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真相,名色法构成——《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点击查看 : ★ 专 栏 文 集 推 荐 ★ | |
《恭迎十方佛菩萨诞》 |
编者按:《印度佛教思想史》是2017年12月河南佛教学院首届研修班课程之一,随顺河南佛教学院因缘,2018年-2019年3月继续开课。为方便学生学习,把部分资料发布到平台上。愿有缘阅读到文章者,珍惜学习佛法的因缘,在菩提路上亲近善知识,趋向解脱,离苦得乐! 行愿 合十 2019.3.3 |
《印 度 佛 教 思 想 史》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五世纪的古印度,在佛教诞生前,印度宗教文明是怎样的?《印度佛教思想史》课程,我们已学习以下内容,请点击阅读:《印度佛教思想史》专辑1 第一章 印度的宗教文明 【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概说与大乘佛教的真价值 第一课3 【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佛教起源的史学背景——古印度的宗教文明 第二课1 【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佛教起源的史学背景——古印度婆罗门教的思想 第二课2 【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婆罗门教的“业感轮回说”第二课3 第二章 人间佛陀的一生 【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人间佛陀一生的启示—“无意义的苦行,当远离” 第三课2 【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人间佛陀在菩提树下证悟与十二因缘顺逆观 第三课3 【恭迎本师释迦牟尼佛出家日】——人间佛陀大慈悲,出家入世度众生 【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人间佛陀的足迹—古仙人道 第四课1 第三章 早期佛教 【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佛教世间正见与出世间正见 第四课2 【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佛陀的中道正法,人间佛教之特色 第四课3 【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佛经的结集·小乘与南传上座部佛教之区别 第五·2 第四章 佛教僧团的分化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僧团分化的原因 一、提婆达多破僧和合 二、第一次结集与佛陀遗命“小小戒可舍”问题 三 、阿育王与佛教国际化的弘扬传播 第三节 部派佛教思想大义 一、佛陀观 二、舍利与舍利塔 三、释尊法身 四、生死与轮回 五、一念见谛与次第见谛 一、一念见谛与次第见谛 1、一念见谛的顿悟派 2、次第见谛的渐修派 二、见灭得道与见苦得道 三、慧解脱阿罗汉与俱解脱阿罗汉
第五章 大众部与有部的教义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大众部与有部的特质 第三节 南传佛教论藏《阿毗达摩》 1、南传阿毗达摩 点击链接:南传佛教论藏《阿毗達摩》 2、《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简介 编者按:本文根据菩提比丘著作《阿毗达摩概要精解》进行整理编辑。请读者注意,本文所说的“阿毗达摩”属于南传斯里兰卡(锡兰)的铜鍱部论书,后由论师们编写完成。 一、《阿毗达摩概要精解》作者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英文直译原名是《周全的阿毗达摩概要》。本书英编者为菩提比丘Bhikkhu Bodhi,一九九二年八月编译;中译者为寻法比丘BhikkhuDhammagavesaka,一九九九年三月译为中文。