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家明:在那缺书少艺的寂寞年代里,一部杰出的家族小说,正如一座宝库 | 纯粹新书
出版时间:2023-09
汪家明《书梦重温》以书为线索,汇集著名出版家汪家明先生不同人生阶段读书与做书的感悟,从读者、作者、出版者的角度述说其与书交织的一生。40篇小记中包含作者与汪曾祺、张洁、灰娃、叶至善等文人的交往故事,《棔柿楼集》《七札》《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等图书的诞生始末,以及《老照片》刊物的创办历程,而一些大家如普希金、雨果、梅里美、鲁迅的身影也于其中时常出现。这些因书而生发的点滴故事,处处可见岁月流逝中个人成长之印迹。文字平实矜持之中见优雅,真正展示了汪家明先生作为出版人的修为和敬业精神。
人与书的相遇是精神之间的交流与碰撞,而当作者集多重身份于一身时,与书的相遇和重温更是记忆深处围绕书交织的种种人与事。读书的体会与感悟、出版工作中的点滴故事和趣闻,以及每本经典之作背后编辑和作家之间的相互理解与支持,在汪家明先生的娓娓道来中生动呈现。点缀其间的名家合照、作家手稿及往来的信件,更是为当代出版界留下一幅幅珍贵的老照片和历史记忆。
书梦重温
“1994年某天,我外出公干,在归途火车上偶遇《齐鲁晚报》副总编辑孙培尧。他和我一样是“书虫”,旅途无事,自然就聊起了书,也聊他主持的报纸副刊。一聊聊了几个小时,火车到站,仍意犹未尽。之所以有那么大的兴头,是因为主要聊的是早年读过的书——那些在我们生命中留下深深印记的书,尤其是外国小说、古文和诗词,什么《别尔金小说集》了,《福尔赛世家》了,《嘉尔曼》《马背上的水手》……还有《东周列国志》《老残游记》、陶渊明之类。分手时,孙培尧说,这些书都是永远应该读的,可现在的年轻人有文化断层。你在《晚报》开个专栏吧,就把我们今天聊的,特别留在你记忆里的书写一下,每篇几百字一千字都可。我说,这事儿我愿意!专栏名就叫《书梦重温》吧。如此,一写就写了五六十篇。”
读文学史,常感慨万千。比如,中国文学的奠基人屈原生于公元前340年,距今两千三百多年;俄国文学之父普希金生于1799年,至今也不过二百多年,但19世纪的俄罗斯文学已登上世界文学的高峰。
作为文学之父,普希金名副其实——他在所有文学体裁中都是开创者,且成绩斐然,无论诗、小说、戏剧、散文、童话还是文论。诗不必说,只说小说,在他之前,俄罗斯还没有一位真正的小说家,然而他一起手就写出了《别尔金小说集》《黑桃皇后》《上尉的女儿》这样足以传世的杰作。
“普希金对我有着特别的意义:我少年时代迷恋文学之始,就读了肖珊译的《别尔金小说集》(别尔金是普希金的笔名),其中五篇作品,我每篇读过多遍。最合我胃口的是《射击》。故事说的是在边关驻扎的军队中,有一个每天练枪法的怪人。他年轻时曾被某贵族青年打了一耳光而决斗。当贵族青年开枪打穿了他的帽子,轮到他开枪时,他因对方丝毫不害怕而气恼,决定不打了,而对方傲慢地许诺以后在任何时候他都可以来补打这一枪。多年后,他听说贵族青年找了一位美丽的小姐,结婚了,怪人于是携枪去见新婚夫妇。这次他看到了贵族青年的恐惧和年轻夫人的跪求,他满足了,没有射击对方,只是在离开时回身随手开了一枪,子弹准确穿过墙上挂的画上原有的一个弹孔。据说他后来参加希腊起义,死在战斗中。”
