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诺奖得主古尔纳:多元文化视野中的他者叙事

姜斯佳 现代快报读品周刊 2022-12-25

10月7日,瑞典文学院宣布将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

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

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2021年10月7日13点,瑞典学院将2021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Abdulrazak Gurnah)。


这位作家对中国读者乃至世界读者来说都算是“冷门”。2014年译林出版社出版的《非洲短篇小说选集》中,曾收录古尔纳1987年出版的短篇小说《博西》《囚笼》,他还有一篇《我母亲在非洲住过农场》,刊登于武汉大学出版社《中国英语教师教育研究》一书,目前中国引入古尔纳的作品仅此3篇。作为客居英伦的移民作家,古尔纳在英国虽然小有名气,但也远远不及“移民三杰”石黑一雄、奈保尔和拉什迪。


因为缺乏了解,媒体和大众围绕古尔纳展开的讨论也是众说纷纭、争议不断,连最基本的授奖词都有无数翻译版本。南京大学外语部副教授赵庆庆认为,比较信达雅的译法应该是:“他深刻剖析了殖民主义的影响,剖析了陷于文化鸿沟和洲际鸿沟之间难民的命运,毫不妥协,而且饱含同情。”


此外,人们争论的还有:古尔纳到底算不算坦桑尼亚作家?用英语写作还算非洲文学吗?在众声喧哗中,让我们走近这位“神秘”作家。


姜斯佳 /文





后殖民阴影下的“夹心人”


古尔纳获得诺奖之后,现任坦桑尼亚总统萨米娅·哈桑在推特上表达祝贺,立刻有人质疑这是坦桑尼亚政府在“蹭热度”。古尔纳算不算坦桑尼亚作家?这与东非复杂的近现代历史有关。


古尔纳1948年出生于桑给巴尔。桑给巴尔在东非是一个特殊的区域,它是一座孤岛,但海洋将它与世界连成一体。从公元10世纪开始,就有阿拉伯裔和南亚裔、葡萄牙、阿曼甚至是来自东南亚地区的旅客往来于此,相对来说,桑给巴尔始终是一个国际化的区域,是文化多元的地带。


1964年,桑给巴尔和坦噶尼喀合并,成立了坦桑尼亚共和国。古尔纳在青年时期亲历了这段东非历史,见证了自己的家乡从殖民统治到君主立宪制再到共和国等重大的社会变革,在古尔纳前往英国留学之前,他还在国内参与了三年的革命,完全明白后殖民的幽魂对非洲国家造成的持续性伤害有多深。


1967年末,古尔纳移民英国。这一年恰逢英国保守党议员伊诺克·鲍威尔发表臭名昭著的种族主义演说《血流成河》。这一演说让古尔纳感到前所未有的、深深的恐惧。多年后,古尔纳将此形容为“微侵略”,他说:“从没人打过我,但我知道他们语气、言语或手势中何时会出现怨恨、嘲笑或轻蔑。”


古尔纳从1987年起开始文学创作,迄今已出版10部长篇小说。他的小说带有较强的自传色彩,与自身的流散生活经历息息相关。特殊的人生经历,让古尔纳成为一个“夹心人”和“边缘人”,也造就了古尔纳小说无法绕开的母题:历史与现实的错位、身份认同危机、流亡和记忆。



在前三部小说《离别的记忆》《朝圣者之路》《多蒂》中,古尔纳从不同的叙事视角记录了移民在英国的经历,探讨了迁移到一个新的地理和社会环境对人物身份带来的影响。第四部小说《天堂》被普遍认为是古尔纳的代表作,曾入围1994年度的“布克奖”和“惠特布莱德奖”。《天堂》的故事背景设置在21世纪初的东非,一个名叫尤素福的男孩做梦,梦见自己被一个做商人的“叔叔”带到了繁荣的富庶地,一个象征性的“天堂”,但实际上,他是被父亲卖给这个商人的。在跟着“叔叔”搭乘大篷车的非洲旅行中,尤素福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部落,走进了他们的神话传说、野外冒险。同时,他也目睹了部落纷争、迷信盛行、疾病肆虐、奴隶贸易猖獗的非洲,目睹了殖民主义带给非洲人的灾难,亲身体验了残酷的社会现实和世态炎凉。通过非洲男孩尤素福的眼睛,小说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欧洲中心主义意识形态刻写的非洲历史。


