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聚落探访VOL.27 | 危岩上的天空之城——宝山石头村

HUFUJII Lab. 胡藤井研究室 2023-08-30

引  言2011年胡·藤井研究室设立后,世界聚落研究的重心转向中国。开启中国居住文化调查,足迹遍布广袤中国大地,调查形态千差万别的聚落。这些中国历史文化村镇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不仅有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更有着传承千百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着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居住文化的传承与演变。本公众号将陆续推出中国聚落与民居调查系列,这些聚落兼具自然环境差异性与地域文化本土性。在丰富的民居形态、顺应环境的建构方式、朴素的生存状态的表象下,隐藏着独特的空间结构、营建秩序与空间图式、族群共同的空间概念与文化,赋予了聚落历久弥新的顽强生命力。


宝山石头村被誉为“危岩之城”,是一个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和独特地质特征的古老村落。石城建于唐朝中期,属于纳西族南迁三条路线的中线。它是束尤氏族进入滇西北的第一个聚落,见证了纳西族从母系氏族过渡到父系氏族,从游牧社会进入农耕社会的历史,也推动了纳西族从图腾崇拜向祖先崇拜的转变,纳西族东巴教、白石文化也发源于此。这里白石文化崇拜直接影响了后期东巴文字和东巴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对纳西族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宝山石头村有独特的地理风貌、“百户人家一石头”、革囊渡江遗址、太子关、滴血求子洞等等宝山石头村附近景点众多。石头村是云南省旅游特色村,是世界著名的纳西文化古村落,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被列入全国第一批传统村落保护名录。

宝山乡位于玉龙雪山东北部,位于丽江城北128公里的金沙江峡谷中,属河谷亚热带气候,干湿分明,温度变化不大。

· 宝山石头村地理位置(图源:石头村保护规划)

宝山石头村隶属于宝山行政村,属于石山区,沟壑纵横,形成坡陡、山高、谷深自然环境,气候集湿热河谷、半山区、高寒山区于一体立体变化,石头村的海拔在高;其中,石头村的海拔在1570米~1720米之间;内城坡度在55度~81度之间跨度较大;外城集中在77度~81度之间跨度较小;朝向主要集中在东向和东北向;坡度东向和东北向为主要朝向。大部分地区山高坡陡,耕地属山坡和旱地。村庄总面积1.8平方公里,辖5个村民小组,分内城和外城共251户。

聚落选址

石头村因聚居在一座独立高出金沙江江面200米突兀耸立的蘑菇状巨石上而得名。宝山石头村纳西语称为“拉伯鲁盘坞”,意为“宝山白石寨”。石头村水系与山体相伴而生,平均海拔较高,群山环绕,有较强的封闭性,受现代文明的冲击较小,整个聚落背山面水,负阴抱阳,四周梯田围绕,整个聚落与山水环境谐统一。形成“山—村—梯田—水”的整体布局,这就纳西族东巴文化原始自然观和传统风水观念在村落选址布局中的体现。

· 宝山石头村(图源:baidu)

宝山石头村是一个典型的防御型聚落。前临大江,背靠高山,以高山大谷为背景,以龙首昂扬的巨石为依托,形成“百户人家一石头”的景观。四周有重叠连绵的梯田,形成“一面面江,三山为屏”的风水格局。房屋随岩就势,将古城民居峡谷大川交融一起,背后水源清澈,四周田地膏腴,风水绝佳,其景集雄奇秀丽于一体,夺斧鬼神工之妙。作为丽江古城大研镇的重要边关。宝山石头村建有一套整的防御系统,由城墙、众将台、烽火台、城门等组成。“依山负险,酋寨星列,不相统摄”是汉唐时期纳西族由游牧民族向农耕民族转变的历史写照,而宝山石头村正是依山负险的酋寨的真实保留。

边界形态

藤井明指出,以凝聚的形式建造聚落,强调求心性,一般的手法是通过建造坚固的阀门,如城墙或是沟渠等来明确聚落区域的界限。聚落的边界可以是多样的,人工的、自然的,半人工半自然状态的。自然边界如河流、山体、耕地、森林等,人工的边界包含了各种建构筑物、寨门、寨墙等。

· 宝山石头村组团(图源:baidu)

