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8月10本书 | 祝贺自己,无论我活多少年

云也退 云也退 2023-02-17




8月10本书

祝贺自己,无论我活多少年


10

《创世记:从细胞到文明,社会的深层起源

/ (美)爱德华·威尔逊 著


傅贺 译


六十多年的科研生涯后出产的一本小书,形销骨立、能简则简的“晚期风格”,没有什么形容词,只有一个个观点,一条条说明,一份份重复了无数遍的论据。这本书里的主要内容,威尔逊的其他书里都已经说过。

 

不过仍然有价值。威尔逊满肚子实学,不会没话找话或者有心无力地写作。落笔有很多值得强调的常识,比如他说到熟肉的意义:熟肉“是一种高能量、易消化的食物,也方便迁徙的部落携带,这促进了部落成员的聚集,有利于成员之间的社交和劳动分工”;他说到南非某部落的聊天内容:白天6%是讲故事,几乎不谈神话,晚上八成以上是讲故事,有真人真事也有虚构。


尔逊研究蚂蚁的群体生存和合作,心里想的是人类起源的秘密,分工,合作,还有最重要的利他主义,这种行为特征在蚂蚁和人类中都有见到,而人类还有最为复杂的语言,远比植物、昆虫和鸟类的沟通方式复杂得多。究竟是哪些因素的作用,致使人类克服自私自利的强大本能,凸显自然选择的力量——这是关于“我从哪里来”的问题,对它的回答决定了对“我往哪里去”和“我是谁”的回答。这是威尔逊的“创世记”,不过相对于圣经里被命名为“创世记”的那一部分而言,威尔逊的故事很难三言两语地传播。


 


09

《不能与不会》

/(美)莉迪亚·戴维斯 著


吴永熹  译


莉迪亚·戴维斯有一次坐飞机去芝加哥,快要降落时,乘务员公告说机翼出了点故障,机舱里空气立刻紧张,莉迪亚注意到有人看窗外,有人抓紧座椅,她努力去识别乘务员的情绪,想到死后的样子,又和一个飞了几百万英里的老者聊了几句,老者说他经历过好几次紧急情况,却没有细讲。

 

等等此类的叙述,在我眼前一掠而过。一直读到飞机平安降落,机舱里一片欢笑,乘务员话也多了,那个老者则说起之前的一次遇险,机舱里着了火……再往下,莉迪亚写到在餐厅吃饭,觉得那个鸡蛋本来可能映出另一个人的脸,戳向它的叉子可能攥在另一个人的手里。

 

这篇记事是《不能与不会》一书中几十篇长短不一的文字之一,虽然这些文字彼此太不一样,有的很妙,有的很不知所谓,但这则关于坐飞机的事情很体现莉迪亚的特点:一个很职业,很自律,却不太想用标准的文学方法来从事文学创作的写作者。飞机遇险的体验,写过的人太多了,但是,那位与她交谈的老乘客前后的变化很值得刻画,莉迪亚写了,却没有重点突出,而她着意记下的那些,我反觉得无所谓。通观全书,我想她所寻求的那种尽可能地日常、尽可能避免虚构痕迹的笔法,是一种优长,但也决定了她的作品的上限。


 


08

权贵:他们何以逍遥法外

/(英)欧文·琼斯  著


林永亮 高连甲  译


“最富有的1000人占有5200亿英镑,而成千上万的人却不得不排队等候食品救济。金融精英们把英国抛入了经济漩涡,而他们自己却中饱私囊。”马太效应的各种实例,看多了会腻烦,但是它们发生在任何一个地方,又都有一番来龙去脉需要详解。

 

这次是英国。琼斯说,他写这本书的缘起,是2008年秋天的经济危机以来,有一种“步调一致的力量,试图把人们因自己和国家遇到困境而产生的愤怒情绪从有权势的人身上转移开”。自由市场体系随着危机而遭到挫败,公共财产被用来挽救那些坏账缠身的银行,所谓的新资本主义成了给有钱人服务的社会主义。跟现代金融、媒体、党争有关的故事大体上是无聊的,抽象,但人的情绪却很真实,那些受到伤害的人,很容易用无力感取代伤心。

