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建:《奥本海默》中国版本修剪得算是非常少的,几个地方的裸体镜头,不像《色戒》删15分钟,李安同学还说不影响 | 纯粹现场
郝建,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影视编剧。曾担任多个国际电影节评委和中国独立电影节的评委及选片人。现任亚洲电影促进联盟(NETPAC)委员,2018 至2020 年任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访问学者,2020年7 月至今担任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合作研究员(Associate in Research with the Fairbank Center of Harvard University)。曾导演电视剧《大屋的丫环们》,编剧或联合编剧电视剧《真空爱情记录》《汽车城》《冲出绝境》《狐步谍影》,编剧电影《紧急迫降》《危情雪夜》。担任编剧的《紧急迫降》获华表奖、金鸡奖特别奖。曾出版专著《影视类型学》《硬作狂欢》《类型电影教程》《中国电视剧:文化研究与类型研究》《盗梦好莱坞》等,曾主编《无限透明之蓝》。
各位纯粹Pura的读书朋友们、主持人,晚上好,我很高兴有这么个机会跟大家一起聊一聊电影,聊一聊奥本海默。
一、中国语境中的《奥本海默》
今年奥本海默是一个大词、热词。事实上大家热议的有两个奥本海默,一个是奥本海默这四个字,就是这个人名字,还有一个是带书名号的《奥本海默》,就是《奥本海默》这部电影,它的版本、修改。还有由这个电影,由这个人,由里面谈到的一些事情引起的各种热议的话题。在中国,它的票房反应比我预想的好得多。说实话我原来觉得这个片子票房不会好,甚至于会比较冷,会曲高和寡。因为它人物很多,题材是很重的题材,有门槛,诺兰剪接的方法或者说整个影片的结构非常自由,剪接是非常跳跃的,所以它跟观众不是很亲和。
电影《奥本海默》海报
但是热映了以后,我那天去电影院看了,一进去看了20分钟我就觉得很来劲,比我想象的亲和度高很多。后来看的影院的反应也比我们预想的好。我们有个电影人群,大家议论,有人说2亿票房吧,顶多2亿5,到不了3亿。现在到10月7号为止,这个电影的票房是4亿3千900万。这个是很厉害的,而且电影局把它的放映时间延长到了10月底,我估计中国的票房能够到将近5亿。全球票房是9.2亿美元。总体来讲,这部电影比我预先得到的印象和我的猜测要好很多。
我先预告一下,它这个热度,明年的奥斯卡奖最佳演员肯定是基里安·墨菲,奥斯卡的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它至少有一个。这个片子是很值得看、很耐得住看,有多方面的主题等待我们挖掘。所以我希望大家跟我一起聊了以后,可以提点问题拍拍砖,最重要的我建议大家听了咱们的讨论讲座之后,再看一次这个片子。我相信今天晚上我们聊过了以后你会对这个片子有再看的愿望。
眼下中国是很多人所说的大国崛起的重要时刻,世界历史也是处于历史大时刻。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当中,他说历史这个词既包括过去发生的事也包括对这些事情的叙述。我们今天拍这个片子,不光诺兰拍这个片子,也包括我们谈论奥本海默这个人,谈论《奥本海默》这部电影也都是在叙述这个历史,再造和书写今天的历史。学文科的大家都会很熟悉,福柯也讲过非常类似的话,他应该是模仿黑格尔,他说重要的是讲述神话的年代,而不是神话所讲述的年代,就是重要的是我们讲奥本海默,而不是还原历史上有那么一个人的奥本海默。
电影《奥本海默》剧照
这个也是电影里面非常重大的话题,一个是奥本海默这个名字他这个人,你认为他应不应该内疚,这个不是我们今天晚上讨论的问题。今天晚上我们主要讨论电影里面的奥本海默是个什么态度,诺兰怎么看,诺兰怎么表现怎么讲出来的。我们怎么猜测诺兰使用的电影语言和他表现奥本海默的密码。中国除了我们刚才讲的这些政治哲学、历史的一些重要话题之外,还有大家比较关心的。如果在国外看过的可能比我了解得更清楚,就是中国版本的修改。中国版本的修改是这样的,主要是两个方面,是裸体的镜头和做爱的镜头。裸体的镜头有两种修改,一种修改是把这个画框子用相当于变焦的效果,推上去看不到全身,你只看到脖子以上。这是一种办法,一种修改。第二种修改是剪掉,他跟简第一次见面以后他们就做爱,简从书架拿出一本《薄伽梵歌》,那个地方有奥本海默的裸体,但是在反打镜头里,把简的裸体剪掉了。
这是关于中国版本的修剪,修剪得算是非常少的,就是这几个地方的裸体镜头,而且能看得出来修剪的尽量不伤筋动骨,不像《色戒》删15分钟,李安同学还说不影响。《色戒》那个删减是伤筋动骨的,那个是影响它的意义的,因为瑜伽式做爱跟它的主题是有关系的。《奥本海默》,中国观众看到的基本是完整版本。我今天主要跟大家一起讨论什么呢,诺兰怎么讲这个故事,他讲了个什么故事,他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奥本海默。最主要是它用了哪些方法,如果在电影研究来讲,有的是创作方法层面的,有的是一般的电影技法层面的,我们大概分几个方面来讲。
电影《色戒》剧照
二、经典叙事手法
方法1:隐喻
第一我首先要讲的,这个片子看上去非常炫,非常现代,非常跳跃,有大量的意象性的东西。但是我首先要讲的是什么呢——第一个方法是经典的叙事方法,经典的叙事方法最主要的是什么呢?它是讲故事,它是讲情节,讲人物的,直接呈现人物。它比较讲究用隐喻,它不把它的符号性的东西、不把它的观点性的东西直接讲出来。比如本片的第一个镜头就是典型的隐喻镜头,画面坠地,涓涓雨水,扩散的水波立刻形成涟漪互相干涉,用水波雨水波纹互相撞击产生涟漪,这个就是一个隐喻,对原子弹爆炸的物理学原理链式反应的隐喻。
方法2:圆形人物
还有一个整个这个片子的讲述方法,呈现奥本海默这个人,就用不同的侧面、不同的人来照射,来陈述,来争论、描述这么一个人。用这个方法,不用方法不同侧面照射奥本海默。这是什么方法呢,也是一个经典方法,就是圆形人物,这个形是形状的形。说简单点文学理论叫圆形人物,我们看过雕塑,有浮雕,有平面刻画,还有立体的雕塑,叫圆雕。圆形人物它是多面的、是立体的,你可以围着它转一圈。在美术上和文学理论上叫圆形人物,就是非常多面、非常立体,所以它用普罗米修斯作为奥本海默一生的隐喻。这是我看到的奥本海默,我觉得他是多面的奥本海默。法国有一个电影理论家,他说电影里面描述的是现实的渐近线。当然他是从一种现实主义的电影方法,他是说我们描述的现实、我们呈现的现实,有了摄影机以后我们拍摄的现实、我们叙述的现实与物像、现实生活的关系是一条渐近线。
不在场的人:黑色电影研究作者: 郝建 著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纯粹Pura出版时间: 2023-01
