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湖州味道|溇港明珠小沉渎

倪满强 湖州发布 2023-12-10



“学习强国”湖州学习平台、湖州发布、湖州晚报、爱湖州联合推出栏目《湖州味道》,通过个人记忆及研究还原城市现场,展现湖州在历史各阶段的风物、风味、风气和风度。除了邀约之外,也欢迎网友投稿,稿酬从优。稿件可发送至963458800@qq.com,主题请写上“湖州味道”。


播音:王然、汇哲


全文6250字,阅读约32分钟

《湖州味道》特邀作者:倪满强

投稿邮箱:963458800@qq.com


小沉渎村
据《同治·长兴县志》记载,小沉渎村属白乌区正东乡第十九图九十一庄,距县城三十五里。新中国成立初期,隶属横山乡,1956年建立第五高级社,1958年建立小沉渎大队,隶属鸿桥公社横山管理区,1961年调整规模时,分小沉渎、王家港两大队,1972年冬又合并为小沉渎大队;1983年体制改革,小沉渎大队改为小沉渎村。
时光流转,世事变迁,但总有印记存在,在砖瓦之间,在桥石缝隙,在传说故事里,在人们的生活点滴、气质谈吐中。小沉渎,这颗太湖西南岸、溇港文化带上的璀璨明珠,她的每一寸土地都在诉说着千年作息的嬗变,她悠远绵长的生命力,激荡着历史文化积淀的回响。


小沉渎村名的由来,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故事。

古时候,浩渺无际的太湖中有一座叫做秀州的城池。秀州城里盛行着贪婪的民风,这惊动了天上的仙人,他化作白眉老道,去一探究竟。结果秀州城中果然人心险恶,自私奸诈。所幸还有一个善良的小姑娘让仙人看到人性善的光芒。于是,仙人决定惩罚秀州城的人们,并告诉小姑娘:如果看到城门口两头石狮子的眼睛红了,就快去逃命,走时别忘了带一把筷子,跑到一个地方,就往身后插一根。

小沉渎村 吴拯 摄
第二天早上,小姑娘果然看见城门口两头石狮子的眼睛通红。而此时,秀州城里的人却发现自家的水缸旁冒出了许多竹笋,他们可高兴了,赶紧去拔笋。谁知拔一根笋,就从地下冒出一股水,不一会儿,水越聚越多。地下冒出的水,从秀州城挨家挨户地涌了出来。大水形成汹涌澎湃之势,眼看就要淹到小姑娘脚跟,小姑娘急忙按白眉老道的吩咐,在身后插一根筷子。霎时,插在地上的筷子变成了一排芦苇,挡住了大水。可是,没多久,那大水又涌了过来,小姑娘再在身后插一根筷子,这筷子又变成一排芦苇,挡住了身后的大水。就这样,大水一路涌来,小姑娘一路在身后插筷子,抵挡大水。

太湖
当小姑娘跑到一个村庄时,大水即将淹没到小姑娘肚皮,她急得连声喊道:“小沉肚!小沉肚!”,也就是当地方言“不要沉肚子”的意思。大水消退后,秀州城成了一片汪洋,即现在的太湖。而那小姑娘喊“小沉肚!小沉肚!”的地方,却没沉落下去,变成了太湖边的村庄,这村庄就是现在小沉渎村。


太湖三万顷,碧浪排空;古村小沉渎,在水一方。走进小沉渎,也就走进了溇港文化。
2016年11月,在泰国清迈举行的第二届世界灌溉论坛上,湖州太湖溇港成功入选《第三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太湖西南岸的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传承具有了重要的意义。而小沉渎村正是中国专家组向国际灌排委员会申报时的三个现场考察点之一,该村以纵向的小沉渎港和横向的北横塘展示了“横塘纵溇”经纬交错的水利工程遗产原貌,是曼妙的溇港文化带上一颗璀璨明珠。

