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柴科夫斯基音乐的民族情结丨他从不标榜自己是位民族主义者,但他的作品无时无刻不在思索着祖国的命运和生活的意义。

2016-09-05 汤金坪 西方音乐评论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r0021e5cwc8&width=500&height=375&auto=0G20杭州峰会文艺晚会《天鹅湖》

柴科夫斯基音乐的民族情结

   导读:19世纪的西方作曲家们都力求打破传统而有所创新,他们的创作具有强烈真挚的情感、对大自然充满热爱、尊重民间传统、民族主义热情高涨以及个体表达方式多样等特点。俄罗斯作曲家柴科夫斯基也用他自己独特的创作手法将深深的民族情结融入自己的作品中,他的作品大大提升了俄罗斯音乐在国际上的地位。——从交响标题音乐看柴可夫斯基的情感世界丨他曾说:“能像全身心从事自己热爱的工作是巨大的幸福,我的头脑里永远忙于种种音乐想象”。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t01254bdc7k&width=500&height=375&auto=0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史温格歌手无伴奏合唱

 19世纪对西方世界而言是一个在政治、文化与艺术上都发生剧变的时代。理想社会的梦想传遍整个欧洲大陆,人们决心要把这一梦想变为现实。他们不仅深受法国大革命后期“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鼓舞,同时也力图找寻与回归到人的自然状态,即个体能在自我内心而非外在的政治与宗教束缚中找到真理。艺术家们开始寻求突破传统而严格的形式及规则,以便更自由地表达自我。于是人们就对象征个性的民间文化产生了兴趣,这直接导致欧洲民族主义的壮大。这一时期音乐创作具有表达强烈真挚的情感、对大自然充满热爱、尊重民间传统、民族主义热情高涨以及个体表达方式多样等特点。这一时期被称作“浪漫主义时期”。 ——论勃拉姆斯钢琴音乐的时代精神丨他出色地处理了浪漫主义抒情性和古典主义曲式的矛盾,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有着过去年代的精神和光荣的回声。

 19世纪中叶以前,东欧和北欧的音乐创作基本是唯西欧风格马首是瞻,其深层原因是这些国家政治地位低下、经济发展滞后。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和民族独立意识的增长,这些国家的音乐家们开始有意识地摆脱这种局面,在创作中努力表现本民族的文化精神。首先在题材上立足于本民族的历史、传说、文学创作以及现实生活,与之相应的是民间音乐的体裁、旋律、节奏等等因素与西欧的写作技法、体裁形式相结合。由于使用本地民歌和舞曲,或模仿他们的音乐性格,这些作曲家能够形成一种风格,它具有民族的认同感。这一民族主义的音乐浪潮在19世纪下半叶盛行,东欧作曲家的这种民族感尤为强烈。他们开始审视自己的本土文化,发现本土文化是实现民族认同感和自我认同感的重要因素,于是他们就把它融入作品里,作为一种表达手段。 ——肖邦说:“必须让每个音符歌唱起来!”丨没有肖邦,十九世纪下半叶的音乐将难以想像丨他的独创性是那样的强大,每个乐思都有其独特魅力!

 作曲家是如何用音乐来表达他们的民族情感的呢?以肖邦和李斯特来说,他们都感到波兰人和匈牙利人强烈的爱国情感,除了他们大量的世界性的作品外,前者写了玛祖卡舞曲和波罗奈兹舞曲,后者写了匈牙利狂想曲。威尔第则把意大利人民的政治意识融入他的歌剧创作;瓦格纳直接吸取德国神话的精髓,旨在创造一种德国特有的艺术形式;俄国作曲家柴科夫斯基的作品也充满了浓郁的俄罗斯情调。 ——从李斯特的钢琴作品看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风格丨浪漫主义音乐的基本出发点是人类内心的情感冲突,让钢琴以感性的力量和人的灵魂产生碰撞。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m0125ti81vo&width=500&height=375&auto=0柴可夫斯基《第一交响曲》

 音乐评论家列文松在论及柴科夫斯基的第一交响曲《冬日的梦幻》时说:“这是一部真正的俄罗斯交响曲,它的每一小节都使人感到,只有俄罗斯人才能把他写出来。” 

