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市2020年高三一模宝山区范文:(8 篇)

上海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汇编(持续更新)

上海市各区2019年高三一模语文分类汇编--现代文二

2019年上海各区高三一模现代文一汇编

2019年高三一模文言文一汇编

2019年上海高三一模文言文二汇编

2019年上海各区高三一模古诗鉴赏汇编

2018年上海各区高三一模作文汇编

2020届上海市普陀、杨浦区一模作文题及范文导写

上海市虹口区2020届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试卷  高三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届奉贤一模作文及范文

2017年普陀区高三一模作文范文

2017年崇明县高三语文一模  作文范文

2017徐汇区高三一模作文范文

2017年松江区高三一模作文 范文

2017年杨浦区高三语文一模作文 范文

2017年奉贤区、虹口区、静安区高三一模作文 范文

2017年上海高三十四校语文第一次联考作文 范文

2017年浦东新区高三一模作文范文

2017年长宁、嘉定区高三一模作文范文

2017年金山区高三一模作文范文

2017年上海市黄浦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2017年上海黄浦区高三语文一模作文 范文


2017年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二模作文 范文

2017年上海宝山、长宁四区高三二模联考作文 范文

2017年杨浦区高三二模作文范文

2017年奉贤区高三二模作文范文

2017年崇明县高三二模作文范文

2017年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二模作文范文

2017年松江区高三二模作文范文

2017年普陀区高三二模作文范文

2017年嘉定区高三二模作文范文

2017年黄浦区高三二模作文范文

2017年虹口区高三二模作文范文

2017年静安区高三二模作文范文

2017年长宁区高三二模作文范文

2017年徐汇区高三二模作文范文

2017年浦东新区、虹口区高三二模作文范文

2017年上海市高考作文 优秀范文


2018年浦东新区高三一模作文

2018年普陀区高三语文一模作文

2018杨浦区高三一模作文分析

2018年长宁、嘉定高三一模作文范文

2018年闵行区高三一模作文

2018年静安区高三一模作文范文

2018年黄浦区高三一模作文

2018年上海市金山区高三一模作文(7篇)


2018年上海市金山区高三二模作文范文

2018年上海浦东新区高三二模作文

2018年上海杨浦区高三二模作文

2018年上海徐汇区高三二模作文

2018年上海闵行、松江高三二模作文

2018年上海宝山区高三二模作文

2018年上海长宁区、嘉定区高三二模作文

2018年上海崇明区高三二模作文范文

2018年上海虹口区高三二模作文范文

2018年上海奉贤区高三二模作文范文

2018年上海黄浦区高三二模作文范文

2018年上海普陀区高三二模作文范文

2018年上海青浦区高三二模作文范文

2018年上海静安区高三二模作文范文


2020届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2020届上海市崇明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2020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2020届上海市奉贤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2020届上海市宝山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2020届上海市金山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2020届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2020届上海市徐汇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2020届上海市虹口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2020年上海嘉定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2020年上海市青浦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届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2020年上海市松江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2020年上海市普陀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及答案

2020届上海市黄浦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上海市浦东新区洋泾中学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2017年上海高考作文题一类文例文


2019年上海市徐汇区高三一模作文范文

2019年上海市静安区高三一模作文范文

2019年上海市普陀区高三一模作文范文

2019年上海市长宁区、嘉定区高三一模作文范文

2019年上海市宝山区高三一模作文范文

2019年上海市黄浦区高三一模作文范文

2019年上海市宝山区高三一模作文范文

2019年上海市青浦区高三一模作文范文

2019年上海市奉贤区高三一模作文范文

2019年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一模作文范文

2019年上海市虹口区高三一模作文范文


2020届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三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2019届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三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上海2020 届高三二模徐汇区范文《群体与个体》16篇

上海市2020 届高三二模松江区范文

上海市2020 届高三二模普陀作文范文6篇

2020年浦东新区高三二模作文范文

上海市2020 届高三二模范文(静安)

上海市2020 届高三二模范文(黄浦)

上海市2020 届高三二模范文(虹口)

