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七十 生活习俗(七)

2017-03-30 陈秉荣 保德新青年

编者语:《保德民俗》一书是县政协文史资料,陈秉荣先生著,从现在开始不定期编发保德民俗。


器物


这里主要记述的是农用器物,农用器物包括两大类,一类是生活用物,另一类是生产用物(主要是农具)。


生活器物


一、碾磨


碾磨为粮食加工器物。石制品。


石碾为全村公用,每村一两处,大一点的村子两三处。过去加工粮食比较费事,往往半夜起来就抢碾子,否则就轮不上自己。


石磨为个户所有,有大小两种,大的叫大磨,小的叫小磨。是磨面、磨豆腐的工具。大磨可人力牵引,也可用畜力牵引。


与碾磨配套的用具还有:


扇车:扇糠。

笸箩、簸箕:盛物。

箩、箩架:箩面。

笤帚:打扫。


现在,村中用上了加工器械,碾米、磨面、磨粉、磨豆腐都用机器加工,省事省工,人们不再为粮食加工发愁,石碾石磨基本淘汰。



二、卧具


火炕是保德传统的卧具。其次是床、农村用的床档次较低,多为架子床、有木床,也有铁床,较好的为大包床。也有人家装有榻榻米。


三、床上用物


保德人没有铺席子的习惯,怕席子划破炕皮。一般是炕上铺漆布,再铺毡。绵羊毛毡叫“白毡”,山羊毛毡叫“沙毡”。规格有“四六毡”和“二五毡”两种。毡平时卷起,睡觉时或有客人来时放下。有的人家在毡上面还要铺床垫或地毯、毛毯,最上面铺褥子。


被子多为大花布面料,白洋布被里,内絮棉花四至五斤,外套被套,便于换洗。


枕头有长、扁、圆等形状,内装荞麦皮。长、扁形枕头用于枕头,上苫枕巾或套枕套。圆形枕头,形体硕大,用于靠坐,名为靠枕。


小孩枕头,做工精细,形式繁多,有娃娃枕、老虎枕、元宝枕等。


被褥统称铺盖,白天叠起,整齐垛放,用苫被单苫盖。


床上铺垫,大体与炕上铺垫相同,被子放入床柜,其余用床罩苫住即可。



四、灯具


不同的历史时期使用不同的灯具,灯具的变迁,见证了历史的发展。


(1)麻油灯:以蓖麻油或食用油为燃料,棉花捻成灯捻,灯盏为瓷制品,俗称“闷葫芦”。灯台有木制品、铁制品或瓷制品。建国前后,都用这种灯。重大场合则用灯碗。用碗盛油,放入若干灯捻,增加亮度。


(2)煤油灯: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煤油灯逐渐取代了麻油灯。煤油灯可分为三种。一种为玻璃体的有灯罩的“洋灯”。玻璃灯体内储煤油,上安一个穿灯芯的蛤蟆口,点燃后外罩一个玻璃罩。亮度尚可。另一种为马灯,其原理与上一种相同,只是形态有变化,便于提携,一些赶脚人常用于夜间照明。第三种为简易灯,也是一种普遍使用的灯。即用马口铁銲一盛油小壶,扁圆形,有小盖。一面焊一灯嘴穿灯芯用,灯芯是一纸捻,另一面銲一把手,置灯台上,点燃即成。这种灯光线弱、油烟大、味刺鼻,易熄灭。


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电灯逐渐取代了煤油灯。


(3)汽灯: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保德有了汽灯,保德中学用汽灯照明供学生上夜自习。剧团唱夜戏也用汽灯照明,民户不用。


(4)电石灯:本县出现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以电石为燃料,加水产生可燃气体顺灯嘴流出,点燃即成,亮度高,不怕风。煤窑工人和小滩贩多用此灯。


(5)电灯:一般居民,为了省电,多用简单的一口一灯泡,功率多在15W——45W之间,过年过节改用功率较大的灯泡,富裕人家安装壁灯、床头灯、组合顶灯和彩灯,价值上百元或千元不等。


