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聊聊独立品牌的选址

佐夫 Zoff 感性城市SCity 2023-11-04





2022年2月,我还在在北京工作的时候,正巧遇到多抓鱼书店在北京的分店刚开业不久。


作为书店,多抓鱼蛮有态度的。一直都有独立的内容理念,注重Remake/Recycle/Revive...循环、持续和耐久是它的标签。但也不得不说,选址很重要,在上海安福路多抓鱼书店的门前,每天人满为患,而伴随着街道声量的放大,多抓鱼的品牌势能也随之一起加分。


当多抓鱼再次回到北京之时,很明显品牌想要延续类似安福路的选址逻辑:要有比较“原生”的氛围、要有契合的邻居品牌,要有街区感松弛感,但是在北京,符合这些条件的区域少得可怜,于是多抓鱼选择了机电院。可以想象得到,为了这个选址,多抓鱼的团队也应该曾思考许久,这个在北京三里屯太古里斜对角的“大院”里,虽然面积不大,十分钟基本就能转完,但这里有RUG、有各种咖啡&买手、Bistro&Brunch、也一直都是北京还算有点“生活方式”的目的地。


机电院的多抓鱼是独特的。它找了一个带独立门厅的二层空间,店里的气氛一如多抓鱼想表达的持久和耐久,暖气片、灰砖和赤裸的矿灯、木头货架,简单朴素充满温情,笼罩着一层“时间性”,它让你想到小学的礼堂,不装、不作、也和北京的质朴气息相得益彰。


北京机电院 多抓鱼


但遗憾的是,仅仅一年多,这家店就要关闭了,LastDay是6月30日。


在北京多抓鱼发出告别推送里,有这样的一句话“等到大家都回复元气,店也到了合同的末期...挣的钱还是全部交了房租” 。


具体内情外人不得而知,也不好评论,但对于书店&集合店业态来说,很明显这并不是个合理租约。租期短、租金高、条件苛刻、业主or二房东跳涨租金,最终结局是在局面大好时撤场,让人惋惜。


相信多抓鱼能找到更好的地方,但这不是个别案例。


事实上,新的独立品牌、主理人品牌和商管团队、房东、二房东、N房东之间的恩怨情仇,围绕选址的各种奇葩故事一直都不鲜见。一方面只能说“江湖险恶”,街面上什么事都可能发生;但对于独立品牌而言,怎么去保护自己,怎么在选址时,更好的衡量各种要素,如何保护自己也很关键。


选址,是独立品牌的“鬼门关”,是一门独立的专业。


做的好与不好,不仅关乎效率,更关乎生死,好的选址成就品牌,让品牌和“地方”融为一体,让情怀和生意都有的做;不恰当的选址只能造就更多的悲情故事,让人叹息。


上海安福路 多抓鱼书店


对独立品牌来说,选址是个可以很复杂,也可以很简单的事情。


简单的点在于,有些选址决策,就来自于品牌主理人内心对一个地方的“一件钟情”。可能是在什么契机或者情结、主理人就是被街边的某个画面所打动,被某棵树,某个阳光的午后所点亮想法,会回想起以前留学的某个美好记忆,于是一定要在这里开家店,甚至一眼都能想象到这家店以后的样子。


是的,有不少独立品牌的第一家店就是这么开出来的。不得不说,表面上看,这种方式貌似主观和直觉了点,但“氛围感”往往在这种直觉下,可以抓的很准确,这其实对于独立品牌的线下店,对于做Branding来说至关重要。这种氛围不管是未来客人第一眼看过去,还是流传在各种小红书、短视频中,都会成为触动大家欲望的一个点,印象深刻,前来感受。


虽然氛围很重要,但如果只是有氛围是远远不够的。


这就要说到选址的复杂性。


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生意形式,线下店的选址有许多老生常谈的基本逻辑。城市、区位、角度、客群、动线,还有种种社会因素,都是要考虑的范畴,许多传统连锁品牌,根据自己运营和市场需求,都有一套严格的选址标准以供不同城市的团队来执行。


对于独立品牌来说,因为规模和模式的不同,倒没有必要像连锁品牌一样,设那么多选址的条条框框,但也同样需要从自身的运营逻辑出发,来框定选址边界,不断的缩小范围。


就比如,你的品牌,究竟是一个“社区高频需求”、是“办公刚需配套”、还是“体验打卡需求”,还是说几种类型相互复合,兼有的关系。它所对应的场景和区域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又需要满足周边办公,又要打卡,或许需要找到核心商圈里的园区、商务办公区;如果需要又社区又打卡,那也不可避免的需要找到核心区域里的典型社区周边,能同时服务和影响本地和旅游客,来填充自己的主力客流。


同样,选址策略也和品牌发展需求相关。第一家店,不管是品牌线下首店、或者说来到新城市的首店,它都会起到一个为品牌定性,定级次的情况。“首店”是需要去考虑到Branding的层面,不光是店本身要呈现品牌最核心的内容,要有“客厅”有展览,有活动;在选址上,大概率也要找到一个,不一定是核心商圈和好口岸,而是所在的位置与自身品牌逻辑高度契合的选址。


