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白鹿原》:一个民族的秘史

葛丁超 群学书院 2023-02-09




2022年9月24日,群学书院联袂梅园经典共读小组,以线上讲座的形式,共读陈忠实先生的经典长篇小说《白鹿原》,通过文学与社会学的双重视阈领略书中这个关中平原村落,乃至其背后整个乡土社会的沧桑巨变,这也是小组下半年推出的“思虑二十世纪”之“二十世纪文学”系列共读沙龙中的第一场活动。
本文为论坛纪要,由葛丁超整理。




论坛纪要

《白鹿原》:一个民族的秘史

文 | 葛丁超





杨素秋


《白鹿原》问世之后被改编成了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有电影、电视剧、舞剧,还有北京人艺、陕西人艺不同版本的话剧等,可谓长盛不衰,而这次讨论的主要是小说原著。


杨素秋老师


首先我们可以思考一下阅读文学作品的多种方式,比如步入文本深处,研究词语句子的美感,辨别作者在小说中如何进行视角的转换。也可以与文本略微保有距离,纵观作品的思想主旨与文学气度。甚至亦可继续向外拓展,研究文学与心理学、社会学或是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等等的联系。我认为后者在当今的文学研究诸多流派中较为盛行。而前者,即文本细读在学界已经有所式微。


现在的很多音频视频将文学作品压缩为几分钟到十几分钟的故事梗概,令观众感到似乎可以一日看尽“长安花”,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文本全部的奥妙。中小学培训将小说拆解为冰冷考点的方式也获得了很多考生的追捧。这些阅读方式没有深入地研究文学的美感,大师们的妙手巧思也许都被漠视了。如果说文学作品是一朵花,我们首先是被花朵吸引,然后去探索它的根系、土壤、空气,如果我们失去了静静地注视那朵花的专注力和感受力,不再被它深深浅浅的色泽与若有若无的香气打动,那么实际上很难说我们是真正深爱那一朵花的。


电视剧《白鹿原》剧照


《白鹿原》问世后经常被类举为史诗,评论界更多地从“史”的角度入手,而讲“诗”的相对较少。我们不妨反其道而行之,一起体悟这本小说的美感。这需要我们回溯到中国小说评述的传统并加以借鉴——如我们所熟知的脂砚斋读红楼、金圣叹读水浒,古人在读书时常常是逐字逐句地注解。


作家在写作时要考虑“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如果我们关注前者可以说这个作品主题深刻、情节动人,就像我们评价一件毛衣款式大胆、花纹复杂。可是要了解这件“毛衣”是怎么织成的则需要我们关注后者,将“毛衣”拿近仔细琢磨从而接近编制者的劳动。


那么就让我们将《白鹿原》在拆解之后重新组合。首先看到小说开篇第一句是“白嘉轩后来引以为豪壮的,是他一生中取过七房女人”。我们也许会心生似曾相识的感觉,如余华《兄弟》的开头“李光头坐在远近闻名的镀金马桶上(省略一部分)·····这时候他才意识到,自己在地球上已经是举目无亲了。”当然还有《百年孤独》的“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上校将会想起父亲带他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这是二十世纪最著名的文学作品开头之一。据陈忠实先生自述,《白鹿原》的开头他修改过无数遍才落定,也受到了以马尔克斯为代表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启发。


百年孤独中的这句话有两个时间点,即“多年以后”和“遥远的下午”, 在这个时间跨度之间,参观冰块的冰与行刑队的火,以及它们即将带来的爱情与死亡彼此碰撞。我们通过短短的一句话将这一切尽收眼底,甚至感到了孤独——这个作品的主旨引发的震颤。


电视剧《白鹿原》剧照


回到《白鹿原》的开头,第一句话同样在顷刻间让时间飞逝,我们刚刚翻开第一页便预见了故事随后的发展。这种写作手法我们称之为“半途起兴”。我们在“最引以为豪壮的是娶了七房女人”上看到白嘉轩的性格,也看到这部作品中女性的命运,她们频繁地出现在男人的生活中,却有时形如草芥,成了这个抽象的数字。这句话也奠定了整本小说以情节为中心的叙事基调, 它是故事精彩纷呈引人入胜的,而非二十世纪心理小说、意识流小说的形式。  


