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卌年丨陈益民:等待命运判决的日子,真是一种煎熬

2018-03-09 陈益民 新三届

    老编的话:2018年是新三届大学生中的77、78级走进校园40周年。他们有怎样的高考故事?他们的校园生活如何度过?本号延续“卌年”“校园”“同窗”等专题,征集新三届学子记录高考历程和大学生涯的文图稿件,共同分享新三届人永志不忘的那一段如歌岁月。 



作者简介


陈益民,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78级,曾任天津人民出版社总编辑。


原题

此生最快乐的时刻


 

        人生总有几个让自己刻骨铭心的日子。1978年9月23日,就是让我没齿难忘的一天。我的命运,正是从那天起,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如今谁家孩子考上大学,那是毫不稀罕的事。可是在1978年,那时哪家孩子考上大学,可真是光宗耀祖的大事。而我家那一年竟同时有两人考上大学,这在我们那小县城里可能是绝无仅有,因而多少年来一直沉默寡言、很少能在他人面前昂首高声说话的父母,真是扬眉吐气,很风光了一阵。


        在得到不少赞誉的同时,不少人向父母讨教“教子之方”。我父亲初中肄业,母亲小学毕业。父亲用复写纸准备了一大叠政治形势方面的复习资料,在我的政治分数中有他付出的巨大贡献。至于其他几科,就非他所长了;母亲在高考前则完全是照顾一家人的生活,学业辅导确实无能为力。而父亲单位一位同事认定,父母对孩子高考起关键作用,居然买回一大摞那时刚刚重印的中学数理化课本,说是自己也要狠狠钻研一下,以“辅导”其刚上初一的孩子。


        乡下老家的人则更上一层楼,把我们考上大学归功于我爷爷的墓地风水好,纷纷劝那些想要考大学的乡下后生上那墓地去祭奠一番,据说是可以沾上一些考上大学的灵气的。


        我家很多年没有全家合影。而考上大学的那年全家又去照相馆郑重其事地合了影,并在照片上写下了“欢送梅生、益民兄弟俩上大学”字样。


        这都是中榜以后的事情。而之前,却曾多么紧张多么忧虑!


        我下乡时去的农科所,那儿从不搞什么科研,与普通生产队一样,整天只是忙一般农活:耕田、插秧、挑粪、收割、打禾、挑谷、碾米、锄地种菜、熬夜做米粉、进山砍毛竹……日未出而出工,日入收工,非常辛苦。只有晚上有时间复习苦读。


        考大学前两个多月,我想向所里的负责人老张请假,要求回家复习。老张很不愿意,因为那时不仅仅我,还有好几位小青年都跃跃欲试,想参加高考,大家都请假的话,那不耽误了农活吗?


        我父亲单位的周科长曾是老张的上司,父亲便请周科长亲赴乡下找他说情;同时在生产资料公司工作的哥哥借自己为公司调运化肥的机会,不知是通过正当还是不正当手段,先后两次为我那农科所搞来了紧俏物资———660公斤化肥。这样,老张便网开一面,同意我在考前两个多月回了家。


        尽管如此,在农活最忙的“双抢”(即一边收割稻子,一边抢种二季稻的秧苗)的日子里,老张还是命我回所里跟大伙儿一样去干一两天。那时距高考仅剩5天!不得已,我哥哥与妹妹陪我一起,去所里为完成我的任务而干活。毕竟都不是干农活的料,三人顶着烈日干了一整天,累得贼死,也不过收割了七分地的稻谷。


        老张看我们意思到了,也就没再强求我继续干下去,同意放我回家。我们赶紧去马路边等待回城的班车。而班车来了,车上满员,车未停便呼啸而过。这让我们着急不已。


        恰好有一辆路过的手扶拖拉机,经请求,我们得以搭上这顺路车。谁知拖拉机“咚咚咚”走了一程,也就十几里路,不走了。我们只好下来,拖着疲惫不堪的脚步,又步行近二十里路回家。


        记得那年是7月20日开考的。因为天热,考卷均被印成上下联贯的长条形,这样很好,可以避免被胳膊汗湿。但我没将卷子叠起来,做完的部分便顺着桌子垂到桌子前面去了,而前面一位不认识的女生不时地斜低着头朝后偷看我做完的卷子。