小说中表现的英雄主义、清高做派和传奇色彩(我从中看出了《当代英雄》的先声),深深打动了我少年的心,是不足为怪的。令我一直感慨的,是这样简单明了好看而又富精神内涵的叙事,如今很难看到了。津津乐道一颗颗蝇营狗苟的卑微心灵,已是本世纪小说的时尚。文学的崇高与神圣,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书梦重温》书籍展示
九三年
雨果是19世纪小说家中最擅营造戏剧冲突的。他在六十岁时构思、七十岁时动笔、七十二岁发表的《九三年》,就是这一类的杰作。
故事发生在1793年法国大革命期间。老朗德纳克亲王率领的叛军与他的亲侄孙郭文任司令官的共和军之间发生了殊死的战争,当共和军把叛军围困在朗德纳克家族的古堡里,即将全歼时,叛军却偶然发现一条暗道。他们把人质——三个小孩锁在古堡楼上,放起大火,然后逃走了。共和军眼看悬崖上古堡的大火,束手无策,孩子的母亲在古堡下眼看骨肉被火吞没,绝望地号叫。这一幕感化了已逃走的叛军领袖朗德纳克,他毅然返回,从秘密处取出长梯,攀上悬崖,冲进古堡,救出孩子,然后束手就擒。当天夜里,共和军司令官郭文发生激烈的思想斗争:朗德纳克无论多凶残,但凭救孩子这一义举,即可赎掉一切罪过,从恶魔变成了“光明的天使”;但他又想,这人唯一的善举,不过是改正了自己的罪行——大火正是他下令放的……天快亮时,郭文去监狱看望即将被砍头的朗德纳克,他把自己的斗篷披在叔祖身上,让敌人离开了监狱,而自己成为囚徒,并因此被公安委员处死。通过这一出人意料的结局,雨果提出了“在革命的原则之上还有一个更高的人道主义原则”的观点。
我年轻时读书,其中有否爱情描写,曾是重要的取舍标准,甚至认为,作为长篇小说,不含爱情故事,即不能称之为杰作。然而在1973年初春,我第一次读《九三年》,便被其题材重大和戏剧冲突所震撼,被其出人意料的情节和充满睿智的格言深深吸引,第一次懂得了什么叫“语言的力量”,尽管整部书里没有一丝爱情描写。
假如有些书是让人读过永不忘记的,这就是其中一部了。几十年来,我津津乐道书中的几个关键情节,每次都能得到听者的共鸣。
茶花女
老家的小屋窗朝北,窗外不远是一堵高墙,所以房内终日昏暗。在1970年那无所事事的秋天里,我躺在小屋的床上,第一次读小说《茶花女》。读完时正是傍晚,下班人的脚步声和邻居家火炉风箱的呼呼声清晰而又遥远。我一动不动,陷入无法摆脱的悲哀,直到母亲喊我吃饭。家人已习惯了我多思的性情,没人问我为什么默默无语。此后,足有一个星期,我郁郁寡欢。此时此情深深印在我的记忆里。我相信,那悲哀的因子,仍弥漫在那小屋、那幽暗的后窗、那杂草丛生的小院里,尽管我家早已搬离。
其实,我最早读《茶花女》,是一本残破不全的连环画——只有后半本,正是故事中最令人伤心的一段:阿芒的父亲用计把热恋中的一对年轻人分开,然后亲自去见玛格丽特,可怜巴巴地哀求她为了阿芒妹妹的婚姻,而与阿芒分手。善良的玛格丽特答应了老人,装作水性杨花,回到风月场中,那些纨绔子弟马上围了上来。涉世未深的阿芒在失恋的痛苦中发狂,寻找一切机会当众羞辱玛格丽特,殊不知她已重病在身,经不住一次次被阿芒折磨,终于在孤独中死去。不久,阿芒了解了事情真相,悔恨交加,到玛格丽特墓前痛哭失声……我还记得连环画最后的画面:古典墓园里,树丛和石碑间坐着瘦削而英俊的青年。
此后足足十年间,我无缘再看到这部小说。其实即使看到,也未必重读,因为连环画加文字的双重力量,深深刺伤了我的心,时间并没能使它痊愈。后来我终于买到的一本,香港版,封面是两朵俗气的红花(或许是茶花?如此还可接受),内文竖排繁体字,“阿芒”译作“亚芒”。我那时就认为,小仲马即使只有这一部不足二十万字的小说,也已胜过他父亲大仲马《三个火枪手》《基督山伯爵》等数十部巨著!
