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艳华:乡村环境景观与山水美学【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全文字数 | 4169
阅读时间 | 13 分钟
2018年9月21-23日,乡村振兴与乡村规划建设学术交流会在海南省海口市举办。会议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主办,海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承办,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海南华都城市设计有限公司协办,特邀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万艳华教授做题为《乡村环境景观与山水美学》的学术报告。
本文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裴祖璇和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乡村规划与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邹海燕,根据会议速记稿及主讲人PPT整理,特此感谢!
本文已经秘书处审核,未经发言人审定。
开卷有益
主讲人
万艳华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 委员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教授
一
山水概念的源流
风水,这两个字组合在一起是来源于东晋的一本书《葬经》,这是一本阴阳风水的巨著。其中有句著名的话叫“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其中关键词是前九个字,乘风的风和界水的水,也就是风水。
风水为什么能转化为山水?中国流传有很多别称。
例如堪舆学,天道谓之“堪”,地道谓之“舆”,高处为堪,低处为舆。
还有风水术,也叫阴阳术,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
当然还有其他很多概念,通过讲解为什么可以把风水转化为山水美学,这些概念就很清楚了。
为什么山和水组合在一起变成山水?这个与孔子有关。孔先生教育方式和现在的教育方式不一样,他更贴近启发式教学,教授的知识主要是伦理道德学,提倡三纲五常。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仁义礼智信。孔子“君子比德”一说也是以热爱与向往自然为出发点,并把道德抽象的概念跟一些熟知的事物现象建立联系来加深理解。
先谈智。孔子的弟子子贡问先生“智者何以乐水”,孔先生讲水是因形复形。一杯水倒入大海,还是海水,倒入池塘里面依然。它避高就低,总是寻找薄弱环节,总是由高处往低处流,这都是智慧。
再讲仁,仁者乐山。另外一个弟子子张,问先生“仁者何以乐山”,先生话说山是无私的。只要你愿意进到山里努力劳作,山都会默默的奉献。
仁和智在孔先生心目中是美好的道德范畴,用山和水来建立联系,这说明出发点仍然是热爱和向往自然。由此从自然山水(审美对象)领悟到与“智者”“仁者”相似的品性与性情,从而生发美感,所以“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就变成了中国后世自然美学思想的重要观念。
中国美学不只是自然美学,更是抽象美学。所谓天人合一,不是天和人,而是自然和人的关系。并且现在已被其他学科证明,人类是由各种元素组成的,门捷列夫验证了有一百三十几类元素,元素之间也有比例结构关系,我们发现地球的各种元素的组成的关系跟人一模一样,这说明人从自然中产生,也高度概括了古代中国审美文化的主要精神。
山水这个词,代表自然、风景,并派生出 “山水术(风水术)”、“山水画”、“山水宫苑(山水园)”,甚至“山水诗”、“山水小品(山水散文)”、“山水论(水游记)”等山水艺术门类,在山水美学和山水文化之间形成联系。
二
如何理解风水美学?
我早期发了一篇论文,是从美学的角度上研究风水,等于说是研究风水美学。要解读风水美学,必须解决三个问题:
第一个就是它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比如风水这一词的由来。之前我只讲了乘风的“风”和界水的“水”,但关键还是“气”。风水研究的核心对象是“气”,风水很难说是一个学科,但的确是有逻辑有系统的。气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文的,一个虚的,一个实的,是虚虚实实存在的。
第二个有什么样的美学特征?
如果没有区别于其他美学的特征,就不可能存在风水美学。
第三个是美学原理。
讲清楚这三个问题,大量的风水知识或是风水最核心的内容,就很容易理解了。
三
“气”的理解
之前第一个问题我只讲了研究对象是风和水,但我没讲清楚“气乘风则散”是什么意思?
气分为天、地、人三气。
天气指大气环流、阳光雨露、风雨霜雪等天气;
地气指地球中的一种电磁效应,如果没有电磁效应,中国的指南车就发明不了,大地是一个电场;
人在天地之中有人气,大家聚在一起有体温有气味。
但是风水要守住“地气”。古人认为地气被风一吹就散,所以藏风的一种解释是“堵藏”,当然还有另一个“收藏”。“界水则止”就是说“地气”遇到水就停留下来。所以把风水结合起来,就是研究对象“气”。
四
“山水术”(即风水术)与“山水美学特征”
风水“三纲”
风水美学的特征是什么?
