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揭开“人生如戏”的帷幕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作者:[美]欧文·戈夫曼
译者:冯钢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6-05
莎士比亚在名剧《皆大欢喜》中曾书写过一句台词: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不外是一群演员。而在生活中,这已然成为了我们默存于心的常识。
每当个体出现在众人面前,他总会有意无意地设计筹划他的行为方式,以塑造一种顺应大众喜好的印象,并期待着他人给予与他预期一般无二的回应。这时,他自我呈现的方式不再是单纯直白的袒露,而是经过下意识修饰雕琢而成的表演。
欧文· 戈夫曼
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便从此种生活情境出发,大胆地拓宽了视野。在著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戈夫曼将整个社会生活比作了一场盛大的演出,借助戏剧表演的术语对各种社会互动进行了诠释,提出了闻名于世的“拟剧理论”。
一、前台与后台:
拟剧理论核心概念
01
前台:对外形象管理
在“拟剧理论”中,特定参与者在特定场合,以任何方式影响其他参与者的活动,皆被称之为一场“表演”。作为表演主体的参与者即是“演员”,而其他参与者则被定义为“观众”。
同时,视社会如舞台的戈夫曼为社会交往情境划定了两个领域,其一是“前台”,表演者在演出期间主动或潜意识使用的表达性装备,包括为表演提供道具布景营造氛围的“舞台设置”,与使观众对表演者感同身受的“个人前台”(其由表演者的外表、行为举止组成)。
图为著名综艺节目《向往的生活》。近年来,真人秀节目越来越热,节目组似乎有意间展示明星们不为人知的一面。但事实是,在拍摄过程中,明星的一言一行都是在表演,他们时刻监控自身,以控制自己的表达
戈尔曼借前台设置指出了一种社会趋势,即特定角色与特定舞台配置的捆绑出现得越来越多,当个体拿到扮演某角色的剧本时,只要他想顺利完成该场表演,相应的前台设置便会随之浮现。
而表演渐趋稳定的背后则是社会角色的脸谱化与社会活动的程式化,尽管演员们将更轻易地选出心仪角色,但却也再难创制与以往不同的前台设置。
人们对于医生这一身份的社会期待应该是沉稳严谨,不苟言笑的。但是在疫情期间,“金句频出”的张文宏医生则因其耿直而走红
因此,社会角色在此趋势下更加关注自己使用的符号装备及其所传达的身份信息,一如律师们竭力维护着自己西装革履的精英形象。
02
后台:自我性格释放
为成功完成一场表演,规避穿帮是对演员最为基础的要求,这使他需要在舞台上摒弃那些与角色身份不符的行为以进行印象管理。
当然,任何表演者也不能永久地沉浸在“道德性自我”所凝成的角色中,演员对自身行为的控制力总会慢慢衰减,这时他们就需要来到“后台”。
好的人设对于明星是至关重要的。而罗志祥的后台生活状态被其前女友搬到前台而引起了网友关注,导致他照顾女性、绅士风度等良好人设的崩塌
在“后台”演员们获得与外界完全的隔离,可以肆意地放松身心、袒露他们的“人性化自我”。不过这也要求他们对前后台之间的通道进行完全的隔断,否则将面临观众冲入后台的尴尬局面。
此类“后台困境”在电视台演播室中常常出现,仅需要一次摄像师的误触,节目放送间歇期主持人与同事说笑的画面便会出现在家家户户的电视机荧幕上。
近日,歌手仝卓在直播中称自己用某些手段将往届生身份改为了应届生,引起了网民质疑。这似乎和翟天临“不知知网”一样无意间将自己的后台流露到了前台
二、研究方法与人性论:
拟剧理论的局限
借由戈夫曼的“拟剧理论”,笼罩舞台的帷幕被拉开,我们得以透视被层层媒介符号包裹着的社会互动的真实样貌,看清了人们暗中达成共谋以维持形象的过程究竟在如何运作。但大幕拉开之后,戈夫曼的舞台上仍留存着几处阴影。
在芝加哥学派的影响下,戈夫曼大量地使用了民族志的质性研究方式,通过分析现象以总结出理论规律。但采取描述性的方式来论证理论,稍显缺乏说服力。
并且戈夫曼富有野心地,试图用简单的戏剧表演程式来映射全部的社会生活与其中错综繁复的社会关系,这更让读者对理论的可靠性与解释范围产生了些许质疑。
马林诺夫斯基,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社会人类学的开创者,其提出了新的民族志写作方法。民族志是一种写作文本,也一种研究方法,其建立在人群中田野调查基础下的第一手观察和参与之上的关于习俗的撰写。但是如何避免研究者的偏见始终是民族志的关键问题
