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给你三年时间,你会让自己发生什么改变?
点击上面蓝字“体验大地”关注本公众号
假如给你三年时间,你会让自己发生什么改变?
从一个孩子四年级就潜伏在小升初的群里,初一开始就潜水中考群“用心”的老母亲,变成了一个中考前都处变不惊地让孩子请假在家学习,和孩子共同走滚烫的人生路的智慧妈妈,天知道这三年来她都经历了什么?
从一个想帮孩子少走弯路,后来才明白所谓捷径才是弯路的妈妈;从一个专注于培养学霸的“好妈妈”成长为一个关注孩子身心健康、精神发育与孩子共同成长的“partner”;从一个要事事为孩子安排,愿他按部就班地成长,到希望孩子能拥有一个有诗意的人生,而不是众人眼中“成功”的人生。这三年来,她又学到了什么,改变了什么,收获了什么?
读小王子妈妈的五篇文章,你会看到一个爱学习的母亲的成长史!令人慨叹,深深感动……
01
2018-09-19
遇上史老师我才知道
所谓捷径才是弯路
文丨小王子妈妈
我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妈妈。关于教育也从来没有自己独立的主见。但是我喜欢学习啊,见到国外的快乐教育、素质教育的好理念,我就发誓一定要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不过我也是个充满矛盾的人,看到别人的娃由于从小勤学苦练在各类竞赛里获奖,就会看家里这个佛系少年不顺眼,懊悔当时怎么没严格要求,让他好好刷题,认真练字,练上一门乐器,或者逼他小学就把新概念2给学完,那我现在得多有面子省心啊。看着孩子明明有潜力,但是就只满足达到班级中上,不肯追求卓越,我就会自动播放一段:如果你不能稳定在班级前十,你就不能保证年级前一百五十名,你不能保证在年级前一百五十,你就没办法上市里最好的两所重点中学,上不了重点中学,你就别指望考上满意的大学。你别想着考不好就将来出国,出国也要英语好,让你背单词你也不背,人家外国人英语都比你还好,你还得有自己擅长的科目。要不你现在就去做两道竞赛题去?
跟大多数的妈妈一样,我总是会焦虑。我在孩子四年级的时候就潜伏在小升初群了,初一开始就开始潜水中考群,就不提最近加入的信息奥赛群和留学群了。我想我早点下手多花点时间做点调研,冲在前面摸清情况,就能够帮助孩子少走弯路,给他指出最有效率的成功之路。
直到,我遇上了史老师,我才知道所谓捷径才是弯路。
初识网课
初识史老师的网课是2017年的春天,跟一个朋友微信聊天时她提到儿子正在上一个语文网课,孩子挺喜欢,她还特别强调这个课跟一般语文课不一样。那时候乐乐正在小升初,杂事比较多,并没怎么放在心上。心想:“还能怎么有趣呢,不过就是那些文史知识加上解题思路嘛,最多就是老师比较幽默会哄小孩子罢了”。大概两个月后,择校基本折腾完毕,开始琢磨小升初衔接的事了,才又想起朋友口中那不一样的语文课。
朋友很快给我发来了课程规划和课堂的PPT。嗯, 这确实是一个不一样的语文课。课程规划就很吸引眼球,既包括经典阅读,电影赏析,同时又关注着孩子成长的方方面面。如果能让孩子在读经典的过程中提高语文成绩,那真是太好了。只是时间紧张的情况下初一的孩子应该选择哪个课呢,从小学到大学,还是中学课?群里咨询下来的结果是:初一的孩子建议上从小学到大学。嗯,跟我想要的答案不一样,于是我展开了一番调查研究。小大课面向的是小学中高年级,听说还有不少小学二三年级的孩子也在上,上这个课会不会节奏慢,炒冷饭,浪费时间啊。中学课有挑战,但是我孩子更喜欢中学课规划的内容,再加上听说有几个小学六年级的孩子春季就跟中学课一起上了。既然别的孩子可以,我们也行。即便中学课有难度,那就算只理解了一半,收获也比小大课多。就这么定了。下这个决心时,我早就把五年级时乐乐由于跟不上(多数是初中生的)机器人课的难度,变得兴趣索然,后来干脆放弃了坚持四年之久的机器人的事情忘了个精光。
从跳一跳到蹦极的中学课
对于中学课的难度,我是有充分认识的。所以小升初的暑假里跟孩子一起回放了中学课一期。中学课的很多书目我也没看过,所以我也很起劲的跟孩子一起预习,一起上课。刚开始的时候,一次3-4个小时的课程经常要分两三次才能听完。老师提问时,时不时还要暂停,跟儿子一起翻书,跟儿子两人分别作答,然后才继续听同学的回答和老师的引导。中学课的同学们真是才华横溢,回答问题时一个个侃侃而谈,虽然我有时候觉得他们扯得有点远。但相比之下,我们娘俩的回答真是简单又肤浅。非常神奇的是,史老师从不直接给出答案,只是引导大家说出自己的想法并一一记录在PPT上,最后竟总能理清思路,总结出完美的回答。几次下来逐渐也改变了我以前根深蒂固的一个偏见:那就是讨论是一件浪费时间的事,直接指出正确的思考方向才是有效的(我才没有那么浅薄,认为直接给出正确答案才是最有效的,哼哼)。大家七嘴八舌,观点纷杂,花了很多时间,绕了很多弯路,最后才逐渐达成共识,豁然开朗。这看似低效的方法,却在思想风暴的过程中慢慢教会了孩子如何思考,如何在无人指路的时候自己能够逐渐摸索到正确的回答。
慢慢的,一鼓作气听完四个小时的课也不是什么难事了。乐乐适应并喜欢上了这样的思想盛宴。再往后的中学二期、中学三期课孩子已经可以独立的上直播了。每次只要投喂足够的水果和零食给他,哪怕连续奋战四个小时,乐乐也乐此不彼。不过由于中学课的难度摆在那儿,大多数的作业都超过了孩子的生活体验或者思维能力,初一的孩子确实难以下笔,不过我想,就算不写作业,能跟着课程读些经典也是极好的。
与此同时,群里关于初中生到底应该跟小大课还是中学课的咨询一直没停过。老师给出的建议是:初二以下建议上小大。如果基础确实好,那么建议从中学一起开始跟。我们就是中学一期跟下来的,所以我并没太当回事。期间也言不由衷的问过乐乐,他确实非常喜欢中学课的氛围。相比起跟那些奶声奶气读课文的小学生一起上课,乐乐当然选择了跟那些虽然并不认识但又仿佛很熟悉的哥哥姐姐一起上课,那真是一种享受。
如果没碰到中学四期,这样岁月静好的日子恐怕会一直持续。我至今还记得刚看到中学四期《选择滚烫的人生》的规划书时,觉得自己都要燃起来了,有这么多经典啊,都是我想跟着读的。暑假里就迫不及待的跟乐乐一起把推荐书目过了一遍。不过当看到海明威和余华的作品时,就开始犯嘀咕了,作者到底打算讲什么啊。果不其然,两次课下来就开始凉凉了。
既然我都觉得难,那就不用说乐乐了。这当然都是无视“中学课适合高中生”这一建议的后果了。厚着脸皮又一次跟史老师咨询,史老师吐血劝说:所谓捷径才是更远的弯路。撞了南墙的人这才终于幡然醒悟。孩子成长过程中该经历的东西,一步都不能跳跃,不然以后只会用加倍的时间弥补。于是不得已心服口服的转场从小学到大,舍不得放掉的中学课就作为加餐吧。回过头来想一下,要是一开始就能听进史老师的劝说,不追求所谓“效率”,不去幻想自己的娃具有超越年龄的能力,老老实实跟从小到大的课,让孩子跟着够的到的难度,进行深度的思考,或许也能写出几篇打动人心的作业了吧。
动身,共赴一场惊人的旅行
作为一个讲究效率,注重结果的理科女生,交这个作业我心里是有些为难的。如果我的乐乐能够像果果、仁儿那样的课堂小明星提交出高质量的作业,或者有着中学课里树上的卡夫卡那样霸气的语文成绩,那我一定会很乐意跟大家炫耀分享我的教育心得的。没有耀眼的成绩,那这一年我们都收获了什么呢?那就是在这一场惊人的旅行中,我们动身出发啦!
