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聚落探访VOL.33 | 屹立热贡九百年的迷宫古堡——保安四屯街巷空间特征

HUFUJII Lab. 胡藤井研究室 2023-08-30

引  言2011年胡·藤井研究室设立后,世界聚落研究的重心转向中国。开启中国居住文化调查,足迹遍布广袤中国大地,调查形态千差万别的聚落。这些中国历史文化村镇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不仅有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更有着传承千百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着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居住文化的传承与演变。本公众号将陆续推出中国聚落与民居调查系列,这些聚落兼具自然环境差异性与地域文化本土性。在丰富的民居形态、顺应环境的建构方式、朴素的生存状态的表象下,隐藏着独特的空间结构、营建秩序与空间图式、族群共同的空间概念与文化,赋予了聚落历久弥新的顽强生命力。


在上期推文中,介绍了保安四屯区域防御体系和外部防御空间形态特征。而在本篇中,我们将从街巷空间和院落空间视角,探讨保安四屯的内部防御空间形态特征。

保安四屯内部防御空间的形态特征

传统军堡聚落内部的防御空间由街巷及院落两个层级组成,部分特殊的军堡聚落还会额外建造地下暗道系统以备不时之需。同仁地区的保安四屯同样在街巷及院落两个层面表现出了明显的防御性,此外其堡内民居建筑之间相互连接的屋顶平面亦可看作是与地下暗道相对应的空中通道,当有危机发生时,堡内居民可通过翻越屋顶之间的矮墙而迅速前往相邻院落避险。

· 郭麻日(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街巷空间

在历史的发展变迁进程中,城市内部的街巷通常是最稳定的要素,除非城市面临大规模的改建与迁址,否则其内部街巷格局及相关构成要素将很难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并将长期保持一定的稳定性。街巷是聚落空间形态的主体骨架,堡寨的各个空间要素必须通过与街道的相互串接,才能构成一个整体的形态空间。在不同的地理环境条件和人文习俗影响下,街巷的整体格局都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特征,但不管其表现形式怎样,都包含着对“设防守卫”或者“方形城制”氛围的表达。

在传统堡寨聚落中,可根据内部路网的交叉形式将其街巷布局形态划分为自由型布局与规则形布局两种。其中,年都乎古堡、郭麻日古堡、吾屯古堡三者的内部街巷为自由型布局,保安古城为规则型布局。

· 保安四屯街巷布局形态(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保安古城身为保安四屯之首,其街巷格局属于规则形布局中的“井”字型 ,连接南北城门的中央大街为其街巷骨架的主体,将整个古城分为东西两个部分,行政及寺庙建筑集中分布在东部,如位于古城中央的都司衙门以及南北城门处的关帝庙与城隍庙,西部为城内居民的主要生活区域,包含一条长约90米的南北向商业街区以及清初时期留下的三排营房遗址。

保安古城的街巷布局相对规整,秩序井然,各级支路笔直延伸,在尺度上也较为宽敞缓和。东部街巷均为尽端路,连通性差,西部街巷密集且多为环路,连通性好,但由此形成的道路转折及丁字路口也相应较多。按照10~15米一段的精度,实地测绘了古城街巷的宽度及侧界面高度,计算出对应的街巷高宽比,并据此绘制出街巷D/H值可视化图。

· 保安古城街巷 D/H 值可视化图(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根据测绘结果,古城内道路最宽处达7m以上,最窄处仅1.5m,宽度变化间很大。而由街巷D/H值可视化图可知,除古城中央主街及西侧纵向街巷以外,大部分街巷的D/H值都小于1,经统计约占总数的71%,这种狭长的街道尺度是古城防御性的体现,能给人以强烈的压迫感,起到震慑入侵者的作用,使其不敢轻易步入街巷深处。

· 保安古城内部街巷(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郭麻日古堡内的主道路呈丁字型布局,连接了三处寨门,此为堡内道路的主体框架。次级支路自主路起呈枝状蔓延,尽端直接与各院落相连。堡内道路顺应地势,坡度变化不定,整体有着西高东低的特点。道路宽度多在1.5m~2.1m之间,最宽处为3.75m,最窄处仅1.35m,大部分巷道只容许两人并肩通过。

· 郭麻日古堡总平面图(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郭麻日古堡的内部路网是典型的不规则枝状布局,除了连接东西寨门的主街外,其余支路迂回蜿蜒,没有明确的分级和清晰的街巷结构,这些错综无序的街巷组成了26个道路交叉口,且均为丁字形,过多的道路转折会使人迷失方向感,入侵的外敌很轻易的便会迷失在这如同迷宫一般的街巷中,而当地居民却能凭借经验记忆游刃有余地在街巷中穿行,在战时占据有利地位。堡内支路除在中央主街的两侧各形成了一条环路以外,其余支路均为断头路,共有21个尽端路口。断头路的设置能大大降低外敌入侵的效率,使其不得不原路折返,而后在繁杂的岔口选择中迷失方向。

