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库》老六:这个行业,比金钱更重要的是时间

2017-07-26 劳骏晶 人物LIVE





_____


在人人都想拿风投、快速发展、快阅读的创业潮中,老六的选择乍看有点反潮流。

 

他拒绝快速复制、拒绝风投。创立《读库》十年,他依然坚持自己编辑每一个稿子,一个字一个字地抠,抠细节、抠封面,去印厂看样。

 

「应出而未出的好书太多,应出好而没有出好的好书太多。」几年前,老六与刚刚逝去的诚品书店创始人吴清友对坐,曾如此感慨。

 

读库依然保持追求品质的慢节奏,一篇长文三万字,细细读完至少需要一个小时,而创作这样一篇文章,有时是半年,有时是更长的时间。

 

「作为出版人,我们亏欠读者太多。」老六认同吴清友那晚的观点。创业10年,《读库》的定价10年没变,依然是每本30元。

 

但这位本名张立宪的出版人并不觉得自己落伍了。「我们是最纯粹的互联网产品。」

 

去中介化、与读者直接发生关系、产品富有人格魅力,作为「最纯粹的互联网产品」,《读库》做得更加有声有色。

 

借助于互联网,他直接与读者互动,收获了更多读者的口碑,经营上,他自建渠道,彻底摆脱了对传统渠道的依赖,单期的平均发行量达到5万册(编者注:业内一般认为,一万以上都可称畅销书了),把定价权和议价权牢牢握在手里。

 

通过互联网,读者的倒逼,让他的产品线更加丰富。他还制作笔记本等周边产品,最近,还开始涉足儿童图书,推出了「读小库」系列。「读库的读者都结婚生子了,读小库,就是为满足他们的要求做的。」

 

近知天命之年,老六的时间,有疏密错落的刻度。稳定的产品线和利润,让他更从容。

 

接二连三的投资人找到老六,希望能够投资读库。「交际花」老六与他们畅谈,却不接受投资。

 

这倒不是因为清高。老六觉得,「这个行业,比金钱更重要的是时间。」

 

几年过去,一家曾经希望给读库投资两千万的投资公司,已然不存在。而《读库》还活着,并且,活得不错。

_____  



   一   


不久前,老六在浙江大学开讲座,听众都是政府推荐的年轻创业者中的佼佼者,他们关心商业模式和互联网,知道《读库》的人并不多,只有一位是「铁粉」。现场提问很踊跃,因为创业者都遇到相同的问题:如何生产好的内容来推销自己的公司,而老六和《读库》是内容生产专家。

 

那个怼天怼地,把朋友当做乏味生活里最大笑料的「见招拆招」不见了,幻化成一个老男人,语气平缓,一团和气。唯有在酒桌上,说起某些事,骂一句傻逼,然后无比真诚地看着你的眼睛,说「哥们儿,走一个」。这才算冒出一个当年没冒干净的酒嗝。


时光倒流十五六年,「见招拆招」是老六混迹西祠胡同的网名,他开名为「饭局通知」的版,组建京城最著名的老男人饭局。无论谁一个招呼,那些品性独特、才华横溢而又匪夷所思的老男人,就会从北京的四面八方赶来响应。

 

《读库》的种子用户都是他老友,就在老男人饭局上,一把把收割下来。创刊那年,他跑到《中国青年报》的冰点周刊编辑部,抱着一摞《读库》试刊号0600。大家看着新鲜,更怀着要支持老六的明确目的,每个人都订了一整年。那时候中国还没有MOOC(magazine加book,即杂志书)的概念。《读库》的出现让人眼前一亮。

 

老六喜欢数字6,为此他做了各种与6沾边的事儿,比如给自己取名叫老六,饭局通知总有6条,读库一年出版6期。36岁那年,老六经历了一次真正的蜕变。

 

老六


这一年老六突然发现,自己身上的一切,都经不起问三遍。比如,你爱自己的工作吗?

 

「我要把我人生中最不快乐的事情解决掉。」一位打算离婚的女同事启发了他。老六开始自问,人生中不快乐的事,可以列大大一个单子呢,自己也该一一解决。

 

最让他不快乐的,就是体制内的工作了。最年轻的副总编这个身份带来的沾沾自喜已经消散,他只感受到被挑选、被束缚。

 

老六回家和媳妇算账,存款还够还3个月房贷的,辞职吧。于是,他交了一笔不菲的违约金,给自己赎了身。

 

老六随即创办了《娱乐周刊》,却因为一些原因,报纸没办下去。赋闲的老六逮着朋友就说,自己想花上一年时间到几个中小城市里去生活,东游西逛,找博物馆、图书馆,泡茶馆酒铺,坐在街心公园晒太阳、读书,和那里的老人聊天。归根结底,是那种「慢」生活。

 

2006年,老六创造了另一种「慢」,——做《读库》。

 

《读库》一年六期,老六一人包揽组稿编辑印刷发行,还兼任推销员。在时间充裕的时候甚至搞过六审六校。忠实读者在知乎发帖,展示早年老六手写的快递单。「字写得可不咋地。」这位读者说。