下面参考《阿毗达摩精解》及其它相关资料,简介如下: 1、菩提比丘简介 菩提比丘(BhikkhuBodhi)是一位美国出家僧人,为当代南传巴利三藏的英译专。1944年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1966年获得布鲁克林大学哲学学士学位,1972年获得克莱蒙特研究生院哲学博士学位。二十多岁时,他即被佛教吸引,完成学业后前往斯里兰卡,1972年于斯里兰卡近代顶尖学者阿难陀•慈氏长老尊前得受沙弥戒,次年得受比丘戒。1984年,菩提比丘受命成为斯里兰卡佛教出版协会编辑,1988年升为会长。他兼作者、译者,编辑于一身,完成了如《巴利经藏•中部》(1995,与髻智比丘合译)、《巴利经藏新译•相应部》(2000)、《佛陀之言:巴利经文汇编》(2005)等很多重要出版物。2000年5月,菩提比丘在联合国官方首次庆祝卫塞节(纪念佛陀诞生、证悟和涅槃的节日)的活动上做了主题演讲。他2002年回到美国,现居庄严寺,并于该寺和菩提寺传法,目前为美国印顺导师基金会主席,由于菩提比丘在翻译佛教经典(将巴利文译成英文)著作上的成就,被佛教信徒尊称为“西方的玄奘法师”。 2、庄严寺简介 北美最大的佛教寺院庄严寺,坐落在纽约上州。由美国著名华裔企业家沈家桢居士于1975年投资捐建,分别由大佛殿、观音殿、斋堂、印光楼、千莲台、太虚斋、七宝池及和如图书馆组成。1975年,沈家桢向美国佛教会捐赠价值1000多万美元的225英亩土地,用以建造庄严寺。1980年,沈居士从航海业退休后,专心指导修建庄严寺。经过无数能工巧匠在荒山野岭17年的奋力奔波,1997年,庄严寺终于竣工了。庄严寺的创办人沈家桢居士于2007年往生去世,但他“积金积玉不如积书教子,宽田宽地不如宽厚待人”的座右铭,却留在世人心中。 二、《阿毗达摩概要》作者 1、九部《阿毗达摩》手册 南传上座部的“阿毗达摩论藏”非常庞大,加上注疏与疏钞,复杂到令人难以学习与理解。有人感到有必要编一部能反映整部“阿毗达摩论藏”的精确概要,以方便研读“论藏”的人们,能够正确与透彻地掌握其基本要义。为补足这一需要,大约在五世纪至十二世纪期间,陆续出现九部阿毗达摩概要手册: (1)《阿毗达摩概要》(Abhidhammatthasangaha),作者是阿耨楼陀尊者。 (7)《断痴论》(Moha-vicchedani),作者是迦叶波尊者(Bhadanta Kassapa,南印度人或锡兰人)。 这九部手册中,从大约十二世纪至今,最广为人研读学习的是阿耨楼陀尊者所著的《阿毗达摩概要》。因它精简与周全,阿毗达摩的一切要义都被细心与精简地编入极短的篇幅里而深受读者欢迎。由此原因,《阿毗达摩概要》在上座部佛教国家常被采用为学习阿毗达摩的第一本课本。南传佛教国家的佛寺,十分重视学阿毗达摩。例如:缅甸佛寺的沙马内拉(沙弥)与新学比库必须把巴利版的《阿毗达摩概要》背得滚瓜烂熟之后,才获得准许研读《阿毗达摩论》及其注疏。 2、《阿毗达摩概要》作者 《阿毗达摩概要》的作者是阿耨楼陀尊者,写于母拉苏玛寺(Mulasoma Vihara)。尊者生平未被详细记录。据说其著作共有九部,只有三部得以流传至今。《究竟抉择论》以极优雅的巴利文著成,是一部极高水平的文学作品。根据书中后话,作者生于南印度甘吉布拉州(Kabcipura或Conjeevaram)的卡威里(Kaveri)。据说佛授尊者与觉音尊者也住在同一个地区,疏钞论师护法尊者也很可能是出生在那一带。有证据显示甘吉布拉州有好几世纪都是一个重要的上座部佛教中心,而且有许多出自此处的博学比库前往锡兰深造。 另一个古老传承认为,他是佛授尊者的师兄弟。若是如此,他则是第五世纪的人。根据这一传承的说法,那两位长老各自写了《阿毗达摩概要》与《入阿毗达摩论》,把它们献给他们的师父作为谢礼,而他们的师父说:“佛授以珍宝装满了一间房间,然后,再把门锁上;阿耨楼陀也同样地以珍宝装满了一间房间,但保持房门开着。 三、《阿毗达摩概要》疏钞 《阿毗达摩概要》极其精简,若无解释难以明白。为阐明这部概要而延生了许多疏钞。事实上,它比其它巴利圣典拥有更多部的注释,不单有巴利文著作的注释,也有缅甸文、锡兰文、泰文等的注释。自十五世纪以来,缅甸研修阿毗达摩的国际性中心,对概要注释多由缅甸学者以巴利文或缅文书写,仅以巴利文著作的疏钞已有十九部,以下是其中较为重要的六部: 1、《阿毗达摩概要疏钞》(Abhidhammatthasangaha-Tika),也名为《古注》(Poranatika)。这是一部很小的疏钞,由十二世纪锡兰的新离垢觉尊者(Acariya Navavimalabuddhi)所著。 