再来看看小说的人物结构。陈忠实先生并不相信群体之间有绝对的壁垒,所以家族之间成员是爱恨交织的。白嘉轩与鹿子霖两家的矛盾贯穿全书,有着向外抵抗的强大力量。但两家的后代却相互地爱恋。而在两家之间弥合和平衡 关系的,是鹿三、朱先生、冷先生三家。朱先生是白嘉轩近亲,同时又是鹿家孩子的老师;鹿三是白家忠实的长工,也是鹿家的同族人;冷先生则与两家皆是儿女亲家。


电影《白鹿原》剧照


这五个家庭中,作者刻意隐去了朱先生和冷先生的姓名,暗示出真正核心的家庭是另外三家。起初这三家的孩子有着同窗的情谊,到了作品中部鹿子霖和白孝文都成了黑娃的情敌,而白灵先后和鹿家的两个孩子谈过恋爱,鹿子霖对白孝文的陷害又构成了两家深层的矛盾。白家与鹿家的关系就这样反复的拉扯。最后,黑娃回乡认祖并与鹿家交好弥合了两家矛盾,三家最终构成了彼此等距的关系,作品便在此处收尾。


白鹿两家有着各自的家族传说,白家关于匣子的传说暗含着一种不服输的韧劲,这似乎在多次从革命中脱险仍旧执着不屈的鹿兆鹏身上有更多的体现。鹿家祖上抛却尊严换取生存空间的勺勺客的传说则好像印证在了后来四处乞讨的白孝文那里。在看似与前辈性格互换的表象下,是陈忠实埋下的两代人深层的关联——白嘉轩有着硬汉的气质和刚正的品格,却有着浓厚的封建思想,他的儿子白孝文也有着较重的官本位倾向;鹿三善良正直,他的孩子也是朴拙刚强的;鹿子霖善于游走于新旧规则之间,而鹿兆鹏最敢于投身革命,有着最新锐的思想。


电视剧《白鹿原》海报


《百年孤独》中反复出现过这种代际间的继承与反叛,一定程度上启发了陈忠实的写作。同样的启发还有梅尔加德斯这样有着预言能力的旁观者角色的设置等等。我们可以看出在写作前陈忠实先生有着周密的规划,让线索之间的联系咬合地很紧。他曾说最恰当的结构是能够负载全部人物和思考的形式。


作品的情节有着强弱相间的双线碰撞,这两条线索铺陈在白鹿两家。比如当白嘉轩发现了灵草的时候,灵草引出了他与鹿子霖的矛盾,也引起了两家平行进行的一些变化。后来他们还在与冷先生结亲的事情上暗暗地较劲。作者还用一章的篇幅描写两家婚礼时不同的状况,也是提醒读者这是在有意地进行对照。这样的对照在后来白孝文的自甘堕落与鹿兆鹏的衣锦还乡时尤为明显。


这样的叙事方式沿袭了说书人的传统,以张弛有度的节奏、曲折而连贯的情节吸引读者,让作品保持着激情与弹性。当我们紧绷的心弦稍作舒缓时也是在为下一个故事的高潮做好准备。美国汉学家普安迪从叙事学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古代章回体写作的奥秘。他在《明代小说四大奇书》中提到,《西游记》、《三国演义》的章回设置有一定的规律,会以一定的周期出现重要的情节,我们手不释卷的阅读体验与作者的精密编织息息相关。同时,《白鹿原》中对偶式的桥段也是古代小说中常用的手法。