宝山石头村由于受地形的限制、防御的需要和社会组织结构等因素的影响,聚落的边界十分清晰,聚落分内城外城双团状格局,聚落的形态强调向心性,呈团状分布。团状形态最大的优点就是土地利用率高,可用于耕地的土地资源就更多。此外团状具有向心力,在农耕文明社会,多聚族而居,石头村由4大大姓氏组成,团状边界形成内聚的空间,使聚落族群之间更具有凝聚力,心理认同感也因此加强,同时极大地满足了防御需求,因此,宝山石头村团状边界结合强化了聚落自我保护、抵御侵害的能力。

· 宝山石头村边界(图源:丽江文旅局)

生产空间

纳西族先民们不畏艰险,就地取材,运用当地现成的石头,从峡谷深处修筑了层层石级,开垦了叠叠梯田,从河谷一直向上,最高处离河谷垂直高差3000米的左右。在错落有节的梯田中,宝山石头村周围原本贫瘠的土地,变成了金色麦浪的粮仓,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所创造的文明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 叠叠梯田(图源:baidu)

在山区,由于坡度较大,农田大多以梯田的形式存在,它们位于不同的山体位置和不同的坡度下。山顶的梯田是环环拾级而上;梯田的田埂随着山脊和山坳凹凸流畅。山体中部的梯田沿等高线平行分布,呈“带状”分布。梯田宽度随坡度的增大而减小,最小高度可在1-2米之间,两级之间高差较大。宝山石头村外可耕土地资源有限,所以勤劳智慧的纳西族先民把坡地开发成梯田,有的甚至已开垦为山腰或山顶。梯田是纳西族山区居民点最常见的农田类型,田埂顺着等高线,在不同山体和坡面表现出不同的空间格局,既反映了山体的整体形态,又体现了人与自然相结合所产生的强烈景观。

· 宝山石头村农田与地形关系(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农田空间由田埂和田面是构成。田埂有土埂、石埂、植物埂等多种类型,是田面分界线。这些分界线充分发挥了水土保持和保护农田边缘的作用。田面则承担供应农作物生长养份的作用。田间路是构成农田空间重要的附属要素之一,包括穿越式道路(走向与农田等高线方向垂直)、界限式道路(一边是沟壑,一边是农田)、边缘式道路(即顺着田埂边缘自然形成的道路,平行于等高线)和混合式道路四种类型,适应于复杂多变的山地地形。

· 农田与道路关系平面图(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 农田与立面关系平面图(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一般的梯田灌溉系统都采用上田满了流下田的方式。宝山石头村梯田其独创性的灌溉系统——“明沟暗渠”。每一块地下都修有涵洞,涵洞和水口形成灌溉网。当涵洞被堵住时,水就会流入整个田地。当涵洞满了,水就会被打开,灌溉区的水口就会被堵塞。对于水资源的利用,村民们已经建立了灌溉的方法,所以村民之间没有水的竞争。这种形式的梯田充分利用了水资源,进一步体现了当地居民的智慧和凝聚力。

街巷空间

石头村内的交通分为两个等级:主要通道和次要通道。分别垂直于等高线和平行于等高线。主要交通平行于等高线依山就势,次要交通垂直于等高线连接各家各户,道路系统成“树枝状”,整个聚落沿着山缘呈分离的团状分布。街巷高差较大,坡度基本在45度以上,以筑台阶的形式形成交通网络。宽度基本在0.7-2米,满足一人一马并行,两边建筑多在8米以上,街巷空间围合感强烈。

· 宝山石头村街巷空间(图源:丽江文旅局)

建筑空间

以建筑实体为图,开放虚体空间为底,整个村落建筑空间呈现出均质性和致密性。

· 宝山石头村图底关系图(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村落内的民居为典型的纳西族木楞房和木瓦房,多为两层的“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的合院,由于受地形的限制,向丽江古城内一进多院的大宅子是很少见的。整个建筑布局受地形的影响较大,随着人口的增加,聚落开始向城外扩张,沿山坡由西向南、由低向高发展,形成了内城外城的格局。整个外城的建设,由于地势的高低起伏,院落内,院落与院落之间的高差较大,空间较为紧凑,院落内天井相对较小,虽然整个村落由合院组成,但是空间组织基本平行等高线的方向。正房大多坐北朝南或坐西朝东。立面上,由于海拔高差悬殊,形成参差错落、层层叠叠的山地聚落。