中学课的难度对于初一的孩子来说能跟着听个一知半解已是不易,但孩子还是不断给了我一些小惊喜。从潜水到偶尔也在讨论区回答一些简单问题,从一言不发到尝试排麦,但最让我惊奇的是在中学第二期的电影课《爆裂鼓手》刚刚结束后,乐乐跑过来告诉我说他今天要写作业了。网课下课已经接近十一点半,我睡眼朦胧的建议他要不要明天再说,他激动的摇着头说:我等不了,我必须立刻动笔。孩子在电脑旁奋战到凌晨,终于完成了他中学课的第一篇作业。我当时立刻发了短信给史老师报喜:我们终于动身啦。
作为中学生家长,从小学时90+到刚入中学70-80的平均分,家长的焦虑是不可避免的。幸运的是,这个过程我还不算煎熬。初一的第一次期中考试中,乐乐的语文就得了班级第二,而且用乐天派自己的话说,就是不看作文的话就是班级第一呢,哼哼。作为一个理工男,小学时在奥数、机器人和编程竞赛中都曾小有斩获,但不喜读经典也从未上过语文培训班的孩子,竟然在这次据说有中考难度的考试中取得了这样的成绩真是让人意外又窃喜,莫不是暑假陪孩子上网课有了效果?之后语文成绩基本保持在中上水平,虽然时有波动,但似乎心里有一根定海神针,跟着史老师的课思考的孩子,最终会在收获成长的同时“站着”拿高分的,所谓播种有时,收获有时嘛。
如果没遇到史老师,那个小学五六年级还在看《米老鼠》漫画、《查理九世》和《皮皮鲁》的孩子,不会接触到这么多大家经典,主动捧起《1984》《云图》《明亮的对话》这样的书;如果没遇到史老师,那个喜欢看搞笑电影的孩子,不会知道可以像精读文章那样去欣赏一部好电影;
如果没遇到史老师,我永远不会知道小家伙的脑袋里其实时时刻刻都在进行思考。面对思品课“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这一明显政治正确的选项,孩子竟然没选。当我回放了《正义》那讲,听过《最后一个女巫》的故事后恍然大悟,终于理解了宝贝哪怕明知道会被扣分也坚持不选的道理;在做阅读理解题时不着急答题,拿出烧烤精神指出文章中比喻论证的不严谨。当我训斥他:别废话,只管答题就好时一针见血的指出:老妈,是不是不管文章说什么你都不加思考的觉得那肯定是对的,哪种敏锐让我自愧不如。
史老师的网课不仅仅是语文课,它还是历史课,经济课,思辩课,两性课,包括了孩子成长的方方面面。在史老师网课的影响下,乐乐花两天时间读完了《小岛经济学》(要知道之前我买的财商启蒙书《小狗钱钱》《柠檬水大战》放了几年都没读一页),暑假时又颇有兴致的听起喜马拉雅上的《复旦经济学启蒙课》。如果没遇到史老师,我会以为乐乐就是一个喜欢数学和编程的理工男,他会按照我的设想将来从事目前看来很有前途的AI、大数据或者算法方面的工作,从未设想过孩子其实还可以创造属于他自己的无限可能。
幸运的是我遇到了,遇到了史老师和她的网课。这一年多的网课学习经历,特别是最近的课程调整,让我理解了很早以前就听到的一句话:不要试图帮助孩子绕过他本该经历的困难,超越他本该经历的成长过程,如果小时候不让他跌跟头,只怕将来的跟头会跌的更重。
很幸运。我们已经动身出发,接下来的旅程,我相信我会很笃定地、陪着孩子,慢慢的走,走在一条长长的路上,培养一个“和谐发展”、渴望“滚烫人生”的孩子。
插图:蒋筱寒
02
2018-12-14
再次回放了史老师的家长课
我总算拿到了“家长上岗证”
文丨小王子妈妈
上史老师的课就像读经典书,开始的时候并不一定体会出她的好,唯有多读几遍方能体会其中的妙处和史老师的苦心
记得有一阵子,社会上提出“父母上岗证”的说法,对此我深表赞同,那些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家长真的应该好好学习一下。至于像我们这样的高知家庭,那可都是讲道理的家庭呐。不过,以往教育孩子过程中跟孩子斗智斗勇的经验告诉我,教育孩子确实需要一些技巧和方法。
于是在乐乐小升初的刚开始接触史老师的网课时,我毫不犹豫的报名了史老师的第一期家长课。那时候我对史老师的课有多好还不了解,只是本能的感觉到:孩子读初中了会比较难管,我得跟老师和其他家长多学习多取经。比如怎么应对孩子的叛逆期;怎么管理孩子的手机和游戏问题;怎么才能让孩子快速适应中学生活;怎么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其实我心里是想怎么才能把孩子培养成学霸,成为“别人家的孩子”)
我可是超爱学习的行动派,家长课我可是一次直播也没拉下。家长课一共六次,我当时觉得收获最大的是第一课:“如何陪孩子读书”,这节课里史老师通过近几年高考的语文题,让家长认识到一个现实,就是高考题目真的很灵活,是真正考验孩子能力的,绝不是死记硬背靠套路就能得高分的。说的太对了,接下来孩子中学的学习决不能死读书,除了要考试好,还要培养能力。
其他的几节课,如果不是再次回放,我印象都不是太深。都是通过小寒,以及史老师几位学生的一些案例,讲了孩子成长中孩子和学校老师,家长的一些冲突。“不要把孩子拱手送人”(我才不会,我总共才这一个儿子,就连老公有时候要教训孩子我都看不下去);“发现我们的孩子”(这个我知道,我家宝宝是个擅长理工的巨蟹男);不把控制当做爱(我可是众人眼中温柔又有耐心的妈妈啊,我才没有控制我的孩子);跟孩子一起寻找出口(那是当然,孩子碰到困难,肯定跟孩子一起解决问题)。对了,还有一讲“摆脱原生家庭伤害”(因为不太想回忆,所以暂时还没有重播)
老实说呢,当时觉得这个家长课是比较侧重心理学的,举的案例也比较极端,我从来没设想过我和我的孩子会面临那些情况,走到那种地步。当然课堂上一些家长的分享,让我知道极品老师,极端状况,还是经常会在学校出现的,因此这个家长课确实会帮助到这些孩子和家长。但是对于那个成绩还不错(当然还可以更好),性格温和敦厚宝贝来说,似乎离的比较遥远。而我比较关注的,如何管理孩子的手机和游戏,如何让孩子有效率的学习这些问题的具体措施,涉及的倒不是很多。
暑假家长课结束后,秋季孩子就开始跟史老师的直播课了,直到现在已经差不多两年了。这两年里,孩子先是跟史老师的中学课,后来又转到小大课。这个课程调整说来话长,当时是不得已改回“从小学到大”课堂的,但是在课程调整前后,特别是孩子转到“从小学到大课堂”后的改变,让我对史老师心服口服,只后悔没早听史老师的话。每次孩子直播课后,我都会第一时间回放,一个是自己对课程内容也很感兴趣,一个也是想看看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在这个陪伴的过程中,我自己也从课程有不少感悟,也慢慢有了一些改变。
我也时常与史老师交流,她很欣慰看到我们这些家长的转变,也感叹:“你们这些家长比孩子难教多了”。确实是的,一个不经意的评论,就能让史老师看出我心里还存有“妄念”(总是不自觉的喜欢把孩子与别人家的娃比较,跟大的也比,跟小的也比)。在史老师的课上我也学了很多道理,但这些道理用来劝别人的时候我总是淡定自若又充满理智,一旦轮到自家孩子就难免要焦虑上火(因为总是下意识的认为,自家孩子无论从遗传学,还是我们提供给他的教育资源,都不能简单的跟平均值比,应该有更高的要求和目标)。我也对史老师还有其他熟识的网课家长说,要多敲打敲打我。在这个背景下,我开始回放史老师的第一期家长课,开始“自我敲打”。
课还是那个课,我已经不是当年那个暑假的我了。再次按下家长课的播放键,我不是为了怎么管好孩子,而是想时刻提醒自己怎么做一个好家长。
还是小寒和史老师学生的案例,但孩子一年半的初中生活和变化,让我在听课时能更有带入感了。我曾经以为娃作为正态分布中间正常的部分,甚至是右侧偏优秀的部分,这些极端案例跟我不会有半毛钱关系。但是身边看到和听到的,这种老师、家长在教育孩子中经常走入的误区却屡见不鲜,相差的也可能就是一根稻草。回放时听着家长课史老师的分析,听着其他家长的讨论,以及史老师念出来当年我无知又不自知的发言,不由得背后直冒冷汗。
如果不再次回放家长课,作为家长的我,在学校老师出现案例中的情形时我会站在孩子一边作为他的强大后盾,替他伸张正义吗?还是说会跟以前一样告诉孩子:“这个社会本来就是残酷的,你将来走到社会上碰到的还更加多咧”。如果我的孩子碰到案例中有辱孩子人格的情形,我会不会虽说心中不快但又懦弱的不敢与老师当面理论,无可奈何的把它当做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历练、磨难和成长的痛苦”,或者更有甚者会以让孩子“长记性”为理由助纣为虐?
