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钢琴力度历史流变研究(下)丨近现代钢琴键盘乐器演奏方法的力度考丨如歌的弹奏方法丨手指学派与重量弹奏法丨纤巧弹奏法丨打击乐弹奏法

2016-09-02 于雅琳 西方音乐评论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z03054tjoe9&width=500&height=375&auto=0
阿格里奇演奏柴可夫斯基《胡桃夹子组曲》双钢琴

钢琴力度历史流变研究(下)(点击读上)

三、关于钢琴演奏方法在历史发展中的力度流变

   论述钢琴演奏艺术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但是只从演奏的力度方面做历史考证的著作却很少。无论是古钢琴或现代钢琴、加料钢琴等等,大多是用手指向键盘施加力量后才产生的声音。尽管在当代音乐作品中有用鼻子或肘部弹奏的可能,也有“4分33秒”这样的无须弹奏的键盘作品,这些都是特例,不在本文的研究之列。为了较为清晰地阐述本人的观点,本人还是以历史为纬度,以钢琴的衍变为线索,对钢琴演奏方法的整体或主流方法予以梳理。

1、钢琴及其以前的键盘乐器演奏方法的力度

——如歌的弹奏方法

   钢琴演奏法变化的过程是钢琴艺术发展的历史必然。钢琴弹奏的方法大致上可以分为如歌、重量、纤巧的三种弹奏方法。巴赫在《钢琴演奏的艺术》中最早提出了如歌的演奏风格。关于如歌的弹奏方法,凡丁在其《钢琴演奏法》一书中明确指出:快速的弹奏不是钢琴唯一的演奏技术,倘若能让钢琴发出如歌的声音才是高级的演奏技术。在各时期各乐派的作品中都有如歌的乐段,如歌的弹奏方法是重要的钢琴演奏技术。这种如歌的演奏要想达到声音的圆润以及连贯,不仅需要手指之间的连贯,而且还要求音与音之间的联系,通过各音之间的关系来体现音乐的歌唱性,这是表现歌唱性的重要手段。可见,当时的触键方法与现在的触键方法有着很大的区别。

   我们完全有理由推断,当演奏者面对的古钢琴不是以手指用力的大小来确定乐器音量大小时,我们的手指就不可能在力度上出现多大的变化,也不可能像弹奏现代钢琴那样出现各种力度的变化,而是相当于弹奏现代电子琴的方法来完成这些乐器的演奏(力度是平均的)。具体说来,在演奏歌唱性的旋律时,要处理好每个音的圆润度和清晰度,并且要寻找连音的感觉,控制好手指触键的速度与力度,注重各手指力量的移动,这才是弹奏连贯有清楚的歌唱性旋律的正确力度原则。本人以为这种弹奏就是手指在键盘上“平稳走动”的方法。

2、近现代钢琴键盘乐器演奏方法的力度考

——“手指学派”与“重量弹奏”法

   18 世纪的键盘演奏技术主要还是属于“手指学派”,手臂和身体通常保持静态。但是,斯卡拉蒂是一个特例,他的表演力度已经超出了“手指学派”的力度限域,并出现手臂和身体律动现象。这种听觉享受与视觉享受二合一的演奏方式,为以后的“重力学派”开启了先河。音乐发展到古典主义的后期,为了表现强烈的音乐矛盾冲突以及音乐内部张力的极度扩张,逐渐加入了手臂的力量。这种手指和手臂的力量有机结合的方式使音乐的力度变化丰富起来,强弱的对比也鲜明起来。浪漫派的钢琴音乐大师使“重量弹奏”的方法得到了确立和发展,使 16 世纪的单纯的手指运动观念得到了彻底的革新。

