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息全宇宙》成奥斯卡最大赢家,为何评分“一落千丈”?
文案·排版 | 江靖晞
马来西亚影星杨紫琼(Michelle Yeoh) 凭电影《瞬息全宇宙》(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伊芙琳 ( Evelyn Wang)一角的精彩表现,横扫影展奖项。更值得关注的是,杨紫琼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这也使她成为亚洲首位奥斯卡影后。
2023 年 3 月 12 日,亚洲首位奥斯卡影后杨紫琼,在第 95 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上的获奖感言
源自:b站up@狒狒狒狒
除了最佳女主角,《瞬息全宇宙》还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女配角等7项大奖,横扫第95届奥斯卡颁奖典礼。
奥斯卡大赢家《瞬息全宇宙》电影预告片
源自:b站up@乌鸦预告片
但是,国内外对《瞬息全宇宙》这部电影的评价有着巨大的差异。
在国内,许多国人认为剧情老套,表示“难看”、“不感兴趣”。甚至有人批评这部电影崇洋媚外,是拍给外国人看的,且单纯是个“爱能拯救一切的情爱电影”。
豆瓣评分从开分8.1,跌到了7.6分
而在国外,这部电影却大受好评,甚至被称为“颠覆好莱坞电影界”的一大巨作”,是“最能代表当下时代特征的电影之一”。
<上下滑动查看完整图片>
外国人对《瞬息全宇宙》赞美极高
对于国内外截然相反的评价,笔者认为,是电影中的存在主义难以被国内受众所理解。
空心的贝果,消解这一切,象征着虚无。眼睛,则是一个有核心的圆,它意味着面对与接受,也意味着创造。存在主义与虚无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未曾了解的人就会觉得这部电影较难理解
源自:b站up@切片计划
英国作家,莎拉·贝克韦尔在她的著作《存在主义咖啡馆:自由、存在和杏子鸡尾酒》,对萨特、波伏娃等存在主义哲学家有详细介绍。笔者将采用其中萨特和加缪的观点,对《瞬息全宇宙》进行分析。
《存在主义咖啡馆:自由、存在和杏子鸡尾酒》
作者:[英] 莎拉·贝克韦尔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译者:沈敏一
出版时间:2017-12-1
ISBN:978-1590514887
存在先于本质
萨特用一个信条————“存在先于本质”(Existence precedes essence),概括了他的存在主义。在萨特看来,当一个人,发现自己被抛入世界中后,会持续创造自己的本质,他人无法标签定义自己,因为我始终会是“一件正在加工的作品” 。
萨特,当代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20世纪世界思想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文学界的首要人物。 在数十年多方面创造性的活动中,他完成了卷帙浩繁的哲学著作、政治评论和文学作品的创作。 其代表作有《存在与虚无》《恶心》《苍蝇年》《自由之路》等
在《瞬息全宇宙》中,杨紫琼饰演的女主生活与工作上一大堆不顺利的琐事 —— 女儿吵着要出柜、老公密谋离婚、报税的烦恼、父亲的生日会等。她的生活过得平凡又糟心,甚至连停下来思考的时间都没有。
之后,老公告诉她,邪恶势力已在多元宇宙中蔓延,世界即将毁灭。只有在这个宇宙里“一无是处”的女主才能拯救世界。因为她“一无是处”,所以她“无所不能”。
电影中,女主一开始穿越的画面