北横塘 潘志强 摄
远古时,沿太湖西南岸一线地势低洼、沼泽密布,每逢雨季洪水肆意泛滥,生活在这里的先民饱受洪涝灾害之苦。为防洪泄洪,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直至五代的吴越国,“梳齿般繁密”的纵横交错的密布水网陆续开挖,人们把纵向流入太湖的人工小河称之为“浦”“溇”“港”,把横向串连溇港的水系称之为“塘”。由于溇港的应运而生,泥沼荒滩被分割成棋盘一样的形状。挖出的泥土堆在土地四周,形成堤坝,这便是“圩”。水行于圩外,田成于圩内,形成太湖流域滩涂上的塘浦圩田。由此,人们获得了大片土地,并在这里建立了新的家园。
然后,太湖先民开始了更具有创造意义的实践,他们在地势相对高仰、平坦肥沃的墩岛、圩田内种植水稻,利用排水方便的河堤种植蚕桑,同时还在圩内低洼的沼泽漾塘进行养鱼。河塘每年需要清理出的淤泥,是稻田和桑树最好的肥料,桑叶用来养蚕,蚕粪又可以增加田地和鱼蟹塘的肥力。稻田、蔬菜、鱼蟹、桑地,环环相扣,相互依存。于是,太湖滩涂变身为膏腴沃壤。到了宋代,更是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盛况。站在环湖大堤,眼前一马平川,北望是烟波浩渺的太湖,西南岸则是一片片桑树、稻田。“鱼米乡、水成网、两岸青青万株桑”,900多年前,南宋的项安世见此景,有感而作诗云:“港里高圩圩内田,露苗风影碧芊芊。家家绕屋栽桑柳,处处通渠种芰莲。”

太湖
这种水下和陆地互为循环的人工生态系统,堪称中国农耕社会最为高级的农业形态。已故水利界泰斗郑肇经教授,曾对溇港圩田给予很高评价,认为这是“古代太湖劳动人民变涂泥为沃土的一项独特创造”,甚至“可与四川都江堰媲美”。
现在,从空中俯瞰,溇港像一条条灵动的血脉,圩田堤岸则如一块块壮实的肌肉骨骼,滋润着包括小沉渎在内的沿湖百姓生息繁衍、茁壮成长。


一个地方有了古桥,便有了灵秀之气,“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用不着刻意渲染,就是一轴水墨丹青,自有一种耐人品味的诗境。
小沉渎现存的古桥,形态各异,风采不一。不仅有刚直稳健的石梁桥,而且有玲珑柔婉的石拱桥;不仅有单孔的,而且有三孔、五孔的。

震泽桥
位于最北端的是震泽桥,震泽是太湖的别称,桥以湖名。震泽桥,同治七年重修,呈西南至东北走向,斜跨北横塘,原为两墩三孔的石梁桥。1958年因北横塘拓宽,将建于民国六年(1917)的大兴桥从他处迁来,拼接成现在的四墩五孔石梁桥,长28.8米,宽2.8米,中孔径跨7米。

震湖桥 潘志强 摄
震湖桥则是小沉渎港上一座单孔石平桥,建于清同治年间。震湖桥所在地,原为一座小码头,由于明朝中期开始航船通往湖州经此上岸,故而形成了一条老街,一度繁华。震湖桥如今仍旧发挥着通行的作用。桥南端小沉渎港两岸桑基圩田的风貌如故,河岸上还留有“竹篱围岸”的传统印痕。

明代石堤 潘志强 摄
从震湖桥北端开始,由小沉渎港往东北方向拐入北横塘,一直到宅里村的锁界桥,是一段长600余米的明代古石堤,由太湖石砌筑而成,这既是一条防洪堤坝,又是一条官道,是73条太湖溇港中独有的明代石堤遗迹,弥足珍贵。故而,当地又将这段砌石护堤的河道称之为“石塘港”。
永福桥 潘志强 摄
石塘港中段有一座永福桥,始建于明代中期,重建于清道光十四年(1834),两墩三孔石梁桥,系近年从另一条溇港蔡浦港迁建而进行易地保护,为小沉渎村展示溇港文化添上了一抹靓丽色彩。

锁界桥 
最南端是位于宅里自然村的锁界桥。锁界桥重建于清同治戊辰年(1868),呈东北至西南走向,为拱券分节并列砌置的单孔石拱桥。据传,锁界桥是村民王福宝化缘筹款所建,以后南浔庞家又出资添建护栏。桥长20米,宽约2米,径跨7米,两侧各铺15级台阶,桥面中央的桥心板为太极八卦图案,桥身护栏间各有6根望柱。桥台两侧的间壁石均镌刻桥联,雕琢笔迹遒劲圆润,遣句用词典雅华丽,北侧“锁南北以成梁山湖竞胜”“界东西而作砥苕箬交通”一联藏头桥名;南侧“不假丹青远瞩近瞻胥是画”“非关色相欸声德颂咏诸诗”一联描摹风物。锁界桥不仅造型精巧,而且桥联雅致,堪称绝妙!
假如你到小沉渎旅行、做客,切不可辜负了那些丽影绰约的古桥。只要时间允许,心情好,不妨在古桥周边逗留片刻,驻足远眺,漫步其间,临风倚栏,听当地人讲一讲它们的传说和来历……