长篇小说的作者往往会以暗示的形式表达自身的倾向,陈忠实对于偏爱的人物写作的速度也经常会明显地放慢,描述孩子们上学时的文字中有关黑娃的就占接近半数,第九章更是专门地讲述了黑娃的情事。陈忠实也谈到自己曾想让黑娃担任主角,却碍于黑娃身份的性质无法实现。他对于白灵也是不惜笔墨,她降生时的景象与成长过程中的很多细节就拥有比大部分同辈孩子更为丰富的描写。作者还会用不少的篇幅来对她不喜欢的人物加以讽刺。


同时,陈忠实会在极为有限的几段文字中使用内部聚焦的方法,以这个人物自身的语汇体现其主观的想法,这在黑娃身上有着最多地体现。而田小娥则是一个例外,作者有意地回避了对她的内部聚焦。在这些饱受压迫的妇女中,田小娥有着最长的篇幅和最曲折的故事,书中文字却从未能够进入她的内心世界,即使到了她香消玉殒的时刻也仅是一段冷静的叙述。我们只能看到她的行动,却无从得知她在这一系列传奇的经历中行为的动机和心理的感受,不禁令人倍加唏嘘。借由这样的困境,作者告知我们田小娥在外部世界面前的无力,只得听从命运的调遣,即便敢于抗争也终究只是徒劳,她的一生是一个必然的悲剧。这种通过内部聚焦的缺位体现人物境遇的手法是陈忠实先生写作的创新之处。


正如萨特等学者强调的那样,当我们盛赞作者故事的精彩程度和现实价值时,也要关注他采取了何种写作形式,这也是作品能够从诸多同类型题材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


陈忠实先生


那么,是什么吸引了当代的年轻人, 让他们依旧能够体认《白鹿原》带来的震撼。宏观层面的历史事件和社会变革当然是重要的内容,同时他们还对作品体现的代际冲突颇感兴趣。正如白灵对于缠足、上学、婚姻等事情上的坚持令白嘉轩无可奈何,年轻人常常想要挣脱父辈的桎梏选择自己认可的道路,这种代际间的张力在每个时代都有所存在。而如果问起读者对书中人物的态度,他们的立场也可能会随着自己的年龄增长而趋向于保守的一方。这也是小说的一个现实意义,提醒着我们是否过多地对现实予以妥协,年轻时对自由的向往是否能够继续保留。 


作品中很多女性的遭遇非常令人触动,而不同性别和年龄层的读者对于田小娥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电视剧等形式的改编中会增加很多白灵与田小娥的互动,这也可以让我们看到二人的相似性。田小娥其实是一个被困住的白灵,她如蛛网缠身无法挣脱被凌辱的命运,无法实现自身的解放,而白灵可以走出白鹿原替她完成遥不可及的夙愿。另外,她们都会不计物质得失地、飞蛾扑火般地追求陕西民歌唱诵的那种“墙头跑马”的爱情。可是正如一些人对田小娥的指控,她们的解放意识在今日仍然可能会面对阻力,这也是小说对于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话剧《白鹿原》剧照


作品中还有一个感人的细节,陈忠实写道朱先生将巨著撰写完成时头发全白,对着自己的媳妇叫了一声妈后便离世了。这是这个能文能武,曾经只身喝退清军的人物在整部作品中唯一一次展示自己的柔弱。作为女性,我非常感谢陈忠实先生的这一笔。


无论是白嘉轩还是黑娃,都为我们展现出了一股陕西男性的硬汉气质。与桂林那无棱的、波浪般的妩媚群山对比鲜明的,是于地面直劈而下的陕西华山,这些陕西“愣娃”们的性情也受到了这样一方水土的浸染而越发地倔强。他们劳动号子那种粗粝的呐喊也在今天盛行的精致滤镜背后显得格外富有力量。


相比于陈忠实先生早年获奖的《蓝袍先生》等中短篇作品中较多地直白表明作者自己的好恶,他在《白鹿原》中更善于将其淡化,再通过丰富的写作手法逐步隐现。虽然他没有再创作出同样影响力的长篇作品,但《白鹿原》已经足以成为他“能给自己死后当枕头”的作品。我在拜访他时发现,即便是文本细读等较为贴近文本的研究方法也并不都为作家所熟知。但我们依然可以借助这些研究方法,以最慢的速度接近这些伟大的作品,从而抵达文学的真诚。