 

左派的正义感加上新闻专题式的叙述模式(大部分章节都以访问某个人开头,从他的遭遇开始叙述背景),是这本书的优点,也是其不足之处。对它的印象跟读者的背景有大的关系。一个一贯持左派立场的人,可能会觉得欧文·琼斯揭示的问题和角度都不新鲜,但是局外人就不一样了。比如,关于希尔斯堡惨案究竟如何影响了九十年代以后的英国社会和政治,我就觉得书中相关的那一部分虽然只是平叙,也挺开眼界。


 


07

《灰色笔记

/(西班牙)约瑟·普拉  著


元柳 译


风俗画一般的日记作品。新发现的这位加泰罗尼亚作家,约瑟·普拉,从语感、思维到品位都十分有趣。书内容的确是取自1918—1919年他20岁前后写下的日记,那会大陆还在打大战,加泰罗尼亚半岛似乎被遗忘了,有点冷清,普拉处在大学毕业前后,家里没钱继续供他深造,他就拿了五十元,启程前往巴塞罗那闯荡去了。

 

大致这些背景,是从他的日记里拼凑出来的。日记很原生态,零散,基本上没有前后情节的对应,但是妙处极多。尤其爱看其中那些两三页长篇幅的日记,两千字记录一段小对话加上自己的感想,或者讲讲自己父亲的事,讲讲邻居的事,又或者练笔写一段风景,又或者思考一下日记这种文学体裁,还几次抒发逛妓院后的沉郁心情。

 

普拉很喜欢读书,阿索林,巴罗哈,奥尔特加-加塞特,普鲁斯特,这些作家他都评论过,文字精到有个性。他说诗人卡耐尔:“词句的高妙有时和心灵深处的本真并不搭配,好比搬起山来砸老鼠”,说巴罗哈的缺点是“论断和描写有时不痛不痒,下笔如同驴子放屁”,说巴尔扎克“小说里找不出一个精到、准确、真切的形容词”。他喜欢普鲁斯特,赞赏奥尔特加,对胡安·拉蒙·希门尼斯的讽刺也很到位。

 

普拉的文字轻捷明快,但并不是那种跳跃性、需要你去自行补上被他省略掉的东西的类型,普拉并没有优越感,这也可见日记的真实。对致命的流感,对战争,他都发出了悲悯之语,其中又夹杂了一点自我解忧的冷幽默:“(送葬回来的)车厢里满是人,大家无声地坐着,仿佛一车都是思想家。”


 


06

《塞纳河畔的一把椅子

/(法)阿明·马洛夫 著


马振骋  译


激进是激进者的通行证,保守是保守者的太师椅。法兰西学院的这四十把椅子,都是给那些甘当传奇的人坐的,没错,是“甘当”,因为坐上去的人相当于戴了一顶“我很保守”的帽子。

 

阿明·马洛夫,一个黎巴嫩出生的法国作家,在自己当上了院士以后,去搜集了他的十八位前任的生平事迹,这里面多数是作家、诗人和剧作家,还有生理学家和宗教学家,及个把主教和政治人物,马洛夫的前任则是人类学家列维-施特劳斯。这些人多数都湮没无名了,不过,就“捍卫法语”这一点来说,的确不需要他们多么有名,他们入选院士的关键,在于他们能写出给法语增光的作品。

 

马洛夫的写技很出色,尤其对于生平资料缺乏的早期院士,他一方面用词果断,比如用“荒诞不经”这样的词来描写历史学家米肖的经历,另一方面,他叙述相对寥寥的事迹时,能让人察觉人物所在的环境的气息。对于米肖,马洛夫讲他在拿破仑时期的政治抉择,可以扩展成小说;对于鲜为人知的剧作家基诺,马洛夫用一句“他既是他这个时代风尚的受益者,也是受害者”来概括,十分亮眼;而对于颅相学家弗卢朗,马洛夫精彩地解释了此人如何沿着“伪科学”的路径成为现代麻醉学的先驱。