小沉渎村与太湖的距离,只有一条滨湖大道的宽度。正是这种与太湖的亲近,让小沉渎村成为当年太湖边最为繁忙的商埠之一。

强永康手绘《1946年太湖风情街平面图》
走在小沉渎的石板路上,我似乎仍能感受到这条老街当年的商肆林立、车击舟连,脑海中总是会浮现出人群熙攘、舟船喧嚣的景象,商贩的吆喝声、船娘的叫唤声、买卖之间讨价还价的声音杂乱而热闹,在乡音与官话的交杂中,彰显着商业的生机与市井的忙碌。据1935年出生的钦梅廷和强永康两位老先生回忆,这里曾经繁华一时,不仅有戏台、祠堂等公用设施,还有关帝庙、观音庙、王二相公庙等庙宇,同时道路两边有商铺二十余家,诸如驼磨房、面店、烧饼油条店、皮匠店、茶馆店、水作豆腐店、洋货店、纸马店、大木店、肉店、鲜鱼店、桑茧行等,应有尽有,更有理发店2家、药店3家,杂货店4家……其间最为后人铭记的是钦祖臣医药店,老先生是中医世家,几代人相守小沉渎润泽塘桥头,为乡亲和族人看病,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医德高尚,对于贫病之家多施以援手,在当地传为佳话,人们亲切地称他们为“石桥乡医”。

润泽塘桥 陈鲜忠 摄
而在古街的转角或者小巷的深处,则是完全另外的景象:或是三五个老头儿屏息凝神地在下着象棋,或是二三位老太太坐在屋檐下静静地纳着鞋底,再有就是几个黄口小儿在追逐嬉戏,做着捉迷藏或者老鹰捉小鸡的游戏……阳光轻柔而暖意融融,时光仿佛停住了脚步,岁月静好,不过如此。
繁华与安静,在小沉渎如此和谐地共存着,这也许就是人间烟火,世态景象吧!


走进小沉渎,村口当面便是一棵有着300多年树龄的古榉树。榉树约莫有十多丈高,树体遒劲苍老,全身斑驳。凝视它的枝枝蔓蔓,仿佛看到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满怀慈祥地守望着小沉渎的岁月往还、人事代谢。
古榉树
这棵榉树,被小沉渎的人们称为“望家树”,相传是清代康熙年间(1662—1722)钦家德高望重的长者钦祥宝所栽种,当时栽种的共有4棵,就在太湖水神王二相公庙附近。一年秋日,太湖上突然狂风大作,大雨滂沱。风雨过后,4棵榉树中的两棵被狂风刮倒。村民们发现后,纷纷赶到现场,用绳拉,用木棍撑,想将倒下的两棵榉树撑起来。可是树枝高大,树杆粗壮,大家忙了一天一夜,还是没能把树撑起来。正在此时,村里的一位耆老指点大家,可给王二相公烧柱香,叩个头,或许能有办法。大家按照耆老的指点,走进王二相公的大殿,点亮香烛,祈求神力相助。奇怪的是,这边还在焚香叩拜,那边庙旁倒下的两棵榉树却徐徐地竖了起来。王二相公有如此的灵验,这让小沉渎村一带的百姓对王二相公更加崇拜,每逢正月十六王二相公的诞辰之日,附近一带村庄的百姓都要集聚到王二相公庙,烧香许愿,举办民间庙会,以求风调雨顺,四方平安。
抗战时,小沉渎村以及古榉也和受难的祖国一样一度蒙尘,日伪军驻扎在王二相公庙里,经世事变迁遗留下来的两棵古榉,也被日伪军在其中一棵上面搭建了军事瞭望台。瞭望台里架着一杆机关枪,专门观察太湖周围抗日武装的动向。抗战结束,榉树上的军事瞭望台被民众拆除。上世纪80年代后期,其中的一棵古榉枯死,如今仅剩一棵。
千百年来,小沉渎的渔民出湖打鱼时,都会祭拜古榉树,寓意王二相公保佑出航平安。渔民渔舟唱晚归来时,远远就能看见这棵“望家树”,也便看见了村庄及家中的炊烟。想到家里的女人和儿女满怀喜悦迎接自己的情形,一天的疲惫都烟消云散,生活的美好荡漾在树梢枝头。