看诺兰的奥本海默的时候,就是他绘制的奥本海默的渐近线。诺兰的态度非常非常忠实。他对一个事情、一个观点、一个事实的描述会是多方面的,他不喜欢自己出来说话,这是很现实主义的一种态度——多面奥本海默。我们看看这个人有多少侧面,第一个最重要的是他是共产党同路人,要是简单化的概括,这个片子就是为制造原子弹立下汗马功劳的共产党同路人洗清的一个传记片。我这个是半开玩笑的,但共产党同路人在这个电影当中还是占相当大的比重。顺便说一句,那个时候不是奇怪的事,那个时候是一个时髦,咱们看这个片子就知道或者看那个时候的历史,包括罗素、罗曼·罗兰他们对共产主义都是非常共情的。
多面奥本海默的第二个侧面是渣男奥本海默,我这个地方的渣男完全是一个幽默的描述,没有任何褒贬的态度在里头。诺兰在电影里面讲奥本海默也是,所以他对简就是奥本海默的情人是绝对不能回避的。在曼哈顿工程那么紧张的时候,两个联邦调查局探员跟着他,奥本海默还去见了简·塔特洛克,后来引起了大麻烦。不知道你们注意没有,即使在电影里面提到的,也不止这两个女人,不止他的妻子还有简,还提到他在伯克利任教的时候有一个化学家是他的好朋友,叫莱纳斯·宝林,奥本海默爱上莱纳斯·宝林的妻子。奥本海默同志渣到什么程度,他趁着宝林工作的时候到他家去,邀请他妻子说咱们到墨西哥去幽会。后来到普林斯顿的时候还跟理查德的妻子好过。电影里面提到这点了,电影里面就是一句话,我看第一次根本就没注意,我是看第二次的时候才注意到:他们说他是因为知道你跟他太太好才得心脏病去世的,奥本海默就辩解根本就不是,我跟他的太太好他根本就不知道,他的去世跟我没有关系。
我们更关注的,不是来挖掘奥本海默的渣男,而是说我强调在诺兰笔下要写一个多面的圆形人物的立体的奥本海默,他试图描绘一个尽量接近真实的奥本海默。我们一起细读一下,他怎么写出来奥本海默。你看诺兰用很现代的方法,其实他经典剧作的方法,传统剧作写人物、写情节、写台词功力还是挺厉害的。不管是世界还是中国,尤其是中国,导演会写剧本的没几个。这两年中国的电视导演电影导演有不少是会写剧本的,以前我说中国会写剧本的导演大概不超过两只手,我前两年说得夸张,我一只手就数过来。诺兰怎么写这个奥本海默的?大家都知道奥本海默聪明,你怎么把他这个写出来呢,要让我们看电影的人看到奥本海默。你看他这个台词写得就漂亮。美国陆军就是马特·达蒙演的格罗夫斯将军他们俩第一次见面,格罗夫斯将军说你不够格,你同情共产党,又没得过诺贝尔奖,你好多地方是不够格的,其实格罗夫斯将军想要他想雇他,那个台词写得特别好。
郝建《不在场的人:黑色电影研究》内页
奥本海默,我觉得是半幽默半开玩笑,我不相信这个台词是传记里头的,我怀疑是诺兰写的,你们到传记里去查查看到底是谁说的。奥本海默就说那我还有别的特征呢,你不说我聪明呢。格罗夫斯将军他的回答就好,他说这个不用提,聪明在你们这波人中不算一个性格特征,聪明在你们当中不算优点。后面我还要讲到诺兰他怎么写台词,提到他好的漂亮的台词。写的多面的奥本海默,他对自己的那个反思,《薄伽梵歌》里那句话:而今我成了死神,世界的毁灭者。这个片子里的叙事,我们待会讲到它的叙事方法跟奥本海默多样的态度、自己态度的变化。他在曼哈顿工程的时候竭尽全力造出原子弹,而到二战以后他反对美国造氢弹。这个电影里面倒是没讲,这是我看到的材料,他曾经希望有一个原子弹的世界政府,他曾经跟其他科学家一起撰写过一个《艾奇逊·李林塔尔报告》。电影里面谈到的,希望有一个像联合国一样的这么一个世界政府机构来管理世界的核能以及核武器,这个就是非常多面的圆形人物的奥本海默。
方法3:杂耍蒙太奇
诺兰的创作方法第三条是用了大量的杂耍蒙太奇。杂耍蒙太奇是什么呢,它既不是人物的意识流,也不是写实的。安全审查的场景,很多地方都用了杂耍蒙太奇,就是把现实当中不相干的画面、人物形象剪接在一起,用来改变现实关系,用来强调表现作者的态度。杂耍蒙太奇是一种非常强调主题思想的电影方法,本片当中我们会看到大量的量子轨迹、爆炸的画面,你都说不清是导演的杂耍蒙太奇还是导演模拟在表现奥本海默的意识流。
方法4:时间蒙太奇和现代手法
电影方法,诺兰特别喜欢用的在这个电影里面是时间蒙太奇和现代的剪接方法。非常重要的时间蒙太奇,有一段波尔建议他到哥廷根去求学,他到了哥廷根以后有一段是用了时间蒙太奇的一个完整段落,那段没有逻辑,我们看到一系列的画面,大提琴配的音乐,原子破碎的摔碎的杯子,毕加索的画,奥本海默他们家有很多。奥本海默看的次数最多的名画就是毕加索的《双臂交叉的女人》。这是我自己的发挥,《双臂交叉的女人》,一个人能看见不同的侧面,那个里面可以意识流到量子力学的时间和空间的关系。哥廷根求学那个当中出现了海森堡讲课的镜头,一闪很快。还有一个地方是性的蒙太奇镜头,用的现代剪接方法,是什么呢,他回美国去给学生上课,进来一个学生,那个学生以为走错了,说这个是现代物理课吗?是量子力学的课吗?当然其实没有台词,是我给他编的,是有个学生走进来问。他说没错没错,就来了一个学生,那就说明他这个课曲高和寡,上的人少。反打回来就两三个学生了,再过来,像这种我们称为反打镜头,用了一个假反打,打到这边是奥本海默在黑板上写字,一个移动镜头随着奥本海默走到他讲课的课桌旁边拿卷子,他给刚刚一个人进来的那个学生说你这个卷子没问题。这个就是现代剪接方法,用一个假的反打假的镜头切到这边,其实再拍到对面的时候已经是换了一个时空了。
方法五:经典方法,台词顶得住
经典方法第五是诺兰给奥本海默写的台词非常非常漂亮,非常顶得住,都是符合人物性格的。我举两个例子,安全检查官罗杰·罗博说,你为什么离开美国,伯克利不是有很好的现代物理系吗?他那个时候就是想抓他的弱点,挑他的刺,明明美国伯克利有很好的现代物理系。那个地方我们在电影里看到的台词,奥本海默只说了一句,说那是我建立的,其实那个英文的时态是比较复杂的,奥本海默的原意是那得等我去把它建立起来以后伯克利才有很好的物理系。还有那个很有名的事,奥本海默六个礼拜学会了荷兰语。诺兰怎么写出来这个呢,这段我比较武断的肯定是诺兰写的台词。他们在荷兰听奥本海默讲量子力学,一个美国人跟旁边一个荷兰人讲,他说英语可能你听不懂,听不懂没关系你问我,我帮你解释。结果奥本海默一开口说的荷兰语,这个美国人反过来问这个荷兰人他说的是什么。像这种台词写的又有幽默又有人物性格,看的时候我们就会会心一笑,这种就是好台词。
郝建《不在场的人:黑色电影研究》书籍展示
还有的就有政治哲学的思考了,到了德国希特勒已经死了的时候,在洛斯阿拉莫斯的科学家,曼哈顿工程的科学家和美国政府乃至于盟国都在思考这个问题,就是既有战争伦理问题又有具体的战争对人的生命的思考,又有政治问题。原子弹怎么办,还要不要研究,还要不要使用。电影当中有一段台词我觉得写得特别好,反战的女孩她们在一个左派的聚会,有一个反战女孩发言,说“现在对人类最大的威胁就是我们做的事”。我们做的事就是我们在制造的原子弹,她说德国纳粹希特勒已经死了,日本他们的失败已成定局,这个时候奥本海默进来接了一句:对于马上要登陆的美国士兵可不是定局。这个里面其实有政治哲学的思考,从台词本身来讲,诺兰让奥本海默说这个话的意思就是每个作战的美国士兵都在死亡的边缘,每个人都面临着危险,他们的生命可不是定局。他们要登陆日本,对于马上要登陆日本的美国士兵可不是这样。奥本海默说的这个话还是很硬核的,读这个台词的时候我们就会想到一些史实,这个史实与后面他和杜鲁门的对话都有相关的参考性,是一个思考的数据之一,非常重要的一方面的数据。冲绳战役的时候日本人死亡11万,美国人死亡2万,这些人都是生命啊,都是鲜血啊。
