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志中:从全域旅游实践看乡村产业振兴【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全文字数 | 4191
阅读时间 | 13 分钟
2018年9月21-23日,乡村振兴与乡村规划建设学术交流会在海南省海口市举办。会议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主办,海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承办,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海南华都城市设计有限公司协办,特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中心宁志中总规划师做题为《从全域旅游实践看乡村产业振兴》的学术报告。
本文由海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罗圣钊和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乡村规划与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邹海燕,根据会议速记稿及主讲人PPT整理,特此感谢!
本文已经秘书处审核,未经发言人审定。
开卷有益
主讲人
宁志中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 委员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中心 总规划师
本报告从旅游的角度思考乡村产业振兴,主要讨论四个方面内容:
①
全域旅游;
②
城乡规划视角的全域旅游;
③
乡村景区化是实现全域旅游的关键;
④
提出相关问题并进行探讨。
一
关于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是区域旅游的发展模式,它先有实践,后有行政力量推动,但学术研究严重滞后,目前旅游行业对全域旅游的研究很少。全域旅游大概在2000年左右开始提出,最初为“全域式旅游”,主要在张家界、黄山等典型的对外接待旅游地实践。
所谓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
全域旅游的第一要点是“优势产业”,这基于新时代消费升级大背景。
第二要点是旅游业本身的“九大转变”,包括从单一景点到综合目的地统筹发展、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从导游封闭式管理体制向导游自由有序流动的开放式管理转变、从粗放低效旅游向精细高效旅游转变、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融合发展方式转变、从旅游企业单打独享到社会共建共享转变、从景点景区内部的“民团式”治安管理、社会管理向全域旅游依法治理转变、从部门行为向党政统筹推进转变、国际合作向全域接待国际游客、全方位、多层次国际交流合作转变等。
第三要点是“十项突破”,
一是综合管理体制改革上的突破;
二是规划上的突破;
三是旅游厕所为代表的公共服务体系供给上的突破;
四是“旅游+”上要有突破;
五是旅游扶贫上要有突破;
六是旅游富民上要有突破;
七是文明旅游上要有突破;
八是市场监管上要有突破;
九是旅游数据要有突破;
十是旅游外交要有突破。
在2008-2012年间,浙江绍兴第一次提出“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其次是江苏提出的“全域旅游,全景昆山”、杭州提出的旅游全域化战略和四川甘孜州提出的全域旅游等。
全域旅游在2013-2014年开始在地方上试点实践,浙江桐庐是浙江省全域旅游专项改革试点县,另外山东的五莲县、临沂市、莱芜市、滕州市、沂水县被列入山东全域化旅游改革试点,此外,重庆市渝中区启动了《全域旅游规划》等。
第三个阶段是2015-2016年,国家旅游局正式提出“标准推进”,海南成为第一个全域旅游示范省。
2017年开始正式创建示范点,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另外原国家旅游局将2018年定为“美丽中国——全域旅游年”,这意味着从中央政府层面开始推动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的发展历程
2016年,全国大约有500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其中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数量相近,西部地区相对较多。当年500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8亿人次,约占全国旅游人数的40.5%,同比增长20%;旅游总收入1.76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28%。
全域旅游示范区数量分布图
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现状情况表
4
全域旅游——个人理解
对于全域旅游的个人理解,第一点是“适宜的区域”。“域”是空间单元,这不仅是行政区域,还包括地域(山、河流、环湖)和文化域。传统的以行政单元划界容易造成一个景区被行政边界分割的现象,以至于无法协调各市门票,使游客在景点之间不能穿插。