2020 届高三二模杨浦区作文范文(20篇)《物质与精神》

2020 届高三二模奉贤区作文范文15篇

2020年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二模语文 作文范文 7篇

2020年上海宝山区高三二模作文解析及范文

2020年崇明高三二模作文范文4篇


2020年杨浦区高三一模作文范文6篇


8 篇)

⼈们对待⽣活总有不同的观点和立场,有⼈相信理越辩越明,可以通过辩论统⼀认识;也有⼈认为即使你再有说服⼒也难以改变对⽅立场,不如选择沉默。

面对不同观点立场,我们应该展开辩论还是保持沉默?请写⼀篇⽂章,谈谈你的思考。

 

思想碰撞,和而不同

 

在文化多元的时代舞台上,人们对生活各有见地,各自演绎着不同的人生剧幕。有人认为应通过辩论统一对生活的认识,有人认为自己再有说服力也难以改变对方立场,因此应选择沉默。

在这时代的乐章中,所谓“和睦”从来不是指只有一种声音甚至鸦雀无声,而是指多种乐器交融奏响,这才是社会集体性创造力的来源。通过辩论式的思想交流,人们的根本目的并非应该是改变他人立场,而是要将每个个体的思维高度叠加,重新整合个体的智慧,由个体感悟产生集体创造,激发社会的感受力和创造热情,这是“统一”的意义和个体生活感悟的社会作用和时代意义。

正因人们思想不同,交流才有意义,也正是因为交流,才能产生具有开创意义的“不同”。譬如文学创作,个人创作固然能产生具有思想深度的作品,但好的作者一定不会陷入个体感悟的藩篱,而是向时代的不同声音汲取营养,在保持个体思考的同时警惕个人化的封闭式写作,由此才能为社会带来新声音,并由此产生新的回响。倘若每个作家创作目的都是为了统一全社会的生活理念和人生感悟,那未免是一种自大的谵妄。文学创作如此,其他的个体感悟之于社会创造亦如此。

既然“辩论”有如此重要的社会意义,为何选择永远沉默呢?究其原因,也许是一种对“辩论”结果的过度重视导致的内省。历史长河中,罗马帝国的精进过于勇猛,于是希腊文化的柔和填补了它;怀疑主义在希腊社会盛行一时,不久后伊壁鸠鲁追求恬静的“快乐哲学” 横空出世,柏拉图的不朽论大胆新奇,亚里士多德的科学思考又为时代带去理性色彩。没有伟大的哲学家因害怕说服不了他人或观点被推翻而缄默噤声,没有优秀的文化不在向外交流中向内自省。沉默看似是对自我的保全,其实是个人的反思与沉淀。但我们更希望追求真理的勇者不惧时代不同的声音,勇立潮头,不惧自己的声音被洪流淹没,让生活的乐章在波涛中奏响,使时代的交响愈发浩荡高昂。

 

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数》中也剖析了沉默独特的价值。若只是为了在时代歌剧中占一席之地而盲目发声,不如向内自省,在沉默中获得个人的沉淀和思想的清明。此后便能在历史纵向和社会横向的交流中汲取善的力量,也发出自我之声,创造新的善。在多元交流和思想碰撞中击打出时代潮流的宏大之声,美美与共,和而不同,奏响不息的乐章。

 

 

 

于无声处听惊雷

 

人的一生中势必会持有与他人截然不同的观点与立场,社会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注定了对立多元方的产生。于此,我们难免困惑与犹豫,展开辩论还是保持沉默?似乎难有万全之策。沉默或许扮演了太多万金油的角色,尤其是观点相反之时,太多人默契地选择了“沉默是金”的态度,因此就该称他们“怒其不争”吗?辩论同样是大众在利益相抵触时选择的利器,唇枪舌剑下又一定值得肯定吗?恐怕都未必。辩论区别于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的“扣帽子”行为,而是应该表现为以说理的形式输入自己的思考与认知,和胁迫硬塞的强盗行为大相径庭。沉默亦然,于三缄其口中,听之任之有之,然而无声的悄然的抗争与反对亦有之。因此,我们很难定义两者,狭隘的普遍观点已存在明显的谬误与偏差。

