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9月10本书 | 幸好,还有一些并不只是交付“干货”的书

云也退 云也退 2023-02-17




9月10本书

幸好,还有一些并不只是交付“干货”的书


10

《柏青哥

/ (美)李敏金 著


刘勇军 译


东亚就是东亚,东亚的人,东亚的事,书写它们的意义就在于展示人可以何其卑微。一家子朝鲜人移民日本,寻求继续生存并将卑微感一代代往下传的可能。

 

故事很长但没有强烈的起伏,原因在于人物是一些几乎没有选择的生灵,他们甚至无法稍作抽离,思考一下“我的命运没有选择”这样一个事实。我们读者所看到的,就是开一家小店的人,他们的生活中就只有小店,养一个孩子的人,每个动作和心思都离不开孩子。作者始终把他们作为一个群体里的绝大多数来书写,他们典型的行为举止,他们视野狭小、思绪干涸的特点,让人怀疑这个“绝大多数”是不是等同于全部。

 

1940年,朝鲜人白约瑟在日本老板手下干活。他听老板谈论战争,心里想的是,不管日本赢还是中国赢,跟朝鲜都没有任何关系。“朝鲜人能自救吗?显然不能。”比起朝鲜民族主义者或任何一个“为日本而战的不幸的朝鲜混蛋”,千千万万朝鲜人都在其他地方只求吃饱肚子。“你的肚子就是你的天皇”。这种极端的认命,一直延续到这本书结尾的1989年。


 


09

《加莱亚诺传》

/(阿根廷)法维安·科瓦西克 著


鹿秀川 陈豪  译


在我看来,拉丁美洲的历史是天然就缺乏“叙事张力”的,拉丁美洲的情况和非洲大陆比较接近,它一直是被控制、掠夺、宰割的对象,它所能产出的最好的公共知识分子,就是一些认识到“我们一直失败,我们必将失败”的人,他们擅长解释蝼蚁为何一直只能是蝼蚁,并描绘出食蚁兽到来之前蚁穴的样子。作为对照,殖民历史在南非、印度、巴勒斯坦等地制造的心理现实都要比在拉美复杂,就文学而言,加西亚·马尔克斯、胡安·鲁尔福和卡洛斯·富恩特斯,已经分别在家族小说、农民小说和革命题材小说这三个领域标出了拉美作家的上限。

 

爱德华多·加莱亚诺就其最有名的政论作品《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说:“这是一项关于拉美如何从一开始就‘专门失败’的研究……国际上的行业分工意味着一些国家是专门的输家,另一些是专门的赢家。”这部传记里的加莱亚诺,就像一个坐在焦土之上,努力想要点燃一些什么的人。他心里特别明白,做一个愤怒的记者顶多只能成就自己,他晚年也确实就是一个成功人士的模样,他只是不得不在文字中保持这种级别的愤怒,就仿佛它真的可以改变世界。


那些把加莱亚诺描述成“阿根廷鲁迅”的媒体和人都在主动展出自己光滑的大脑。


 


08

娃娃

/(阿尔巴尼亚)伊斯梅尔·卡达莱  著


张雯琴 宋学智  译


在卡达莱的作品中,《娃娃》可能是最为素淡的,他惯用的围绕一个核心冲突拉起一组人物的做法,如《谁带回了杜伦迪娜》、《亡军的将领》,或者刻画地方景观的强烈存在,如《破碎的四月》、《石头城记事》,或者依托某历史事件—战争展开联想,如《雨鼓》、《金字塔》,在这本《娃娃》里都付诸阙如。由于它是年过古稀的卡达莱在回忆母亲,因此以纪实为主,而这个“实”并不含有什么悬念,什么激烈的矛盾。

 

这位母亲一生都没什么大事发生,她的绰号“娃娃”展现了她的一些个性,又对她形成了保护。在最理想的状况下,她的生活于她而言都是一个异己,可以一起走,彼此却不太交流的那种。“娃娃”是一个野心不大,诉求不多,善于被人忽略的人,但卡达莱的叙事能力依然是没错的,他能用一个质问搅浑一滩死水,他在个体和家族的一片琐事丛林之中,独自发掘出“娃娃”被遗忘的命运之线。


