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故事|赵英杰:与科技小院的故事
校友名片
赵英杰,女,中共党员。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植物营养专业博士,师从张福锁院士。在读期间,驻扎梨树科技小院。参与了国家973项目,负责在梨树科技小院开展春玉米大面积高产高效限制因子与实现途径的研究工作,曾获得多项荣誉称号。2019年博士毕业后进入全国农技中心肥料质量监测处工作,目前主要负责肥料标准制修订、肥料信息监测和肥料质量监督抽查等工作。
科技小院的同学们
01
初识
与科技小院的故事,始于保研的那个夏天。在安徽农业大学的本科三年里,赵英杰学习刻苦,积极投入科研,如愿在大三时获得了推免的机会。那个夏天,蝉鸣和着时而拂过的暖风入耳,满墙爬山虎摇曳出绿浪,怀着对未来研究生活的憧憬与好奇,她联系到了中国农业大学的张福锁教授,也翻开了与中国农业大学的故事。彼时,曲周的调研活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众多研究生趁着暑期,深入科技小院,走进乡土深处进行调研工作。张老师便安排她前往曲周与师兄师姐一起开展调研。尽管已经在农业大学走过三年时光,经过了三年扎实的学习,但这却是她第一次真正地、真实地走入农村,在田间地头治学问。忆起与曲周科技小院的初见,那段时光依旧鲜活,赵英杰说那样的体验对自己而言是新鲜的,每个人都拿着厚厚的问卷,冒着大太阳,挨家挨户,走入农民家中调研。问卷上的问题铭记于心,与农户交谈完成信息调查,结束后再整理一组组数据。曲周科技小院之行,让她真正体会到实践的意义。也正是这次调研,坚定了她进入科技小院,继续在农业方面深造以建设美丽乡村的决心。
02
相知
顺利推免后,2014年的秋天,秋高气爽,金桂飘香,赵英杰如愿来到了中国农业大学,师从张福锁教授,继续书写着与科技小院的故事。赵英杰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养分资源管理,课题是研究小农户高产高效限制因子与实现途径。她在研究生阶段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梨树科技小院度过的。
谈及在梨树科技小院的故事,赵英杰脸上始终浮现着笑容。诚然,科技小院的硬件设施、生活条件远远不及校内,埋身大田、与农民打交道的日子是艰苦的,但现在回忆起来那段苦中作乐,与淳朴的农民相处的日子是甜蜜的。师兄弟们每天奋战于自己的试验田,相互鼓励、并肩作战的生活是充满乐趣的,和农户同吃同住、交流学习的日常是简单而充实的。
农忙季节,大家抓紧一切时间精力在地里忙活,常常过了饭点也不觉饥饿,只是不知疲惫地专注于手中工作。有一次,大家在试验田里一鼓作气,结束完工作已是深夜。夜幕沉沉,四周静谧,小镇上的商店也都关了门,饥肠辘辘的师兄弟们只能回到科技小院,拿出所有的食材——不过是简单的挂面,加了些西红柿青菜,每人碗里一个蛋做了“大餐”。这群奋战到深夜的年轻人,围坐在厨房里,一个个捧着碗大快朵颐,风卷残云,手中简单的面也吃得酣畅淋漓。现在忆起,也依旧能想起那晚的面香,想起围坐在一起氤氲的热气。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那群满足地吃面的年轻人真得让人钦佩,在大好青春,选择学农,纵然生活简单朴实,但心中兴农强农之初心不改!乐在其中!奋斗其中!
张福锁院士和团队于2009年在河北曲周创建第一个科技小院,初心是让更多学生走出象牙塔,解决农业领域科研与生产需求脱节、科技人员与农民脱节、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三个突出问题。赵英杰表示,科技小院对于像她这样的农科学子带来了不可替代的成长。
赵英杰在田间调研
赵英杰自2014年一直参与国家973项目,负责在梨树科技小院开展春玉米大面积高产高效限制因子与实现途径的研究工作。在梨树县,80%以上面积为春玉米连作体系。经过持续的观测,他们团队发现农户地里出苗密度和调研的机械播种密度相差很远,密度损失严重,对玉米产量影响很大。为了找到背后的原因与解决方法,他们深入农户地里去探索,前往有代表性的田块进行“挖苗试验”,详细记录缺苗原因。坚持三年,终于找到了农户密度损失的关键过程和关键影响因素。谈起那段时间的研究,赵英杰说,这不像一般的大田实验,有着准确的自变量和因变量,能够精确调控。她的研究是要真正走进农户的田中,了解分析各种变量影响下的最终效果。每一年的雨水条件,气候条件的不同都会给最终产量带来影响。前期实验通过多项指标对比得来的最佳播种条件,也会因真正播种时机器精密度,农机操作技术等细微的影响导致不同的结果。农民实际生产中更会有许多意料之外的事,脱离了实验室条件下各种精确的调控机制,很大程度上还是要仰仗于当年的水热条件、气候因素,且不同地区实际条件参差不齐,仅凭实验室里多次实验得出的最佳数据是远远不够的。只有结合农户实际情况、当地实际条件,从实际出发,才能找到真正适合当地、可以推广的农业技术。