说起小沉渎的民间曲艺,就不得不提到入选湖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长兴滩簧”,这一戏种的发源地正是在小沉渎。

“长兴滩簧”表演
长兴滩簧,又名“三敲板”,由两人或多人用长兴方言加吴歌中的大路调以个人说唱形式表演,流传历史悠久。过去由于农村交通不便,文化生活枯燥,农民很少有机会看到大型演出,于是,由农民自发组织的,自娱自乐的“滩簧”表演在当地流传开来。那时候太湖边的渔民打鱼回来,会唱滩簧的人拿两个凳子拼一下,站上去就唱。因为唱的内容都跟农村生活很贴近,给人感觉很亲切,大家就围着一圈,都听得很开心。长期的演出流传,涌现出了唐火毛、陶三毛等知名艺人。
据老艺人讲,起初,社会上封建思想严重,只有男子可以登台演出滩簧,绍兴女子文戏出台后,女子也能上台演出,这大大丰富了滩簧的内容,滩簧在当地也有所发展。20世纪50年代初,艺人张茂林等曾受邀到乡镇广播站录制节目,还组成滩簧班赴湖州演出,这些都促进了滩簧的流传和发展。

“长兴滩簧”表演

滩簧的表演形式与越剧等戏剧相似,只是唱腔不同。它以“一花一旦”的“对子戏”为主演唱,剧目以反映农村生活及爱情题材为多。滩簧无严格规定的唱词,表演者在了解了自己所饰演角色的生平事迹、家庭背景等情况后,根据一定的“赋文”自编唱词,如行路赋、梳妆赋、烧香赋等,一般七字为一句,表演者根据角色选择所需的韵角,如开来韵、根清韵、叽气韵、铜钟韵等,两种韵角需根据剧情、男女角色等相互连接。演唱语言为长兴方言,通俗淳朴。角色行当及扮相造型极为简略。行当分“旦堂”“花脸”两色。“旦堂”,艺人称为“马四”,仅有简略的包头及红、绿小衣小裤,扮演市井妇女。初时,“旦堂”均由男性扮演,以假嗓唱说。稍后,亦有女性扮演。“花脸”,艺人称为“车盘”,大都头戴秋帽,身穿长衫,鼻涂粉块,扮演穷儒、秀才,若扮演村夫市贩,即将长衫下摆塞起,以代短装。长兴滩簧还有文、武戏之分,其中武戏需有一定的武术技巧。伴奏乐器有二胡、鼓板、小锣(三角架放置)等。
浙江省“优秀民间文艺人才”、长兴滩簧的代表性传承人强翠娥便是小沉渎村人。她12岁就登台演出,1959年12月加入长洪文工团,跟着文工团到全县各地以及湖州地区演出。后来,她跟老伴钦学俊组成“夫妻档”,演出的《庵堂相会》等传统戏和《改革开放有成效》等宣传戏都备受欢迎。


钦家,是世居小沉渎的望族世家,钦姓至今仍是小沉渎的主要姓氏,共有钦氏聚居点6处,钦姓村民800余人。

小沉渎钦氏始祖钦德载像
宋徽宗时期,西南夷人宜也吉都仰慕宋朝文化,率领族属300余人远道进贡。但路途艰难,遭遇歹人,族众悉殁。到汴京时,只剩下宜也吉都一人。徽宗见其身材魁伟、武艺超群,虬髯铁面,笠帽金杯,异其才,且感动于其事迹,赐钦姓,易名高一,封为侍从官,赐居河南。“靖康之变”后,钦氏子孙随宋室南渡,散居吴越间。八世孙钦德载,举理宗朝进士,为湖州都督计议官。宋亡不愿仕元,隐居碧岩山,自号寿岩老人。去世后,著名诗人杨维桢作诗吊之。钦德载子钦氷如始迁小沉渎,他的三个儿子杏村、梅轩、素庵分居于宅里、竹园、田畈三个自然村,此后小沉渎三支钦氏更是分徙长兴县城、泗安、湖州、安吉,甚至江苏宜兴。
小沉渎钦氏近800年的繁衍发展,兴盛不衰,历代都有名人涌现,如明初湖北云萝县知县钦禹传,明代性至孝、有义行的钦镗,明代会修《神宗实录》的钦王命,清代神童钦棐、钦公范,清代光禄寺署正钦昇华,清代进士钦陛璠,现代著名报人钦本立……其中尤以钦琏的事迹最为人津津乐道,数百年之下,盛传不已。