   所谓“重量弹奏”的方法,是由德国的布莱特豪特在其著作《自然的钢琴演奏技术》一书中最早阐述的理论,提出应该把弹奏的力量分派给肩部,主张把手臂的重量运用到每一个手指上。波兰的莱舍蒂茨基于 19 世纪美国的钢琴钢板结构的改良极力推崇重量弹奏法。德国的钢琴教师德佩提出的“肌肉协同工作”和“重量与肌肉松弛现象”的论点,也为莱舍蒂茨基所接受,他认为运用手臂自然放松的重量参与弹奏,会产生饱满的音响效果,并为表现钢琴作品的音乐情感提供技术基础。英国的马泰伊主张把整个手臂自然的重量通过手指传到键盘上,并把手臂、手腕从僵硬固定的位置中解放出来。由此可见,这种“重量弹奏”不仅是手臂以及上身的力量的加入,而且,要求力量发于腰部,通过肩膀、上臂、小臂和手部的整体协调运动把力量集中在指尖上,在大力度的音响要求下,演奏者完全有必要把全身的力量集中在手指尖端,有时甚至演奏者的屁股有可能离开琴凳,便于调动全身的力量。这样看来,钢琴演奏不但是一个技术活,也是一个体力活。这种重力弹奏,大幅度的力度对比,使钢琴演奏更加具有了炫技性。本人认为这种方法就是调动全身的力量集中在手指上,并使手指在键盘上“变速跑跳”的演奏方法。

3、近现代钢琴键盘乐器演奏方法的力度考

——“纤巧弹奏”法

   在钢琴的“重量弹奏”盛行的同时“纤巧弹奏”的萌芽也出现了。这表现在浪漫乐派和民族乐派的钢琴作品中已经大量出现的纤巧弹奏乐段。这种“纤巧弹奏”的发展和成熟期是印象派时期。所谓“纤巧弹奏”在俄国的列文的《钢琴弹奏的基本法则》一书中有着形象的描述:纤巧的弹奏是轻巧、优雅、有序的,对于上臂和下臂应该感觉很轻,仿佛有“漂浮在空中的”的感觉,沉重的手臂或筋肉的紧张都会直接影响纤巧的弹奏,而纤巧的弹奏并非轻奏,要把每一个琴键弹到底,同时手指要保留在键面上,这样既避免了强力的击键,又保证了各音的均匀,好的纤巧弹奏要通过慢速度来练习。

   这种纤巧弹奏最适合弹奏快速的华彩乐段,由于手腕和手臂的高度放松,以及手指与键盘之间距离的缩小,必然形成力量集中并且快速灵巧弹奏出具有颗粒感的音响效果,因此,钢琴的音色也具有明亮、清丽的特性。本人以为这种方法就是在身体整体放松的基础上,集中力量于指尖而形成的手指在键盘上“碎步跑动”的演奏方法。

    其实,在“纤巧弹奏”盛行的同时,印象乐派为了在钢琴上表现朦胧的和声色彩以及绚烂变幻的旋律意蕴,还创造了另一种钢琴弹奏方法,本人暂且为其定名为“水上漂浮”的演奏方法。所谓的“水上漂浮”演奏方法,就是手指可以平铺在琴键上,弹奏的力度强弱应随着旋律整体结构的线条以及和声织体的变化而转换。踏板的应用也不是简单的以和弦、乐句为变换单位,而是根据和声色彩来变换。正式因为有了这些独特的演奏技术,才成就了印象主义音乐光怪陆离、如梦如幻的音乐特色。

4、近现代钢琴键盘乐器演奏方法的力度考

——“打击乐弹奏”法

   20 世纪钢琴音乐创作所呈现出的多元化局面,也促进了钢琴自身以及钢琴演奏技术的发展和演进。“加料钢琴”的出现,就是在钢琴内部加入不同质地的物质材料以取得相应的音响色彩。多元色彩的形成已经让我们的听觉感受到丰富的音乐色彩,但是,这种“加料钢琴”在本质上已经不是真正意义的钢琴,而是由多种材料做成的打击乐器了。有些作品为了表现音乐中的“不协和”或“特殊”音响效果,出现了诸如手掌拍键、手肘压键、鼻子顶键、手臂滚键、刮键、拨弦等五花八门的演奏方法,这些方法从根本上扩展了钢琴技术的范围,充分展示了钢琴力度变化的各种可能性,对于深刻挖掘钢琴的力度和表现潜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这种多元化的演奏方法的总体特性是把钢琴当成一个打击乐器而存在的,本人以为这种方法是手指(或身体的其它部位)在键盘上“撞击运动”或“敲击运动”的演奏方法。