 

我是最喜欢他写米肖和蒙泰朗的两章;他说他深情凝望那些故人,却不想为他们鸣冤说“他们不该被遗忘”。他站到每一个前任身边,带着旁观者的淡淡微笑介绍他;而这种深情与学院体制无关,学院那种避开时代变幻、死抱“法兰西价值”的难看做法,你读后只会印象更深。


 



05

《存在主义救了我》

/(美)戈登·马里诺 著


王喆 柯露洁 译



存在主义不是脚上的鞋子,而是头顶的一面旗帜,存在主义的信徒经常会想到“存在主义”,并且感到精神一振。光看这本书里所联络起来的一组名字就应该产生信心:齐克果、陀思妥耶夫斯基、尼采、萨特、海德格尔、加缪。这些人都是一流的头脑配搭了一流的写作魅力。

 

这本书给人的印象是,存在主义是通过一批伟大的著作家而成就的思想流派,但作者即使揉入了自己的体验,想要制作一份“指南”依然不易。最打动我的,是马里诺对他的抑郁症的剖白:“抑郁表面上是被动的,实则暗藏怒火,这团残忍无情的怒火烧灼的目标是人们自己”。通过他的叙述,能看出他是一个极其忠实于自己的本来面目的人,无论是遇到生活中的痛失,还是信仰上的持续犹疑,他都坦然相告,不难理解为何齐克果特别得到他的偏爱,因为为了对付几乎是基因里注定的抑郁,他太需要向一个了不起的病友寻求帮助了。


 


04

《格雷厄姆·格林短篇小说全集

/(英)格雷厄姆·格林 著


何非 肖薇 房小然 译



格林的“消遣小说”从来不是我的菜,《斯坦布尔列车》、《一支出卖的枪》都是没有印象的阅读,他对间谍题材的爱好,同他总是不太“聚焦”的场景描写结合到一起,一次次令我分神,他的对话乏味起来也是很可以的,《布赖顿棒糖》虽然属于严肃小说,却也给我一种作者在写作时状态起落不定的印象。

 

这本短篇全集,大多数是比消遣还消遣,却弥补了格林的一些缺陷,比如人物对话仍然随意,却比较短,来往几句,情节就往下走了,像《情色电影》就是如此,粗粝而直接;还有《艾奇韦尔路附近的小地方》,一个有些惊悚、也很有余味的故事,从灵感发生到成品出炉,看起来也没花多少时间。最出色的当属《剖白之暗示》、《地下室》,称得上“佳构”,但正如他的小说适合电影改编那样,故事的电影味很足,推进很快,不像是一个偏爱文字写的。

 

电影院常常出现在故事中,男人即使带着女人过去,也是自己一个人在消遣。格林是孤独厌世俱乐部的白金会员,他在1941年的不列颠轰炸后装配好了自己的三观;他的主角们想看看银幕上的别人,却总是遇到自己。


 


03

《北方以北

/(英)埃莉诺·罗莎蒙德·巴勒克拉夫 著


梁卿 译


同期还有一本也是英国人写的北方题材的书:《北方的观念:地形、历史和文学想象》,两相比较,《北方以北》是更为完善的“文化游记”,从萨迦故事的来源入手,巴勒克拉夫以“北”、“西”、“东”、“南”四大部分,在欧美北方这一块寒天冷地画出一个完整的旅程。向北,是挪威人到北方的殖民,萨迦的兴起,向西,是抵达格陵兰乃至美洲,向东,是瑞典人往罗斯的进发,向南,则是无远弗届的基督教,怂恿它最北方的教徒翻山越岭,南下耶路撒冷朝圣。

