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洋炮台位于虎门出海口的东岸,又因位于虎门镇威远岛的鹅义山山脚,故又称鹅义炮台。该炮台西滨珠江,南隔太平河水道与虎门第一道防线的沙角炮台遥相对应,北护虎门寨城,西北遥对威远炮台,军事地理位置异常重要。光绪八年(1882)春,当时的两广总督张树声、提督吴全美在鹅义山下的鹅义汛旧址督建定洋炮台,所以定洋炮台又叫鹅义汛炮台。炮台以红毛泥(水泥)、红砖、麻石修筑炮池、巷道;配备西式火炮。它与虎门炮台第一道防线的沙角炮台遥相对应,扼守从三门口进入太平河道之要冲。据萨承钰的《南北洋炮台图说>记载:“鹅嘴定洋台,光绪幸已年建成,台墙高五尺七寸,底厚七尺,顶厚三尺八寸,周围共长三百六十八尺。官厅一所,计三间……石码头一度……炮勇房一间……(炮台为)东西眼睛台……(巷道内有)炮子房……子药库……兵房。”在虎门诸多炮台中,定洋台是最早建成的西式炮台之一。该炮台的建成,有效的提高了虎门出海口东岸的防御能力。抗战前夕,海军中将陈策奉命出任虎门要塞司令。虎门要塞各处炮台增强防御设施。定洋台增设了高射炮阵地。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海空军屡次进犯虎门,对各炮台狂轰滥炸。1937年9月14日,日军的“夕张号”轻巡洋舰等五艘军舰向虎门进攻,遭到虎门要塞司令陈策指挥的虎门诸炮台守军的迎头痛击,“夕张号”被击伤,日军舰队被迫撤退。以后日舰多次来犯,均末得逞。1938年2月,日军试图再次以强攻夺取虎门。虎门口外的日舰冒险深入,疯狂炮击虎门各炮台;日军飞机也从大铲岛、三灶岛起飞,对广州、虎门各地进行开战以来最猛烈之轰炸。日军重巡洋舰“妙高”号以203毫米舰炮猛攻沙角炮台群所属的鹅义炮台,我守军在亲临炮台的陈策指挥下冒死发炮迎击。最终日舰在沙角炮台群顽强的反击下撤退。日军的报复火力也极为凶猛,鹅义炮台几乎被夷为平地,守军伤亡惨重。陈策在战斗中被日军炮弹击中,左腿被炸断,身负重伤。但虎门诸炮台仍力保不失。 |
|
|
右为香港《工商时报》对1937年“九一四虎门海战”的报道 |
1938年10月12日,由于从正面攻击虎门要塞不顺利,7万余日本兵从惠州的大亚湾登陆;北上经惠州、博罗,于10月21日攻占了广州。虎门要塞腹背受敌,中国军队被迫弃台而走。1982年2月23日,定洋台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实地寻访定洋炮台。现存的定洋炮台有3个炮位,一、二号主炮位共用一巷道,巷道呈Y型,进去后左为1号台,右为2号台。巷道内有贮弹室、暗室。巷道、暗室基础为麻石,顶为红砖砌成。3号台为露天台,在1号台的左前方,为水泥浇筑而成;从其建筑格局来看,应该是抗战前夕修筑的高射炮阵地。目前3个主炮位均保存完整,炮已无存。炮池的隐蔽洞,1号台为5个,2号台为6个。两个副炮位位于主炮位的后方、官厅营房的北边,目前已经全毁。未见到城壕的遗址,也没看到石码头的遗存。在炮台的东面,保存有三间拱顶立柱西式清军营房,面宽14.85米,进深10.8米,营房墙壁上的弹洞、弹孔就是抗战时期日寇侵华的罪证。现在,东莞市政府对定洋台(鹅义炮台)做了一定程度的修复。定洋台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的重要场所, 对于研究明清海防遗存也具有重要的价值。笔者感悟:虎门诸多炮台遗址,如果往历史深处挖掘,通过鸦片战争时期的残垣断壁,可以找寻到林则徐、关天培、邓廷桢、陈连升等人的足迹;通过光绪年间建造的诸多西式炮台,也可以发现张树声、彭玉麟、倪文蔚、张之洞、曾国荃、方耀、詹天佑等人的身影;而抗日战争中,虎门的抗日民族英雄当属陈策将军!
打造区划地理旗舰公众号,感谢各位支持,请点个「赞」「在看」或者「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