 

十多年过去了,《读库》竟然活了下来,并且活得不赖。公司也扩张到了60人,不过依旧是老六自己编。

 

资本看不得《读库》这么慢悠悠,撸着胳膊想要锦上添花。投资人找上门来,他们谈豆瓣,说大象公会,提起非虚构写作,都把《读库》视作有变现能力的成功创业项目。

 

老六拒绝了所有的投资,读库的运营非常健康,「突然给我一大笔钱,我都不知道干什么。」老六偶尔也会想起,当年要给《读库》投资上千万的投资公司里,有一两家已然不存在了。

 

「我知道有的行业以投资规模为导向,但我相信也有行业是以时间换空间,只要你把时间熬下来,别人怎么样都追不上你。」


   二   


不过,这十年并不好熬。

 

2007年的中秋节,老六向朋友借了一笔钱,加上自己的存款,提着十几万现金去纸厂结账。

 

他感到前所未有的沮丧,图书卖得好,公司账面显示现金流正向。可为什么还要贴钱?因为有账期,最短也要半年。

 

中秋节、国庆节、世界读书日、店庆,都得要折扣,出版社和书商净给渠道打工了。渠道掌握了绝大部分话语权。对网络渠道来说,低价、高频又标准化的图书,是网站获取流量的绝佳工具。书沦为资本游戏的筹码。

 

老六不愿意做筹码。从2008年开始,读库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不打折,但提供赠品。

 

转机发生在2011年,读库出版了一本诗歌集《我是你流浪过的一个地方》,仅在自家网站销售,没想到卖了2万本。

 

从此,读库摆脱了对渠道的依赖。网络平台一概不供货,对线下书店有两个硬性要求:一是现销现结,不接受退货,二是零售没有折扣。无论在书店,还是在你能找到的一切网络渠道中,读库的书都是一个价。

 

读库对所有合作方都一视同仁,无论对方是像晓风书屋般私交甚好,还是经典如诚品。读库和诚品,着实绷了一段时间,就像互有好感的男女,偏忍着不主动示好。「我们都很佩服对方,后来都让步了一点点。」老六回忆往事,总结为:「弱国无外交。」

 

读库绕开传统渠道,就是互联网最流行的「去中介化」。但读库积极与新渠道合作,在一条、十点读书、罗辑思维这些新媒体平台,读库都提供有针对性的产品。

 

读库的日课,在罗辑思维卖了五万多套,由读库自己发货,火速完成。「复合订单是我们的强项,我们一天处理几千单没有问题。」读库的仓库有20多个工作人员,创造了自己独特的发货流程。

 

从自建渠道到产品形态,读库这一套跟传统体制叫板的模式,「我们的工业化程度和商业化程度是高于他们的。」

 

去中介化,与读者直接发生关系,产品富有人格魅力,这是典型的互联网产品逻辑,「读库本身就是一个互联网产品,」老六说,「他成长在网络,壮大在网络,改变在网络。」


   三   


尽管身兼数职,老六最爱的,还是编辑的本职工作,只要想到案头有篇好文章等他编辑,老六就能感到翻滚的多巴胺。老六给读库立了规矩:不做名人。

 

《读库》第一期发表了一篇文章:《谁是郭德纲》。2006年时,郭德纲还是个「非著名相声演员」,很有能耐却没有名气,那篇文章成了郭德纲发际之初的正史。老六觉得,这是在抢救郭德纲。名人难免作秀,写作者也忍不住去说漂亮话。「成名了,就没有这个人了。」

 

老六还做过青衣张火丁的画册,从2006年到2009年,跟拍了三年,甚至花钱租剧场去拍。老六要留下她最好的时代,要为京剧保留一些东西。这画册在业内口碑非常好。有剧团找到老六,希望他们能做另一位著名戏曲演员的画册。老六深思熟虑以后婉拒了,因为他觉得,那位名演员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有些时光和状态,是再也追不回来了。

 

说起选题,老六明显两眼放光。德国司法案例,医学大神都在计划中。老六四处「混」,拜访微软研究院,找人来写「数字英雄」,在网上勾搭了谢熊猫君,请他翻译最新的人工智能著作。

 

他最津津乐道的是《建筑史诗》。作者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做建筑史研究的,他列了一个庞大的计划,有24个专题,要写十年。至今,已经或即将在读库发表的,已经有十多篇。

 

「关于一件很小很小的事,我知道的很多很多。」老六偏爱这一类题材。


老六和柴静


编辑是件细致活,天蝎男老六表现得像是处女座。

 

原稿一万四千字,老六给改到六千字,也有原稿一万八千字,老六改到一万六千字。连作者都看不出来改了哪儿。全是一词一字的精炼,筛沙子似的。

 

老六有的是时间慢慢磨。读库才出版到今年第4期,而完成编辑的,已经到了明年第2期。时间上的充裕意味着老六能更从容地挑选和雕琢内容。「遇到好稿,就把原来的替换掉。」

 