古尔纳最新的小说是2020年出版的《来世》。在新书里,他再次将视线拉回到东非的桑给巴尔,聚焦德国的残暴侵略。《卫报》一则书评表示,这是一部引人注目的小说,它将所有那些本被遗忘的人聚集在一起,并拒绝将他们抹去。相信在翻译工作者们的努力下,这些作品很快都会和中国读者见面。


在赵庆庆看来,古尔纳的作品有一个特色,他的小说主人公往往是成长中的青少年,例如《天堂》里的尤素福、《多蒂》里的多蒂、《博西》里的三位少年、《囚笼》里的哈米德……这些青少年都成长于一个多族裔的环境中,后来离开家乡,这种特殊的成长经历对青少年们产生的影响是很深远的,因此古尔纳的很多作品都可以归类为族裔成长小说。读者们跟随着青少年主人公们的成长变化,可以摆脱狭隘的民族主义的视野,拥有更广阔的心胸。



拒绝贴标签的作家


作为一名非洲作家,古尔纳的获奖自然也引发了媒体们对诺奖多元性的讨论:近些年来,深陷舆论漩涡中的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对外承诺将重视“多元性”,并“放眼世界”。从古尔纳的身份和他的作品关心的主题来看,他的获奖似乎也印证了这一承诺。古尔纳对移民、难民的身份认同,殖民主义带来的历史创伤等深刻命题的探讨,都契合当下时代最值得我们关注的命题,选择“冷门”的古尔纳,也体现出诺奖对于现实世界的一种价值关切。


当全世界的视线都投向古尔纳,并理所应当地为他冠以“后殖民主义作家”这一前缀时,古尔纳本人却表示不愿意被这样的标签限制:“假设你把文学放进一门课程,你可以称它为‘非洲文学’,你可以称它为‘后殖民文学’……当你这样做的时候,你已经把文学放进了一个特定的阐释语境中,并且你们提出了特定的问题。但你不会在写一本书的时候考虑它适合哪门课程。”


作为本身就研究后殖民文学的学者和评论家,古尔纳对后殖民写作保持着清醒的警惕,他认为将矛头单单指向曾经的殖民帝国、将所有社会症结归结为殖民统治的毒害是一个陷阱,非洲内部民族和部落分裂所带来的危害一样可怕。


在纷至沓来的褒奖和争议中,古尔纳始终保持着这样中正而开放的态度,拒绝一切观念和主义的框定。获奖之后,很多人向古尔纳发问:为什么用英语而非母语斯瓦希里语进行创作?到底应该支持主张英语写作的“非洲现代文学之父”阿契贝,还是支持回归非洲本土语言的恩古吉?对此,古尔纳回答,这两个阵营都不是他的选择。


在一次演讲中,古尔纳描述了自己的成长环境:他的父亲可以说流利的阿拉伯语,在他成长的周围可以听到索马里语、波斯语,还有印度古吉拉特邦和科摩罗的各种方言;他平时会听塔拉勃乐,印度歌曲和猫王。在这种多元的文化氛围下,古尔纳认为英语和斯瓦希里语从来不是一个对立的两极,而是有着更复杂的关系。古尔纳想通过这种较为世界主义的视角来描述自己的状态:与欧洲共处,但同时在想象的界域中仍生活在他出生和成长的地方。



陌生而广阔的非洲文学土壤


多年以前,作家索因卡获奖后接受法国《晨报》记者采访时说过:“这不是对我个人的奖赏,而是对非洲大陆集体的嘉奖,是对非洲文化和传统的承认。”这句话用来描述此次古尔纳获诺奖也很恰当。