   《第一交响曲》是“旅行的交响曲”。第一乐章中出现了旅途的形象,在最后的两个乐章中描述了俄罗斯北方大自然的形象,不仅有冬日在一望无际的荒凉道路上旅行的体验,而且还有俄罗斯诗人笔下冬天出游的动人画面。普希金的短诗《冬之旅》就是一个最容易被挂钩的例子。柴科夫斯基在晚期的歌剧作品《黑桃皇后》中,又创造了与普希金故事中相同的狰狞气氛,也通过借用那个时期的一些乐思,再造了叶卡捷琳娜大帝统治下的18世纪俄国的精神。

   1872年,他的《第二交响曲》是基于乌克兰民歌和俄国东正教的圣歌而创作,因此被称为“小俄罗斯”交响曲。《第二交响曲》浸透着乌克兰的民歌主题,也浸透着乌克兰大自然的富饶自由和乌克兰人民的幽默活泼。它具有乐观主义和充满人生乐趣的因素。

   1875年由德国指挥家彪罗在美国波斯顿首演的《第一钢琴协奏曲》,更是洋溢着浓郁的俄罗斯乡土气息。此曲还于1878年在巴黎万国博览会上演。美国、巴黎观众都对此作品表现出不同寻常的狂热。柴科夫斯基创造了交响协奏曲无与伦比的风格,这种风格抒情如歌,由于情感极其丰富和多式多样而令人神往。当人们听到该作品的瞬间,就会感到那是俄罗斯的。第一乐章的第二主题采用了质朴的乌克兰民歌旋律,是非俄罗斯人不能写出的佳作。华丽的旋律和浓郁的韵味,打动了每一位聆听者的心。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是浪漫主义时期第一个获得世界性荣誉的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曾被同时代思想激进的人批评为“西欧派”,认为他的音乐缺少民族性。他与“强力集团”之间的关系也很曲折复杂,他在许多方面与强力集团非常接近,但又不完全认同他们的目标和方法。可是这并不代表他的音乐缺少民族性,正如他自己所说没有谁比他更爱俄罗斯。的确,他对俄国以及一切与俄国有关的事物有着根深蒂固的爱。实际上任何人都能从他的音乐中听出浓郁的俄罗斯民间音乐风格来,不光是《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农民合唱、少女合唱,奥尔加的民歌还渗透在每一条旋律之中。尤其要指出的是,他的俄罗斯情怀表现在他对这些人物的挚爱上――他的祖国俄罗斯就是这样诗意,这样热情又充满了痛苦。他是一个最为地道的俄罗斯作曲家。 

 对俄罗斯来说,1877年是一个动荡不安的疯狂之年。自1856年沙皇俄国在群狼共舞的克里米亚战争中惨遭失败后,国内立即着手进行改革,结束了农奴制。但统治者打开通往地中海的通道、在欧洲进行扩张的企图从未打消。十几年来,全俄加强军备实行普遍兵役制,积极备战。这年4月24日,俄国正式向土耳其宣战。这时候,俄国的现实生活进入反动的时期,俄罗斯艺术的一切进步和民族的思想表现,都受到了残酷的压制。柴科夫斯基无时无刻不在思索着祖国的命运和生活的意义,这些都反映在他的作品中,有了这个思想基础,才可能有他在创作活动上的决定性的飞跃,即写成他的两部独特而抒情的巅峰之作:《叶甫盖尼・奥涅金》和《第四交响曲》。 

 相对于整个民族情结,柴科夫斯基的音乐更多关注的是作曲家自身的心理,因为他的内向性格使他始终生活在自我感觉、自我思考和自我反省之中。但这并不代表他的音乐完全缺乏民族意识,事实上他的成熟作品中借鉴了不少民间音乐:《第四交响曲》的终曲展现了民族节日的图景,它是根据民谣《野地里的桦木》创作而成,在《小提琴协奏曲》与《第一钢琴协奏曲》的最后乐章中,民谣曲调都扮演了重要角色。他的歌剧《禁卫军》也运用了大量的民间语言和民歌旋律。与其他作曲家相比,柴科夫斯基用了更微妙的方法来体现民族主义。虽然作品的出发点来自个人的内心感受,但如今看来却体现出俄罗斯民族的风格。个体的心理受到民族的心理的影响,并成为民族心理的一部分。 