 


07

《皇宫日落


/姜建强  著


姜建强的学问和写作风格都是为这个崇尚“干货”的时代预备的,一页文字只提供一页文字的信息量,一手提出问题,一手交付答案,当然,组合干货的技术也相当的高超而标准化,读时不觉频频点头:作者的风格跟万维钢或罗振宇何其相似,第一是“逻辑自洽”,无论讲什么,圆回来最要紧;第二就是一种“除了我说的,其他都不重要也不有趣”的腔调。

 

这本书很好地说明了日本文化历史之所以能成为独一档的存在,跟天皇制及围绕它产生的历史记载、诗文、民间传说及研究实在太多有关。日本是从神人不分、一片混沌的上古时期一步步走向神归神、人归人的信史时代的,可是日本人拒绝西方的二元思维,总也不甘心把两者分得太清楚,保留天皇,并煞有介事地传播与天皇相关的暗昧离奇的故事,进而形成种种“之谜”,这样的习惯构成了日本心灵里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中国人史书里超验的东西如祥瑞之类都属“花絮”,日本人可不这么认为,可是日本人的史书又像中国史书一样充满了不精确和需推究的细节。

 

书的第12、13两章非常重要,谈论了天皇为何选定伊势镇座以及日本人为何一直需要天皇制,不能废除。不过姜建强毕竟身在研究对象自己的思维之中,难以跳出来,以旁观者的心态来审视天皇制,因此最好配读一本西方人的天皇制研究。


 


06

《堕落论

/(日本)坂口安吾 著


郭晓丽  译


日本人的国民性之一,是自我压抑,日本人对礼貌、清洁、秩序等等的重视,令人既赞叹又怀疑。无穷的自我约束一定会导致对解脱的极端热情,因此必须出现像坂口安吾这样,以反叛为旗帜的作家。这本坂口文集的第一篇《论FARCE》就堪称奇文,坂口痛快地歌颂闹剧这种形式对人心的益处:

 

“闹剧就是要全面肯定人类的一切,毫无保留地予以肯定。凡是与人类现实有关的一切,不管是空想、梦想,还是死亡、愤怒,抑或是矛盾、荒唐和窃窃私语,统统予以肯定。”“闹剧让人放松,仅就这一点来看也是非常了不起的!

 

也是因为受够了日本社会文化里压抑人性的美学,坂口才如此强调人就应该堕落。他无法抗拒这种走极端的诱惑,强迫读者正眼看他的裸体,看生活如何将他折磨到伤残——就连“遍体鳞伤”这种词他都不会用,因为太诗意了。从坂口遣词造句的习惯里,都可以看出鲁迅受日本人的影响有多深:“虽然生活如此空虚不实,但身处其中的我却一直都在竭尽全力投入地活着,我要祈愿,我要醉酒,我要忘却,我要呐喊,我还要狂奔”——《野草》的味道。


 



05

《梦幻之巅:迷幻文学集萃》

/(英)理查德·罗·吉利 编著


彭贵菊 熊荣斌 译



“大多数人的心中都是善良和邪恶交替的”,罗伯特·格雷夫斯这句话,为书写迷幻体验的文学作品做了终极性的正名。可卡因、鸦片、致幻蘑菇等等都是将人引向边缘地带,甚而达到超善恶境界的魔物。

 

并不都是关于迷幻的“文学”,书中的文本类型十分丰富,大多都具有一些准民科的味道,像马可·波罗的《山中老人》,雅里的《豪饮》,米肖的《醉蜘蛛》,都是切下的一脔,却凝聚了全肉的美味和质感;很多文本是从记录奇闻异事出发而达到探讨人性和科学的高度。书中引用的托马斯·德·昆西的《瘾君子自白》片断,让我第一次觉得这本有名的小书并不那么无聊,而书中所收格雷夫斯《诗人的天堂》一文,则表明这位英国家喻户晓的人物不愧天才之名。

