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浩:谈到自己的写作,多多少少会让人感觉某种不适和忐忑 | 纯粹现场

李浩 纯粹Pura 2023-06-04


🌟 文末福利:来自纯粹读书社区群的邀请

‍请您仔细读完本条推送,文末有赠阅福利哦
9月13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特邀著名先锋作家、第四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李浩,举办“要故事,更要思考——李浩《自我、镜子与图书馆》《乡村诗人札记》新书线上分享会”。作家李浩以他的短篇小说集《自我、镜子与图书馆》和中篇小说集《乡村诗人札记》为基本参照,为大家介绍了他的写作和写作中的灵感与思考等问题。读书分享现场,热心读者还特别记录、绘制了该读书分享会的读书笔记和思维导图等。李浩《自我、镜子与图书馆》《乡村诗人札记》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纯粹出版,现整理推出现场语音分享的完整版音频及文字实录,以飨读者。

▲9月13日,要故事,更要思考:李浩《自我、镜子与图书馆》《乡村诗人札记》新书线上分享会音频


自我、镜子与图书馆
作者: 李浩 著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纯粹Pura
出版时间: 2022-08

李浩:各位朋友大家好,感谢大家的到来,也感谢主持人如此细致周到充分的介绍,当然也感谢我的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为我出版了我的中篇小说精选集和短篇小说精选集。特别高兴利用这样一个时间和大家一起谈论一下文学和写作,按照要求我今天和大家要聊的是我的这两本新书——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8月份出版的中篇小说集《乡村诗人札记》和短篇小说集《自我、镜子与图书馆》。谈到自己的写作,多多少少会让人感觉某种不适和忐忑。我所敬佩的一个作家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曾经谈到过这个问题,他说让一个作家给自己写一个自序,他会面临两种纠结或者忐忑,一种是对自己作品的充分的自信和自夸,另一部分就是他需要保持某种自谦。

谈论自己的作品肯定会面临这两种向度的不同的拉扯,它会让作家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进退失据。就我个人而言,因为我是师范大学的老师,在我上课的过程中很少谈论自己的写作、自己的作品,就是为了避免这样的羞愧产生。但是我还是要按照要求完成这一规定动作。我选取一个相对更容易进入、更容易谈论的角度,就是不完全由自己的作品王婆卖瓜那样地去夸。我要和大家用一种最为真诚直率的方式谈论它是怎么写的,我在文学中的这种思考是如何完成的,小说从开始有了灵感有了设计有了思考如何变成一个波澜起伏的故事,又如何能够想办法让阅读者感同身受、身临其境。
    
主持人在介绍我的时候谈到我是先锋作家,这点我不否认,我身上——包括我的写作当中先锋的气质多一些,但是我仍然强调小说需要故事,小说的故事性即使在先锋作家那里也需要有认知和巨大的保留。小说需要故事,需要一个好故事,它的故事设置是小说成为小说的支撑点之一。所以我们即使在不讲故事的小说中本质上它也应有一个相对松散的故事的核,包括后现代主义小说它也有一个相对松散的核,但故事讲述我们可以看到它是手段,不是目的。小说的目的应当是对我们习焉不察的日常提出警告,它越对生活有意义,它的品格也就越高,这两句话一个是引自于中国作家林语堂,另外一个引自于列夫·托尔斯泰。
    

乡村诗人札记
作者: 李浩 著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纯粹Pura
出版时间: 2022-08

小说需要思考,需要思想力,所以小说在保证故事性起伏的同时一定会预先设计好小说想要表达的那一部分,仔细地掂量它的重量,然后再进行故事的调整。在我的小说创作课上和同学们分享的时候,我说一般情况下我们的小说设置会有三重锚定,第一个是故事的锚定,我想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第二个是主题的锚定;第三个是高潮的锚定。有了这三个锚定一般来说小说就成了,这篇小说就基本保证了它的思想面目和文学面目。
    
一、写作的灵感从哪里来?
下面的时间,我以我的短篇小说集《自我、镜子与图书馆》以及中篇小说集《乡村诗人札记》为基本参照,谈谈我在我的写作当中所做的这样的故事性思考。有意识设置了几个小的话题,用这些话题和大家进行分享。第一个话题就是写作的灵感是从哪儿来的。我们时常会遇到什么时候有灵感什么时候没灵感,那么写作灵感是从哪儿来的,它是不是时时都能够得到。还有一个问题是它是不是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解,再也找不到灵感了。
    
在我看来,写作的灵感其实是永远不竭的,当然保证它的永远不竭需要我们把自己做得越来越扩大,才能保证它的不竭。写作的基本套路和基本法门,就是多读多写。多读是你可以反复地从不同的写作、不同的文字中获得灵感,越来越让你变得敏锐机智,所以阅读从来是小说写作里面的一个重要的源泉之一。第二,多写,就是我不断训练我的技能,不断磨炼我的技能,不断让我的大脑保持在一个思考的状态,它自然而然就会获得更多和灵感相遇的机会。
    
在我看来,我们所谓的写作的灵感一般情况下有三个来源,第一来源是大家都熟悉的来自于生活——来自于生活是没有错的,但是生活未必能够直接地进入到小说,它进入到小说需要一系列复杂而深刻的变动,而这一系列深刻而复杂的变动是提给我们小说和小说家的一项要求、一项诉求。
    