陆远:


杨老师从文本形式与结构的角度的分析令人受益良多,并且对于从事社会学研究工作的我来说也是耳目一新。在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中《白鹿原》可谓一个异数,这不仅在于它极高的发行量与被言说的频率,还在于它已完稿整整三十年还依然不断有新的演绎版本出现。而且它也是少见的“出圈”的作品,其影响力远远超出文学的领域。国内社会学界又一个不成文的共识是,研究百年来的社会变迁最经典且最为人熟知的社会学作品《乡土中国》,需要搭配《白鹿原》来阅读。


陆远老师


阅读这样的巨著我们既可以走进其中揣度文字间的细节,也可以拉远距离,将视角放在近一百五十年巨大的历史变迁中去理解这样一个文化奇观。自《白鹿原》以后,国内的文学书写对于白嘉轩这样特定阶层人物的描写发生了一定的转变。百年来杰出的文学作品多以发扬新气象为主,而他则流露出对于旧有的乡土社会和其秩序与价值观的些许眷恋。种种新旧事物间的张力在作品传播与接受过程中引发了不同的观点,包括作品中的两性关系描写与对传统叙事话语的颠覆带来的争议等等,也因此小说的现实意义在今日依旧存在。


“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一语出自巴尔扎克,又正是因为《白鹿原》这句话才在国内广为流传。从社会学、历史学的角度来看这部小说很好地践行了这句话,并且在百年来的文学史中鲜少有作品能在这一方面与之等量齐观。除了沿用传统章回体小说的技巧让作品富有可读性,他还突破性地创建了不同于此前各个历史节点的叙事模式,我们得以从文学、历史学、社会学等不同的角度阅读和阐释这部作品。


话剧《白鹿原》剧照


陈忠实先生开启了中国文学进一步进入现代的大门,引发读者对于人生意义重新的探求。前现代的叙事常常含有一种乐观的历史进步论的倾向,而进入到一二战前后,人们一定程度上失去了确切的价值体系而生发出一种荒谬感,这在《白鹿原》中朱先生的遭遇中也有所体现,又或者刚正如白嘉轩却在历史的洪流中泥牛入海难以企及向善的目标。反观我们自知身处于有些“内卷”的社会却只能越发陷入这样的环境。从这个角度来看,陈忠实先生这部作品解构了这样的“秘史”,其反思性超越了所描写的特定时段。当我们身怀理论的积淀面向难以撼动的现实仍要坚持初心,去瞻望和铺陈通往理想的道路。




读者提问




问题一:《白鹿原》为何会出现如此丰富的改编版本?


杨素秋: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时,有知名杂志评选读者最受欢迎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和《平凡的世界》位列前三。在专业的文学评论界,《白鹿原》的文学性获得了更高的认可。这两部小说的描绘对象都是“乡土中国”,我在上课时也会给自己的学生推荐阅读费孝通先生的作品。除了有能够引起大众兴趣的题材,它传承自章回体小说的叙事效果也便于其它形式的改编。


陆远:陈忠实先生的写作博采众长,根植于传统叙事技艺又在国内较早地吸收了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启迪。《白鹿原》的故事还有着漫长的历史跨度,也涵盖了诸多在今日依然存在的母题,这在前后的文学史中是较为罕见的。


问题二:对于田小娥内部聚焦的缺失是否规避了对她的凝视,在宏观上体现了这一类女性的悲剧?


杨素秋:陈忠实先生以无声胜有声的方式书写田小娥的内心活动,需要我们自行展开想象走进人物,也借此反映任田小娥心中翻江倒海也无力摆脱困境的现实状况,让读者只能注视她逐步被外部世界捆绑走向被批判的刑架,所以的确体现了这种悲剧性。


问题三:如何理解“乡约”在小说与现实中的意义?