        那时好多考生基础很差,几乎可以说属于陪考者,因为好多考题不会做,便在考试当中“闲”得很,暗暗在座位上左顾右盼,不像我这类笔下如飞、忙得不亦乐乎的人。当然,让她偷看了一门,其他科再考时,我便将长试卷叠起来答题了。考试作弊,不合适啊,我想。


        考完后,自我感觉还是信心满满的,便轻松地奔回农科所,重新开始劳动的日子。考后头一个月没有一点儿心理负担。天天与大伙儿一起白天干地里的农活,夜晚轮班制作米粉,有时夜半饿了想吃夜宵,便偷偷摸摸去农民老表的菜园子里偷人家的菜。让我感到后怕的是,那时如果在地里踩着一条毒蛇,那不完蛋了?在乡村的草丛里,金环蛇、银环蛇、眼镜蛇是时常出没的。


        进入9月以后,我开始心神不安了。那年江西省填报志愿是在得知分数之前进行的。待我知道自己的考分、并从报上看到江西的重点大学分数线初定在380分,而自己考分差了两分时,不免有几分遗憾。只能期待一般大学了。可是这一般大学,最终能上哪一所,却是令我着急不已。


        先前报志愿时,由于父亲对我能否考上信心不足,便在“一般大学志愿”的填报时,愣主张把当地一所师专填成第一志愿!等看到自己的考分,知道即使不能上重点大学,那也应该上一般大学里较好的学校吧,可是如果最后按第一志愿将我录取到那所本地师专去了,倒霉不倒霉呵!


        我哥哥比我早知道考分,并且也更早地接到录取通知书。父亲见状,直怪我笨,在家一再叹气,说:“这个魔气,说不定考不上了。”“魔气”在当地方言中就是傻瓜的意思。他后悔当初还不如让我留城,叫我哥哥下乡,这样,我考上考不上也无所谓了。


        等待命运判决的日子,真是一种煎熬。我平生第一次失眠。每天犹如热锅上的蚂蚁。那年的9月17日是中秋节,人家都回家团圆去了,我却独自留在农科所里没有回家,继续等待着那将要到来的不知是怎样结果的录取通知书。明月当空,周遭寂静,我无比落寞,无比孤独,仰看夜空,长叹人生一步走错,会带来多么糟糕的后果!


        也许自我感觉等待的时间太漫长了吧,自己竟然渐渐有点儿麻木了,以致到9月23日那天,我们所里一位姓郭的女士从外面回来,告诉我说公社邮电所有我一封挂号信,我都不相信。


        等我真的到了那儿,从邮电所带着惊喜表情的女营业员手中接过挂号信,第一眼看见信封右下角赫然印着“南京大学”字样,我的心几乎怦怦要跳出来了。我本来根本没指望被重点大学录取,只是一直祈祷别让当地的师专把我录取了去。这可真是大喜过望!虽然打开信封,看到录取通知书上还写明是“考古专业”,我脑子里一闪,依稀觉得这个专业是不是像地质队一样老得在山野里奔波吧?但这个念头一闪就过去了,丝毫未影响我被重点大学录取所带来的激动。


        那天,天空下着一点儿毛毛雨,我也不知自己是怎样忘情地跑回农科所的。后来据所里看见我跑回的人说,我是一手摇晃着挂号信,一蹦一蹦地在田埂上跳着回来的,嘴里还哼着不知道叫什么名字的曲子。


        我的命运,也就从那时那刻起彻底改变了。九月,曾蕴涵着我的忧虑,也带给了我最大的快乐。至今要问我此生中最快乐的时刻是什么时候,我会说,就是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


原载《南方都市报》2017年08月24日

版权事务请与编辑联络



卌年:恢复高考记忆

他们的大学故事,也是77级的青春记忆

何山:上课不记笔记,考试只得个"良"

陶海粟:邓力群之子邓英淘的学术人生

谢思敏:我就是睡在李克强上铺的兄弟

唐师曾:我在北大的阳光里

高玉民:我们宿舍楼成了电视装配"车间"