首先是自然性。由于风水知识非常庞杂,只能把风水中最重要的东西提取出来,也就是“三纲五常”。那风水中的三纲是什么?一是“气脉”,二是“明堂”,三是“水口”。
气脉
地气是在大地之中运行的,即龙脉。就是山系,山系似行龙,古人以龙名之。
古人认为宅居与墓葬都要选择在有生气的龙脉之上。
气脉
明堂
类似封建衙署前的场地,是风水中众砂聚会之所。
砂是小山的意思,意思是很多小山聚会围合的场所。其中还有讲究,
后有枕靠,低的是枕头,高的是靠背。
前有朝案,
左、右有龙、虎砂山,
四周群山环抱。
古人认为这样的场地能藏风聚气,宜于宅居或墓葬。
其中“藏”有两种解释,一是堵藏,二是收藏。
什么叫堵藏?
中国是全球四季最分明的国家,其中最分明的地区在湖南、湖北、江西和长江中游地区。夏季吹东南风,而冬季是西北季风,所以北边和西北边有山。这也就是“堵”的意思。
什么是收藏?
夏季我们需要纳凉,要收藏东南风,所以东南方向有“水口”,夏季的东南风顺着水口进入城镇,这是“收”。
明堂
水口
为“一方众水所总出处也”,亦即两山夹峙、左环右绕的水流出口。
四周群山怀抱,地表径流就往中间流去,形成“水盆”,所以水必须有出路,就形成水口。
水口有上水口和下水口。
上水口叫“天门”,财运滚滚;
下水口叫“地府”,财运不接,所以下水口的河道必须是曲折的,让水慢慢流。
水口
地理“五常”
上世纪初西方传入地理学科的知识,中国起初找不到合适的概念,就把风水作为统称,后来才叫地理学科,所以地理是风水一个别称。
地理“五常”是龙、穴、砂、水、向,也是风水中最重要的五个要素。
“龙要真”
即真龙缠护重重,迎送叠叠。
前面有山“迎”,后面的山是“送”,左、右两大水环抱有情,“地气”与“龙脉”共行。
“穴要好”
即真龙所结的“穴”,凹、凸分明,穴土五色,红、黄滋润。
“砂要秀”
即秀砂左旗右鼓,前帐后屏,形如眠弓,朝拜明堂。
“水要抱”
即抱水上开下合,似虾须蟹眼,金鱼牛角,玉带金城。
“向要吉”
即朝向要好,方有生旺。
地理“五常”
从上述“三纲五常”可以清楚看出:
第一风水研究与处理的对象是山、水、风、土、气、向等自然要素。
第二是风水辨别吉凶祸福的依据(如“真”“好”“秀”“抱”“吉”),实际上是在辨别上述自然要素是否“自然”,或有无良好的自然特征与审美特征,而忌讳违背自然常理与审美意趣。
这就决定了风水创作对象的自然性,它亦使风水美学脱不出自然美学的思想范畴。所以风水美学也是山水美学。
在风水看来,自然山水并非处处皆宜安置城镇与宅居;只有那些既能满足人们精神需要即审美心理需要的自然山水,才是最佳去处。
因此,风水师们遂“怡情山水,发其所蕴”(明徐试可《地理天机会元》),且“以人之意逆山水之意,以人之情逆山水之情”(《管氏地理指蒙》),亦即:运用山水美学思想来审辨自然山水,选择那些土肥水美、景物天成的山川形胜之地作为人们住居之所。是故《管氏地理指蒙》有云:“寻龙之术者,称之曰山水之士”,从而风水术亦称为“山水术”。
比如哪里环境好,绝对是风水好,凡是风水好的地方绝对美。所以是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
其中有两种做法:
①
风水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象征体系,
如“觅龙”,说白了就是找靠山,类似于人在社会上寻求强有力的人或势力作为依靠的行为;
“察砂”的功能在于“侍”“卫”“迎”“朝”,它们和主山之间有着类似于人类的主仆、上下、尊卑关系。
②
风水也常把自然山水要素直接比为各种吉祥物体,这在风水称作“喝形”或“喝名”。
象征性