如果不是再次聆听,我还以为父母跟子女之间的极端矛盾只会出现在没有文化的家庭,是简单粗暴教育的后果,像我们这种父母都受过高等教育的家庭才不会出现呢。其实家长课提到的案例中不乏家庭条件优越,父母也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或者事业小有成就的人。这不就是我自以为不会有问题的家庭吗?细细想来这种家庭才更有它的危险之处。正因为父母受过高等教育(姑且称为教育吧),所以往往自以为是,更不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反而会对孩子“不听自己充满睿智和人生经验的劝说”更加无法理解,更加痛心疾首,因而更加会按照自己的“成功经验”,和社会对成功庸俗的定义来培养孩子,嘴上说是为了孩子的前途,又何尝不是为了自己的面子。(至少不能比自己差,丢了自己的面子)
我也曾经对于目前教育的现状不甚满意,然而除了抱怨我又做了什么呢?我让我的孩子去适应这个体制,因为我曾经坚信:“如果这点挫折,这点苦都吃不了,怎么在社会上立足。如果你想摆脱这个体制,行啊,你像比尔盖茨,韩寒一样辍学,奋斗出点名堂啊。奋斗不出来就别抱怨目前的体制”。一方面按照体制,按照家长的“睿智经验”规划着孩子的一切,让他循规蹈矩,一方面又心存妄念,希望孩子能够拥有现代社会所推崇的“创新,独特”。从小到大,我想到的是体制要什么样的孩子,社会要什么样的人,我唯独没想多孩子自己想要他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曾经是一个什么样的家长啊。我记得有一次家长课上史老师读了一封听到读大三儿子要退学的父亲写给孩子的信。回放时很汗颜的听到当时自己在讨论区表示,非但没觉得父母的做法有啥问题,反而觉得他们做的相当的理性和克制,换做是自己可能更加抓狂呢。我曾自以为是一个通情达理的好家长,但那只是因为孩子并没有试图越出雷池一步;我曾自以为我给孩子的是一个“新型的民主家庭”,但其实不过是用温柔的语气,或者打出“妈妈这么辛苦你对得起我吗”的苦情牌,软磨硬泡让孩子接受我的决定;我曾自以为愿意敞开心扉跟孩子平等的聊聊,但多次的唠叨和抓住机会就不失时机的教育一下,让我得到的更多的是儿子的沉默。
再次回放史老师的家长课,我的感觉除了后怕,还是后怕。以前自以为是一个好家长,按照学校要求,按照社会需要和将来的发展趋势,按照我们父母自己的想法,给他规划好了他的将来(我们不求他大富大贵,只要他有一技之长的, 成为某个专业技术领域里的成功人士,过上体面的生活),并按照这个目标去培养他。这中间如果孩子的行为稍有偏差便难免焦虑上火。这个过程中唯独没有考虑到的就是孩子自己的内心,孩子自己的想法,(曾经想当然的认为孩子还小,他根本没见识过社会底层的无奈,他懂什么啊)。为了让孩子不要经历挫折,我苦心规划,事事想在前面,当我再次未雨绸缪的打算为他规划他的学习安排时,孩子忍不住喊出“你就不能让我失败一次吗?”我猛然惊醒,我这不就是史老师家长课上试图控制孩子的家长吗?我一直以为是为了他好,所以不自觉的为孩子规划好“成功之路”,其实剥夺了孩子自己的生命体验,包括他受挫时候的痛苦,从痛苦中的感悟,包括他为了解决问题和找到自己内心的各种尝试,包括他终于经过N次试错后终于在N+1次取得成功的狂喜,包括孩子通过挣扎蜕变的整个成长过程。而我以前都做了什么?我恨不得把他从蛹里直接拉出来让他成为蝴蝶,我以为这是为了他好,我忘了他本该拥有的属于他自己的生命体验,不仅仅是甜蜜和成功,我试图安排他的将来,却忘记了命运已经为他做了最好的安排,等待他自己去探寻。
想通了这一点,之前那些为了手机使用,为了课外时间安排,为了培训班而发生的争执,不过是我的控制和孩子的反控制。原来问题的根源在我这啊,那只要家长改变了,以前这种跟孩子的“争执”,所谓“孩子不听话”也就不复存在了。想到这,顿时心平气和,内心充满了欢愉和对未来的期待。
上周编程课老师通知寒春续报,孩子说不打算续报了。我没有像之前那样指责他“碰到困难动不动就放弃”,“你需要提高学习效率而不是减少兴趣班来有更多的时间学习”,只是淡淡的问他:“你不是还挺喜欢编程的吗”。“嗯,我觉得现在的内容比较难,老师讲的比较快,我想把这段时间学的内容自己看看书,刷刷题”。“嗯,是挺难的,我们读大学时候都没学到这些算法,估计只有计算机系本科生才会学到呢。什么?你要自学啊,那真是太棒啦,那可是需要自己规划时间,自己克服困难,自己在网上寻找帮助呢,真是太了不起啦”(逮到机会就要使劲的夸宝贝,千万别怕孩子骄傲——史老师语)。这样想通了,之前总被我拿来说事的娃的那些缺点和毛病好像也都没有了。家长不去控制,孩子自然无需反控制,接下来的日子真是“相看两欢喜”啊。
晚上,捧着双十二到货的柏拉图的《理想国》,看到传说中的“杠精”苏格拉底拉住人家讨论“正义的定义”,忍不住拉过孩子一起读,看到他老人家果然是名不虚传,让听众听得头晕,听得火大,跟娃俩人在沙发上边读边笑成一团;稍晚,娃用他那迷倒一众小娃的磁性嗓音给我读新到手的《爱伦坡小说选》里有趣的段落,感觉真的很美好。(平时要读经典,只有寒暑假才能读闲书,哦,你读书的时候不要含含糊糊的,发音要清晰,这个念头忽闪了一下就灭了)
再次回放史老师的家长课,才终于理解了(当年无法体会到的)史老师课上想要传达给我们的内容。哈哈,其实我也不知道是不是完全理解了,不过再次的听课,确实有不少新的感悟,感觉我终于可以拿到这张“家长上岗证”了。
不过功力到底不够,心里还是有点发虚的。不去控制,那孩子会不会跑偏,不去控制,又该用怎样的方法才能够点燃孩子内心的小宇宙,让孩子为梦想而努力?一想到这样的问题,就缺少底气,生怕定力不足,又走回“控制”的老路。还有啊,如果不去控制孩子,那我看到孩子的缺点,要不要干涉,又如何跟一个不完美的孩子共处呢?记得一次跟史老师交流孩子回到小大课堂后终于找回自信,积极排麦的事情。我自然是欣喜的,不过看到孩子回答问题时简短意赅,或者说话有点含含糊糊的就又觉得有些美中不足。当时史老师的话让我这个当亲妈的差点留下眼泪,她说:你不懂,那是孩子内敛,深沉,而且她爱每个孩子本来的样子。当时想想真是惭愧,我一个做亲妈尚且不能做到“爱孩子本来的样子”,总想把他改造的更完美,我爱的是那个优秀的孩子,是他的优点,还是孩子本身呢?如果不去控制,我该如何跟孩子的“本来样子”,跟孩子的“不完美”共处呢?我是那么希望他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啊。想到这些问题,心里还是一团迷雾。
不过史老师好像预料到了这些,这个寒假,对,就是这个寒假,史老师的家长课(二期)就要开了。据说课上要分享她跟小寒的成长故事。对,就是那个充满个性,曾经不够完美,成长过程小有波折,但现在整个生命都在发光的诗人/艺术家/好女儿/美少女——小寒。好想早点听到史老师跟小寒的故事,怎么跟“不完美”的孩子共处,怎么发现孩子的闪光之处,怎么点燃孩子的内心。
哈,我要跟着史老师继续修炼,跟宝贝共同成长,学会做一个好家长,这样才可能引导宝贝发现自己的内心和梦想,并能按照他的梦想而活。
寒假家长课堂见啊,史老师,还有抱团打气的家长们!