与保安古城不同的是,郭麻日古堡内并不存在大的空间节点,据测绘统计,堡内道路的D/H比值全部小于1,道立面无任何窗洞且界面连续、材质单一,可以看出,郭麻日古堡内的街巷空间极其幽闭且狭长,给人以十足的压迫感

· 郭麻日古堡内部街巷(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吾屯古堡是四屯中规模最小的屯堡,除连接东西寨门的主路外,其余支路均为尽端路,没有一条环线道路,是典型的不规则枝状路网,道路系统的连通性极低。由于所处地形地势较为平坦,堡内道路坡度变化平缓,整体呈现出西低东高的变化趋势。道路宽度多在1.4-2.3m之间,最宽处3.49m,最窄处1.43m,宽度变化区间小。吾屯古堡的规模虽小,但其内部各巷道依旧深邃狭长且多转折,除东部节点空间以外,所有道路的D/H值均小于1,道路侧界面不开设多余洞口,仍表现出明显的内向封闭性。

· 吾屯古堡总平面图(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 吾屯古堡内部街巷(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年都乎古堡的路网系统受地形地势影响,有着“长纵深、多曲折、西高东低”的特点,内部由一条L型主路连接东、北两处寨门,南、北两侧各存在一条环路,三路交汇于古堡西侧的小广场前。堡内支路宽度多在1.6-1.9m之间,最窄处1.31m 仅容一人通行;主路相对而言比较宽敞,平均宽度在2.5m以上,最宽处4.26m。道路尺度依旧深邃狭长,约65%的道路的D/H值在0.6以下,巷道立面无任何窗洞且界面连续、材质单一,属于极度压抑的空间。

· 保安四屯街巷布局形态(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 年度乎古堡内部街巷(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总体而言,堡内东部街巷格局与西部差异明显。以北门附近的玛尼房为界,东部区域少有尽端路,且因两条环路的存在,具有较好的连通性,但纵深却较长,通过对道路进行曲折处理,仍可达到阻敌深入的目的;西部区域均为尽端路,道路连通性差,战时若寨门失守,西部便是可供居民退避躲藏的区域。

院落空间

院落建筑往往是军事聚落抵御外敌入侵的最后一道防线。受战乱环境的影响,保安四屯古堡内部的院落建筑整体表现出“高大坚固、内向封闭、排布紧密”的特征,每一处院落都是一个基础的军事防御单元。此外,各户院落之间紧密相连,不留间隙,建筑屋顶之间仅筑一段矮墙相隔,居民在面临危机时可翻越矮墙前往相邻院落避险或撤出堡寨。这些相连的屋顶平面连通了堡内各处的尽端路口,使得堡内道路系统在对内、对外两个层面上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 从单体建筑到整体布局都充满防御性的堡子(图源:网络


封闭内向的合院民居

“庄廓”是青海省所特有的一种建筑形式,主要分布在河湟流域一带,所谓“庄廓”,是指由高大的土墙与厚实的大门所组成的合院式民居。与北京的四合院相比,庄廓院受环境影响的特征比较明显,如适应干旱少雨地区的平屋顶,适应风沙及战乱环境的高大院墙等等。保安四屯各堡寨内部的民居建筑均为庄廓院的形式,这种封闭式的布局既利于防风防盗,又利于自然采光,在寒冷干旱且战乱频繁的地区为当地居民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御屏障。

院落布局

保安四屯内部院落形态多样,多为四合院、三合院的形式,部分院落仅两面或一面有建筑,所对应的平面布局形态则为“一”字型、“L”字型、“匚” 字型及“回”字型四屯古堡内大多院落都为“回”字形平面布局,但无论是何种形式的平面, “围合”一直都是其核心所在,而对于堡寨或城池而言,“围合”同样是其最明显的防御特征,可以看出,庄廓院就是一个微缩版的堡寨,其高大坚固的夯土院墙对外敌来说是难以逾越的屏障。古时候的西北地区,县有城池,村有堡寨,户有庄廓,无一不体现出该地区对战乱环境的防御需求。

· 保安四屯院落布局形态(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院墙形态

由于所处区域多黄土,保安四屯的民居院墙均以夯土版筑或土坯砌筑而成,高度多在4-6m之间,仅以人力而言是无法逾越的。院墙墙基处通常会辅以卵石砌筑,外部用黄土或白土草糠抹面,顶部用瓦片进行压顶,以此来增强院墙的强度,减少风雨对墙体的侵蚀。院墙与寨墙的剖面类似,墙基厚约500-800mm,向上收分至300mm左右,剖面呈梯形。墙体一般会高出建筑屋顶400-500mm,以便阻挡风沙与寒流,同时也可在战时登上屋顶,借助墙体的遮掩,自上而下的观察街巷内部的情况。

