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浩盛世娱乐周浩:所谓“寒冬”,只是“去伪存真”的过程
精彩内容请看下文
文 | 王重阳lp
2022年春节期间,《你好,神枪手》、《我要和你做兄弟》陆续播出,前者播放量迅速破3亿,后者在芒果TV电视剧播放量排名前三。
我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
制作单位天浩盛世是一家颇具实力的影视制作公司,其作品中的主演们也是这家公司的签约艺人。虽然业内能够把音乐、艺人、影视、项目开发串联起来整合运营的公司不是没有,但在连续几年的“影视寒冬”里,依旧表现得如此活跃的毕竟是少数。
于是在亲见其创始人周浩先生后,我抛给他一个问题:
“你是怎么‘过冬’的?”
结果他抛给我一个让我意料外的回答:
一、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影视寒冬,如果有人感受到寒冬,可能是因为他不“抗寒”;
二、“手艺人”不愁没饭吃;
三、不存在所谓的“文化产业的商业模式”;
四、国产影视剧要对标的不是国内行业,而是国外同行。
这个过程顺畅又有些意外,顺畅是因为周浩先生本人对很多问题以及自身发展的定位非常清晰,且没有任何冠冕堂皇的说辞。但意外也是惊喜,周浩没有按标准采访的套路出牌,甚至把一些行外人看得似乎十分“合理”的现象讲得十分“不够合理”——
一
周浩在面对“寒冬说”时抛出了他的鲜明观点:
行业没有寒冬,因为各行各业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是“寒冬”,只是看你怎么想。
就目前整个中国内地文娱产业的发展来说,无论国家如何监管,产业如何受到“影响”,本身就是一件特别好的事情。并不是给大家设置了“障碍”,而是扫除了“障碍”。
为什么这么说呢?
早前行业入门的门槛低,在资本活跃的时候似乎任凭谁进来都能分到一杯羹,但是,只有“有芯人”才会预见危机。因为当大家都在一股脑“哄”进来时说明行业的颓势也就不远了。那么“寒冬”来临也是必然的,大家所能接受的最好的结果只有一样:
真正有能力、有见地、纯粹的、专业的人活下来,去伪存真。
当资本的整个热度褪去后,彼此之间PK的就是“手艺”,谁的“手艺”好谁才能得到市场的青睐,另外就是专业性,只有当你足够专业时,无论演员、导演、编剧、制片公司都不会有所谓的“寒冬感”。
打个比方:
做网剧也好,电视剧也好,制作方直接面对的是几个平台,内容好人家才会购买,一般的甚至低劣的就会处于“几十个通过一二个”的状态,在愈发注重“手艺”的时代,考验大家的专业性其实是验证一件事、一群人的“生存匹配度”,而周浩认为所谓的“寒”本身就因为喊“寒”的人不“抗寒”,直白地说就是不专业、达不到市场要求和观众的满意度。如果自身没有专业度的加持,那么“寒冬来袭”也是不可避免的。
目前业内尚很活跃的公司和团队为什么能“抗寒”呢?
因为专业。
专业的概念不仅包含项目研发的慎重,也包括对观众口味和市场需求的精准判断,不会“闭门造车”,也不会“一拍脑门”。这得益于经年累月的经验积累,也得益于自身良好的专业素养。
因此单看“寒冬说”该是“二八分”,20%的人不觉得冷,80%的人会觉得冷。那么这20%的人继续撑起文娱行业,并让它继续发展下去,等待下一个“蓬勃”期。
至于那80%的人该怎么办呢?
早就“漂”到其它行当去了。
二
寻觅天浩盛世的足迹,会发现它此前还只是一个音乐经纪公司,旗下歌手也颇有含金量,如吉克隽逸、谭维维、杨宗纬、杨坤、沙宝亮、金志文等。
当时签约的艺人总体偏音乐方面,对于随后的逐渐转型和侧重点,在我看来也跟内地音乐市场的同质化及“内卷”化有一定关系。虽然“全面发展”需要极厚重的资本支持和团队协作,但幸好天浩盛世走对了这一步:
能够及时找到影视市场的发力点并及时调整产业架构,在随后的转折中,陆续签下了一些有实力也有知名度的演员,如黄子韬、戚薇、牛骏峰、文淇、陈飞宇、阚清子、邢菲、张蓝心和刘敏涛等。并以其作为核心主力开始进入影视市场。
演员陈飞宇
按周浩的说法,这是“适应市场的变化”,毕竟在科技进步的同时,网络的确带给大家很多的便利,但文化娱乐的欣赏方式和选择习惯也会对行业产生很大的影响。
就说疫情起始的这两年,短视频突飞猛进、网剧和网大成了居家必备,似乎每个有识之士都在喋喋不休地说“要变革”。
那么经营的产品和产品属性,也是一家文化公司必然在输出方面,需要考量是否应该调整的重要指标。
天浩盛世前年做了一部剧叫《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仅这一部就荣登2020豆瓣评分最高华语剧集TOP10,与今年播出的《我要和你做兄弟》形成了《我才不要》系列,目前看播出效果令周浩很满意。他也预告,《我才不要》系列将继续深耕,除了系列剧集外,不久后还会搬上大银幕。接着就是《你好,神枪手》的播出,对于市场这一块,天浩盛世已经深谙其中脉络,此外,前面提到的艺人经纪部分也被很好地利用起来形成产业化生态圈。
《你好,神枪手》女主角邢菲是天浩盛世一手打造的艺人,周浩表示,《你好,神枪手》是为她定制的项目。结合市场风向,为签约艺人量身定做角色,专门研发影视项目,再放眼整个市场匹配其他资源融入项目中,这是天浩盛世利用优势而为。
一切根据市场反馈和粉丝意见进行战略部署和项目规划,这种灵活性不仅体现在邢菲身上,还运用在其他签约艺人和影视项目中。
这就是“手艺”——
以市场为准绳,以需求为导向。
如法炮制者,之前有、《乌鸦小姐与蜥蜴先生》(任嘉伦、邢菲主演)、《女士的法则》(江疏影、刘敏涛、彭昱畅主演);之后有《穿过谎言拥抱你》(新版《放羊的星星》)、《时光与他,恰是正好》、《嫁错世子妃》、《驯鹿》(胡歌、文淇主演的电影)等。
天浩盛世把精力一分为二:
一半用来市场开发,一半用来项目(艺人)孵化。
三
周浩认为天浩盛世下一步最重要的就是让自身研发的IP继续延续下去。
尽管这种意图在目前整个内地影视市场都属于“大手笔”,但他以美国漫威和DC为例,试图将一种影视文化品牌完整地打造出来。同时兼顾签约艺人的诉求,为旗下不同风格的演员营造属于他们的专属IP项目,像自制剧一样做出“系列化”。
简单地说:
“人”可以生成“剧”,“剧”可以延展成“电影”,“电影”再兼顾“人”,同时其它周边产品如音乐、动漫等也会形成有效支援,从而加深市场感官。
这种模式外国同行早早地开始了行动,像一些著名的IP衍生出的剧场版、漫画书等比比皆是。至于这个“模式”是否就是天浩盛世既定的战略呢?