李浩


在这里我需要举例说明,比如我的一篇小说《父亲树》是来自于生活的。在我的老家,在农村——因为我是农村长大的,在我们北方的农村有这样一个情况,每家每户分的地里面,一般自己家祖先的坟都是在耕种的自留地旁边或者就在里面,许多时候老人们、我的父辈、我的大哥和我的叔叔他们这些人锄地锄累了或者收麦子累了,很可能就会在靠近祖先的坟的旁边躺一会、坐一会、说说话。中国人和西方人不同,我们和祖先之间的关系相对亲密,对自己家族的祖先、对已经逝去的亲人们没有畏惧感,这点和西方一些电影里提供的有所不同。我是在和别人谈话的过程中得到的这一启示,是这么回事,这是我们文化里面的一个独特的点。有了这个独特的点我就在想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文明有一个延续延脉的过程,它通过记忆,通过亲情,通过血脉慢慢地进入我们的身体进入我们的心中,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延续性是一个可见的部分。
    
但同时我们也必须要看到有一部分的延续和延脉没能进入到我们的思考里面,我们并不是直接地能够说我们获得了这个血缘就自然而然地获得了他们的品质。有了这么一个关于生活的起点,我是和一个朋友的交流当中获得的启发,我想到我要写一篇关于精神和精神延脉的小说,于是就有了《父亲树》。《父亲树》的故事当然就有了变动,我最初的时候是写一个相对先锋的带有一定荒诞感的小说,开始的时候我父亲年老了,他经受着疾病的折磨,非常难受非常痛苦,他要求我和弟弟把他埋进地里,他死去之后父亲的坟头长出了一棵树,这棵树刚开始的时候有父亲的面容,我们和这棵树在对话的过程中它甚至还可以轻轻地用它惯有的方式回答我们,和我们聊聊天,回答个是或者不是、对或者不对。
    
随着时间逐步拉长,这个父亲和我们的交流会越来越少,越来越变成一棵树的样子,而我们尤其是我,欢乐的时候、不高兴的时候、痛苦的时候、有心事的时候,我会愿意走到这棵树下和这棵树交谈交流分享,试图在它那里获得安慰,其实这也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常遇到的一种场景。我家的亲人,在诸多的农民身上能看到这样一点,他们有的时候有了欢乐或者有了大的事件,娶妻生子等等,会上坟上烧些纸,和先人们和自己的长辈们说一声,告知一下。我因为这些点找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当然故事在后面慢慢地变动,我开始写家庭生活和我们精神里面本有的延续和逐步因为时代或者社会变化而斩断的那种延续,我反复地追问这样的问题,当然它是以故事的方式来呈现的。像《记忆的拓片》《给母亲的记忆找回时间》都是来自生活的。
    

匠人坊:中国短篇小说十堂课
作者: 李浩 著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0-07

《乡村诗人札记》也是来自生活,它不是我父亲身上发生的,是我集合了几个人,我的父亲、我们当地的农民作家、我的几个老师,把他们的性格特征、他们的感触和他们的表现集中在了一起。所以说写作的来源是生活,在某种程度上它确实是第一来源,但是我们每个人在写作的过程中都需要知道它一旦进入到小说,它必须要经历一系列复杂而深刻的变动,它可能不是原来的样貌。比如我写下的这个《父亲树》,它就不是生活原来的样貌,而是用一种相对魔幻的更具有寓言性的方式进入到了小说。《给母亲的记忆找回时间》同样如此。
    
接下来我谈灵感的第二个来源,第二个来源应当可以这样说,是阅读,可以从书中得来。而这部分可能在某种程度上说是最便于拿来的一部分,它甚至超过生活。可能是我个人的感受,我个人习惯从阅读当中、从别人的书中、从别人的句子当中、从别人的某一个细节当中、某一个很不起眼的边角料当中获得一些灵感,然后在我这里使用种种魔法让它变成另外的一株大树,它当然也需要一系列复杂而深刻的变动,在这里我想略略地举例说明。
    
比如说我的一篇小说《变形魔术师》,是我在一个作家朋友的一本书里读到的,他是写的小的传奇故事,当然它是作为史料记载的。我的老家是海兴县,旁边是黄骅市,再往北有个叫南大港的地方,那里有一片大洼,芦苇荡。那有一个民间传说,未经证实的民间传说,但当地人传得很盛,说太平天国的一个将领死在了那里。他是南方人,太平天国战败之后,他不得不隐姓埋名,来到了最荒凉的、进退都相对方便的一个荒蛮之地,芦苇荡里,他随时可以逃进去,在那里做一个木匠做一个农民,同时还给别人治点病。
    
这里面多多少少有牵强附会的影子,说他如何如何最后死的时候大哭大笑,等于是说告知别人我是谁谁谁,那样的死亡。因为他这个故事逐步加了许多内容,他怎样用一种神奇的方式给别人治病,又如何能够变形。他为了逃跑,逃掉清兵对他的追捕,他数次在大湾里变形如何如何。我根据那样一个故事写下的这篇《变形魔术师》,我让《变形魔术师》真正具备了变形的能力,和过去文人的记述有相似,但是他的变形并不使他获得一种自如,反而在某种程度来说我要取另外的意思,他反而被束缚的点更多。
    