风水有别于其它艺术门类的创作对象,决定了它具有地域性与地点性,受不可移动的地点限制。
由于地理环境的千差万别,风水所寻求的模式或格局亦随之变化,从而形成了众多具有同一母题(如四合院落、几套城墙)、却又朝向迥异的风水景观。
城镇与宅院布局示例
五
山水美学原理
风水术认为,理想的宅居环境是有山有水、背山面水或山环水抱;
如果山、水要素缺一,即使山形或水形再好,亦徒具吉形却无真意。
其实,风水术以自然山水作为创作素材,追求山水相依相融,除了认为“气凝而为山,融而为水”、“气循山而来,界水而止”、“山属内气,水属外气,内外合成一个整体,不可分割”以外,更有独特的审美追求。
城市与山水环境布局示例
风水术之所以崇尚前有朝案、后有靠山、左有龙砂、右有虎砂,原因之一就是要在大自然中闭合与界定出一个均衡有限、亲近可感的外部空间来。
统观风水书上的理想风水格局,
其平面形式大多为半圆形或抛物线形,而重要建筑多置于焦点之上;
从其立面构图上看,峦头往往标定了立面构图的均衡统一中心,左、右砂山则在人的视野两端强有力的地标上均衡封闭的端点。
这样的平、立面格局,无疑具有了均衡对称、稳重紧凑的审美效果。
风水山与风水池的背景及前景效果
3
天人合一,喝形象征
风水术的“天人感应”色彩比我国古代其它巫术和艺术都要浓厚。例如,它所要求的“龙”要有气,是希望人也具有龙一般的生机与气势。
风水术也常凭直觉观察,把各种山水要素和一些因受自然地形限制而呈不规则状的城池村落喝形为其它物体,并将这些物体所象征的吉凶与人的吉凶相联系。正如《管氏地理指蒙》有云:“山川之惰不一,……位置各殊,因形立名,顾名思义,贵夫近理。”
所谓喝形,就本身而言,很难说自然山水或人工城池错落一经喝形,便从此与吉凶祸福有了必然联系,但以审美角度来看,它毕竟反映了古代先民“以美为吉”“以美为善”的心理愿望。
除喝形以外,风水也采用象征和寓意的设计构思来指导村镇、宅居的规划建设。比如,浙江楠溪江的芙蓉村即以“七星八斗”的风水立意进行构思。所谓“星”即道路交汇点处高出地面约10cm、2×2平米见方的方形平台,“斗”即散布于村落中心及住区的大小水池;它以村落中纳入星、斗来象征魁星点斗、人才辈出。
4
曲屈生动,回顾有情
我国古代先民对曲美的追求早已体现在新石器时代江南陶器的曲纹上面。风水术亦秉承了这一追求,它把曲美作为其“觅龙”“察砂”“观水”的主要原则。
它认为,觅龙“行度要有起伏曲折之势”(孟浩《形势辩》),左砂青龙要蜿蜒;尤其是水要流连忘返、回顾有情,正如《水龙经自然水法》所云:“自然水法君切记,无非屈曲有情意,澄清停蓄甚为佳。急泻急流财不聚,直来直去损人丁。……水法不拘去与来,但要屈曲去复回。三回五度转顾穴,悠悠眷恋不忍别。”
曲屈有情的水形示意
风水形势说的是我国古代独具特色的建筑外部空间理论。
风水术认为,“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势在乎粗,形在乎细”,“左右前后兮谓之形”。可见,势指远处山峰起伏的势态,是宜远观的写意景致;势与形之间存在远与近、大与小、轮廓与细节、群体与个体、整体与局部等对比性空间景观效果。
因此,风水形势说既考虑了人的尺度关系,又注意了建筑群体格局、远观底景效果,并提出了如何在建筑群体的空间序列中把握和运用形与势的时空转换手法,使人在空间序列中能较好地获得连续感与动感。
我国古代较大规模的建筑群体大都是在这一精神的建筑外部空间理论指导下建成的。
尤其耐人寻味的是,“遵照典礼之规制,配合山川之胜势”而建的唐乾陵即使在其地面建筑荡然无存的情形下,仍使身临其境的中外建筑师为其艺术意境所感染和折服。
谢谢大家!