(6)蜡烛:过去只有寺庙或富裕人家使用。现在一般家庭备作停电时急用。

过年过节悬挂的花灯、纱灯、彩灯、主要起渲染气氛和装饰作用。

夜间行走多用手电筒照明。


五、炊具


(1)助燃器:有风箱和手摇鼓风机,烧炕灶时一般不用。只有烧“春灶”时配合使用。


(2)锅:锅的种类很多。粗分可分为后锅、前锅。


后锅即大锅,铸铁制品。又可分为片锅和青棱锅,口径在1.6尺至2.4尺之间。后锅主要用来蒸饭、焖粥、做豆腐。蒸饭时,不用笼屉,只用箅子。箅子有木制品、竹制品和铝制品,而最常见的是高梁秆制品,俗称“井(读去声)品”。

锅盖有木制品、铝制品。最常见也是高梁杆制品。


前锅即小锅,多为铸铁制品。浅腹的叫片锅,深腹的叫“牛头锅”,半球形带耳环的叫锣锅(铜制品居多),还有一种三足两耳锅,保留了鼎的形制。做菜、做汤用前锅。


其它还有炒瓢、砂锅、火锅、电饭锅、电炒锅、高压锅、钢精锅等,这些锅虽然也进入农家,但多数用户还是城市的小型家庭。


(3)盆:盛饭菜及和面用具,按材质分有瓷盆、搪瓷盆、铝盆、塑料盆之分,各种盆又有不同的型号。


(4)其它:蒸笼,农村一般平时不用,只有办婚丧事筵时才用大型蒸笼。城市家庭日用品有小蒸锅上附带的小蒸笼。


小型必备炊具有:舀水瓢、勺、铲、笊篱、案板、擀杖、切刀、礤子、捏钵子、河捞床、调和盒等。调和盒为方型,中间分为四格,分别放不同种类的调和。有的调和盒是民间旋匠加工的木制套盒,一个比一个大,套装起来成塔状造型。现在用塑料制品代替。


液体调味品多用瓶装。


六、餐具


(1)餐桌:高坐的有“地八仙”、圆桌、附带坐凳。农村多用能折迭的圆桌和坐凳,用毕收起,便于存放。低坐用炕桌,席地而坐。如在院内使用,则配以坐墩、坐垫或小板凳。


(2)餐具盘:俗称“盘子”,正方形木制品,边长约1.5尺,盘边高约寸许,漆成红色,或画吉祥图案。日常盛放碗筷什物,用餐时盛放菜盘,宴会时便是传菜托盘。


(3)碗:旧时农家盛饭的碗,多为铁匠铺烧的“笨碗”,很少有人家用“青碗”,而今用的碗多为“青碗”和搪瓷碗。


“青碗”本指青花瓷碗,现在泛称细瓷碗。


(4)盘:多为瓷制品,也有搪瓷制品。按口径分,有四寸、六寸、七寸、八寸、一尺、出号等盘;按用途分有菜盘、鱼盘、拼盘等。保德人管大盘叫“羌盘”、中号盘叫“碟子”,最小号盘叫“盏”或“醋浅子”。


(5)筷子:旧时农家用筋材柴作筷,故名为筋,也有用荆条或六道木作筷的,今多用市场上购买的竹筷,大型宴客则用一次性木筷。


(6)羹匙:保德称“调羹”,有不锈钢、瓷、塑料等制品。


七、酒具


盛酒器有酒壶、酒鳖、酒注等。酒壶又称“酒膆”,多为铜制品,状如葫芦、拳头大,有流,有提梁,精巧美观。酒鳖,锡制品,鳖形扁壶,盖上附有吸嘴、吸管。便于携带,平时可揣在怀中温酒,随时可拿出饮用。酒注,俗称“跌倒干”,是一圆锥形小瓶,广口,多为瓷制品,容量约二两,是一种独酌用品。