    以上所述的钢琴各个时期的演奏方法,只是各时期演奏方法的基本原则,现实音乐演奏中也多出现各种演奏方法并存于同一个音乐流派的事实。演奏实践中涉及到具体的作品还需要具体分析,比如:力度与结构分句的关系,力度与旋律走向的关系,力度与和声紧张度的关系等等,在本文中不进行展开性的论述。钢琴演奏方法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规定,而是一个开放的方法体系。把握钢琴奏响的本质原理,就可以发挥演奏者的想象,用各种方式弄响钢琴并产生自己所需要的音色和力度,能达到这种目的就是可以采用的方法和技术。这就需要演奏者不断增加自己的音乐修养,从而在钢琴演奏的力度和技术上有新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钢琴自身的衍变、物质结构的特性、发音机能的阐述,把键盘乐器分为两个大类别:

  1. 一种是不依靠手指的力度来驾驭键盘乐器音响效果的键盘乐器;

  2. 一种是依靠手指的力度来驾驭键盘乐器音响效果的键盘乐器。

但是,无论拨弦的还是击弦的键盘乐器,在其本质上都是弦乐器的范畴,只是使琴弦震动的方式不同而已。每个历史时期的钢琴自身的力度演变,必然产生与之相匹配的钢琴演奏技术,特别是手指力度的演变。随着记谱方法和这种演奏力度的演变,也必将产生相应的力度标记的钢琴音乐文献(乐谱)。

    钢琴自身的更迭和沿革是直接影响到作曲家的创作和演奏家的演奏风格的重要物质前提条件。演奏技术的力度和键盘乐器的音响力度发展,反过来又直接影响作曲家的想象力和乐谱力度的记载技术的发展。作曲家的创作欲望和记录乐谱的能力的发展,也同样会成为键盘乐器改革的动力。再者,钢琴、乐谱、演奏技术三者的协调发展,是音乐风格和流派发展的先决条件。随着三者的发展,音乐的风格和流派也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更迭和衍变。因此,钢琴的力度问题除音高和音值之外,涉及到音乐的音色和强弱等重要的音乐元素,也涉及到钢琴自身的发展、音乐记谱法的发展和人自身审美的发展。可以说,钢琴力度的流变史就是钢琴艺术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钢琴文化史发展的主线,更是人类听觉能力发展和自身力量本质化的主要推动力。

编者按:本文作者于雅琳,来源《作家》, 2009年。


欢迎关注每晚古典音乐会

为您推荐最精彩的古典音乐视频

古典音乐微信群开放加入,联系微信179747611邀请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本公众号的图书推荐书店