于是,女主开始利用她的“无所不能”,穿越各个时空,充分体验了多个宇宙,感受到了其他选择导致的不同生活方式。在穿梭过程中,她体会到了自己的渺小,陷入迷茫,认识到了自己的生活没有意义。
但是,在认识到无意义之后,她通过不断地探索、选择,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女儿。对女主而言,女儿不仅是她的人生意义的重要部分,也启迪她认识到无论何种人生,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不要设限。
女儿想要通过贝果毁灭世界
因此,虽然这个世界的她,不是她梦想中想成为的武打明星,但是因为女儿的存在和她本就所拥有的一切,她依然选择这个世界,并决定在这个世界继续不断创造自我、发现意义。
正如萨特所说,人,是在认清存在本身无意义之后,去创造自我,最后,在不断地选择中发现意义。
他人即地狱
同样的,电影中的女儿,在未寻获本质前,也曾感到虚无、无意义。并且,她和母亲之间有观念上的很大不同,她想和母亲交流,可是母亲没有时间、也很难静下心来用平等、互换的视角和她交流。这样迥异与相互矛盾的人生观,与母女之间的亲情纽带相冲突,让女儿加倍痛苦。
因此,女儿把这种痛苦的情绪放在了一个贝果上,并想要通过“邪恶力量”毁灭自己、毁灭世界。
被寄托痛苦的贝果
在萨特看来,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充满了这种争夺主体性的斗争。每个人都会为了自我的主体性,与他人展开斗争;每个人在和他人相处的时候,都想把他人变成客体。寻求认同的女儿与寻求掌控的母亲,双方互相折磨,感到痛苦。这正是他人即地狱的一种常见形式。
通常情况下,“凝视”是将他人变成客体的一种重要形式。在他人的凝视下,我的存在和世界的存在发生了冲突和矛盾。当我们走在大街上,如果迎面的人在凝视着自己,就会觉得非常不自在不舒服,甚至感到恐惧。因为,别人的凝视剥夺了我们的“主体性”,让我们成为了他们眼中的客体。
萨特引用了希腊神话中很著名的故事,美杜莎。美杜莎原来是一位美神,她和海神波塞冬有染,在雅典娜的神殿生下两个孩子。这件事触怒了雅典娜,雅典娜就让美杜莎的头发变成毒蛇,别人只要看到美杜莎的脸,就吓得变成了石头。当我被别人注视的时候,我的主体沦为客体,就好像一块石头、一张桌子、一张椅子一样。而反过来,当我们凝视别人的时候,也会把别人当成客体,而自己成为主导者
源自:b站up@老高与小茉最新更新
那该如何平衡主客体关系呢?
萨特提醒我们,不要肆意破坏和他人的关系,也不要过分依赖他人的评价,为自己制造牢笼,而陷入地狱。
在《瞬息全宇宙》中,母亲最后回归到了原本的世界。事实上,原本的世界是她穿越的所有世界中,最失败的一个。然而,这个“失败”并非她自身的感受,而是Alpha老公给她这个宇宙的评价。她最后毅然地回到这个宇宙,正是成功摆脱他人的地狱之体现。
自由的重负
相反,女儿一开始没能勇敢地担起自由带来的责任,想要逃避。她受够了母亲,并祈求母亲放她走,给她自由。这种看似是追求自由的方式,其实是一种虚假的自由。
事实上,真正的“自由”来源于“境遇”(situations)——境遇给了人选择的自由。这些境遇包括了:生理和心理因素、被抛入的世界中那些物质、历史和社会变量等。
著名的“电车难题”思维实验与萨耶的想法有共通之处:
你看见一辆行驶中的火车或电车,正沿着铁轨冲向不远处被绑住的五个人——如果你什么都不做,这五个人就会死。你注意到,如果扳动一根操纵杆,就可以让火车变道至侧轨,但是如果你这么做了,就会杀死一个被绑在侧轨上的人;而你不这么做的话,那个人就是安全的。因此,你是愿意牺牲一人,还是什么都不做,听凭五个人死去?”如果说你决定什么都不做,那为什么你宁愿任凭五个人死去也不愿意选择牺牲一人救另外五个人呢?