 

这本书里的“北方的观念”是地理、历史和想象的深度结合,也是宏伟视野与细部纷呈的结合。作者娴熟地用一个画面接续或覆盖前一个画面,比如,她先是说起平常对北欧人远洋探索的描述:“灰蒙蒙的天空下,北欧人驾船驶过凄冷的北方海域……(他们登陆西欧,西欧的)僧侣纷纷逃命、圣坛血迹斑斑。”随后话锋一转,说到那些面向东方的北方人“是另一类人”,他们在斯拉夫大草原上以物易物,他们“骑着臭烘烘、长满虱子的骆驼,一路颠簸着去往巴格达的市场。

 

而对于古地图的研究,再度确认了现代世界的无聊,神话和神灵的永久退场。巴勒克拉夫引导我们去想象那种失衡的地图:越到周围,越不精确,绘图者只能借助古典和近古典籍来补充,各种神灵异兽布满了画面。固然,探险、战争、测绘等等都是基于对财富的贪婪而来,然而对那些年代的再三回眸终能提高我们当下生存的意义值,并加增我们对现代精致利己的厌恶。


 


02

《共同体的焚毁:奥斯维辛前后的小说

/(美)希利斯·米勒 著


陈旭 译


希利斯·米勒说他2009年末去参观布痕瓦尔德集中营,“尽管导游的知识极为渊博,但我还有这样的感受”,即“即使亲自去参观纳粹集中营,你也不会知道得更多。”他看到集中营里干净整洁,芬芳扑鼻,连焚尸炉也是如此,于是想到,那些描写大屠杀的作品,又能在多大程度上留住那段历史,并让人——死难的人和未死的人——在此基础上形成共同体呢?

 

83岁的米勒依然犀利,他的阅读和写作的背后,是他对“过一种道德生活”的毕生执着。这本《共同体的焚毁》中所分析的小说,从卡夫卡的《审判》、《城堡》,到麦克尤恩的《黑犬》,凯尔泰兹的《无命运的人生》,以及莫里森的《宠儿》,都是高难度的现代和后现代小说,打破一般人对一个正常故事的合理期待,以反讽、碎片、拼贴、印象交织等等为共同特点。那些作家和他自己有着同样的文本焦虑,他们一面以写作来再现,一面看到文字对于事实而言是多么的捉襟见肘;更有强烈的伦理焦虑:形式上的创新,折射出的是他们不希望归属于一个共同体,不希望借助像集中营这样的题材,推举出一个受害的“我们”和一个施害的“他们”。

 

这本书的论证像其排字一样细密。也许书中关于布什政府的牢骚有些不必要,但看到米勒在剖析文学经典之余,还能娴熟地展示他对互联网及其引起的议论的了解,并将其与自己的主题联系起来,真的只有佩服了。


 


01

《布罗茨基诗歌全集(第一卷 上)》

/(美)约瑟夫·布罗茨基 著


娄自良 译


好菜可以尽可能晚些上来。这个译本说明了布罗茨基为什么值得等待。

 

也说明了他为什么是能和艾略特、奥登相提并论的诗人——自成一个体系,用写长篇小说的能力写诗,很早就掌握了用诗来叙事的要领。如果用球赛转播来做比喻,布罗茨基就是一个能伸能缩、可360度旋转的镜头,在把一切揽入视野和把视野交还给一切之间,游刃有余地来回转换。

 

书中所收列夫·洛谢夫那篇一百多页的解读文章,写得太实在了。最匹配这部上卷的读感的是这一句话:他在年少成名后立刻另辟蹊径,“很快就摆脱了矫揉造作的浪漫色彩”,当他不到20岁就见识了克格勃的时候,他就“领悟到诗作不是源于异想天开的幻想,而是源于现实生活。”这部诗集里的74首诗,只有不到十首,如《圣诞节浪漫曲》、《云彩飘过》(1961年作)有比较重的浪漫抒情色彩,从第二首开始,每一首,每一句,都不再有纯正的“美文”,凡是景物,都与顿悟、宣言、怒喝等等主观的动作相连,或者有着神话、典故、宗教故事的实力加持。