诚然,各人有各人的观点意见。世上千万问题,觅不到正确答案的比比皆是,本来就是对面之思的事,却有时被人为地定义了。除去客观世界中的真理事实,其余主观都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即便如此,展开辩论从某种角度来说依旧是不可或缺而必要的。人类并不生来带有既定的立场,而是在后期的环境影响和自身发展中应运而生的。通过辩论,并不一定是为了使对方接纳自身输入的观点,而是交换思想、情感交融、思维碰撞的必要过程。我们在辩论中的收获不是洗脑般地单方面赞成对方,而是自我的反思与更深层次的领悟。因而,辩论本身并不是一件多么值得称道的事,后续所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才是真正有价值和意义的东西。人类需要辩论,正如草木索求阳光、作为普照的深层次教育,辩论远不止是你来我往中的唇枪舌战。

如此,沉默又当如何自处?它不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沉默与辩论不是对立的角色,而是相互融合、部分重叠的亦敌亦友。在坚持己方立场的前提下,无非是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辩论是入世冀世人之深感自省;沉默是出世,孤芳自赏。任何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思想深度的人,不会因沉默或发声就人云亦云,更不会执拗己见。及时接受明见,弃之歪理, 才是正解。

辩或默,相伴相生,互相依存,因此才有“于无声处听惊雷”一句,已是道尽一切。

 

苇草的声音

 

观点与立场看来相似,却似乎不能被归结为同一事物。立场代表人所处的位置,社会位置、精神位置、情感位置各不相同。观点则是对某一特定事物的看法,赞同、反对、中立。观点与立场结合,形成了个体对于世界源初印象与基本看法。不同立场的人可能有相同的观点,相同立场的人可能也有不同的观点。辩论由此而生。

常言道“真理越辩越明”。不同立场、不同观点的人在同一起点、同一辩论场上激辩, 思维碰撞下真理的火花因此闪现。观点的交融互补,这就是辩论的意义。

而立场相对于观点,极难改变。长久的社会培养、精神熏陶下,立场基本定形,而改变无疑涉及许多利益纠纷。白费口舌的情况下,选择沉默似乎更加明智。

那么辩论与沉默究竟孰轻孰重?似乎也不可一概而论。

我们曾经格外向往先秦诸子、百家争鸣。那是一个生产力飞跃发展的时代,也是思想自由的时期。个人的观点都得以被大家听见,各家辩论中,真理逐渐浮现。我们也不会忘记民国,在千年封建压迫之下,也有巨人立起,指责那被奉为真理的书中写满了“吃人”二字。我们更不会忘记,烂漫的鲜花广场之上,在熊熊烈火中沉默着不附和教会的真理之光。

辩论与沉默从不对立。侃侃而谈的辩论者可能满口诡辩之道,沉默者的沉默也可能散发思想的光辉。在自由与开放的空气下自由申发观点固然好,也要学会在黑暗闭塞的压迫下守护真知,一言不发。说到底,外在表现根本无关紧要,内心的自我判断力与思考力才是真正重要的。在强大思考力与对于真理无尽渴求的前提下,无论沉默或辩论都不过是通向真理的不同道理。辩论是有形的声音,而沉默是无形的灵魂之声,如是而已。当是时,不同的观点、立场哪怕再顽固都已无用,真理之下所有对错都高下立现。苟且偷生的终会被面折廷争的人所唾弃,满口谎话的终会因坚持真知的人而哑然。即使顽固不化,也终会随时代的变迁而消逝,旧的死去后,新一代又会新生,此时便是一个开阔自由的新天地了。

沉默的权利得以保持,发声的自由能被捍卫。在“真理越辩越明”的情况下,旧的观点与错的立场被冲刷殆尽,真正自由思想的年代最终到来。我们期待着那一天。

 

 