N个国王和他们的疆土
作者: 李浩 著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9-06

后来当地的人因为种种不满——本来沧州地区就是响马土匪的地方,当地的人因为对清政府的不满开始有了一次反抗,就是农民起义,被镇压了下去。他们本来想着让变形魔术师做他们的首领,但是变形魔术师因为经历过种种,他并没有参与,最后我们当地的子弟战败了,他们的魂灵向这个变形的魔术师索命。他变成魔术师,从一个仅仅会一些小的技法的人在一个漫长的过程中被神化,又在一个短暂的时间内被妖魔化。我是顺着他们提供的那样一个支点延续了我对生活生命的那些思考,然后有了这样一个故事。
    
我还有一篇小说《碎玻璃》,这篇小说的起点其实也是从书中得来的。最初的书是我在米兰·昆德拉的随笔里读到的,他说当时那些苏联战士进入了捷克斯洛伐克,在昆德拉的眼里这是一个侵略行为。他们进来之后有一个偷梨的事件,在这个偷梨事件之后,那些士兵们曾经在路上劫下过米兰·昆德拉。士兵用一种非常真诚的方式说我们是爱你们的,我们特别希望和你们生活在一个美好的大家庭里面,可是你们怎么这样。因为你们不听我们的话,因此我们被迫着用我们的爱心开着坦克和装甲车来镇压。
    
有了这样一个故事,我突然想到那个战士的说法其实包含着巨大的真诚,昆德拉也说了他的想法是真诚的。他真的觉得我爱你们,你们竟然这样无视我们的爱、无视我们对你们的好,你们竟然来反抗我们来诋毁我们,我们被迫着如何如何。其实这样的情况很多,我在想我对我家儿子某种程度也有这点,我觉得我必须要如何如何惩罚,不惩罚你,你恐怕会在社会上受更多的责难,为了避免让你受到社会的惩罚,避免学到一些坏行为坏习惯,我不得不利用体罚的方式,用暴力的方式来纠正你。我在想我也有这样的情况,我们的老师当年对学生的惩罚,他有的时候真的是痛心,我意识到这一点,我想由他这一点写一个故事,于是后来写了这篇《碎玻璃》。
    
《碎玻璃》,有朋友读到的话可能知道,它最后变成了转学来的学生被老师误解,这个学生又不认错,老师不得不想办法纠正他的错误。尤其是老师的权威被挑战之后,老师就是错了其他学生也不敢说,只是说接受惩罚下次再改,老师意识到错了会自我纠正,但老师没有意识到错的时候怎么办。它就变成惩罚寻找错误的过程,这个学生到最后也没有承认自己错,老师总是想着必须要让他承认自己的错,然后说我出于爱,我一切都是为了你好,为了你成为一个好学生,为了你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为了你的学习好如何如何,你必须要接受,你不接受,我只能用惩罚的方式迫使你接受。故事有反复起伏连绵,这种较量肯定是一波三折,必须要保证一波三折,这一波三折当然不是完完全全是生活给的,而全部是设计出来的。我还是强调对于从生活中得来还是从阅读中得来,从任何地方得来的灵感都需要经历复杂而深刻的变动,我们需要把它变得像故事,成为故事,而且成为那种天衣无缝的让你找不出设计感的故事。
   


灶王传奇

作者: 李浩 著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2-08
我要谈的灵感的第三个来源是思考。我们有了从生活中得来的,有了在阅读当中得来的,有的时候思考、冥想、提炼和体会自己对人生、对人世、对世界命运的思考和发现,这部分也是完成我们写作的来源。我写过一篇小说,在《乡村诗人札记》里的小说,我写的是《丁西和他的死亡》这样一篇小说。它的故事具有魔幻性,因为一个来自阴曹地府的错误指令,丁西被一个侍者把灵魂勾走了。因为错误的指令和另外一个安排转世的文档它们之间对不上,到底问题出在哪儿了,所有人都在推诿。在某种程度上又使得他进退两难,他自己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他的灵魂鲜活地在地府里面,但是每一个区域每一个地方都无法对他进行安置。这部分思考的来源应当是我读一些新闻和报纸,同时也是从对个人生命的思考得来的。我们越来越细致,我们越来越被各种各样的表格、各种各样的二维码、各种各样的卡片所替代,生命越来越被这样的卡片、表格所替代。我们具体的鲜活的生命反而退居其后。
    
某种程度上我们假设少了一个什么样的表,少了一个什么样的卡,少了一个什么样的信息,输入到规定的表格、卡片,一旦我们缺乏了这些,我们几乎能够变得寸步难行。这里面当然包含了某种现实荒谬,可是不得不说它是我们现在不得不面对的一个普遍的境遇。我们会发现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越来越会面对这样一点,而科技的进步又带来另外一种问题,这种所谓官僚性的体系变得越来越简单、严格、粗暴,所以我们有的时候解释我是某某某的儿子时,都会变得复杂而艰难起来了。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开始设计这样的故事,后来我还写过一篇小说《飞过上空的天使》,它触发的灵感也同样来自于思考,有的时候大家都急于表达对问题的看法,它是对的,它是黑的,它是蓝的,它是上升的,它是下降的,我们急于表达种种想法,大家都以为自己掌握着真理掌握着所谓的真相,而对于真相的急于表达反而使我们更加远离了真相,远离了真实和真理,我们离真理越来越远。
    