2018年12月14日 第五稿
03
2019-02-21
希望你能拥有一个诗意的人生
文丨小王子妈妈
在我小时候,那个物质生活算不得丰裕的年代,愿望倒是有不少:可以是街上正流行的红裙子,也可能是订上一整年的《少儿文艺》。理想嘛,朦朦胧胧的也有过一些,但大多没经过深思熟虑,就是考虑长大后要干什么时偶然冒出来的一些个念头:既然数学好,那么长大就当一个数学老师吧;后来听说了一些科学家的故事很受鼓舞,就想着那就承袭父母的职业做一个工程师或者研究员吧。但是现在回想起来,说这些理想是我的,但又好像不全是。我现在都还记得大人们跟我说的话,女孩子做老师挺好的,工作稳定还有寒暑假,将来就做个老师吧;你挺擅长理科的那就学数学吧,将来回母校教书。大人们自然是有经验的,听他们的话总没错,所以我并没有太多考虑就报考了数学师范专业,只是后来读了研究生,就转而做了大学老师,从事着我喜欢的教学和并不算太喜欢的科研。
至于梦想,小时候大概也曾做过一些白日梦吧,现在实在是记不清了。虽然没有梦想的生活好像缺少了些色彩,但(曾经)我觉得倒也没什么大问题。再说追求梦想的过程免不了经过一番辛苦,走一些弯路,最后甚至可能是失败。不去折腾,也能有一个虽然不算完美,但总算还过得去的安逸的生活,这样也不错。
但是当我提笔打算写这次关于梦想和理想的作业的时候,当我试图努力去回忆自己的梦想和曾为梦想做过的努力的时候,突然背后一凉,惊诧又有些失落的发现,我从小是一个多么乖巧懂事,让人省心的好孩子,从未对自己的未来有过“越矩”的想法。就那么顺其自然的按照大人们的期望和规划,报考了(他们眼中最适合我的)数学专业,选择了(他们口中最合适女孩子)教师工作,在大人们认为不该早恋的年龄专心读书,在大家认为该成家立业的时候恋爱结婚。一切都如此顺利,顺利到不知道是一种幸福,还是一种遗憾。
小时候大概也是做过白日梦吧,只是可能觉得太过“离奇”而根本不会跟别人说。比如因为喜欢看侦探小说(剧),所以特别崇拜法医,一边跟帅哥侦探搭档,一边冷静的利用高超的专业知识从各种证物中发现蛛丝马迹,最后破解一桩惊天大案是多么酷的事情啊。像这样的想法,多半大人们会说:你知道做法医整天都跟什么打交道?现实哪有电视上演的那么好。所以像这样肯定会被否定的念头,我就自己想想而已,然后就自己说服自己,这终究只是个白日梦。日子久了,这种肯定会被大人们认为不切实际的想法都懒得去想了,反正他们不会同意的。现在的我,倒是不用担心大人们不同意了,我还能去追梦吗?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的,怎么还可能为了梦想去折腾,而且,更有点可悲的是,现在似乎都失去了做梦的能力,也失去了前进的动力。维持好现在安逸的生活,再把孩子培养好,这就是我现在的想法。
这样平平淡淡毫无波澜的状态,在有的人看来,就是生活本来的样子,哪能一直有“梦想”和“激情”。但是回想起来,终究还是不免遗憾。一直做着世人眼中的“好女儿”“好学生”“好妻子”“好妈妈”,但是却很少会想着要任性的做一回自己。这样按部就班的过着那种被规划好的一帆风顺的人生路,到底是幸运还是不幸?
正是有了这样的遗憾,所以,我希望你——我的宝贝:
首先是不要给自己设限,永远不要失去想飞的心。以前妈妈总是按照“为你将来好”这个原则,帮你规划你的人生。自以为对你兴趣和特长很了解,对你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领域多多少少进行了引导和启蒙。帮你选择兴趣班,培训课,帮你决定要参加什么竞赛,甚至规划好要通过不同的夏令营分别培养你不同方面的能力。现在想来真是惭愧。我一方面对自己曾经被规划好的人生满是遗憾和不甘,一方面又不自觉的重蹈覆辙。我希望现在收手还来得及,将你的人生还给你。如果你自己不喜欢不愿意,你可以选择忘记掉之前妈妈对你未来的种种规划和设想。如果有一天我又不自觉的把手伸的过长时,我多么希望你能不妥协,勇敢而坚定的对我说:这是我的梦想,请你不要干涉。有梦想,真的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第二,当你有了梦想,要勇敢的去追梦,去迎接那个不可测的但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当你放弃了别人替你规划好的人生,走在自己的追梦路上的时候,会出现很多不可预知的情况,甚至(多半)会有失败的风险,但也正是这种不可预知的风险,会带来无限的可能,正因为如此,未来才充满希望。需要注意到是,追求梦想并不是意味着要梦想一定要成功,也并不是说梦想成真了,这个梦想才是一个“好的梦想”。更重要的是你在这个过程中的人生体验,你认认真真的,实实在在的,有情趣的生活过,这才是最重要的。
第三,希望你能拥有一个有诗意的人生,而不是众人眼中“成功”的人生。要是没上过史老师的家长课,我是断断会说出这样的话的。在理工女的脑子里,诗意就约等于“风花雪月”甚至有点“矫揉造作”和“无病呻吟”了。王小波曾写到“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人生”。史老师说诗意来自“对现实生活的努力建设、创造的勇气,去创造一个不应注定重复被设置的现实”。诗意的人生就像加缪笔下的西西弗一样,面对巨石,承认“这是我的石头”“这是我的命运”,但是,无论成败,这个过程我一定让它有意义,一定让它有价值。所以一定要负责的过好现实生活的每一天。(史金霞,2017,教育一场惊人的旅行)。
最后,既然选择了追逐自己的梦想,就要勇于承担后果,但一定不要因为害怕承担后果而任由他人设置你的人生。当你遇到困难,或者迷茫时,爸妈是绝不会看着你一个人“大战风车”而袖手旁观的,我们会尽我们所能给你支持,给你穿过荆棘的勇气和力量。而且换个思路想一下,最差的情况会怎样,总不至于饿死,最不济总是可以回家的啊。这样想来,追逐梦想过程中所伴随的风险也不那么可怕了吧。那就勇敢的出发吧,奔赴你的惊人旅行。
后 记
从最初希望从家长课上学到如何“对付”孩子,后来才意识到家长课是专“治”家长的;从仅仅希望做一个好家长,要培养一个“成功的孩子”,到几次脑震荡,多次颠覆原来的世界观,最终收获了自己的成长。直到此时我才大约明白家长课《做勇敢父母,赴亲子成长惊人旅》这个题目的含义。谨以此文作为史老师第二期家长课第一讲,第五讲,第六讲,第八讲的作业(一稿多用,手动得意)
┈
注1:理科生被“梦想”,“理想”,“愿望”,“目标”这几个概念弄昏了头。
注2,本文最有哲理的部分都来自史金霞老师第二期家长课课件,以及《教育,一场惊人的旅行》一书。我深以为然,但自己却表述不好,所以借史老师的话,鼓励孩子勇敢的追求他的诗意人生。
04
2019-03-10
我盼望已久的那个起飞的
时刻已经来临
文丨小王子妈妈
