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湖州味道|湖丝:从七里村到丝业市镇

湖州发布 2023-12-10

“学习强国”湖州学习平台、湖州发布、湖州晚报、爱湖州联合推出栏目《湖州味道》,通过个人记忆及研究还原城市现场,展现湖州在历史各阶段的风物、风味、风气和风度。除了邀约之外,也欢迎网友投稿,稿酬从优。稿件可发送至963458800@qq.com,主题请写上“湖州味道”。


播音:王然、汇哲


全文3695字,阅读约20分钟

《湖州味道》特邀作者:潘林荣

投稿邮箱:963458800@qq.com


中唐以降,江南逐步成为朝廷仰给的富庶之地,又适逢东亚大陆气候进入又一个寒冷期,黄河流域的蚕桑业逐渐式微,太湖流域开始真正成为中国蚕桑业核心产区。南宋谈钥《嘉泰吴兴志》出现了“湖丝遍天下”的说法,元代湖州已是“平陆则有桑麻如云,郁郁纷纷”的气象,本地的矮桑丝成为官私织造的重要原料。宋、元之际,本地蚕桑产业重心逐步由安吉、武康等西部丘陵向东部平原转移。明代成化《湖州府志》记载,湖丝“属县俱有,惟出菱湖、洛舍为第一 ”。明嘉靖进士陈全之《蓬窗日录·寰宇一》干脆排了座次:“湖丝冠绝海内,归安为最,次德清,其次嘉之桐乡、崇德杭之仁和,此外取之四川保宁(今阆中),而山东、河南又次之”。到了明晚期,南浔七里丝开始声名鹊起。


绚烂的丝绸锦帛源于这一卷白蚕丝。项飞 摄


南浔古镇往南七华里,有村名於溪,亦名俞塔,因其地去南浔、马腰各七里而名七里村。相传元代开始成村,明万历进士、崇祯朝曾短期入阁为首辅的温体仁,其家族就是七里村大族。当其盛时“有居民数百家,市廛栉比”,后来雅化为辑里村。现在由湖州去辑里村也就半个多小时车程。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与同事第一次走访此村,是骑自行车去的,从南浔过去、沿着弯弯绕绕的漾边小路,花了大半个小时。 


俯瞰辑里村

  

淤溪为村东雪(息)塘在穿珠湾附近向西分流入村的一条支流,曲折蜿蜒,澄净清澈。本地很久以来有一个“水重丝韧”的说法,即穿珠港、雪塘河之水每一桶(五公升)比别处的重二两,而且水中矿物质丰富、酸碱度比较好,因而所缫的丝更具韧度,一根丝比别处的丝可多挂两枚铜钿而不断。


辑里湖丝挂可比土丝多挂两枚铜钱而不断。项飞 摄


有名谚说得好:“看蚕之人南浔为善”“缫丝莫精于南浔人”。当地人不但改进栽桑养蚕技术,还精心选育出一种优良蚕种,其茧小似莲实、名“莲心种”,用这种茧缫的丝纤维细、韧性强、解舒好、色泽光洁。1874年,日本驻沪领事曾派专人采购“莲心种”送日本培育。


色泽光洁的蚕茧


蚕农们还将老式丝车改良成三绪脚踏转轴缫丝车,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一书中绘有其图像,且认为这种丝车的性能优于四川和北方的丝车。它一般以硬檀木制成,由丝车架、集绪与捻鞘结构、丝车卷轴和脚踏板组成。靠近集绪支架(当地人俗称牌楼)一侧放置煮茧锅的小灶、其火口部分做成马头形状,故名“马头行灶”,这与马头娘的崇拜有关。近三十年前,我们在南浔、练市等地调查,还时而见到这种木制丝车。“苕霅风光夸四月,缫车声递一村村”,古代诗人笔下的四月季春,七里古村已是一派繁忙景象。


《天工开物》所绘《治丝图》

顾明琪,这位南浔土生土长的蚕农后代、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在於溪分龙桥北堍的辑里湖丝博物馆,为我们演示了他的缫丝绝活:做丝时往往有专人负责烧火、加水、添茧,做丝者坐在马头灶前,脚踏启动板、转动丝车轴(轴上绕一块粗布以防伤丝),用长一尺左右的丝筷捞起丝头、每若干枚茧的丝头并为一绪,用手指挽上丝车牌楼架上的铜绪勾,再引缠上包布的丝车轴,断绝之时寻绪接上;车轴一侧下方置无烟的炭盆,以使缫出的丝马上干、即所谓的“出水干”——“出水干”与蚕宝宝结茧时加适度炭火的“出口干”一样,这是湖地蚕农确保蚕丝质量的两大秘诀。缫丝是个技术活、又是体力活,本地农村男子多半擅长缫丝。桑肥、蚕健、茧好、水质佳,再加上做丝手艺独到,所以当地所产的蚕丝特别好,具有“细、圆、白、韧”等特点,成为丝中极品。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顾明琪