方法六:意识流
重要的方法第六,我要特别讲一下,诺兰大量地用了意识流的方法。我举一个例子大家印象最深,1945年8月6号广岛轰炸了以后,大家认为看到了日本马上要胜利,在一个小教堂,奥本海默站到讲台上,他听到看到的那一大段都是他的意识流,我认为。其实我们讲他这个意识流还是超现实都无所谓,就是为了大家来研究体会这个电影语言。反正诺兰拍到的让我们看到的是些什么东西呢,奥本海默站到讲台上了,听到人群中的一声尖叫,是各种幻象,拥抱接吻的情侣,抱着孩子哭泣的夫妇,还有一个在房子外面喝得酩酊大醉好像在呕吐的科学家。还有什么地方,我觉得也是用了意识流的方法,就是战后了,科学家提到英国布莱克特,就是奥本海默想用毒苹果伺候的那位他的导师,就出现了科学家提到奥本海默的时候——这都战后了,提到英国的科学家对待原子弹,战后科学家对奥本海默提到布莱克特的时候就提到布莱克特吃翠绿的毒苹果的镜头,这个我的理解就是典型的奥本海默的意识流。
另外,这个片子还有很强的惊险片的元素,我那本书不是讲这个类型的吗,拿我那本书的类型来参考来拆解奥本海默非常不合适。我只是讲,奥本海默这个里面也有一些惊险片的元素。我觉得都不能叫元素,只能叫片段、碎片。最典型的是塔特洛克,奥本海默的情人死的时候,我第一次看的时候完全没注意,我是为了给纯粹做分享会又看的。有一只黑手在那个浴缸里面,那个就是写简·塔特洛克被情报机构安全机构处理掉的,这是典型的惊险片的镜头语言。还有里面听证会也提到,阿拉莫斯怀疑有间谍,而且历史上也的确有苏联间谍,电影里面也提到。
三、跳跃的多线索,现代叙事方法
第三个我要讲的它的叙事方法。它这个叙事方法,我都不知道怎么总结,它是一种很现代的叙事方法,非常自由,我给它总结就是跳跃的多线索叙事。其实从时空关系上来讲,诺兰这回时空是很老实的,他只不过在三个时空中跳接。你稍微跟上了以后是能够看出来的。三个时空是很清楚的,一个是1942年到1945年7月,准确地说是到1945年7月16号凌晨5点20,人类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这是一个最主要的时空。在这个时空里面还穿插着奥本海默的情史,跟简·塔特洛克的情史,大概是1922年到1941年,其实对他的影响远远不止,而且叙事当中诺兰也不仅仅是用在这个时间段,一直到了1954年对奥本海默的安全审查都用了奥本海默跟简的情史。
第二个非常重要的时空就是1954年对奥本海默的安全审查,安全审查那段不是法院不是法庭。我都不知道怎么称呼一直跟他提问的那个人,看起来他像个检察官,其实他只是一个枪手。他对他进行提问,对他进行种种的设计甚至是陷害。第三个时空就是1959年对路易斯·斯特劳斯当商务部长的听政,这个时空大部分都是黑白时空。我讲他老实是指他时空关系还是很规整的,但是他镜头剪得很快,三条线索跳得很零散。他不是分段讲故事,我刚才讲跳跃多线索,稍微再准确一点讲就是片段跳跃多线索叙事。多线索就是三段时空,信息量特别大,信息切换流动之间发散出一种叙事文本的快感。因为看了两次,我也做了一些功课,对他们这些科学家的历史和物理学的历史了解了一些。我们能看见他的台词和人物性格彼此之间非常有张力,就像我刚才举的那个台词的例子,彼此人物性格是顶住的,台词来回的辩驳对话,非常有张力有含金量,潜台词非常丰富。
他那个里头有一个小年轻的助手——斯特劳斯等于是他的老板,他们两个人的对话潜台词都非常丰富。斯特劳斯老是念念不忘,倒霉的奥本海默那天在爱因斯坦面前不知道说了我什么话,结果爱因斯坦不理我,冷着脸就走了。那个小年轻就说了一句,也许他们那天没议论你呢,他们谈的是更重要的事。讲这段的时候随之诺兰就用结尾的那段,给我们看他们那天究竟讲了什么,他们担心的是原子弹对人类的影响。
郝建《不在场的人:黑色电影研究》封面展示
你们看的时候不知道注意到没有,安全审查那个段落后面的时候结束前的一两个段落,诺兰用了原子弹爆炸时的超强暴光和冲击波扫过奥本海默和他那个会议室,就好像原子弹爆炸现场的强光和冲击波扫过一样。那段镜头完全是超现实的,你不好说是奥本海默的意识流,就是作者诺兰给我们看到的超现实的镜头。我们细致区分一下,还是有利于我们更好的读解诺兰使用的镜头,读解诺兰对奥本海默心态和他人物性格的认识。听证会的超现实就好像一个强光扫过,我的理解是奥本海默本来就患有忧郁症,他用这个强化的超现实的强光让我们看到奥本海默的精神完全被摧毁了。包括奥本海默被审查那场戏多次插入了震耳欲聋的跺脚的声音,这个就是原子弹投到日本以后一个小教堂里面大家欢呼跺脚的声音。诺兰用了很多次,这种超现实的、强化的震撼的跺脚的声音变成了对奥本海默精神上的巨大冲击。
他们讨论氢弹的时候也出现这个声音,那时候就变成了奥本海默精神上对这件事有强大的精神负担。飞行员描述说,我看到V2子弹飞到盟军土地也出现了这个声音。影片最后奥本海默跟爱因斯坦说我们的确毁灭了世界,然后是奥本海默的特写。那个时候后面也出现了这种影像,配合着的也是超现实的画面,不是意识流。超现实的画面是什么呢,那个镜头是奥本海默自己变成了那个飞行员。他坐在那个战斗机里面,窗子外面是子弹划过天空的影像。这个影像子弹划过天空跟我这两天看过的很多影像是非常近似的,引起了我很多对战争的思考、对灾难的思考、对武器的思考。
电影《奥本海默》剧照
五、惊悚片:毒苹果的最后一分钟,营救和水池里的黑手
刚才我讲用了惊悚片的类型元素,两个,一个是简·塔特洛克死去的时候水池里面有个黑手;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我肯定这个是诺兰的改写。不信你们去看奥本海默的传记,传记里面绝对不会这么写,就是毒苹果那件事,诺兰改得非常魔性,魔改这个毒苹果。奥本海默到剑桥去读博士,结果他误打误撞误入师门,他到了帕特里克·布莱克特门下,布莱克特是实验物理学,结果奥本海默不会做实验,这个电影里面表现了。真实的事是奥本海默的确在剑桥读博,的确对布莱克特又敬佩又嫉妒,他的确不会做实验,的确做了个毒苹果放在导师的桌子上,而且真的是用的氰化钾,要人命的。诺兰这个地方就不是经典叙事了,不是古典叙事了,不是现实主义叙事了。
那场戏是一个关系镜头,很多剧照都有,就是波尔在前景拿着那个翠绿的苹果,后景才是奥本海默的导师。电影里面是那么表现的,奥本海默说我要去上波尔的课,帕特里克·布莱克特想起来说我也要去上。其他学生都去,奥本海默你不准走,你得把这个实验做完了,这都是诺兰改写的。本来现实生活中是奥本海默把那个毒苹果放在桌子上,后来他又想明白了,自己悄悄把那个毒苹果拿走了。