上海现所 FREITAG


比如独立品牌到了新的城市里,需要创造在地性,免不了要找到这个城市的核心地标,公园,传统的建筑形态,找到真正能代表这个城市的区域;比如Patagonia和观夏在成都的首店,在祠堂街,在宽窄巷子和人民公园的附近,这其实就有融入在地的想法;再比如品牌要在选址中体现社区与社群的理念,要表达可持续和可再生的价值观,就需要一些更持久的城市区域,比如老社区,去更新一个老房子,在这个过程中去表达自身的品牌观念,如同现所的FREITAG,也包括桃江路的3R Lab、hAo mArket、天平路的MAIA ACTIVE...大家不光找到了个适合的区域氛围,更找到了适合表达态度的物业,在改造更新中去延展品牌。


而到了对具体街道或项目的选择上,始终要考虑的点是邻居、活动、以及认知价值。


以谁为邻,旁边有没有同客群不同体验的业态,比如咖啡酒吧集合店书店等等,偏向于年轻定位的品牌是需要周边像个社区一样,让大家吃喝玩乐都有;但对于同类品牌的扎堆则需要慎重,有些业态适合聚集,比如目的性强一些的主题零售,做户外做复古等等,让客人记住这个区域;但同样,有些业态是不适合扎堆的,比如买手店,离得过近一定出现品牌重复的情况,价格不同,买手逻辑不同,靠在一起只会变得更尴尬,也让来逛的客人有点无可适从。


选择邻居是个很考手艺的选址要素,选的好能获取更多同类型的客人;选的不好,则大概率为别人做了嫁衣;但始终好的邻居一定是能保持水准,能互相帮助和背书的,尤其是势单力薄的独立品牌,更需要“街头抱团”,彼此之间有来有往,大家在一起都能更好,而非是零和博弈,这需要大家能有共同的内容追求,能想着把产品做好,甚至常常联名做点展览和活动,而非相互打压,你死我活。


除此以外,这个“街面上”发生的事,邻居时常做的活动对于品牌来说也相当重要。


最直接的关系到日常运营,活动的内容和自己品牌有什么关系,是否可以融入,邻里品牌的活动是否也是自己的客群,任何一个商业区域活动都是必不可少的,不管是商场还是街区,因为仅仅有店的组合只是一次性的新鲜感,有持续的活动内容输出,才能在当下内卷的商业环境里吸引注意力。


而这个时候,有个会做活动的甲方、“邻居”,和几家店共同做内容的意识就很重要。


以书店为邻,以美术馆展览馆、LIVEHOUSE或者音乐厅为邻,好处就是他们都是无情的“内容生产机器”,带来足够多的活动内容和持续影响力,持续客流,这些对于运营而言都是很好的加分项。


上海 硬核星球


氛围、街道、邻居、活动...这些都是内容层面的考量,对于寻找独特气质的独立品牌来说很需要,但同样,现实的商业因素更要考量,这是底线。


有一些是常识。


比如最基础的租售比,对于餐饮来说,租金最好占总营业额的10%-15%,零售可略放宽些,但除非是因为品牌推广因素,租金也最好不要超过20%,否则租金压力就会过大。


同样,对于独立品牌来说,目的性到达的情况会更多一些,店面不一定需要非常好的展示,也没必要为此付出更多的租金,但确实要保障基础的运营稳定,比如运营的基本条件,产证是否齐全,是否有餐饮条件,周边居民的噪音油烟的污染投诉等等,尤其是在和房东、商管方的关系处理中时,尽可能别太为转让费买单,尽可能签长一些的租约,租金跳涨也尽可能在合理范围内。


如有条件,尽可能找一些理解生意,明白你在做什么的房东or管理方,彼此之间有共同的信任会省事很多,也更能帮忙一起解决问题;与周边的居民、单位、租户之间也需要尽可能的保持友好关系,当然还有更重要的政府关系。


如果当选址考虑的要素过多时,不妨先去设立一个最理想选址条件,然后再依次排序,看哪些时可以妥协的,而哪些条件则一定需要满足,最后一定能找到最合适的答案。


不必完美主义,永远没有最理想的选址,只有取舍,只有当下的最优解。


上海 死亡诗社


虽然不同业态的优先级次不同,但始终,建议能以自身运营、客群和成本为最优先考虑级。


运营,永远都需要从自身的实际需求出发,不盲目去跟随对标品牌的选址,而是去拆解他人的逻辑,找到自己的选址逻辑,初期呈现时需要工作室+零售展示,需要这样的前店后场,把自己最真实最有趣的一面袒露出来,调整方向;而更进一步时,可以不断的再街区里搜罗不同类型的物业,多开渠道了解好铺子的最新情况。是的,不要用固定的店型来去套商铺,而是用不同的商铺条件来调整自身的运营逻辑;走到连锁化,规模化的阶段时,就需要去考虑购物中心,去尽可能的再标准化的商业场景里找“非标”,找到规模与独立的平衡...当然这些不过是一些原则,涉及到具体操作还有太多的细节工作要做。