君子和而不同

“正是不同才构成了我们这个世界。”诚然,人们对待生活总有不同的观点和立场

有不同观点的人仿佛站在天平的两端,然而思想的天平必然会倾斜,否则人类只是思想趋同的机器。

有些人认为应展开辩论辨明真理,另有人则认为立场难以改变而选择沉默。在我看来, 真理是客观而需明辨的,而对于观点立场,我们不能一味地改变他人想法而因循“和而不同” 之道。

有时,我们持着手中的真理欲与天平对面的人辩论统一认识,却往往忽视了观点立场的主观性。区别于客观真理,看待生活的不同观点与立场往往受到环境、性格、阅历等的限制与约束。其独特的主观性造就了这世间各不相同的思维体系,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样的叶子”,我们必须承认观点区别于真理的特性。

由此观之,我们想通过辩论展开交流,荟萃不同个体间的思想,并非寻求一个统一的“真理”,而是以此寻求更优于过往的思维体系,以及一个更为广博的生命气象。古语有云:“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在展开辩论的过程,实则是打磨自我原有的思想,并有意识、有选择地接纳他人思想之过程。正如鲁迅先生《拿来主义》的论断,吸收精华为我用并不失为一种明智的做法。“若一个人不读书,那他只能活一辈子”,一个人的生命长度之有限更需外界的声音以拓宽其广度与深度,寻求生命气象的拓展。

因此,展开辩论而后获得的是日臻完善的自我。

反观那些不愿展开辩论而趋于保持沉默的人,他们也并非不知晓交融思想的益处。

他们之中的一些人认为天平的另一端与其缺少对话基础。正所谓“井蛙不可语于海,夏不可语于冰”,他们便选择了不言;而他们之中的更多人则是成了犬儒主义的代表,沦为 默的大多数。这样的犬儒主义往往会导致个体言行思想的一贯性,随之而来的是群体中出 现越来越多不愿声明自我思想的乌合之众,而最终的结果很有可能则是整个社会的思想趋同, 所谓“流水不腐”,而如此以往社会将成为一潭死水,不再奔流,而人类的思想天平也将不 再倾斜,最终生锈、腐朽。

是故,面对不同的观点与立场,我们要保持思想天平的动态平衡,使得社会秩序有条不

紊却有所生机,寻求君子之“和而不同”。

 

 

 

 

辩者求精 不辩容他

生活多彩、思维多元,因而人们的观点和立场也就多种多样。面对不同的观点和立场, 有人追求以辩而统一认知,有人则选择不辩以清净避世。我却认为,应取两者之中庸平衡之点,于辩中求精求新,于不辩中包容多元。

面对相异的声音,有人总持“与我何事”的态度,认为即使辩了也无用,不如不辩。可是,这样的不辩,是一种消极的避世态度,更是人对自身话语权的放弃以及对人类共同责任的懈怠。法西斯思想刚露苗头之时,本是极易打压的,正是英法纵容的绥靖政策,助长了错误观点的火焰,隐忍的沉默最终酿成人类历史刻骨铭心的惨痛。可见,面对错误的观点、歪斜的立场,我们不能不辩。辩,一种权利,更是一种义务。

“理越辩越明”,辩对于错误的观点有助其改正之功,对于正确的观点也有着推进其发展的助力。“辩论”即思想上的交流,倘若无人辩论,人人持自己的观点,关进自己的象牙塔中,必然造成人情冷漠、社会瓦解。而懂得辩论,不仅使人际稳固,社会和谐,更能使每个观点之间取长补短,开辟新的境界。新文化运动始于中国社会新旧交接的转型时期,胡适一派唯新文化是尊,与梁漱溟等人坚持传统文化的观点常常冲突。在多次辩论后,更全面更客观的中西调和论诞生了,成为人们至今普遍接受的思想。可见,“辩”使人们深入观点,补全认识。进一步揭开生活的内核,探清人生的真理。