当乐乐跟我说要打算这学期一次不落的完成从小学到大(五期)的作业时,我高兴之余,心里不免怀疑他能否说到做到。毕竟跟了网课快两年了,交过的作业一双手都数的过来,作业质量也是参差不齐。直到第二周,看到家里这个初二的大男孩,在周末上完各种校外课程后,在完成学校略显繁重的作业后,周日的下午,自觉地打开电脑开始写作时,我知道这次他是认真的了。好不容易忍到晚上,我打开CCtalk一睹他作业的真容,在这篇关于“谁该为孩子的人生负责”文章里,孩子思考全面,条理清晰,用词准确,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期,让人忍不住赞叹!这时我终于放心,这期乐乐不仅会完成每一次作业,而且可以肯定他会非常认真地去完成每次作业。
我等待许久的那个起飞的时刻,终于来了。
欣喜之余,又不禁回想起史老师当年反复劝告的情景,如果两年前我及时听取她的建议,选择现在这种方式听课,这个时刻会不会来得更早些呢?史老师怕我焦虑,说要向前看!而我知道,是时候该停下来,回头看看乐乐走过的路,真实地讲述这个孩子的成长故事,也希望能给更多像当年的我一样心急如焚恨不得孩子一步登天的家长们,一点帮助。
初 识
初识史老师的网课是在17年乐乐小升初的那个春夏之交。知道史老师的课程时已经错过了直播季,于是计划在暑假回放一期,并在秋季直接跟二期。记得当时在选择“从小读到大”,还是“中学综合读写课”时,颇为踌躇了一阵子。咨询史老师,她的建议是初二以下建议听“从小读到大”,并且一定要从第一期开始,她说别看课程名字是“从小学读到大学”,课程的难度其实是初中以上的。虽然道理谁都懂,要一步步打好基础,然而多番考虑之后,我还是给孩子选择了中学课。
这种种考虑包括:
在我看来,中学课的内容更深刻也更吸引人;
既然秋季就是初中学生了,当然要上中学的课;
当时有几个同龄的孩子也在跟中学课,而且看起来挺适应的。
从小学读到大学虽然是小高到初二的设定,但是课堂上混进来一些小学中低年级的孩子,会不会拉慢我们前进的脚步?
如果中学课的课程难度设定为100,从小大课的课程难度是30,那么哪怕中学课只理解一半,也能收获50.(事后回想起来,我不知道当时自己这个前提假设是怎么得来的……);
孩子随我,聪明,所以,不能拿同龄人的平均值来衡量他(估计每个当妈的心里都觉的自家宝贝不一般,只不过我脸皮厚说出来了)。
省钱,其实我也知道小大课是打基础的,如果能够主上小大,寒暑假用中学课作为加餐是最佳的,但是如果能够跳一跳够到中学课的话,省下了上小大课的钱,也省下时间留给其他科目的学习。就这样,实际上是心里早就有所倾向,然后又找了这些理由来说服自己。
然而,后来的发生的事情告诉我:
理由千万条,选课第一条,
选课不合适,母子泪两行!
动 身
乐乐从17年秋季开始跟中学直播课。
直播跟录播有很大不同。之前暑假里回放中学一期时,一课的内容我跟孩子往往需要花三到四次听完。听课途中时不时暂停思考,或者倒回反复听。
然而,直播就完全不一样了,节奏快,难度大,而且通常连续奋战3~4个小时,对当时刚上初中的孩子来说无论是体力还是脑力都是一个挑战。
好在乐乐是个小吃货,只要不停投喂各种零食,他倒是能坐的住。至于吸收了多少呢?不是很确定,多数的课都超过了初一孩子的认知,所以他从不排麦,讨论区也很少他发言。作业更是无从下笔。他在中学课上毫无建树的状况,对他的年龄和学龄来说是情有可原的。但当初是自己选择了这条路,咬着牙也得走下去。
当然,在艰难地跟中学直播课的过程中,乐乐还是取得了一些进步:首先对于网课的兴趣明显提升了,从开始我担心他能否坚持下来,时不时要推开书房检查一下他的上课状况(会不会切换到游戏界面?)。到后来,他上课期间哪怕要去洗手间时,也要先在手机端登陆课堂后才抱着手机安心离开座位,唯恐遗漏课堂上任何的细节。而且还不时能给我一点小惊喜:我记得他第一次作业是中学课《爆裂鼓手》那课,直播结束已经是夜里十一点半,乐乐跑过来激动的跟我说:“我要写作业”而且等不到第二天白天,当晚连夜完成了他的第一篇网课作业。我不顾那时已经是凌晨时分,激动的发消息给史老师报喜“我们动身了!”
网课的学习也养成了孩子爱思考、爱阅读的习惯。一次在做阅读理解题时他拿出烧烤精神指出文章中比喻论证的不严谨。当我训斥他:别废话,只管答题就好时,他一针见血指出:“老妈,是不是文章不管说什么你都不假思考的觉得那肯定是对的?”,那种敏锐让我自愧不足;渐渐地,那个原来只偏爱漫画、侦探这些通俗读物的孩子,突破了舒适区,捧起了经典。
接下来的中学课第五期,有一讲是《爱恨与修复》,这本书史老师早就推荐过,一年来,我几次捧起,又几次放下,那真是一本硬着头皮也读不下去的书。宝贝得知后,给了我一个鄙夷的表情,然后默默地捧起那本书,书确实很难读,但小家伙没有放弃,以一天十页的速度稳步推进。我知道等到上课前,他一定会认真读完这本书的。而我,到写这篇文章时为止,还没勇气再次捧起那本书。
很多家长都关心网课能不能提高在校的语文成绩,反正对于我们这个小学时极少阅读经典的理科男孩来说,借用他的语文老师的评价就是:(孩子在理科上的优势毋庸置疑),语文的优势还不够明显。唯一接触并坚持的语文课就是小升初暑假开始的史老师的网课,进入中学以来他的语文虽时有波动但基本能保持在中等以上,偶尔还会给我一些惊喜。我觉得如果我还不满意那就有点矫情了。
回 归
回归小大课堂是在18年秋季。最初看到中学四期的规划书时有多燃,上课时就有多懵。上了两次课后直接凉凉(注1)。然后厚着脸皮又去找史老师,撞了南墙的人终于理解并接受了史老师的吐血劝说,心服口服,乖乖地回到小大的课堂。此时的小大课堂跟一期已经有了些变化。经过史老师的悉心教导,那些跟上来的中低年级的孩子已经个个身怀利器,思维敏捷,课堂的节奏更为紧凑,孩子们的讨论也更为深入(其实,这也是一个“我以为”,当后来去听从小到大第一期的时候,才发现在倾听史老师引导中低年级的孩子们思考发现时,同样有很多收获,难过高三毕业的括号君,在高考后的暑假听完从小到大一期后,还写了一篇文章讲述他的收获)。
插班进入小大课堂,乐乐很快如鱼得水。到底是初二的孩子了,何况听了那么久的中学课,虽没吃透,也是吸收了不少养分的,相对于小伙伴们来说,对于问题的理解更为深入。讨论区发言简短,却常常一语中的,很快就成为小大课堂上的活跃分子。印象中总觉得孩子比较腼腆内向,所以从没指望他排麦,但后来他竟然多次排麦,一时间成为“排麦小王子”,据说还收获了几个小粉丝。要知道在小大课堂发言的话是需要提前排麦抢麦的,只有发言意愿极强的人才会去抢麦。小大的作业对于他应该是够得到的,不过史老师一直强调不要逼孩子写作业,而且我也深知在写作这件事上催促和逼迫其实没有意义,如果孩子只是为了应付交差,那样的作业不做也罢。所以这期小大直播课后,孩子只选择了他喜欢的主题提交了作业。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命运之轮》那课后孩子写的一首诗《命运的选择》:
你可曾想过改变命运?