就是这样的思考使我开始设计了《丁西和他的死亡》《飞过上空的天使》这类小说,当然还有好多,我愿意我的小说建立在思考之上。我们要面对的写作里的难点是思考如何成为故事,它们有一个选择和掂量的过程,可以说这个过程是最费周折、最能体现作家设计能力的。我还是认为我们需要耐心,有没有才华或者才能的成分,有,但是它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我们有没有那样的耐心让思考成为故事。我觉得它的要点是你有了一个想法,你可能会选择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多重解决方案,这里面设计个什么故事,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种选择中,最合适表达的最能承担这个思考的人物的时代和背景的这部分,全部选择最合适的时候,最好是经历了掂量之后我找不到更好的表达,已经达到了我能力的最佳,然后再把它写下来。
    

在我头顶的星辰

作者: 李浩 著

出版社: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01
二、思考如何成为故事?

刚才我谈到了我的那篇小说《父亲树》,最初的时候因为有想法,和朋友们谈论的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发现,我的朋友冯晏宁说我们中国人和西方人不同,我们对于祖先对于灵魂的关系和他们是完全不同的,这部分应该得到重视。我想我要写篇小说,但是当时我想的是按照生活的原样来写,我们在什么样的情况境遇下表达爱和哀愁、欢愉,这样的节点上和父亲的坟、爷爷的坟对话,当时是这么想的。这个设计有一个问题,故事没问题,故事很好设计,还是能找到的,但是我如何表达血缘的传统,即使他离世之后还具有某种活性,能够沉积到我们的身体里面,这部分我找不到合适的表达的点。然后我就开始掂量,A行吗,B行吗,说实话我最后一步才想到让父亲变成一棵树,树在土地里有一个庞大的根系,这个根恰恰对应着血脉的民族的历史的根,它的象征性足够。有了它之后,这个树吸收来自于大地的养分,我们在坟头的那些动作和这棵树都能完整地契合地连到一块。我们到坟头上坐会,躺在树边睡个觉,和这棵树说几句话,其实某种程度上它完全可以替代祖先父亲爷爷的坟的位置,它完全可以替代。我就用这样一个方式,略有些寓言化略有些具有魔幻感的方式完成了它。
    
再说《碎玻璃》,毫无疑问我想写的是爱和惩罚之间的那种内在的关联,米兰·昆德拉刚开始提到战士实际上是侵略者,和当地人之间那种惩罚和爱的表达。我们知道这里面有巨大的问题,刚开始设想的是想按照它的故事,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人和日本士兵,或者再往前挪一下,中原人和当时的清兵,我真这样想过,在编织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不是能够更好的承担我想说的这部分。我又联想到我和我儿子父子之间的这个点,我就开始想围绕着这个点写父子关系,作为一个受当地风俗严重影响的一个小暴君的父亲对于儿子的种种惩罚,惩罚当中包含着爱,但是爱和惩罚之间我们时常混淆它们之间的那种关联和距离,我想利用我的小说来表达这一点。为什么后来又换了呢,因为我发现这个故事承载起来有它很难到达的点,有些点是不合适来表现的。最后我选择了一个转学的学生作为主角,原来和我儿子我作为一个父亲,在这里作为主角的同学,这点是表达主题最恰当的一个点,我承认用一个怎样的故事来承担它,颇费周折。

三、我为什么要说?

我说的第三点,当然是最短的时间,我为什么要说,我在这个小说里想表达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我个人的写作来说,我的写作有一个相对固执的念头,就是希望自己的写作能够成为智慧之树。我一直在我的写作当中希望它能够和智慧发生些关系,和貌似影响着我们的形而上的那些发生些关系。我愿意在我的小说中始终承担那种思考性的议题。我愿意在我的小说写作当中完成对于人性的种种开掘,我希望它能够提供那样的思考,生活如此吗?生活是这样吗?是非如此不可吗?读我的小说的时候,我希望我的读者也能思考一下,生活如此吗?非如此不可吗?有没有更好的可能?等等。
    

读者“李治·Michael”的笔记

我希望我的小说能引发种种思考,但是在表面上它应当是一个故事。在先锋小说家身上表现了更多的传统性,先锋和传统之间没有那么大的鸿沟,它们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个延续的关系,就像米兰·昆德拉说的,好的小说应当是前人所有经验的综合。它要和传统发生关系,没有任何一个人愿意嚼别人嚼过了一小时以上的口香糖,也没有一个作家想总是表达别人已经表达过的那部分道理。还有一个点就是它不断的需要冒险,需要提供心智的可能,除了接续传统之外,它还要伸向独特、崭新、惊讶。小说肯定在两种之间来回调试,来回摆荡,而且它必须要完成这样的融合,我们在小说中既要故事,故事是为了保证我们想要说的思考,能够有最好的最恰当的最为丰富的表达。它能够在这种表达过程中凝聚起让人感觉胸口受到了重重一击或者天灵盖被掀开的那种力量。同时小说肯定在完成故事性的力量和魅力的同时还要提供问题,提供对问题的思考,小说可能并不直接提供问题的答案。实际上许多问题可能是无解的,而且有些问题提供了思考,阅读者或者人类思不思考是完全两个境遇。小说往往是用它的方式使得问题固定下来,成为对我们习惯的不审不查的有效的警告。
    