钦琏塑像
钦琏(1685-1745),一名涟,字宝光,号幼畹。清雍正元年(1723)进士。雍正四年(1726),任南汇首任知县,9个月后被调任,雍正十一年(1733)再任南汇知县。后调高淳、江浦、江宁等县,所至皆有政声。钦琏任南汇知县期间,主要有三大功绩:一是兴建南汇学宫芸香书院;二是组织南汇名士顾成天、叶承编纂南汇第一部县志《分建南汇县志》;三是亲率民众修筑海塘。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全长一万五千三百余丈的海塘工程得以如期完成,人们为资纪念,称之为“钦公塘”。因为钦琏造福一方百姓的功绩,南汇一带广建钦琏生祠,有南汇书生祝悦霖竹枝词为证:“压住蛟龙气不骄,危塘坚筑势岧。村中多少闲香火,只合钦公庙里烧。”
北墙门钦宅门楼
小沉渎村北墙门钦宅见证了钦氏的瓜瓞绵绵,这是一座晚清时代建筑,迄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青砖黛瓦,木质梁柱,原是五开间前后四进,占地约750平方米。历经百年沧桑,到2019年时,尚存有一进五间房屋及部分走廊,约100多平方米面积。2021年开始,按照当年样式对钦宅进行了复古修缮,保存了钦宅砖雕门楼。门楼坐北朝南,总高4米、面宽3米、深约2.6米、石库门框净高2.5米、净宽1.4米,门楼内外呈八字形,原有双扇木质门,两侧留有门闩孔。门楼内外由青砖贴面,门楼顶由青黛筒瓦筑砌盖面,门楼上方有精美雕花砖镶嵌,其中阳面砖雕“燕鹊徵祥”四字,阳刻、行书,整体古朴、大方,阴面砖雕行书“笃实辉光”四字,寓示着主人对后代的无限期许。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雅士被小沉渎的风雅人文倾倒,流连忘返,写下诗文佳句,留与后人吟咏。清代著名诗人、长兴县令鲍轸有《雨趋小沉渎》一首:鸡鸣放船去,溪上雨潺潺。梦落菰蒲里,涼生枕蓆间。连林太湖港,到抵大雷山。咫尺流云气,苍茫一解颜。

往期推荐

上下滑动

湖州味道①|湖州味道②|湖州味道③

湖州味道④|湖州味道⑤|湖州味道⑥

湖州味道⑦|湖州味道⑧|湖州味道⑨

湖州味道|湖州味道⑪|湖州味道⑫

湖州味道⑬|湖州味道⑭|湖州味道⑮

湖州味道⑯|湖州味道⑰|湖州味道⑱

湖州味道⑲|湖州味‍道⑳|湖州味道㉑

湖州味道㉒|湖州味道㉓|湖州味道㉔

湖州味道㉕|湖州味道|湖州味道㉗

湖州味道㉘|湖州味道㉙|湖州味道㉚

湖州味道㉛|湖州味道㉜|湖州味道㉝

湖州味道㉞|湖州味道㉟|湖州味道㊱

湖州味道㊲|湖州味道㊳|湖州味道㊴

湖州味道㊵|湖州味道㊶|湖州味道㊷

湖州味道㊸|湖州味道㊹|湖州味道㊺

湖州味道㊻|湖州味道㊼|湖州味道㊽

湖州味道㊾|湖州味道㊿|湖州味道51

湖州味道52|湖州味道53|湖州味道54

湖州味道55|湖州味道56|湖州味道57

湖州味道58|湖州味道59|湖州味道60

湖州味道61|湖州味道62|湖州味道63

湖州味道64|湖州味道65|湖州味道66

湖州味道67|湖州味道68|湖州味道69

湖州味道70|湖州味道71|湖州味道72



来源:湖州发布制图:戴若瑜、李黄祺编辑:张加凡

防控提示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