为什么那位母亲任凭死神带走她的孩子
而不是改变孩子的命运?
有一个人,
掌握了给过去发邮件的核心科技,
他改变了很多往事,
也改变了现在。
他发明了时光机,
可以让自己回到两小时前。
他为了好玩的所做,
像一只蝴蝶,
掀起了飓风。
飓风已到。
她死了。
他回到了两小时以前。
她死了。
他回到了两小时以前。
她死了。
他回到了两小时以前。
命运被他之前的所做打成了结。
想让她不死,就要解开这个结。
一步一步,回到了最开始的时候。
命运可能是不好的,
而修复了不好,会有新的不好。
相信当下的命运吧。
对你来说,它可能让你有后悔。
而对命运来说,这是它的选择。
顺便为命运石之门吹一波:
这一切都是命运石之门的选择!
当时读到这首诗时,真的不敢相信,这个既有科幻色彩、又有拓扑元素,又有些哲理的诗,竟然是我家宝贝写的?他的小脑袋里竟然装了这么丰富,稀奇古怪又独特的想法?
幸而回到小大这个平台,那些曾读到的,听到的,一知半解的东西,在此时汇聚在一起,经过深入地思考,广泛地联想,仿佛破茧而出般地,输出、再现。而我此刻终于理解了,孩子只有在合适自己能力的平台上,才能去体验和经历这美妙的过程,那些你以为已经知道的东西,才最终能转化为自己的能力。
如果说在小大课堂快速融入并找回自信是预料之中的话,收获了自信的宝贝,在之后中学课上的表现那真是意外之喜了。(是的,因为喜爱中学课,乐乐在回归小到大课堂之后,并没有放弃中学课,他每周五晚上听从小到大,每周六晚上听中学课,什么叫真爱,这就是!)慢慢地,在中学课这个藏龙卧虎的地方,孩子也在讨论区开始尽他所能的参与课堂讨论,而且,竟然也去排麦了。我记得那讲是一篇长古文,在开始两段,史老师特意选择了两位初二的孩子回答了一些适合他们能力的问题,即有挑战,又给了他们信心。中学课的哥哥姐姐们对这个表达算不上流畅、反应也够不上迅速的小家伙让人“震惊”的发言给与了热烈(充分)的赞扬(包容),孩子第一次有了终于能溶入中学课这个大家庭,不再游离在课堂之外的感觉。
从转回小大课堂后,孩子的整个状态都不一样了。
不仅仅是通过上课拓展阅读,提升能力,而是深刻的感觉到他全身心都在享受着课堂,享受着上课。美好的周末的晚上,我在客厅里追剧,不时听到书房传来孩子杠铃般的笑声。每个周末,五六两天,加起来接近7个小时的高强度课堂,对于孩子而言,却乐在其中,这是他思想的盛宴,他是把这思想的盛宴当做了一种放松,心灵的放松,精神的滋养。
起 飞
尝到了返回小大课堂的甜头,2019年毫不犹豫地给孩子继续报名了小大课。史老师说孩子从小大四期插班上课,最好能够把之前的小大课都补一下,夯实基础。这次,我听进去了。寒假很短,杂事和学校的作业也不少,但乐乐还是挤时间,零敲碎打 + 倍速播放把之前的小大课都过了一遍。
新学期的课从除夕夜读诗就开始了。读诗会上史老师给乐乐定向推荐了博尔赫斯和卡尔维诺的作品。不愧是史亲妈,果然最了解每个孩子的喜好,乐乐立刻迷上了这两位(我现在名字读起来舌头都还打结)作家的作品,每日乐此不疲,一本接一本地追。我很难形容他们的作品风格,好像涉及了时间、空间、科学、哲学,反正是神秘、有趣又高级。在家看,带到学校看,还安利给班主任老师看。
早春的夜里,我还在电脑前工作,忽然意识到书房外面怎么静悄悄的,这个点孩子作业应该完成了,以前总是大呼小叫东摸西摸的,忽然这么安静,莫非在作妖(偷偷玩手机)?于是蹑手蹑脚地走出来,打算抓个现行。然而,竟然发现小家伙正聚精会神地在沙发上看书,手上捧着的,正是史老师给他推荐的博尔赫斯的书。对于我的突然出现,人家连眼皮都懒得抬一下。顿时升起老母亲的欣慰之情。一个爱阅读经典的孩子,我对他的未来还有什么不放心的?
虽然已经是史老师网课的老学员了,但新学期的课堂对乐乐来说有了新的意义。身边几个小伙伴的加入,让他颇为兴奋,也稍有压力。作为网课的老生,可不能掉队啊!因此学期伊始,孩子就立下FLAG,这期要认真写每一次的网课作业(注2)。
虽然开学不过才两星期,但乐乐的态度和作品已足以让我充满信心。第一讲的童话作业简练又耐人寻味。第二讲的论述文《谁该为孩子的人生负责》孩子有意识地模仿了名家的写作手法,条理清晰,有理有据(注3)。另外一个变化是,孩子不仅仅是听课,因为寒假把“从小到大”之前的课都听了一遍,孩子对这些网课同学的“黑历史”各个了如指掌,对史老师整个课程体系的逻辑也逐渐清晰,当上课时大家一起提到以前讨论分析过的内容时,不再一脸懵逼地感到隔膜,而是渐渐地融入到这个学习共同体中了。之前提交了作业,最多只是关心史老师对自己作业的评价,对其他小伙伴的作业很少关注。现在,每天饭后的闲暇就会打开手机CCtalk,看看又有哪个小伙伴提交了作业?小L的长文今天有没有更新了?甚至还会跑到别人的作业下面,留下一段长评……
我有一种深深的预感,在这个春天,还会发生更多的故事,我盼望已久的那个起飞的时刻,已经来临。
┈
注1:大家一定很好奇。让我们直接凉凉的中四的是哪两节课:第一讲《白象似的群山》(海明威),第二讲《十八岁出门远行》(余华)。自行阅读(不要百度别人对此文的理解),看懂了算你赢。
注2:这里我觉得有99%是一种水到渠成,孩子想在网课作业中表达自己思想的愿望,另外有1%,我觉得可能是因为只有自己写了作业,才能在学校里碰到网课小伙伴时可以心安理得地追问别人是否提交作业了。
注3:听过史老师寒假论文写作的童鞋应该一下子能反应出来,如果对苏教版初中教材了解的家长应该也能猜出。
05
2020-07-29
滚烫的荆棘路:
我们这样陪孩子走过中考
文丨小王子妈妈
即便时间可以倒转,我也无法想象2020年会是这样一个开局。身处期间时过载的信息左右着你每日甚至每个时刻的情绪,即便是现在,脑子里仍旧是混沌,不知道为什么世界好像突然变了,若干年后又会变成什么样子,那时的我们又该如何跟后代讲述这段经历了太多“活久见”的特殊的日子呢?