周浩说其实文化产业不存在“模式”,因为文化产业还是门“手艺”,
此前行业内一直流传着“讲模式,拉投资”,可在他看来,以陈思诚的《唐人街探案》系列举例,人家的“活儿”就是故事好、演得好、拍得好。这就是“商业模式”,依旧脱离不了“专业”二字。如果脱离了“专业”,谈“模式”可能是一种“耍流氓”的行为。
更加精准地在产品研发上下功夫,在自己的“手艺”上进行提升,这就是天浩盛世最好的模式。演员也是,目前天浩盛世签约的都是实力演员,还有一定的观众缘,周浩基本会选择这样子的演员进行合作,并通过“手艺”给他们做出更加完美的呈现。
做叫好又叫座的作品需要基础和运气,但他相信顺应时代的需求总没有错,如何能做出引领时代的作品,则需要所有人一起去努力。
四
说了这么多,可能你才发现开头提到的《你好,神枪手》和《我要和你做兄弟》几乎没怎么重点讲。因为在与周浩先生相谈一番后,我觉得这些不重要,这些只是天浩盛世在行业中逐渐前行的一行脚印,作品本身不需要过多探讨,喜欢的人自然会去看。
那重点的是什么呢?是天浩盛世通过自身架构的梳理和项目的定点投放思维,这才是本文该向大家阐述的理念:
如果以一般人而论,面对一个行业的变革时除了咬牙坚持和哭天喊地还能做什么?如周浩所言:“机遇”——而我更愿意称之为“格局”。
影视行业的健康发展也好,影视项目的市场认知也罢,并不会因为业内人士的相互吹捧而真的变得多么优秀,毕竟观众是用手来投票的。
姑且不论“寒冬说”是否真的合理,只假设在“寒冬”时节淘汰掉一批人之后,剩下的人该做什么呢?
2022年,是天浩盛世“升级”的一年,据周浩透露,本月开拍《如果还有时间》、今年4月份即将开拍都市女性现实主义题材剧《女士的品格》和《致依然平凡的我们》等。
同时在短剧集的电视产品研发中,天浩盛世邀请了美剧《识骨寻踪》的编剧做“剧脑”,《古董局中局》的编剧做落地,开发新剧《踏雪寻踪》。随后还将与导演高群书合作“寻踪”系列的另一部《热岛寻踪》。紧接着继续延展“我才不要系列”,拍摄《我才不要和你做夫妻呢》,预计今年10月左右开拍《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电影版,然后开发一个新系列《了不起啊,朋友》,讲述主人公成长的故事……
综上,周浩认为“对外竞争”才是王道。
在全球信息化的今天,只要是正常保持信息交流的地方,观众和你我的信息一样,他们随时随地在选择。他们会“对比”同类型、同题材的影视文化产品的优劣,从而决定眼球能够停留在其上的时间。用周浩的说法——
“现在大家都在一个大赛道里进行,多国齐头并进,以前只要把中国‘赛道’做好就可以了,现在面对的是全球市场。如此激烈的竞争下,如果你要求别人给与你时间,那么你就要给别人品质。”
他还例举了去年韩国奈飞出品的爆款网剧,并总结道:
未来的中国影视工作者和影视公司,面对的真正敌人不是“资本”,也不是“捧杀”,而是国外的同行,并要同他们进行全球化竞争。
在这样的可预见的未来中,不但要求一个影视项目的商业属性定位精准,也要求它的市场属性从一开始就是正确的。否则就是“失败的作品”(周浩 语),这对于投资人、制作人和演员都是极不负责任的行为,因此,他和天浩盛世娱乐正注重今后的内容研发。
做好自己的产品,不急不躁。
不是为了资本完成业绩,而是回归作品本身。
◐
【演员】
【导演】
【编剧】
【制片人】
【企业家】
【歌手】
◐
《四味毒叔》是由策划人谭飞,剧评人李星文,编剧汪海林、宋方金、史航五人发起的影视文化行业垂直视频表达平台。欢迎有个性、有观点的导演、制片人、编剧、演员、经纪人、评论人、出品人等前来发声,或脱口秀,或对话,观点不需一致,但求发自内心。“说” 责自负,拳拳真诚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