至今我还这样想。
《书梦重温》书籍展示
这是一本我认真读过两遍,买过两本,两本都不翼而飞的书。
第一遍读于1972年(有读书笔记为证),第二遍读于大学二年级(1980年)。
故事讲的是穷人家的少女珍妮,在给议员白兰德送洗好的衣物时,得到白兰德的赞美、同情和帮助。为了感激这位好心人,她天真地以身相许,白兰德也提出与她结婚。但婚前白兰德猝死,而珍妮已怀了他的孩子,从此被认为是道德败坏的人,连父亲也不原谅她。她忍辱负重,委曲求全,用尽全力照顾自己一家。为了家人,她又做了富家子弟莱斯特的情妇。莱斯特尽管对她十分爱恋,但囿于富人的逻辑,从未想到与她结婚。随着时间的流逝,结果只能是他抛弃珍妮……
这样的题材,这样的故事,在1972年的中国,会怎样影响我们年轻的情感,是可以想象的。我的一位同学,决定把这本书全部抄写下来,但由于书主索要得急,仅抄了一半,约十万字。这半卷手抄本,后来也被视为珍品,因为后几年这类书越来越难借到了。
1980年我买了这本书的新版,傅东华译,定价一元整。朴素的封面,浅褐色印了一幅人物画,是韩和平作的(他是小人书《铁道游击队》的画者,所以记得),书名是毛笔字。其实这书是旧纸型翻印的,因为仍是繁体字。教科书上说到这本书,都说是“揭露了资产者的丑恶,歌颂了劳动者的美好”,白兰德和莱斯特对珍妮的爱,不过是“肉欲”,是对女性的“玩弄”。对这种说法,以我读此书的体会,实在不能苟同。假若这样类比,是否可以说珍妮委身于二人,只是为了金钱呢?事情不至于这样简单。如果白兰德猝死是不可抗的自然法则造成了珍妮的悲剧的话,那么莱斯特和珍妮必然的分离,则是社会法则造成的悲剧。假如仅仅是玩弄和金钱,就不会感动千千万万的读者。
很长时间里,我认为本书作者德莱塞(1871—1945年)是美国最伟大的作家。我还读过他的两卷本《天才》、三卷本《欲望三部曲》,而他的代表作《美国的悲剧》则与《红与黑》《幻灭》异曲同工,都是描写年轻的、出身底层的野心家、暴发户坎坷的命运。他还有一本《嘉莉妹妹》,与本书先后问世(1910—1911年)。
布登勃洛克一家
托马斯·曼因这本小说获得1929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而发表这部作品时,他只有二十六岁。二十六岁就创作出传世的、大部头的作品(译成中文五十五万字),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奇迹。
本书的副题是“一个家庭的没落”,写的是德国大商人、望族布登勃洛克一家四十年间从富华走向衰落的过程,在写四代人在经济竞争中失败的同时,也写了精神与道德的颓丧。书中最令人难忘的,当然是第三代中的安东妮,她一生坎坷无比,但不失本性:天真、坦率,却又骄傲自负,爱慕虚荣。她曾被当作家庭的宝贝,为了家庭的荣誉和前途,牺牲了个人的爱情,两次违心嫁人,都离异。她实在是一个弱者,是家庭这条锁链上的“环节”,当整条锁链被损毁时,最容易受伤害的,就是她。最后,她只能以夸耀过去来满足虚荣心,在旁人看来十分可怜。
