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故事 | 杨小丽:乡村振兴的赶路人
校友名片
杨小丽,女,1987年出生于四川省金堂县,中共党员,中国农业大学2016届植物营养学专业博士毕业生,先后在四川省科协科学普及部、创新发展部、调研宣传部工作,期间先后在阿坝州九寨沟县委办、甘孜州乡城县乡村振兴局挂职,荣获2021年四川省“三八红旗手”称号,2023年1月任四川省科协调研宣传部副部长。
杨小丽在会议上发言
“做科学家,首先要学会做人,要懂得感恩。要把我们所学的知识回馈给社会,把书本实验室里的成果转化为生产应用,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我们的工作才有真正的意义。”
这是张福锁院士对学生们的嘱托,也是杨小丽心中不变的初心。
作为中国农业大学的研究生,杨小丽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具备过硬的专业素养与能力;同时在科技小院锻炼了将近四年,深受小院精神启发和鼓舞;扎根于田间地头,与百姓同吃同住,锤炼了始终把百姓利益放在第一位、辛勤奋斗、敢作敢为的美好品质。
投身工作岗位后,杨小丽把在学校所学和乡村实践紧密集合起来,在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负责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工作期间,推动科技小院的安家落户并与农技协相结合,让小院的学生和田专家、土秀才共同努力,以此带动产业技术发展升级,巩固脱贫攻坚宝贵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她于2021年前往乡城县乡村振兴局工作,与四川农大、西华大学等各大高校沟通协调,建立了乡城县高原水果科技小院;推动了高山养殖、糌粑生产、辣椒莴笋种植、田村森谷露营基地建设等,带动了当地集体经济发展,增加了集体收益;工作中,她坚持党建引领,帮助受扶村强化党建工作,提高治理能力;积极组织结对慰问活动,帮助困难户,资助贫困学生等,为乡村振兴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真正让“阳光照进深山的百姓心中”。
忆往昔,初心萌动结良缘
杨小丽从小便与农业、农村、农民结下了不解之缘。她生于农村,自小深知农业活动的艰辛,对农民的辛勤劳作有着与生俱来的共情力。一次长辈询问杨小丽以后是否要上农业大学,这样就可以帮助家里将农业生产变得更加方便,让家中长辈不再那么辛苦。长辈的话语在幼年的杨小丽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也让她冥冥之中选择了与农业相关的专业。
2010年3月,杨小丽因参加研究生面试,第一次来到了中国农业大学。自此,她与农大结下了永久的情谊。她在农大不仅学习到了更多的专业知识,而且也结识了许多优秀的老师同学。
导师张福锁院士对杨小丽一直关爱有加。在没有入学时便推荐其参加在成都的学术会议,领略大批优秀学者的风范。会后张老师还系统地给她讲解了学科的发展方向,并对她个人的未来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工作后再次重逢时,虽未走上推荐的道路,但张老师依旧予以热情的鼓励。“既然干都干了,那就好好干”。张老师作为榜样标杆,引领着杨小丽走上了为民奉献、助力乡村振兴的道路。
看今朝,实业为民助振兴
从2017年刚参加工作起,杨小丽就一直奋斗在乡村振兴最前线,积极推动科技小院落户四川的工作。虽因种种因素在当时未能实现,但杨小丽未曾轻言放弃,而是一直坚持。
在2018年中国农技协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杨小丽代表四川省农技协做了报告,再次提出将科技小院和农技协相结合的想法,得到了理事长柯炳生和副理事长张福锁高度肯定与赞扬。会议结束后杨小丽又陪同柯炳生理事长赴四川省凉山州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实地考察,为科技小院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在杨小丽的不断努力下,首批5个科技小院于2019年在四川落户,带动了当地产业的发展,得到了老百姓的高度认可。李晓林老师曾半开玩笑地对杨小丽说“把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的建设试点选在四川,主要是因为你”。
作为科技小院走出来的学生,杨小丽深谙科技小院的现实价值。彼时又恰好负责农技协方面的工作。也许是命中注定,也许是时机恰好,杨小丽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虽然后因工作调动不再负责农技协方面的工作,但她仍一直心系小院的发展,希望在自己的努力下,让科技小院在四川开出更绚烂的花,结出更丰硕的果。
