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知青丨陶海粟:我在陕北接受“再教育”

陶海粟 新三届 2018-12-26


老编的话:今年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50周年。本号开辟的“知青”栏目,将重点分享知青朋友的纪实性文图稿件,期待您的支持。本号对知青朋友“不堪回首”和“青春无悔”的争论不持立场,只愿意提供一个网络平台,供大家回忆、再现、追思、反省那一段难忘岁月。


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   


        陶海粟,1969年从北京清华附中到陕西省延川县段家圪塔大队插队,1971年被招聘为干部,曾先后任延川县团委书记和公社书记。1978年2月考入北京大学,毕业后曾在中央书记处研究室工作。现为摩科瑞能源集团亚洲区执行董事兼中国公司董事。



1968年,我正在北京清华附中等待毕业分配。当时听说班里会有十几个北京工厂的就业名额给家庭出身好的同学,其他人都要到农村去插队落户。虽然我也希望留在北京,但自知按出身排队是轮不到我的,于是在听到毛泽东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接受“再教育”的最新指示后,我就报了名,提前和其它年级的同学一起去延安地区插队,开始了我长达九年的“再教育”历程。


        下乡之前,我们对农村的了解大多来自“朝阳沟”“李双双”等文艺作品,在那些作品里,农村是一片“花好月圆”的“艳阳天”。但我们眼中看到的,却是一幅令人震撼的截然不同的图画。那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都处在一种近乎原始的状态。在学校时吃 “忆苦饭”觉得难以下咽,但在那里是很多人的家常便饭。城里人一些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对农民来说都是难以企及的。绝大多数人一辈子不知手纸为何物,土疙瘩就是代用物;妇女们把炒热的沙子装在布袋里权作卫生巾。

        离校前我们刚刚经历过对“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狂轰滥炸,都知道刘少奇等“走资派”反对毛主席的“三面红旗”是他们的滔天罪恶。可农民兄弟们却给了我们讲了完全不同的故事。很多农民在被问起记忆中最痛苦的日子时,回答的不是万恶的旧社会,而是大跃进、“一大二公”、吃大食堂时期。


延川的土路


有一个老乡告诉我,”大跃进“时,冬天下雪后,上面动员浩浩荡荡的社员队伍担着雪送上山,据称是为了防春旱。这种荒谬的故事每人都可以讲出一大堆。我们在那里时各种荒谬的事仍然在发生,比如我们生产队为了完成上面硬压下来的粮油收购任务,有时不得不到黑市上高价买了再低价卖给国家。

        我们的课本说,农民是工人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可我们没有想到,这同盟军和主力军在现实中的地位之差竟是如此之大。过去有一首歌唱到“工农都是受苦人,快快起来帮红军”,但解放二十多年了,“受苦人”的称谓居然还在这块曾经的红色根据地使用着,不过它只保留给了农民。户籍制度把人群划分成为人上人和人下人。工人和干部等吃“国库粮”的,被陕北农民称为“公家人”,而把自己称为“受苦人”。那个时代,从“受苦人”身份转为“公家人”,比登天还难,比登龙门还荣耀。

        我们一直听到的宣传都是说,组织起来的道路是社会主义的金光大道,但我们看到的却是在组织起来的劳动中普遍存在的怠工现象,组织的规模越大,怠工的现象越严重。

1976年自愿到新胜古插队的北京知青和张河乡公社书记陶海粟合影留念。前排左起:焦志辉、汪海升、陶海粟、陈丹、杨雯;后排是赵建军、张文进、白云涛(鲁伯江摄)


我在张家河公社担任书记后第一次下乡,沿着张家河川道南行,这一年大旱,平坦的川地里大片玉米枯黄到腰部以上,但是在向塬上爬的时候,却看到山坡上几片农作物葱绿挺拔,没有一丝旱象。我惊奇地问同行的干部:“为什么川地的庄稼还不如山坡地的庄稼?” 他笑笑说: “这是自留地。” 


虽然作为“资本主义尾巴”的自留地比集体田地的生产力高,这对在农村生活的任何人都不是秘密,但如此鲜明的对比还是令我感叹。当时流行的口号是“大河有水小河满”,但农民想的是,我再卖力气,大锅里增添的那点儿饭拨到我的碗里能有多少?