当然,辩论虽好,却不能逼着他人与自己观点相同。纵观古今,焚书坑儒、文字狱等囚禁人们思想的统一暴政,最终都被文化强大的再生力量推翻。更何况,面对人生,虽观点与立场相异,但只要是正确的,便不分高下。面对壮志难酬、不被赏识,辛弃疾“把栏杆拍遍”,苦诉衷肠;柳永则“浅斟低唱”、抛下浮名。壮志凌云,宁静悠远,皆是不同的人生境界, 但他们不分贵贱,彼此交织,构成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尊重多元文化,欣赏他人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与立场。只有这样,人的思维才能辩证的,人生才是有层次的,文化才是有底蕴的,时代才是有精神的。

面对不同的文化,费孝通先生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面对不同的观点、立场也是如此。以辩来维护真理的存在,驳去荒谬之论,迈进真理之门;以不辩包容多元,美人之美,乘新时代辩证之春风,吹开丰富而灿烂的生活之花。

 

坚决发声

人生在世,难免会有观念和意识的碰撞与摩擦,如何应对人们观点和立场的矛盾总是令人困惑。依我拙见,每个人都有权利为自己的观点发声。

毫无疑问,理总是能够越辩越明的。关键问题在于,是谁心中的理。“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逻辑网上的动物。”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辩论,我们总是善于从对方的话语中汲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从而筑固自己心中的理。那么从各自的视角来看,理当然是越辩越明的了。

由一个辩题引发出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且双方都各执一辞,难以改变对方立场,那就是一场精彩且富有价值的辩论。辩论的目的从来就不是为了统一认识,而是为了在一种单一思维的压迫下,发现新的观点与视角,从一个小问题发散思维,进而体悟人生道理,这才是辩论的魅力与意义。无论最终是谁赢得了辩论,双方的观点和立场已然充分交融,得出的结论不可能是最初的一家之言,而是携百家之长的升级版。因此,辩论不可能是没有意义的, 保持沉默放弃辩论,你就失去了见微知著的窗口,所以无论如何,每个人都有权利与义务去为自己的观点发声。

“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坚决捍卫你发言的权利。”这种对不同观念的积极包容态度, 正是所有人应当拥有的。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持有不同的观点与立场本就是人的天性,何必要强求达到观念的统一?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世间所有人都统一了认识,再没有人会对约定俗成的事情提出质疑与反对,那么这个世界就止步不前了。再也不会有对未知勇于探索的杰出科学家,再也不会有鲁迅这样以笔做剑的文学巨匠,也再不会存在人的个性了。当每个人的观点与立场都完全相同,他们的认知和所作所为都将别无二样。博物馆里的猫与画,选择救猫将再没有人能听见远方的哭声;选择救画将再没有人怜惜这条为艺术献身的小生命。那样的社会是千篇一律的,是单调的,是没有意义的,是冷漠的,是可怕的。

正是因为有了矛盾和冲突,人们才变得富有思想;正是因为有了辩论,人们才变得能够汲取百家精妙;正是因为有不同的观点和立场,这个社会才变得五彩斑斓。因为会思考,人类这片芦苇丛才不会在狂风下往一处倾倒,只有相互交错、支撑的芦苇丛,才能够抵御狂风过境。

所以面对不同观点立场,我们当然应该展开辩论,而且要大大方方地辩论,为自己的观

点大胆发声,因为每个小观点的碰撞,都是社会在进步的痕迹。

 

 

 

 

思想碰撞,和而不同

在文化多元的时代舞台上,人们对生活各有见地,各自演绎着不同的人生剧幕。有人认为应通过辩论统一对生活的认识,有人认为自己再有说服力也难以改变对方立场,因此应选择沉默。

在这时代的乐章中,所谓“和睦”从来不是指只有一种声音甚至鸦雀无声,而是指多种乐器交融奏响,这才是社会集体性创造力的来源。通过辩论式的思想交流,人们的根本目的并非应该是改变他人立场,而是要将每个个体的思维高度叠加,重新整合个体的智慧,由个体感悟产生集体创造,激发社会的感受力和创造热情,这是“统一”的意义和个体生活感悟的社会作用和时代意义。