2、《阿毗达摩义广释》(Abhidhammattha-Vibhavinitika),由善吉祥智者尊者(Acariya Sumangalasami)所著。他是十二世纪锡兰著名的长老舍利子大智者(Sariputta Mahasami)的弟子。这部疏钞很快超越了《古注》而成为《阿毗达摩概要》最深奥与可靠的注释作品。其作者对阿毗达摩的博学极为受人敬佩。写这部疏钞时,他以更古老的《随疏钞》、《清净道论大疏钞》(Visuddhimagga-Mahatika,也称为《胜义灯注》Paramatthamabjusa)等疏钞作为主要根据。虽然,列迪长老在他对《阿毗达摩概要》的注释里极激烈地批评《阿毗达摩义广释》,但其声望非但没有受到损减,反而比以前更高。而且有许多的缅甸学者为它辩护,反驳列迪长老对它的批评。 3、《略疏》(Sankhepa-vannana),由十六世纪缅甸比库萨达摩乔帝波罗尊者(Bhadanta Saddhamma Jotipala)所著,他的另一个名称是却巴达大长老(Chapada Mahathera)。 4、《究竟灯注》(Paramatthadipanitika),由近代缅甸的著名学者列迪长老(Ledi Sayadaw-1846-1923)所著。其疏钞在研修阿毗达摩的圈子里激起了很大的回响,因为他指出《阿毗达摩义广释》里有三百二十五项他认为是错误的。但他的批评也激起了维护《阿毗达摩义广释》的反应。 5、《安古拉疏》(Ankuratika),由无垢长老(Vimala Sayadaw)所著。这部疏钞是在《究竟灯注》出版十五年后写成,支持广为人们接受的《阿毗达摩义广释》的观点,以及反驳列迪长老的批评。 6、《新醍醐疏》(Navanitatika),由近代印度学者法悦谷生毗(Dhammananada Kosambi)用天城字母(devanagari)写成,于一九三三年出版。 四、《阿毗达摩概要》大纲 《阿毗达摩概要》有九章,它以列举心、心所、色与涅槃四种究竟法为始。前六章涵盖了对这四种究竟法的详细解释: 第一章“心之概要”,诠释与分别了八十九或一百二十一种心。这一章涵盖的范围与《法聚论》的“心之生起”相同,只是方式不同而已。《法聚论》以分析论母的第一组三法为始,所以先依善、不善与无记分析诸心,再于这些分类里依欲界、色界、无色界及出世间分析诸心。反之,《阿毗达摩概要》则先依界分析诸心,然后再依品德的素质作第二层的分析。 第二章“心所之概要”,依遍一切心、杂、不善与美列举了所有的五十二心所。然后再以两种方法分析诸心所:一、相应理(sampayoganaya),以心所作为分析的重点,探讨每一个心所能与什么心相应;二、摄理(sangahanaya),以心作为分析的重点,探讨有那一些心所能与每一心组成一体。这一章也是以《法聚论》的第一章的分析法为根据。 第三章“杂项之概要”,依因(hetu)、受(vedana)、作用(kicca)、门(dvara)、所缘(arammana)与依处(vatthu)把诸心与心所分门别类。首三章主要是在分析诸心的结构。相反地,随后的两章是分析诸心活动的一面,即它们发生的方式。根据阿毗达摩,心有两种明显不同的呈现方式──活跃的过程与被动的心流。 第四章是“分析心路过程的性质”。 第五章“分析离心路过程的心流”。此二章大部份是以诸阿毗达摩注疏为依据。 第六章“色之概要”,主要是以《法聚论》的第二章为根据,列举诸色法,以种种方式把它们分类及解释它们生起之源。同时,也详细地解释注疏里所说的种种色聚,也形容在不同生存里发生的色聚。这一章以简要地解释第四种究竟法为结尾,即唯一的无为界──涅槃。在第六章里阿耨楼陀尊者已完整地分析了四种究竟法,但还有一些重要的方面必须解释,以便能够全面地认识阿毗达摩,这即说是最后——第七、第八、第九三章的作用。 第七章“类别之概要”,依不善之概要、混合类别之概要、菩提分之概要及一切之概要四个条目,以种种方式把相关的究竟法分门别类。这一章以《分别论》作为主要的根据,而在某个程度上也以《法聚论》为据。 第八章“缘之概要”,分析诸名法与色法之间互相牵连的关系,是与分析究竟法互相配合的“组织法”。这一章简要地解释在巴利圣典所记载的两种因缘法。其中之一是在诸经较显著的缘起法;它是从《分别论》的经分别与论分别两个角度分析缘起,此法探讨导致不断生死轮回的诸因与果。另一个方法是有关二十四缘的发趣法,这一章以简要地解释概念作为结尾。 第九章“业处之概要”,作为《清净道论》的概要,它精简地探讨后者详细解释的一切业处,也简要地述及修习止观两种禅法的进展层次。它以解释“四双八辈”圣者、果定与灭尽定为结尾。 