· 宝山石头村民居(图源:丽江文旅局)

节点空间

宝山石头村分为内城和外城,区域内寨门、护城墙、烽火台等文物、古建、古树名木、珍稀动植物、历史街区、大量的特色民宿和农家乐等构成了城内的节点空间。城外,太子关、“革囊渡”遗址等自然人文资源构成了节点。

· 宝山石头村节点(图源:baidu)

精神空间

宝山石头村内城和外城之间有一广场,也是内城的西门广场,成为了整个聚落的精神文化空间。每逢传统节日,村民就聚集到广场上手牵手进行打跳,促进村民的精神交流。石头村内共有四个大家族,共有两个祭天场,后来其中一个祭天场变为田地目前只保留了一个。“祭祀”在宝山石头村,纳西族的传统文化习俗保留得比较完整,这也是为什么“宝山派”对纳西族东巴教产生过极大的影响。

· 宝山石头村内城西门广场(图源:丽江文旅局)

宝山石头村的纳西人还保留着祭天、祭大自然神“暑”、祭祖等纳西族传统的祭祀活动。“祭祖”,纳西族祭祀三代祖先的节日,一年两次,农历六月称为“塔卜”,七月半称为“波敬”。祭天仪式纳西语叫“美崩”,一年两祭,在每年农历正月和七月进行,正月为大祭,七月为小祭。是纳西族最隆重、最庄严的祭祀活动,是加强人与自然的联系,加强族群凝聚力,促进人与“署神”(自然神)交流的一种仪式。纳西族人因此把“祭天” 作为一种非常神圣的仪式,可以帮助族人子孙满堂、平安康健,从此祭天也被世代传承。祭天一般由东巴主持(石头村现无东巴,由老年协会的长老待祭), 通过祭天来表达人们对于上天滋润哺育万物的感恩之情,并祈求上帝保佑纳西族子民。

水系空间

石头村水源丰富。东侧为金沙江,宝山河,自西北向东南经过石头村汇入金沙江,宝山河集水面积超过50平方千米,此外,与石头村相邻的克灵山山间有一股泉水涌出,汇合雨水形成的地表水,一同沿山而下,纳西先民通过修建的4条渠道引水入村,储存于人工挖掘的水塘,可以聚气,也可以调节小气候,为村落提供生活用水、农业用水和消防用水。

· 宝山石头村水系(图源:丽江文旅局)


“一块0.5平方公里的巨石承载着纳西族1300多年的历史,在风雨洗刷后,更清晰地表达着纳西族的点点滴滴。”

END


往期回顾

「建筑设计」

胡昂院士工作站新作|成都金牛茶花片区建筑策划设计方案

「建筑文化」

胡昂院士讲座|日本TOD枢纽站设计迭变——从京都站到涩谷站

胡昂院士:关于推进中日(成都)城市建设开放合作的几点思考(下)

胡昂院士:关于推进中日(成都)城市建设开放合作的几点思考(上)

成都双年展特辑 | TOD引领城市更新——涩谷站再开发20年

未来已来|建筑学将何去何从?

成都之光建筑实录|在现实「裂隙」中快意人生,于理想「浩渺」前鼓翼前行

轻安课程·回顾︱愿每个人都有能力重新建构自己心中的庭园

「建筑家」

建筑大师面对面|胡昂《大师之芒·日本现当代文化建筑巡礼》

建筑大师面对面|妹岛和世《建筑与环境》

建筑大师面对面|竹山圣《缺失的想象力》

建筑大师面对面|原广司《原广司×京都站》

建筑大师面对面|藤井明《从聚落到城市》

建筑大师面对面|山本理显《建筑创造未来》

建筑家妹岛和世VS胡昂对谈录

建筑家妹岛和世 Kazuyo Sejima|SANAA事务所探访

建筑家妹岛和世 Kazuyo Sejima|思考创造 改变世界
建筑家 原广司 Hiroshi Hara(下)|让建筑有趣些吧
建筑家 原广司 Hiroshi Hara(中)|文学是灵感的缪斯
建筑家 原广司 Hiroshi Hara(上)|聚落是创作的源泉
建筑家 小嶋一浩 Kazuhiro Kojima|未能赴约的探访
建筑家 山本理显 Riken Yamamoto|遥望聚落的彼岸
「聚落探访」