2021年8月,杨小丽在四川省甘孜州乡城县乡村振兴局挂职,协助巩固脱贫攻坚重要成果,支援乡村振兴建设工作。她克服高原反应带来的不适,翻越海拔将近五千米的高山,辗转多小时才到达乡城县......客观环境虽恶劣,但乡城的老百姓都有一颗赤诚的心。他们热情好客的举动和真挚信任的眼神让杨小丽更加坚定了为民服务的决心。
杨小丽所在的单位是四川省省直定点帮扶单位,除此之外还有五家,涉及事业单位、医院、企业、金融机构等各个领域。杨小丽的主要工作是协调6家单位开展组团式的帮扶工作,希望能够通过组合达到“1+1>2”的效果。
到乡城县后,杨小丽立即对各个帮扶村展开调研走访,全面了解每个村的产业基础、发展现状等,并与其他10名帮扶干部共同商讨帮扶方案,结合各个单位的特长以及当地的发展需求,综合考虑,作出了合理科学的规划。
接下来的帮扶时间里,杨小丽努力协调各方,尽可能推进当初规划的实施。在她的组织推动下,乡城县建立了多个合作社,建立了高原水果科技小院,引进了科研团队开展产业可行性调研等。她们发动老百姓对核桃进行粗加工,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附加值;将牦牛肉进行分割分装,再冷链运输,保证肉的品质;把藏香猪做成罐头,延长保质期......虽然也曾遇到重重阻碍,但杨小丽总能带领百姓披荆斩棘、乘风破浪,带领百姓走向更加幸福的生活。
杨小丽和米国华老师合影
望未来,齐心协力谋发展
目前,我国乡村振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面临不少问题。对于我国乡村振兴的未来规划,杨小丽有以下的观点。
第一点是关于“人”。人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首先要从人的思想层面进行转变。要提高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化被动为主动,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其次要培养本土化的接班人。脱贫攻坚之初是以受帮扶为主,但这并不是长久之策,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帮扶固然重要,但要想从源头上解决问题,还必须培育本土化的人才。最后要进行帮扶力量的转型,不能仅仅依靠政府单方面的努力,还要借助社会各界的力量,集中力量办大事,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第二点是关于产业。要进行主导产业的再取舍过程,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脱贫攻坚时期的产业并不一定适合现在的发展,对不具备有顽强的生命力的,应当进行筛选和优化。同时要发挥“市场”这一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最大程度的激发产业的活力。第三点是关于乡村建设的问题。要解决好历史遗留问题,重视脱贫攻坚中非贫困村的发展,把针对于曾经的贫困村的特惠政策向普惠过渡。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未来,杨小丽将继续不忘初心、坚定不移地走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让阳光照进更多百姓的心田。杨小丽(左一)工作剪影
文字:法学222 苏怡桦
编辑:朱新蕾、荆彦婷
以此为基础,分别于2019年、2021年出版了《中国农业大学校友风采录》丛书第一部和第二部,展现了在各个时期,农大人响应祖国号召,肩挑使命、砥砺前行的精神面貌。未来也将继续将优秀校友的故事收录成册,以飨师生校友,欢迎大家提供线索,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一起推荐身边优秀校友吧~
问卷将采用匿名调研的方式,欢迎大家参与~
往期回顾
校友故事 | 邵根伙(88届硕、91届博):在祖国大地播撒农业兴旺的火种
校友故事 | 吕名礼、吴竹夫妇:人生这道数学题,你做对几道?
校友故事 | 高福:高考不是唯一起跑线,是不断提升的新起点校友故事 | 刘含:英伦奋勇逐梦,挑战创业人生
校友故事 | 刘宁:从中以楼到科技部再到蒋坝村,砥砺初心,见证成长
校友故事 | 王建忠、郑文静:你守望稻田,我守望你——农大伉俪的校友故事
校友故事 | 张辰亮 : 增长见识,提升自己,把感兴趣的东西玩精玩透
校友故事|党建友:风吹麦浪吹来丰收希望,踏实黄牛耕耘为民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