陆远:知识分子对于乡约的书写可能带有理想化、神圣化的色彩,寄托了作者与书中主角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比如《白鹿原》中乡约一经确立整个村子的面貌便焕然一新,不良习气快速涤清。然而我们并无法确证乡约在故去的历史情境中发挥的作用,现存的书面记录也都出自知识分子之手。就像汪曾祺笔下的事物,这些令我们心生向往的东西一旦现实地接触便很可能会褪去原先赋予的光环。同时乡约的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非一个固定的结构,在不同的时期、地域、文化环境产生着不同的社会效应。这个动态性增加了我们对乡约理解的难度,也同时丰富了我们对它的阐释空间。




总结发言




许金晶:


将《白鹿原》安排在“二十世纪文学”系列共读沙龙第一场的原因,是它能够与接下来将要讨论的作品——《鼠疫》《城堡》《了不起的盖茨比》,展开颇具当代现实意味的对话。以今天这样经典共读的方式让我们回望了过往百年的伟大变迁,丰富了对所处世界的认识 ,也获得了对当下和未来更通透的洞察。


起初在寻找适合主讲《白鹿原》的老师时遇到了困难,于是直接在知网上搜索相关论文。这个过程中发现这方面排名靠前的作品多出自陕西师大的老师,其中杨素秋老师的文章无论是题目的新颖程度还是被引用量都是名列前茅的,随后了解到杨老师是一位资深的阅读推广人。阅读给我们提供的不仅是与作者对话的空间,还有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的媒介。我和陆远老师热衷于逛旧书店的一个原因是可以在书籍中看到多年前读者的签名与题注甚至批语,凡此种种跨越时空的互动是阅读给我们带来的美妙体验。


杨老师有着秀丽的形象,而当她开始文本分享后,我们看到的是极具爆发力和生命能量的分享形式,从而能够感到她的个体生命在对作品反复的研读过程中与之高度地融合。这让我想起个人一直大力推荐的社会学经典《社会学的想象力》中作者米尔斯提出的重要命题,即我们从事越发趋向定量化科学化的社会学研究,也要将个人的情感经验与生命体验代入其中,这才是有生命力的学术活动。同时从杨老师在区级图书馆等地坚持进行的阅读推广事业也可以看出,这个时代最伟大的理想主义者是具备高度执行力、能从容将理想逐步转化为现实的人,杨老师的事迹也不免让我们心生由衷的敬意。


许金晶老师


葛丁超:


如果借由结构主义人类学的视角,我们可以更敏锐地发现不同时代、族群文学叙事的异质与同构。由此身处于江南或其它地域的我们也可以在这个西北小村中看到自己生活世界的影子。白鹿在中外文化当中都是一个美好的象征,中国古典小说的悲剧结尾也包含着内在的上扬,如蜀汉的败亡到三分归晋重归统一,白鹿原中的主角们走向了悲壮的重点,而如果我们也继续保有着那种执着而正直的性格,白鹿终将享有在这片土地上重生的机会。



THE END

 





文化名人纪念演讲

梁漱溟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 梁漱溟文化思想 | 叶圣陶孙女回忆叶氏文脉 | 柳诒徵先生纪念讲座 | 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 陈作霖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 作家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 林散之、高二适先生纪念讲座 | 钱穆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 阮玲玉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讲座 | 上官云珠、周璇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 谭延闿逝世九十周年讲座 | 孙中山先生逝世九十五周年纪念论坛 | 王阳明逝世四百九十周年纪念论坛 