我特别看重这一点,所以在我的小说当中,在我的小说写作当中,我特别希望所有的小说都伸向一个——别人也许谈过,先人们也许谈到也许提到过,但是未获充分表达,或者未向我对这个区域那么深入表达过的一个陌生点,我希望如此。当然我必须要承认在我不断地实验、不断地试错过程中、不断地写作过程中,我和我的期许还很远。然而我的每篇小说都有这样的朝向,都有这样的努力。《乡村诗人札记》,我想写这一类人这一群人,乡村知识分子的种种困境和他们在表达过程中,他们的表达和真实境遇之间拉开了距离。他们是如何言不由衷,而故事我写的是一段乡村生活,我们收留的那些人因为没有血缘关系,在农村普遍的具有粗暴感的教育中,我们会发现人和人性的异化在其中如何发生,而被噩梦追赶的人,我想看一个人在他的道德境遇当中如何说服自己,如何能够说服自己面对自己做下的错事和噩梦,他能不能让自己获得些许心安。
    
总体来说我觉得假设让每个故事都说完,解释清楚我是如何完成,用什么样的加法,我觉得是不智慧的表现。可能有过分解读之处,同时又使得它过分单一。我希望我的小说还有一个浑浊的复杂的柔软的点,我希望我的读者和我能够有共同的在其中的发现。小说能提供诸多的模糊和复杂,首先它会提供一个津津有味的具有游戏感的故事,它在故事的层面上也应当完成它对阅读者的吸引,我希望我的这两本小说能做到这样一个意图。
    
正好到时间了,我本来还有一些话要说,但是对自我的解释和介绍应当到此为止,感谢大家的聆听,也希望大家阅读这两本书的过程中对我的某些粗陋和不周圆之处提出你们的批评,谢谢大家。

读者互动


 1.对小说来说,故事的精彩和带来更深的思考,哪一个更重要?如何做到更好地统一?
    
李浩:可以说两者都重要,故事的精彩重要,思考的深度和力度同样重要,两个相互成全。如何做到相互融合,我刚才在讲课中多多少少有所涉及。我觉得还是这样说,我们有了思考之后再为它寻找合适的故事,在故事里面设置种种的波澜起伏,可能是一个有效方式。
    
2.后先锋文学时间如何结构故事?与先锋文学时期有什么差别?
   
李浩:应当是后先锋文学时期如何结构故事吧,与先锋文学时期有什么区别,两个都是时期,还是谈论时间的问题?我先从时间来回答,后现代主义小说恰恰是对于时间性的有力的反驳和破坏,第一它会把时间线有力地打碎,同时有的会把时间线做成一个循环,循环这种方式、周而复始的这种方式恰恰是我们东方的一种思维方式,是被后现代主义借到了它的小说写作和文本常识当中了。如果在时间设置上,前现代时期或者现代主义时期,更多地是采取一种相对的固定的时间推进和固定的时间发展顺序,遵循的是物理时间。而后现代主义小说有的时候是故意把时间打散的,它变成所谓的零时空,所有的时间都会放在一个平面上观察审视,它是变成这样的,两者之间都建立在对于传统时间的理解和思考上。结构是传统的小说或者先锋文学时期的小说,还是更多的遵循时间和时间的跨越和跳动,偶尔使用跨越和动。而在后先锋时期,后现代主义会使用几种时间的并行,甚至时间倒流的方式来完成,这样的方式也是有的。所有这样的表达,第一要新颖,第二它更具魅力,第三便于作家更好地腾挪。
    

读者“胡子不瘦”现场绘制的读书笔记


3.李浩老师您好,随着叙事的转向,许多作者越发关心个体的心灵,在写作技巧上充满表达,但是故事本身要么支离破碎,要么理性地失去了感性本身,无法给读者带来情感的触动,更无法带来更多现实的思考。面对这样一种趋势,作者应该如何平衡内心与外部的压力,如何协调好微观与宏观视角,读者又如何在文本上有更多敏感和思考?期待您的回答,谢谢老师!
    
李浩:你提的这个问题真是个好问题。某种程度来说我们现在的写作都在面对这样的难题,一般来说小说写作有三层对故事的对待,一种是讲述一个故事,另外一种是描述一个故事,第三种是思考一个故事。描述一个故事和思考一个故事在我们现在这个时期内变得越来越重,所以正是因为越来越重的过程,使得有些故事本身要么支离破碎了,要么理性压过了感性。我觉得这是我们在处理的时候没完全想好,你如果想好了的话它可以得到解决。我还是特别看重作家的这种设计,而且在设计过程中作家一定是个好的心理学家,他要能够体会理解他对面的读者在哪个地方想要、还想要,我就还在这里面铺,读者可能在这时候心里有疲惫,我马上要转,要有丰富波澜和强烈的具有刺激性的事件出现。现在小说的阅读,作家应当拿出他的才能和设计上的耐心,而阅读者多多少少要交付我们阅读上的体验上的耐心,我们才能在不断地研磨、打碎、反复咀嚼的过程中体会到它的好,我不知道我的回答是否让你满意,因为这个话题相对来说比较宽阔,我只能相对简略地回答你了。
    
4.李老师您好!都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平常自己写东西的时候经常有一篇感觉挺不错,如果修改,感觉会越改越乱,老师在写作的时候会去不断修改吗?