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非洲英语文学史”的首席专家,朱振武教授并不觉得古尔纳获诺奖是“爆冷”:“我一直觉得也该有非洲本土作家获奖了,上一次还是1986年的沃勒·索因卡,像库切和多丽丝·莱辛他们都是白人,实际上他们并不能真正代表非洲。”


“英语文学在相当一段时间里被看作是英美文学,非洲基本被视为文学的不毛之地。实际上,在非洲这块300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3亿的大陆发生的文学现象不容忽视,而作为非洲文学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国际上声名鹊起的非洲英语文学,应该成为业内关注和研究的要点之一。”


朱振武介绍,“非洲英语文学史”项目一反过去以英美为中心、亚非拉作为点缀的所谓“世界文学”体系,从中国本土的视角出发,重新发现、梳理,并自主建构出了一套新的分类方法,将非洲英语文学分为异邦流散、本土流散和殖民流散三类。这种分类法也有助于打破西方文学奖项的话语霸权,让读者了解到更多此前不受重视的非洲作家。


“异邦流散者”指的是迁移到发达国家的非洲原住民,古尔纳就属于这一类别。尼日利亚作家奇玛曼达·恩戈兹·阿迪契在《美国佬》中塑造的伊菲麦露和奥宾仔是典型的异邦流散者。他们在英国和美国为获得“合法”的身份吃尽了苦头。没有身份就不会得到他人和寄居国的认同,不被认同就被视为“非法”或“异类”而遭到歧视、排挤和驱逐。


另外一些非洲原住民虽然没有在第一世界移民的经历,但由于各种原因,他们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家园,被归类为“本土流散者”。肯尼亚作家恩古吉·瓦·提安哥在《大河两岸》中详细地描述了这一情形:“白人的到来给人带来一种令人捉摸不定的、难以言喻的东西,这种东西朝着整个山区长驱直入,现在已进入心脏地带,不断地扩大着它的影响。……表面上人们保持沉默,但实际上在多数人的心里,虔诚和背叛两种意识却在剧烈地相互斗争。”


“殖民流散者”特指前往非洲的殖民者群体及其后代。库切在第一部小说《幽暗之地》中描写了早期殖民流散者的总体特征。小说的第一叙述者雅各·库切,站在文明世界代言人的立场,优越傲慢,自视为万物之主、摧毁蛮荒的神。这种无所不能的自信以及豪迈之情正是当年荷兰国力强盛时期的表征,也是殖民者开疆拓土时期的普遍心理。


古尔纳的获奖是一个契机,让人们开始关注非洲文学,以及历史上被殖民、被凌辱、被忽略国家的作品。每个民族、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的精彩故事,都有讲述自己国家故事的能力和方式。世界文学的庞杂丰富,绝非几个知名的西方文学奖项能够囊括,其他“宝藏”,正静待广大读者发掘。





延伸阅读



《非洲短篇小说选集》

  作者: [尼日利亚]钦努阿·阿契贝 等

  査明建 等 译

  译林出版社 2014年1月


其中收录的短篇小说来自非洲大陆各个角落,展示了这片广袤土地南与北、东与西的不同世界和风情,其中可见古老传统的源远流长,亦有现代文明的成长之姿,更不乏独立与殖民的冲突,以及种族之间的碰撞与融合。作者则囊括了短篇小说这种文学形式在非洲大陆最有力、最卓越的践行者,有钦努阿·阿契贝、纳丁·戈迪默、本·奥克瑞这样的著名作家,有乔莫·肯雅塔这样的政治家,也有身处各行而热爱文学的新锐写作者。



《非洲英语文学研究》

  朱振武 著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9年6月


非洲英语文学研究在我国开展较早,经历半个多世纪,已呈现出一种从边缘向主流渐进的趋势。该书从宏观上对国内相关研究进行回顾与梳理,甄选了代表性研究成果,力图呈现国内非洲英语文学研究的发展趋势、热点变化和批评视角。涉及非洲英语文学的总体面貌、主题意蕴、艺术表征和理论探讨四个切入点。