第一次读这部小说时,我便发现,它在结构和写法上与《战争与和平》有某种关联。比如,它的第一章整整用了三四万字,只写了一次晚宴,通过这次晚宴来让本书人物一个个出场;还有,全书开头就是人物对话等,凡读过《战争与和平》的人都会发现其相似之处。后来我得知,列夫·托尔斯泰正是托马斯·曼最崇敬的文学大师,所以,他在年轻时代的作品中模仿,不足为怪。值得玩味的,是无论诺贝尔奖评委,还是一百多年来的评论家,并没有责备这种模仿,甚至置若罔闻。
德国真是一个富有独特文化传统的国度,除了以严谨、深邃的哲学著称,丢勒、门采尔、歌德、席勒、贝多芬、门德尔松这些一流艺术大师,也诞生于此,还有托马斯·曼的胞兄亨利希·曼,也是世界文学中的一位大师级的人物,代表作是《臣仆》。
以描写家族史为题材的长篇小说,自巴尔扎克、左拉之后,几乎成为整整一代文学的主流,但能够传世的不多。在那缺书少艺的寂寞年代里,一部杰出的家族小说,正如一座宝库,令我们这些食量很大的嗜书者享用不尽,因为其中包含的东西绝非一般小说可以比拟,有历史、哲学、经济、军事、地理、文艺,最重要还有亲情、爱情……
汪家明《书梦重温》书籍设计展开图
苦难的历程
这部书作者整整写了二十二年,1919年至1941年,三卷,九十万字。我十六岁读《两姊妹》,二十岁读《一九一八年》,二十五岁读《阴暗的早晨》,也有十年。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文革”中借书难。1980年在大学读书时,我买了一套,收藏至今。
十六岁时我们称阿列克谢·托尔斯泰为“小托尔斯泰”,以为他是列夫·托尔斯泰的儿子。《两姊妹》写得颇有贵族文学气氛,家庭和恋爱是故事的核心;第二卷、第三卷,社会场景突兀地展开,显示出史诗的色彩,令人联想到《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后来我知道了,他和老托尔斯泰没任何血缘关系,倒与屠格涅夫是亲戚——他的母亲是屠格涅夫侄孙女,也是一位女作家。于是我又从《两姊妹》中看到《贵族之家》《阿霞》的影子。
当我对阿·托尔斯泰有了更多了解,并且读了他的一些短篇小说和巨著《彼得大帝》(未完成)后,我明白了,他确实继承了屠格涅夫、托尔斯泰的俄罗斯文学传统。当1910年老托尔斯泰去世时,他已经在文坛崭露头角。他刻画细节的功夫、抒情风格和处理重大历史事件的手法,令人惊叹。巴乌斯托夫斯基曾说,阿·托尔斯泰能从任何一个细节展开一部宏大的叙事作品。我至今记得少女达莎发现远方的爱人突现在眼前,身子不由自主地前倾,膝上一只梨滚落地下的细节,记得这样一些句子:“橘黄色的夕阳衬托出蓝盈盈的树枝……蔚蓝色的黄昏……灯的反光映在黑糊糊的水里……浅绿色的天空闪耀着照不出黑影的磷光。”还有,“她那浅黄色的头发,中间分着那么妩媚的处女的发路”。当然,这与朱雯的翻译有很大关系,但越是好的翻译,应当是越好地反映出原著的风采啊。“妩媚的处女的发路”,多好的描写!
