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念佛恩,苦乐随缘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我们
感念佛恩,苦乐随缘
生活在此世间,必然要面对痛苦,
生命中的逆境人人都不可避免。
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一切,都反映着过去的业。如果能认知这一点,每当我们遭遇痛苦和困难时,就不会把它们看成失败或灾祸,也不会看成一种处罚而自怨自艾,而是把痛苦看成过去业报的完成,正如西藏谚语所说的:“痛苦是扫除一切恶业的扫把。”我们甚至还会感谢一个恶业正要结束。
究竟而言,生命中的逆境,都是在教我们无常的道理,让我们更接近真理。当我们从高处掉下来时,只会落到真理的地面。
听闻佛法会让我们对此有所了解:从高处掉下来决不会是灾祸,而是内心皈依处的发现。
困难与障碍如果能够适当加以了解和利用,可以变成出乎意料的力量源泉。从历代祖师的传记中,我们会发现:如果没有困难与障碍的激励,就找不到超越的力量。
对于念佛人来说,困苦和忧患正是生起厌离娑婆、欣慕极乐之心的增上缘。凡夫若无逆境的逼迫,如何能发愿往生净土?
在过度复杂的现代社会里,我们必须工作谋生,不可能隐居深山,但也不可以全然被世间的杂务所缠缚,以至于对生命的深层意义毫无认识。我们要避免沉溺于生活的享受中,避免让外界的活动过分地分散自己,应尽量让生活越来越简单。
我们来此世间,只是匆匆过客而已,暂时住在此生和此身。这副肉身,连同一切身外之物,就像行李一样,无一物为“我所有”,一切皆随因缘而来,暂时代为保管而已。如果我们像往常那样继续埋头于物欲的追逐和外在环境的改善,那就会失去人生目标,六神无主。试想,出门旅游,有谁愿意带着沉重的行李?而住进旅店的人,如果他神志正常的话,会重新装修房间吗?
与佛法的真实利益相比,世间的荣华富贵是何其虚幻不实!念佛人领受诸佛菩萨的呵护,因此不会羡慕世人的荣华。无论生活状况如何,他都会常怀珍惜和感恩之念,愉快地面对社会,不再批评和审视别人,世事在他心中也不再灰暗,平淡的日子也很快乐,粗茶淡饭也很甘甜。
教育家夏丏尊拜访弘一大师的时候,恰逢大师在吃饭。夏先生见他只吃一道咸菜,很不忍心,问道:“只吃咸菜不是太咸了吗?”
弘一大师回答:“咸有咸的味道。”
过了一会儿,弘一大师吃完饭,倒了一杯白开水喝。夏先生又皱着眉头说:“难道没有茶叶吗?大师每天都喝这样淡淡的开水吗?”
弘一大师笑道:“开水虽淡,淡也有淡的味道。”
很久很久以来,我们不闻正法,颠倒迷惑,因惑造业,因业受苦,沉沦生死,备受煎熬。
万幸的是,大慈大悲的阿弥陀佛没有舍弃我们,为我们发下深重誓愿:“若不能救你,我誓不成佛!”并将累劫修行的一切功德纳于名号之中,回向给我们,让我们易闻,易称,易往。
十劫以来,阿弥陀佛一直站在觉悟的彼岸呼唤我们。但我们不知佛心,因执著而痛苦,自负深重罪业,迷雾重重,身心俱劳,如何理会佛的声音?因此,佛亲下苦海,垂手深渊,设法救度。
佛的慈悲是彻底的。佛的慈是“无缘大慈”,十方一切众生皆是佛施予快乐的对象;佛的悲是“同体大悲”,佛与众生同病同苦。所以,佛不会因为众生有罪而弃置不顾,或给予惩罚。即使众生疑惑佛、诽谤佛,佛仍会怜愍他,并设法救度他,使他解脱,给他快乐。众生的罪业深重无底,佛的慈悲也深广无边。佛说:“你的烦恼就是我的烦恼,你的快乐就是我的快乐。”
佛是一切众生的慈父,佛爱一切众生,犹如爱其独子,片刻不忘守护、养育和救度。如婴儿需要父母,众生皆须依赖佛的慈悲。众生若无佛的慈悲,就不能得救。
佛的智慧之光遍满一切处,常住而不灭。若众生心想佛时,佛即入众生心中,给予光明,给予智慧。唯依佛的智慧,众生才能出离生死。若众生希望得到菩提,无论如何都得依靠佛力才行。不依佛力而欲证菩提,并非常人所能做到。
佛无碍地行走于十方世界,普洒甘露,为众生堵塞恶道之门。因此,于一切世间,再也没有比念佛更好的善行。遍阅三藏教典之所得,无非一心皈依阿弥陀佛,于心中忆念佛心,于口中称念佛名。
念佛人深感“世间虚假,唯佛是真”,虚假不可安住,佛号可以安住。
念佛人沐浴在佛光之中,同时能随顺世缘,不因念佛妨碍世事,更不因世事妨碍念佛,一边念佛一边工作,一边工作一边念佛。
念佛人对死亡不再恐惧。因有佛的誓愿保证,无常的讯息转为归乡的喜悦。“如果今晚就死去,我一定会往生极乐!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他为往生已定而开怀畅念。
念佛人虽也有烦恼,妄念难断,但会因此感念佛恩,精勤念佛,心知烦恼妄念中更要乘托佛愿,庆喜弥陀五劫思惟所发念佛往生之愿,令我等根机愚劣之博地凡夫,单只称名、愿生,即可乘愿往生,“不断烦恼得涅槃分”。
念佛人感慨此生不能事事尽如人意,深知一切苦厄皆是“自因自果”,进而厌离娑婆,欣慕极乐,励心克己,老实念佛。幸有弥陀慈父不舍一人之救度,方可离此苦海火宅。劫后余生,父子重逢,大悲宏恩,粉身难报。
念佛人深知尘缘因能满足一时的欲望而使人忘佛、忘六道之苦,因此常能自我惕励,耻于放任懈怠,勇于向善向净,生命不息,念佛不止。
此界一人念佛名,西方便有一莲生。
但使一生常不退,此花还到此间迎。
(摘自《假如这样生活》)
诵读:佛星居士
◎微讲堂 | 导观佛宗入念佛宗,废观佛宗立念佛宗 ——试论“念观二宗”(上)
◎微讲堂 | 观佛、念佛二宗,终归念佛一宗 ——试论“念观二宗”(下)
◎熏染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