阅读往期内容请点击:贝多芬晚期的五首钢琴奏鸣曲莫扎特梅纽因米开朗杰利丨精炼的钢琴演奏发展史丨布伦德尔伊利亚•穆辛丨阿城丨瓦格纳范竞马丨阿格里奇丨托斯卡尼尼郑京和赵晓生肖邦张昊辰郎朗格拉夫曼丨弦乐必读丨郑延益丨400年小提琴演奏史大师记忆丨索弗罗尼茨基丨波格雷里奇尤金娜丨纪念马勒丨重磅译文丨索弗罗尼茨基丨王健谈巴赫丨纪念瓦格纳刘诗昆丨杨梦漪丨“原色李斯特”丨孙颖迪卢卡斯·迪巴格丨古尔达丨霍洛维茨他曾为毛主席演奏丨奥伊斯特拉赫在中国波利尼访谈丨朱晓梅谈巴赫与中国思想以及古尔德丨讨厌孩子的霍洛维茨和喜欢孩子的鲁宾斯坦丨小泽征尔的坚持丨阿格里奇11岁的爱情十六岁便击败奥伊斯特拉赫的内芙丨小提琴家哈西德丨米科夫斯基谈钢琴教学丨纪念阿劳丨著名钢琴家谈肖邦陈萨谈钢琴家生涯丨陈萨语录丨陈宏宽的教、学感悟丨纪念科尔托丨纪念小提琴大师胡贝尔曼丨李传韵但昭义谈培养李云迪、陈萨的经验丨马友友《钢琴背谱十法》丨从解构主义视角看钢琴音乐表演中的个性问题丨听作家余华讲述勃拉姆斯的孤独丨焦元溥:为什么要背谱丨作曲家王西麟谈中国文学家的音乐修养丨我们向“为撒旦交税”的肖斯塔科维奇学习什么?丨李云迪与小泽征尔谈普罗科菲耶夫与拉威尔丨论巴赫音乐的精髓丨古尔德语录丨小提琴家穆特的莫扎特情怀丨现代西方音乐的德法之争丨音乐本身的抽象性保护着肖斯塔科维奇丨十九世纪法国音乐是如何冲破德国音乐束缚的?指挥家郑小瑛访谈贝多芬在我们中间指挥大师克伦佩勒邓泰山:东方语言不是拼音语言,而是音调性语言,这让我们对旋律更为敏感上帝问贝多芬丨你知不知道你这一生为的是什么?来看声乐大师周小燕先生如何传授学生正确保护自己嗓子的妙方廖昌永演唱《老师,我总是想你》,周小燕含泪微笑起身为学生鼓掌……纪念马勒丨李欧梵和在天堂的马勒对话丨马勒作品的聆听次序丨马勒的每一首作品都有血有泪丨死亡是件很普通的事情,马勒早就心有所悟……杨松斯谈马勒丨演出马勒令人兴奋丨最终目的是让听众感叹“我这两个小时就是生活在天堂”TED演讲“古典音乐与眼睛闪烁”古斯塔夫·马勒:用业余时间作曲的指挥家哈农库特走了,其倡导的“古乐运动”,你了解多少?门德尔松:音乐能给灵魂带来千般好处,这是词语办不到的巴伦博伊姆丨打通歌剧与唱艺术歌曲任督二脉的菲舍尔·迪斯考世界悬于深渊之上时,富特文格勒用布鲁克纳摆脱人间苦恼王健丨中国民乐五分钟内天下无敌丨古典音乐更关乎人的灵魂阿格里奇丨缺少音乐天分没关系丨前提是你必须热爱音乐布伦德尔丨过分诗意是对莫扎特的误读丨给莫扎特演奏者的几点建议其实音符越少越难弹丨赵晓生采访周广仁丨响而不砸,轻而不飘才是钢琴好声音傅聪谈肖邦丨二十四首前奏曲丨师古人不如师造化丨整个前奏曲都笼罩在卡珊德拉的预言里头从李传韵的肚痛坚持演出视频想到肋骨断了的傅聪丨“只要你对小提琴充满爱,用真情呵护它,琴得到了充分的情感滋润,它必然会给你回报!”傅聪的岳父梅纽因(1916.4.22)诞辰一百周年丨他年轻时从未进过电影院丨他的一生都花费在创造乌托邦傅聪的莫扎特丨K459丨K595丨K482丨莫扎特和希腊悲剧一样没有怜悯、世事无常丨年轻时弹莫扎特发现一些东西,年老时也发现一些学琴必读丨傅聪谈如何"表达"音乐丨既忠实又生动丨演奏者的个性要渗入原作中丨一个人的个性越有弹性,能体会的作品就越多。傅聪深圳访谈丨我练琴的时候在想什么丨谈钢琴学派丨谈阿劳丨减压的惟一办法是投入丨很多学生缺乏整体知识丨面对大师作品我永远战战兢兢。傅聪写给父母亲的一封家书丨越是对西方文化钻得深,越发现我内心的东方气质古典音乐的德法之争丨“音乐纯净,但音乐界是名利场”丨“海顿以来音乐家一直迷失在激情里,自我太大,上帝只对寂静之声言说。”德国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与社会 丨“音乐是从心灵射向心灵的语言,音乐无须言词,直达内心深处,言说语言无法言说之物,音乐是一种情绪的艺术。”周广仁谈钢琴演奏风格问题丨朱晓玫谈海顿丨《傅雷家书》教你学习钢琴丨我心中的拉赫玛尼诺夫《幻想小品集》丨世界动荡之际,她却借钱录制《哥德堡变奏曲》丨朱晓玫说:“30段变奏好像是我人生的30个章节,我人生的各种经历都能在里面找到。”陈萨读过很多音乐家传记拉赫的音乐是在“没有胜利希望的地方开始的斗争”丨十九世纪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钢琴音乐丨朱晓玫首次回国巡演访谈丨勃拉姆斯的恋母情结与偶像情结丨纪念维瓦尔第丨从舒曼早期钢琴套曲《大卫同盟之舞》看他的双重性格丨论格里格的音乐风格丨倾听拉赫的自我救赎丨肖邦说:“必须让每个音符歌唱起来!”丨聆听柴科夫斯基的“悲怆与激情”丨高雅、严肃,就是这俩字阻碍了古典音乐的普及丨如果不从现在开始练,你后半生的耳朵就是寂寞的,灵魂就少了一块避难的场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