聚落探访VOL.26 | 滇西回民聚居地——曲硐村

聚落探访VOL.25 | 《小河淌水》之源——文盛街村
聚落探访VOL.24 | 马背上的回族村落——东莲花村
聚落探访VOL.23 | 千年白族村——诺邓村
建筑家梦想的传承 | 纪念东京大学世界聚落调查与研究五十年
聚落探访VOL.22 | 卡罗高原上巴塔库族曼「歇山屋顶住居群落」
聚落探访VOL.21 | 曼达拉山地上的复合型住居

聚落探访VOL.20 | 也门境内顺应自然的「求心型聚落」

聚落探访VOL.19 | 客家人的建筑艺术——遵循风水文化的「八卦城堡」

聚落探访VOL.18 | 摩洛哥山谷里的「泥土结晶」

聚落探访VOL.17 | 阿尔蒂普拉诺高原上的「荒野之家」

聚落探访VOL.16 |  印度尼西亚的「岛上住居」

聚落探访VOL.15 | 巴里埃姆峡谷的「桶形住居」

聚落探访VOL.14 | 墨西卡利岛上的「符号之城」

聚落探访VOL.13 | 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神灵之家」

聚落探访VOL.12 | 巴布亚新几内亚的「两性住居」

聚落探访VOL.11| | 印尼群岛上的「三界住居」

聚落探访VOL.10| | 印尼群岛上的「船形住居」

聚落探访VOL.9|西非「一夫多妻制度的复合型住居」

聚落探访VOL.8|喜马拉雅山上的「小宇宙」

聚落探访VOL.7|两河流域的「线形住居」

聚落探访VOL.6|沙漠边缘「风之聚落」

聚落探访VOL.5|丝绸之路上的「沙漠绿洲」

聚落探访VOL.4|撒哈拉北部的「璀璨之珠」

聚落探访VOL.3|地中海西岸的「精灵之塔」

聚落探访VOL.2|1972年·阿尔贝罗贝洛

聚落探访VOL.1|1972年·圣托里尼岛

穿越时空的探访——世界聚落研究50年

「庭园细见」

庭园细见VOL.21|日本室町时代的庭院美学转向

庭园细见VOL.20|中日庭园文化“异质”探寻

庭园细见VOL.19|高松·栗林公园
庭园细见VOL.18|京都·高台寺庭园
庭园细见VOL.17|京都·西芳寺庭园
庭园细见VOL.16|京都·大德寺瑞峯院庭园
庭园细见VOL.15|京都·东福寺本坊庭园
庭园细见VOL.14|京都·无邻庵庭园
庭园细见VOL.13|京都·平安神宫神苑庭园
庭园细见VOL.12|冈山·后乐园庭园
庭园细见VOL.11|水户·偕乐园庭园
庭园细见VOL.10|金泽·兼六园庭园
庭园细见VOL.9|京都·修学院离宫庭园
庭园细见VOL.8|京都·桂离宫庭园
庭园细见VOL.7|京都·南禅寺庭园
庭园细见VOL.6|京都·醍醐寺三宝院庭园
庭园细见VOL.5|京都·银阁寺庭园
庭园细见VOL.4|京都·龙安寺庭园
庭园细见VOL.3|京都·鹿苑金阁寺庭园
庭园细见VOL.2|京都·天龙寺庭园
庭园细见VOL.1|宇治·平等院庭园


喜欢我们的分享?点个“在看”吧~

東京 / Tokyo

日本東京都目黒区駒場4-6-1

東京大学生産技術研究所Be209-210

〒153-8505

Be209-210,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Science,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Komaba4-6-1, Meguro-Ku, Tokyo 153-8505, JAPAN

成都 / Chengdu

中国成都市武侯区锦绣路1号

保利中心B座1606,610041

1606, Tower B of Poly Center

Jinxiu Road 1, Wuhou District, Chengdu

610041, CHINA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