   斯特拉文斯基说:“柴科夫斯基是我们之中最俄罗斯化的音乐家。”这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哪怕他在表现外国题材时,也完全是按照俄罗斯风格来解释的。他笔下的罗密欧、朱丽叶、弗兰切斯卡、曼弗雷德等人物,都表现出俄罗斯的热情、憧憬和苦恼。他的音乐既有屠格涅夫那种明智而热情洋溢的抒情特征,又有列夫・托尔斯泰那种深刻的心理描写,既有乌斯宾斯基那种因为对人类的命运感到悲痛惋惜而产生的感情,也有契诃夫那种充满向往的忧郁情调和温暖的人情味;既有克拉姆斯库伊的那种诚挚,也有列维坦的那种哀愁。作曲家和那些诗人们有着多少共同的审美观和道德观上的联系!这一切都表明柴科夫斯基在创作上和俄罗斯文化的多方面的联系。人们谈到柴科夫斯基,就像谈到普希金、果戈理、列夫・托尔斯泰一样,这些伟大的名字代表者一种不朽的民族和世界的光荣。他的作品具有俄罗斯乐派的所有特点:优美的旋律和华丽的管弦乐法、不时流露的一抹悲哀,对命运无可奈何的态度……他是这一乐派最伟大的天才。 ——聆听柴科夫斯基的“悲怆与激情”丨斯特拉文斯基说:“他是我们所有人中最彻底的俄罗斯人”。

 究竟作曲家有多少民族意识,这些民族意识是怎样影响他们的写作呢?这是很难说清的,我们把德国或意大利的特点隶属于瓦格纳和威尔第的音乐风格,那部分是因为他们的音乐明确了这些民族风格。威尔第成为民族统一的象征,更多的是因为意大利半岛上的音乐爱好者以他的名字而骄傲,并承认他在世界上的领导地位。柴科夫斯基从不标榜自己是位民族主义者,但他的作品却大大提升了俄罗斯音乐在国际上的地位! 

编者按:本文作者汤金坪,原载《音乐时空》, 2013年。

欢迎关注古典视频公众号

每晚古典音乐会

古典音乐群开放加入,请联系微信179747611邀请

点击阅读原文,今天公众号推荐购买的音乐图书

柴可夫斯基没有出生在音乐世家,更称不上是音乐神童。然而他的音乐却成为了俄罗斯文化在艺术领域的最高成就。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是美艳而富有个性的,同时又夹杂着一丝抹不掉的悲伤,这种独特音乐风格的形成无不与他敏感的天性、对大自然的喜爱、优越的童年生活以及成年后遭遇到的几乎几度令他自杀的种种波折有关。本书的语言生动流畅,几乎看不到翻译的痕迹,更难得是,字里行间也带有淡淡的忧伤,恰如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一样。