 

有一些貌似过气的作家,在这本集子里展现了他们值得重视的理由。比如H.G.威尔斯的《手术刀下的幽魂》,写一个即将接受外科手术的人,总觉得自己要死在手术刀下,他想象这样那样的死法,最后他上了手术台,被氯仿麻醉,然后干脆进入科幻轨道——神游太阳系去了。埃德加·爱伦·坡的《丽姬娅》也是,同威尔斯一样,借助迷幻的由头,把不可能发生的事像正在发生的那样凝聚地写出来


 


04

《巴黎评论·短篇小说课堂

/(美)洛林·斯坦恩 赛迪·斯坦恩 编


文静 等译


短篇小说可能真的有套路,但这本“课堂”是为证明没有套路而来。其中选入的唐纳德·巴塞尔姆的短篇,詹姆斯·索特的短篇,就跟卡佛或乔伊·威廉姆斯的短篇截然不同。巴塞尔姆这个属于嬉皮年代的作家,可能根本就没把那些当短篇来写。威廉姆斯写的故事很有典雅美,字斟句酌,詹姆斯·索特的故事粗粝、直接、原生态,却仍然是精细制作的结果。

 

优秀的点评给小说加分,这本书里的点评必须得看,否则就不叫课堂了。在评卡佛小说《要不你们跳个舞?》时,大卫·米恩斯说到“一个精彩的故事就像身上奇痒,总得不停地抓挠”,亚历山大·黑蒙评博尔赫斯的《博闻强记的富内斯》时说到,富内斯体现了“人类令人赞叹之处”,那就是“我们试图超越身为肉体凡胎的生物形态的局限,因而遭遇恒常接续的失败,但我们却不放弃自己的努力。”这些都是金石之言,值得在鉴赏小说以外的时间里不时想起

 

 


03

《自由的声音

/(法)米歇尔·维诺克 著


吕一民 等译


维诺克最有名的著作是《法国知识分子的世纪》,写的是20世纪法国,从一战从二战是一派群星灿烂,留下了很多经典作品,获得了数量最多的诺贝尔文学奖,却没能阻止国家被“纳粹铁蹄”践踏。维诺克前几年又写了《密特朗传》,很明确地说到,密特朗的一个功绩,是终结了“知识分子的世纪”,法国总算脱离了手持党证的知识分子们的斗争,走上一条文化归文化、政治归政治的务实之路。

 

这本《自由的声音》写19世纪的事情,属于“前传”,出场的名字们并不陌生——蒲鲁东、乔治·桑、米什莱、拉马丁、欧仁·苏、基佐、奥古斯特·孔德、儒勒·瓦莱斯、雨果、左拉,在大众传媒的兴旺,在民间反抗运动间歇性爆发的背景之下,这些人的名气高低差异不怎么重要了:重要的是,他们每个人在笔耕的时候也介入政治,或者在从政时不懈地笔耕,即便福楼拜和波德莱尔这两位因其著作而受审判的文人,都是在自己的世界里颓废的能手,也参与了一种自由传统的构建。

而这个传统本身也是极为复杂的。“自由的声音”带点“一犬吠形,十犬吠声”的意思,当人们开始闻“自由”之声而动,其结果往往不好控制。维诺克写出了19世纪法国政坛和文坛那种“风云际会”的气息,热热闹闹而祸福难料


 


02

《大屠杀与集体记忆

/(美)彼得·诺维克 著


王志华 译


这本专著讨论的问题极有趣。首先,“大屠杀”这个概念,以及它所包含的基本内容,是怎么来的,怎么就在世人之中形成了共识;其次,美国人是怎样接受这个概念,并且在二战结束过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以后,产生了一种“大屠杀热”的,美国犹太人在其中起了一些什么样的作用。

 