比如壶口瀑布跨越陕西和山西两省,现在相关单位相互争夺5A级景区称号,但是均因资源不完整而无法成功申请。现两省协调该问题比较困难,因为景区的申请由县级层面推动,如果跨省协调又可能出现其它问题。所以全域旅游要有适宜的区域。
第二点是明确研究问题。
一是空间的“内与外”,原来旅游区的概念是“景区”,而旅游景区是一个有界限的完整空间,但现在全域旅游要将景区内和景区外联动。
二是产业的“小与大”,旅游景区是一个项目或单一的市场主体,是“小产业”,而全域旅游是更大的乃至区域性的产业。
三是“一与多”的统筹,旅游与生态、经济、文化、等功能的协调,是一个复合的问题。
第三点是实现路径。首先是产业融合的问题,即“农业+”和“+旅游”二者需结合。其次是包括规划、设计、建设、经营等各个方面的政策创新。
个人对于全域旅游的理解基于旅游产业本身的城乡统筹。现全域旅游都是旅游业的城乡统筹问题,这样理解全域旅游可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路径。
从产业的角度上会形成内生动力,可带动就业、脱贫、富民等。
从乡村环境的角度,以旅游景观建设可促进乡村环境卫生条件改善。
从乡村服务的角度,旅游服务可以补充乡村公共服务的不足。
在乡村文明方面,外来人口带来不一样的文化习俗可能会对乡村文明的演变有促进作用。
二
城乡规划视角的全域旅游
从城乡规划的角度理解全域旅游的第一点是城镇居民游憩空间的扩大。
过去结合城市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功能相应布置配套设施,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精神文明需求的扩大,城市在游憩方面的供给可能不够。
第一是我国居民的闲暇时间增多,我国的法定节假日现在是11天,休息日是104天,共计115天,如果加上年假,每个人每年约1/3的时间是休息的。
第二是消费升级,居民住房消费、旅游休闲消费、汽车消费、教育文化信息消费、康养家政服务消费、体育健身消费,是国民消费的6大消费热点。
第三是休闲需求多元化,例如对环境质量的需求,对自然的认知,对田园诗意的回归等,这些需求若在城市里得不到满足就自然拓展到了乡村空间。
城镇居民游憩空间的扩大
城乡之间的土地和房屋不能流动,是不动产和产权不能相互跨越的界限。这种情况下,全域旅游,特别是乡村旅游,会带来城乡之间的人员流动,最终又会在城乡之间形成物质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双向流动。
城乡要素流动的促进
旅游是改革的抓手,因为旅游的壁垒相对较少,但牵涉面广。
在城乡统筹机制的突破点上,原来的治理机制是“九龙治水,九龙治乡”,规划机制中乡村规划编制体系缺失、割裂。
另外在建设机制里,危房改造、环境整治、道路交通、水利设施等目标、实施过程不统一,这实际上都是基于规划机制没有统筹,所以建设会存在这些问题。
三
乡村景区化是实现全域旅游的关键
所有的产业发展都基于周围的资源。旅游业主要和农业、生态、文化等结合,这些是乡村旅游和全域旅游发展的资源,基于农旅融合可发展观光、休闲、养生等农业业态,并衍生出服务业和其他产业。
旅游业+农业、生态、文化
农旅融合
全域旅游结合当地的乡村聚落、生态整治、农业种植、乡村环境、乡村服务及社区治理等在其中找到了一个切入口,把大家团结在一起。
目标合一
设施共用指城乡与旅游在公共服务之间的组合。过去乡村地区的公共服务跟不上,而通过旅游服务可补充当地公共服务的不足,这在服务游客的同时,也服务了当地居民,从而实现旅游服务设施与基层公共设施的共用共享,最终实现主客共享。
设施共用——主客共享
实现旅游服务设施与基层公共设施的共用共享
景区型乡村,很多功能是耦合的,这包括社区景区化和景区社区化,既完善了景区功能,又提升了社区功能。通过收入分配、宣传营销和教育分配等制度,把开发者、社区居民和村委会等主体拧到一块,形成一个“社区—景区一体化”的治理体系。
左:社区参与景区发展的典型模式
右:社区-景区一体化系统
四
几点探讨
产业是第一位,产业中最基本的理论是供给和需求,没有需求和供给就构不成产业。
现在我国城镇人口达总人口的57%,从2010-2016年间,城镇居民收入旨在增长,但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却越来越大。
可以思考一个问题,要改变长期的“剪刀差”发展环境,实现城市反哺农村,从产业的角度能反哺什么?
城市地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城镇居民会需要更绿色的蔬菜或其它农产品等。基于城乡差别、经济发展与消费升级,城和乡之间是否存在新的供给和需求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会不会有一些变化?
城乡关系会不会有变化?
以上问题仍需探讨。
2016年城乡常住人口与全国总人口占比
历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比图
第二是以城市为中心,优先进行建成区、规划区、控制区的边界划分。城市有建成区,考虑到城市发展还需有规划区,为了保证城市的长期发展则要有控制区。从逻辑上来讲,这些都是以城市为中心的边界。
边界的形成可能是因为“差别”或“差距”而形成,也可能是自成体系,边界的存在会减少流动性,部分地区自成一体又会形成个性的差异化,边界就会更加明显。这也是需要探讨的问题。
城乡边界
全域旅游和乡村旅游会给局部的乡村地区带来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又会造成地区环境的演变,使得当地的生活环境品质提升。
那这种品质提升是不是一种先进代表?
在以前,如果“是”,可定义为美丽乡村。但产业发展振兴才是乡村振兴的内在条件与核心目标,解决产业问题就如孔子所言的“仓廪实而知礼节”。产业是最基础的,在乡村振兴中,产业是什么,市场又在哪里,需要进一步明确。
在乡村振兴的时候,有没有可能提“非农化”?
