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访 | 陈子善:重新发现张爱玲

张垚仟 现代快报读品周刊 2022-12-25

近日,许鞍华执导的《第一炉香》上映,引发了又一轮“张爱玲热”。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陈子善率先开始“打捞”张爱玲,进行相关史料的挖掘整理和著译佚作的考证辨析,并断言“我相信到了下一世纪,张爱玲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将会得到更充分的论证和肯定”。


文学史研究中类似的“打捞”工程有很多。陈子善这些年的工作,就是如同“文学侦探”一般,手执放大镜,在故纸堆中考证辨析现代文人的生平行谊、著译佚作,澄清了一些长期有争议的文学史悬案,并将周作人、郁达夫、梁实秋、台静农、叶灵凤等一批曾被“边缘化”的现代作家拾起,放回文学史中本应属于他们的位置。


张垚仟 / 文




__01

陈子善开始对张爱玲的发掘纯属偶然。


1986年,为搜集周作人集外文,陈子善爬梳了20世纪50年代初的上海《亦报》。在旧报纸上,陈子善首先见到了“梁京”连载的《十八春》,即后来张爱玲自己改定的《半生缘》,接着又发现了连载的《小艾》,这部从未被张爱玲提及的作品。陈子善顿时有了一种“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惊喜,《小艾》经香港《明报月刊》和台湾《联合报》发表后,引起了港台的震撼。


“既然《小艾》被埋没了,张爱玲还有没有其他被埋没的文章?我就根据张爱玲发表作品中的线索来按图索骥,在上海当时比较有影响力的报纸副刊上大海捞针地找。”


学者陈子善


陈子善接连又发现了一系列散佚作品,包括张爱玲12岁时在圣玛利亚女校年刊《凤藻》上发表的第一篇小说《不幸的她》,第一批英文散文《牧羊者素描》《心愿》等,以及她以“范思平”为名出版的第一本译作,1952年12月由香港中一出版社出版的海明威的《老人与海》……陈子善的发现弥补了张爱玲创作年表上的空白。


对陈子善的“打捞”工作,张爱玲起初并不以为然,甚至有些反感被挖出少作。但陈子善认为,已经发表的作品必然有其社会效应,不论作者满意与否,研究者都有责任进行整理研究。后来,张爱玲对陈子善的态度也有所转变,她将陈子善发掘的一些文章收进她晚年的书里,也曾托出版社给陈子善寄过书。在遗作《爱憎表》的草稿中,张爱玲称陈子善为“有心人”。“我想‘有心人’总不是坏人,对不对?”陈子善笑着说。


“张学”如今已蔚为壮观,陈子善在张爱玲作品的研究、出版、传播上起到了无人可及的作用。去年是张爱玲诞辰100周年,“按照中国人的惯例,逢五逢十都是要纪念的。”因此,陈子善推出了新作《不为人知的张爱玲》,今年5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陈子善自2015年出版《张爱玲丛考》两卷之后,五年间对张爱玲的文学史料所作的新的发掘、考证、整理和阐释。


透过陈子善的放大镜,“张迷”们看到了一个更加丰富立体的张爱玲:她喜欢给自己的书籍设计封面;她曾穿着奇装异服去印刷厂校样稿,使整个印刷所的工人停了工;她对鲁迅的作品相当熟悉,熟知作品中并不引人瞩目的细节……学者毛尖曾戏称陈子善是“张爱玲的男朋友”,这样看来,此言不虚。


《不为人知的张爱玲》

陈子善 著

商务印书馆


《沉香谭屑:张爱玲生平与创作考释》

陈子善 著

上海书店出版社



  __02

对于张爱玲的重新发现,仅仅是陈子善四十余年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料挖掘整理工作的一小部分。多年来,陈子善一直在“打捞”那些遗落在文学史叙述框架之外的作家、学者,重估其价值,借以丰富文学史叙述版图。


“我努力发掘他们的集外文,考证他们的笔名,编订他们的文集或全集、同时代人对他们的回忆录和中外研究资料集,为建立研究这些作家的文献保障体系而略尽绵力,目的只有一个:还文学史以本来面目。”陈子善说。


陈子善为一批本应受到重视的作家编订了文集,比如郁达夫。一直到1979年,在内地出版的郁达夫作品也只有两本薄薄的选集。郁达夫究竟写过多少作品?陈子善投入到对郁达夫手稿、史料和作品版本的搜集与整理中,与王自立合编了《郁达夫文集》《郁达夫研究资料》《回忆郁达夫》等书。


《郁达夫游记》

郁达夫 著  陈子善 编

上海三联书店


他也为一些被绯闻耽误的作家正了名,比如陆小曼。在《被误解的陆小曼》一中,陈子善还原了一个多才多艺的陆小曼:她会写话剧,“写过颇获好评的小说,还写过自有见地的美术评论”,“四十年代初,她的‘山水(画)润例’,已与大画家吴湖帆等人的相差无几。”陈子善总结道,“我们应该明白,陆小曼的才情是被徐志摩的盛名所掩了。这在男权中心的社会中是常有的事,不足为奇。”