要探究“现场感”,主要探究的就是那些处在现场的人,形成了怎样集体心理或集体意识。他们在想什么?美国犹太人在了解到欧洲发生的惨事之后,最初是想要回避受害者身份,刻意弱化大屠杀,而到了八九十年代,很多犹太人出于各种理由,想要成为“受害者共同体”的成员。悼亡是犹太人传统习俗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他们把共同体打造成一个生者和死者同在的世界,不过,当他们生活在美国,他们的悼亡,他们对自己受害者身份的确认,又会产生一些外部效应,诺维克说,他发现很多纪念大屠杀的活动都被“基督教化”了,被做得如同重现耶稣受难一般……

 

这部书其实也是给美国犹太人所写的当代史。当我们只能重复一些肤浅的阴谋论,像什么“美国人的财政命脉控制在犹太人手里”的时候,诺维克告诉我们,美国人不仅随时间变化调整对犹太人的看法,还在1970年代之后,将犹太人的记忆搬过来,成为自己的集体记忆的一部分。


 


01

《对空言说:传播的观念史》

/(美)约翰·杜翰姆·彼得斯 著


邓建国 译


索伦·齐克果同他的未婚妻雷吉娜·奥尔森的恋爱关系戛然中止了。齐克果写了一封信给雷吉娜,但并没有发出,其中说:“我谢谢你从来没有理解过我的意思,因为我的一切,都从这一事实中学到的。

 

齐克果真是妙人,彼得斯这本貌似专业的传播学著作里充满了妙人,从苏格拉底开始,到洛克,到黑格尔和马克思,每个人关于对话、交流都有独具一格的思路,就连以冗长乏味的演讲著称的爱默生都变得可爱起来了,彼得斯把他写成了一个诚心诚意地倾听宇宙声音的先驱人物,一个率先打开耳朵的人。

 

彼得斯说卡夫卡是20世纪“最伟大的组织传播理论家”,卡夫卡揭示了在判断一些问题的时候,我们将面对的巨大风险,例如“在官僚体制的迷宫中,我们怎么知道备忘录里的内容是有意的信息披露,还是阴谋诡计?是信号,还是噪声?”这么看来,《三国演义》里蒋干盗书的故事,就是对卡夫卡这一思想的印证?

 

传播学研究最终要落到对互联网技术的分析上,对此,这本1999年问世的书稍有不足。但作者对于之前书信、电话、无线电、电视这一路下来的探讨已经足够出色,此外,叙述催眠术、招魂术的历史,解读巴特比故事等等,出彩的篇章实在很多。


 



往期回顾


看书 | 梅耶荷德的献祭

看书 | 《甜蜜巴士》:指引我人生路的那个养蜂人

8月10本书 | 祝贺自己,无论我活多少年

看书 | 用刀尖挑起钻石的手艺

歌德诞辰270周年:他是如何成为完人的?

迟到的7月10本书 | 原子弹和化疗来自同一种力量

有些人的祖先在乱交,有些人的祖先在搞艺术

想象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国家,直到你笑出声来

看书 | 维也纳欢迎希特勒,历史是无情对无脑的胜利吗?

看书 | 以色列的总理们,一些特别的人做着特别的事

看书 | 四季是一场终极的怀旧

至爱书 | 美国山川风物四记

6月10本书 | 永远不要杀你不准备吃的东西

关于犹太-以色列,我的四本压仓底的书

5月10本书 | 总的来看,读书还是比爬珠峰安全一些

看书 | 从今往后,再也没有为理想而发起的战争了

谁最懂言辞,谁就能上六里庄当禅师丨见书

4月10本书 | 有百度则无百年,用仇恨留住你的青春

3月书 | 比高级黑更高级的黑

2月书 | 他们在相互纠葛的世界里 挑战世道的不公

看书 | 12月的10本书:既不做玩世不恭者,也不悲天悯人

11月11本书(下)| 刀落鞘,鸟归巢

11月的11本书(上)| 需要多少热情来阻止一本书的流传

看书 | 一个人就是一张摆不平的桌子

10月的11本书(下)| 伟大的作者从不说多余的话

9月11书(上):一个政体可以承载多少嘲讽的目光

至爱书 |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10月的11本书(上):一个女人对自己的凌迟

9月11书(下)| 给苦命的恋情增加一点点优雅

8月11本书 | 强者抽刀向更强者,却原是自己的亲妈

人性的善良天使,或撒加的两副面孔

看书 | 美国人的西部经验:在自然读书会上的讲话

看人 | 伍迪·艾伦,最纯种的犹太人

看书 | 任性地活下去,就是你的圆满

看书 | 一匹马走进酒吧,和一个我喜欢的翻译故事

7月11书:“他们不知道自己没有资格与苦难相处”