· 院墙剖面形态(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入口的防御处理

堡内的庄廓对外不开设任何窗洞,表现出极强的封闭性,唯一与外界连通的便是院门,故其防御体系的弱点也很明显,即“入口”。堡内院落的入口开设位置主要有两种:其一,结合堡内的尽端路口设置,由于这类入口位于堡内巷道的最深处,因此本身就具有极高的隐蔽性;其二,朝向主、次巷道开设。第一种结合尽端路开设的入口毕竟只在少数,其余大多数入口都是朝向巷道开设的,为了加强其防御能力,往往会存在一些适应防御的处理,主要有三种方法:

①将入口位置微微内收,营造出可供遮身躲避的门前空间;

· 入口内凹(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②加大入口处的内凹深度,将入口侧置,不正对巷道,以此来达到隐蔽入口的目的,入口侧置的方向与巷道内主要人流方向有关;

· 入口侧置(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③在入口内部设置过渡转角空间,使得外人无法自门外窥视院内的情况,部分富裕的住户还会在正对入口的墙壁上设置影壁。

· 增加转折(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上述三点并非在每个庄廓院中都有应用,具体如何处理视巷道情况而定。此外,每户院落的入口都设置了数目不同的台阶,一方面可以防止巷道中的雨水漫入院内,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对防御的考虑:居高制下是军事打击中最常见的手段之一,这一点在堡寨入口形态的设计上便已有所体现,而庄廓院作为堡寨聚落的一个缩影,也存在着同样的处理方式,通过抬高院内标高,能使其相对外部街巷而言有着高度上的优势,“所谓台上者居高临下,台下者仰望而生敬畏。”

· 入口台阶(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连接成片的屋顶平面

由四屯古堡总平面图可以看出,堡内的庄廓院不会单一存在,而是与周围的院落连接在一起,相互之间不留间隙,正是这种紧密连接的院墙形成了古堡内部连续封闭的街巷界面。得益于院落之间的紧密连接,堡内大部分庄廓院都仅有一边对外,其余各边与相邻院落共面,有力的限制了来敌入侵的方向与路径,如此一来,庄廓对外防御的重心便可集中在临街立面及入户大门上。

· 入口台阶(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这些相互连接的院落,其建筑屋顶之间仅筑一段矮墙相隔,居民在面临危机时可翻越矮墙前往相邻院落避险或撤出堡寨,此外,相连的屋顶平面连通了堡内各处的尽端路口,使得堡内道路系统在对内、对外两个层面上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对于古堡外部的人员而言,其行进的路线到了尽端路口也便结束了,唯一的选择便是原路返回,这是古堡交通系统的“对外流线”;而对于堡内的居民而言,其可以通过相互连接的屋顶,从一个尽端路口前往另一个尽端路口,形成一条闭环流线,这是古堡交通系统的“对内流线”。这种对内与对外流线之间的明显差异,使得堡内居民在面对外敌入侵时能通过立体交通占据绝对的有利地位,原本自成一体、各自为战的庄廓防御单元,相互之间也连成了一个整体,大大加强了古堡局部的防御能力。现如今,四屯古堡的这种密接屋顶已经成为了当地村落的一大特色,反映了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里,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与互助。


未完待续


往期回顾

「建筑设计」

胡昂院士工作站新作|成都金牛茶花片区建筑策划设计方案

「建筑文化」

胡昂院士讲座|智能零碳建筑的前沿趋势(下)

胡昂院士讲座|智能零碳建筑的前沿趋势(上)

胡昂院士讲座|日本TOD枢纽站设计迭变——从京都站到涩谷站

胡昂院士:关于推进中日(成都)城市建设开放合作的几点思考(下)

胡昂院士:关于推进中日(成都)城市建设开放合作的几点思考(上)

成都双年展特辑 | TOD引领城市更新——涩谷站再开发20年

未来已来|建筑学将何去何从?

成都之光建筑实录|在现实「裂隙」中快意人生,于理想「浩渺」前鼓翼前行

轻安课程·回顾︱愿每个人都有能力重新建构自己心中的庭园

「建筑家」

建筑大师面对面|胡昂《大师之芒·日本现当代文化建筑巡礼》

建筑大师面对面|妹岛和世《建筑与环境》

建筑大师面对面|竹山圣《缺失的想象力》

建筑大师面对面|原广司《原广司×京都站》

建筑大师面对面|藤井明《从聚落到城市》

建筑大师面对面|山本理显《建筑创造未来》

建筑家妹岛和世VS胡昂对谈录

建筑家妹岛和世 Kazuyo Sejima|SANAA事务所探访

建筑家妹岛和世 Kazuyo Sejima|思考创造 改变世界
建筑家 原广司 Hiroshi Hara(下)|让建筑有趣些吧
建筑家 原广司 Hiroshi Hara(中)|文学是灵感的缪斯
建筑家 原广司 Hiroshi Hara(上)|聚落是创作的源泉
建筑家 小嶋一浩 Kazuhiro Kojima|未能赴约的探访
建筑家 山本理显 Riken Yamamoto|遥望聚落的彼岸
「聚落探访」