读者听过分享后整理的思维导图


李浩:我个人不怎么改稿,我更多的时候是打腹稿,我会在我的写作之前反复掂量,开始之前的用时远远大于我写作时的用时,我会想办法让自己能够胸有成竹之后再开始写作。好的稿子确实是需要修改修正的,但是你一定想好了我为什么改,改之后对后面的补充补益有什么样的好处,如果不想好就改的话会出现你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是我这样的写作者,我建议你更多的时间用在未开始写作之前,先把这部分仔细地想好,尽可能多地想好,然后我们就很容易把这个故事完成了。
    
5.李老师,您好!看到您的作品里很多内容是自己的个人经历,那您是如何在众多经历的人或事中,去提炼自己写作需要的内容的?您平时有记日记的习惯吗?如果我想从事写作,也从日常生活入手,您有什么好的建议?记日记会是个好方法吗?
    
李浩:你的问题多,我先从后面的问题答。记日记是个好的方法吗,我认为是个非常好的方法,记日记起码在细节在你的细微感受上让你记住很多东西,它会为你的写作提供诸多灵感。我平时有记日记的习惯吗,我记过日记,但是后来把这个习惯丢掉了。我记日记和别人不太一样,在这里举个小例子,我和作家徐则臣在北京的大街上看到了一个穿着很漂亮的女孩,在中关村人来人往的街口中间蹲下来放声大哭。我的日记里面记下的是她为什么哭,是什么样的原因压倒了他,她为什么能够放弃了羞愧和得体,情绪那样激动。我记录下来的都是问题。徐则臣记下来的是这个女孩穿的是什么样的裙子,裙子的花纹是什么样的,周边一个中年女人如何从她旁边走过,推着一个婴儿车,婴儿车上坐着的是一只什么样的小狗。我提供这两种不同的方式,记日记可能也有不同,各自的人有各自的不同。
   
回到前面的问题,我的小说里面,生活经历经验永远是我们取之不竭的源泉,它一直是——哪怕我写下的是《飞过上空的天使》这样完完全全是虚构的甚至人世间从来没发生过的荒诞故事,它也需要我来自生活的现实经验,所以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这点来说我从不否认,但是我极度反感把这句话反复强调,我们把想象力把某种自我心性的变化都放弃掉了。所以我既要强调它,同时我们也要绕开它、抵抗它、扩展它。我个人愿意从生活里的小点提炼出思考性的话题,在这个思考性的话题基础上延展出新的故事,我希望我这样的做法能给你提供一些启发或者经验,谢谢你,谢谢大家。



自我、镜子与图书馆
作者: 李浩 著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纯粹Pura
出版时间: 2022-08

《自我、镜子与图书馆》是著名作家、鲁迅文学奖得主李浩的短篇小说精选集,具有鲜明的文学先锋性,体现出李浩别样的才华和维度;题材别致,语言自由,想象力丰沛,展示了李浩小说天马行空、意绪斑斓的独特风格。所选精品力作包括《飞过上空的天使》《父亲树》《碎玻璃》《二十九个飞翔故事》《虚构:李一的三次往生》《自我、镜子与图书馆》等十篇。李浩小说着力描写意象,其所具有的独特审美力量,使小说的内容主题拥有了诗歌的“意在言外”的审美特征,同时也拥有了超越性的、多重的深层内涵。被誉为70后先锋派代表作家的李浩继续了小说清高、执拗、立志高拔的风格,塑造出一个个高于现实、具有魔幻感的世界。既是幻想之书,更是现实之书。


乡村诗人札记
作者: 李浩 著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纯粹Pura
出版时间: 2022-08

《乡村诗人札记》是作家李浩中篇小说精选集,语言意象纷飞,生动有趣,具有鲜明的诗性风格。对人的生存状态提出质询,竭力发掘人性的丰富与复杂。所选精品力作包括《故,事》《乡村诗人札记》《被噩梦追赶的人》《为了,纪念》《变形魔术师》《夏冈的发明》《藏匿的药瓶》《丁西,和他的死亡》八篇。这些作品涵盖了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等多种小说类型,大多带有鲜明的先锋文学的遗风流韵。作者选择“意象”作为切入点和必要构成因素,如《乡村诗人札记》中的“诗歌”意象,《藏匿的药瓶》中的“药瓶中的人”及“死亡”意象,贯穿小说始终,既具有现实的指涉意义,又具有某种寓言和象征作用,具有“现实”“虚幻”相互交织的独特审美力量,相对而言,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塑造则退居其次。李浩的写作,是对他一贯强调的“纯文学”理念的践行。


李浩,1971年生于河北省海兴县。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作协副主席,河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著有小说集《自我、镜子与图书馆》《乡村诗人札记》《N个国王和他们的疆土》《谁生来是刺客》《侧面的镜子》《蓝试纸》《父亲,镜子和树》《告密者札记》,长篇小说《如归旅店》《镜子里的父亲》,评论集《匠人坊:中国短篇小说十堂课》《阅读颂,虚构颂》等。曾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第十二届庄重文文学奖,第三届蒲松龄短篇小说奖,第九届《人民文学》奖,第九届《十月》文学奖,首届孙犁文学奖,第九、十一、十二届河北文艺振兴奖等。