他也为一些文学史悬案寻得了真相。1939年10月18日,香港《大公报》副刊在“鲁迅先生三年祭”特辑中发表了一封略去收信人,落款缺少年份的鲁迅佚信。此信的写作年份,到底是1934年还是1935年,一直存有争议。陈子善依据信中一句“此刻是一定都被封在店里了”,联系时代背景推断信是写于1935年。接着,他根据此信所用信签以及鲁迅写信用签习惯,考证出“这封信写于一九三五年十二月四日无疑”;日期确定,陈子善便通过《鲁迅日记》推出收件人是刘暮霞。从细节入手,顺藤摸瓜,这样的功夫离不开对文学史实的熟稔和核查细节之细致。


《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十讲》

陈子善 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__03

在文学研究言必称理论的今天,陈子善的“探案”工作似乎并不讨好,作品与资料的编撰也发不了核心期刊,但他并不在意,只要自己的工作对其他学人或读者有所裨益,他觉得都是值得的。


“我编书比我著书可能更有价值,我写的文章可能有它的局限性。我把编的书交给出版社,就会有更多的读者了解关注这个作家。”陈子善主编的书籍,光他记住的,就有近一百二十册,平均下来一年大约有三本。


探幽发微,钩沉辑佚,了解陈子善研究工作的艰辛,才能体会他的“不在意”蕴含了怎样学术公器的精神。在没有搜索引擎的年代,获取资料只有最原始的方法: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面对着报纸杂志,一行一行地看、一页一页地翻。


《拾遗小笺》

陈子善 著

海豚出版社


每天图书馆开门前,陈子善就去排队,因为资料室的座位有限,一天只放行十几个人。“进去找到座位,就请工作人员拿报纸和杂志,看到中午,出去吃碗面,然后回来继续看,一直看到图书馆闭馆。除了上课,其他时间我都泡在图书馆中,一天下来,手都黑了,大大小小的发现都是这样看出来的。”


在大部分人看来,这样的工作枯燥乏味,但陈子善甘之如饴。“找到张爱玲或者徐志摩的一篇作品,我不就又与这个作者有了一次新的相遇吗?这是一个很难得的经历。傍晚的时候走出图书馆,太阳西下,我觉得自己今天这一天很充实。”也只有热爱,能让一个人坚持下去,“我个人的兴趣与我从事的职业是高度一致的,这是我的幸运。”陈子善说。


《双子星座:管窥鲁迅与周作人》

陈子善 著

中华书局


如今,陈子善已经退休,被记者问及最近的生活状态,他想了想,笑着说:“好像和退休前没什么区别。”除了参加学术会议和阅读分享活动,陈子善还担任着《现代中文学刊》执行主编,手头也正忙着编撰一本巴金作品版本研究的书籍,他还打算写一本关于中国现当代作家与古典音乐之间姻缘的书籍。


“改革开放以来,很多作家都是古典音乐的发烧友,包括余华、格非,他们的小说、散文当中都写到古典音乐。现代作家跟古典乐是什么关系?包括鲁迅到底有没有听过贝多芬的音乐?”电话中,陈子善的声音充满了跃跃欲试。四十年前,青年陈子善因为同样的好奇开始了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冒险之旅,这份热爱与好奇,至今仍未改变。



对 话

张爱玲使得中国现代文学

有了另一种可能


读品:从1985年到现在,您已经研究张爱玲三十多年了。您如何看待张爱玲在文学史中的地位?


陈子善:我对于张爱玲的讨论始终是以文学为本位的,她在文学上有哪些成就,这个是最重要的。张爱玲使得中国现代文学走向有了另一种可能,张爱玲能够走出自己的这条路,走到这个份上已经很了不起了。实际上张爱玲自己对这方面有很清醒的认知,她认为自己还是在五四的传统当中,另一个方面,她觉得五四应该要有所突破,将《红楼梦》的写作方式运用到白话写作上,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独特的一笔。


读品:为什么对“非主流”作家的“打捞”下了那么多功夫?


陈子善:道理很简单,主流作家研究的人很多,我没有说出比他们更深刻更高明的话,我就去研究一些以前人家不太关心的,不是很好吗?大家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干吗呢,我走出另外一条道路来,不是很好吗?


读品:今年做了哪些您觉得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


陈子善:我始终有这样一个看法,我们现在对作家和学者的纪念,不仅仅是开个会、发几篇论文,这些当然很有必要,也要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今年是鲁迅诞辰140周年,我就想到了复刻鲁迅去世以后出版的第一本书——《夜记》。《夜记》这本书,鲁迅已经写了四篇,可惜没写完就逝世了。围绕着这本书出版的前前后后,我们可以来讨论与研究鲁迅与巴金的交往。在纪念鲁迅诞辰140周年的时候,让年轻人都知道鲁迅当年还有过这么一本书,不是很有意义吗?今年也是徐志摩逝世90周年,所以我提议徐志摩纪念馆将《北晨学园哀悼志摩专号》影印本重刊。《北晨学园》是当时在北平发行的《北平晨报》的副刊,由瞿冰森(世庄)编辑。徐志摩逝世后,自认是徐志摩的“一个小朋友”的瞿冰森立即着手约请徐志摩好友和学生撰文纪念。除悼念文字,还刊出了胡适以及林徽音提供的徐志摩遗影。这些文字最终以《北晨学园哀悼志摩专号》为名出版,今年在我的提议下得以重刊。包括出版《不为人知的张爱玲》,是我认为今年做得最有意义的三件事,希望这些工作能够对无论是鲁迅研究、徐志摩研究还是张爱玲研究,都起到一点作用,我就很高兴了。


读品:很多读者有这样的感慨,好书太多了,来不及读。如何挑选适合自己的书?