赵英杰入户调研
在科技小院,日日与农民相处,也让赵英杰感受到农户的淳朴。真诚待人,将心比心,收获了温暖。“在科技小院驻扎期间,我们经常要去农户家的地里开展调研。刚开始,农户与我们也都不熟悉,对我们也不是很信任。可能觉得虽然我们是研究生,但在种地方面,自己坚持多年的经验更有效,他们坚持自己的想法也很正常。但慢慢接触下来,做给他们看,让他们了解到你的所作所为是正确的,对他们有利的,他们自然而然地也会想和你相处,向你学习。对于农户在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总是努力解决。暂时解决不了的,也会翻看资料,帮他们想办法。慢慢地,当地农户都愿意来找我们了,甚至手机坏了都会来找我们解决。”赵英杰笑言道。
赵英杰下村开展农业技术培训会
那时候科技小院每个同学在不同的村子都有一片试验田,隔一段时间就会去试验田采样。每次去试验田,都会找一个出租车师傅,约好时间,接送自己去试验田。一来二去,与司机师傅便熟悉起来了,甚至最后只需要和师傅说去哪个村子,师傅便能准确地找到试验田所在区域。赵英杰和同学们还经常需要去一些村子进行技术讲座,师傅送过去后也会在下面听讲,等讲座结束后再把同学们送回科技小院。一次讲座结束回科技小院的途中,司机师傅反馈说讲座办得很成功,他感觉听得很明白,这也让赵英杰深受鼓舞,感觉非常欣慰。
谈及科研,她坦言自己在科研过程中也遇到不少挫折,有过迷茫与失措,有时也会羡慕做大田实验的同学,只需要管理一小块试验田就可以。但她认为纵使迷茫过,纵使有过挫折,只要坚持向一个方向深耕,在所作中找到乐趣,最后即使没能有很大成果,其中的满足感与成就感也是无与伦比的。特别是在参与科技小院在校生的培养中,能真正地在乡土深处为农民做事,推广农业技术,解决农业生产问题,其中的快乐和满足远比单单发文章带来的更多。
03
延续
虽然已经参加工作,但赵英杰与科技小院的故事远远没有结束。在全国农技中心工作时,她作为农技员驻扎内蒙古巴彦淖尔。“虽然重返科技小院,身份已由一名驻守科技小院的学生转变为农技员,但那份熟悉与亲切并未改变,和小院的学生交流沟通,更让我回想起那段在科技小院的岁月。”赵英杰如是说,话语中流露出对科技小院的深切真情。
作为基层的农技推广员,她需要到当地农户家中了解信息。有一天刚好到农户家中开展调研,天公不作美,风雨交加,屋子里也停了电。与农户围坐在炕上,点着烛火唠家常,了解家庭的种植养殖情况。相谈甚欢,直到很晚才离开。当时她骑着电车,背后是那家主人开着车打着车灯照路,一直送到住所。最后半年任职期满,要返回北京时,当地农户还不住地挽留,希望赵英杰能留下来继续工作,让人感觉到满满的真情与温暖。
寄语
回忆自己一路走来的路程,有幸运,也有遗憾。对于母校的学弟学妹们,赵英杰鼓励大家在大学阶段去尝试各种不同的道路,去看不同的风景。不拘泥于专业,受限于过往。要把握当下,在试错成本最低的时候去勇敢地尝试。
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学校里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她希望大家走出象牙塔,真正走入乡土深处,在田间地头解民生,治学问,真正为农民做实事!
文字:农学224 兰佳怡
编辑:陈玥
以此为基础,分别于2019年、2021年出版了《中国农业大学校友风采录》丛书第一部和第二部,展现了在各个时期,农大人响应祖国号召,肩挑使命、砥砺前行的精神面貌。未来也将继续将优秀校友的故事收录成册,以飨师生校友,欢迎大家提供线索,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一起推荐身边优秀校友吧~
问卷将采用匿名调研的方式,欢迎大家参与~
往期回顾
校友故事 | 邵根伙(88届硕、91届博):在祖国大地播撒农业兴旺的火种
校友故事 | 吕名礼、吴竹夫妇:人生这道数学题,你做对几道?
校友故事 | 高福:高考不是唯一起跑线,是不断提升的新起点校友故事 | 刘含:英伦奋勇逐梦,挑战创业人生
校友故事 | 刘宁:从中以楼到科技部再到蒋坝村,砥砺初心,见证成长
校友故事 | 王建忠、郑文静:你守望稻田,我守望你——农大伉俪的校友故事
校友故事 | 张辰亮 : 增长见识,提升自己,把感兴趣的东西玩精玩透
校友故事|党建友:风吹麦浪吹来丰收希望,踏实黄牛耕耘为民之路
校友故事丨王开:“智志双扶”,讲好脱贫攻坚决胜之年的支教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