毙稿时,老六也拉得下黑脸。不过,看到特别棒的稿子,他也得费老大劲才能压抑住拥抱人家的冲动。他职业地面对读库,打心底里,这却是兴趣,起于他对那些无用知识的好奇心。

 

老男人饭局里似乎都是这样一帮人,罗永浩从新东方老师变成了做手机的,罗振宇露出胖脸做脱口秀,陈晓卿拍出了《舌尖上的中国》。早年读库办公室挂着老六定下的口号:「有趣,有种,有料」。罗辑思维也用上了这三个词。

 

老六在罗辑思维卖书,与罗振宇合作,项目名字叫「二坛映月」,因为老六自黑两人都是坛子脸,能把屏幕挤爆。

 

如今,老男人饭局开得少了,老六说,这是「外卖使人堕落」。最近一次还是在柴静出版《看见》那一年,「大伙都挺兴奋的。」老六回忆,大家都赶在坎儿上,似乎一个猛子,就扎进了未来。


   四   


有读者在微博上秀恩爱:今天领证了,我们是通过读库认识的。老六回复:订户又少了一半。读者立马安慰道:没关系,我们还会有下一代。

 

老六已经为他们备好了图书——读小库。他计划在三年内,能为0岁到16岁的儿童提供全年龄段读物。

 

从读库到读小库,是读者需求倒逼。读库的第一批读者开始有了下一代,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儿童读物。

 

老六的朋友英国人万哲生是个中国通,不久前刚在读库出版了他用中文写的《大理外传》。有豪气的平台请他做翻译,把一些儿童文学翻译成英文。「我要是把这些翻译到国外,肯定被骂死。」他找老六吐槽。

 

「中国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儿童,是父母。」在晓风书屋丝绸博物馆店,老六做了一次线下分享。他嘱咐父母们,不要太强调阅读行为本身。

 

这句话不仅针对孩子,也是给父母的。读库发展至今,无非做了三件事,把书做出来,把书卖出去,把书读完。前两项老六已经完成地很好,这第三项,却总是伤脑筋。

 

童书,倒是成为了老六找到更多惊喜的地方。种豆得瓜,他相信小孩阅读可能给你意外的魅力。

 

晓风书屋的书架上,最显眼处摆满读小库的绘本。书上都印着二维码,通向这本书在读库网站的购买链接。网购价格与在书店一模一样。

 

分享完,老六坐在长桌边,在每一本摊在面前的书上签字,站起来来与读者合影。

 

一个妈妈在这里找到了她寻找很久的自然绘本。请老六签完字,她还不舍得走,忍不住向身边人展示其这个绘本的印刷之精美,一边赞叹一边强调:「我从来不在淘宝买书,竟然在这里找到了。」

 

一旁附和的年轻妈妈买下了《那些伟大的名字和他们的精神世界》全集12册一一摊开在老六面前,请他签名留念。儿子一直拍着妈妈,试图插入大人的对话:「我们能在这儿吃点点心么?」

 

孩子们并不知道,眼前这个叔叔,是最早的众筹电影《神探亨特张》的男主角,召集过京城最著名的饭局,脑子里留存关于麻将和毛片的记忆碎片。时至今日,他大约已经喝下了几口井的酒。

 

老六摸摸男孩的头顶,似乎沉浸在一段缓慢流淌的时间里。



▼ 点击名字看文章▼


 厉玲 | 赵光军 | 黄晓煌 | 黄慕兰 | 马其华 | 华为

  谢琳斐 | 徐位东 | 李海燕 | 蒋海鹏 | 刘宗孺 | 俞哲

 普华斌 | 黄剑炜 | 姚非拉 | 徐小芳 | 耶律胤 | 程璧

 徐建军 | 谭亚幸 | 胡海泉 | 丁辰灵 李如成 | 姚宏 

罗永浩 | 赖杰 | 王涤 | 高岩 | Misa 吴又 | 老c | 何春寰

 金宇澄 | 沈雷 | 翁劼 | 蔡骏 | 杨晨 | 孟京辉 | 王媛媛

涂子沛 | 李海鹏 | 陈妙林 | 吴国平 夏雨清 | 黄湘丽

金耕 |「蚂蚁」王者荣耀 | 顾大宇 | 叶文贵 | 肖尚略

  冯根生 | 网红村庄 | 陈宇 | 田艺苗 | 饶平如 | 肖全 李诞 

熊庆华 | 田沁鑫 | 董怡林 | 陆琪 | 孙海涛 | Mike | 朱国栋 

亚妮 | 龚晓跃 | 吴敏 | 万峰 | 差评君 | 李志 | 海飞 | 苏杰

春人 | 许式伟 | 贾葭 | 崔悦 | 夏烈 | 王珮瑜 | 彭浩翔

 吴军 | 袁剑李潇 | 焦媛 | 王跃文 | 谢春花 | 严歌苓

赵何娟 | 小三劝退师 | 孙宏斌 | 王源 | 赵锡祥 

吴清友 | 邵炜 | momself

关注人物LIVE (ID:renwulive)

▼ 在历史消息里看到更多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