电影里面是怎么改呢,毒苹果怎么改成最后一分钟营救?它改成了奥本海默那天跑了以后就去听了波尔的课,而且还对波尔提问题。后来他想赶紧把那个毒苹果拿回来,他赶紧跑到导师布莱克特的实验室。波尔正在那个实验室,波尔拿着那个毒苹果在手上晃悠晃悠。他跟奥本海默聊天,你在哈佛也上过我的课,你提过这个问题,为什么又重提一遍。那个台词写得挺牛的,奥本海默说我对你的回答不满意,所以我昨天又提了。说着话,波尔拿着毒苹果就要咬,最后一秒钟营救啊,奥本海默赶紧一把把那个苹果抢过来,说这个苹果有虫,然后扔到垃圾桶里。这个地方就看出来诺兰这场戏改的完全是经典剧作的方法,经典剧作讲究一场戏多功能表现的东西多。
盗梦好莱坞作者:郝建 著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02
你这看场戏表现了多少东西:第一写出来奥本海默不会做实验,导致他转向理论物理;第二写奥本海默给自己的导师做毒苹果,典型的抑郁症,不是心理有障碍,他绝对不可能给导师做毒苹果。第三,这场戏把奥本海默跟波尔课外第一次见面聚到同一个场景写。为什么我觉得这场戏好,符合这个人物,有大量历史的东西都写在这里面。我们在写戏或者拍戏的时候能放在一场能够合并,现场的时候叫合并同类项,能够合尽量合,这样拍摄时省钱。当然诺兰这么写不是为了省钱,他是为了这场戏表现的东西多,而且功能多,复合功能。我觉得是音乐上的对位法,几个旋律在一块走。还有一个功能是波尔建议他到哥廷根大学去跟大天才马克斯·波恩学习。到哥廷根去就点到了日后他跟纳粹德国的海森堡那一大票顶级科学家的生死竞争。就连奥本海默跟简·塔特洛克的关系这个地方都写到,这么一个抑郁症的奥本海默哪里能离得开精神科医生简啊,精神科医生简就是他一辈子的灵魂伴侣。这样写就特别有料、漂亮。
还有一个魔改也很重要很重大,为什么把第一颗原子弹炸弹扔在广岛,没有扔在京都。这个是演员的即兴发挥,就是演美国陆军部长史汀生的那个演员。史汀生说的第一句话是真实的,当时他们考虑京都有很多的历史的著名的古物、著名的唐代的建筑。还有一个说法,梁思成把京都的图画给美军,叫他们千万不要轰炸京都。但是那个是演员的发挥也是诺兰的发挥,有时候现场演员会即兴发挥,演员即使这样说也是诺兰他同意。“我在那度蜜月反对炸京都”,这是演员的即兴发挥,我认为这是一个诺兰的魔改,效果不好,把大事情写得太随意。
六、哥本哈根之夜,人类危机倒计时
我跟大家谈的这上面都是电影方法电影讲述方法乃至于技巧手法的问题,讲两个比较重要的历史话题。第一个是《哥本哈根之夜》,这个不讲也没关系,你们有时间看看我那个短视频,人类危机倒计时。在电影里面对这个有表现,电影里面你们记得吧,圣诞前有个场景,奥本海默说你们这么早就庆祝圣诞节了。有两个人站在那个地方,大家说是不是有什么高兴的事。两个人往旁边一站开,当中波尔出现了。这个镜头设计方法叫开门,就是两个人一闪开。有时候用摄影机也可以开门,摄影机一移动后面那个人出现了,大家很高兴。这一段讲得很简洁,其实就讲到哥本哈根之夜。波尔讲两件事,那段台词讲得很简洁,你不注意就放过去了。两件事非常非常重要,第一件事他讲到海森堡来找我,看到我的学生跟纳粹合作,我很不安。这一句话就提到海森堡的态度,因为话剧里面对海森堡的态度是多向解释的,三种解释不清楚。这个地方解释得很清楚,我的学生海森堡是纳粹合作分子。第二讲到非常重要的跟曼哈顿工程有关,他们是用重水代替石墨的方法,听到这个话,曼哈顿工程包括海森堡奥本海默几个人一拍大腿,他们肯定比我们慢,就好像他们看到了别的球队用了错误的战略而都被我们估计到了,他们跑冤枉路去了,马拉松选手,他们跑到树林里去了。
中国电视剧文化研究与类型研究作者:郝建 著出版社:中国电影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07
那个哥本哈根之夜是充满爆炸性的时刻,1939年的9月纳粹德国就开始了核弹研究计划,海森堡是德国核弹研究计划的首席科学家。你们注意电影里面几次提到他们领先我们多少时间,将军好像说12个月,奥本海默说18个月。因为最先在1938年12月19日的时候,这是我为了给你们做讲座去查的时间。德国的化学家哈恩和斯特拉斯曼发现了分裂铀原子的实验,各国科学家马上意识到坏了,这个可能造炸弹,1939年的8月2日是西拉德给美国总统罗斯福写信,跟他说原子弹的巨大威力,建议开展研究。
那天海森堡到底什么态度成为了科学史上的公案。海森堡在战后被抓,关起来,他说我们是在纳粹体制内消极抵抗。一直到1957年波尔写了回忆,他跟家里人交代,50年以后才能公开。但是这件事大家讨论得越来越多,这篇回忆越来越重要,2002年波尔的家人就决定提前在网上公布。世人才知道了海森堡对侵略者的态度。原来,在那个哥本哈根迷雾之夜,海森堡跟波尔炫耀德国研发原子弹已经有了突破性进展,这是第一;第二,他还劝他的老师德国的最终胜利不可避免,你们应该采取合作的态度,如果不合作是不明智的。所以电影里面才有那句话,诺兰是按照波尔的回忆来阐释海森堡的态度,波尔到了曼哈顿来告诉奥本海默,他们非常震惊,波尔和奥本海默他们才明白必须赶快在德国之前为盟国造出原子弹。
类型电影教程作者:郝建 著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08
七、历史叙事 ,叙述历史与当下的现实
所以这件事,整个《哥本哈根》导出来我对这个影片的感叹,对它的历史叙事的思考。这个电影当中的历史叙事非常重要,你们注意电影当中有很多表现历史的时间交汇点。奥本海默发现黑洞的论文发表那天就是1939年9月11日,所以那个台词说你的风头被希特勒抢掉了,他那天进攻波兰。原子弹竞赛也是,刚才讲到1938年德国的科学家奥托·哈恩和斯特拉斯曼发现了核裂变,从爱因斯坦到利奥·西拉德他们一下子意识到坏了,这个东西可以造炸弹,电影里面有这个台词:全世界的物理学家都明白这意味着什么。说一下历史事实,写信的是利奥·西拉德写的信,不是爱因斯坦,他说服了爱因斯坦签名。1941年的12月6日,罗斯福批准曼哈顿计划,这个曼哈顿计划是非常重要的。从此进入大科学时代,所以1945年7月16日凌晨5点20这个时间非常重要,它不光是原子弹爆炸的时间,还是一个大科学时代的标志,这是我在念本科的时候,在南京大学听的科学史的课讲的。整个曼哈顿计划就是大科学时代标志也是大科学时代到来的时间点。
曼哈顿计划一开始计划几百个人,后来两千多科学家,到后来集中了六千个科学家,花了将近20亿美元,那个时候的20亿美元是什么概念?还有一个什么叫大科学计划,这是我的研究,我找到的数据支撑,我相信这个事是真的。洛斯阿拉莫斯整个研究社区里面还有一个妓院,因为有六千多科学家,还有美军守卫的士兵、家属,没有妓院是不人道的。所以以后你们要记得,什么是大科学计划,非常重要的就是这个科学家整体作业、协调作战、互相配合完成一个大的科学项目,标志就是科研基地得有妓院。
硬座狂欢作者:郝建 著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04-01