 

布罗茨基不会刻意使用新奇的搭配,不如说,他善于将语言组织成犀利的手段,去侦破已发生或未发生的现实:“要是一个人能回到/犯罪现场,那么他/不可能来到曾受到凌辱的地方”,“在严冬的树上,我们/叽叽喳喳,而不是及时歌唱”,“每一种音乐里都有/巴赫/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神”。

 

当文字落在了一个合适的节奏,他那些偏长的短诗,就不再像过去那样,很容易构成阅读障碍了。我开始理解,他有时使用那些排比,那些如同列清单一般,倾家荡产地表达自己所想到的一切的做法,是因为确有需要。诗不应该仅仅追求凝炼这一种美德而放弃容纳的野心。最好的布罗茨基勒令我大声诵读,也不给我机会,在诵读到一半时怀疑这么做的意义:“祝贺自己!/不论活多少年,我什么也不需要。/我将活多少年,/就为一杯柠檬水奉献多少年。”

 



越早接触这套《少年读资治通鉴》,孩子的格局就越大!


这套来自故宫美人创意的四季诗词手账,美到了极致

最聪明的犹太人如何教子?看看他们的教育怎样让孩子走向卓越

一份好看又有趣的《世界简史》,填满你的暑假

刀锋般的毛姆,是很好的世界文学入门读物

读这本枕边书长大的孩子,一定不会碌碌无为的!

好书啊,媲美《光荣与梦想》的这三卷美国史,我还写过长书评

中国现代语言学大师耗尽半生的扛鼎之作,打开传统文化大门。这才是中国人的必读书!

纽伯瑞儿童文学奖系列——图书界很有口碑的一份儿童套餐

为什么他们教育的孩子不是精英就是富豪?犹太人流传了3300年的“智慧之海”

马未都推荐版《宋词三百首》

这里有几本书在敲打你的灵魂了

一份好看又有趣的《世界简史》,填满你的暑假

这本源头的书,满足了中国人对美的所有想象

想知道为什么我不喜欢石黑一雄?请读他的书吧



往期回顾


看书 | 用刀尖挑起钻石的手艺

歌德诞辰270周年:他是如何成为完人的?

迟到的7月10本书 | 原子弹和化疗来自同一种力量

有些人的祖先在乱交,有些人的祖先在搞艺术

想象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国家,直到你笑出声来

看书 | 维也纳欢迎希特勒,历史是无情对无脑的胜利吗?

看书 | 以色列的总理们,一些特别的人做着特别的事

看书 | 四季是一场终极的怀旧

至爱书 | 美国山川风物四记

6月10本书 | 永远不要杀你不准备吃的东西

关于犹太-以色列,我的四本压仓底的书

5月10本书 | 总的来看,读书还是比爬珠峰安全一些

看书 | 从今往后,再也没有为理想而发起的战争了

谁最懂言辞,谁就能上六里庄当禅师丨见书

4月10本书 | 有百度则无百年,用仇恨留住你的青春

3月书 | 比高级黑更高级的黑

2月书 | 他们在相互纠葛的世界里 挑战世道的不公

看书 | 12月的10本书:既不做玩世不恭者,也不悲天悯人

11月11本书(下)| 刀落鞘,鸟归巢

11月的11本书(上)| 需要多少热情来阻止一本书的流传

看书 | 一个人就是一张摆不平的桌子

10月的11本书(下)| 伟大的作者从不说多余的话

9月11书(上):一个政体可以承载多少嘲讽的目光

至爱书 |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10月的11本书(上):一个女人对自己的凌迟

9月11书(下)| 给苦命的恋情增加一点点优雅

8月11本书 | 强者抽刀向更强者,却原是自己的亲妈

人性的善良天使,或撒加的两副面孔

看书 | 美国人的西部经验:在自然读书会上的讲话

看人 | 伍迪·艾伦,最纯种的犹太人

看书 | 任性地活下去,就是你的圆满

看书 | 一匹马走进酒吧,和一个我喜欢的翻译故事

7月11书:“他们不知道自己没有资格与苦难相处”

