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ADC竞争格局

Armstrong 医药笔记 2022-04-06

▎Armstrong

2021年6月9日,荣昌生物HER2 ADC维迪西妥单抗获批,标志着首个国产ADC药物的上市。近年来,国内ADC领域快速发展,申报临床的ADC新药已达36款。

2018年节点:由冷转热,靶点迁移
从发展过程来看,2018年之前以HER2为绝对主流,同质化过度竞争之后整个领域趋冷。随着DS-8201、Trodelvy等的陆续成功,ADC掀起新一轮热潮,并传导到国内。具体的反应是,靶点快速转到Trop2等新靶点,自研和引进布局都呈现快速增加趋势。

从企业来看,乐普生物申报数量为5款,远超其他药企,多禧生物、荣昌生物、恒瑞医药等紧随其后。齐鲁制药的EpCAM免疫毒素(授权自Sesen Bio)、新码生物的ARX788(授权自Ambrx)、云顶新耀的Trodlevy(授权自Immunomedics)、瓴路药业的Lonca(授权自ADC Therapeutics)和华东医药的FRα ADC(授权自Immunogen)为引进产品。百奥泰2款ADC已经终止研发,石药集团Claudin 18.2 ADC在美国获批临床,国内尚未申报,康诺亚CMG901与乐普生物共同开发。

HER2作为成熟靶点,一些国产HER2 ADC已经取得后期或者早期临床数据。荣昌生物维迪西妥单抗已经获批上市,疗效数据与T-DM1相当。新码生物ARX788疗效数据媲美DS-8201,安全性则有显著优势,尤其是没有严重系统毒性。科伦药业A166初步数据也表现出一定潜力。

从技术角度看,国内ADC以组合技术为主,原创技术较少。这也符合国内整体的研发环境,重点是一方面技术差异化以规避专利,另一方面是差异化以获得更优设计和临床疗效。

ADC的突破吸引了跨国药企纷纷入局,阿斯利康、吉利德、默沙东、勃林格殷格翰等密集完成ADC重磅交易。国内方面,头部企业也在加速ADC布局,海外ADC标的则成为资本孵化公司的引进对象,如云顶新耀、瓴路药业等。

总结
国内ADC新药研发早期多以HER2靶点为主,技术上以规避专利为主,效果上则对标T-DM1。DS-8201等打开了ADC的想象空间,国内ADC公司也在技术组合之上进行差异化设计,寻求更优疗效以在激烈竞争中建立未来市场地位。PD-1等联合治疗也是一些企业重建临床优势的重要途径。

Armstrong技术全梳理系列

Armstrong我们已经建立读者实名讨论微信群,可以添加小编微信(wuwenjun7237)后进群,添加时请主动注明姓名、企业、职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