至爱书 | 《从巴黎到耶路撒冷》

6月11书 | 有许多英雄,专向孩子瞪眼

看书 | 普鲁斯特和普华永道是不一样的

至爱书 | 《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

至爱书 | 《象棋的故事》:哪来的什么“自由的颂歌”?

至爱书 | 《受害者》:犹太人的头脑风暴

5月10本书:有个帝国江河日下,有个半岛沧海横流

看书 | 再见,菲利普·罗思

看书 | 帕慕克先生的礼拜X午睡时刻

4月的11本书:亲爱的,留住一切是有难度的

看书 | 你是文艺青年,你要学会加戏

看人 | 高尔基150岁:托尔斯泰家门口的流浪汉

看书 | 时间不中止,就像地名不会消失

看书 | 契诃夫说要把奴性一点一滴挤出去……然后呢?

看书 | 让他活着,就是杀死他的最好方式

看书 | 平行世界里那只悬而未决的猫

看书 | 叔本华:你若安好,那还得了?

厌世才能传世:9本新书和较新的书

怎样的帝王将相值得被书写?

就像昆德拉说的,要抵抗一切抒情的企图

斯文·赫定今天153岁生日,他用人生诠释了狗的天性

普通读者 | 基布兹里的爱与自由

光荣与浪漫,都属于存在主义的法国

看书 | 11本新书,我选的,以及波兰人的三驾马车

看书 |“一个人功成名就后,才可以做回真正的自己”

看书 | 赵松评《自由与爱之地》:如何触及以色列的灵魂

看书 | 干什么都是行当,包括干那些专门让人消失的事

看书 | 下半年的这些书,让我觉得没有比出版更伟大的事业了

看书 | “我们对狗开枪”

至爱书 | 《死亡的时代》

看书 | 自恋始于照镜子:浅交往为何盛行于我们的时代?

天生一个雷马克,腰缠万贯的流亡者

看书 | 在纳粹时期的德国,文学作品都在描绘生活的美好

福克纳120周年记:今天,你必须像个健身者一样走进约克纳帕塔法

诺奖作家库切:自律、孤僻,并在羞耻感中艰难生活 | 检书

当躲闪成了艺术,当没出息上升为境界,石黑一雄就成功了

看书 | 让我遗忘你,非洲

福克纳的花瓶和痰盂,现在都是奢侈品

这本狄更斯读过500遍的书,饱蘸着愤怒和理想主义 | 检书

看书 | 人们只有在不彼此需要的时候,才会是幸福的

再丧也丧不过波德莱尔 ——《恶之花》首版160年记

看书·特别版 | 你来到这世界,你要看看以色列

看书 | 孤独的更新版,仍是孤独

看书 | 互联网拉开的代沟太宽,精卫都表示要放弃了

18世纪最后的五年里,法国人把婚姻变成了消遣

看书 | 虽不比雨果风华绝代,但这个沉闷阴郁的胖子却是法国真正的国宝

看书 | 请问上帝,鸟头侏儒是怎么回事?

看书 | 上半年的这些书,让我觉得出版依然是一门很伟大的事业

看书 | 巴格达大学高考政治主观题:萨达姆和美国人,哪一个更可恨?

看书 | 黑人如何写黑人 ——从《土生子》到《地下铁道》

看书 | 没人想说一说这世界真正的安排

云也退:他的书揭示了蓝翔如何通往哲理之境,只怕你不会读

看书 | 李敬泽《青鸟故事集》:偏僻的想象或可能的艺术



本文系原创

首发《经济观察报》

图片来自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