不仅如此,在“拟剧理论”中,社会中的个体皆被描述成无时无刻不试图对他人进行印象操纵的演员,人性中功利、虚伪的一面被过于夸大。
在戈夫曼的剧院中,人性似乎被工具理性所驱使,纯粹追逐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为达成预期的演出效果不择手段,而人类心中怀有的真挚情感与精神信仰遭到了忽视。
三、表演or陈列:
社交媒体时代拟剧理论的发展
随着时过境迁,当今社会也已经不再是戈夫曼熟悉的模样。当我们步入信息时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大地改变了人际传播的模式,社交媒体以迅猛之势占据了人们的生活,使每个人都成为了传播者。
“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幅著名漫画刊登于1993年《纽约客》,由彼得·施泰纳创作。现如今,人们的生活再也无法摆脱网络,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人们在社交网络中的表演?这对戈夫曼的拟剧理论提出了重大挑战
而当一切信息都能实时地流通在所有人之间时,在“拟剧理论”中至关重要的后台控制变得难以实现。前后台的界限被互联网无限制的信息传播打通,表演者再也无法完全隔离他们观众,他们在后台的一举一动都有可能暴露在大众视野中。
甚至在当今时代的社交媒体上,社会活动与人际交往也不应再用“表演”形容。牛津大学的学者伯尼·霍根就更加推崇“陈列”的概念。
图为手术医疗器械——无影灯。手术过程中,医生或患者的身体均可能对手术部位造成干扰阴影,而无影灯的诞生则可以消除阴影。当今的互联网似乎就是一台无影灯,人们在网络中的任何言行都会被记录下来
在原先的社会形态下,人们的社会互动过程是动态的、线性的,就像一场实时的表演,会随着演出的结束而落幕,只留存在现场观众的记忆中。
现场观众面对渐渐消逝的记忆,会进行不断地自我修正,这时仍可以通过外界引导对已成型的记忆进行后期加工,借由戈夫曼所提到的“误解式表演”进行印象管理。
但如今社交媒体上社会互动更像一种静态的、碎片化的展示,通过一种非线性叙事来建构用户的形象。较之剧院舞台,博物馆展览或许会是更贴切的比喻。
微信的朋友圈最能说明”陈列“这一概念。但是微信创始人张小龙曾透露:朋友圈状态设置三天可见的人数超过了一亿人。如此庞大的人群似乎表示人们对于过往发表的动态感到压力和沉重
用户们通过分享照片与纪实性文字记录生活片段,并间歇性地在社交媒体账号上进行缺乏前后文的情感宣泄,这些自我表达的方式,正如博物馆会通过陈列繁多的展品来呈现展览的核心主题。
与戈夫曼时代相比,社交媒体时代中的观众不再是活动发生时能被参与者清晰感知到的在场者,当今任何人都能够随时调取互联网上的信息,并且参与者在互联网上留存的痕迹不会像人类的记忆一样渐渐苍白,它们在发出的一刹那便已散播至四向八方,互联网的记忆从不消逝。
2018年5月25日,欧洲联盟出台《通用数据保护条例》。其中,被遗忘权(right to be forgotten)是最为引人注意的新型权利。其指的是:如果一个人想被世界遗忘,相关主体应该删除有关此人在网上的个人信息
综上所言,戈夫曼“拟剧理论”的解释效力或许在新的时代有所削弱,但这丝毫不曾影响他思想所具有的崇高价值。知识的发展源自人类对理论不断地拓展完善。读过《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之后,我期待着当代学者对它的重新诠释。
主笔 | 张阳
排版 | 李晓坤、李绍宾
本文作者
作者:张阳
张阳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
19级公共关系学专业
只工作不玩耍,聪明孩子也变傻
上图为传说读书会管理人员微信二维码,欢迎大家扫码添加,并通过邀请方式加入传说读书会微信群
【往期热文回顾】
【重磅书评】
文化反哺 | 交往在云端 | 消失的地域 | 从莎草纸到互联网
舆论 | 乌合之众 | 传播概念·Public Opinion
【公关资讯】
QQ音乐 | 入海 | 罗永浩 | 丰巢收费 | 岳云鹏 | 池子
回应“中国病毒” | 方舱医院 | 肖战与227事件 | 完美关系 | 孙杨禁赛
【大咖讲座】
【营销解析】
【传播科普】
准社会关系 | 媒介环境学 | 拟像理论 | 网络迷因 | 意义协调管理 | 符号互动论 | 知沟假说
流瀑效应 | 信息茧房 | 议程设置 | 恐惧诉求 | 修辞三要素
文中图片皆为网络资源,仅供学术研究之用。
若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联系邮箱:
cuc_pr@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