明代天启年间的阁老、南浔人朱国桢在其《涌幢小品》中毫不吝惜地称“湖丝唯七里丝尤佳,较常价每两必多一分……其地去南浔七里,故以名”。相传由朱国桢、温体仁两位南浔籍阁老举荐,七里丝开始进入宫中。到了清代,内务府甚至指定皇家的龙袍风衣必须以南浔七里丝为原料、由地方按数纳贡。在北京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我们曾见到有许多宫廷采办湖丝的奏折或敕文。


缫丝技艺


湖州府所属乌程、归安,乃至德清、长兴各地的蚕户也凭借相近的优质湖桑资源与育蚕技艺,纷纷学习、借鉴七里缫丝之法,“细、圆、匀、坚、白、净、柔、韧”成为整个湖地蚕丝的品质标准。“七里”大概就是在清初被雅称为“辑里”的,最早见于清雍正初年(1723年)范颖通的《研北居琐录》之记载:“雪荡、穿珠湾俱在(南浔)镇旁,近辑里村,水甚清,取以缫丝,光泽可爱,所谓辑里湖丝,擅名江浙也”。湖州府成为名冠海内的优质蚕丝生产中心。广东的粤缎粤纱、山西的潞绸及福建的漳绒漳纱等各地丝绸名品基本上都优选辑里湖丝为原材料,江宁、苏州、杭州三大官营织造局在每年蚕丝季都前往湖州各地大量采办生丝。


清辑里湖丝


清代中晚期,辑里湖丝成为海外贸易的大宗物品,杭州、嘉兴二府及周边的吴江、震泽等地竞相效仿,“凡辑里四周百里之地所产之丝都名曰辑里丝”,辑里湖丝实际上成了“中国优质蚕丝”的代名词。


农家蚕房喂蚕忙。邱建申 摄


植根于农耕文明的桑蚕经济快速推动着江南商品经济的崛起,城乡各地原有的大型聚落草市(如南浔、双林)、军事戍镇(如埭溪、练市),在宋元之际不断发生蜕变,至明中叶后发展成为江南市镇。南浔、双林、菱湖、乌镇(当时属乌程)、新市、洛舍、晟舍、练市、善琏……太湖东南面的扇形地带迅速诞生了数以百计的市镇,每一个市镇沿着运河及其支线延展,市镇四乡以蚕桑丝业为主、包括丝绸、棉布、稻米、湖笔等多种产业的工商经济支撑着她们的成长,市镇的专业化水平快速提升,经济活动超越了区域性的限制,融入了全国性市场,至晚清甚至被动地卷入了国际市场。江南市镇成了封建帝国土地上最早迈向近代化的地方。


南浔古頔塘上的洪济桥


南浔,北宋称浔溪,13世纪初改名“南林”,“耕桑之富甲于浙右,土润物丰,民信而俗阜,行商坐贾之所萃”(南宋•李心传《安吉州乌程县南林报国寺记》);南宋淳祐十二年(1252),因蚕丝及工商业发达,而正式定名南浔镇;明初因蚕丝交易量剧增,而更趋繁荣,镇区商业中心也由镇南移向镇北通津桥的頔塘运河两岸。清中期,南浔辑里丝被改良为辑里丝经,道光五年(1825)开始销往外洋,驰名欧洲。


菱湖水乡暮色分外美。施立农 摄


菱湖于南宋时“兴市廛”,元末毁于战火,明洪武初复兴,设税务司,明中叶以四乡蚕丝兴盛而成“归安雄镇”。明初永乐年间,依靠丝业、绢纺业的繁荣,东林、西林两村合并而成双林镇。这几大市镇在明初以后的发迹勃兴,多与郑和七下西洋,泉州、明州等港口海上贸易兴盛,丝绸成为大宗商品密不可分。晚明学者、湖州花林人茅坤称:“至于市镇,如我湖归安之双林、菱湖,乌程之南浔,所环人烟小者数千人,大者万家,即其所聚,当亦不下中州郡县之饶”(《茅鹿门先生文集》)。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双林三桥”造型壮观挺拔,并列鼎峙,气势雄伟,为江南水乡所稀有。古渡舟 摄

湖州的南浔、菱湖、双林与嘉兴的僕院是当时全国的四大丝市,每个市镇的丝行往往多达几十家、集中分布于靠近运河码头的塘岸之上,“丝行埭”之名因此而来。每当小满新丝上市时节,江宁和苏、杭等官家织造,以及晋、闽、粤商均云集于各镇。市镇的丝行开始出现明显的分工:有供应内府织造的“京庄”,专做广州商人转销海外生意的“广庄”,还有小行收购转卖大行摇经的“划庄”,以及直接向农民零星收购转卖的“乡庄”。清代董蠡舟的《蚕丝乐府》云:“闾阎填咽驵侩忙,一榜大书丝经行,就中分别京广庄,毕集南粤金陵商”。