作为经历了网课、中考延期、周末补课,自招停滞的史上最难一届中考生的家长,幸而之前有反复重听过家长课,才能在这个特殊的时期给我智慧、勇气和力量。
喜忧参半的网课
农历新年之后,疫情似乎越来越严重。随着开学日期的临近,疫情不仅丝毫没有平息的迹象,反而越来越让人担忧了。作为J省外向度最高的S市外来人口最多的Y区的学生家长,经常因为周围小区群里时不时传出的“回来一家H国人,口罩也不带就让小孩在楼下玩”这种消息而担心,毕竟孩子们都在同一所学校上学呢。所以当二月中旬延期开学,改上网课的消息传来,反倒是长长的吁了一口气:至少在家上网课是安全的。
另一个值得宽慰的就是,不同于一些学校只能观看通过有线电视统一播放的教学视频,X学校非常负责,各科老师亲自上阵做主播。经历了网课之初技术的不稳定,很快大家就适应了居家上网课的节奏。提前在群里打卡签到,上不同科目时切换到不同平台,打印作业、自批并在规定时间内拍照上传,周末或者晚上的在线测试。别看是居家学习,学习强度一点也不比线下低,甚至更繁忙了。不知是出于什么考虑,线下每周两次的副科(历史和思品),也增加到每天一节,孩子们更加疲惫。不是应该根据中考分值来分配课时安排吗?不是应该根据每个孩子的科目强弱来安排自己用在各科上的时间吗?面对我的疑问,老师的反馈是:学校无法兼顾每个孩子。那好吧,但我只需要对我家这一个负责就行,于是就暗戳戳的默许了孩子在这两节课另做安排,虽然偶尔会碰到老师抽查笔记这种事,这怎么能难道我家娃?
网课上了快两周的时候,还出现过一个个小插曲,这时候有消息传来说3月2号学校可能要复课。家长群里普遍表示出了对此时复课的担忧。好在这只是一个传言。但随着网课一周接一周的上,一些家长的心态也开始变化,从最初担心复课,变成了恨不能早点让神兽归笼。即便如此,当J省宣布3月30日初三高三率先复课的通知时,大家还是觉得有点突然。
回顾这一个半月的网课,的确对于孩子的自主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对于大家所担忧的网课会影响孩子中考,我到很淡定,一方面是因为我们从6年级开始就跟着史老师在网上学习,已经是网络冲浪高手,我对于孩子自我管理很放心,另外即便网课效果可能会比线下差一些,但也不存在谁吃亏了的问题,因为中考是全市统考,大家都在上网课啊。唯一让我放心不下的就是本来引以为傲的宝贝的视力,果不其然出现了些下降。
如果说在这段让人抑郁又茫然的时候,还有什么让人开心的事,那就是因为疫情的原因,总是忙于业务经常出差的娃爸在家足足待了几个月,能够一家人一起面对这场将来可能被写进历史的大危机。为了提高全家人的免疫力,还不时上网查找一些新菜品做给全家吃,疫情差不多稳定的时候,已经练出几个可以传家的拿手菜啦。
不算艰难的请假决定
3月30日,J省的初三高三率先复课。这在国内沿海地区算是最早的一批了。此时虽然国内疫情逐渐可控,但输入病例开始增加,疫情重点国家的名单越来越长,管控措施也从居家隔离开始变成集中隔离,但是措施更严格之前那些存量会不会演变成为确诊病例呢?谁都不知道。小区里也不时出现一些让人不安的消息。从M国回来的住户因为落地次日M国才被列为重点疫区,坚持不肯居家隔离,跟志愿者大吵一架。而就在正式复课前两天学区内某小区爆出了一个居家隔离的境外输入病例。这一切,都给开学蒙上了一层阴影。
复课前的线上家长会,老师反复交代了复课后学习的各种防疫要求。防疫标准虽高,但大家心里的担心仍旧挥之不去。终于有一个家长跳出来问到:我们班有没有同学住在出现确诊病例的小区?沉默……特殊的家长会就在沉默中结束了。
对于要不要按期返校上课,家里很快就达成一致。虽然学校防疫措施看起来已经很严格,但是新闻里时不时报道的超长潜伏期,无明显症状的感染者,让人觉得防不胜防。就连家里的老人也觉得在学校里整天戴口罩提心吊胆的上课可能会对孩子心理造成影响。而且初三绝大部分新课都已经结束,接下来就是一轮复习备考一模了,反正是刷题,在家刷也一样,而且可以更有针对性的做题。还可以趁这个时机,把之前欠下的一些学习任务落实到位。孩子也是非常理解我们的决定,但是对于学校是否同意请假还是有点担心。我让他不用操心,这事包在我身上就好了。
对于请假我到是也没怎么担心,只要请假手续齐全,校方也不能把你怎么着。反正在这个问题上坚持“不要你高兴,只要我高兴”就行了。跟班主任私聊时,我充分体现了(表演了)提前进入更年期的中年妇女“胆小怕死”又“多思多虑”的毛病(伟大品质),但我之所以这样过度焦虑是因为“孩子从小就体弱多病”,万一在这个本来就容易生病的季节里有个头疼脑热的话也是给大家添麻烦。取得了班主任的理解,接下来学校也很痛快的同意了两周假期。
两周后,预计的返校日即将到来时,于是,我那“胆小怕死+多思多虑”的毛病又犯了。4月8日武汉解封,而恰恰就在这段日子,新闻里突然开始报道无症状感染的情况。这个新冒出来的统计数据,是选择“不看不听不想”,还是认真的思考一下它的潜在风险呢?虽然目前每天报道的新增无症状感染数不算多,但是之前没统计到的存量呢?武汉解封后会多少无症状感染者跑到全国各地?我不知道,我只能从一些零碎的数据对比中自己分析,从跟H的亲友同事交流的只言片语中自己判断。一位不肯多说但是却坚定支持我继续延期请假决定的B亲友的态度,让我不再犹豫。
但这时,孩子有些着急要返校了。在家虽然自在,但是他非常想念学校里的同学,而且对于居家学习的两周没做一丁点学校作业,完全按照自己计划的学习效果也有点担心。我跟他分享了我做决定的判断依据,取得了孩子的理解,同时调整接下来一周居家学习安排:跟进学校的复习进度和作业,做好复课衔接。
本着坏消息要晚点告诉别人的理念,我在预计返校的前一天告诉老师我们打算再请一周假。老师自然是不太高兴,而且本周就要中考报名了。不过我意已决,不容改变,需要提供什么手续或者证明材料我提供就是。对于老师担心的成绩下降问题,我对孩子自主学习效果的自信不知道能不能打消她的担心。
就这样,在请假三周后孩子终于重返校园了。对于请假在家“不听话”的学生,老师会不会有微词?虽然各科老师都很和善,但是也要做好这样的心理准备,于是开学前交代宝贝:如果老师对于你请假不满,那你一定要跟老师说:你是很想回学校上课的,可是妈妈太霸道了,连爸爸也劝不了,你更没办法了。这样老师就不会批评你,说不定还很同情你的处境呢。我这么跟娃说,大家一定别把我当成一个在家里说一不二的虎妈,其实请假的决定是全家一起商量的,特别要感谢娃爸的理解。由于对疫情的担心,加上长期当甩手掌柜对于现在孩子学习情况的不了解,他一度以为以宝贝的天赋和自主学习能力,完全可以等到中考去考一下试就可以了。还是我坚定的打消了他这不切实际的想法,坚持在疫情平稳后就复课。
4月20号,居家学习三周之后,孩子终于重返学校。
“开撕”的家长群
复课后,中考家长群也开始复苏了。一个热闹的话题就是疫情下的体育课和体育中考。毕竟居家三个月,孩子体力下降是肯定的,能够在S市高标准的中考体育中继续拿满分吗?上体育课带还是不带口罩呢?。忽然有一天,当地论坛上出现了一些要求取消体育中考的帖子,群里顿时热闹起来。“一起去顶帖”;“做什么梦呢?”;“非典那年体育就取消了”;“取消体育对于坚持锻炼的孩子不公平”;“想什么呢,体育根本拉不开分”;“现在孩子太娇气,这点苦都吃不了,还能干什么”;“体育课口罩戴不住,疫情下锻炼风险太大”;“那一起上课还有风险呢”;“奥运会都停了,中考体育怎么不能停,教育部都说了禁止学校体育运动会”;“教育部没说体育中考取消”;“你他妈傻吗?非要虐自己的娃,你家娃是亲生的吗”……;只要一提到这个话题,火药桶就立刻被点燃,两派家长立刻站队唇枪舌战,管理员不得不一天跳出几次来劝大家要冷静。