现在看《苦难的历程》,三部曲颇不匀称,第一部写得很细,后两部则是大笔落墨;第一部多描写,后两部多叙述。正因此,这部书有了独特的品格。这独特来自时代跨度(十月革命前后),来自作者思想和情感的嬗变。
(本文节选自《书梦重温》,汪家明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纯粹Pura,2023年10月)
书梦重温作者:汪家明 著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纯粹Pura
出版时间:2023-09
《书梦重温》以“书”为线索,汇集汪家明不同人生阶段读书与做书的感悟,从读者、作者、出版者的角度述说其与书交织的一生。40篇小记中包含作者与汪曾祺、张洁、灰娃、叶至善等文人的交往故事,《棔柿楼集》《七札》《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等图书的诞生始末,以及《老照片》刊物的创办历程,而一些大家如普希金、雨果、梅里美、鲁迅的身影也时常出现。这些因书而生发的点滴故事,处处可见岁月流逝中个人成长之印迹。文字平实矜持之中见优雅,真正展示了出版人的修为和敬业精神。
纯粹赠书
赠书规则
1. 关注微信公众号:纯粹Pura
2. 关注后,选择近期任意一篇推送文章,点击右下角给我们留言,可以说说您对这篇文章的感想、对作者思想的感悟,也可以说说您与纯粹的故事、您读过的纯粹书籍,我们欢迎各位读者能与我们互动交流、思想碰撞。
3. 留言后,请将留言的这条微信文章转发到您的朋友圈,转发同时需要配有20字以上的推荐或感想文字。
4. 然后将朋友圈转发截图,发送至纯粹Pura微信公众号后台。(转发“纯粹新书”栏目将有更多机会获得幸运噢)
5. 每周,我们将综合留言和转发质量,抽取1-5位幸运读者,赠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纯粹Pura精品图书一册。获奖读者会在下一周的周二微信公众号文章中公布。
请获奖读者在微信公众号后台留言你的姓名、电话、收件地址。逾期一月未提交个人联系方式将视为弃权。
为了和读者进行更好地互动和交流,现特将赠阅活动升级!纯粹赠阅和纯粹读书会的赠书活动一道,将以日常性赠阅方式打造良好的阅读氛围,特将设置时段的局部赠阅活动,调整为长效日常赠书活动,和广大爱书人一起共同营造一个高质量公共阅读空间。欢迎大家积极参与深度阅读,纯粹Pura好书期待大家指正!
纯粹读书社群
扫码加入纯粹读书社群
每日与您分享好书
# 独行的缪斯:自传、性别研究及其他
[美] 孙康宜 著
曾任耶鲁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系主任、著名荣休讲座教授孙康宜先生,将女性独特的社会角色和性别含义引入对文本的解读中,重新阐释了古典文学,为文学批评提供了崭新的视角。本书是一本自传与性别研究及其他的合集。自传部分,除了自述家世和幼年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外,还详细追述了求学、治学经历。性别研究及其他部分,在对明清女性文学的研究中,孙康宜惊喜地发现了男女两性间的互补与合作的独特文化现象,纠正了西方性别理论一味强调“差异观”的偏颇。
# 长亭与短亭:词学研究及其他
[美] 孙康宜 著
这是孙康宜先生汉学研究论集。收录二十多篇学术论文,内容广涉孙先生的词学研究成果、对中西经典文学及中西文学比较方面的心得和洞见、边缘论题、最新探索的生荒领域,其中对中国古典作家的审美追求、中国古代女性作者的地位问题等,均做了饶有趣味的探讨,从中可以窥见孙康宜先生海外汉学研究的发展脉络和重要研究成果。