《阿毗达摩概要》九章的编排方式,暗示着学习阿毗达摩的最终目的:一切分析名色法的知识融入于禅修实践,而禅修的顶点是通过不再执着,达到佛教的最终目标──“解脱”。 说明:1992年阅读《清净道论》,接触到南传上座部禅法,2000年进入禅修中心修习。因禅修缘故,学习南传佛教《阿毗达摩》论书与注疏,心中法喜充满。今日《印度佛教思想史》课程,特别摘录整理旧文,供养佛菩萨,供养禅修老师,供养诸师友以及有缘学习者。愿以此功德,导向诸漏尽,脱离轮回苦,达证涅槃道。释行愿 2019.3 回 向 偈 愿以此功德,导向诸漏尽。 愿以此功德,为证涅槃缘。 愿以此功德,回向诸有情。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安乐国。 参考资料 1、《汉译南传大藏经》元亨寺汉译南传大藏经编译委员会[编],高雄:元亨寺妙林出版社,民国79[1990] http://www.neixue.org/tools/zanging/20081209/320.htm/ http:/ishare.iasksina.com.cn//4645001html?from=Isnot 2、中文电子大藏经 htp://ccbsntu.edu.tw/BDLM/en/home.jsp?language=enCBETA(ChineseBuddhistTextAssociation),CBETA ChineseElectronicTripitaka, 2009, Taipei 3、罗喉罗·化普乐著,顾法严译《佛陀的启示》慧炬出版社,台北,1979 4、印顺法师《印度佛教思想史》,正闻出版社,台北,1988 5、圣严法师《印度佛教史》法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台北,1997 6、吕澂著《印度佛学源流略讲》 7、平川彰著《印度佛教史》 8、庄春江著《印度佛教思想史要略》 9、印顺法师《印度之佛教》正闻出版社,台北,1988 10、渥德尔著《印度佛教史》 11、那烂陀长老著(Naradamahathera),学愚法师译《觉悟之路TheBuddha and HisTeaching》斯里兰卡(SriLanka) http:/dhamma. neibucon/index-0htm 12、霍韬晦著《佛教哲学》,法住出版社,香港,1999 13、觉音造,叶均译《清净道论》,中国佛教文化硏究所,北京,1991 14、杨惠南著《佛教思想发展史论》,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台北,1993 15、木村泰贤著,欧阳瀚存译,《原始佛教思想论》 htp/s200251net/books/sfi/sfsx00lhtm 16、水野弘元著,释惠敏译《佛教教理研宪》中华佛教研宄所论丛(23),法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台北,2000 17、水野弘元著,如实译《原始佛教的特质》htp/s005t/books/ysfilysfjd0OI. htm 18、水野弘元著,如实译《原始佛教》,普门文库,台北,1984 19、净海法师著《南传佛教史》,慧日讲堂,台北 20、杨郁文著《阿含要略》 wwwiced.org,http:/s92002.5lnet/index7htm 21、任继愈《中国佛教史》。 22、菩提比丘《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网络资料。 |
———————————
版权所有,请尊重知识产权。欢迎转载,未经作者同意,不得更改,违者必究!
点击阅读:
【走进佛史,亲近佛陀,离相似法,除外道见】:《印度佛教思想史》专辑1
《沙门果经》导读:出家修行截断生死轮回,入于圣流直证沙门道果
【走进佛史,亲近佛陀,离相似法,除外道见】:《印度佛教思想史》专辑1
【被虏僧说法,令饿马垂泪】:马鸣菩萨与《佛所行赞》——《佛教梵呗源流追寻》二
【慎重申明】别辜负妈妈的爱!——见妈妈爱我,没妈的恶意恶毒者“嫉妒恨”投诉原创,实可哀悯!
【恭迎本师释迦牟尼佛出家日】——人间佛陀大慈悲,出家入世度众生
师友们,一起托钵去——朝礼澳洲南传 Bodhinyana Forest Monastery 觉智寺
【致最爱的人】轮回里,谁是你的情人?——多珍重,别再轮回了!
忆佛念佛:
清净声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