饮酒器为酒杯,也称酒盅,瓷制品。今也有大口径、大容量的玻璃杯。


八、盛器


保德民间储物,多用柜和缸。


柜品种繁多,有躺柜、立柜、厨柜、板柜、扣箱等,用途各不相同,躺柜主要用于放粮,也可放衣物。立柜、大衣柜、组合柜、板柜、扣箱放衣物。厨柜放餐具。酒柜放酒具、茶具。


缸,俗称瓮,有大瓮,三只瓮,五只瓮之分。主要用途是盛水、腌菜、放粮食。放粮食的器具还有板仓、席囤、草囤等。



九、供器


祭祀用品,包括案(俗称供桌或琴桌)炉瓶三事、神龛、神像等。有的人家则以柜代案,用茶盅盛米代香炉,略表心意而已。


十、家用电器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收入增加了,经济搞活了,生活富裕了,家用电器进入农村,电视达到普及,不少人家自己安装了接收器。中等人家都有了电话机、洗衣机、冰柜或电冰箱,手机家家都有,大约户均二个。电瓷灶、电饭煲、电炒锅也成为农家日用品。有的人家还有组合音响、DVD、电脑等新潮电器物。


十一、洁具


洗脸:旧时用瓷盆、铜盆,现在多用搪瓷盆、铝盆和塑料盆。揩脸用毛巾。去污,过去用自治的猪胰子、碱面等,现在都用香皂、肥皂。


洗澡:旧时农村居民没有洗澡习惯,只在夏季暑伏天,人们到河中洗浴。现在不少家庭自置洗浴设施,如澡盆、浴缸、太阳能热水器等,洗澡渐成良俗。城市建筑,大多设置卫生间,洗澡更为方便。


洗衣:旧时乡村妇女洗衣,多在河边浣洗。也有用做豆腐剩下的浆水洗衣,可去污,后来用上了洗衣盆和搓板,用洗衣粉去污。现在用上了洗衣机。


衣服整形用烙铁,现在改用电熨斗或蒸气熨斗。


扫炕:用笤帚。农村大多用糜笤帚,用糜脖子自己缚制。也有市场上买的棕笤帚或塑料笤帚。


扫地:用龙须草扫帚,多为自制品。现在普遍使用墩布。


扫街院:用大型掃帚,自制品有芨芨扫帚,秃扫(一种草)扫帚,也有市场上购买的竹扫帚。


拂尘:清除墙壁或器物上的尘土多用鸡毛掸子。清理衣服上的尘土用布条扎成的“刮打子”。旧有马尾编成的“蝇刷子”,今不见。



十二、代步工具


过去,保德道路多为羊肠小路,出行全靠步行,偶或能骑毛驴,便是一种享受。今交通便利,公路四通八达,村村通了公路,运营车辆到处皆是,出门即可乘坐。个户人家不仅有了自行车、摩托车,而且还有拖拉机、三轮车、大卡车、面包车,少数人家还有小轿车。


(续)

保德民俗相关文章: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六十九 生活习俗(六)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六十八 生活习俗(五)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六十七 生活习俗(四)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六十六 生活习俗(三)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六十五 生活习俗(二)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六十四  生活习俗(一)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六十三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六十二 生育保育习俗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六十一 生育保育习俗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六十 生育保育习俗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十九 生育保育习俗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十八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十七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十六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十五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十四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十三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十二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十一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十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九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八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七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六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五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四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三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二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一 诞辰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 诞辰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九 诞辰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八 诞辰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七 诞辰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六 诞辰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五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四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三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二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一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九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八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七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六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五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四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三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二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一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九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八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七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六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五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四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三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二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一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九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八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七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六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

陈秉荣 || 保德民俗

【保德民俗】第一辑 人生礼仪

【保德民俗】第二十二节 年末岁尾话“腊八”


作者简介:

陈秉荣先生1941年生于保德县石塘村,早年曾任公社书记,后历任县文化局长、档案局长等职。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他致力于地方文化研究,在方志、民俗、民间文艺等方面颇多建树。他是中国民俗学会会员山西分会理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西分会会员、中国地方志学会会员、忻州走西口研究会理事。他学识广博,研究领域宽泛,堪称是保德传统文化的半部活词典。几十年来,他如同一位勤勉的老农,不计寒暑,不避风雨,默默地耕耘于大山深处。除主编完成《保德县志》以外,他还校点重印了《保德州志》,创办了《保德文化》杂志,出版了民歌集《大河采风》、散文集《定羌杂识》,手中还存有《保德农业合作史稿》《金瓶梅方言》等书稿。他为挖掘整理保德文化遗产,传承保德文明付出了大量心血。年近古稀,他孜孜不倦,执笔写下了这部三十万字的《保德民俗》,为保德又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