聚落探访VOL.32 |青海热贡谷地明清戍边军屯——保安四屯聚落空间形态

聚落探访VOL.31 |青海安多藏区聚落活化石——郭麻日村

聚落探访VOL.30 |世界罕见蜂窝状建筑群——俄亚大村

聚落探访VOL.29 | 纳西族古都——白沙镇白沙村

聚落探访VOL.28 |长江第一湾畔的纳西古村落——石鼓镇海螺村

聚落探访VOL.27 | 危岩上的天空之城——宝山石头村

聚落探访VOL.26 | 滇西回民聚居地——曲硐村

聚落探访VOL.25 | 《小河淌水》之源——文盛街村
聚落探访VOL.24 | 马背上的回族村落——东莲花村
聚落探访VOL.23 | 千年白族村——诺邓村
建筑家梦想的传承 | 纪念东京大学世界聚落调查与研究五十年
聚落探访VOL.22 | 卡罗高原上巴塔库族曼「歇山屋顶住居群落」
聚落探访VOL.21 | 曼达拉山地上的复合型住居

聚落探访VOL.20 | 也门境内顺应自然的「求心型聚落」

聚落探访VOL.19 | 客家人的建筑艺术——遵循风水文化的「八卦城堡」

聚落探访VOL.18 | 摩洛哥山谷里的「泥土结晶」

聚落探访VOL.17 | 阿尔蒂普拉诺高原上的「荒野之家」

聚落探访VOL.16 |  印度尼西亚的「岛上住居」

聚落探访VOL.15 | 巴里埃姆峡谷的「桶形住居」

聚落探访VOL.14 | 墨西卡利岛上的「符号之城」

聚落探访VOL.13 | 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神灵之家」

聚落探访VOL.12 | 巴布亚新几内亚的「两性住居」

聚落探访VOL.11| | 印尼群岛上的「三界住居」

聚落探访VOL.10| | 印尼群岛上的「船形住居」

聚落探访VOL.9|西非「一夫多妻制度的复合型住居」

聚落探访VOL.8|喜马拉雅山上的「小宇宙」

聚落探访VOL.7|两河流域的「线形住居」

聚落探访VOL.6|沙漠边缘「风之聚落」

聚落探访VOL.5|丝绸之路上的「沙漠绿洲」

聚落探访VOL.4|撒哈拉北部的「璀璨之珠」

聚落探访VOL.3|地中海西岸的「精灵之塔」

聚落探访VOL.2|1972年·阿尔贝罗贝洛

聚落探访VOL.1|1972年·圣托里尼岛

穿越时空的探访——世界聚落研究50年

「庭园细见」

庭园细见VOL.21|日本室町时代的庭院美学转向

庭园细见VOL.20|中日庭园文化“异质”探寻

庭园细见VOL.19|高松·栗林公园
庭园细见VOL.18|京都·高台寺庭园
庭园细见VOL.17|京都·西芳寺庭园
庭园细见VOL.16|京都·大德寺瑞峯院庭园
庭园细见VOL.15|京都·东福寺本坊庭园
庭园细见VOL.14|京都·无邻庵庭园
庭园细见VOL.13|京都·平安神宫神苑庭园
庭园细见VOL.12|冈山·后乐园庭园
庭园细见VOL.11|水户·偕乐园庭园
庭园细见VOL.10|金泽·兼六园庭园
庭园细见VOL.9|京都·修学院离宫庭园
庭园细见VOL.8|京都·桂离宫庭园
庭园细见VOL.7|京都·南禅寺庭园
庭园细见VOL.6|京都·醍醐寺三宝院庭园
庭园细见VOL.5|京都·银阁寺庭园
庭园细见VOL.4|京都·龙安寺庭园
庭园细见VOL.3|京都·鹿苑金阁寺庭园
庭园细见VOL.2|京都·天龙寺庭园
庭园细见VOL.1|宇治·平等院庭园


喜欢我们的分享?点个“在看”吧~

東京 / Tokyo

日本東京都目黒区駒場4-6-1

東京大学生産技術研究所Be209-210

〒153-8505

Be209-210,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Science,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Komaba4-6-1, Meguro-Ku, Tokyo 153-8505, JAPAN

成都 / Chengdu

中国成都市武侯区锦绣路1号

保利中心B座1606,610041

1606, Tower B of Poly Center

Jinxiu Road 1, Wuhou District, Chengdu

610041, CHINA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