | 第二十期 | 第二十一期 | 第二十二期 |第二十三期 | 第二十四期 | 第二十五期 | 第二十六期 | 第二十七期 | 第二十八期 | 第二十九期 | 第三十期 | 第三十一期 | 第三十二期 | 第三十三期 | 第三十四期 | 第三十五期 | 第三十六期 | 第三十七期 | 第三十八期 | 第三十九期空缺 | 第四十期 |第四十一期 | 第四十二期 | 第四十三期 | 第四十四期 | 第四十五期 | 第四十六期 | 第四十七期 | 第四十八期 | 第四十九期 | 第五十期 |第五十一期

▶更多荐书◀

景观摄影 | 罗伯特·杜瓦诺:时尚光影 | 失明的摄影师 | 风景之眼 | 奇趣自然 | 女摄影师眼中的世界 | 济南图记 | 从事艺术工作的人千万别错过这十本书 | 编辑们心中的那些好书 | 卡帕战地流星 |  网红博主的摄影炼金术 |  世界读书日的特别推荐 | 画意摄影 | 那些渐渐喜欢上人的日子 | 美之地图 | 美国表相 | 中国的颜色 | 夜幕下的神奇 | 全球50本摄影杂志 |长皱了的小孩 | 街头摄影的52个任务清单 | 《中国当代摄影图录》第4辑 | 濒危:我们与它们的未来 | 平流层·中国当代影像本源思考 | 留住这一刻—莎莉·曼自传 | 相机琐记 | 向19位有影响力的新闻摄影大师学摄影 | 乡集 | 中国风景40年(1978-2018) | 中国 | 手机创意摄影攻略 | 新中国七十个瞬间 | 街头摄影史 | 第27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作品集 | 这里是中国 |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影像志 | 看见不一样的故宫 | 中国自然影像志 | 影响:我的摄影第一堂“模仿”课 | 张兆增 北京十年 1980-1990 | 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物候——来自历法源头的影像物候报告 | 重影 | 鸟瞰地球青少版 | 古典影像技法丛书 | 中国当代摄影图录:陈维 | 四十年新闻摄影:图片社时代

▶周末看展◀

19世纪的中国是什么样子的?黎光波 | 46位温州摄影师的“2018” | 从西湖出发 | 韩国影汇展 | 日本3.5万张照片里80年前的中国 | 周海婴 | 舟山女儿拍父母 | 埃文·奥拉夫 | 安哥 | 殷业强 | 何藩 | 摄影术传入中国后的时代变迁 | 丽水摄影师眼中的丽水 | 卢彦鹏与饶凌华 | 刘香成 |贾勇 | 杨发维 | 汪滢滢 | 连州摄影博物馆夏季展 | “脱贫攻坚精彩瞬间”消释之光 | 脱贫攻坚精彩瞬间  | 30人大画幅展 | 沈阳啊沈阳,我的故乡!第六届中国摄影年度排行榜作品展 | 罗福平 |  |辛迪•舍曼 | 青梅竹马照相馆 | 万物熙攘 |  |第九届全国农民摄影大展 | 2019首届中国长城国际摄影周 | 第六届中国东莞·长安摄影周 | 摄影180年在中国 | 让•鲍德里亚的摄影 | 风景旋涡 | 我和我的祖国 | 生逢灿烂 | 一带一路 | 哈里森·福尔曼 | 北京国际摄影周2019 | 27届国展长期关注单元 | 毛家村时间 | 2019包河国际摄影周 | TOP20·2019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 | 2019’泰山国际摄影艺术周 | 瓦尔特•博萨德与罗伯特•卡帕 | 2019影像生活节带你一口气看8场摄影展 | 时代光影•致敬母亲 | 人生列车三部曲 | 连州摄影博物馆冬季展 | 2019浙江纪实摄影大展 | 当代摄影干预 | 不应回归的迁徙 | 珠海记忆 | 在大巴山大凉山中的杨凯 | 华为新影像·不止所见



本文图文仅供交流使用

不以盈利为目的

相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扫描关注我们)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