阅读往期内容请点击:贝多芬晚期的五首钢琴奏鸣曲莫扎特梅纽因米开朗杰利丨精炼的钢琴演奏发展史丨布伦德尔伊利亚•穆辛丨阿城丨瓦格纳范竞马丨阿格里奇丨托斯卡尼尼郑京和赵晓生肖邦张昊辰郎朗格拉夫曼丨弦乐必读丨郑延益丨400年小提琴演奏史大师记忆丨索弗罗尼茨基丨波格雷里奇尤金娜丨纪念马勒丨重磅译文丨索弗罗尼茨基丨王健谈巴赫丨纪念瓦格纳刘诗昆丨杨梦漪丨“原色李斯特”丨孙颖迪卢卡斯·迪巴格丨古尔达丨霍洛维茨他曾为毛主席演奏丨奥伊斯特拉赫在中国波利尼访谈丨朱晓梅谈巴赫与中国思想以及古尔德丨讨厌孩子的霍洛维茨和喜欢孩子的鲁宾斯坦丨小泽征尔的坚持丨阿格里奇11岁的爱情十六岁便击败奥伊斯特拉赫的内芙丨小提琴家哈西德丨米科夫斯基谈钢琴教学丨纪念阿劳丨著名钢琴家谈肖邦陈萨谈钢琴家生涯丨陈萨语录丨陈宏宽的教、学感悟丨纪念科尔托丨纪念小提琴大师胡贝尔曼丨李传韵但昭义谈培养李云迪、陈萨的经验丨马友友《钢琴背谱十法》丨从解构主义视角看钢琴音乐表演中的个性问题丨听作家余华讲述勃拉姆斯的孤独丨焦元溥:为什么要背谱丨作曲家王西麟谈中国文学家的音乐修养丨我们向“为撒旦交税”的肖斯塔科维奇学习什么?丨李云迪与小泽征尔谈普罗科菲耶夫与拉威尔丨论巴赫音乐的精髓丨古尔德语录丨小提琴家穆特的莫扎特情怀丨现代西方音乐的德法之争丨音乐本身的抽象性保护着肖斯塔科维奇丨十九世纪法国音乐是如何冲破德国音乐束缚的?指挥家郑小瑛访谈贝多芬在我们中间指挥大师克伦佩勒邓泰山:东方语言不是拼音语言,而是音调性语言,这让我们对旋律更为敏感上帝问贝多芬丨你知不知道你这一生为的是什么?来看声乐大师周小燕先生如何传授学生正确保护自己嗓子的妙方廖昌永演唱《老师,我总是想你》,周小燕含泪微笑起身为学生鼓掌……纪念马勒丨李欧梵和在天堂的马勒对话丨马勒作品的聆听次序丨马勒的每一首作品都有血有泪丨死亡是件很普通的事情,马勒早就心有所悟……杨松斯谈马勒丨演出马勒令人兴奋丨最终目的是让听众感叹“我这两个小时就是生活在天堂”TED演讲“古典音乐与眼睛闪烁”古斯塔夫·马勒:用业余时间作曲的指挥家哈农库特走了,其倡导的“古乐运动”,你了解多少?门德尔松:音乐能给灵魂带来千般好处,这是词语办不到的巴伦博伊姆丨打通歌剧与唱艺术歌曲任督二脉的菲舍尔·迪斯考世界悬于深渊之上时,富特文格勒用布鲁克纳摆脱人间苦恼王健丨中国民乐五分钟内天下无敌丨古典音乐更关乎人的灵魂阿格里奇丨缺少音乐天分没关系丨前提是你必须热爱音乐布伦德尔丨过分诗意是对莫扎特的误读丨给莫扎特演奏者的几点建议其实音符越少越难弹丨赵晓生采访周广仁丨响而不砸,轻而不飘才是钢琴好声音傅聪谈肖邦丨二十四首前奏曲丨师古人不如师造化丨整个前奏曲都笼罩在卡珊德拉的预言里头从李传韵的肚痛坚持演出视频想到肋骨断了的傅聪丨“只要你对小提琴充满爱,用真情呵护它,琴得到了充分的情感滋润,它必然会给你回报!”傅聪的岳父梅纽因(1916.4.22)诞辰一百周年丨他年轻时从未进过电影院丨他的一生都花费在创造乌托邦傅聪的莫扎特丨K459丨K595丨K482丨莫扎特和希腊悲剧一样没有怜悯、世事无常丨年轻时弹莫扎特发现一些东西,年老时也发现一些学琴必读丨傅聪谈如何"表达"音乐丨既忠实又生动丨演奏者的个性要渗入原作中丨一个人的个性越有弹性,能体会的作品就越多。傅聪深圳访谈丨我练琴的时候在想什么丨谈钢琴学派丨谈阿劳丨减压的惟一办法是投入丨很多学生缺乏整体知识丨面对大师作品我永远战战兢兢。傅聪写给父母亲的一封家书丨越是对西方文化钻得深,越发现我内心的东方气质古典音乐的德法之争丨“音乐纯净,但音乐界是名利场”丨“海顿以来音乐家一直迷失在激情里,自我太大,上帝只对寂静之声言说。”德国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与社会 丨“音乐是从心灵射向心灵的语言,音乐无须言词,直达内心深处,言说语言无法言说之物,音乐是一种情绪的艺术。”周广仁谈钢琴演奏风格问题丨朱晓玫谈海顿丨《傅雷家书》教你学习钢琴丨我心中的拉赫玛尼诺夫《幻想小品集》丨世界动荡之际,她却借钱录制《哥德堡变奏曲》丨朱晓玫说:“30段变奏好像是我人生的30个章节,我人生的各种经历都能在里面找到。”陈萨读过很多音乐家传记拉赫的音乐是在“没有胜利希望的地方开始的斗争”丨十九世纪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钢琴音乐丨朱晓玫首次回国巡演访谈丨勃拉姆斯的恋母情结与偶像情结丨纪念维瓦尔第丨从舒曼早期钢琴套曲《大卫同盟之舞》看他的双重性格丨论格里格的音乐风格丨倾听拉赫的自我救赎丨肖邦说:“必须让每个音符歌唱起来!”丨聆听柴科夫斯基的“悲怆与激情”丨高雅、严肃,就是这俩字阻碍了古典音乐的普及丨如果不从现在开始练,你后半生的耳朵就是寂寞的,灵魂就少了一块避难的场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