图文 | 裴祖璇、邹海燕 整理
编辑 | 孙一休
END
学术报告
相关资讯
75. 冯长春:加强要素流动,促进乡村振兴【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4. 万艳华:休闲养老型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策略【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3. 周建军:中国美丽乡村海岛样本——舟山新建社区绿色发展实践与启示【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2. 徐煜辉:共治视角下乡村历史民居修缮资金渠道研究【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1. 周安伟:形而下学——乡村规划建设中的政府作为【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0. 柳肃:生态环境保护与村落防灾【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9. 敬东:乡村振兴 流与留【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8. 范凌云:乡村规划教育实践与思考【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7. 宁志中:趣谈乡村聚落称谓【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6. 张佳:重塑经济地理,助力乡村振兴【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5. 谢英俊:农民能参与的集成化建筑体系【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4. 张尚武:乡村治理与乡村振兴——乡村社会再生产功能的修复和重塑【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3. 张佳:国土综合整治视野下大地景观再造探索与实践——以成都为例【2019规划年会学术报告】
62. 顾守柏:上海大都市乡村振兴的空间机制与政策【2019迈向全球城市的乡村振兴实践学术报告】
61. 魏春雨:另一种乡建【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0. 李京生:组织多元主体参与村庄建设的规划实践【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9. 彭震伟:大都市地区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的上海实践【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8. 沈蕊:北斗乡建故事【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7. 余侃华:“互联网+”背景下的乡村复兴模式及城乡规划响应初探【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6. 张旭锋:深化农村改革,助推乡村振兴【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5. 田涛:从礼泉县乡村规划建设引发的几点思考【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4. 盛国宏:富阳美丽乡村建设进展【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3. 武前波:从“千万工程”到美丽乡村——浙江乡建的实践历程【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2. 范凌云:乡村振兴视阈下苏南乡村规划演进及展望【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1. 罗震东:新时代、新经济与美丽乡村建设【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0. 段德罡: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建设【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49. 李京生:关于村庄规划的内容与方法的讨论【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交流会】
48. 归玉东:蝴蝶村的蜕变【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7. 桑万琛:基于文化传承的一般性乡村规划实践——以“杭派民居”规划研究实施为例【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6. 戴星翼:传统与现代农村社区【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5. 罗震东:淘宝村3.0与美丽乡村建设【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4. 王春:如何理解“田园综合体”【2017年会专题】
43. 彭婧:我的故事我的家——美丽乡愁大学生公益实践计划【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2. 张尚武:城乡现代化与乡村振兴【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1. 李京生:“学院派”的乡村规划——编写《乡村规划原理》时的思考【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40. 宁志中:从乡村旅游实践看乡村规划教学内容的拓展【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39. 张秋玲:农业产业视角的乡村规划教育需求研讨【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38. 但文红:文化公平视阈下乡村规划教育课程设想【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37. 任文伟:湿地文化、乡村湿地与农村经济发展【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36. 桂华:乡村治理与乡村规划【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35. 李铁:中国城镇化问题研究
32. 戴冰武:系统性乡村建设实践
30. 但文红:交换视阈下的苗族招龙节解析——兼论不同群体的文化集体记忆与行为差异
29. 史怀昱:白鹿原乡村地区的发展探索
28. 孙华: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26. 张立:日本的老龄化与地方人口减少及应对 ——东亚经济体农村考察(二)
24. 康洪莉:农业美——乡村才美
23. 陈瑶:返乡创客是这个时代先行者
22. 王竹:乡建——经营与永居
20. 林善浪:新常态,新农村
18. 杨飏:创意,让农村更有价值
16. 赵民:韩国、日本乡村发展考察——城乡关系、困境和政策应对、启示和思考
14. 王竹, 钱振澜:“韶山试验” 构建经济社会发展导向的乡村人居环境营建方法
12. 贺雪峰:为了谁的农业现代化?
6. 张立:韩国:改良支援程序、齐心协力促进农村发展——韩国农村考察纪实及启示(一)
3. 李京生:乡村空间的解读
欢迎交流:rural@planning.org.cn
乡村振兴需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