卌年丨刘会军:1978年复习高考期间的衣食住行
老编的话:今年是恢复高考40周年。新三届大学生即77、78、79级通常被视为一个群体,聚集了“文革”十年被耽误的人才。新三届以平均6%的超低录取率,成为中国当代史上难以复制的一代。
他们有怎样的高考故事?他们的校园生活如何度过?本号特辟“卌年”和“校园”专题,征集新三届学子记录高考历程和大学生涯的文图稿件,共同分享新三届人永志不忘的那一段如歌岁月。
作者简介
刘会军,1957年生,高考前为吉林省洮安县黑水公社下乡知识青年,1978年考入吉林大学,先后获得历史学学士、硕士,法学博士学位。曾先后任吉林大学历史系副主任,吉林大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现为吉林大学文学院中国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现代史学会理事。
大学时代的本文作者
今年是恢复高考40年,恰值本人60岁,回首当年的复习高考,真是感慨万分,此前曾有一小文承《北京考试报》刊发,看了《新三届》微信公号上的有关文章,又引起一些回想,并翻检出当年的几首小诗,提供如下:
衣:5月底脱棉裤
1978年春,进入复习阶段后,白天要到生产队干活,天亮就起来,趁早饭前头脑清醒到集体户后面的小树木里背一会儿题。
那时天气冷,吃的不好,身体热量不足,早晨出去时还要穿棉裤,戴着厚厚的手套,直到5月底,才脱掉棉裤。
食:咸菜水当盐,难忘乡亲情
集体户中都是年龄相仿的同学,没有过日子的经验。有钱时,吃“大饼子”(玉米面做的,现在叫锅贴)都恨不得用油炸了(这样的时候很少,一年有一两次),其余的时间就艰苦得很了。
记得这年春天有一段时间,户里不仅没有油,连盐都买不起。熬菜时,把冬储的白菜洗净,放到锅里用水煮上,再到关系较好的乡亲家,在咸菜缸里用瓢舀一瓢咸菜水,倒在锅里,就当盐了。
那时,基本没关注好不好吃,每天劳动强度很大,好坏都要填饱肚子。每当忆此,就非常感谢乡亲,如果没有他们的咸菜水,那饭菜也是吃不下去的。
住:半夜,雨水泥水灌满屋
当时住的土房,干打垒的墙,房顶也是泥抹的。一天雷雨交加,大概是半夜一点左右,房檐头突然塌下了一大块,撕开了一个两米长,1米多宽的大洞,瞬间雨水和着泥水“哗”地倒进来,满炕满地都是泥水。
这天其他男同学都“出民工”修水利工程去了,男同学只有我一个在户里。亏了当时雷声隆隆,雨下得很大,睡不实,在这瞬间,居然能“砰”地跳下地,抱着被子把女同学的门敲开进去。
女同学的屋是南北炕,大家兴奋了一会儿就休息了,女同学在南炕,我在北炕待到了第二天早晨……
后来,还是生产队找人帮助修好了。
行:半路肚子疼打滚,体检表丢失再补
高考成绩下来后的一天,我在县城家里接到通知说要到公社取体检表,填好后去体检。
我下乡的黑水公社离县城并不远,只有30多华里,一般我们都是乘火车来回走。但火车受限制,当时县城到公社方向的只有两趟,一趟太早,凌晨4点左右,一趟是中午,乘早车3点多就要起来赶往车站,乘午车当天回不来。
于是,我决定骑自行车去。按理说,骑车也没什么,关键是路太难走,有一条柏油路,要绕着多走五六华里,于是决定抄近道走土路。这也没什么,但走到半路,突然肚子刀绞似地疼起来。
下了车子,抱着肚子坐都坐不住,竟然疼得躺在地上打滚,大概有半个小时左右才过劲。
起来后撑着骑回家里,放在兜里的表没了。后来还是到县招生办又要了一份填了,才没有影响体检。
集体户部分同学留影,后排左1本文作者。
诗和远方
当然,也不仅只有艰苦的生活,疲累的劳动,还有诗和远方。中学时曾有两位好友,一位共同学习写诗,当时参军到了部队;另一位学绘画、书法,留在了城里。我到了集体户,没有忘记学习写诗,有几首恰巧留了下来,虽然幼稚,但确是当年心境的真实写照:
下乡
忍别亲友下田间,
暴雨狂风气如磐。
本向珠峰凌绝顶,
难酬死海堕深渊。
求学心切岂能待,
不事空言晚着鞭。
烛下树丛激壮志,
奋书新史愿披肝。
1978年3月
赴考有感
满面春风脚步欢,
欣临考场破大关。
十年笔墨和心血,
半载烛光照五篇。[1]
蹈踏歧危循此路,
勇驱蜀道向高山。
片心学问盈江海,
邃密群科跃九天。
1978年7月
忆集体户复习
2008年,大学同学入学30年在北京聚会,提起当年往事,又写了几句。
其一:
身底灼灼身上凉,
茫茫寒夜月如霜。
几层衣被还瑟瑟,
一盏油灯满面苍。[2]
其二:
一驾驷乘跑村乡,
披星戴月运输忙。
满怀壮志藏兜里,
点点轻帆望海洋。[3]
2008年11月
2008年同学聚会部分同学留影,左1本文作者。
[1] 高考五张卷。
[2] 当年备考,早春甚寒,睡在炕上,炕非常热而屋非常冷,于是把所有衣被都盖上,猫在被里,露个脑袋看书。开始买蜡看,后买不起了,点煤油灯,再后点柴油灯,早晨起来时,脸上都是烟黑。
[3] 因当年瘦弱,队长照顾,安排跟着马车老板装车,在车行进时,把兜里装的几张纸掏出来看。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推送
卌年:恢复高考记忆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关注新三届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