正因人们思想不同,交流才有意义,也正是因为交流,才能产生具有开创意义的“不同”。譬如文学创作,个人创作固然能产生具有思想深度的作品,但好的作者一定不会陷入个体感悟的藩篱,而是向时代的不同声音汲取营养,在保持个体思考的同时警惕个人化的封闭式写作,由此才能为社会带来新声音,并由此产生新的回响。倘若每个作家创作目的都是为了统一全社会的生活理念和人生感悟,那未免是一种自大的谵妄。文学创作如此,其他的个体感悟之于社会创造亦如此。

既然“辩论”有如此重要的社会意义,为何选择永远沉默呢?究其原因,也许是一种对“辩论”结果的过度重视导致的闭门造车。历史长河中,罗马帝国的精进过于勇猛,于是希腊文化的柔和填补了它;怀疑主义在希腊社会盛行一时,不久后伊壁鸠鲁追求恬静的“快乐哲学”横空出世,柏拉图的不朽论大胆新奇,亚里士多德的科学思考又为时代带去理性色彩。没有伟大的哲学家因害怕说服不了他人或观点被推翻而缄默噤声,没有优秀的文化不在向外交流中向内自省。沉默看似是对自我的保全,其实是个人与社会脱节的预兆。期望在无言中独自钩沉堂奥并不现实,唯有不惧时代不同声音的感召,勇立潮头,不惧自己的声音被洪流淹没,才能使生活的乐章在波涛中奏响,使时代的交响愈发浩荡高昂。

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数》中也剖析了沉默独特的价值。若只是为了在时代歌剧中占一席之地而盲目发声,不如向内自省,在沉默中获得个人的沉淀和思想的清明。此后便能在历史和社会纵横交流中汲取善的力量,也发出自我之声,创造新的善。在多元交流和思想碰撞中击打出时代潮流的宏大之声,美美与共,和而不同,奏响不息的乐章。

 

 

 

 

成为微光

人们对待生活中有不同的观点和立场,有的人相信理越辩越明,可以通过辩论统一认识;

也有人认为即使你再有说服力也难以改变对方立场,不如选择沉默。

这两种人是两种态度,一种是积极地面对问题,而另一种则是消极的。

在我看来,虽然个体的力量十分微弱,但我们不能持有和后者相同的态度。现如今,少有人敢于站出来发出自己的声音,许是因为无力,许是因为不敢;而大众又都沉溺于各种各样的狂欢之中,微小的声音都被淹没。于是,沉默的尽头便是消亡,对于不同的观点立场的默许使我们成为思想单一的乌合之众。

现在的社会有着这样的趋势,很多人开始了“佛系”,抱着无所谓、不知道、我管我自己的态度。个体在群体当中寻找着认同感,智商严重降低,以放弃基本的是非观念为代价来追求群体中那份令人心安的归属感。这些沉默的大多数中有着新犬儒主义者,更有甚者成为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沉默且麻木。这便是对于不同立场选择沉默的后果,一片祥和中埋下了隐形的炸弹,随时可能带来慌乱。

因此,我们要展开辩论,敢于抒发自己的观点。每一个时代都是因为有《<宽容>序言》中那样的先驱者才得以见到新生。我们的声音可以微弱,但不能就因此消极,成为杀死先驱的平庸之恶。我们需要持有“自救”的态度,正如中岛美嘉的话:“在我人生最黑暗的那段时间里,是我自己把自己拉出了深渊。”面对难以改变的立场,首先别让自己被它改变,与其一起沉沦。

在网络时代,理不一定越辩越明,但要坚守自己的底线,不因所谓的认同、归属放弃了自我的立场。面对娱乐的浪潮,只有不让自己沉沦,才能不成为娱乐至死的一份子。每一个人都要成为黑暗中的微光,最终才能汇聚成火炬,破开所谓“难以改变的立场”。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网络上的声音,排除异己的态度是那么强

烈,如同浪潮一般,吞噬每一个不坚定的人;但也从没有哪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可以轻易地将自己的想法广而告之,找到和自己有共鸣的人,建起堤坝来抵御浪潮。

就像曼德拉所说:“我们可以卑微如蝼蚁,但不可以扭曲如蛆虫。”所以成为微光吧,积

极的地面对,理总会有一天越辩越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