张小雪:小学毕业考入大学的天方夜谭

刘大椿:一张老照片带出的珍贵记忆

陶景洲:我的同学李克强

陶海粟:挑战权威的初生牛犊

陶海粟:“屠夫状元” 任保山

李辉:母校复旦,常在心中

周慕冰:我们是知识改变命运的典型

马艺华:睡在我下铺的老兄

马艺华:我在大学收获了人生最完美的礼物

刘海峰:两次高考改变我的命运

高考从单一制走向多元化

徐小平:把人生经历设计成人生财富

王维佳:我被录取到没有填报的政治理论专业

陈兴良:我所认识的邱兴隆:其人、其事与其书

刘晓阳:阿阮的被褥床单是全宿舍最整洁的

乔凯华:我们给邓小平写信要求“专升本”

夏春秋:蓦然回首往事并非如烟

杜欣欣:我差点失去信心中途弃考

林侃:求学之路跌宕起伏梦碎梦圆

张建田:团里准备放弃的名额被我争取了

高宽众:我考上了政法界“黄埔一期”

侯建刚: 歌乐山下的"西政78级神话"

周大伟:高考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周大伟:同桌的你,你在天堂还好吗?

雷飞志:猪肉、香烟及那年高考

马申,他多要一张试卷把答案誊抄一遍

刘亚谏:录取通知书错了两字投了三条村

夏玉和:走进心目中的大学我跋涉了八年

赵晓明:我家世世代代没有一个识字的人

张晓岚:那一年我差点没有通过政审关

徐瑞清:蜜月里,新娘送我上大学

孟国治:高考那年,从打入另册到跃过龙门

郑忆石:我看到考场赶出去一个作弊者

詹国枢:高考改变了我们全家的命运

翁大毛:难忘我的高考岁月

复旦数学系77级:在新世界门前

李辉:晒晒我的1977年高考试卷

复旦78级同学黄山巧遇邓小平

舒修:追忆复旦新闻系墙报“前哨”

冯印谱:一个黑五类子女的大学梦

魏达志:艰辛的求学之路

魏景东:一张准考证带来的回忆

袁晞:1978年那个炎热的夏日

明瑞玮: 我被高考撞了一下腰

邓天雄:我的高考一波三折

汪瀰的故事:坎坷求学路

蒋蓉:啼笑皆俱的高考往事

梁志全:那次火车旅行让我茅塞顿开

吴畏:我的高考,1978

王治平:我的大学时代

吴工圣:我和我们宿舍的七条汉子

吴工圣:一路走来  知恩感恩

陈锡文:人民大学78级报到第一人

管士光:回望来时路

李秋零:机会来了就要抓住

北大教授牛军口述当年高考经历

骆小元追忆上大学:生命复苏,心灵飞扬

张河:我的“自助式”高考复习

庞松:我们共同经历的年代

何平:毕业时黄达老师给我题词

追忆逝水年华:

北大经济系77级点滴回忆

北大中文系77级:

数风流人物,还看当年

海闻:从北大荒到北大到北加州

珊伊:我在北大留学生楼的文化冲击

一张北大旧照片,牵出40年前高考记忆

北大1981:一个口号激励一代人

宋家宏:高考,让我此生与书为伴

小学毕业的四哥,

连续三年高考成绩过了重点线

徐小平:生命中那盏明灯

周振华:拼搏三年走进心中圣殿

小学毕业的四哥,

连续三年高考成绩过了重点线

谢迪辉: 其实我们学的都是“屠龙术”

曹放:感恩时代的幸运

于泽俊:我的一个同学被父母逼迫退学了

陈中惠:我推迟半年拿到报到通知书

李杜:一张小饭桌送走四个大学生

陈海林:拿到录取通知书前一天,

我在杜甫草堂见到邓小平

段英贤:保存40年的一张准考证

杨鹏程:跨越13年,我参加过两次高考

周林林:老师押中了那年的高考作文题

赵凡:那年16岁,我跳级参加高考

陈平原:再也写不出比“高考作文”

更有影响的文章了

陈海贤:17岁那个炎热的夏天

张效雄:1977年兄妹三人同赴考场

盖生:1978:入学记忆回放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永远的新三届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

征 稿


新三届公号向新三届朋友征集稿件

主题一:新三届人的高考之路

主题二:新三届人的大学时光

主题三:新三届人的文革经历

主题四:新三届人的上山下乡

主题五:新三届人的当兵岁月

主题六:新三届人的爱情故事

主题七:新三届中的菁英人物

主题八 新三届人的职业生涯

主题九:新三届人关注的话题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
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