春蚕到死丝方尽。项飞 摄


明代董斯张的《吴兴备志》记载了菱湖丝市春季的繁忙情状:“四方鬻丝者多廛临溪,四五月间,溪上乡人货丝船排比而泊,自菱湖前后左右三十里。”清代温丰《南浔丝市行》这样描述彼时南浔丝市行的盛况:“蚕事乍毕丝市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市中人塞不得行,千声万语聋人耳。丝牌高揭丝市廛,沿门挨户相接连”,“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界。申江番国正通商,繁荣富丽压苏杭。” 繁华如斯,往往令许多府县城市所不及。


绫、罗、绸、缎,锦、绮、绢、绉……丝绸的世界百般绚丽,各地丝绸名品也是争奇斗艳。一如杭州之杭罗、南京之云锦、苏州之于宋锦,湖州最负盛名的丝绸名品非双林绫绢、湖绉莫属。


最迟在唐代,吴绫开始与蜀锦并称、声名鹊起,吴绫又细分乌眼绫、缭绫等,与纤缟(细白绢)一起入贡朝廷。五代吴越国至北宋初在湖州置织绫务,元代设生帛局、织染局,明清仍延续设有织染局。湖城府庙前上北街一带旧有务前河头、局前巷等地名,均与此相关。


菱湖东栅秀溪染店浜十字港口


湖城东南50里,有村名东林、西林,南宋初始有设肆购绢而成市;元代,绫绢织户主要集聚于织旋漾周边;随着东林、西林绢市的兴起,明永乐年间始合称双林镇。明中叶以后双林绫绢进入勃兴期,双林塘桥河两岸绫绢机户相延十数里,绫绢品种繁多,其中以东庄倪姓所织之绫最佳,上有双龙、其眼突起有光,被选为朝廷奏本、圣旨专用之绫。染绢的皂房则集中于镇中耕坞桥一带,漂洗皂绢,染黑了桥下清水,“墨浪湖”由此得名,“坞桥墨浪”乃双林一大名景。


东林蚕农售茧忙。王友生 1973年摄


清代,双林绫绢生产交易进一步发展,绢市增辟新绢巷,各省商贾来往新、旧绢巷收购绫绢,行销各省,外销日本、南洋。花者为绫、素者为绢,装裱绫绢成为大宗,被称为“丝绸工艺之花”。时至今日,故宫及全国各大博物馆装裱修复书画文物,仍以定制双林绫绢为首选。


绉纱是一种表面呈现绉纹、质地轻柔的古老丝织品种。“湖绉”兴起于明,有花绉和素绉,主要产于湖州城和双林镇。双林所产包头绉,又名包头纱,是湖绉的一种,明天启年间兴起,以双林姚佥事所织最负盛名,最盛时年销量逾十万匹,有诗云“吴舲越舶纷来到,姚本风行遍四方”。入清,绉纱手巾花样百出、雅俗共赏,最盛时占到本地所产丝织品七成之多,成为真正的“湖绸之冠”。




往期推荐

上下滑动

湖州味道①|湖州味道②|湖州味道③

湖州味道④|湖州味道⑤|湖州味道⑥

湖州味道⑦|湖州味道⑧|湖州味道⑨

湖州味道|湖州味道⑪|湖州味道⑫

湖州味道⑬|湖州味道⑭|湖州味道⑮

湖州味道⑯|湖州味道⑰|湖州味道⑱

湖州味道⑲|湖州味‍道⑳|湖州味道㉑

湖州味道㉒|湖州味道㉓|湖州味道㉔

湖州味道㉕|湖州味道|湖州味道㉗

湖州味道㉘|湖州味道㉙|湖州味道㉚

湖州味道㉛|湖州味道㉜|湖州味道㉝

湖州味道㉞|湖州味道㉟|湖州味道㊱

湖州味道㊲|湖州味道㊳|湖州味道㊴

湖州味道㊵|湖州味道㊶|湖州味道㊷

湖州味道㊸|湖州味道㊹|湖州味道㊺

湖州味道㊻|湖州味道㊼|湖州味道㊽

湖州味道㊾|湖州味道㊿|湖州味道51

湖州味道52|湖州味道53|湖州味道54

湖州味道55|湖州味道56|湖州味道57

湖州味道58|湖州味道59|湖州味道60

湖州味道61|湖州味道62|湖州味道63

湖州味道64|湖州味道65|湖州味道66

湖州味道67|湖州味道68|湖州味道69

湖州味道70|湖州味道71



来源:湖州发布制图:王燕婷编辑:金臻瑶

防控提示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