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秘诀,如何治疗心悸效果会更好!
| 点击上方蓝字或长按右边二维码加关注 |
☞ 十四经络动图
☞ 舌诊辩诊大全
☞ 【视频】小儿推拿视频大全
☞【视频】彭鑫博士讲中医古法婴幼养生全集
☞【视频】道家八段锦教学示范
☞【视频】易筋经教程,简单易学
☞【视频】曲黎敏黄帝内经第一部(1-18集全)
☞【视频】张秀勤--刮痧保健康(1-16全集)
☞【视频】杨奕老师视频大全
现代医学中的器质性心脏病、心肌炎、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心房颤动与扑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力衰竭,以及一部分神经官能症等,有惊悸、怔忡表现者,均可按本病灸法辨证灸治。
心悸的发生,常与体质虚弱、饮食劳倦、痰饮淤阻、情志刺激等因素有关。
《济生方》说:“惊悸者,心虚胆怯之所致也。”胆性刚直,有决断的功能。凡因各种原因导致心虚胆怯的人,一旦遇事,如忽闻巨响,突见异物,或登高涉险,则心惊神摇,惊悸不已。
“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因寒邪侵袭,寒性凝聚,而使血液运行不畅甚至瘀阻,或由于心气不足,心阳不振,阳气不能鼓动血液运行,均会导致心脉瘀阻,而引起心悸怔忡。
(1)症状表现:心悸气短,自汗乏力,动则悸发,静则悸缓,伴有头晕。舌苔薄白,舌质淡红,脉象细弱。
(2)灸疗原则:补益心气。以取任脉、足太阳、手厥阴经穴为主。
(4)随症加穴:①失眠者,加神门;②善惊者,加大陵;③多梦者,加太冲。
①艾炷直接灸:每次选用2~4个穴位.每穴灸5~7壮,每日灸1次,10次为1疗程。
②艾条温和灸:每次选用3~5个穴位,每穴灸15~20分钟,每日灸1~2次,7次为1疗程,每一疗程间隔3天。
③温针灸:每穴灸15~20分钟,每日灸1~2次,7次为1疗程,每一疗程间隔3天。
④灯火灸:施灸程序先上后下,先背后胸,3~5天灸1次,重证每日灸1~2次,施灸时避开原灸火点。3~5次为1疗程,每一疗程间隔5天。
(6)方义说明:气会膻中与心俞同用可调补心气,气海、关元培补元气而固本,间使宁心安神,主治心悸、心痛。五穴相配,标本同治,心慌、心悸可止。
(1)症状表现:心悸不安,气短自汗,动后易发,神疲肢倦,纳呆腹胀,头晕,失眠,面色不华。舌质淡红,脉象细弱。
(2)灸疗原则:补气养血,宁心安神。以取任脉、足阳明、足太阳、足少阴经穴为主。
(4)随症加穴:①夜寐不宁者,加心俞、厉兑;②头晕目眩者,加百会、风池;③气短自汗者,加大渊、阴郄。
①艾炷无瘢痕灸:每次选4~6穴,每穴灸3~5壮,每日灸1次,艾炷如麦粒大。
②艾条温和灸:每次选4~6穴,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灸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天。
(1)症状表现:心悸短气,时发时止,受惊易作,心胸痞闷胀满,恶心或吐痰涎,食少腹胀,渴不欲饮,头昏失眠,微信搜索zyk38142804,烦躁梦纭。舌苔白腻或滑腻,脉弦滑。
(2)灸疗原则:清热化痰,宁心安神。以取手少阴、手厥阴、足太阳、足少阴和足阳明经穴为主。
(4)随症加穴:①大便秘结者,加天枢、上巨虚;②头昏失眠者,加百会、印堂;③惊悸不安者,加间使、魂门。
①艾炷着肤灸:每次选4~6穴,每穴灸3~5壮,艾炷如麦粒或黄豆大,每日灸1次,5次为1疗程。
②针上加灸:每次选4~6穴,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灸1次,5~7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6)方义说明:大椎、丰隆以清热化痰;神门、心俞与太溪、肾俞相配,补北泻南,使水升火下,水火既济,天地始可交泰,则心悸之疾自可愈矣。
(1)症状表现:心悸不安,胸闷短气,或有心胸疼痛时作,痛有定处,痛似针刺,或形寒肢冷,面色晦暗,唇色青紫。舌质有瘀点或瘀斑,脉涩或有结代。
(2)灸疗原则:活血通瘀,行气和络。以取手少阴、手厥阴、任脉、手太阴、手阳明经穴和有关奇穴为主。
(3)灸疗处方:通里、内关、郄门、巨阙、患门、太渊、足三里。
(4)随症加穴:①夹有痰浊而胸满闷痛者,加丰隆、脾俞;②络气痹阻而胸郭闷窒者,加膻中。
①艾炷隔姜灸:每次选4~6穴,每穴灸3~5壮,艾炷如半枣核大,每日灸1~2次,或隔日灸1次,5~7次为1疗程。
②针上加灸:每次选4~6穴,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灸1次,5~7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1)症状表现:心悸易惊,忧思劳心加剧,五心烦热,少寐多梦,眩晕,盗汗,耳鸣面赤,急躁易怒,腰痛遗精,口干少津。舌质红,苔薄黄,脉细弦而数。
(2)灸疗原则:滋阴降火,宁心安神。以取手少阴、手厥阴、足少阴经穴为主。
(4)随症加穴:①心中烦热者,加大陵;②少寐多梦者,加心俞、肾俞;③头晕目眩者,加百会、风池。
①艾条温和灸:每次选4~6穴,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灸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天。
②针上加灸:每次选4~6穴,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灸1次,5~7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6)方义说明:少府、太溪、照海,补北泻南而滋阴降火;手少阴经之原穴神门、络穴通里与手厥阴经之络穴内关相配,俾调整心之功能而起宁心安神之效。
(1)症状表现:心悸气短,微信搜索zyk38142804,动辄尤甚,胸闷倦怠,形寒肢冷,食少纳呆,头晕目眩,面色苍白,自汗。舌质淡苔白,脉象沉细无力或结代。
(2)灸疗原则:温阳益气,宁心安神。以取手少阴、手厥阴、任脉、足阳明经穴为主。
(3)灸疗处方:神门、内关、膻中、气海、关元、神阙、足三里。
(4)随症加穴:①胸闷气短者,加太渊;②头晕目眩者,加百会、风池。
①艾炷隔姜灸:每次选4~6穴,每穴灸5~7壮,灸炷如半枣核大,每日灸1~2次,10次为1疗程。
②艾炷隔盐灸:每次选2~4穴,多用腹部腧穴,每穴灸7~15壮,灸时用中等艾炷或大艾炷,并可根据病情灵活掌握之。
③艾条温和灸:每次选4~6穴,每穴灸10~15分钟,5~10次为1疗程。
灸法治疗本病有一定的效果,但古代灸法治疗心悸的文献比较少,必要时,可结合中西药物治疗。
昨日分享:
精选阅读:
⊙版权声明:文章及图片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免责声明:本平台偏方和中医食疗、经络养生知识仅为分享普及中医常识,不做为处方,如有需要请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