《非洲英语文学的源与流》

朱振武  著

上海学林出版社  2019年8月


《非洲英语文学的源与流》从非洲英语文学的流散表征入手,对非洲主要英语国家文学的肇始、发展和勃兴进行了系统研究,对非洲英语文学的独特的流散表征进行诠释,对非洲殖民英语文学的创作倾向进行揭橥,对非洲英语文学的文本、史料和批评话语进行整体观照和跨界研究。作者的研究方法是立足本土,从源到流,从微观到宏观,从内到外,从文学本体到文化关怀,从非洲本土到欧美等西方世界,最后回落到中国学者的本土视角。







部分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编辑:张垚仟





 © copyright 读品周刊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请给我们留言,获取内容授权





大读家


董晓梁鸿鹰 | 树才小海 |虹影 |蒋韵 |阮仪三 |康震 | 张欣 | 东西 | 张新科 | 韩东 |汪朗 | 陈彦 | 大头马 |程永新 | 苗怀明| 梁鸿 |南帆 | 俞律 | 胡学文 |邵丽 | 程杰 |吕德安 | 许钧 |冯骥才 |王尧 | 万玛才旦 |王彬彬 |黄子平 | 田晓菲 | 赵本夫 | 贾雷德·戴蒙德 |夏维中 | 路内 |赵敦华|杨雨|迈克尔·伍德 |戴建业 | 蒋广学 |于坚 | 徐风|张维为 |高峰 |李良玉| 张生 |何袜皮 | 贾樟柯 |黄荭|范金民|臧棣|李修文 |陈应松| 潘向黎 | 西蒙·范·布伊|多米尼克·西戈 | 严歌苓 | 格非 | 许子东 | 鲁敏 | 马原 | 叶舟 | 葛剑雄 | 韩青辰 | 张纪中 | 叶兆言 | 闻人悦阅 | 刘震云 |  白先勇 | 阎连科 |池莉 | 张怡微 朱德庸 | 韩松 | 马伯庸笛安 | 李洱 | 梁晓声 | 王大进 | 孙甘露 |包慧怡 | 郭爽 | 刘晓蕾 | 孙频 | 孙惠芬 | 祝勇 | 班宇 | 毛尖 | 吴俊 | 陈楸帆 | 蔡骏 | 叶弥 | 黄菡 | 刘亮程 | 迟子建 | 徐则臣 | 顾彬 | 刘东 | 



理想国


放下手机,逃离操纵你的“二手生活” | 桨声灯影里的“南京叙事” |   专访 | 战地记者焦翔:我眼中的中东之殇  |  你在他乡还好吗?当代都市青年心理健康指南书单|愿我们身上有一个不可战胜的夏天 向北方,向着光明的方向书单|文明与病毒之间,只隔一个航班的距离 |  张清华:解梦,探知人性的秘密 |麦舟的朋友圈:一位考古学家的日常 |  张道一:孔子见老子,带了一只雁 | 清宫档案 | 乾隆帝的一天 |  跟着一线考古队长穿越历史:么你只有想到什么,才能挖到什么 | 袁凌:在别处,书写时代留下的刻痕 |  杨筱艳:《山海情》背后的南京小学英语老师 | 扶霞·邓洛普:给西方人写中国菜谱 当代未婚青年,开始独立思考婚姻大事 | 李静睿:喜欢有点俗气的爱恨情仇和跌宕起伏 | 张炜:苏东坡身上保存了“真正的人”的全部元素 |  何同彬X郭爽:远行人,能否带我们“走出孤岛” l 读家对谈| 《红楼梦》私人阅读:拓宽“红学”边界 |阎连科:如果说《她们》拓宽了现代性别的理论,我会很不安




现在公号新的推送机制不再以时间排序,而是以用户的阅读习惯来系统安排。

希望大家多标注我们公号为“星标”,多点击一下文末的“在看”“点赞”,以及转发或留言。

安静地陪伴就是最长情的爱,何况有书香氤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