至爱书 | 《从巴黎到耶路撒冷》

6月11书 | 有许多英雄,专向孩子瞪眼

看书 | 普鲁斯特和普华永道是不一样的

至爱书 | 《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

至爱书 | 《象棋的故事》:哪来的什么“自由的颂歌”?

至爱书 | 《受害者》:犹太人的头脑风暴

5月10本书:有个帝国江河日下,有个半岛沧海横流

看书 | 再见,菲利普·罗思

看书 | 帕慕克先生的礼拜X午睡时刻

4月的11本书:亲爱的,留住一切是有难度的

看书 | 你是文艺青年,你要学会加戏

看人 | 高尔基150岁:托尔斯泰家门口的流浪汉

看书 | 时间不中止,就像地名不会消失

看书 | 契诃夫说要把奴性一点一滴挤出去……然后呢?

看书 | 让他活着,就是杀死他的最好方式

看书 | 平行世界里那只悬而未决的猫

看书 | 叔本华:你若安好,那还得了?

厌世才能传世:9本新书和较新的书

怎样的帝王将相值得被书写?

就像昆德拉说的,要抵抗一切抒情的企图

斯文·赫定今天153岁生日,他用人生诠释了狗的天性

普通读者 | 基布兹里的爱与自由

光荣与浪漫,都属于存在主义的法国

看书 | 11本新书,我选的,以及波兰人的三驾马车

看书 |“一个人功成名就后,才可以做回真正的自己”

看书 | 赵松评《自由与爱之地》:如何触及以色列的灵魂

看书 | 干什么都是行当,包括干那些专门让人消失的事

看书 | 下半年的这些书,让我觉得没有比出版更伟大的事业了

看书 | “我们对狗开枪”

至爱书 | 《死亡的时代》

看书 | 自恋始于照镜子:浅交往为何盛行于我们的时代?

天生一个雷马克,腰缠万贯的流亡者

看书 | 在纳粹时期的德国,文学作品都在描绘生活的美好

福克纳120周年记:今天,你必须像个健身者一样走进约克纳帕塔法

诺奖作家库切:自律、孤僻,并在羞耻感中艰难生活 | 检书

当躲闪成了艺术,当没出息上升为境界,石黑一雄就成功了

看书 | 让我遗忘你,非洲

福克纳的花瓶和痰盂,现在都是奢侈品

这本狄更斯读过500遍的书,饱蘸着愤怒和理想主义 | 检书

看书 | 人们只有在不彼此需要的时候,才会是幸福的

再丧也丧不过波德莱尔 ——《恶之花》首版160年记

看书·特别版 | 你来到这世界,你要看看以色列

看书 | 孤独的更新版,仍是孤独

看书 | 互联网拉开的代沟太宽,精卫都表示要放弃了

18世纪最后的五年里,法国人把婚姻变成了消遣

看书 | 虽不比雨果风华绝代,但这个沉闷阴郁的胖子却是法国真正的国宝

看书 | 请问上帝,鸟头侏儒是怎么回事?

看书 | 上半年的这些书,让我觉得出版依然是一门很伟大的事业

看书 | 巴格达大学高考政治主观题:萨达姆和美国人,哪一个更可恨?

看书 | 黑人如何写黑人 ——从《土生子》到《地下铁道》

看书 | 没人想说一说这世界真正的安排

云也退:他的书揭示了蓝翔如何通往哲理之境,只怕你不会读

看书 | 李敬泽《青鸟故事集》:偏僻的想象或可能的艺术



本文系原创

首发《经济观察报》

图片来自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