陈子善:一本书出版出来,只要这本书是作者认真严肃写出来的,总会有用于读者。这个读者是不是你,就看个人与书籍的缘分。书籍确实太多,我也觉得书看不过来,晚上不睡觉都来不及看。挑选书籍,首先要问自己当下对哪些方面感兴趣。比如说今年古尔纳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等到第一部他的中译本小说出版,我可能就要去读一读。你爱好文学或者爱好诗歌的,就可以根据兴趣寻找自己喜欢的书籍。或者说你什么都不爱好,大家都在推荐某一本书,你有没有兴趣?也可以找来读一读。





本期人物

陈子善   上海市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员,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现代中文学刊》执行主编。长期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著有《张爱玲丛考》《签名本丛考》《从鲁迅到张爱玲》《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十讲》等。编有《张爱玲集》《沉香》《张爱玲的风气:1949年前张爱玲评说》《记忆张爱玲》《重读张爱玲》等。





编辑:张垚仟




 © copyright 读品周刊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请给我们留言,获取内容授权





大读家


张光芒 董晓梁鸿鹰 | 树才小海 |虹影 |蒋韵 |阮仪三 |康震 | 张欣 | 东西 | 张新科 | 韩东 |汪朗 | 陈彦 | 大头马 |程永新 | 苗怀明| 梁鸿 |南帆 | 俞律 | 胡学文 |邵丽 | 程杰 |吕德安 | 许钧 |冯骥才 |王尧 | 万玛才旦 |王彬彬 |黄子平 | 田晓菲 | 赵本夫 | 贾雷德·戴蒙德 |夏维中 | 路内 |赵敦华|杨雨|迈克尔·伍德 |戴建业 | 蒋广学 |于坚 | 徐风|张维为 |高峰 |李良玉| 张生 |何袜皮 | 贾樟柯 |黄荭|范金民|臧棣|李修文 |陈应松| 潘向黎 | 西蒙·范·布伊|多米尼克·西戈 | 严歌苓 | 格非 | 许子东 | 鲁敏 | 马原 | 叶舟 | 葛剑雄 | 韩青辰 | 张纪中 | 叶兆言 | 闻人悦阅 | 刘震云 |  白先勇 | 阎连科 |池莉 | 张怡微 朱德庸 | 韩松 | 马伯庸笛安 | 李洱 | 梁晓声 | 王大进 | 孙甘露 |包慧怡 | 郭爽 | 刘晓蕾 | 孙频 | 孙惠芬 | 祝勇 | 班宇 | 毛尖 | 吴俊 | 陈楸帆 | 蔡骏 | 叶弥 | 黄菡 | 刘亮程 | 迟子建 | 徐则臣 | 顾彬 | 刘东 | 


理想国


诺奖得主古尔纳:多元文化视野中的他者叙事  | 放下手机,逃离操纵你的“二手生活” | 桨声灯影里的“南京叙事” |   专访 | 战地记者焦翔:我眼中的中东之殇  |  你在他乡还好吗?当代都市青年心理健康指南书单|愿我们身上有一个不可战胜的夏天 向北方,向着光明的方向书单|文明与病毒之间,只隔一个航班的距离张清华:解梦,探知人性的秘密 |麦舟的朋友圈:一位考古学家的日常 |  张道一:孔子见老子,带了一只雁 | 清宫档案 | 乾隆帝的一天 |  跟着一线考古队长穿越历史:么你只有想到什么,才能挖到什么 | 袁凌:在别处,书写时代留下的刻痕 |  杨筱艳:《山海情》背后的南京小学英语老师 | 扶霞·邓洛普:给西方人写中国菜谱 当代未婚青年,开始独立思考婚姻大事 | 李静睿:喜欢有点俗气的爱恨情仇和跌宕起伏 | 张炜:苏东坡身上保存了“真正的人”的全部元素 |  何同彬X郭爽:远行人,能否带我们“走出孤岛” l 读家对谈| 《红楼梦》私人阅读:拓宽“红学”边界 |阎连科:如果说《她们》拓宽了现代性别的理论,我会很不安




现在公号新的推送机制不再以时间排序,而是以用户的阅读习惯来系统安排。
希望大家多标注我们公号为“星标”,多点击一下文末的“在看”“点赞”,以及转发或留言。
安静地陪伴就是最长情的爱,何况有书香氤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