疫情下的首批复课的学生本来就承担着巨大的风险,再加上聚集性体育考试,一个不巧就可能造成局部疫情复发。疫情居家期间大部分学生体能下降,再加上戴口罩锻炼,意外也随时可能发生。那些口口声声叫嚷着“公平”、“要给孩子一些磨炼”,或者不顾全体学生包括自己孩子的健康和安全,只为了能够在体育踩别人一两分的家长,脑子里装的不是shi吧。幸亏还是有一些理智的家长,大家在论战中大家结下了深深的战友情(同款老干妈)。以至于后来一旦群里再有论战,小群里一声招呼,就齐齐上阵打地鼠(顺便提一句,现在这个小群已经演化为无话不谈的八卦闺蜜群,每天1000+的聊天记录,上至各种考试政策和课程信息,下至烧菜看病八卦,无一不谈)。
事情似乎突然有了些转机,有路边社消息说局里开始对中考体育是否/如何调整进行调研。有家长于是贴出热线,既然在调研,那大家多多去反映民意。“打电话也没用”群里又有人开始泼凉水。事在人为,你泼你的凉水,我打我的热线。有心的家长们于是纷纷行动起来。这时候不得不夸一下爸爸的思维跟妈妈就是不一样。每次打电话妈妈多半感情用事,一提到这届娃的不容易,要么难过的要掉泪,要么气得表述都失去了逻辑,或者被工作人员用几句套话就打发了。这时候爸爸出山打电话气势十足,有理有据,工作人员听得是连连称是。接下来论坛上相关的帖子越来越多,热线电话工作人员的态度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听说有的学校体育长跑暂停了”,再往后上海,浙江纷纷取消体育中考,更让家长们觉得有了希望。经过了漫长又煎熬的等待,S市体育中考方案终于官宣——“长跑取消”。
听到这个消息,一位妈妈说:“本来我以为我会开心的笑,可是我却想哭,之前为了这个长跑,逼着孩子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在小区里戴口罩锻炼,现在想想真是作孽”。现在这个结果让大家长长舒了口气。但即便最后结果不如意,我知道在这个过程中的努力对得起母亲这个称号,无论结果如何我为了保护我的孩子努力过了,“至少我试过了,不是吗。”
提前上岸,录取梦校
中考内容虽然不难,但50%左右的普高录取比例让家长的重视程度不亚于高考。指标生、签约,中考前/后两种自招等五花八门的名词把家长弄晕的同时又更增加了几分焦虑。虽然孩子成绩整体不错,正常发挥能够录取不错的四星高中,但如果能在中考前通过自招录取提前上岸,那无疑是最好的结果。
自招又分为针对体制内课程的自招和针对国际课程的自招。本着先捞到锅里在慢慢挑选的想法,锁定了两个目标校。S高的的K班几乎是市里所有初三学生的梦想,虽然对于初中阶段没上过拓展课的孩子来说希望渺茫,但试试总无妨,万一天上掉馅饼,也得伸手接一下不是?另外锁定的就是Y校的国际部,由于每年毕业季亮眼的国外高校录取成绩也吸引了不少家庭。从孩子的成绩看,如果提前做一些针对性的准备,录取的概率还是比较大的。
由于J省高考的地狱模式,在这一两年就一直在盘算,如果不能录取满意的高中重点班,三年后进入理想大学和专业的可能性不大的话,不如初升高时提早换跑道。相对于体制内课程分分必究的让人抓狂的刷题模式,国际课程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也确实让人向往。
不过今年的自招之路走的格外艰难。以往在清明小长假各校自招就拉开序幕,但由于疫情的原因而没了消息。今年的自招考试会不会取消,最后只拼中考成绩呢?这让之前认真准备的孩子有点心神不定。在各种猜测中,终于等到这两个自招考试改为线上的消息。两场考试时间也是挤在一起(这恐怕也是抢夺生源大战的一部分),于是,放弃了看上去就不太靠谱的无人监考的线上K班考试,专注于更为心仪的Y校。
由于有着势在必得的期望,这次考试让孩子显得有些紧张。不过Y校在线上考试整个过程中表现出的专业性(提前上线的考试系统熟悉环境,靠谱的双摄像头监考模式,以及后来听说的Y曾让在校生做的系统压力测试),让我们更坚信自己的选择。我还清晰记得考试前近乎强迫症般的反复调试设备,考试当天晚上收到复试通知时孩子欣喜的欢呼,复试结束后,对自己答题表现不够完美的遗憾和懊恼,虽然只有一天却感觉无比漫长的一整天的等待,以及,接到录取电话后全家相拥庆祝的那些激动的场面。
由于对孩子学习状况更为了解,我一直觉得录取Y校虽然过程紧张,但结果却在意料之中。不过对于爸爸来说却是个天大的喜讯。得知孩子录取的消息第一时间都打电话给在外地的爷爷奶奶姑姑,跟朋友甚至合作伙伴打电话时也不由自主的会把这事拿出来说上一说。“我们得要庆祝一下”,不过到底没也敢冒着疫情的风险出门大吃一顿,最后只能是我跟娃看着他自己在那喝酒庆祝。
最初报Y校自招的想法是,先考一个好的自招定定心,至于最后选择哪个学校入读,完全可以等中考成绩出来再说。但是随着中考的延迟,周末上课的疲惫,各种不确定性的增加,以及复习备考阶段初尝刷题模式的痛苦,还有,就是在整个这些过程中家长、教师的吐槽无力感(类似于已经上网课停课不停学了为啥还要延迟中考,既然延迟中考复习时间足够了为啥还要周末补课,诸如此类让人觉得矛盾又无解的现象),让内心的天平越来越倾向于Y校,并逐渐坚定起来了。
开启新旅程,追求滚烫的人生
五一小长假结束,重又回归了中考日常备考的日子。起初还有些许担心,这个中考游泳训练课都会躲在水底憋气偷懒的孩子会不会因为提前上岸而放松学习?让人欣慰的是,孩子不仅没有丝毫放松,反而由于心态轻松,在考前的几次模考和最后的中考中都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也算是给三年难忘的初中学习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但是,选择国际课程,对我跟孩子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由于疫情和扑朔迷离的国际关系,留学群里愁云惨淡,家长们焦虑不已。写下这段文字时,正是中美两国互关使馆的时候。我们还要选择这条目前看来是充满荆棘的道路吗?
不时有亲朋好友劝我还是先回归普高,将来再择机而行,一旦放弃学籍进入国际体系可就没有回头路了。心头闪过一丝懊恼,之前任性的选择了零志愿,现在连个回转的余地都没有了。中考成绩出来后,我稍稍舒了口气,可以凭成绩条直接入读Y高的试验部。但要回头吗?回头后就是三年的晚自习+单休+寒暑假缩水;回头后孩子的生活就会犹如按照被设定好的程序执行;回头后,我可能就一边抱怨这种安排,却一边还督促孩子去不折不扣的执行学校的安排并力争上游。由于胆怯,让孩子回归这样毫无激情的生活,最终让自己和孩子都变成自己曾经讨厌的样子?
四年来跟史老师的家长课、“从小到大”课和“高大综合读写”课的成长,能让我更坦然的面对这纷杂的环境,我相信我的孩子在一个更广阔也更有挑战的环境中能够更好的成长,我相信我的孩子能够有能力有勇气去闯出一条虽然跟大多数人不一样但是却属于他的生活道路。
●
延展阅读
请上下滑动
上海初一大帅锅妈妈:是什么力量,让一个害怕语文的孩子热爱上语文?
苏州初二乐乐妈:再次回放了史老师的家长课我总算拿到了“家长上岗证”
上海初一大帅锅妈妈:这个害怕语文的孩子,两年努力,从40几终于考到86,全班第一!
家长作业合辑一丨这样子的拼爹拼妈拼爱拼智慧,孩子想不成材都不可能!
家长作业合辑二丨所谓陪伴,就是家长与孩子彼此接纳欣赏鼓励成全成长,各自活出不一样的人生来!
假行家丨课程内容不断变化,考题亦非静止,只有能力才是硬道理……
直接点击上图
即可了解史金霞老师系列家庭文化交流项目
各项目规划书及指南等详情
史金霞
微信公众号:体验大地(sjxtydd)
新浪微博:@苏州史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