基于人口,“非农化”是“城镇化”的前提,“城镇化”是“非农化”的必然结果。二者的主体都是农民,那么是不是可以认为“城镇化”与“乡村人口非农化”同样重要?还是人一定要搬到城镇里从事非农工作才叫城镇化呢?这需要进一步界定。
现在认为乡村性普遍存在四点,即自然风貌、传统耕作、因地散居的聚落形态和熟人社会,而乡村居民所认为的现代化是人工景观、工业化生产、集中楼居和内外客居,所以城镇居民的乡村性和乡村居民的现代化之间有矛盾。
这个角度需理解“农民是主体”这句话,“以人为本”中“人”到底是“我”还是“别人”,需要思考其中的矛盾。
乡村性不存在既定的标准,且乡村化处在动态、演进的过程中。比如我认为真正的乡村是土坯房,但是比我年轻的人可能认为红砖房是标准。事实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标准也在演进,因此完完全全照搬过去的标准是不对的。
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2016年乡村旅游和农业休闲的营业收入为5700亿,使全国农民人均增收约100元,这对扶贫工作来说是了不得的事。
在“十二五”期间,乡村旅游在A级景区、游客接待量等方面增长均是最快的。海南能够成为第一个全域旅游示范创建省,不仅是由于中央提出打造国际旅游岛,更是因为它是独有的14亿人的热带海岛!
虽然全域旅游和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产业路径之一,也可以作为乡村振兴的抓手和乡村规划的主要产业方向,但也存在适宜性的局限,需要大家共同探讨。
谢谢大家!
图文 | 罗圣钊、邹海燕 整理
编辑 | 孙一休
END
学术报告
相关资讯
76. 万艳华:乡村环境景观与山水美学【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5. 冯长春:加强要素流动,促进乡村振兴【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4. 万艳华:休闲养老型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策略【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3. 周建军:中国美丽乡村海岛样本——舟山新建社区绿色发展实践与启示【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2. 徐煜辉:共治视角下乡村历史民居修缮资金渠道研究【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1. 周安伟:形而下学——乡村规划建设中的政府作为【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0. 柳肃:生态环境保护与村落防灾【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9. 敬东:乡村振兴 流与留【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8. 范凌云:乡村规划教育实践与思考【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7. 宁志中:趣谈乡村聚落称谓【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6. 张佳:重塑经济地理,助力乡村振兴【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5. 谢英俊:农民能参与的集成化建筑体系【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4. 张尚武:乡村治理与乡村振兴——乡村社会再生产功能的修复和重塑【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3. 张佳:国土综合整治视野下大地景观再造探索与实践——以成都为例【2019规划年会学术报告】
62. 顾守柏:上海大都市乡村振兴的空间机制与政策【2019迈向全球城市的乡村振兴实践学术报告】
61. 魏春雨:另一种乡建【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0. 李京生:组织多元主体参与村庄建设的规划实践【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9. 彭震伟:大都市地区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的上海实践【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8. 沈蕊:北斗乡建故事【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7. 余侃华:“互联网+”背景下的乡村复兴模式及城乡规划响应初探【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6. 张旭锋:深化农村改革,助推乡村振兴【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5. 田涛:从礼泉县乡村规划建设引发的几点思考【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4. 盛国宏:富阳美丽乡村建设进展【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3. 武前波:从“千万工程”到美丽乡村——浙江乡建的实践历程【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2. 范凌云:乡村振兴视阈下苏南乡村规划演进及展望【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1. 罗震东:新时代、新经济与美丽乡村建设【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0. 段德罡: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建设【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49. 李京生:关于村庄规划的内容与方法的讨论【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交流会】
48. 归玉东:蝴蝶村的蜕变【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7. 桑万琛:基于文化传承的一般性乡村规划实践——以“杭派民居”规划研究实施为例【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6. 戴星翼:传统与现代农村社区【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5. 罗震东:淘宝村3.0与美丽乡村建设【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4. 王春:如何理解“田园综合体”【2017年会专题】
43. 彭婧:我的故事我的家——美丽乡愁大学生公益实践计划【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2. 张尚武:城乡现代化与乡村振兴【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1. 李京生:“学院派”的乡村规划——编写《乡村规划原理》时的思考【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40. 宁志中:从乡村旅游实践看乡村规划教学内容的拓展【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39. 张秋玲:农业产业视角的乡村规划教育需求研讨【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38. 但文红:文化公平视阈下乡村规划教育课程设想【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37. 任文伟:湿地文化、乡村湿地与农村经济发展【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36. 桂华:乡村治理与乡村规划【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35. 李铁:中国城镇化问题研究
32. 戴冰武:系统性乡村建设实践
30. 但文红:交换视阈下的苗族招龙节解析——兼论不同群体的文化集体记忆与行为差异
29. 史怀昱:白鹿原乡村地区的发展探索
28. 孙华: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26. 张立:日本的老龄化与地方人口减少及应对 ——东亚经济体农村考察(二)
24. 康洪莉:农业美——乡村才美
23. 陈瑶:返乡创客是这个时代先行者
22. 王竹:乡建——经营与永居
20. 林善浪:新常态,新农村
18. 杨飏:创意,让农村更有价值
16. 赵民:韩国、日本乡村发展考察——城乡关系、困境和政策应对、启示和思考
14. 王竹, 钱振澜:“韶山试验” 构建经济社会发展导向的乡村人居环境营建方法
12. 贺雪峰:为了谁的农业现代化?
6. 张立:韩国:改良支援程序、齐心协力促进农村发展——韩国农村考察纪实及启示(一)
3. 李京生:乡村空间的解读
欢迎交流:rural@planning.org.cn
乡村振兴需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