纯粹赠阅


赠阅规则

1. 关注微信公众号:纯粹Pura

2. 关注后,选择近期任意一篇推送文章,点击右下角给我们留言,可以说说您对这篇文章的感想、对作者思想的感悟,也可以说说您与纯粹的故事、您读过的纯粹书籍,我们欢迎各位读者能与我们互动交流、思想碰撞。

3. 留言后,请将留言的这条微信文章转发到您的朋友圈,转发同时需要配有20字以上的推荐或感想文字。

4. 然后将朋友圈转发截图,发送至纯粹Pura微信公众号后台。(转发“纯粹新书”栏目将有更多机会获得幸运噢)

5. 每周,我们将综合留言和转发质量,抽取1-5位幸运读者,赠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纯粹Pura精品图书一册。获奖读者会在下一周的周二微信公众号文章中公布。

请获奖读者在微信公众号后台留言你的姓名、电话、收件地址。逾期一月未提交个人联系方式将视为弃权。

此次活动时间截止2022年12月31日。


纯粹读书社群


扫码加入纯粹读书社群

每日与您分享好书



独行的缪斯:自传、性别研究及其他

[美] 孙康宜 著


曾任耶鲁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系主任、著名荣休讲座教授孙康宜先生,将女性独特的社会角色和性别含义引入对文本的解读中,重新阐释了古典文学,为文学批评提供了崭新的视角。本书是一本自传与性别研究及其他的合集。自传部分,除了自述家世和幼年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外,还详细追述了求学、治学经历。性别研究及其他部分,在对明清女性文学的研究中,孙康宜惊喜地发现了男女两性间的互补与合作的独特文化现象,纠正了西方性别理论一味强调“差异观”的偏颇。

长亭与短亭:词学研究及其他

[美] 孙康宜 著


这是孙康宜先生汉学研究论集。收录二十多篇学术论文,内容广涉孙先生的词学研究成果、对中西经典文学及中西文学比较方面的心得和洞见、边缘论题、最新探索的生荒领域,其中对中国古典作家的审美追求、中国古代女性作者的地位问题等,均做了饶有趣味的探讨,从中可以窥见孙康宜先生海外汉学研究的发展脉络和重要研究成果。

千年家国何处是:从庾信到陈子龙

[美] 孙康宜 著


孙康宜先生对六朝诗的研究是其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其成果在本书中得到充分展现。他对六朝诗歌的分析精准到位,赏析兼具,比学术圆润,比散文严谨,属别具一格的古典文论著作。通过对陈子龙与柳如是诗词情缘的关系和明清诗词中诗与面具的互利关系独到的诗词研究,在国内外古典诗词研究中独一无二,令人信服。孙康宜教授深受中西文学的熏陶,所做研究,属集中西方文化大成之作,每每将个人心得与史学价值融会贯通,使读者深受教益。

面具与真相:拉康的七堂课

[德] 斯拉沃热·齐泽克 著    唐健 译


《面具与真相:拉康的七堂课》系法国作家、哲学家拉康的得意门生——斯洛文尼亚作家、哲学家齐泽克的拉康研究专著。作者以“小对形”及真实理论作为全书中轴,以电影、故事或政治事件等作为案例,有条不紊地向读者展示了拉康理论的基本构图。这是一本兼具趣味性与知识性,能够深入大众文化的介绍拉康理论的“教科书”。

片刻与永恒:九十九个幸福时刻

[英] 乔治·麦尔森 著   庄安棋 译


英国作家乔治·麦尔森爬梳了古往今来不同身份的人的档案文件,不只是文学作品,还包括一般人忽视的文献资料:私人信函、日记、旅行日志、诗文。他得到的并不是重大的启发,也并不想借此筹划伟大的作品,而是从这些文本中摘取充满快乐和活力的片刻,与读者分享这些毫不矫饰的小小欢喜。横跨各文化、纵观数千年收集的九十九个幸福片刻,铸就出永恒的生命精华。

野棕榈

[美] 威廉·福克纳  著   斯钦  译


《野棕榈》是由《野棕榈》和《老人河》两部作品交织而成的一部作品,前者是一个爱情故事,后者是洪水中犯人救助受困者的故事。


福克纳在谈到这部作品时说:“我是像你们读到的那样,一章一章写下来的。先是《野棕榈》的一章,接着是大河故事的一章,《野棕榈》的另一章,然后再用大河故事的又一章来做对应部分。我想要同一个音乐家那样做,音乐家创作一个乐曲,在曲子里他需要平衡,需要对位。”两个情节完全没有联系的故事,交织奏响了一曲人性之歌,是福克纳作品中令人心痛至深的一部作品。

房间里的男人:顾彬诗选

[德] 顾彬  著   海娆  译


房间里的男人:顾彬诗选》精选了德国汉学家顾彬的四辑诗歌作品,让我们看到他对生命的爱,对存在的倾听,对他者的体认、宽容和同情。其中《房间里的男人》涉及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有作者游学游历的痕迹,又有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评价,其中充溢着诗人强烈的“同情心”;《临渊之悟》包括爱情、女人与记忆,受伤的语言、受伤的生命,悲哀中的快乐等;《动荡的安宁》是对日本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一些思索,艺术上受到德国现代短诗和中国唐宋诗词的影响,语句简洁,追求意象;《猴子结构》中,诗人对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的化用,对汉语表达和资源的吸收,使他和汉语言文化达成了一种“亲密性”。