萨特说,自由无可逃避,选择也无可逃避。由于人是自由的,因此,人对自己所选择做的每件事情,都负有责任。在电影刚开始,女儿追求的不是真正的自由。每一个宇宙的她都把痛苦的情绪寄托到贝果之上,并尝试用它毁灭自己、世界。
萨特在《战争的终结》(The End of the War )中表示,人可以随心所欲地毁灭自己以及我们的所有历史,甚或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只有我们的自由选择能够阻止我们。如果我们想要活下去,那么我们就必须决定活下去。就像电影结尾,女儿被母亲从虚无中解脱出来,放弃了毁灭,更成功寻到自己存在的意义。
<上下滑动查看完整图片>
最开始,女儿认为Nothing Matters ——一切毫无意义,一切总将消失。最终找寻到意义的女主与女儿认为Nothing Matters ——失败、挫折并不重要
接受世界的荒诞
《瞬息全宇宙》的剧情怪奇又荒诞。为了跳跃时空,电影中的人物被要求做一些反常规、超想象力,甚至在整个统计学中发生概率最小的事情,例如:吞唇膏、穿梭到热狗手指的宇宙等。
男主吞唇膏
这种剧情,正如加缪所说的:“荒诞” (Absurdism)。荒诞,是存在主义中,形容生命无意义、矛盾与失序的状态。而荒诞,正是现代人正在面对的困境。
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1913年11月7日—1960年1月4日),法国作家、哲学家,“荒诞哲学”的代表人物
《瞬息全宇宙》正在向现代社会的虚无主义进行反抗。导演在采访时曾提到,多重宇宙的荒诞和混乱可以看作是互联网的困境。而在多重宇宙感受不同可能性的女儿则是在互联网信息狂轰滥炸中逐渐迷失的个体。导演想避免分叉宇宙的陷阱,并弄清楚应该要如何在混乱中找到意义。
<上下滑动查看完整图片>
两位导演(Daniel Kwan& Daniel Scheinert)在采访中表示:这部电影将多元宇宙用作互联网如何摧毁我们思想的隐喻
对于加缪来说,我们必须决定是放弃,还是继续前进。如果继续下去,我们就必须建立在这样一个基础之上:接受我们所做的事并没有什么终极的意义。
加缪在《西西弗神话》一书的结尾,让西西弗无奈地接受了这种荒诞,重新恢复了他无尽的劳作
源自:b站up@凉凉的月儿啊
导演在最初撰写剧本时,也发出了疑惑:一部以无限宇宙的荒谬混乱为背景的电影有什么意义吗?最后,导演的切身投入,才使这部电影获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功。
正如加缪所说:投入到生活中去,去直面世界的荒诞,并进行一番决斗,这个决斗的过程本身可以产生意义。
扫码阅读《存在主义咖啡馆:自由、存在和杏子鸡尾酒》
“负能量”营销 | 今天你“喜”过了吗?
“她”经济|“三八妇女节”又至,品牌何以柔性出圈?
从“粉发保研女生”到“北大宿舍”,名校身份为何总吸引社会戾气?
【深度评论】
【公关解析】
【好书推荐】
信息简史 | 社会学的想象力 | 互联网“下半场”技术赋能
制造消费者 | 自我与防御机制 | 单向度的我们何以成为后人类 | 神逻辑 | 跑赢危机弱传播 | 心流 |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重磅书评】 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 | 说服与认同 沉默的螺旋 | 消失的地域 技术垄断 | 是她照亮我 娱乐至死 | 知识分子的鸦片 | 跑赢危机 童年的消逝 | 疯癫与文明 | 舆论 叫魂 | 谣言 | 论可爱 | “读书的料” 文本盗猎者 | 未来是湿的
【传播科普】 基模理论 | 社交货币 | 休眠效果文本盗猎 | 女性媒介作品 | 可见性 | 自我呈现生命故事与画像 | 认知不协调 | CMC媒介环境学 | 拟像理论 | 高考作文中的传播学意义协调管理 | 网络迷因 | 知沟假说
【大咖讲座】 世界500强实战经验 | 策划实践里出公关 公关核心素养:洞察 | 数字时代下的对话 甲方高管对外发声 | 企业高效赢取信任 流量时代塑造品牌 | 小事件大议题 大数据赋能公关传播 | 舆论引导的困境和破局
文中图片皆为网络资源,仅供学术研究之用。
若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联系邮箱:
cuc_pr@163.com