八、杜鲁门为啥晃动白手绢?科学家和政治家的“主体责任”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点就是1945年8月6日广岛,人类第一次爆炸,这个是历史的时刻,是一个黑色的历史时刻。哎,不对,我还不同意这是黑色的历史时刻。我们待会讨论科学家和政治家的主体责任讨论这个问题。不管怎么样,我祈祷上帝保佑广岛长崎两爆是最后的两爆。1945年8月6号广岛长崎两爆的颜色到底是黑色还是白色还是和平的曙光,我们再来讨论。这就是我跟大家讨论的最后一个问题,杜鲁门为什么晃动白手绢,你们看的时候不知道注意不注意,是晃动白手绢,不是像很多人说的扔给奥本海默一条手绢,是给了奥本海默一条手绢。这个手绢怎么扔出去,是诺兰和加里·奥德曼在现场“渡戏”渡出来的,写剧本不可能写到那么细。你们注意杜鲁门拿出来的动作是拿出手绢,不是递给他,也不是叠得好好的送给他,而是拿出来晃着手绢。
电影镜头里面都没有他怎么给奥本海默的那个动作,这样拿出手绢晃动,为什么,就是奥本海默那个有名的台词,他说我的双手沾满了鲜血。电影里面为什么这么处理,是为了表现杜鲁门这个人,也包括诺兰对这件事情的态度。诺兰在这个地方我觉得非常中性非常平衡,他两边道理都讲,杜鲁门就说长崎和广岛的人不会记得谁造的原子弹,他们只记得谁扔的。英文特别干脆,英文就是I did,我觉得要翻成我干的可能更准确。他们只记得谁干的这件事,电影里面是翻成他们只记得谁扔的,连带他的话连带他这个动作,杜鲁门大概觉得奥本海默有点夸张了。我刚才讲的很多台词都是有潜台词的,这句话潜台词就是要内疚,要论沾血的手,还轮不到你,是我。更多的话就是我刚才说的奥本海默那个士兵的命运没有定局的潜台词。不错,日本是败局已定,但是对于那些要登陆日本的美国士兵他们的生命没有定局。
我去过冲绳、塞班,到现在海边上还能看见钢铁的残骸,还有岸边的军事工事到现在还在。冲绳日本人战死11万,美国士兵死了2万。所以这个话题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话题,是这个影片引起的思考。我不是说在中国变成热词吗,在日本也变成了热词,日本不让这个片子到日本去放。这一场戏有两个小动作,第一个是抖动手绢的这个做派这个动作,第二个动作是还没出门的时候,奥本海默还没走出门口,杜鲁门就说再也不要在我的办公室见到这个哭泣小子。我英文直接的意思就是哭泣小子,Crying baby。这个地方我也觉得是诺兰写的情境,杜鲁门总统不见得是当着面,客人还没出门就说这句话,这个就是戏了。但是,为什么这么处理,因为这个里面牵扯到重大的核心的政治哲学话题,就是强调了科学家和政治家那种不可逃避的主体责任,对他们两个人,对杜鲁门总统和发明原子弹的科学家奥本海默都做出了严肃和严酷的政治哲学的拷问。
刚才我讲到到底广岛长崎的两个原子弹是什么颜色吗,我先说黑色,后来我自己纠正,我自己不同意。我在网上看到有一个人说:“在日本实际投放原子弹绝对是反人类”,我非常非常不同意他这句话。在日本投放原子弹,不是反人类,而是艰难的抉择。1965年,CBS电视台采访他,记者问:当初到底有无必要投原子弹?他说:“从任何角度看,结束这场战争的方式非常残酷,但是绝非轻易决定,但直到今天我都不觉得当时有更好的方法。”在影片里,奥本海默在德国投降后也说过:“日本人还在战斗。”
讲到这,我提出一个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解释,也不是解释,是他的认识、他的灵魂拷问。关于在日本投原子弹这件事,国民是不是冤魂?雅斯贝尔斯提出来四种罪责,他的思考其实不仅仅对战后德国有启发。一个国家,不管是否发动了对外侵略,如何认识公民的罪责或者叫政治责任。他说第一种罪责是刑法罪责,这个非常简单,根据一国法律你犯下的刑法,违反法律,在任何时候不管在什么政体下,你杀人放火都是刑法罪责。后面三种罪责是政治性的罪责,第二种是政治罪责,政治罪责是每个公民都为国家所承担的,就是政府的决定你都要负有政治罪责。即使你不同意,你没投过票,你没有举过手,你也有这个政治罪责,因为那是你的政府。
雅斯贝尔斯说的第三种罪责是道德罪责,是你自己面对你的良心法庭,你自己认为你有罪就有罪,你认为你无罪就无罪,每个人面对自己,真诚的面对自己的内心,你自己决定。这个在奥本海默这个片子里面很多涉及的,奥本海默就是道德罪责和政治罪责这两种罪责。他跟格罗夫斯将军讲你几号到华盛顿,你告诉我,我也去,在6号投弹之前我能不能跟你一起到华盛顿去。他有道德罪责,而且对自己的政府有政治罪责。
郝建《蛮荒与文明:类型电影教程》(增订版,内页插图)
最后一种罪责最难理解。第四种罪责叫形而上罪责,它是对普天下人类犯下的罪行都有良心的谴责,都觉得不安,都觉得我是不是没尽到力量。拿一个什么例子解释形而上罪责,就是卢旺达大屠杀以后克林顿有这方面的思考,美国国内也对总统有这方面的谴责,西方各国也有这种谴责。我说一句题外话,对今天世界其他地方发生的反人类罪行,我个人也有某种形而上罪责。《奥本海默》这部片子里面和奥本海默这个人,带给我们更高的哲学思考,是它带给我们的强大的命题。最后一种形而上罪责,有康德的那个绝对道德律的意思,跟这个概念有相关性。
9、结语
最后我总结一下我对这个影片的读解。影片《奥本海默》到底应不应该内疚,不是说我们认为奥本海默应不应该内疚,而是诺兰的观点。诺兰的观点一个是我刚才讲过的,那个反战女孩和奥本海默的辩驳。反战女孩说日本胜败已定,原子弹是对人类最大威胁。奥本海默说但是对于那些即将进入日本本土的美国几十万士兵来说,他们生死没有定局。日本人还在战斗,这也是奥本海默电影里的原话。
另外一方面,有奥本海默的忏悔、反思,就是全片奥本海默最后一场戏跟爱因斯坦的对话和特写。最后一场戏的最后一句台词,奥本海默问爱因斯坦我当时拿着那个计算公式来问你,我们会不会点燃连锁反应,点燃氢气,点燃大气层毁了地球,我们担心我们毁了世界。《奥本海默》里的奥本海默最后一句台词是:“我认为我们的确毁灭了世界”。这句话是非常悲观的,是良心谴责的,非常非常内疚的,我的解读是诺兰多少倾向于往这边。
当然,诺兰的这个态度或者说我们对他最后一句台词最后一个镜头一场戏的读解或者整篇的读解还是偏向于左翼的,支撑这个或者说证明这个内疚感,这个自责的良心谴责的或者说承担某种罪责的电影语言是什么?你们再看一下电影,我是看第二次才发现的,就是奥本海默最后那句话之后还有镜头。是什么呢,表现的全是飞机里面子弹飞向欧洲土地那种恐怖的镜头。德国的V2火箭划过天空,这两天我脑子里全是这种意象,一个是因为给你们讲座,看他的这个电影;另一个是来自现实生活当中电视画面。最后有一个画面,最后几个镜头,那些画面都是比较负面的,悲观的。除了V2子弹划过天空,还有几个就是他们设想的但是没有发生的点燃大气层的把地球毁灭的镜头,非常非常悲观。我的分享就到这,我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拍砖和反馈,大家有什么问题,不管是在课上课下都可以提给我。向大家表示感谢,谢谢大家。现场互动
傅先芳问:电影《奥本海默》到底有什么魔力能吸引这么多观众,因为奥本海默作为核物理学家的一个身份似乎并不是普罗大众喜闻乐见的观影题材?