看展去:博物馆里的中国与世界 

丁雨  著


《看展去:博物馆里的中国与世界》集结22篇观展感悟,将中华大地上的故事串联起来,借展览与文物述说起源、发展、交流与衰落。出土文物不仅是先民的生活剪影,也映射出他们的精神世界,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脉络。本书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对展览主题思想、布局、展出文物的介绍说明配以300余张照片,将展览现场生动地还原在读者眼前,弥补不能去到展馆现场的遗憾,也可作为曾经来过的珍藏记忆,是一本“拿在手上的展览”。


其文笔生动幽默,兼具锋锐的思考与丰沛的情感,借展览重现历史场景、人物风貌的同时,追溯了历史动态演进的线索以及历史规律。

为什么长江如此迷人

高翔 著/绘/译  [法]旅克·理查德  著 

[法]楼兰·埃尔萨塞   译


中国画家高翔和法国记者旅克•理查德2005 年从上海出发,逆长江走往青海源头。沿途采取步行、坐船、租车、乘班车, 搭拖拉机和任何可以借用的当地交通工具, 以最大的可能选择贴近这条流经最广袤地域的河流的路径。两位作者以行走的方式,一路分别用绘画和文字两种各自不同的表达方式,记录发生巨变的长江及沿岸的地理、人文和生态,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游记或风景写生,而是关于长江的一次珍贵而严谨的“田野调查”——他们带着对生态的关爱和赞美,对长江大胆地进行了一场特殊的艺术性和记录性并存的考察。

乡村诗人札记

 李浩 著


70后先锋派代表作家、鲁迅文学奖得主李浩中篇小说精选集。他师承欧美现代和后现代文学传统,具有精进的文学姿态和出色的写作技巧。整部作品人情世故奇特,人物命运曲折,对人的生存状态提出质询,竭力发掘人性的丰富与复杂。这些作品涵盖了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等多种小说类型,大多带有鲜明的先锋文学的遗风流韵。作者选择“意象”作为切入点和必要构成因素,具有“现实”“虚幻”相互交织的独特审美力量。

自我、镜子与图书馆

 李浩 著


本书是作家李浩短篇小说精选集,继续了李浩小说清高、执拗、立志高拔的风格,具有鲜明的文学先锋性,体现出李浩别样的才华和维度;题材别致,语言自由,想象力丰沛,天马行空、意绪斑斓。塑造出一个个高于现实、具有魔幻感的世界。既是幻想之书,更是现实之书。李浩小说着力描写意象,其所具有的独特审美力量,使小说的内容主题拥有了诗歌的“意在言外”的审美特征,同时也拥有了超越性的、多重的深层内涵。



纯粹好书


齐泽克·面具与真相福克纳·野棕榈丨顾彬·房间里的男人埃德蒙·雅贝斯  问题之书 相似之书 界限之书 门槛·沙西蒙娜·韦伊 比克瑙集中营的黎明丨扬之水·定名与相知 博物馆参观记二编王鼎钧 春秋花果:王鼎钧自选集 爱情意识流杨先让·黄河十四走 杨先让文集 徐悲鸿汉声·松阳传家刘醒龙·天行者 秋风醉了 寂寞歌唱 凤凰琴张炜·铁与绸高翔  旅克·理查德 为什么长江如此迷人丁雨·看展去:博物馆里的中国与世界胡弦·风的嘴唇王树村·戏出年画吉狄马加·火焰上的辩词李季·顺天游张钧·张爱玲十五讲江子·回乡记 去林芝看桃花 青花帝国黄梵·意象的帝国黑陶·江南三书” 中国册页 夜晚灼烫 百千万亿册书 张清华·海德堡笔记庞余亮·半个父亲在疼丨彭程作品系列计文君· 曹雪芹的遗产 曹雪芹的疆域 化城喻 问津变王学泰作品系列 “水浒”识小录樊国宾·仁慈江湖|冯秋子·未曾消失的苇岸 时间的颜色儿童粮仓”系列丨半夏· 悬铃木咖啡馆 与虫在野燎原主编系列诗集 海子·神的故乡鹰在言语 昌耀·我从白头的巴颜喀拉走下弗·克·阿尔谢尼耶夫·在乌苏里的莽林中自然主义译著系列 毛罗·科罗纳 貂之舞 山林间 劳伦斯·安东尼 格雷厄姆·斯彭斯 象语者茅野裕城子·韩素音的月亮布鲁诺·舒尔茨·鳄鱼街闻中·吉檀迦利张锐锋·卡夫卡谜题萧耳· 中产阶级看月亮 锦灰堆美人计 樱花乱于赓哲·唐开国朱夏妮·新来的人新九叶集周晓枫散文系列·河山 收藏 斑纹聂晓华·生别离上古迷思:三皇五帝到夏商苏七七·光与真的旅途:电影笔记二十四则荆歌·日月西东:从苏州到马德里庞培·碗和钵赵波·云上 更多纯粹好书&相关资讯请查看公众号下方菜单栏 
● END ●

点“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