文化名家系列讲座

莫砺锋:开山大师兄 | 周文重:国际关系新格局 | 周晓虹:口述历史与生命历程 | 周晓虹:费孝通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中国化 | 周晓虹对话钱锁桥 | 周晓虹、张新木、刘成富、蓝江对谈:消费社会的秘密 | 群学君对话舒国治 群学君对话叶兆言 | 黄德海、李宏伟、王晴飞、王苏辛、黄孝阳五作家对话 | 孙中兴:什么是理想的爱情 | 杜春媚对话郭海平 | 程章灿:作为诗人与文学史家的胡小石 | 谷岳:我的行走之旅 | 黄盈盈:中国人的性、爱、情 金光亿:人类学与文化遗产 | 周志文:人间的孔子 | 严晓星:漫谈金庸 | 周琦:越南法式风情建筑 | 魏定熙:北京大学与现代中国 | 胡翼青:大数据与人类未来 | 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系列高峰论坛 | 毕淑敏读者见面会 | 徐新对话刘成 | 谢宇教授系列演讲 | 王思明:茶叶—中国与世界 | 祁智对话苏芃:关于写作 | 甘满堂:闽台庙会中的傩舞阵头 | 张静:研究思维的逻辑 翟学伟:差序格局——贡献、局限与新发展 应星:社会学想象力与历史研究 | 吴愈晓:为什么教育竞争愈演愈烈?李仁渊:《晚清新媒体与知识人》 | 叶檀读者见面会 | 冯亦同:金陵之美的五个元素 | 华生、王学勤、周晓虹、徐康宁、樊和平对话 | 




城市文化与人文美学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一期)|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二期)大唐风物,侘寂之美: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一期)| 大唐国宝、千年风物: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二期)| 当颜真卿遇上宫崎骏: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三期)| 史上最大正仓院与法隆寺宝物展: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 |  梦回大唐艺术珍品观展会 | 四姝昆曲雅集:罗拉拉、单雯、孙芸、陈薇亦 | 昱德堂藏扬州八怪精品展 | 《南京城市史》系列人文行走活动 | 《格致南京》系列文化活动 文心雅韵:中国传统人文美学系列讲演 | “文学写作与美好城市”高峰论坛 | 仰之弥高: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展 | 首届微城市文化论坛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一期:南京运渎)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二期:明孝陵)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三期:文旅融合)|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四期:城南旧事)|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五期:灵谷深松)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六期:清凉山到石头城)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七期:从白马公园到明孝陵)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八期:从玄武门到台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九期:从金粟庵到大报恩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期:从夫子庙到科举博物馆)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一期:从五马渡到达摩洞)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二期:从狮子山到扬子饭店)|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三期:从南朝石刻到栖霞寺)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四期:牛年探春牛首山)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五期:中山陵经典纪念建筑) | 从南京到世界:第一届微城市论坛 | 园林版昆曲舞蹈剧场《镜花缘记》秋栖霞文学日系列活动 | 




社会科学研修班与专题课程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6)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7)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8)| 社会科学经典理论与前沿方法暑期班(2019)| 口述历史与集体记忆研修班(2020)| 中国研究:历史观照与社会学想象力学术研讨会 | 中国社会学:从本土化尝试到主体性建构——纪念中国社会学重建40周年学术研讨会 | 第一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8) | 第二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9)| 长三角论坛2019新春学术雅集 第三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20)




新书分享会 | 经典品读会


《金陵刻经处》生活的逻辑: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国知识人(1927-1937)》|《谢辰生口述》 | 《袍哥》《年羹尧之死》《朵云封事》|《两性》|《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东课楼经变》| 《旧影新说明孝陵》| 《光与真的旅途》| 《悲伤的力量》| 《永远无法返乡的人》《书事》 | 《情感教育》 | 《百年孤独》 | 《面具与乌托邦》 | 《传奇中的大唐》 | 《理解媒介》| 《单向度的人》| 《陪京首善》|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 《诗经》|  《霓虹灯外》 |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 |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 | 《拉扯大的孩子》 | 《子夜》 |  《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 | 《骆驼祥子》 | 《朱雀》 | 《死水微澜》| 《通往父亲之路》 | 《南京城市史》(新版) 《被困的治理》 | 《双面人》 | 《大名道中》 | 《笺事:花笺信札及其他》 | 《九王夺嫡》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