郝建:这个问题我不见得能回答得好,为什么呢?因为影片上映之前我也觉得不好看,而且我也觉得不见得票房会好,但是在中国的放映的确比我预想的要好。我们说大概有这么几条,第一这个片子在中国是这样的,票房并不是那么高,但是评价特别好。在中国现在电影市场,4亿多的票房不是很爆款,王宝强拍的《八角笼中》还8亿多呢。如果要分析,还是因为诺兰本身就是一个大IP,就是一个大明星,还有从社会心理或者从深层解读很多东西可能是误打误撞,跟今年很多话题都是扣上的,甚至包括奥本海默情人简的话题,奥本海默渣男不渣男的话题。今年科学界也有很多对科学伦理的思考,ChatGPT,这都影响我们到科学伦理对科学尖端探索的思考。所以这个话题——另外要说,就像我刚才竭力为大家从几个方面解释的,这个片子的文本比我想象的要丰富,比我想象的要多元,既复杂又多元。我刚才分析了既是用了现代的叙述方法跳跃的,但是又用了很多经典的叙述方法,人物的塑造,包括台词顶得住,台词的含金量,台词有趣味。我刚才也分析了关于毒苹果那场戏,它完成多少功能。谢谢。
李俊敏问:您好,请问黑色电影中的黑色视觉和幽暗意识会不会成为此类电影的固化印象?
郝建:你看到的这个现象很准,但是我描述这个现象的词和对这个现象的评价跟你好像大不一样,或者有根本性的差异。你是从负面的角度,从固化的角度,从成为套路的角度来理解和描述这个现象,比如类型化、模式化,你可能把它理解为一个固化、固定印象、刻板印象。我是从正面的角度、合理性的角度、文艺规律的角度来理解的。类型电影中的黑色的处理相当于格律诗词的某种词牌子,你如果看了我那个书,它是精心雕刻的暗黑、仔细处理的凌乱,它的暗黑和负面情绪得到了唯美的处理和呈现,它是非常唯美主义的现象。另外,黑色电影跟任何类型一样,有千变万化。如果要举例子的话,你可以去看看科恩兄弟的作品,他也是黑色电影,但是他有好几部黑色电影视觉上都不黑色。即使是黑色电影,如果你看我那个书的导言和结语就会看到,我也强调它是叙事决定的,风格也是多样的。还是以科恩兄弟为例,它既有《不在场的人》那种古典式的黑色电影讲究视觉风格、讲究分隔画面的、讲究明暗对比的,又有冰雪暴完全是白白雪世界。科恩兄弟最有意思了,它有黑色喜剧,今天我还跟一个朋友聊起来《阅后即焚》,简直把人笑翻了。看起来那个结局不是那么尸横遍野,但是它对人类对人性对人类的理性就是那么一个非常质疑和嘲笑的冷脸旁观的完全没有信心的负面的看法。所以我跟你看法一样,但是我是正面评价,模式化是格律诗词的美感。
郝建《蛮荒与文明:类型电影教程》(增订版,内页插图)
suzie蒙蒙问:电影的工业化不可避免的带来了电影产品的同质化,这样会不会影响造成未来电影的千篇一律?你认为电影工业化是好事还是坏事?
郝建:蒙蒙同学,你提的这个问题,我的回答都是否定的。电影工业化不会带来电影产品的同质化,不会造成电影千篇一律,电影工业化是一件好事,而不是坏事。你这个基本上是法兰学派的那个大众文化工业批判理论。文艺学上的规律就像我刚才回答李俊敏的这个问题,它是一种格律的美,是一种诗词的美,是一种模式当中格律当中的美。对大众文化法兰学派的批判角度就是说电影是千人千面千篇一律,文化工业产生同质化,完全是进步主义的批判,我完全不同意这种看法。而且,这些批判理论跟我们看到的文艺现象是完全不相符的。我们看到,即使中国现在这个样子的工业体制,这样的宣传管理体制,还出来这么多的值得看的电影电视剧、文学作品、绘画作品。所以不管是电影还是其他的话剧文学,商业化工业化都是好事,比如工业化就是商品化,就是交换关系,这个只会带来它的创作的繁荣、创作的动机多种多样。不言而喻,香港的工业化比中国大陆要完善,而西方的工业化欧洲的工业化比香港的工业化要完善,美国的电影工业化比欧洲的电影工业化要完善,事实是美国的电影我看到的是最多样化最好看。仅就黑色电影来说,美国拍的都比中国的欧洲的好,其实黑色电影本来起家是在法国,现在看是在美国拍得不错,所以电影的工业化绝对不会带来同质化。
这个问题,不要从理论来推,我们看现实的情况,你看香港即使现在这个样子,它还创造出非常丰富的电影工业产品。更不要说前几年《香港电影的秘密》那本书里面描述的香港电影为什么能够比内地强很多,就是它的工业化。我们搞电影的人经常在一起聊起来会讲,前几年香港电影看起来那么傻、那么简单,但是就是充满着生气,那么生机勃勃,就能出像周星弛这种大天才,就能出像《功夫》这种作品。在世界范围内中国范围内,你看它千篇一律了吗,它同质化了吗,绝对没有。蒙蒙同学,完了以后我发给主持人一个脱口秀给你看看,可以参考,供你参考。
少壮能几时问:您好,我们知道电影是光和影的艺术,色彩的明度和饱和度,构成了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请问不同的类型电影是不是会有一些固定的颜色搭配,用来叙说语言未能到达之处,丰富充实人物形象,使情节更瑰丽多彩呢,如果是能否说其中的巧妙运用。谢谢!