        不论是在我和农民一起做“受苦人”,还是后来当公社干部做“公家人”的年月里,时时能感受到上面所说的各种各样的困惑,感到农民兄弟遭受的种种不公,感到口号和实际的不协调,感到各种各样的做作、虚夸和谎言。固然,我们不是什么先知先觉者,当时还没有能力把握这些现象背后的理论上、制度上的原因,更没有能力把握这些现象与那场贯穿二十世纪的空前规模的人类社会实验运动的内在联系。但是,经过那九年的社会实践的再教育,培育了我们与普通老百姓的情感,塑造了我们的人格,为在适当的条件下拥抱新思想、新世界做了准备。

        1976年9月的一天,一位农民来到我在张家河公社的办公室,拉着我的手嚎啕大哭:“陶书记,毛主席没了,我们怎么办啊!以后谁再给我们发放救济粮啊?” 我不知怎么回答他。他当时不知道、我当时也不知道的是:正是这个契机,将会给他的生活带来巨大的转机,带来远比一点儿救济粮更美好的事物。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也会走向一条完全不同的、更充满希望的道路。


张家河公社欢送陶海粟(二排左7)上大学留念


        1978年春我考入了北京大学经济系。上学期间,曾在暑期自费到河北农村作包产到户调查。四年后毕业后分配到政策研究机构,第一个参与的课题也是包产到户问题。当时上上下下对这个问题的争议仍然很大。但由于在延川九年再教育的生活积累,我毫无保留地、全身心地拥护包产到户和其它农村改革政策,以及后来推向城市和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各项改革。

        现在,我在北京的各个角落见到那些在城市闯生活的农民工,心中都涌动着浓浓的暖意,因为我知道,他们和我的陕北父老兄弟姐妹们有着同样的昨天和今天,我为他们的新生活感到欣喜,也为他们仍然面临的问题感到焦急。


我们的国家在改革开放的路上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虽然造成不公、腐败、压抑、谎言的各种虚幻苍白的理念和巧取豪夺的利益集团还没有完全退却,但生活终究会为自己开辟道路。一切不符合人民愿望的、不符合理性和人性的东西,终究会让位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流。


陶海粟(右)与延川插友近影



陶海粟专页

陶海粟:知青“青春无悔”辩

陶海粟与习近平的一幅合影及其他

陶海粟:习近平在陕北的七年知青岁月

陶海粟:北京知青重返延川回馈父老乡亲

陶海粟:挑战权威的初生牛犊

陶海粟:邓力群之子邓英淘的学术人生

陶海粟:准确踩到历史"点"上的儒商杨滨

 林双林: 从农家娃到大学教授

陶海粟:“屠夫状元” 任保山

 陶海粟:山西厅官杜创业

陶海粟:延长生命与活出精彩


原载作者微博“北京西米”,本号获作者许可转载



知青阅览室

1967年六千长沙知青大逃亡始末

叶志杰:我可能是全国年龄最小的知青

女知青春节回家探亲记

常露莎:知青年代的“春运”往事

两个女知青的艰难回京之旅

李泽骏:从延安到北京奔波跋涉的探亲之旅

揭秘上山下乡时期知青的三种婚姻恋情

孙维真:春节前我被派回南京城里"偷粪"

龚凤乾:和林格尔,我心中永远的第二故乡

张立生:“难以克隆”的知青婚礼

石明诚:上海知青在延边的历史记忆

石伟波:一波三折的招工返城

王虹:插队的日子

王宗禹:谷前堡纪事

李大同:草原归去来

美国90后女孩寻访中国知青"赤脚医生"

匡亚明女儿李军:

长眠在黑土地的生命芳华

梅长钊:苍凉的归途

忘不了台风中牺牲的36位知青战友

外交官父亲到北大荒给女儿扫墓,

像给女儿梳头一样

田晟:有一朵花儿无枝可依

孙立哲:生命烈焰,在压力中爆发

陶海粟:知青“青春无悔”辩

冯骥才:那些上山下乡的女知青

梅长钊:30年后我回乡下设宴感谢乡亲们

陈凯歌:下乡时我带了十管特大号牙膏

明瑞玮:社员忆苦思甜不忘“三年困难时期”

朱志宏:我在木瓜会种瓜看瓜偷瓜

周锤:北大子弟沈因立的决绝选择

曹建国:沉重的道别

于慈江:读食指的诗《相信未来》

陶海粟:北京知青重返延川回馈父老乡亲

刘晓阳:上山下乡,我有自愿

李向前: 他们的名字叫"六九届"

刘晓阳: “知青”李三友个案

孙春龙:遗落陕北的知青爱情

潘婧:一个白洋淀女知青的心路历程

赵凡:终结上山下乡运动的关键人物

邓贤:知青大返城,竟因为一个女知青的惨死

叶辛:中国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落幕

陶海粟:习近平在陕北的七年知青岁月

陶海粟与习近平的一幅合影及其他

习近平忆延安插队:它教了我做什么

青年王岐山的陕北插队岁月

李克强与他人生途中的七个引路人

程虹:遇到李克强之前的知青岁月

朱志宏:插队返城房东差点把我当小贼

知青时代的革命化元旦

马晓力:北京知青陈丽霞,永远留在北方的草原

马晓力的草原情:蒙古额吉没有白疼你们

唐燕:下乡插队时,我们不懂爱情

老鬼:姜傻子一定要在草原咽气

季&袁:女生给男生送饭票被拒之门外

季思聪:这次不是学农,是真的插队当农民了

嫁给深山农民女知青:"我没后悔过!”

刘晓阳:从插队到洋插队的北京姑娘

刘晓阳:插队朋友顾家錡和他的母亲

纪敦睦:一位本该成为大师级的人物

我的疯娘痴父:一个时代的爱情绝唱

冷明:火勒旮弃,一个北京知青的命运

清秋子:老三届1960年代的青春记忆

王洛宾儿子王海成与罗哲毅的过命交情

许晓鸣:我为什么嫁给内蒙古草原牧民

葛有彦:西藏高原上飘逝的年轻生命

郭爱平:村里有个姑娘叫春香

蒋蓉:下乡第一晚,六个女孩和衣同床而睡

蒋蓉:小狗赛虎幸运与不幸的一生

蒋蓉:哥哥的小芳

蒋国辉:我在嘉陵江上当纤夫

蒋国辉:一个煤黑子的高考逆袭

张晓岚:历尽沧桑,今天她在哪里呢?

张晓岚:那一年我差点没过政审关

冯印谱:在“李善人”大院批林批孔

冯印谱:农业学大寨,越学越贫穷

冯印谱:我在样板戏里“跑龙套”

冯印谱:毛主席像章做了定亲礼品

梁志全:上山下乡与知青定律

吴畏: "半夜鸡叫", 为了那一碗美味的"米干"

王世浩:兵团老战士肖竹文

卜新民: 认命当农民

卜新民:我在乡下的两次辞“官”

珊伊:被放逐的红卫兵女孩

吴思:我在乡下的极左经历

姜和平:夜搜苏修特务记

马小冈:当知青遇见司马迁

李霄霞:满山跑“落草”黑山寨

吴工圣:一路走来  知恩感恩

王世浩:北大荒的第一天

王世浩:兵团老战士肖竹文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永远的新三届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


征 稿


新三届公号向新三届朋友征集稿件

主题一:新三届人的高考之路

主题二:新三届人的大学时光

主题三:新三届人的文革经历

主题四:新三届人的上山下乡

主题五:新三届人的当兵岁月

主题六:新三届人的爱情故事

主题七:新三届中的菁英人物

主题八 新三届人的职业生涯

主题九:新三届人关注的话题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
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