# 千年家国何处是:从庾信到陈子龙
[美] 孙康宜 著
孙康宜先生对六朝诗的研究是其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其成果在本书中得到充分展现。他对六朝诗歌的分析精准到位,赏析兼具,比学术圆润,比散文严谨,属别具一格的古典文论著作。通过对陈子龙与柳如是诗词情缘的关系和明清诗词中诗与面具的互利关系独到的诗词研究,在国内外古典诗词研究中独一无二,令人信服。孙康宜教授深受中西文学的熏陶,所做研究,属集中西方文化大成之作,每每将个人心得与史学价值融会贯通,使读者深受教益。
# 作女
张抗抗 著
张抗抗文集包括《作女》《情爱画廊》《隐形伴侣》《北极光》《把灯光调亮》《乌镇的倒影》《牡丹的拒绝》《赤彤丹朱》《何以解忧》《仰望星空》10本。张抗抗的作品情节生动,人物塑造具有个性化特点,语言泼辣净爽,反映了特定时代的社会生活,描写了青年人的思想变化和成长历程。《作女》是张抗抗长篇代表作,通过对卓尔等一群对生活充满激情、特立独行、以自我为中心的“作女”的形象塑造,对一直处于男性中心的社会,提出极具冲击力的挑战和思考。
# 乌镇的倒影
张抗抗 著
张抗抗文集之一。本书收录了作者从2000-2022年的散文代表作,包括《白色大鸟》《苏醒中的母亲》《西拉沐伦河漂流》《乌镇的倒影》等。作者用优美又富有思辨的语言,在对外部世界与国内南北方的自然景观、人文现象的细腻描述中,抒发了对于人间万象独特的参悟与阐释。她的散文与其小说作品形成“互文”文本,笔致飘逸,淡远雅致,呈现出哲思深邃、意味隽永的艺术特色。
# 人书俱老:观念与机制
邱振中 著
中央美院教授、书法理论家、书法家邱振中先生阐释唐代书法“人书俱老”最高艺术境界,以唐代著名书法家孙过庭《书谱》为基础,结合王羲之等书家名帖,解读个体精神、书法文本和艺术传承的关系。在中国书法界,邱振中是少数既对传统书法有精深把握,又对当代艺术文化有所涉足的艺术家。他对书法的认识和理解,有着融贯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艺术的广阔视野。本书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书法论著,这是一部充满现代思想和个人观点的书法理论与实践之作。
# 不在场的人:黑色电影研究
郝建 著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合作研究员郝建,以深入浅出见的分析、轻松幽默的文笔对一批黑色电影新老经典《低俗小说》《暗花》《消失的爱人》《唐人街》等做出精深解读。作者的分析视野广阔,将电影文本与文学作品、哲学和美术文本做旁征博引的融汇标本。书中插入大量影片镜头截图,每幅截图都配有电影语言和叙事肌理的艺术分析,使读者更加深入地把握到黑色经典作品的此中三昧,堪称骨灰级影迷和电影研究者的读片指南。
# 面具与真相:拉康的七堂课
[斯] 斯拉沃热·齐泽克 著 唐健 译
《面具与真相:拉康的七堂课》系法国作家、哲学家拉康的得意门生——斯洛文尼亚作家、哲学家齐泽克的拉康研究专著。作者以“小对形”及真实理论作为全书中轴,以电影、故事或政治事件等作为案例,有条不紊地向读者展示了拉康理论的基本构图。这是一本兼具趣味性与知识性,能够深入大众文化的介绍拉康理论的“教科书”。
# 边缘之书
[法] 埃德蒙·雅贝斯 著 刘楠祺 译
纯粹译丛“埃蒙德•雅贝斯作品系列”重磅完美收官之作:被列入西方正典、法国著名思想家埃德蒙•雅贝斯《边缘之书》中文版首次面世,文笔洋溢浓郁的诗意,闪耀一个哲学家的深邃思考。埃德蒙·雅贝斯是法国著名诗人、作家、哲学家和宗教思想家,犹太人。“二战”后法国最著名的文学人物之一,对德里达、布朗肖、布努尔等法国思想家产生过深刻影响。蒙特利尔世界博览会上展示其作品的四位法语作家之一(另三位是萨特、加缪和列维-斯特劳斯)。1987年获法国国家诗歌大奖等。