郝建:少壮能几时同学,你说的这几条我基本上都同意,像你说的虽然五彩缤纷但是不同类型或者不同具体的作品它要有一些颜色的设计。在它这个系统里面它是追求统一的,或者你说它追求某种固定的影调也可以。我们八十年代上学的时候经常会在《电影艺术》或者《当代电影》上看到摄影师的摄影阐述。它那个里面就会讲追求什么调子,要出什么基调,但是用什么色调跟它对比,镜头语言上要偏暖色还是偏冷色,每个电影有它的基调。借你这个问题补充说一下奥本海默,奥本海默由于他的核心影像是原子弹爆炸,所以他全篇的影调是偏暖的。你看沙漠偏暖,爆炸偏暖,我不好说每一场都是这个样子,但是它整个的基调大的基调偏暖。你说的这个是每个摄影师每个美术师都要做的工作,他们会确定一些调子。不同的人物给他设计的服装或者布景都设计一定的基调,所以你说的这条是成立的。
当年江青给电影界的人说过一句话,说电影要出绿,那时候我们不太懂是什么意思。其实她讲的就是摄影的总体基调问题,在总体的基调里面有变化。当然有的影片基调就是色彩缤纷,就是色彩斑斓,就是大量得用原色,这个缤纷这个色彩斑斓这个多色就是它的影像的基调。比如阿尔莫多瓦就是大量地用原色,而且饱和色特别多,而且他整个色彩就是给人缤纷的感觉。比如《上帝之城》就是偏暗黑色的。黑色电影由于它的总体风格基调,有的黑色电影的摄影师和导演就坚持认为做黑色电影就是黑白摄影,他们不承认彩色电影是黑色电影。事实上不是,尤其是新黑色电影以后它就不是了。最后一句话,我比较同意你的观察,只是有一个词,把固定的改成一种设计的、风格化的,根据情节和人物性格加以精心设计的具有某种统一的颜色或者整体色调,谢谢。
一个结构,某个导演开辟了以后就会影响后面的很多人。比如刚才说的昆汀·塔伦蒂诺的分段叙事。分段叙事又是从意大利导演赛尔乔·莱昂内的《美国往事》过来的,还有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盲打误撞》,它那种结构也影响了后来很多其他的电影,影响了其他电影的叙事结构。《滑动的门》,那个结构就是从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盲打误撞》里学过来的。诺兰在这个片子里面运用的一些我刚才分析的结构方式、剪接方式、时空处理方式乃至于超现实的元素的使用,其原型也是从别的人那学来的,他加以变化。杂耍蒙太奇的方法他是从爱森斯坦学来的。这个片子会对以后其他的影片形成巨大的影响,会被人模仿学习。谢谢大家。
郝建,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影视编剧。曾担任多个国际电影节评委和中国独立电影节的评委及选片人。现任亚洲电影促进联盟(NETPAC)委员,2018 至2020 年任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访问学者,2020年7 月至今担任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合作研究员(Associate in Research with the Fairbank Center of Harvard University)。曾导演电视剧《大屋的丫环们》,编剧或联合编剧电视剧《真空爱情记录》《汽车城》《冲出绝境》《狐步谍影》,编剧电影《紧急迫降》《危情雪夜》。担任编剧的《紧急迫降》获华表奖、金鸡奖特别奖。曾出版专著《不在场的人:黑色电影研究》《蛮荒与文明:类型电影教程》(增订版)《影视类型学》《硬作狂欢》《类型电影教程》《中国电视剧:文化研究与类型研究》《盗梦好莱坞》等,曾主编《无限透明之蓝》。
纯粹赠书
赠书规则
1. 关注微信公众号:纯粹Pura
2. 关注后,选择近期任意一篇推送文章,点击右下角给我们留言,可以说说您对这篇文章的感想、对作者思想的感悟,也可以说说您与纯粹的故事、您读过的纯粹书籍,我们欢迎各位读者能与我们互动交流、思想碰撞。
3. 留言后,请将留言的这条微信文章转发到您的朋友圈,转发同时需要配有20字以上的推荐或感想文字。
4. 然后将朋友圈转发截图,发送至纯粹Pura微信公众号后台。(转发“纯粹新书”栏目将有更多机会获得幸运噢)
5. 每周,我们将综合留言和转发质量,抽取1-5位幸运读者,赠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纯粹Pura精品图书一册。获奖读者会在下一周的周二微信公众号文章中公布。
请获奖读者在微信公众号后台留言你的姓名、电话、收件地址。逾期一月未提交个人联系方式将视为弃权。
为了和读者进行更好地互动和交流,现特将赠阅活动升级!纯粹赠阅和纯粹读书会的赠书活动一道,将以日常性赠阅方式打造良好的阅读氛围,特将设置时段的局部赠阅活动,调整为长效日常赠书活动,和广大爱书人一起共同营造一个高质量公共阅读空间。欢迎大家积极参与深度阅读,纯粹Pura好书期待大家指正!
纯粹读书社群
扫码加入纯粹读书社群
每日与您分享好书
# 独行的缪斯:自传、性别研究及其他
[美] 孙康宜 著
曾任耶鲁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系主任、著名荣休讲座教授孙康宜先生,将女性独特的社会角色和性别含义引入对文本的解读中,重新阐释了古典文学,为文学批评提供了崭新的视角。本书是一本自传与性别研究及其他的合集。自传部分,除了自述家世和幼年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外,还详细追述了求学、治学经历。性别研究及其他部分,在对明清女性文学的研究中,孙康宜惊喜地发现了男女两性间的互补与合作的独特文化现象,纠正了西方性别理论一味强调“差异观”的偏颇。
# 长亭与短亭:词学研究及其他
[美] 孙康宜 著
这是孙康宜先生汉学研究论集。收录二十多篇学术论文,内容广涉孙先生的词学研究成果、对中西经典文学及中西文学比较方面的心得和洞见、边缘论题、最新探索的生荒领域,其中对中国古典作家的审美追求、中国古代女性作者的地位问题等,均做了饶有趣味的探讨,从中可以窥见孙康宜先生海外汉学研究的发展脉络和重要研究成果。
# 千年家国何处是:从庾信到陈子龙
[美] 孙康宜 著
孙康宜先生对六朝诗的研究是其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其成果在本书中得到充分展现。他对六朝诗歌的分析精准到位,赏析兼具,比学术圆润,比散文严谨,属别具一格的古典文论著作。通过对陈子龙与柳如是诗词情缘的关系和明清诗词中诗与面具的互利关系独到的诗词研究,在国内外古典诗词研究中独一无二,令人信服。孙康宜教授深受中西文学的熏陶,所做研究,属集中西方文化大成之作,每每将个人心得与史学价值融会贯通,使读者深受教益。