客群是始终要围绕的要素。


独立品牌创造独立、创造个性,自然始终也需要创造独立的实体店体验过程,一方面是去不断的寻找客流,找到客流可能出现在的地方,不管是街道或是商场,或者是其他的店里。


但同样,更重要的事情其实是创造客流。位置可以差一点隐蔽一点,只要对自己的品牌内容有自信,对客人有信心,不管找店有多复杂,都会随你而来。


这种情况下,商圈的“后街”,城市传统风貌区的“后街”,这种后街逻辑都是独立品牌比较理想的逻辑,一方面大隐隐于市,心理成本低,但在“探店”的过程里,又能保持自己品牌的独立体验;在这种前提下,再多一些院子和街边,外摆的灰空间,则是最理想的选择。


有一条需要卡住的底线,则是成本。


成本并不是越低越好,而是“越巧越好”,在选址中创造高效率。保持灵活,轻的成本结构,尽可能降低改造和硬装的成本,如何最大限度借助原有场地、原有区域的特性而非“大力出奇迹”,这也是独立品牌需要关注的点。是的,能用想法解决的问题不要用钱解决,能用选址借助的力量也尽可能的不要用装修代价解决,钱的价值,更多需要投入到内容、产品和团队的身上,这才是独立品牌之所以独立和个性的核心,而非投入。


如果只拼财力,独立品牌再初期永远都不是传统品牌,以及“带资入场”品牌的对手。


最终会回归的,则是场地的意义。


选址不只是选择一个物理空间,选择一个客流与商气,同样也是在选择一种社会价值,选择和谁站在一起,是回归社区,走向街头,还是进入中心,成为地标,城市是一副巨大的公共展台,开店也是城市的公共事件,是亮相,也是暗示,要明确作为独立品牌,如何去和城市和在这里的人来沟通。


上海现所一期


品牌选址逻辑,也一直和商业地产,城市更新紧密相关。的确,内容决定载体,新的品牌内容,也注定着新的载体产生。


伴随着这些年,国内独立品牌的崛起和落地呈现,这也是属于非标商业的机遇,两者之间更是天生的伙伴关系。


传统商业一直都不只是形态上的标准化,而是从品牌逻辑也是如此,凡是做过几年商业地产的人,闭着眼睛都能想象到一个重奢商场大致是什么品牌组合,一个社区盒子又应该是什么组合,而在这种逻辑之后,其实是一个服务于规模化复制,已经有点僵化的品牌范式。


同样,非标也不只是场景和形态上的非标,而是从品牌内容的组合逻辑就开始非标起来。


它有机会绕过传统的品牌价值链,绕过那些套路式的品牌组合,以独立品牌所需要的场所逻辑,一方面去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场”,精神属性、高级感、原生感,重塑街头和社区的场所,同时也能基于一定的商管服务,从“身心”都能够去理解这些独立品牌,并给予其具体支持,无论是空间、是管理甚至是投资。


的确,毕竟“街面事不好处理”,新品牌人们的精力可贵,有人能统一管理始终对独立品牌是件好事。


这个所谓非标的商业趋势,当下依然在初期阶段,各个城市的项目在实验在探索,还没有什么标准答案。但来自于新品牌、独立品牌或是主理人品牌的实际需求,已经开始显现。


以上。












项目/

上海·张园/上海·INS复兴公园/上海·现所/

成都·REGULAR源野/成都·COSMO/

成都·远洋太古里/成都·SKP/

北京·冇街/北戴河·阿那亚/杭州·天目里/

嘉兴西塘·良壤/深圳·南头古城/广州·未来社HOUSE/

苏州·仁恒仓街/宁波·槐STAGE/宁波·DEMOHOOD/

无锡·运河汇/海口·世纪海角/长沙·INPark/

大阪·SEE SEA PARK/日本·Share Lounge/

日本·春日台社区中心/曼谷·The COMMONS


品牌/

cottee/跳海/Need!/Standard Nerds Club/

观夏/話梅/BAsdBAN/tazaTe/而意/

hAo mArket/Aesop/山海四合/Blue Bottle/

FREITAG


设计/

重构商业设计/太古里的“撇捺之间”


趋势/

chatGPT/社群/公共艺术/街区经济/

/反消费主义/捡“垃圾”/市集/

上海和成都的品牌流动/户外生活方式/

小店联合/氛围感/松弛感/主理人/在地化/

茶馆/邀请函/杂志报刊/熟年消费/

标准品牌非标表达/孤独者经济/媒体去线下/

快闪空间/性别友好空间


观点/

“网红”商业的渡劫/让商业回到真实中/

如何与独立品牌合作沟通/商业地产人的语言困局/

公共性,城市更新的价值底色/城市更新乐与苦/

成为“六边形”商业人/如何“做死”一个商业项目/

招商的尽头是三观一致/招商创新/未来商管走向何方/

放下对标执念/商业创新的需求/在商业的纵深处/

告别网红时代/品牌的基本是对人类的爱


-


新商业设计研究

New Commercial R&D


新商业媒体内容

New commercial Media Matrix


新品牌线下拓展

New brands Offline consultant


-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合作咨询微信:zoffwalker

或扫码添加「感性城市」企业微信号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