# 世界的重量
[葡] 努诺·朱迪斯 著 姚风 译
世界著名诗人努诺•朱迪斯,根植于深远文化背景和谱系,不仅擅长从日常生活经验出发,捕捉诗性的零光片羽,更长以智性的目光审视和思索人类生活的境况。2022年度“1573国际诗歌奖”获奖作品。诗人既有浪漫主义情怀,也惯于穿越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边界,记忆、时间、语言、历史、自然、爱情、宗教、死亡、童年、艺术等,诗歌和散文两种语言风格互为交织,弱化抒情和叙事之间的边界,让文本获得更为自由的生长空间,形成一种宽广的互文性语境。
# 慎重:庞德——父亲和师长
[意] 玛丽·德·拉赫维尔茨 著 [英] 凯岚 译
这是一本珍贵的心灵之书、精神之书、情感之书。透过庞德女儿的挚爱描述,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有血有肉、情感丰沛的庞德。同时,也是一部穿越历史和岁月的心灵与生命之书。玛丽·拉赫维尔茨是现代诗歌巨匠埃兹拉•庞德的女儿。她在书中,用优雅、独特和动人的散文笔法,记述了从童年开始和养父母一起在大自然环境中长大,以及后来与庞德和生母一起生活的经历,也讲述了战后庞德在美国精神病院被监禁13年的艰难痛苦。
纯粹好书
孙康宜作品系列·千年家国何处是 长亭与短亭 独行的缪斯丨齐泽克·面具与真相丨福克纳·野棕榈丨顾彬·房间里的男人丨埃德蒙·雅贝斯 问题之书 相似之书 界限之书 边缘之书 门槛·沙丨朱迪斯·世界的重量丨慎重:庞德——父亲与师长丨梵澄译丛 吉檀迦利丨弗·克·阿尔谢尼耶夫·在乌苏里的莽林中丨自然主义译著系列 毛罗·科罗纳 貂之舞 山林间 劳伦斯·安东尼 格雷厄姆·斯彭斯 象语者丨布鲁诺·舒尔茨·鳄鱼街丨茅野裕城子·韩素音的月亮丨西蒙娜·韦伊 比克瑙集中营的黎明丨扬之水·定名与相知 博物馆参观记二编丨王鼎钧 春秋花果:王鼎钧自选集 爱情意识流丨杨先让·黄河十四走 杨先让文集 徐悲鸿丨汉声·松阳传家丨刘醒龙·天行者 秋风醉了 寂寞歌唱 凤凰琴丨张炜·铁与绸 不践约书丨李浩·自我、镜子与图书馆 乡村诗人札记丨苏炜·听大雪落满耶鲁丨张宗子·时光的忧伤丨秀陶·树的轮回丨高翔 旅克·理查德 为什么长江如此迷人丨丁雨·看展去:博物馆里的中国与世界丨胡弦·风的嘴唇丨中国诗歌协会·时间之外的马车丨萧耳·流光记 中产阶级看月亮 锦灰堆美人计 樱花乱丨王树村·戏出年画丨吉狄马加·火焰上的辩词丨李季·顺天游丨张钧·张爱玲十五讲 张爱玲传丨江子·回乡记 去林芝看桃花 青花帝国丨黄梵·意象的帝国丨黑陶·“江南三书” 中国册页 夜晚灼烫 百千万亿册书 | 张清华·海德堡笔记丨庞余亮·半个父亲在疼丨彭程作品系列丨计文君· 曹雪芹的遗产 曹雪芹的疆域 化城喻 问津变丨王学泰作品系列 “水浒”识小录丨樊国宾·仁慈江湖|冯秋子·未曾消失的苇岸 时间的颜色丨“儿童粮仓”系列丨半夏· 悬铃木咖啡馆 与虫在野丨燎原主编系列诗集 海子·神的故乡鹰在言语 昌耀·我从白头的巴颜喀拉走下丨张锐锋·卡夫卡谜题丨于赓哲·唐开国丨朱夏妮·新来的人丨新九叶集丨周晓枫散文系列·河山 收藏 斑纹丨聂晓华·生别离丨夏维东·上古迷思丨苏七七·光与真的旅途:电影笔记二十四则丨荆歌·日月西东:从苏州到马德里丨庞培·碗和钵丨赵波·云上 更多纯粹好书&相关资讯请查看公众号下方菜单栏
● END ●
点“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