# 作女
张抗抗 著
张抗抗文集包括《作女》《情爱画廊》《隐形伴侣》《北极光》《把灯光调亮》《乌镇的倒影》《牡丹的拒绝》《赤彤丹朱》《何以解忧》《仰望星空》10本。张抗抗的作品情节生动,人物塑造具有个性化特点,语言泼辣净爽,反映了特定时代的社会生活,描写了青年人的思想变化和成长历程。《作女》是张抗抗长篇代表作,通过对卓尔等一群对生活充满激情、特立独行、以自我为中心的“作女”的形象塑造,对一直处于男性中心的社会,提出极具冲击力的挑战和思考。
# 乌镇的倒影
张抗抗 著
张抗抗文集之一。本书收录了作者从2000-2022年的散文代表作,包括《白色大鸟》《苏醒中的母亲》《西拉沐伦河漂流》《乌镇的倒影》等。作者用优美又富有思辨的语言,在对外部世界与国内南北方的自然景观、人文现象的细腻描述中,抒发了对于人间万象独特的参悟与阐释。她的散文与其小说作品形成“互文”文本,笔致飘逸,淡远雅致,呈现出哲思深邃、意味隽永的艺术特色。
# 人书俱老:观念与机制
邱振中 著
中央美院教授、书法理论家、书法家邱振中先生阐释唐代书法“人书俱老”最高艺术境界,以唐代著名书法家孙过庭《书谱》为基础,结合王羲之等书家名帖,解读个体精神、书法文本和艺术传承的关系。在中国书法界,邱振中是少数既对传统书法有精深把握,又对当代艺术文化有所涉足的艺术家。他对书法的认识和理解,有着融贯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艺术的广阔视野。本书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书法论著,这是一部充满现代思想和个人观点的书法理论与实践之作。
# 不在场的人:黑色电影研究
郝建 著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合作研究员郝建,以深入浅出见的分析、轻松幽默的文笔对一批黑色电影新老经典《低俗小说》《暗花》《消失的爱人》《唐人街》等做出精深解读。作者的分析视野广阔,将电影文本与文学作品、哲学和美术文本做旁征博引的融汇标本。书中插入大量影片镜头截图,每幅截图都配有电影语言和叙事肌理的艺术分析,使读者更加深入地把握到黑色经典作品的此中三昧,堪称骨灰级影迷和电影研究者的读片指南。
# 面具与真相:拉康的七堂课
[斯] 斯拉沃热·齐泽克 著 唐健 译
《面具与真相:拉康的七堂课》系法国作家、哲学家拉康的得意门生——斯洛文尼亚作家、哲学家齐泽克的拉康研究专著。作者以“小对形”及真实理论作为全书中轴,以电影、故事或政治事件等作为案例,有条不紊地向读者展示了拉康理论的基本构图。这是一本兼具趣味性与知识性,能够深入大众文化的介绍拉康理论的“教科书”。
# 边缘之书
[法] 埃德蒙·雅贝斯 著 刘楠祺 译
纯粹译丛“埃蒙德•雅贝斯作品系列”重磅完美收官之作:被列入西方正典、法国著名思想家埃德蒙•雅贝斯《边缘之书》中文版首次面世,文笔洋溢浓郁的诗意,闪耀一个哲学家的深邃思考。埃德蒙·雅贝斯是法国著名诗人、作家、哲学家和宗教思想家,犹太人。“二战”后法国最著名的文学人物之一,对德里达、布朗肖、布努尔等法国思想家产生过深刻影响。蒙特利尔世界博览会上展示其作品的四位法语作家之一(另三位是萨特、加缪和列维-斯特劳斯)。1987年获法国国家诗歌大奖等。
# 世界的重量
[葡] 努诺·朱迪斯 著 姚风 译
世界著名诗人努诺•朱迪斯,根植于深远文化背景和谱系,不仅擅长从日常生活经验出发,捕捉诗性的零光片羽,更长以智性的目光审视和思索人类生活的境况。2022年度“1573国际诗歌奖”获奖作品。诗人既有浪漫主义情怀,也惯于穿越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边界,记忆、时间、语言、历史、自然、爱情、宗教、死亡、童年、艺术等,诗歌和散文两种语言风格互为交织,弱化抒情和叙事之间的边界,让文本获得更为自由的生长空间,形成一种宽广的互文性语境。
# 慎重:庞德——父亲和师长
[意] 玛丽·德·拉赫维尔茨 著 [英] 凯岚 译
这是一本珍贵的心灵之书、精神之书、情感之书。透过庞德女儿的挚爱描述,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有血有肉、情感丰沛的庞德。同时,也是一部穿越历史和岁月的心灵与生命之书。玛丽·拉赫维尔茨是现代诗歌巨匠埃兹拉•庞德的女儿。她在书中,用优雅、独特和动人的散文笔法,记述了从童年开始和养父母一起在大自然环境中长大,以及后来与庞德和生母一起生活的经历,也讲述了战后庞德在美国精神病院被监禁13年的艰难痛苦。
纯粹好书
孙康宜作品系列·千年家国何处是 长亭与短亭 独行的缪斯丨齐泽克·面具与真相丨福克纳·野棕榈丨顾彬·房间里的男人丨埃德蒙·雅贝斯 问题之书 相似之书 界限之书 边缘之书 门槛·沙丨朱迪斯·世界的重量丨慎重:庞德——父亲与师长丨梵澄译丛 吉檀迦利丨弗·克·阿尔谢尼耶夫·在乌苏里的莽林中丨自然主义译著系列 毛罗·科罗纳 貂之舞 山林间 劳伦斯·安东尼 格雷厄姆·斯彭斯 象语者丨布鲁诺·舒尔茨·鳄鱼街丨茅野裕城子·韩素音的月亮丨西蒙娜·韦伊 比克瑙集中营的黎明丨扬之水·定名与相知 博物馆参观记二编丨王鼎钧 春秋花果:王鼎钧自选集 爱情意识流丨杨先让·黄河十四走 杨先让文集 徐悲鸿丨汉声·松阳传家丨刘醒龙·天行者 秋风醉了 寂寞歌唱 凤凰琴丨张炜·铁与绸 不践约书丨李浩·自我、镜子与图书馆 乡村诗人札记丨苏炜·听大雪落满耶鲁丨张宗子·时光的忧伤丨秀陶·树的轮回丨高翔 旅克·理查德 为什么长江如此迷人丨丁雨·看展去:博物馆里的中国与世界丨胡弦·风的嘴唇丨中国诗歌协会·时间之外的马车丨萧耳·流光记 中产阶级看月亮 锦灰堆美人计 樱花乱丨王树村·戏出年画丨吉狄马加·火焰上的辩词丨李季·顺天游丨张钧·张爱玲十五讲 张爱玲传丨江子·回乡记 去林芝看桃花 青花帝国丨黄梵·意象的帝国丨黑陶·“江南三书” 中国册页 夜晚灼烫 百千万亿册书 | 张清华·海德堡笔记丨庞余亮·半个父亲在疼丨彭程作品系列丨计文君· 曹雪芹的遗产 曹雪芹的疆域 化城喻 问津变丨王学泰作品系列 “水浒”识小录丨樊国宾·仁慈江湖|冯秋子·未曾消失的苇岸 时间的颜色丨“儿童粮仓”系列丨半夏· 悬铃木咖啡馆 与虫在野丨燎原主编系列诗集 海子·神的故乡鹰在言语 昌耀·我从白头的巴颜喀拉走下丨张锐锋·卡夫卡谜题丨于赓哲·唐开国丨朱夏妮·新来的人丨新九叶集丨周晓枫散文系列·河山 收藏 斑纹丨聂晓华·生别离丨夏维东·上古迷思丨苏七七·光与真的旅途:电影笔记二十四则丨荆歌·日月西东:从苏州到马德里丨庞培·碗和钵丨赵波·云上 更多纯粹好书&相关资讯请查看公众号下方菜单栏
● END ●
点“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